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伐之間

乾隆帝對於貪官,可謂毫不留情,尤其注重查出大案要案。對那些主政一方的督撫大臣,隻要被人參劾貪腐,乾隆帝從不放過一個細節,誓要查個水落石出。可是,他非常迷惑,為什麽兩個省份屢出大案,這就是山東巡撫和雲貴總督,不僅貪,而且數額巨大。於是,他痛下決心,對鋌而走險的大貪官們,抄家籍沒,斬首示眾。

殺魯撫

山東是個好地方,山好,水好,風景好;物產豐饒,交通便利,做這裏的巡撫,官場趨之若鶩。可是,好地方,還日子,好事情都有兩麵性。山東官場也備受世人矚目,稍有不慎,就會釀成大禍。乾隆朝,就發生了兩任巡撫因貪腐被殺的大案件。

一件是蔣洲貪汙被殺案。

蔣洲是名門之後。他的父親蔣廷錫是雍正時期的名臣,曆任戶部尚書、兵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蔣洲之兄蔣溥,於乾隆年間,曆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禮部尚書、大學士、軍機大臣。蔣洲之家,連出兩個宰相,真可謂相門之家。

蔣洲本人,也是一路順風,仕途順暢。由小主事,迅速提擢為布政使、巡撫。他先由山西布政使做起,至乾隆二十二年升任山西巡撫,之後不久,遷任山東巡撫。

可是,他在山東任上未穩,便出事了。乾隆二十二年十月初五日,乾隆帝接到舉發蔣洲在山西巡撫期間,貪汙帑銀20000餘兩的密折。案件如此巨大,震驚了乾隆帝,他急忙派出山東籍、刑部尚書劉統勳火速前往查辦。

劉統勳遵旨迅即將蔣洲緝拿歸案。審理中,蔣洲百般抵賴,他說這些錢不是貪汙了,而是修理巡撫衙門,多用了一些銀兩。乾隆帝怒斥他:“即使如此,也不致用銀二萬餘兩。”乾隆帝一麵嚴諭劉統勳再審,一麵告訴他,要警惕蔣洲自殺身亡,逃避法律的製裁。

十一月初五日,僅僅過去一個月,這起貪腐大案便告結案,乾隆帝下達諭旨:判處巡撫蔣洲及其同案犯楊龍文死刑,押赴刑場,立即執行。對於蔣洲,乾隆帝既痛恨又失望,他說:“蔣洲乃原任大學士蔣廷錫之子,由部屬擢用,任至巡撫、布政使,不思潔己奉公,乃恣意侵吞虧空帑銀钜萬,又複勒派通省屬員,以為彌補之計,其貪黷狼藉,玷辱家門,實出情理之外。”

就這樣,山東巡撫蔣洲命喪法場。

一件是國泰貪汙被殺案。

乾隆四十七年春季,乾隆帝接到了一封舉報密折,舉報人為禦史錢灃,被舉報人為山東巡撫國泰和布政使於易簡,涉案金額為八九萬之巨。

康熙帝接到這個密折,表情極為嚴肅,感到十分棘手,有些不知所措,主要是他不想再興起大案。去年,嚴肅處理了甘肅冒賑案,近200名甘肅官員,從總督以下,殺的殺,罰的罰,處置殆盡。如果山東再發大案,勢必和甘肅一樣,官場震**。以此擴展,全國各地是否都是一個結果?果真如此,統治基礎就會動**,大清朝將何去何從呢?這令乾隆帝懊惱不已,他真的不想擴大化了,可是,既已案發,必要查處。乾隆帝迅速派出軍機大臣和珅、左都禦史劉墉、工部右侍郎諾穆親、禦史錢灃等,組成專案組前往查辦。

要查辦這個案子,最著急的人是舉報人錢灃,他最渴望查出證據,如期結案。可是,這裏麵有很大難度。

第一、被舉報人背景很深。巡撫國泰,本係當朝大員文綬之子,官場背景深厚。另一被舉報人於易簡更是很有來頭,他的哥哥於敏中,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是乾隆朝漢臣首揆執政最久者。

第二、專案組成員和珅與國泰有染。專案組中,首席成員就是和珅。此時的和珅不僅位高權重,而且,他是乾隆帝的親家,乾隆帝的十公主,被指婚給和珅兒子豐紳殷德。和珅與國泰兩個人,向來交往密切。

為了盡快打開局麵,取得成果,錢灃采取了不尋常的手段,最關鍵的就是找劉墉談心。劉墉明白錢灃的心思,他本身就是一個清廉的禦史,加之劉墉乃山東人,也希望山東官場清明。於是,二人一拍即合。

可是,國泰非常狡猾,他聽說專案組來山東辦案,便緊急行動,向商人勒借銀兩,充斥府庫。當和珅、劉墉、錢灃等到達濟南的時候,虧空的帑銀已經補齊了。和珅下令抽查,結果不言而喻:沒有虧空。這就麻煩了,說明錢灃舉報不實!

錢灃並沒有慌張,他細心查看,發現這些銀錠有問題。國家帑銀大小一致,都為50兩,而商家借來的銀錠卻大小不一,破綻露出來了。他馬上張貼告示,曉諭商人盡快取回借予官府的銀錠,否則一律充公。這樣,各個商家紛紛取回了自己的銀錠,官府虧空暴露無疑。經過清查,僅曆城縣就虧空達到四萬多兩,數額巨大。專案組立即將國泰看守起來,並緊急上報乾隆帝。

國泰、於易簡貪腐案已經坐實,而且數額巨大,乾隆帝勃然大怒,連下數道諭旨痛罵。但是,乾隆帝此時真的不想興起大獄。對於國泰和於易簡,按照律例的規定,定斬不饒。可是,乾隆帝還是決定網開一麵:國泰著從寬改為斬監候,秋後處決;於易簡著斬監候,秋後處決。

其實,所謂“秋後處決”,一般會有所轉機,皇帝會網開一麵,保住他們的腦袋。所以,國泰和於易簡應該不會死。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進入六月,履新的山東巡撫明興上了個折子,報告山東虧空總額,竟然達到200萬兩之多,數額之大,令人瞠目結舌。乾隆帝對此心知肚明,完全是國泰、於易簡二人貪腐所至,不殺掉二人,實難服眾。

於是,乾隆帝再降諭旨:賜令國泰、於易簡自盡。沸沸揚揚的山東貪腐大案就這樣落下了帷幕。

一樁“冤案”

雲貴一帶,地處我國南疆,在那個年代,山高皇帝遠,鞭長莫及。督撫大員,往往憑借手中大權,貪贓枉法,無惡不作,穢亂官場,乾隆帝自然非常關注。果然,發生在這裏的督撫貪汙案被舉發出來,震驚朝野,乾隆帝決定法辦滇督,以儆效尤。

可是,發生的“恒文貪腐案”,乾隆帝在殺伐之間,卻也造成了一樁冤案。

案件的起因,是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初五日,雲南巡撫郭一裕給乾隆帝上了個密折,舉報雲貴總督恒文貪贓枉法劣跡,巡撫舉報上司總督,短價購買黃金,從中漁利,贓銀累萬,構成案件。

乾隆帝接到舉報,趕忙成立專案組,成員有刑部尚書劉統勳、貴州巡撫定長,令他們迅速抵達案發地,開展工作。非常奇怪的是,專案組裏麵,卻沒有舉報人郭一裕。

不僅沒有郭一裕,乾隆帝還大加批評並質疑郭一裕。七月初一日,乾隆帝下諭,批評舉報人郭一裕。先說他“小氣”,將其早年一件“丟人”事公諸於眾。郭一裕任山東巡撫時,進京朝見乾隆帝,對皇帝說:“皇上,奴才家境殷實,想進獻給您10000兩白銀,孝敬皇上,還請皇上笑納。”乾隆帝當場拒絕,並嚴厲斥責了他,資料這樣記載:“朕聽之駭然,深斥責其非。”

接著,乾隆帝批評郭一裕“奸險取巧”。乾隆帝認為,他早就說過,地方官員不準進獻貴重物件,隻準進宮一些土特產品;否則,會嚴厲斥責。郭一裕卻明知故犯,他主動找到恒文,慫恿他購買黃金,製作金手爐,準備獻給皇上。於是,恒文短價購買黃金,製作了4個金手爐。之後,郭一裕就上密折,奏參恒文“短價市金,禮納取賄,籍此牟利。”

乾隆帝對恒文則抱有幻想,認為他這個政治能臣,絕不會做出這等事情。加之恒文是滿洲,乾隆帝有意偏袒。於是,他下旨,將恒文和郭一裕一並解職收監,令劉統勳嚴密查抄,審訊。

結果出來了,總督恒文確如舉報的那樣,借口給皇上打製金手爐,“短價購買”黃金,從中漁利;並縱容家人收受門禮,贓私累萬,數額巨大。相反,郭一裕不然,他參與的“短價購買”黃金很少,甚至當時就已經退回去了;他命令屬員修建的花廳,也隻費幾百兩,這與恒文有著天壤之別。

盡管如此,至乾隆二十二年九月十二日,乾隆帝下諭,對恒文、郭一裕同時進行處置:恒文,深負皇恩,情最重大,賜令自盡;郭一裕,為人鄙瑣,著革職,從寬發往軍台效力。

分析這個案件,恒文貪贓枉法,營私累萬,賜令自盡,屬於罪有應得。對於郭一裕,職責所在,發現總督貪腐不堪,便不畏權勢,敢於舉報頂頭上司,將一個大貪官給揪出來,繩之以法,應予獎勵。可是,乾隆帝出於偏見,居然重重處罰了他,製造了一起冤案。

乾隆畢竟是一代英主,如此不公,他心知肚明,他有一個擔心,將來那些漢官們,會不敢舉報滿洲官員,到時候,官場會更加腐敗。就此案來說,郭一裕並無大錯,因為舉報貪官而釀成冤案,有必要撥亂反正。於是,乾隆帝下令,準予郭一裕“納贖”,就是納銀贖罪,好在郭家有錢,郭一裕獲得了自由。數年後,乾隆帝再次啟用郭一裕,授予河南按察使,也算是間接向他道了個歉。

一件奇案

乾隆帝反腐敗的案件中,有一個案件非常奇怪,這就是“李侍堯貪腐案”。這個案子可謂奇中帶奇,讓人覺得帶有特殊性。

首先,這個案子源於“空穴來風”,這是一樁乾隆帝道聽途說的案子。

乾隆四十五年正月,京師流傳著雲貴總督貪腐不堪的傳聞,引起了乾隆帝的關注。乾隆帝得知,這個傳聞的始作俑者為雲南的一個道員海寧。按說,對於這種案子,隻是傳聞而已,不應過分關注。尤其是海寧,他後悔自己亂說話,惹來麻煩,便矢口否認李侍堯貪腐的事實,從源頭上不予承認。

其次,乾隆帝高度關注,成立兩個辦案組。

乾隆帝迅速組成了兩個專案組。一個是趕赴雲貴的現場辦案組,其中的成員很厲害,由戶部侍郎和珅抻頭,下麵有刑部侍郎咯寧阿、兵部侍郎彥希深、湖南巡撫李湖。另一個是京師辦案組,由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兼管刑部的英廉在京師審理。

並且,乾隆帝特別安排湖南巡撫李湖,嚴密查拿,嚴防案件泄露機密。

之所以如此,源於李侍堯這個人的身份。李侍堯資曆很深,做過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外放封疆大吏,做過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雲貴總督;封爵拜相,為武英殿大學士、二等昭信伯。李侍堯真可謂位高權重,勢力極大,典型的大老虎。這恐怕是海寧不敢檢舉揭發的真正原因。

還有,就是乾隆帝前後矛盾,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大家根據乾隆帝開始的態度和重視程度,以為李侍堯定死無疑,原因如下:

一是貪汙數額巨大。根據統計,李侍堯作案金額高達三萬一千兩,按照貪汙千兩即被判處死刑的律例,他定死不移。

二是性質惡劣。李侍堯的貪腐,不是一般的貪腐,他的贓款來源於勒索,而且是勒索屬下。有按察使、道員和知府。可想而知,這些官員向上司行賄,一定會上行下效,帶壞雲貴官場。

三是乾隆帝的態度強硬。開始的時候,屢屢責備英廉包庇李侍堯,並且表明一定要徹查重辦。

按照乾隆帝的這個意圖,有兩個判決結果。辦案大臣和珅經過反複考慮,給出了答案:斬監候,秋後處決;大學士、九卿是斬立決,立即執行。他們把這兩個結論上報給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是什麽態度呢?大家誰都沒想到,乾隆帝居然下了這麽一道諭旨,《清高宗實錄》記載:

“所有此案原折,即著發交各督撫閱看,將和珅照例原擬之斬候,及大學士、九卿從重改擬斬決之處,酌理準情,各抒己見,定擬具題,毋得遊移兩可。”

這很奇怪,乾隆帝不做選擇,反而把這個球踢給了地方督撫,要他們決定是斬監候還是斬立決,而且明確說不許含糊,要態度明確,二選一。

督撫們感到奇怪的同時,更感到了壓力。如果同意斬監候,很顯然是包庇同僚,因為都是督撫;如果同意斬立決,則有兔死狐悲之感。總之,尤其不明白皇上葫蘆裏賣的到底是什麽藥。大家的表情都是一臉懵。

各省的折子都到齊了,大部分都讚成斬立決,隻有一個叫閔鶚元的安徽巡撫主張按照和珅的判決結果,給予斬監候的處置。理由是李侍堯久曆封疆,勤幹有為,根據“議勤、議能”的“八議製度”,從寬判處斬監候。

閔鶴元本是一種冒險的上書,弄不好乾隆帝一生氣,還會株連於他。沒想到乾隆帝不僅不生氣,反而奇怪地說:“還應該再加一條,議貴。他的祖先李永芳歸附大清,不僅功大,而且血統貴重。”

這樣,本應斬決的結果,被輕判為斬監候,李侍堯這個大老虎保住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