3.平心靜氣,鑄定香港根基;高瞻遠矚,開拓海外市場

早在1984年年初,怡和集團成為進軍海外市場的先行者,公開遷移至百慕大,頓時整個香港市場鬧得沸沸揚揚,許多華商開始效仿,紛紛將事業轉移至海外市場。這起風波過去幾年之後,李嘉誠也漸漸對在海外市場發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將自己的兩個兒子的國籍移到加拿大。這個消息傳出後,“走資分子”、“為兒子買政治保障”等成為各大媒體報道的頭版頭條,一時間,華人首富李嘉誠成為輿論的焦點。

1980年—1982年間全球爆發了大規模的經濟危機,這場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導致香港的海外貿易市場遭受了嚴重的打擊,經濟形勢每況愈下,雪上加霜的是,1982年9月中國國內還發生了一個重大的新聞——鄧小平與來訪的撒切爾夫人就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談判。當這個消息在股市中蔓延開來時,整個香港股市處於一片混亂之中,到1982年年底的時候,恒指已經下跌了670點——一場令人恐懼的股市暴跌降臨了。此後,大部分華商對香港的未來都感到很悲觀,香港股市出現了信心危機,於是眾華商都希望能打開海外市場,到海外市場尋求新的發展空間,而許多海外國家也都企圖將港商們收歸旗下,紛紛趁機向香港的移民打開了友誼的大門。

香港的大筆財富都在這次遷移海外的熱潮中流入了其他國家。除了大量的人口遷移到海外之外,甚至還出現了走資風潮。比如有一部分富商手中已經擁有了出國護照,可是並不急於遷移到其他海外國家,而是先將手中的一部分財產轉移出去。這對於整個香港的經濟而言,是一個重大的打擊。早在20世紀70年代,“地產天王”李嘉誠、“世界船王”包玉剛就曾經對外宣稱,絕對不會追隨遷移風潮,更不會成為“走資分子”,因為他們一直對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市場充滿了信心。在當時,這兩位具有極高聲譽的人所作出的承諾,對穩定香港市民的情緒,增加其自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時,香港的地產業由於受到人口遷移和走資風潮的影響,也逐漸走向低穀。一些眼光獨到、具有前瞻性的華商,趁機以低廉的價錢大量收購土地和一些前景比較好的物業,以待市場好轉後從中獲得豐厚的利潤。

香港市場在遷冊之風和人口的遷移風潮這兩方麵的影響之下,造成整個市場的發展搖搖欲墜。在香港的英國辦事處裏,幾乎所有的英國人都是麵帶焦慮地議論著企業的遷冊問題。當時擔任和黃行政總裁的李察信,與其英國的友人告別之後,便行色匆匆地直奔李嘉誠的辦公室,說道:“此時此刻正是中英兩國談判的關鍵時刻,而中方用那種十分強硬的態度試圖全麵收複香港,這種形勢對我們非常不利,我真的不希望我們成為第二個約翰·凱撒克!”李察信所指的約翰是西門·凱撒克的伯父,曾經是上海怡和洋行的負責人。20世紀40年代末,中國內地剛剛解放不久,怡和負責人約翰卻沒有因此而將公司遷冊到海外,而是積極地尋求應對的良策,希望能與中國內地政府達成合作的協議。一直到1952年約翰才好不容易將怡和的資產轉移到了海外市場,正是由於這件事情才使凱撒克家族對中國內地有一定的偏見。

當然,李嘉誠對李察信所說的話的意思也是一清二楚,但是他誠懇地回答:“不,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將長江實業遷冊。如果從我們兩人在公司中各自的利益來看,我擁有得肯定比你多,所以我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才作出這樣的決定。中國內地當今所實行的政策是鼓勵國外的企業家來華投資,因此絕不會控製香港的個人財產。”不久,李嘉誠派遣李察信到中國的內地市場親自進行考察,還找了很多資料來證明自己的判斷。但是,李嘉誠所做的這些並沒有改變李察信的悲觀態度。兩個人的想法從此產生了極大的分歧,甚至於影響到了工作,最終李察信主動辭去了職位。

不久之後,李察信的工作由來自英國的馬世民接替了,而就在馬世民上任之前,李嘉誠便與其進行過推心置腹的交談,兩個人對香港未來的發展前景達成了共識。1984年年底,中英雙方在北京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使香港的市場出現了一絲生機,遷冊之風也由此得到了暫時的平息。但是,聲明簽訂之後,中英雙方在執行過程中依然經曆了重重的險境,無法達成一致的看法,頓時,企業的遷冊之風又開始出現了盛行的苗頭。然而,處於這種不利的形勢中,李嘉誠不但沒有跟隨其他華商實行遷冊,還積極地說服長江實業內部那些有遷冊動機的人,希望他們能夠對香港市場的發展充滿信心。

1990年年底,《東方日報》上刊登了這樣一份調查報告:截止11月,香港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上市企業實行了遷冊,而長江實業和太古洋行是香港四大財團中唯一兩家沒有進行遷冊的企業。輿論界在對李嘉誠的愛國情懷大力褒獎的同時也對其做法存在諸多疑問。麵對外界的諸多猜疑,李嘉誠對媒體公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自己完全相信1997年香港回歸以後香港的發展機會依然很大,市場前景依然很樂觀,所以我並不打算將長江實業遷冊。”

但是,1991年,遷冊之風又席卷香港。有媒體報道說,在香港擁有雄厚實力的匯豐銀行以兼並米特蘭銀行為掩護,將其產業遷冊至倫敦。匯豐銀行經曆了兩年的時間才完成對米特蘭銀行的收購,這家在香港具有極高地位的財團的遷冊,使整個香港市場變得更為低迷。但是,在此期間,匯豐銀行的負責人浦偉士曾經公開表示過,匯豐不會將其整個的產業都遷冊到國外,在香港市場中所占有的份額依然存在,並且對香港的未來前景也有一定的信心。由於李嘉誠一開始就不讚成匯豐銀行的遷冊,但是無力改變這種現狀,因此,在匯豐銀行正式遷冊之後,李嘉誠就辭去了在匯豐的職位,同時他始終堅持不遷冊。雖然李嘉誠不跟隨這股遷冊之風,但是作為長江實業這個超大型企業的領頭人,他深刻地認識到,到海外發展,走全球化經營的道路,才能打造出長江實業的百年基業。

20世紀80年代中期,李嘉誠開始積極地拓展海外市場的業務,因為他占有加拿大大量的市場份額,因此在該國進行了一係列的收購計劃。對於加拿大政府來說,這位“地產天王”李嘉誠是眾多華商中最有價值的“禮物”,僅其個人在加拿大的投資就達到了100億港元。所以,一些與他關係甚好的朋友,比如在全球極負盛名的鄭裕彤、李兆基等也緊隨其後,挺進加拿大市場,如此一來,加拿大政府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1986年溫哥華世界博覽會”舊址的發展權被李嘉誠及好友李兆基、鄭裕彤以32億港元的價格競標成功。李嘉誠等人所競得的這塊土地總麵積大約為204英畝,並且在臨近城區的位置,他計劃花費15年的時間在此建造一座加拿大規模最大、最豪華的商業中心和住宅區。在這個項目中,李嘉誠擁有一半的股權,剩下的一半為其他股東所有。經過粗略的計算,這項計劃大約需要100億港元的資金。在這一段時期,許多華商都對加拿大市場虎視眈眈,積極地實行自己的擴張計劃。盡管加拿大政府對此欣喜若狂,但是卻引起了該國部分人的強烈不滿情緒,甚至還出現了嚴重的排斥現象。此後不久,加拿大的卑詩省便出現了一則告同胞書,這則有排斥意味的告同胞書被各大華文雜誌報紙紛紛刊登,並在華人圈引起了一片轟動。有一位華人記者在一篇文章中憤怒地質問加拿大政府:“我們這些華人為了獲得一張通往‘太平門’的入場券花費了昂貴的代價,現在在加拿大還有太平嗎?”此後不久,華裔省督林思奇對此發表過一次公開聲明,希望卑詩省的居民能夠友善地對待華人,並且他還親自到華裔移民當中進行安撫工作,才使移民的情緒得以穩定。

由於加拿大當地的許多居民對華商和華裔移民存在著不滿情緒,甚至是偏見,因此李嘉誠也意識到了加拿大投資環境的改變,所以他並沒有再繼續留戀這片土地,但這並沒有影響李嘉誠開拓海外市場的決心和夢想。李嘉誠除了開拓加拿大市場,同時還積極地在英國市場中尋求更大的發展。1987年,李嘉誠和馬世民商議購買英國大東電報局4.9%的股權,並決定對此斥資3.72億美元。雖然李嘉誠手中持有這家公司最大份額的股權,但是因為大東電報局的管理者耳聞李嘉誠在香港戰勝了當時的英國首富凱撒克家族,因而認為李嘉誠是個極其危險的人物,不願意讓他成為董事局的成員而得以參與該公司的管理事宜。其實,李嘉誠並不在乎自己是否能進入大東電報局的董事局,而隻是冷靜地作出各種決策。直到1990年,李嘉誠及時地抓住了股市出現的大好時機,將手中持有的大東股票全部拋售出去,賺得了大約1億美元的豐厚收益。此後不久,李嘉誠與馬世民的合作更加默契,並在1989年成功將英國Quadrant集團收在旗下,並以此作為和黃業務進軍海外市場的切入點。

1990年李嘉誠對美國市場發起了進攻,當時他計劃花100億美元買下哥倫比亞銀行所擁有的有價證券的50%,但是由於哥倫比亞銀行在當時麻煩纏身,因此李嘉誠的希望落空了。李嘉誠在美國市場中作得最劃算的一筆交易,也可以說是最成功的決策,就是和北美地產界的龍頭老大李察明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雖然說李察明是北美地產界的龍頭老大,但是他在當時事業正處於低潮時期,陷入了財務危機,財務狀況非常混亂,因此迫切需要一位實力雄厚的富商為他解燃眉之急。但是有誰願意並同時有足夠的能力來挽救這位北美的地產大王呢?於是,李嘉誠成為最合適的人選。為了兩個人的這段友誼,更是為了顯示出自己的誠意,李察明將其在紐約曼哈頓的商業中心接近50%的股權以4億港元的超低價格拱手讓給李嘉誠。

1988年6月,以香港萬邦集團主席曹文錦為首,連同華人首富李嘉誠、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邵逸夫以及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等20名華商紛紛進軍新加坡開發地產事業。在此次進軍過程中,不僅成功地競得了新加坡展覽中心的發展權,並且還建立了新達私人投資公司,李嘉誠持有該公司10%的股權。

三年後,李嘉誠又與另外一位香港商業界翹楚郭鶴年合作,並同時借助香港八佰伴超市總裁和田一夫一臂之力,攜帶60億港元進入日本的劄幌市開發當地的地產市場。劄幌市是日本北海道的首府,以服務業為主,是北海道的政治經濟中心,在日本人口最多的城市裏排名第五,在當時已經具有完備的交通體係,李嘉誠很看好這個地方。但是他的這項投資決策,當時震驚了日本的商業界人士,有很多媒體就此問題采訪了李嘉誠。這位華人首富作出了這樣的正麵回答:“其實,這並沒有什麽特殊的原因。就像日本的投資商認為自己國家的發展空間不大,而去其他的國家謀取新的投資機會一樣,我們這些華人也會有相同的感受。既然大家都有這樣的共識,那麽我作出這樣的投資決策也就不難理解了。”

李嘉誠曾經公開表示過不會實行企業遷冊,但是現在又積極地到海外市場去謀取發展,因此很多人都無法理解李嘉誠這一前後矛盾的做法。李嘉誠曾經多次表示過,長江實業集團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投資,走的是國際發展道路,而並不是輿論認為的走資行為。不過,大多數人依然認為走資和投資並沒有太大的差別,而李嘉誠所謂的投資實際上就是一種變相的走資行為。對於外界的種種說辭,李嘉誠作出了這樣的解釋:“事實上,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發展規模上升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原本的市場都無法給予其更大、更充足的發展空間,因此,隻能逐漸地開拓海外市場,在海外市場中尋求發展空間。這就相當於一旦某個國家或是地區的經濟水平得到了較大發展時,就會為其過剩的資本謀求更多的發展機會。”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國際領域中,華商所聚集的財富正在逐漸壯大,幾乎超過了在亞洲擁有雄厚資金的日本。1994年,美國的一本雜誌上刊登了這樣一個調查報告:“國際上幾乎所有的擁有極高權威的機構和專家達成了這樣的共識——現今的華商已經在世界的經濟活動中占有最大比例的份額。而且到目前為止,中國內地以外的華商大約已有5500萬人,這些華商每年創造出的總資產在5000億美元以上,占整個日本總產值的66.7%,是一個全世界握有財富最多的群體。除此以外,世界上的華人富豪數比英國、法國和加拿大這三個比較發達的國家總共的富豪數還多。”美國的經濟學家葛得堅也說過:“當前世界上最活躍的投資團體是華商,他們用獨到的目光看待海外市場,並以光一般的速度超越了日本。”

從以上這些信息我們可以看出,李嘉誠等眾多華商之所以會大舉開拓市場,不是跟隨著別人的腳步走遷冊之路,也不是變相的走資行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把企業剩餘的資本加以充分利用,使其得到更有效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