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正式走向麥哲倫公司

在彼得·林奇服兵役期間,喬治·沙利文也沒有放棄對彼得·林奇的關注。盡管那時候,喬治·沙利文也不知道彼得·林奇會不會被派遣到沒有希望的越南戰場上去,但是當他知道彼得·林奇被派到韓國服兵役的時候,卻大大地鬆了口氣。1969年,彼得·林奇終於服完兵役。剛剛回到波士頓,甚至還沒來得及跟自己的妻子卡羅琳見麵,彼得·林奇就被喬治·沙利文接到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並要他成為公司的一員。盡管彼得·林奇是個沒有工作經驗的退伍軍人,但是由於喬治·沙利文的看重,依然被破格任用了,並且根據彼得·林奇的特長,把他安排到了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的市場研究部,依然做彼得·林奇實習時候的工作——市場調研。但是當時的彼得·林奇卻沒有想到,這是喬治·沙利文為了自己以後的發展埋下的伏筆。

因為彼得·林奇在暑假的時候,在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實習過,所以公司裏很多人都認識他,大家都對這個給公司帶來了豐厚收益的年輕人寄予了厚望。而彼得·林奇剛剛被任命,家都沒有回就投入到了對上市公司的研究工作當中了。

彼得·林奇的工作主要是對基金經理選擇好要投資的上市公司的股票進行詳細調查,並且根據這些調查作出分析,判斷這家公司的股票是否有發展潛力,這家公司的運營狀況是否合理,是否穩健。而基金經理再根據他所作出來的分析選擇是否投資。

彼得·林奇的調查內容十分廣泛,不僅包括上市公司在它所處的行業中的地位、產品分布區域和市場占有率,還包括公司的經營狀態、經營氛圍、是否有兼營業務、公司未來發展前景是否樂觀,以及該公司的研發團隊、研發能力、產品定位等等方麵的調查。而這些調查,可以使基金經理判定這個公司是否能穩定發展,是否有潛力,是否有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的能力。

除了這些公司要求調查的內容以外,彼得·林奇所作的調查報告中還有對上市公司基金投入的項目建設情況及進度的跟蹤,以及對這個項目預測所產生的效益的大小,同時他還對未來市場作了精細的分析。

在彼得·林奇的報告中,最吸引基金經理人的是,他的調研報告中有對他所負責的上市公司的最新動態的調查分析,並且通過對這家公司新項目的投資情況作出未來收益的預算,能夠對這家企業實際所能產生的價值作一個合理、科學的預計。然後,根據這家上市公司最新發展的醒目的進程和產生利益需要的時間,使得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的投資人員可以在投資上搶先一步,提前用極低的價格收購二級市場上有巨大升值空間的廉價股票。彼得·林奇的這種投資分析方式,可以使投資者提前認識到股票的未來價值。

不僅如此,彼得·林奇還會根據國家宏觀經濟調控,股市走勢,分析出適合購入股票的時機,並且他還研究了那些散戶所購買的個股。因為隻有研究了個人股票後,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主力股所剩餘的情況,對那些已經派發完主力股的股票,在個股上仍處於低價的進行集中收集,從而避免犯被第三者得利的低級錯誤。

彼得·林奇是在越南戰爭這一特殊時期來到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的。當時,越南戰爭對美國的影響也直接影響到了美國華爾街的整體投資趨向。因而,越南戰爭也成為了彼得·林奇研究的對象。

通過對越南戰爭的研究,彼得·林奇發現,這場戰爭不僅使美國國內的經濟極為動**,激發了美國人民的反戰情緒,使得美國的政治危機爆發,而且隨著越南戰爭愈演愈烈,美國戰時經濟的情況也陷入了困境。因此,越戰失敗會成為美國從世界霸權地位衰落的重要原因,也是重要標誌。

越南戰爭期間,美國的軍事支出為1 347億美元,其中1965年的軍事支出最少,為70億美元,而1969年的軍事支出最多,為288億美元,每年平均軍事支出為149.7億美元。越南戰爭中的軍事支出占同期美國國防總支出的21.2%,這期間的1968年和1969年,這一比重甚至高達34.4%和36.7%,最少的為1965年,僅占美國國防支出的10.2%。越南戰爭自1965年開始,軍事支出開始增加,在1969年後開始逐步減少。

美國經濟因為越南戰爭,自20世紀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末期,進入了停滯發展的階段。20世紀70年代,國際形勢有所緩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開始有所交往。但是在這種緩和的局勢下,美國的軍事支出不減反增。到1979年,美國的軍事支出增長幅度已經高達11.9%。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政府的國內計劃極為龐大,越戰雖然轉移了美國人民一定的注意力,但是國家總體開支對國內項目的支持卻是相當微弱的。

越南戰爭造成的影響直接引起了美國通貨膨脹的發生。自1965年到1970年,美國消費物價指數連年上升,1965年僅為1.6%,到1970年就已經高達5.9%,增長了4.3個百分點。通貨膨脹的趨勢愈演愈烈,也成為了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阻礙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此期間,美國國民反戰情緒空前高漲。雖然在戰爭開始之初,因為投資者對戰爭中的利益的狂熱追捧,使得股票市場形成遍地開花的局麵,但是隨著戰爭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人們開始懷疑這場戰爭的意義,而這種懷疑直接在股市上被反映了出來。

彼得·林對各方麵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和分析,所得作出的報告為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在股票市場上投資的方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和證據。正是由於彼得·林奇的調查分析,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在越戰期間才沒有栽跟頭,而是始終保持著一個相當高的投資回報率。這期間,彼得·林奇所用的調查方法遭到了同事的嘲笑,因為彼得·林奇對股票市場的專家預測根本不屑一顧,而他這樣的態度在整個華爾街都沒有人認同,但是彼得·林奇卻用自己的成功告訴了別人,他的方法、他的看法是多麽正確。

由於彼得·林奇表現出色,為公司贏得了豐厚的回報,所以在1974年彼得·林奇就被任命為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市場研究部主管。可以說,如此年輕以及這麽快就被升職的情況,就是在整個華爾街也是非常少見的。

成為市場研究部主管後,彼得·林奇並沒有像別的領導那樣隻是指派自己的屬下去做調查研究工作,還是一如既往地自己去作實地調查,甚至和妻子去做係統分析的工作,並且隨著彼得·林奇在化工、鋼鐵、紡織、鋁業及包裝等不同行業作出市場分析後,使得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的業務擴展了很多,而在此期間,彼得·林奇更是積累了大量的實際工作經驗。

在此期間,彼得·林奇為了深入了解證券業務,不斷走訪了很多知名公司,寫了大量的筆記,收集了許多人獲得不了的大量真實可靠的情報,並且從這些情報中篩選出了那些有前途、有發展潛力的上市公司進行跟蹤研究。

在1974年,30歲的彼得·林奇被任命為市場研究部的主管時,強大的“彼得·林奇法則”又一次生效——就在他上任當天,華爾街股市便因美國停止介入越南戰爭而開始大跌,這種下跌的情況一直到彼得·林奇出任市場研究部主管後三個月才停止。而這三個月裏,道·瓊斯指數下跌了整整250點。彼得·林奇在回憶的時候,常常說:“每次我一被提升,股市就開始下跌,簡直就是屢試不爽。”後來彼得·林奇把這一現象稱為“林奇定律”。甚至當時在華爾街流傳這樣一句話:“要看股市跌不跌,就看彼得·林奇升不升。”

彼得·林奇在工作的時候,自己也會購買一些股票,當然這些股票也為他帶來了豐厚的收益。而他和卡羅琳婚後的生活也非常幸福美滿,並且他們的家庭裏還添了三個美麗的小天使。

在當時的華爾街,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股票市場的預測是非常重要的。他們認為沒有預測就沒有最終的投資的依靠,更無法為投資者提供任何的投資參考信息。但是彼得·林奇認為,預測根本就沒有任何用途,對投資起不到任何幫助作用,而且這世上沒有一個專家可以準確地預測出股票的走勢來,就更不可能有人能預測出那些零散的個股的波動了。因此,在彼得·林奇看來,預測是一個沒有任何用途的浪費時間的把戲。

彼得·林奇還從不相信那些所謂的股市專家的話。在彼得·林奇看來如果這些專家真的能夠預測出股市的走向,那麽他們就不用在辦公室裏研究股市裏哪隻股票會漲,辛辛苦苦去賺每個月幾萬美元的錢了,他們就會直接坐在家裏預測股票獲得巨大的財富了。其實,專家所給的意見,也不過是讓投資者堅定自己所選擇的投資罷了,最後是賠是賺完全憑運氣。因此,彼得·林奇從來不認為那些專家的話可信,他們的結論不僅不能給股市的發展起什麽作用,甚至會把股民引入歧途。

因此,彼得·林奇要求他的屬下必須要到上市公司當地去調查,收集上市公司最新的一手資料,並且在證券交易市場上詢問股民對一些股票的意見等等。顯然,這樣的工作繁重且瑣碎。因此,一開始富達公司裏還有人和彼得·林奇發生衝突,但是後來看到公司因為根據彼得·林奇所要求的方法進行分析,然後投資獲得了豐厚收益,又看到自己以前堅信的預測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再也沒有人質疑彼得·林奇的工作方法了。正是由於彼得·林奇這一方法在公司廣泛使用,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才避免了很多錯誤投資發生。

為此,彼得·林奇甚至曾經很刻薄地說:“如果全世界的股票投資專家都辭職,這對於股票市場來講並不是一件壞事。”除此之外,彼得·林奇對華爾街出現在投資理念中的“美國經濟每五年都將會出現一次經濟衰退”的理論嗤之以鼻。彼得·林奇說:自己翻遍了美國憲法,都沒有發現上麵哪一條、哪一款寫著美國每五年就要遭到一次經濟衰退的說法。如果真要遭遇經濟衰退,希望有人能夠提前預測出來,發出警告,這樣他便能調整他的投資量,隻是直到現在,都沒有一個人能夠提前預測出經濟衰退,而都是在經濟衰退後開始清醒。顯然,這大有事後諸葛亮的意味。

彼得·林奇說自己對股票的見解就是沒有見解。因為股票市場的漲跌都是處在一種非理性的操作當中,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人為是無法控製它的漲跌的,即使有人利用一些手段控製了一隻股票的漲跌,也隻是在一段時間內,過了這段時間,真相就會被揭穿,那個時候,股票就會陷入極大的下跌中。通常,對股票影響巨大的因素就是公司的業績和公司的發展前景。

彼得·林奇堅信,隻有通過腳踏實地的實際考察,獲得上市公司的第一手資料,自己才能掌握股票市場的起伏跌宕。

在彼得·林奇擔任市場研究部主管不久,由於他在股票調查分析上的成功,彼得·林奇很快便被喬治·沙利文提拔到富達麥哲倫投資委員會中。這一提拔,使得彼得·林奇有更多的機會直接參與到公司投資決策當中了。

在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工作,彼得·林奇一直都是兢兢業業,這不僅是因為他要報答喬治·沙利文的知遇之恩,還因為這是他從小就立誌要有所成就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