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立塑膠廠,開始第一次創業

渴望自己創業的李嘉誠又一次向塑膠廠老板提出辭職,他要另立門戶,創立自己的事業。老板自然舍不得放走李嘉誠這個人才,於是盛情挽留。老板了解李嘉誠,他生性好強,素質良好,在任何職業上都會做出驕人的成績。

老板見李嘉誠去意已決,知道自己再勸無用,於是不再強留。相反,他還在酒樓為他設宴餞行,這使李嘉誠非常感動。在酒宴上,李嘉誠對老板說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離開這裏之後,我會開一家自己的塑膠廠,我難免會用到從你這裏學來的技術,前期也許會生產一些類似的產品。”老板清楚,李嘉誠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很有能力,如果李嘉誠自己開設一家塑膠廠,很有可能會成為自己最有力的競爭對手,自己就會流失一部分客戶。李嘉誠看懂了老板的心思,接著說:“但是,我決不會把客戶帶走,因為這樣相當於我用你的銷售網去銷售自己的產品,我會另外開辟自己的銷售路線。”聽到這番話,老板更是對李嘉誠另眼相看,他了解李嘉誠,知道這個年輕人一向以誠為本,說得出就做得到。他相信,李嘉誠一定會發展自己的銷售網絡,絕對不會搶走自己的客戶。

懷著對未來的憧憬,李嘉誠離開了熟悉的塑膠廠,離開了熟悉的同事。他知道,自己必須要邁出這一步,這是他建立自己事業的必經之路。與以前的工作相比,他的創業之路將更艱難。此時正值1950年。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誕生不久。從解放戰爭後期開始,大量躲避戰亂的人通過陸路、水路擁向香港,導致香港的人口急劇增加。1951年時,香港的人口已經突破200萬。在香港,這批逃難過來的內地人被稱為“戰爭難民”,不過,正是“戰爭難民”的大量擁入,才使香港的資金、技術和勞動力都得到了大量的增加,同時,香港的市場容量也擴大了許多。

新中國成立後,原本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漢、廣州等大城市開設的外國工廠和銀行,都紛紛撤離內地,遷入香港,這無疑給香港帶來了充足的資金。同時,這些工廠、銀行的撤離和內地政策的改變,使中國沿海城市的對外貿易幾乎處於停滯狀態,香港的轉口貿易和自由港的地位變得越發重要。

但是,香港不知從何時起大規模地流傳起“共產黨要解放香港”的謠言。李嘉誠也一直關注著內地的形勢。他發現,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49年10月17日抵達深圳河後,並無進一步的行動。結合共產黨發表的各種聲明,李嘉誠知道,共產黨希望看到一個經濟繁榮、發展穩定的香港,肯定不會在此時“解放香港”,因此他對香港的形勢抱有很大的信心。此時,世界經濟也在二戰後迅速恢複,並繁榮穩定地發展著。

正是因為看準了大形勢,更看準了香港良好的發展前景,李嘉誠才毅然決定辭職創業的,他良好的時代背景可以給他提供一個大展身手的舞台。李嘉誠已經學會了塑膠廠的所有技術,由生產到加工、由訂單到銷售,對他來說都是輕車熟路。李嘉誠後來在回憶塑膠廠的那段經曆時,感慨地說:“在塑膠廠裏,我得到了最好的人生鍛煉,尤其是在做推銷員的時候,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明白了很多事理。這些,是我今天無論付出多麽大的酬勞都無法得到的。”

在當時動**的形勢下,李嘉誠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曆程。提到創業,首先得有足夠的啟動資金。李嘉誠從12歲起開始打工,但是薪水一直不高,較大的收入便是近幾年推銷產品的提成。據曾經和他一起做過推銷的同事回憶,李嘉誠從沒有享受過奢侈的生活,他在外吃飯時總是吃大眾餐,所穿的衣服也沒有高檔品牌的。但是,李嘉誠從不認為自己的創業資金是他自己節省的結果。他常常對別人說:“我可以拿出一筆錢來創業,這要全部歸功於我的母親,她勤儉持家,精打細算。每次我賺到的錢,除了留下日常開銷的費用,剩下的全交由母親保管。是母親持家有方,才使我有條件創業。首先,要感謝母親,其次,還要感謝那些幫助我的人。”

從母親那裏拿到積蓄後,李嘉誠又向親戚朋友借了一部分。李嘉誠誠實守信,而且能力非凡,深得大家的信任,即使在沒有人擔保的情況下,他也能從別人那裏借到錢。當時李嘉誠籌集到了大約五萬元的啟動資金。

籌集到啟動資金後,李嘉誠又麵臨著許多其他的問題,其中最棘手的問題就是為塑膠廠取名字,一個好的名字,代表著一個好的開始,而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從辭職的那一天起,李嘉誠就在絞盡腦汁為自己的塑膠廠取名,他先後想了幾十個廠名,最後定名為“長江”。其中的寓意是:“長江不擇細流,故而浩**萬裏。在其源頭,僅有涓涓細流,東流而逝,容納無數細流,竟成汪洋之勢。”他期望在以後的發展中,長江塑膠廠也會像長江那樣,不斷壯大。

多年以後,當有人問起“長江”這一名字的寓意時,李嘉誠總是說:“長江的名字響亮啊,我便借過來用了。”實際上,最初起名字時,李嘉誠就把自己的宏偉心願寄托到了裏麵,時刻激勵著自己。

當時的香港,由於擁入了數十萬的“戰爭難民”,導致香港的房屋資源陷入了緊張的局麵。為了找到合適的廠房,李嘉誠幾乎跑遍了香港的每一個角落。因為資金不足,所以李嘉誠必須盡量節省,將開銷壓縮到最低。從香港島到九龍,李嘉誠跑了一個多月,最後才在香港島東北角找到了一個差強人意的廉租廠房。廠房位於香港島的偏僻地段,工廠緊挨著山穀小溪。這裏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是休假的好地方。但是,辦工廠與休假不同,交通便利的市區邊緣對工廠的發展更有好處,然而正因為它偏僻,所以租金才低。後來,經過討價還價,李嘉誠租下了這個破舊的廠房。

廠房的麵積隻有100多平方米,並且是一間破得不能再破的房子,不是沒有窗框,就是碎了玻璃,沒有一間是完好無損的。房頂布滿了裂縫,可以透進束束陽光。香港的氣候是春夏多雨,每逢外麵下起大雨,廠房裏就下著小雨。所以,李嘉誠不得不花一筆錢來修繕廠房。

廠房裏的設備更是破舊,顯得比廠房還要蒼老。壓塑機陳舊不堪,是歐美國家淘汰下來的陳舊設備,這是李嘉誠從一個香港舊貨商手中買下的。在當時的香港,有很多新開的塑膠廠,基本都是小本經營,所以有人專做舊機器的買賣。後來,李嘉誠在回憶這段往事的時候感歎頗多:“最辛苦的時候就是做窮生意的時候。”在當時要從硬件上尋找一件“長江塑膠廠”的新東西,那就是掛在門口的那塊嶄新的“長江塑膠廠”的廠牌,這標誌著“長江塑膠廠”正式成立,李嘉誠正躊躇滿誌地開創他的新事業。

1950年的5月1日,沒有鮮花,沒有鞭炮,也沒有來賓的祝賀,“長江塑膠廠”就在這個簡陋的工廠裏開張了。這時的李嘉誠還未滿22歲,年輕的廠長氣宇軒昂地對著20多名員工演講,宣布“長江塑膠廠”正式成立。他對員工們說:“我們廠子雖然小,但是我懂得塑膠行業,人家懂的,我們懂得更多;而我們懂的,人家卻未必懂。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工廠就會做大,大家的收入也會越來越多。”

當時,香港的塑膠廠成千上萬,而長江塑膠廠隻是很不起眼的一家,沒有任何引人注目的地方。李嘉誠知道“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的道理,但是,怎樣才能使自己的事業有一個良好的開始呢?李嘉誠天天思考著這個問題。

雖然身為廠長,但是李嘉誠還是和做推銷員時一樣,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他知道,隻有自己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長江塑膠廠”真正成為大浪滔天的“長江”。不善言辭的李嘉誠在默默地實現著自己的抱負。李嘉誠認為,自己不是世界上罕見的“天才”,自己要追求成功,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勤奮。所以,李嘉誠不敢放鬆自己,因為他知道在商海中遊走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為了使自己的塑膠事業取得成功,李嘉誠不得不更珍惜時間。他通常會在每個月的月初為自己製訂一個月的計劃,每周進行一次總結。每天,他都會在臨睡前總結一天的工作,然後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在“長江塑膠廠”成立初期,李嘉誠的工作表是這樣安排的:每天早上四點鍾起床,外出推銷或者采購,而且要在別人恰好上班的時候抵達預定的地點。為了節省本不充足的資金,李嘉誠從不乘坐出租車。如果距離較遠,就選擇公交車;如果距離近,就步行。李嘉誠雖是溫和沉穩、不驕不躁的人,但是走起路來卻健步如飛,因為他時刻都在搶時間。既要節省資金,又要講求效率,那麽他隻能提高走路的速度,以此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後來,疾步行走成了李嘉誠的一個習慣,他在60歲的時候仍然堅持這一習慣。據汕頭大學的師生回憶,李嘉誠在視察他出資興建的汕頭大學時,疾步行走在校園中,步履矯健,陪同他的年輕教師都氣喘籲籲,感覺頗為吃力。

到了中午,李嘉誠就馬不停蹄地趕回破舊的工廠,檢查工人們上午的工作情況,然後與工人們在一起吃簡單的工作餐。剛剛成立的塑膠廠很窮,沒有餐桌供大家使用,大家隻能蹲在地上,或者七零八落地散坐在四周。看到這個情況,李嘉誠內心很不安。他不是依靠剝削工人而獲取利益的老板,相反,他不願虧待別人。而且他更清楚,如果員工們沒有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是不可能安心工作的。於是,他向大家保證,這樣的日子不會長久,他一定會盡快想辦法,解決大家的吃飯問題。不久,李嘉誠就兌現了諾言:在長江塑膠廠剛剛取得一點利潤的時候,他就拿出一部分錢,用於改善員工們的夥食和就餐條件,這個舉措起到了穩定員工隊伍的作用。他曾經對一個塑膠行業的同行說過這樣的話:“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李嘉誠這樣說,不是沒有理由的。長江塑膠廠在創建初期的條件異常艱苦,廠房破敗不堪,工人們使用的機器也總出現問題,但是,很少有工人離開這裏。

到了晚上,勞累一天的李嘉誠也不會早早休息,他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完成:記錄工廠一天的收支情況,並製成賬本;記錄推銷的情況,使自己對產品的銷量心中有數;規劃產品市場和區域;設計新產品的模型圖;安排好明天的生產任務。即使在這種繁忙的工作狀態下,李嘉誠也沒有放棄自學。在李嘉誠的眼中,塑膠行業是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新原料、新設備、新款式都在源源不斷地被開發出來,假如自己停留在已有的業績上高枕無憂地睡覺,那麽很快就會落伍。更何況,香港每天都會出現大量的新塑膠廠,而那些老廠子很多都已經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如果他不努力學習,不僅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他的長江塑膠廠也會被曆史淘汰,這樣豈不是違背了自己當初定名為“長江”的初衷?

從建廠的那一天起,李嘉誠就和其他普通員工一樣,吃住都在廠裏。每個星期,他會給自己一次回家的機會,看望母親和弟弟妹妹。每次回家,他都是行色匆匆,待在家裏時也不安心,因為他的心完全被工廠的事情占據了。母親見到李嘉誠日漸消瘦,心疼不已,總是勸他回家來住,改善夥食,李嘉誠雖然知道母親是為了自己好,但總覺得回家住“時間不夠”。

除了回家,李嘉誠偶爾也會去舅舅莊靜庵家,向舅舅請教工廠的生產和管理方麵的問題。這時,李嘉誠又見到了兒時曾經教他香港話和英文的表妹莊月明。與李嘉誠不同,此時的莊月明正在香港英華女子學校讀高中。她一如既往地關心著表哥,時常向父親詢問表哥的近況,得知李嘉誠在艱苦創業,莊月明更加欣賞李嘉誠了。

在李嘉誠的努力下,長江塑膠廠的規模稍微擴大了一些,李嘉誠就在新蒲港租下了一幢破舊的小閣樓,在這裏處理工廠的事務,接待生意上的夥伴。同時這裏還是長江塑膠廠的成品展覽室,工廠的倉庫無法堆放成品時,也會運到這裏。此外,李嘉誠還把這幢小閣樓當做自己的棲身之所。就這樣,李嘉誠把他的時間和精力全部奉獻給了長江塑膠廠,長江塑膠廠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內容。

李嘉誠知道,雖然他的長江塑膠廠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前麵的路會更艱辛,同時也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