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購入香港電燈公司

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是由保羅·遮打爵士於1889年注冊的。該公司的股東是香港各英資銀行。20世紀80年代,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是香港第二大電力集團(簡稱港燈),位於它之前的是中華電力集團(簡稱中電)。中電的供電範圍主要是九龍、新界。兩家供電集團可謂是“一山二虎”,實力難分高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港燈曾經一直獨占鼇頭,中電隻能緊隨其後,但也絲毫沒有遜色之意。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九龍、新界人口激增,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中電因此賺得盆滿缽滿,並計劃著將自己的業務擴大。當然,此時的港燈也不會自甘落後,作為香港十大英資上市公司之一和獨立的公眾持股公司,港燈每年的收益率都非常穩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也給它帶來了又一個春天,它的供電範圍勢必會有所擴大。

這個時期,香港很多著名的英資公司如怡和、佳寧等都非常看好港燈的發展,甚至有購入該公司的意圖。這時購買意願最強烈的是怡和係置地有限公司,由於它在海外的回報甚微,所以它企圖卷土重來,在香港這塊寶地上再創輝煌。

同一時期,李嘉誠身邊多了一位得力助手,名叫馬世民。馬世民沒有讀過大學,但他卻有著不平凡的人生經曆。他曾被法國派到阿爾及利亞作戰,後來他還將自己在戰場上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部小說。1966年,年輕的馬世民隻身一人來到了香港,並很順利地在怡和洋行謀得了一份工作。雖然在那裏他從事的是一些很瑣碎的工作,但他還是學到了很多其他地方很難學到的專業知識。馬世民在怡和洋行工作了近14年。在這14年中,他以自己的勤奮和過人的才華贏得了怡和洋行高層的重視,並擔任怡和係多家公司的執行董事。

馬世民曾經代表怡和來到長實推銷冷氣機,並竭力要見自己崇拜已久的李嘉誠先生。最後,他的執著打動了一向不過問這些事的李嘉誠。於是,兩個人就這樣有了一次彌足珍貴的見麵機會。馬世民在與李嘉誠的談話中,非常激動地說:“我屬龍,我也是龍的傳人。”其實李嘉誠也屬龍,也是“龍的傳人”,但他比馬世民要大12歲。這次談話,讓李嘉誠認識到馬世民過人的才華,並對這位“龍的傳人”頗有好感。這也為後來李嘉誠重用馬世民埋下了伏筆,作好了鋪墊。

1980年,躊躇滿誌的馬世民終於決定告別打工生涯,一心要靠自己的能力開創自己的事業。於是,他很快成立了自己的公司——Davenham工程顧問公司,並成功地獲得了新加坡地鐵工程的籌劃權。馬世民的事業可以說是如日中天,一日千裏。然而,李嘉誠自上次與馬世民交談後,對這位年輕人就特有好感,一心想讓他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將和黃發展得更加出色。1984年,李嘉誠以和黃的名義購買了馬世民的Davenham工程顧問公司,並任命馬世民為和黃的董事兼行政總裁。

在置地公司籌劃收購港燈的消息傳出後,很多商界人士一致認為,長實、佳寧等實力不凡的公司也會參與其中,與置地一起爭奪港燈,因為長實、置地、佳寧和港燈四隻股票都出現了瘋漲的趨勢。4月26日,代表置地的怡富集團,以每股6.13港元的高價收購了2.22億港燈的股份,為了避免出現全麵收購,置地將控股的份額控製在了35%以下,並以每股9.4港元的價格買下了1200萬股港燈的論證股。就這樣,置地非常順利地完成了對港燈的收購,置地所有的負責人都認為置地已經勝券在握。然而,李嘉誠對於置地成功收購的消息卻不以為然,他也沒有心思參與到競購中去,因為置地為了購買港燈,不惜花費高出市場價31%的價格,不僅耗盡了公司所有的現金資源,而且還向銀行大量貸款。對於龐大的債款,置地公司並沒有太在意,在他們看來,隻要地產市場蒸蒸日上,經濟穩步發展,對於資本雄厚的怡和係置地公司來說,不怕沒有錢賺。然而,在1982年撒切爾夫人赴京與中方就香港問題進行談判後,香港英人變得整日惶恐不安。同時,香港再次出現了嚴重而瘋狂的移民潮,香港財政出現嚴重赤字,資金隨同移民大量外流,匯率大跌。同時期歐美經濟也麵臨衰退的命運,並蔓延到周邊國家甚至全世界,香港商業由此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香港地產業隨之低迷下滑,興建的樓宇也隻能在那裏空閑著,怡和係置地公司的樓宇市場也有價無市。這樣一來,置地不僅無法償還銀行的貸款,而且每年利息就相當於一座樓宇。麵對這些,置地才真正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可是一切都無法挽回了。1983年香港地產全麵崩潰,置地也因此陷入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這一年,置地共虧損了近13億港元,怡和在同時期的年贏利額也一度暴跌80%,而且呈現起伏不定的態勢。

對於怡和的波動,地產大王李嘉誠也異常關注,李嘉誠此刻隻是靜觀其變,而怡和絲毫沒有意識到李嘉誠那雙緊緊盯著它的眼睛。這時的馬世民還沒有加盟長實係和黃,但是,李嘉誠依然沒有怠慢馬世民,他經常會找馬世民談論一些工作方麵的事情。這一次,李嘉誠又邀請馬世民出來,他們談論的不再是長實和和黃,而是馬世民從業多年的怡和洋行。李嘉誠從馬世民那裏得知怡和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恐共症”。李嘉誠在得知怡和的這一大弱點後,就陷入了沉思,而此時的馬世民卻積極地主張長實從置地的手中奪得港燈。由於李嘉誠一直奉行“多個朋友多條路”的原則,他不主張與其他同行大動幹戈。同時他也明白,怡和置地大班紐壁堅在凱撒克家族的壓迫下,似乎隻能坐以待斃——出售港燈已是怡和唯一的選擇了。

1984年,怡和集團董事會主席西門·凱撒克決定出售海外資產來拯救置地,保住怡和,並公開出台了“自救及償還銀行貸款”的計劃。在怡和的整個發展體係中,置地可算是怡和在香港的核心業務,所以置地的地位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動搖的。然而,置地卻是怡和係中欠款最多的上市公司。置地可謂是債台高築,很長一段時間都被匯豐銀行和香港其他洋行窮追不舍地討債,最後,怡和集團董事會主席西門隻好作出出售港燈來減少欠債的決定。此後他就開始尋找合適的對象,這其中首選的買家要數李嘉誠,李嘉誠曾經向置地前任大班紐壁堅表示過對港燈的覬覦。令人驚奇的是在這一年當中,李嘉誠不再表示對港燈的好感。因此,西門·凱撒克感到非常奇怪與不安:難道財大氣粗的李嘉誠不想要港燈了嗎?其實,李嘉誠並不是對港燈沒有興趣了,港燈不僅是一家擁有專利權的公司,而且在香港同行中首屈一指,其贏利之穩定是任何一家電力集團都難以企及的,所以,他選擇靜觀其變,等待最佳時機。李嘉誠的這一舉動使凱撒克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焦躁,主動與李嘉誠取得聯係,就港燈事宜進行談判。最後,和黃以每股6.4元購買了港燈,和黃由此撿到了一個很大的便宜:置地當初是以高於市價31%的價格購入港燈的,現在卻以低於市場價34.6%的價格出售港燈的股權。如此一來,李嘉誠足足為和黃省下了4.5億港元。

在收購港燈的過程中,李嘉誠再次顯示了自己的君子風範。整個交易過程中的現金交易額為29億港元,並規定在本年度的2月23日交付所有的款項。和黃不但沒有拖延繳款時間,而且還將現金提前付給了置地。對於李嘉誠來說,這筆交易作得很值。李嘉誠看好的是港燈穩定的收益和港燈公司舊址地皮的價值。李嘉誠成功購買港燈不光使長實和和黃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而且還安撫了港民的信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香港經濟的發展。當然,這次成功收購,馬世民是功不可沒的。

20世紀90年代初期,當馬世民再次談到李嘉誠收購港燈的時候,他依然熱血沸騰,對李嘉誠讚歎不已:“李嘉誠先生的經商之道中既有歐美商人所具有的謹慎和落落大方,還有東方人的俠義豪爽。他在全麵分析了收購目標後,僅僅是一握拳頭,就將這麽大一筆交易作成了。整個過程隻用了16個小時,而且前8個小時是用在研究和征集建議上。”

在李嘉誠成功地收購港燈的時候,包玉剛也成功地購入了英資洋行會德豐。李嘉誠和包玉剛的業績,不僅在香港,而且在世界都成為了商界熱議的話題。有人甚至稱四大洋行中的兩家都已經落入華人的手中,李嘉誠和包玉剛真可謂是“民族英雄”,大長中國人的誌氣,李超人和包大人是堂堂正正的“龍的傳人”。

無論外界怎麽稱讚他們,隻有他們自己最清楚自己到底是何種狀況。包玉剛曾經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回答了記者的提問:“或許你們都想知道我為何會這麽積極地參與本港的很多地產活動,比如收購九龍倉的股票。現在我要告訴你們,我參與地產活動,並不是因為我想與在香港占有很高地位的英資洋行對抗,是因為我對香港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當然,我也不否認作為華人我也想讓中國企業能夠在香港有一席之地,我也正為此努力著。然而,控股權從一個公司轉到另一個公司,隻不過是商界人士為公司尋找另一個出路而已。”

李嘉誠並沒有正麵回答自己為何會有購入英資銀行的想法。在別人問到這個問題時,李嘉誠總是很平淡地說:“收購不是買古董,非買不可的原則不適用於商界。我自創業以來一直奉行的是雙贏的原則。既然大家都是同一片天空下的小鳥,在發展中競爭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夠將‘和為貴’的處世原則置之腦後。”

簽約當天,西門·凱撒克在港燈收購書上簽完字後,不禁長舒一口氣,仿佛將長久壓在心頭的石頭搬走一般,他說:“從今以後,港燈不再是置地的包袱了,置地也將不會再處於被動的地位了。”當他接過李嘉誠交付的29億港元的現金支票更是喜笑顏開,興奮得不知如何表達。李嘉誠以他“重誠信,講信用”的處世原則,讓很多商界人士被他折服。

在李嘉誠正式掌控港燈後,他毫不猶豫地委派自己的龍老弟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馬世民,擔任香港電燈有限公司的董事局主席。李嘉誠雖被外界稱為“李超人”,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超人,他就算有三頭六臂,也沒有辦法應付那麽多的事情。所以,正如李嘉誠本人所說:“成就事業最關鍵的是要有人能夠幫助你,樂意跟你工作,這就是我的哲學。我算什麽超人,事業是大家同心協力的結果。”馬世民果然不負所望,在他的精心管理下,港燈逐漸恢複了元氣,業務也有了很大的擴展。1987年3月2日,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東決定將港燈非電力的業務分拆上市,成立了嘉宏國際集團公司,由馬世民任董事局主席。在港燈分拆上市後,長實的股份結構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但彼此之間還是緊密聯係著:李嘉誠控有長實33.4%的股權;長實控有和記黃埔有限公司36.55%的股權;和黃則掌控嘉宏國際集團公司53.8%的股權;嘉宏控有港燈集團23.5%的股份。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馬世民都擔任嘉宏的董事局主席,並負責和黃的電信、能源等業務和港燈與嘉宏之間的業務。他以自己過人的才華贏得了李嘉誠的讚許,在他的帶領下長實公司又登上了更高的台階,而馬世民也因此成為香港商界的風雲人物。

每當提起李嘉誠,馬世民言語中都不禁流露出感激之情。古有“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名言,李嘉誠便是那“慧眼識珠”的伯樂。正是因為他極高明地辨識和重用了“千裏馬”,才使他能夠指揮高速前進的商業航母,馳騁商場幾十年而勢不可當,戰無不勝。

“作為一個領袖,第一重要的是責己以嚴,待人以寬。第二,要令他人肯為自己辦事,並有歸屬感。機構大必須依靠組織,在二三十人的企業,領袖走在最前麵便最成功。當規模擴大至幾百人,領袖還是要去參與工作,但不一定是走在前麵的第一人。公司要壯大就要靠組織,否則,便遲早會走向衰落,這樣的例子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