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最佳基金經理是個工作狂 1.工作狂是這樣煉成的

喬治·沙利文無疑是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最欣賞彼得·林奇的人,不僅僅是欣賞,喬治·沙利文更是利用了自己的職務之便,為彼得·林奇大開方便之門。當然,彼得·林奇也沒有讓喬治·沙利文失望,屢屢為公司創造豐厚的投資回報。彼得·林奇在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如魚得水般地展現著他的才華,從中獲得了更多的實際操作經驗和財富,而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也因為有了彼得·林奇這一員幹將的加入而收益頗多。可以說,彼得·林奇和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達到了高度的雙贏狀態。

於公,喬治·沙利文是彼得·林奇的頂頭上司,在工作中對他進行提拔,以及指導;於私,喬治·沙利文在彼得·林奇的內心當中就像是父親一樣一直在照顧他,從十歲以來,喬治·沙利文對彼得·林奇的態度早已讓彼得·林奇把他當做父親一樣尊敬。不僅如此,喬治·沙利文還像老師一樣盡心盡力地指導彼得·林奇。可以說,如果沒有喬治·沙利文,彼得·林奇或許不會在金融行業取得非凡的成就。從這一點上,彼得·林奇就比沃倫·巴菲特幸運很多。巴菲特在畢業之後就想去恩師本傑明·格雷厄姆那裏去打工,期望可以在恩師的身邊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哪怕是做一個不領薪水的臨時工都可以,但是格雷厄姆卻拒絕了這個他唯一一個給了A+成績的學生。盡管格雷厄姆很喜歡聰明的巴菲特,但是他還是更樂意把機會留給猶太人。當巴菲特知道自己被拒絕的原因後,很是震驚。經過了三年不間斷地向恩師自我推薦,在1954年8月格雷厄姆終於同意巴菲特到他的公司工作,當然,巴菲特在工作中表現得相當出色,第一年就為公司帶來了豐厚的收益。但是從運氣上講,巴菲特顯然沒有彼得·林奇那般好運——遇到一個一直為自己大開綠燈的伯喬治·沙利文。

彼得·林奇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這不僅表現在彼得·林奇成為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總經理之後,不斷有公司出更高的薪水來挖他過去,他全部拒絕,安心地在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工作,就是在他被喬治·沙利文破格錄用成為公司員工之初,就可以從彼得·林奇的工作態度中看出來。

彼得·林奇在進入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工作後,幾乎每天都會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因此彼得·林奇曾經說,他和自己的妻子卡羅琳最浪漫的約會也不過是每天開車進出門時打個照麵而已。盡管彼得·林奇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比花在家裏的時間多得多,甚至經常會在辦公室裏休息一宿,但是卡羅琳卻很深明大義地理解他,支持他。在卡羅琳看來,自己的丈夫有情有義,知恩圖報,有事業心。這樣的男人自己有什麽理由不支持他呢?彼得·林奇會工作那麽長時間,一方麵是因為他想多做些工作來回報喬治·沙利文對自己的恩情;另一方麵,自己確實也喜歡這份工作,隻要一工作,自己就會像著了魔似的停不下來。看過彼得·林奇工作狀態的人,都無一不認同他就是工作狂的代言人。

說彼得·林奇是工作狂其實一點兒都不過分。他每天都要閱讀幾英尺厚的調研資料,而且還要整理成千上萬條有關股市的資料。這些資料裏,有一部分是彼得·林奇可以收集得來的,有一部分則是在偶然之間閱讀到的。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彼得·林奇對他每天閱讀的資料都能充分地正確理解,而且這些信息都儲存在彼得·林奇的大腦裏,一旦需要作出決策的時候,他就會高效準確地作出決斷。

盡管彼得·林奇工作繁多,但是他也隻有兩個助手。一個負責與他一起收集華爾街各種資訊和出席會議,一個則負責打電話走訪公司。不過對上市公司的調查分析,彼得·林奇更喜歡親力親為。除此之外,彼得·林奇還喜歡和股票經紀人交談,因為從他們的口中能夠提煉出有價值的資料。為此,每個月彼得·林奇都會會見至少200個股票經紀人。如果他實在抽不出時間和這些股票經紀人見麵,就會選擇電話交談。為了能夠充分地利用時間,彼得·林奇會把電話交談的工作交給他的助手,最後他再根據股票經紀人留下的信息,選擇他看好的資訊回電話。

彼得·林奇每年至少要走16萬公裏的路程。可以說,全球沒有一家基金總經理會像他這樣如此重視實地考察,也不會像他這樣成為總經理了還去親自作調查。他每年都會對各地的上市公司進行實地考察。每個月,他大概走訪40到50家上市公司,平均一天走訪一家半公司,並且他都會跟走訪到的公司總裁談話,以便能夠更加全麵地了解這家公司。隨著彼得·林奇走訪的公司越來越多,他發現很多公司的總裁透漏出來的內容十分有限,甚至有些公司的總裁喜歡誇大其詞,有些公司的總裁顯然是謙虛過度了,真正誠實可靠的公司隻占其中的一半。在這樣的情況下,彼得·林奇必須很好地分析這些總裁的類型,才能從自己得到的資訊裏提煉出自己需要的真實資料,使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立於不敗之地。富達公司裏很多人發現,彼得·林奇很喜歡參加由經紀人組織的區域性公司會議——每次有哪個公司組織這種會議的時候,彼得·林奇都會興奮地走來走去。對於彼得·林奇來講,這種區域性公司會議,可以讓他從中了解很多家公司的真實經營情況和產品未來發展方向。為了能夠在會議上嶄露頭角,博得頭彩,每家公司都會派出他們公司最優秀的經紀人,以最簡潔幹練的方式介紹他們公司最豐富的資訊,同時還會留下專門的時間為對他們公司感興趣的人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

雖然當時也有一些投資者像彼得·林奇一樣去作實地的調研,但是他們卻做不到像彼得·林奇那樣勤奮拚搏。可以說,在當時的華爾街如果彼得·林奇自認為努力是第二,那麽就沒有人敢認第一了。不管是從閱讀資訊的多寡上還是出差考察的頻繁上,沒有一個人可以超越彼得·林奇。正是彼得·林奇這種努力,才使得其他人了解範圍的寬廣度無法超過他,掌握的資訊量無法超過他。

在當時的美國社會,很多非職業的投資者都把自己當成了“福爾摩斯”,他們認為隻要在自己的辦公室裏閱讀書籍和商業雜誌,不用和任何人交流,自己就能夠判斷出哪隻股票有潛力,到時候錢財自會滾滾而來。可是事實並非如此,這種做法在華爾街任何專業投資員看來都是非常幼稚的,甚至這隻能是一個投資人員剛剛入門而已。在彼得·林奇看來,要成為優秀的投資者最重要的是獲得第一手資料,讓自己在投資決斷上先人一步。

彼得·林奇的投資涉足了每一個行業的股票,並不像大多數投資者那樣,隻約束於一些固定的行業當中。當彼得·林奇一旦發現哪個行業或者哪家公司有投資良機的時候,他便不會再去作深入調查和研究,而是雷厲風行地采取行動。當然這樣的投資不僅需要敏銳的洞察力,還需要長期研究和基礎的積累。如果國家出台的某個新的政策可能會對某個行業有利,彼得·林奇這時候通常不會隻買這個行業發展前景最好的一家,而是會買入一堆能夠從這個政策中獲益的公司的股票。然後再進行進一步的調查研究,從中篩選出最佳的公司的股票長期持有,把其他公司的股票全部拋出。

除此之外,從同行那裏獲得信息也是彼得·林奇獲得信息的一種方法。這此同行大多都是處於這種股票投資的食物鏈頂端,每個人手裏掌握的資訊要比股票經紀人豐富得多,當然他們是不會告訴你他們要買哪隻股票的,因而你隻能從與他們的交流中獲得蛛絲馬跡。很多時候,這些蛛絲馬跡中有些信息是你想象不到的。

彼得·林奇收購股票的時候,從來不把自己局限於一種股票中——小公司的股票、成長股、潛力股,甚至高股息股票,隻要價格合理都在他的收購範圍之內。在彼得·林奇看來,隻要一隻股票的股價收益是其公司增長率的一半就是好的購入時機。因此,彼得·林奇很喜歡收購那些價格低但是收益指數高的股票。

相對於彼得·林奇在公司的表現,巴菲特在他的恩師格雷厄姆那裏工作的時候,是困難多多。首先格雷厄姆的第一目標是守成,而不是賺錢。巴菲特就曾經這樣說過:“老師對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司的狀況並不感興趣,而我對此卻一直在深入了解。”

不得不說,兩個投資大師在對公司狀況的理念上驚人地一致,他們都要求自己完全了解自己想要投資的公司的經營狀況,未來的發展趨勢,並且依據這些分析進行投資。

盡管巴菲特是進攻型的投資者,而格雷厄姆是守成型的投資者,但是這並不妨礙巴菲特從恩師格雷厄姆的公司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收獲。格雷厄姆的一切投資行為都建立在自己對一隻股票的公司的充分信任上,決不會憑借著自己的感覺去判斷一隻股票的命運。這種十分理性的方法對巴菲特的影響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