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計”

皇太極是一個諸葛亮式的帝王,他多次利用智慧和謀略奪取一個個戰爭的勝利。有時,他會粉墨登場,親自設計,比如他為了除掉袁崇煥,就利用了連環計。先借助袁崇煥之手殺掉毛文龍,再設“反間計”,利用崇禎帝之手除掉心腹大患袁崇煥。環環緊扣,毫無失誤。

鬥智

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寧遠戰敗之後,心情抑鬱,於這年八月十一日一病歸天。這件事給皇太極的刺激很大,他認定袁崇煥是努爾哈赤致死的罪魁禍首,是後金的心腹大患,一定要除掉他。

可是,談何容易,皇太極決定從長計議。他深知,要想除掉袁崇煥,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而對於袁崇煥來講,也正如皇太極所預料的那樣,他正在深度思考與後金的關係。努爾哈赤剛剛去世,新主皇太極繼位,必然與他為敵。而且,他早就知曉皇太極是個足智多謀之人,實在是不好對付呀。

於是,袁崇煥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主動出擊,他決定派出一個34人的團隊,去沈陽完成兩個任務,一是為去世的努爾哈赤吊喪;二是為新登基的皇太極祝賀。

皇太極聽到報告,那種感覺簡直是像倒了五味瓶一樣,憤怒,羞辱,什麽都有。他真想將這34人全數逮捕,斬首示眾。可是,皇太極轉念一想,既然袁崇煥敢於派人前來,我為何不將計就計;再說,如果我殺了來使,必然會被別人笑話。

皇太極何等聰明,他采取羈縻之策:款待,好吃好喝地招待;送禮,給來使送駱駝、馬、羊;回禮,就是給袁崇煥回禮,給他貂皮、人參、銀兩等物。最重要的,皇太極給袁崇煥寫了一封信,闡述自己的和好停戰的意願。

皇太極和袁崇煥,這對兒精明之人,第一次交鋒,第一次碰撞,你來我往,從表麵上看,雙方各有虧盈。皇太極,麵對仇敵,卻要強裝笑臉,實在不易;袁崇煥,麵對仇敵,卻要以禮相見,大有負荊請罪之嫌,更屬不易。

不過,這兩個人畢竟存在區別,皇太極為一國之主,袁崇煥不過是明朝的一個將領,皇太極豈能一味自甘下風呢。於是,他對皇太極開始了一係列的試探。

首先是提高身份。在給袁崇煥的信中,皇太極自稱“大金”,與明朝的“大明”相對應。很明顯,這是皇太極的自大行為。在當時,人們並不認可皇太極的後金政權,尤其是明朝將領,視之為“蠻荒邊逆”之徒,豈肯與之相提並論。

麵對皇太極的“自大”,袁崇煥置之不理,將皇太極的來信命人帶回去,也不給寫回信。皇太極雖在意料之中,但也深深感到了屈辱。

其次是麻痹對方。皇太極給袁崇煥寫信,口口聲聲要和談,不要戰爭;要與民休息,不要騷擾小民。看上去皇太極非常珍愛和平,實際上,他正在用兵朝鮮,大兵深入朝鮮境內,他無暇顧及袁崇煥。如果袁崇煥釜底抽薪,趁其不備,給予襲擊,那將非常糟糕。

接下來,皇太極給袁崇煥寫了一封信。袁崇煥打開一看,大吃一驚。

“變色龍”

袁崇煥一看皇太極的信件,吃驚不小。為什麽呢?

原來,皇太極給他下達了一封宣戰書。信中,皇太極提出了“七大恨”:一恨癸未年明朝興兵害死他們的兩位祖宗;二恨癸巳年、己亥年與哈達、葉赫等部落戰爭中,不支持建州;三恨癸醜年明朝聯合葉赫侵入建州;四恨扣押使臣,出爾反爾;五恨把已聘的葉赫女人改嫁蒙古;六恨明朝犯邊,奪取關東三寶:人參、貂皮、鹿茸等;七恨甲寅年明朝聽信葉赫之言,欺淩建州。這就是皇太極的“七大恨”,與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內容大同小異。

接著,皇太極開出了條件,要明朝賠償後金損失:黃金十萬兩、白銀百萬輛、緞百萬匹、布匹千萬匹。不僅如此,皇太極還製定了和談之後,明朝和後金之間互贈禮物的條件。明朝每年饋贈:黃金萬兩、白銀十萬兩、緞子十萬匹、布三十萬匹;後金每年饋贈:東珠十顆、貂皮千張、人參一千斤。

袁崇煥一看,先是大吃一驚,因為當年努爾哈赤就是憑借“七大恨”起兵反明,聲勢淩厲。如今,過去這麽多年,皇太極居然舊事重提,還提這點兒老賬,實在是太可怕了。

不過,接下來,袁崇煥又釋然了。為什麽呢?

他看到了皇太極末尾附上的和談條件,明朝應該做什麽,後金應該做什麽。他一對比,便啞然失笑了。“純粹是虛張聲勢!”這是袁崇煥的結論。

袁崇煥分析,皇太極的“七大恨”與當年努爾哈赤的“七大恨”迥然不同,努爾哈赤的是討伐宣言,皇太極的則是索要條件。簡單一句話,他就是要錢要物,此外無他。

意識到這裏,袁崇煥轉換了角色,他開始反敗為勝,反擊皇太極的種種不是。

袁崇煥指出,這些所謂的“七大恨”,不過是口舌之爭,沒有什麽大不了的;接著,袁崇煥反戈一擊:“你說的振振有詞,我難道就無話可說了嗎?”最後,袁崇煥咄咄逼人,提出了三點,針鋒相對:一是你們占領的城池何時歸還;二是你們俘獲的官民何時釋放;三是你們進攻朝鮮何時撤兵?

皇太極接到袁崇煥的回信,肺都要氣炸了,真想發作一番,出兵寧遠,搗平他的老巢。可是,皇太極畢竟是個足智多謀之人,他轉念一想,袁崇煥這麽強硬,需要變換以下方式。怎麽辦呢?讓步。

皇太極的讓步分兩步走:先是政治上讓步,他表示願意降格,不再堅持“大金”“大明”相提並論,而是認可低人一等;天聰三年,皇太極甚至願意去掉“天聰”年號,這已經是最大的讓步了。

接著是經濟上的讓步,將明朝賠償損失降低至一半:黃金五萬兩、白銀五十萬兩、緞子五十萬匹、布匹五百萬匹。而後金給明朝的禮品數目基本不變。

而袁崇煥呢,也沒有一味堅持強硬,而是及時調整了策略。他趁皇太極無暇顧及之際,加緊修複錦州、中左所、大淩河的防禦工事,為抵禦皇太極的入侵做好準備。

皇太極和袁崇煥這兩個對手,態度時軟時硬,變化無常。他倆都是根據形式的變化而調整政策,就像兩條變色龍一樣,讓人捉摸不定。

一句錯話

要說袁崇煥是個奇才,一點兒也不假,他在天命十一年,以少勝多,擊敗了努爾哈赤的大軍,保衛了孤城寧遠,號稱“寧遠大捷”,震驚了朝野。皇太極繼位之後,又與皇太極鬥智鬥勇,令皇太極為之欽佩不已。

可是,袁崇煥也有軟肋,那就是自負,可能是他作為文人表現出來的弱點吧。

崇禎元年七月,重新啟用的袁崇煥被崇禎帝召見於平台,君臣之間進行了一番對話。

崇禎帝道:“當今之際,最讓朕擔憂的就是‘遼事’,愛卿有什麽辦法嗎?”所謂“遼事”,就是指後金政權的崛起,對明朝政權構成了巨大威脅。崇禎帝問完話,看著袁崇煥,希望他思索一下,在回答。

可是,讓崇禎帝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袁崇煥竟然不假思索,率然答道:“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複。”

袁崇煥的這番話,讓崇禎帝大吃一驚。“遼事”已成心腹大患,怎麽可能五年就可解決呢?崇禎帝詫異之餘,又想緊緊抓住這個機會,絕對不讓袁崇煥白白許下這個諾言,道:“複遼,朕不吝封侯賞!”意思是,如果你真能五年複遼,我就給你封以爵位。崇禎帝還承諾,一定蔭及子孫。

崇禎帝說完,就出去了,他想休息一下。這個時候,一個姓許的同僚問袁崇煥:“你真的能夠五年複遼嗎?”袁崇煥道:“我看到皇上焦慮,便隨口一說,以解皇上的焦慮而已。”

同僚大驚失色道:“這是個非同小可的事情,五年之期很快就到,如果複遼無望,等於是欺君之罪呀。”

直到這時,袁崇煥才意識到剛才說了一句錯話。怎麽辦呢?他想挽回。

這時,崇禎帝回到禦座上。袁崇煥道:“皇上,五年複遼,需要各部配合才能實現呀。”崇禎帝道:“你說說看,需要哪些部門的配合?”

袁崇煥道:“各部都需要,比如戶部的軍餉,工部的武器供給,吏部的人事配合,兵部的將領選擇,等等。”

崇禎帝看了看在場的各部官僚,大家都紛紛承諾:“一定全力配合。”聽到大家的應諾,崇禎帝非常滿意,他點了點頭,看著袁崇煥。

這個時候的袁崇煥是沒有退路了。他還能怎麽辦呢?自己無意之間說了一句錯話——“五年複遼”,其實,這更是一句大話,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袁崇煥悔之晚矣,他很懊惱,五年之後,一定很難實現的目標,會把自己推上不歸之路。想到這裏,他不禁打了個寒顫。

借刀殺人

一句錯話“五年複遼”,已經讓袁崇煥背上了巨大的心理包袱,接下來,袁崇煥又做了一件大錯特錯之事,那就是“先斬後奏”。袁崇煥殺的這個人正是毛文龍。

毛文龍,浙江杭州人,是明朝的一員悍將,他長期占據遼東一代島嶼,與清軍為敵,是皇太極的心腹大患。這樣,皇太極心中,兩個人必先除掉,一個是毛文龍,一是袁崇煥。

可是,要除掉這兩個人談何容易,尤其是毛文龍,擁兵數萬,非常強悍,憑借武力強行幾乎不太可能。皇太極思索再三,決定設計除掉他們。

皇太極用計除掉毛文龍這件事,在各種史料中都有記載。

《國榷》:“而建虜以扼其背,甚忌之,陰通款崇煥,求殺文龍,而崇煥中其計不覺也,惜哉!”明確指出袁崇煥中了皇太極的計謀。

《石匱書後集》:“無以為信,其函毛文龍首來。”這是皇太極對袁崇煥的要求,也可以說是威脅,告訴袁崇煥,要想議和,拿出誠意來,那就是用毛文龍的腦袋,換取我們之間的和平。

還有一些其他的史料,證實了袁崇煥中了皇太極的計策,擅殺了大將毛文龍。

關於袁崇煥殺毛文龍的細節,很具戲劇性。《明史》“袁崇煥”條中有很詳盡的記載。

天聰三年六月初,袁崇煥以閱兵為名,等雙島會見毛文龍。為了斬殺毛文龍這個梟雄,袁崇煥絞盡腦汁,設計了一係列步驟,環環緊扣,最終把毛文龍逼進死胡同。

第一步,歡飲。袁崇煥來到雙島,毛文龍歡喜相迎。袁崇煥“與相燕飲”,歡快到夜半時分,毛文龍還以為遇到了知音呢,渾然不覺。

第二步,刺激。袁崇煥屢屢提到更換營製,設監司,試探毛文龍的態度。毛文龍果然怫然不悅。這就更加堅定了袁崇煥要除之而後快的決心。

第三步,繳械。實際上,對於毛文龍這樣的將軍,他本人是否攜帶武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那些警衛人員。袁崇煥認識到了這一點,便把他引致山上,身邊的“部卒”被阻擋在外麵,不得進入。同時,命令參將謝尚政率領武士埋伏在大帳之外。至此,毛文龍成了甕中之鱉。

第四步,麻痹。盡管布置周密,袁崇煥還是謹慎為之。他時而詢問毛文龍身邊隨從的身份,時而誇讚毛文龍多年為國效力的辛勞,雲山霧罩,不知所雲,讓毛文龍摸不著頭腦。

第五步,突然發難。正當毛文龍迷惘,不知所措之時,袁崇煥突然發難,聲色俱厲,毛文龍蒙了。袁崇煥命人摘下毛文龍的冠帶,捆綁起來。袁崇煥的突襲,讓毛文龍措手不及。

第六步,列罪。毛文龍當然要反抗,無論他的性格,還是他的體質,毛文龍都會極力反抗的,這在袁崇煥的預料之中。但是,有備對無備,毛文龍一定被縛無疑。他被摁倒,下跪在袁崇煥麵前。袁崇煥曆數毛文龍的死罪,共計十二款:專製跋扈、欺君冒功、大逆不道、侵冒軍餉、裏通外國、貪婪僭越、淪為盜賊、強娶民女、濫殺無辜、認賊作父、虛報戰功、養癰為患等等。

就這六步,把一向飛揚跋扈的毛文龍嚇毛了,他失魂落魄,撲通跪下,向袁崇煥求饒。

袁崇煥乘勢道:“大家說說,毛文龍當殺不當殺?”眾人嚇壞了,盡管如此,還是有些人站出來為之說話,說他功勞大,應留性命。袁崇煥力排眾議:“毛文龍大逆不道,辜負朝廷,如果我今天殺錯了毛文龍,改天你們殺了我。”說完,袁崇煥邀向北京方向道:“皇上,如果我不能獲得成功,他日,皇上也像殺毛文龍一樣殺了我!”於是,袁崇煥命令水營都司趙可懷用尚方寶劍砍下了毛文龍的腦袋。

袁崇煥殺了毛文龍,雖然解除了自己的後顧之憂,同時,也解除了皇太極的後顧之憂。皇太極早就想除掉毛文龍這個心腹大患,通過袁崇煥之手,借刀殺人,實現了這一目標。更為重要的是,毛文龍被殺後,他的部將孔有德、尚可喜等紛紛投降皇太極,成為他帳下的重要將領,效力後金,袁崇煥中計了。

調虎離山

皇太極通過袁崇煥之手,殺掉了心腹大患毛文龍,舒了一口氣。接著,他要除掉另外一個心腹大患袁崇煥。

可是,談何容易呢?皇太極心裏清楚,如果直接進攻,與袁崇煥軍對峙,除掉他,恐怕有難度。而且,最關鍵的是,當皇太極進攻朝鮮的時候,袁崇煥加緊寧錦防線的建設,早就做好了迎接皇太極大軍的準備。

皇太極思考再三,決定用計謀除掉他。怎麽辦呢?將他引入關內,讓他的主子崇禎皇帝殺掉他。想到這裏,皇太極自己都嚇了一跳。

天聰三年十月,皇太極親統十萬大軍伐明。不過皇太極避開了袁崇煥的防線,從沈陽出發,折向西北,進入內蒙古科爾沁境內。這個時候,讓皇太極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有人強烈反對皇太極入關伐明。誰這麽大膽子,敢於反對皇太極呢?

兩個人,一個是大貝勒代善,一個是三貝勒莽古爾泰。

《清太宗實錄》記載:“大軍次喀喇沁之青城,大貝勒代善、莽古爾泰於途次私議,晚詣禦幄,止諸貝勒大臣於外,不令入,密議班師。”

實錄明確記載,代善和莽古爾泰反對皇太極發軍征明。這兩個人找到皇太極,不讓其他大臣進入,堅決阻止皇太極進軍。這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因為他們地位尊貴,如果提出反對意見的話,必須班師回朝。

代善和莽古爾泰舉出幾點理由:

1、孤軍深入,有危險。

2、疲憊之師,有危險。長途跋涉,突破長城防線的時候,已成強弩之末。

3、陷入敵境,有危險。一旦進入長城防線,即陷入明朝境內,前堵後截,危險異常。

皇太極一看,惱怒不已。這個時候,嶽托、濟爾哈朗、阿巴泰、薩哈廉、杜度、阿濟格、豪格等眾人一齊進來,請求皇太極拿主意。可是,他們看到的是皇太極的憤怒,他正怒氣衝衝地坐在那裏,一言不發。

這個時候,君臣之間,陷入了僵局。怎麽辦呢?皇太極突然有了主意。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嶽托、濟爾哈朗等堅決支持皇太極繼續進軍。皇太極並沒有采取強迫代善、莽古爾泰服從的辦法,而是神秘地對大家說:“此次出兵,繞道蒙古,我是有深意的,這是我的一個計策。大家盡管放心,大貝勒、三貝勒所擔心的事不會出現。”

代善一聽,馬上表示了支持:“那就好,居然汗此次進軍是個計策,我支持。”代善怎麽會轉變的這麽快呢?因為,代善深深了解皇太極的智謀,當年自己在爭奪汗位的時候,皇太極使用智謀,打敗了代善,代善心服口服,曾說過這樣的話:“你足智多謀,應該繼位。”所以,他對皇太極的智謀是不懷疑的。

莽古爾泰一看代善支持皇太極,雖然不理解,但是,他是一介武夫,沒有什麽主見;加之此時孤掌難鳴,不得不說:“那我也支持汗進軍。”

皇太極究竟布下了一個什麽計策,讓大家心服口服呢?就是調虎離山之計,為了除掉袁崇煥這個老虎,他決計調虎離山,繞開他,從喜峰口進入,如入無人之境,橫掃遵化,遵化陷落。之後,皇太極率軍直趣北京。

這個時候,皇太極大軍驚動了崇禎帝,他趕忙宣布北京戒嚴。袁崇煥這才從睡夢中驚醒,急忙率軍勤王,保衛京師。他被調出來了,非常被動地一路尾追皇太極部隊。

皇太極怎麽辦呢?他決定再出一計,置袁崇煥於死地。

反間計

反間計是《三十六計》中的一計,具體講,就是識破對方的陰謀,巧妙地利用計謀攻擊對方。《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

曆史上,最著名的反間計實例,發生在三國時代。三國時期,赤壁大戰前夕,周瑜巧用反間計,使曹操的謀士蔣幹中計,殺了心腹大患蔡瑁和張允。故事情節非常生動:

“周瑜佯裝大醉,約蔣幹同床共眠。蔣幹見周瑜不讓他提及勸降之事,心中不安,哪裏能夠入睡。他偷偷下床,見周瑜案上有一封信。他偷看了信,原來是蔡瑁、張允寫來,約定與周瑜裏應外合,擊敗曹操。這時,周瑜說著夢話,翻了翻身子,嚇得蔣幹連忙上床。過了一會兒,忽然有人要見周瑜,周瑜起身和來人談話,還裝作故意看看蔣幹是否睡熟。蔣幹裝作沉睡的樣子,隻聽周瑜他們小聲談話,聽不清楚,隻聽見提到蔡瑁、張允二人。於是蔣幹對蔡瑁、張允二人和周瑜裏應外合的計劃確認無疑。蔣幹連夜趕回曹營,讓曹操看了周瑜偽造的信件,曹操頓時火起,殺了蔡瑁、張允。等曹操冷靜下來,才知中了周瑜反間之計,但為時已晚。”

皇太極為了除掉袁崇煥,便實施了一個蓄謀已久的反間計。

他先是采用調虎離山之計,將袁崇煥調出了寧遠。清軍從喜峰口突入,突破長城防線,攻略遵化,占領薊州,崇禎帝匆忙宣布京師戒嚴。

這個時候的袁崇煥幹嘛呢?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被動”,他被動地入關勤王,又被動地尾追,尾追皇太極的大軍於後。

這個時候,袁崇煥被皇太極牽著鼻子,從寧遠到薊州,從薊州到通州,從通州到北京,一路之上,被動地尾追。按理,袁崇煥應該對遠道而來的皇太極不予理睬,先期抵達薊州,在薊州到通州之間,或通州到北京之間設下防線,阻擋八旗軍入京,誓死捍衛京師的安全。

也正因為如此,崇禎帝對袁崇煥產生了信任危機,他懷疑袁崇煥勾結皇太極,才使得八旗軍兵臨城下。所以,崇禎帝不允許袁崇煥的部隊進城休養。

但是,袁崇煥畢竟是崇禎帝啟用的重臣,對他期望很深。雖然朝野上下流言四起,說袁崇煥通敵賣國,崇禎帝還是將信將疑。直到後來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這件事情,是皇太極導演的一幕“狗血劇”。《清太宗實錄》中有詳盡的描述:“先是,獲明太監二人,令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巴克什達海監守之。至是還兵,高鴻中、鮑承先遵上所授密計,坐近二太監,故作耳語雲:‘今日撤兵,乃上計也。’頃見上單騎向敵,敵有二人來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時楊太監者,佯臥窺聽,悉記其言。庚戌,縱楊太監歸,後聞楊太監將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奏明主,明主遂執袁崇煥入城,磔之。”

看完這段話,不就是《三國演義》中,周瑜設下反間計,使蔣幹中計,蔣幹說服曹操,殺掉蔡瑁和張允的故事翻版嗎?這段喜劇看上去非常狗血,明顯帶有抄襲的嫌疑。可是,卻被載入實錄之中,可見是真實的。

崇禎帝相信了楊太監的話,逮捕袁崇煥,投進刑部大牢。他的最終罪名是“謀叛欺君,結奸蠹國,擅殺將帥”,處分結果是:袁崇煥被判磔刑,就是千刀萬剮,身被3543刀,血盡而死;沒收家產,兄弟、妻子流放三千裏。

皇太極笑了,他假借他人之手,除掉了兩個心腹大患:借袁崇煥之手,除掉了毛文龍;借崇禎帝之手,除掉了袁崇煥。這一套連環計,太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