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造就華人首富的商業帝國 1.誌向高遠,“長江”騎牛上市

20世紀70年代,李嘉誠已經躋身億萬富翁的行列,他的事業更是一飛衝天。然而金錢對於此時的李嘉誠僅僅是一個數字而已,他所追求的是向更高領域的發展和超越。李嘉誠認為商場上的每一次超越都是自己人生路途上的一個新的裏程碑。李嘉誠為自己設立了一個新的目標——超越香港置地公司。

香港置地公司是香港規模非常大的一家企業,它壟斷香港經濟已經幾十年了。躊躇滿誌的李嘉誠決定將置地公司作為自己的競爭對手,想與其一較高下。然而,李嘉誠也很清楚,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剛剛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很多方麵還需要改進,與擁有眾多產業的香港置地公司是無法相提並論的。但李嘉誠相信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越是有挑戰性的目標越會激發起他的鬥誌。

經濟的發展與國際局勢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關係。1971年7月,美國總統尼克鬆正式派基辛格博士訪華,與中國高層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會麵,就中美間的合作進行了進一步的談判。基辛格博士的這次訪華活動預示著香港的轉口貿易地位將近一步加強,香港經濟將迎來大發展時期。

雖然美國決定放鬆禁運政策,但中國“**”的陰霾還籠罩在中國這片百廢待興的土地上,而香港的發展也始終無法完全擺脫“文革”的陰影。直到1976年,這場“十年浩劫”才得以結束,香港的對外貿易才得到真正的解放。此後,國際大環境變得更加寬鬆,這種政治關係的變化給香港的經濟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從此,香港開始向多元化發展階段過渡。

在中美關係逐漸得到改善的大環境下,李嘉誠又成立了長江地產有限公司。他在此刻看到了香港地產業更大的發展前景,於是決定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來發展房地產行業。在一次高層會議上,李嘉誠很堅決地說,“相信在座的所有同人都知道香港置地公司吧,在香港它一直占據著頭把交椅的寶座。但是我認為我們不能甘拜下風,我們不僅要以香港置地作為標尺,向它學習發展中的成功經驗,還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的不足。長江地產有限公司要上下齊心,讓我們有朝一日能像香港置地一樣強大,甚至要超越置地。”李嘉誠所說的香港置地公司,是1889年由英國商人保羅·遮打和怡和洋行的傑姆·凱沙克合資創辦的,最初注入資金就達500萬港元,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房地產公司。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置地公司逐漸躋身世界三大地產大鱷的行列。置地公司以香港為重要基地,業務遍及周邊很多國家和地區。

正因如此,在李嘉誠提出超越置地公司的戰略目標後,其他股東都非常吃驚。他們認為“長江”與置地公司抗衡那簡直就是以卵擊石。其中一位與會人員質疑道:“與地產大鱷置地公司相比較,長江隻能算是一家小型企業,我們拿什麽來和規模龐大的置地公司相較量呢?‘長江’怎麽能和置地公司相提並論呢?兩者相差甚遠,根本沒有可比性。”

“我認為可以。”李嘉誠很堅定地說:“我也知道‘長江’現在的實力遠遠不及置地。但是哪家大公司不是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步一步地發展起來的呢?就說置地公司吧,當時,遮打爵士剛來香港時,不也是一介貧商嗎?可是他靠自己的能力、膽識和勤勉,成功地創立九倉、建起了今天的‘龐然大物’香港置地公司。我們又有何不可呢?我認為不管做任何事我們都應該有一番雄心壯誌。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沒有信心,又怎會成就偉業呢?”李嘉誠語重心長的一番話,讓在座的很多人都紛紛地低下了頭,他們領略了李嘉誠的超凡膽識。

李嘉誠繼續說道:“我認為,我們可以先從學習香港置地公司的經營經驗開始。我已經對它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分析,置地公司之所以能夠在商場上長久地立於不敗之地,主要得益於它完美的經營方針——以收租業務為主,發展業務為輔。置地公司的資金很雄厚,業務涉及的範圍也很廣。但香港置地公司的基地處在中區,那裏是寸土寸金,其業務也已經發展到了極限。當然,以‘長江’現在的實力,不可能去中區開拓,但是我們可以到那些不被地產商重視的新興市鎮和中區周邊地區去拓展我們的業務。”

“我當初創辦長江公司的那些錢是東拚西湊得來的,當時我連一塊地、一間廠房都沒有。可是,今天大家也都看到了‘長江’的規模,僅收租的物業我們就擁有將近35萬平方英尺(3.15萬平方米),我們的這個速度,置地也是無法比的。所以說,超越置地並不是遙不可及,一切都有可能。”

李嘉誠的每句話都很振奮人心,但是對李嘉誠的大膽想法在場人員還是不敢認同。其實,股東們的擔心也不是毫無根據的。因為“長江”的發展與置地相比,確實是相差甚遠。當時的香港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越山易,越置地難。”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置地的規模和實力是多麽強大了。但李嘉誠卻絲毫未受到這些輿論的影響。

人們常說“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李嘉誠堅信隻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並堅持不懈地抱定自己的目標,就一定可以獲得最後的成功。李嘉誠看準了“文革”結束後中國內地實行改革開放,而香港作為中西貿易的橋梁,經濟必將迎來大發展,地產業也就必將不斷蓬勃發展。於是他開始不斷地購進地皮,興建土木。有時候還沒等樓宇建成,就有客戶上門要求提前預訂,而李嘉誠在得到租金後,會立刻將其投入到下一個樓宇的建造中。即便這樣,李嘉誠還是感到資金不足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但他又不想過分依賴銀行。麵對火爆的樓市,李嘉誠腦中突然閃過一個主意:隻有讓公司上市,使它成為公眾持股的上市公司,從股市籌集資金,才能最快捷有效地解決資金的問題。李嘉誠馬上開始行動,想方設法讓長江地產有限公司成功上市。他大量地搜集資料,並對當前的股票市場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便選擇最佳的時機使長江地產有限公司進入股市。

李嘉誠對股市進行了一番深入了解後,便迫不及待地想趁股市大好的時期,讓長江地產有限公司盡快上市,以便籌措更多的資金來支持他的地產事業的發展。

很快,李嘉誠就將長江工業有限公司改為長江實業有限公司,簡稱“長實”。並委托財務顧問擬定了長江實業上市申請書。得到了“四會”的應允後,長江實業成功上市。同年10月,“長實”又向香港會、遠東會、金銀會申請了上市,並於11月1日獲準掛牌,股本規定為2億港元,一共分為4200股,每股2元,溢價1元。李嘉誠還為長實股票的銷售找了兩家包銷商,這兩家包銷商分別是:寶源財務公司、獲多利財務公司。這兩家公司負責在香港會、金銀會、遠東會等交易所向公眾發售長實股票。

香港有很多投資者知道長實一直是穩步發展的,所以長實股票一上市就受到了很多投資者的青睞。上市24小時不到,其認購額就超過了發行額的65倍還要多。這時,包銷商也忙得不亦樂乎,因為認購者太多,他們隻好采取抽簽的辦法,來決定誰是長實的股東。長實股票的價格很快就漲了一倍之多,這意味著長實股票的市值增幅隨之增長了一倍。這一事實讓長實的職工欣喜若狂,李嘉誠卻沒有絲毫的興奮。他理智地認為,長實股票的升值是股市處於牛市的常見現象,其他上市公司的股價也在升值,甚至比長實的升值幅度還要大。李嘉誠認為,股票升值如此之快,就意味著股票縮水也會是一瞬間的事。

李嘉誠還知道,長實隻要上市,就一定要遵循上市公司的遊戲規則來運作——接受證交所的監管和督察,按時向證交所提交公司的財務報表,上市公司股票的公眾持有量必須在25%以上。另外,公司的任何財務狀況和經營活動都必須向股東們完全公開,所有的重大決策也必須在股東大會上決定……這一切規定是很多公司的高層管理者和企業大股東所不願接受的,但李嘉誠坦然接受,因為他不能放棄上市,他心裏始終縈繞著一個念頭——超越置地。李嘉誠知道要想超越置地必須讓長實以最快的速度壯大起來,而讓長實快速壯大起來,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上市進行融資。所以對於一向富有挑戰精神的李嘉誠來說,他必須堅持長實上市,並遵守股市中的這些遊戲規則。

除此之外,李嘉誠為了加快長實的發展,還積極地在海外開拓長實的第二市場,籌措更多的海外資金。在新鴻基證券投資公司(香港最著名的證券公司)的引薦下,長實以英國證券公司作為財務顧問和包銷商,於1973年初在倫敦正式掛牌上市。1974年6月,加拿大政府批準了長實在加拿大掛牌上市的申請。對於當時的很多投資者和上市公司來說,在英國倫敦上市並不稀奇,因為香港很久以來一直都是英國的殖民地。但在加拿大成功上市,則足以令香港的商界人士刮目相看。長實開創了香港上市公司股票在加拿大掛牌上市的先河。這一係列的舉動,為長江實業提供了更加堅固的資金保障。

李嘉誠自幼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他從古代聖賢那裏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無論在哪個領域,他都能夠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將其成功地運用在商場上。他能夠很快摸準現代商業中的脈搏走向,並形成屬於自己的認知和經驗。所以,當那些地產商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將客戶預付的樓花首款和銀行的貸款孤注一擲地投入到股市中時,李嘉誠卻依然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自己的長期投資。

香港的股市很長一段時間都處在不斷飆升的狀態,投資者的瘋狂更進一步抬高了股價。很多上市公司的贏利始終跟不上股票的不斷升值,恒生指數也已經上升到一個脫離實際價值的高位。這個時候,李嘉誠已經意識到股票的瘋漲是不正常的,物極必反,香港股市很可能不久就會麵臨股價驟降或者崩盤的大災。正如李嘉誠所料,香港股價在狂升到極限時,一夜之間轟然暴跌。1973年,恒生指數在短短一個月內下跌958.57點,同年世界性的石油危機也影響到香港的加工貿易業,使香港股市再次受挫,恒生指數再次跌至433.7點。到1974年年底,恒生指數已經跌至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150.11點,直到第二年才有所回升。這是香港股市前所未有的一次大災難,許多投資者輸得血本無歸、傾家**產。

20世紀70年代,股市對於香港的商人和普通投資者還是一個全新的名詞。投資者對股市的風雲變幻沒有太深的認識。他們急功近利、盲目跟風。然而,李嘉誠在這次股災中卻表現出不隨波逐流的堅定信念,使他能夠在大災麵前全身而退。毫無疑問,李嘉誠和他的長江實業是這次股災中的幸運兒。李嘉誠使長實不但沒有遭受損失,而且還獲得了比預期更好的業績。

通過這次股災,李嘉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經濟是有它的興衰規律的,股市的漲跌也是呈波浪式發展,並不是沒有一點兒規律可循的。接著,李嘉誠又敏感地意識到,低潮過後,香港股市會迎來新一輪的高漲。而此時的股市正處於低迷期,恰恰是長實發展的好時機。於是,李嘉誠果斷地決定再次擴大長實的業務。股市的潮起潮落,並沒有使李嘉誠感到恐慌,相反,卻使他更加堅信隻要頭腦冷靜,長實一定會在地產、股市中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