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獨具慧眼,在地產危機中大顯神威

20世紀60年代初,香港曾因地產業的過度繁榮,發生過很多起擠提事件,所以在1962年,港英當局為了從根本上杜絕這類事情的發生,起草並頒布了修改後的建築條例。條例規定:香港政府將涉足經濟的發展,壟斷土地經營。土地必須經過政府拍賣後才可以使用和轉讓,遵循“價高者得”的原則。此條例於1966年正式實施。

當時這個消息一經公開,那些擁有地皮的企業便快速地行動起來。它們為了避免吃虧,也為了在這期間從中多撈一點兒,都企圖趕在1966年之前建房。此時,銀行也很積極地參與房地產的投資,不斷地放寬建房貸款的限額。香港的地產市場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第一次投資熱,炒地、炒房風空前盛行。很多職業炒家也應運而生,他們麵對地價、樓價日益增高的畸形旺市,不禁暗暗自喜,企圖以小博大,趁機狠撈一筆。這些人大多采取“展”的方式進行短期投資。例如,他們手中隻有一百萬元的資金,但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做三百萬元的生意,那二百萬的空缺則用手中的地皮、樓盤等向銀行貸款。這種方式的風險和收益都是很大的。如果成功,那麽這些炒家就會在短時間內賺取上百萬元,收益率非常可觀;如果失敗,或是出現什麽意外,這些投機者就會血本無歸。即便這樣,還是有很多人義無反顧地進行這種投機性的投資。很多地產商、銀行家和炒金、炒股的黃牛黨都是在這一時期紛紛涉足地產界的。

麵對這股風起雲湧的炒地風,李嘉誠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認為,買空賣空是做生意最大的忌諱,就如同投機股市一樣,“一夜暴富”的背後往往是“一朝破產”。李嘉誠絕對不會拿自己辛苦打拚來的家當和前途作為賭注,將其押在運氣上。所以,當別人都在投機鑽營、賺取大把利潤的時候,李嘉誠從不眼熱,而是冷靜地做一位旁觀者。他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個長期投資者。當別人忙著追求短期利益的時候,李嘉誠卻步步為營,小心謹慎地開展著自己的事業。這期間,他的很多項目都是靠自籌資金完成的,他一直拒絕過分依賴銀行的貸款。這一時期,塑膠廠經營狀況良好,贏利不斷;而地產業務更是蒸蒸日上,隨著新廠房的不斷竣工出租,利潤也如滾雪球似的不斷增加。

1965年,香港的炒地風已經到了不可遏製的地步,這給銀行帶來了很大威脅。1965年1月28日,香港一家小銀行——明德銀號以及該銀號在九龍彌道的分號,連續兩天發生擠提風潮。官方在最短的時間內介入其中,並核查了銀行的所有賬目,但最後,明德銀號還是被迫宣布破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銀行參與房地產投機,使其流動資金急劇減少,從而喪失了償債能力。明德銀號的破產給很多銀行敲響了警鍾,也使更多銀行的客戶心急如焚,他們心急火燎地趕往銀行提款,擠提風潮由此大規模爆發,並迅速蔓延到全港其他的銀行。廣東商業信托銀行就是在這一時期倒閉的,甚至連實力雄厚的恒生銀行也不得不將投權轉賣給匯豐銀行。其中有很多銀行雖然沒有倒閉,但已是“苟延殘喘”。銀行危機迅速波及地產業。一度火爆的房地產業一落千丈,地價樓價瘋狂下跌。那些投機的地產商、建築商、銀行家虧得血本無歸,紛紛破產;即使沒有破產的,也是元氣大傷,隻能慘淡度日。

在這次金融風暴中,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同樣也遭受到了一定的損失,但與其他商家相比,“長江”的損失就顯得微乎其微了。一向謹慎的李嘉誠並沒有停止他前進的腳步,他在處於低潮的地產業不斷拓展,並繼續尋找更為長遠的投資方向。

這場銀行業的擠提風潮給香港的地產業帶來的危害持續了將近一年,直到1966年年底,地產業才開始出現一線曙光,地價、樓價開始逐步回升。很多有一定實力的地產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後也準備東山再起,再次踏入地產業大幹一場。可是世事難料,1967年,北京發生了“火燒英國代辦處”的事件。隨後,香港本土謠言四起,這些無謂的謠言使香港民眾憂心忡忡,紛紛將現有的房產減價賣掉,移民國外。香港很多地產商再次麵臨危機,麵對地價的瘋狂暴跌,他們一籌莫展。他們想用超低價格把手中積壓的房產變現,盡量將損失降到最小,但再低的價也無人問津。

麵對地產市場的不斷萎縮,擁有多個樓盤的李嘉誠也意識到了事態的嚴峻性。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李嘉誠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人棄我取,趁低吸納。李嘉誠在香港局勢動亂尚未平息之時,逆市而行,在其他人瘋狂降價出售手中的地皮和樓盤時,他卻在不斷地以低價大量購入地皮和樓盤。他始終堅信香港的地產市場不會一直低迷下去。那些打算移居海外的業主,急於將手中的住宅、廠房等脫手,在李嘉誠看來,這卻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再拓展時機。很多人覺得李嘉誠的這個決定太冒險,在地產市場如此低迷的時候還投入這麽多資金購置物業,分明是孤注一擲。有的人甚至幸災樂禍地等著看李嘉誠的笑話。

一切正如李嘉誠所料,1970年,香港經濟有了複興的跡象,地產業也開始轉旺,李嘉誠因此獲得了非常可觀的利潤。到此時,李嘉誠擁有的物業由最初的1.08萬平方米,增加到3.15萬平方米。每年的租金就將近400萬港幣。但是,有一些自以為是的商界人士卻不服氣,“李嘉誠就是個賭場豪客,他這次隻是僥幸取勝。如果換做是我,我會比他獲得的收益還要多。”對外界的評價,李嘉誠並沒有作出任何回應。因為隻有他自己最清楚,他這一舉動是否摻雜了賭博的成分。李嘉誠承認自己是這次大災難中的贏家,但他堅決否認自己是市場上的投機家。

人們常說,明智的人哪怕身處逆境也可以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李嘉誠就是這樣明智的人。作為一名商人,他有敏銳的思維和超強的判斷力,在多麽混亂的市場中也能找到商機。香港局勢的動亂和地價、樓價的暴跌,讓許多香港地產商損失慘重,李嘉誠卻“人棄我取”,大顯神威,從中取得了不菲的收益。此後,李嘉誠在接受采訪時,曾經指出:“其實動亂沒有什麽可怕的。主要是看你如何去認識它,如何去利用它。作為一個商人,不論麵對什麽樣的困難和危機,都應該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對當前的局勢作深入的分析,才能作出最為明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