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踏步入主和黃

李嘉誠事業越幹越大,但他始終不肯停下腳步,反而大踏步地向更多領域大力開拓。20世紀70年代末,目光敏銳的李嘉誠非常看好和記黃埔有限公司。他認為這家公司的發展潛力巨大,可謂前途無量。當時的和記黃埔有限公司是香港的第二大洋行,同時也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的上市公司之一。它主要由和記洋行和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組成。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年,主要從事各種物品的出口貿易和香港本地的零售業。那時的和記洋行遠不能夠和置地、怡和、太古等洋行相比,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時,其下屬公司已有20多家,規模也有所擴大;而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曆史則要追溯到1843年,那時的船長叫林蒙,在怡和碼頭製造木船,後來由於很多原因船塢幾經遷址,並成為一家公眾持股公司。黃埔船塢在20世紀初與太古船塢共同形成了維修、建造巨大海輪的壟斷。

當時香港的英資四大家族是祈德尊家族、凱撒克家族、施懷雅家族和馬登家族。和記洋行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斷改組,後落入祈德尊家族手中。而祈德尊一心想要成為怡和第二,於是在1969-1973年間香港股市牛氣衝天的時候,大舉進軍,將黃埔船塢、屈臣氏等公司收歸旗下。此後,他又將九龍半島東側的碼頭船塢關閉,將太古船塢遷往青衣島,而且為了騰出更多的地皮,他將其他的碼頭也統統遷到了葵湧。騰出的地皮則被他用來大力發展黃埔新村、大同新村等,地產就成了黃埔集團的支柱產業。祈德尊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認為人多地少的香港必定會朝著地產興旺的趨勢發展。祈德尊不斷地吞並企業,其所控製的公司一度高達360多家,其中有80多家在海外。麵對祈德尊的瘋狂舉動,很多媒體紛紛報道說:祈德尊是個“食欲過大,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鱉”,即使它有“鐵齒銅牙”,也會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由於他對很多公司的經營狀況知之甚少,所以導致效益負增長,使他麵臨嚴重的債務危機。尤其是在1973年香港爆發股災和世界上出現石油危機過後,不堪負重的和記洋行虧損2億港元,從而深陷財政泥淖。當時的匯豐銀行表示願意出資拯救和記集團,條件是和記必須賣給匯豐33.65%的股權,於是匯豐銀行成為和記的最大股東,而黃埔集團卻逐漸脫離了和記集團。祈德尊的黃金時代至此結束,和記也不再是一家家族性的集團公司。然而,和記似乎與黃埔之間有著未了的“情緣”,1977年9月,和記再次與黃埔合並,正式改組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

在匯豐銀行購入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的股權後,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的運營管理基本上由匯豐銀行掌控。但是,李嘉誠一直堅信和記黃埔有限公司不會一直掌控在匯豐銀行的手上,否則匯豐銀行將會背上銀行操縱集團的嫌疑,從而惹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李嘉誠認為,匯豐銀行在適當的時機出售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的股權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而這對於李嘉誠和長江實業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這是李嘉誠在商場上馳騁多年的經驗總結。李嘉誠很快就等來了機會。在1978年的九龍倉控製權爭奪戰中,李嘉誠大量吸納九龍倉的股票。這時候,匯豐銀行大班沈弼卻親自出麵奉勸李嘉誠放棄繼續吸納九龍倉的股票。李嘉誠有些驚訝,麵對沈弼的提醒,他反複考慮衡量,最後,決定聽從沈弼的建議。經過了解,李嘉誠得知,原來是華人“世界船王”包玉剛非常看好這一項目,並有意要加入這場爭奪戰中。如此一來,在這場爭奪戰中,李嘉誠與包玉剛必然形成兩虎相爭之勢。李嘉誠經過深思熟慮後,毅然放棄了九龍倉控製權的爭奪。而此時他的目光毅然決然地對準了更高的目標——和記黃埔有限公司。

九龍倉與和黃集團相比,九龍倉屬於家族性的企業,要想在這場爭奪戰中獲勝,必將經過一番你死我活的爭鬥,自然會付出較大的代價,而和記黃埔有限公司早已經打破了家族的束縛,因而不會麵臨家族勢力的頑強反擊。目前,和記黃埔有限公司所麵臨的問題是,各下屬公司歸順的曆史不長,這使集團麵臨一定的危機。李嘉誠對這樣一家公司如此有興趣,主要的出發點在於,隻要能夠為股東帶來利益,矛盾就會相對緩和,股東也不會極力反對華人經理入主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當然,李嘉誠並沒有低估自己“小蛇吞大象”可能麵臨的危機。長江實業當時的資產將近7億港元,而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則擁有62億港元的資產。相差如此之大,極易造成長實對和記黃埔這塊肥肉“難以下咽”的後果,對這點李嘉誠心知肚明。但是,和記黃埔這塊肥肉是無數地產商所垂涎的,李嘉誠也決不想錯過這個機會。他在此前吸納九龍倉的股票時,匯豐銀行大班沈弼曾暗示說:“匯豐銀行將在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的財政好轉後,選擇適當的時機和對象,將所持的股份大部分轉讓。”所以,李嘉誠認為自己放棄九龍倉控製權的爭奪是明智的,這可以使他專注於另一個重要目標——入主和黃。

李嘉誠主動退出了這場戰役,包玉剛就順利地獲得了九龍倉的控製權。包玉剛當時與匯豐銀行已經有20年的合作和交往了,他本人還曾任匯豐銀行的董事,與匯豐銀行兩任大班都私交甚密,尤其是現任大班沈弼。李嘉誠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先是賣了一個人情給匯豐銀行大班沈弼,後又積極出讓1000萬九龍倉股給包玉剛。包玉剛也是個知恩圖報的人,他主動擔起了促成匯豐將9000萬股和黃股轉讓給李嘉誠的任務。李嘉誠這一次可謂“一箭三雕”——匯豐銀行欠自己一個人情,李嘉誠又把自己的勁敵包玉剛拉到了自己的陣營,而李嘉誠自己又獲得了最大利益。李嘉誠想,他聽從了匯豐銀行大班沈弼的建議,而信譽卓著的匯豐定會還自己這個人情的。隻是李嘉誠不知道這份人情是不是轉讓和黃股。為了使希望更大,李嘉誠還在空閑的時候與匯豐的大班沈弼進行交流,了解匯豐銀行的真實意圖。從沈弼那裏李嘉誠了解到,匯豐銀行轉讓和黃股隻是希望放手後的和黃集團經營良好,並不是為了售股套利。了解到這一點後,李嘉誠喜出望外,他認為自己有能力把和黃經營得更好。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李嘉誠以自己的精明能幹和良好的信譽贏得了匯豐銀行大班沈弼的讚賞,再加上包玉剛在中間撮合,接手和黃的事情自然水到渠成了。

1979年9月25日,李嘉誠作為長江實業有限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在華人行21層長實總部會議室召開了記者招待會。會上,李嘉誠激動地宣布:“長江實業即將有更大的突破,在不影響長實原有業務的情況下,本公司將購買匯豐銀行所持有的9000萬普通股的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的股權。”在場的記者對李嘉誠購入的是匯豐銀行持有的普通股,而不是風險更小的優先股一事感到不解。對此,李嘉誠回答道:“從資產層麵來看,和黃有限公司是一家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公司,它的地產部門的業務和本公司的業務基本一致。本公司董事會一致認為,和黃有限公司的發展前景非常好,而優先股卻隻能享有利息,不僅不能享有投票表決權,還不能借助表決權參加公司的經營管理,而且公司的盈虧和我們長實也將沒有太大關係,這就完全與我們當初的設想和目的背道而馳了。我們之所以購買的是和黃普通股,是因為我們對和黃未來的發展前景有信心,更對我們自己有信心。”聽了李嘉誠的話,在場的記者無不報以熱烈的掌聲。記者會剛一結束,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的股票便成了一大熱門股,很多投資者紛紛購入和黃股,當日成交額高達4億港元,恒生指數一路飆升25.69點。而李嘉誠在購買了匯豐銀行所持的9000萬股後,並沒有停止他的腳步,而是在市場上繼續吸納和黃股票。到1980年11月,李嘉誠和他所掌控的長江實業有限公司持有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的股權達39.6%。

李嘉誠大量收購和黃普通股票的消息一經傳開,在香港社會引起轟動,香港各大新聞媒介紛紛對這一消息進行了大肆炒作。《香港工商晚報》稱:長江收購和黃股猶如一顆炸彈,使香港股市狂漲。《信報》則指出:長江實業居然能夠以這樣的低價擁有和黃大量的股份,這次交易可以算是李嘉誠自長實上市以來最成功的一次。李嘉誠不愧是超人,他不僅是香港商界的強人,而且還成為了香港股市中的領頭羊。

李嘉誠成功入主和黃,手中所持有的和黃股份也越來越多,到1981年1月1日,李嘉誠正式被任命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的董事局主席,這也是香港曆史上第一位成功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大班。和黃公司正式成為長江實業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李嘉誠的這次舉動是名副其實的以小博大。長江實業有限公司實際的總資產僅有6.39億港元,卻成功地取得了價值62億港元的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的控製權。事後,李嘉誠一再強調,“如果沒有匯豐銀行,就沒有我今天的成就。”而當記者采訪匯豐銀行大班沈弼時,問到他為何會選擇李嘉誠作為對象出售手中持有的和黃股,沈弼鄭重其事地回答道:“銀行不是慈善機構,也不是俱樂部。銀行就是銀行,始終堅持以贏利為基準。隻要能夠使公司贏利,英人華人又有什麽區別呢?”“長實近年來的業績之出色、聲譽之好是有目共睹的。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在擺脫了1975年的困境後,直至今日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匯豐銀行此時出讓手中的和黃股也是理所當然的。我相信我們這樣做對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的發展和股東的長遠利益是非常有益的。同時,我們也堅信,長江實業有限公司在李嘉誠先生的帶領下,會不斷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作更多貢獻,和黃的前途一片光明。”在李嘉誠看來,沈弼是匯豐銀行曆史上最傑出的大班,他始終以銀行的利益為重,在他的頭腦中從來沒有過任何種族歧視的意識。

初入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的李嘉誠當時隻是擔任執行董事,還沒有接任大班。一般來說,像他這樣的大股東的權力是可以淩駕於董事局主席之上的。但李嘉誠在和黃公司原大班韋理麵前卻總是禮讓謙和,沒有絲毫做大股東的趾高氣揚。在和黃的股東和商界人士看來,李嘉誠完全可以充分使用自己的權力,使自己在每一次交易中得到保障,為自己出任董事局主席鋪平道路。作為和黃最大的股東,李嘉誠這樣做簡直易如反掌,可是以誠信著稱的李嘉誠沒有這麽做。其實,也正是這種謙和的態度才使他贏得了更多人的尊敬。李嘉誠之所以能始終保持平和謙讓的心態,是因為他從小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在那個戰亂的年代,父親盡管落魄、潦倒,卻依然堅守著他那份文人的清高,他一直告誡李嘉誠,“做人要有骨氣,人窮但誌氣不能短,人隻有把那些身外之物看輕了,才能無欲則剛……”李嘉誠自己也說過,“對人誠懇,做事負責,多結善緣,自然多得人的幫助。淡泊明誌,隨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許多失意之苦。”

不僅如此,李嘉誠每次為和黃作考察市調等公幹,總是自掏腰包。董事局也曾多次提出要為他報銷這些費用,都被李嘉誠拒絕了。很多人認為李嘉誠這麽有錢,定是出手闊綽、揮金如土。怎麽會在乎那一點兒小錢呢?其實不然,了解李嘉誠的人都知道李嘉誠的生活非常簡樸,他從來不無緣無故浪費一分錢,他甚至也同樣苛刻地要求兩個兒子要勤儉節約。李嘉誠曾經說過,“我個人對生活並沒有什麽奢求,對吃和住我的要求都非常低。如果這一世能為人類、民族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多做點兒有益的事,我就感到最快樂。”對於利國利民的公益事業,李嘉誠從來不吝嗇,可謂“出手闊綽”。比如他捐建汕頭大學的義舉吧,前後總共捐款31億港元,為了興才於學、振興中華,李嘉誠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說到這裏就不得不說說同為潮商的劉鑾雄,他在香港號稱“股市殺手”。他與李嘉誠的行事為人正好相反,他不懂“收買籠絡”人心,也不懂如何凝聚公司股東和全體員工的力量。劉鑾雄在他所控的幾家公司中始終都是能撈則撈,對於他的行為股東們很反感,卻又敢怒不敢言。劉鑾雄在股東大會上每次都是吵得天翻地覆,不肯讓步,會上氛圍非常不和諧。李嘉誠則非常唾棄這樣的經商之道。香港商界都稱李嘉誠的精明無人能及,他“籠絡人心”的能力更是爐火純青。話雖說得直了點兒,但道理如此。李嘉誠在他一生的事業中始終抱定“小利全讓,大利不放”的經商原則。對於他來說,“大利不放”不僅體現在自己所持有的股份和公司贏利狀況上,還體現在公司所有股東的年終紅利上。另外李嘉誠不斷地加大持有和黃股,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他的“大利不放”。

由於李嘉誠的精明能幹和誠實守信,他不僅贏得了董事和公司管理層的信任,而且在他控製和黃集團的過程中,連“老和黃洋行”也沒有刻意抵製他,甚至沒有絲毫為難他。在每一次股東大會上李嘉誠總能夠對其他董事平等相待,雖然他口中的建議就是他的決策,但他能以一種讓人容易接受的婉轉方式表達出來,這樣眾股東也會欣然讚成他的決策。李嘉誠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取得了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大小股東的信任,並凝聚他們的力量,挖掘和黃集團的發展潛力,帶領和黃集團走向了輝煌的巔峰。自李嘉誠成功入主和黃以來,和黃集團的年終純利就由1977年的3.32億港元發展到1983年的11.67億港元。看到如此喜人的形勢,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各大股東皆大歡喜,對和黃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對於李嘉誠這個帶頭人,他們更是由衷地佩服。

“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儲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人,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誌則斷不甘為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