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建設

一個成功的人,一定很重視自身建設。皇太極就是這樣,他的自身建設搞得非常好,成績斐然。

學習,學習

人為什麽要學習呢?皇太極知道,隻有學習才能把前人的經驗或教訓為我所用,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就會少走彎路,等於古人給你找到了捷徑。皇太極最佩服的古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席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世民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李世民的這些話,皇太極就是通過讀書才知道的。所以,他認為學習很重要,一刻都不能耽擱。

不過,麵對浩如煙海的史書和資料,從何入手呢?學習是講究方法的,皇太極認為方法很重要。他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一直在思考著學習的辦法;不然,你縱有學習的熱情,也無從下手。皇太極究竟是怎麽學習的呢?他采用了三種學習方式,效果非常好。

一是讀史書。很明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不讀史書是不行的,以史為鑒就必須讀史。這是他的一大愛好,史書就成了他須臾不能離開的伴侶。所以,對《史記》《資治通鑒》這些史書,他是很了解的。

但是,皇太極讀史並非盲目地學,也不是為學習而學習,他是為了自己的事業,所以是有選擇的。在各個王朝的曆史資料中,皇太極最重視遼、金、元的曆史,這是為什麽呢?

因為這些王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遼國是契丹族在916年建立的政權,金國是女真族在1115年建立的政權,元朝是蒙古族在1271年建立的政權。這些少數民族的優秀代表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機、女真族的完顏阿骨打、蒙古族的成吉思汗等等,都是皇太極學習的榜樣。他反複學習這些少數民族的曆史,了解他們成功的曆史,汲取了他們成功的經驗。同時,對於那些亡國之君的慘痛教訓他也了如指掌。

二是喜讀名著。我國古代有很多文學名著,這些文學作品中皇太極最感興趣的是《三國演義》《水滸傳》,這兩部書深深吸引了他。但是,他並非對其中的故事情節感興趣,而是對其中的兵法應用感興趣。比如《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就是他佩服的人物之一,周瑜曾經使用“反間計”使奸詐的曹操中計,讓皇太極羨慕不已。多年後,皇太極也效仿周瑜,施用“反間計”,使崇禎帝中計,殺掉了心腹大患袁崇煥。

三是向漢人學習。皇太極知道,女真族曆史相對較短,文化程度遠遠不如漢族。皇太極便打破民族之間的壁壘,向漢族知識分子學習先進的文化,為我所用。比如,天聰六年,一個漢族的秀才王文奎向他建議,要漢人的中的飽學之士每天給皇帝講解《四書》兩段,《通鑒》一章,對皇帝文化水平的提高會很有好處,從而提高他的治國理政水平。皇太極高興地采納了他的建議。同時,皇太極還成立了文館,負責翻譯中國古代大量的史書和典籍,供王朝參考使用。這裏還有一個故事:天聰五年的一天,皇太極來到文館,看到值房內有人,便走了進去。他看到一個人正在伏案書寫,很認真的樣子,便問道:“這麽晚了,還在工作啊?”那個人慌忙站起來,跪到地上道:“稟皇上,我在寫史論。”問:“什麽史論呢?”答:“就是皇上您的史論啊。”說著,拿出文稿,要皇太極展閱。皇太極一聽,趕忙道:“這個不敢看,這是你們史臣的職責,我不能看。”皇太極辭別史臣,退了出來。

皇太極是個極聰睿的人,善於從曆史和文化中汲取營養,為我所用。比如對金朝的曆史,他在學習中樹立了一個榜樣,決心要向他學習,這個人就是金世宗。他認為金世宗是中興之主,積極上進,最主要的經驗就是他堅持祖宗舊製不改變,堅持民族特色不改變,比如語言和服飾,最終實現了民族中興。皇太極也找到了一個壞典型,那就是金熙宗,他耽於酒色,享樂無度,尤其是效仿漢人的陋習,好的不學,學習陋習,最終導致王朝衰微,自己也被人殺害。

所以,皇太極善於向書本學習,善於汲取書本上的營養,為我所用,使他非常具有智慧,非常聰明。他還要求王公百官也要加強學習,增長智慧,君臣同心,共建大業。

鍛煉強身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好的身體怎麽能夠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呢。皇太極就深懂這個道理,因而十分重視強身鍛煉,用強壯的體魄來工作。

史料記載,皇太極“體豐而鎧重”,身體壯碩,鎧甲沉重。他十分注重身體的鍛煉,除了看書之外,就是鍛煉。鍛煉的形式,皇太極也注重實效,他一般不會為鍛煉而鍛煉,而是把鍛煉與工作結合起來。狩獵,就是皇太極看重的最好的形式,既鍛煉了身體,又參與了工作,因為那個時候,狩獵是他們的重要工作之一。

皇太極選中狩獵作為鍛煉強身的重要手段,不僅可以得到大量獵物,還可以通過狩獵活動整肅他的軍隊紀律,是一舉兩得的好事。皇太極從幾個方麵明確規定了狩獵的規矩,有行進秩序、射獵次序、行獵紀律、檢驗收獲、設定儀仗,等等。這些製度,非常重要,皇太極可以藉此整頓軍隊紀律。

比如行進秩序,皇太極就規定不許喧嘩,不許飲酒,不許離隊,等等,否則處以刑罰。

比如涉獵次序,皇太極更是規定很嚴格,必須按等級,有秩序進行。這裏講一個故事。天聰六年十二月,皇太極率領王公大臣出獵。在厄野這個地方獵虎,皇太極一馬當先,彎弓射箭,射中一隻大老虎。不過,對於大老虎來說,並非一箭就能射死,老虎極有可能反撲,咬傷皇太極。就在這時,隨身侍衛噶爾朱挺身而出,舉刀砍向老虎;老虎並不示弱,反身向噶爾朱咬去,噶爾朱與之奮力拚搏,終於製服猛虎,保護了皇太極。可是,皇太極卻嚴厲下旨,批評噶爾朱:“爾果勇,施於戰陣,乃為有益;而用於無益之虎,勇乎?嗣後勿侍禦前!”從這個故事看來皇太極很無情,實則表明他的勇猛和自信,他認為自己完全可以製服老虎,無需別人幫助。

比如行獵紀律,皇太極明確規定,狩獵好比打仗,必須嚴明紀律,必須保持團隊精神,密切配合,不得私自行動。至於行獵中所需器械,必須標記明白,各有所屬,不得偷換,以免緊急時刻不能使用;尤其不準互相偷竊物資,一旦發現,嚴懲不貸。

我們從皇太極的相關資料中,查閱到很多狩獵的記錄,幾乎每年都有。僅以天聰年間為例,《滿文老檔》中留下了皇太極漁獵的相關記錄:天聰元年九月十五日,“率諸貝勒大臣等,獵於東郊三百裏外,駐蹕十五日”;天聰二年十二月初一日,“直至東北四百裏處三窪地方,獵十四日,汗親殲五虎”;天聰三年十月十二日,駐蹕遼河打獵,十月十四日,仍駐遼河打獵,十二月初一日,行獵南苑;天聰四年四月十四日,往明地沿途打獵,四月二十日,沿途打獵,五月初二日沿途打獵;天聰五年十月二十日,在十三山一帶行獵;天聰六年,五月十二日、五月十九日、七月初三日、七月初六日、七月初七日、七月初八日、七月初九日、七月十二日、七月十四日、七月十五日、七月十九日、九月二十八日、十月初五日、十月初六日、十月二十三日、十月二十六日、十二月初十日、十二月十七日、十二月二十日…都留下了皇太極出行狩獵的記錄。

在這些狩獵活動中,皇太極大顯身手,充分發揮了他的箭法,那真是百發百中,箭無虛發,兵士們無不喝彩。比如天聰六年五月十二日,“出獵黃羊,時有二黃羊並行,汗一失貫之”,一箭射殺兩隻黃羊;五月十九日,皇太極再行出獵,“汗射兩次,一失貫二黃羊”。皇太極能夠一箭射殺兩隻奔跑的黃羊,說明他箭法純熟,箭無虛發。

不過,這些狩獵活動還是很有風險的,尤其是與豺狼猛虎搏鬥,肯定會遇到一些危險。有的時候,還會由於乘馬失手而出現問題。比如天聰四年,皇太極率領王貝勒出行狩獵,代善、莽古爾泰都墜馬傷身;天聰六年,圍獵一隻老虎的時候,皇太極的一名侍衛被虎咬傷。所以,那些王公貴族們總是找出各種借口,逃避打獵行動。為此,皇太極曾經大發雷霆,並下諭申斥這些人。

大行仁孝

皇太極在自身建設中,強調兩點,一個是孝道,一個是仁義。他認識到,要做好一個帝王,被世人認可,為大家接受,最基本的就是這兩點。

先說孝道。努爾哈赤病逝,以代善為首的貝勒大臣們一致推舉皇太極繼承汗位眾望所歸,皇太極本應該痛痛快快、高高興興繼位;可是,他居然予以拒絕,理由是什麽呢?《清太宗實錄》記載:“上辭曰:‘皇考無立我為君之命,我寧不畏皇考乎?’”從這段話中,我們很明確看出了皇太極對父汗的敬畏、大孝之心;否則,不管三七二十一,悍然繼位,還用這麽費事嗎?

等到皇太極繼位之後,他確定了“孝治天下”的基本國策,認為隻有大行孝道,才可幹成大事,完成大業。他都做了什麽呢?

一是選擇風水,營建福陵。之前的滿洲貴族,從不相信風水之說,也沒有大興土木建築陵墓之說,這固然與物質條件有關。皇太極即位後,為了體現孝道,於天聰三年,派出風水術士,在沈陽周圍選擇風水寶地:“今謹卜地於渾河北石嘴頭山,川縈山拱,佳氣蔥鬱,敬建寶城。”至此,努爾哈赤、孝慈高皇後的靈魂才得以入土為安。皇太極的這一孝道行為,為他的後事子孫所效仿。之後,從順治帝到光緒帝,都延續皇太極製定的孝道方法,營建了孝陵、景陵、泰陵、裕陵、昌陵、慕陵、定陵、惠陵、崇陵,等等。

二是“孝”字當頭,表中內外。皇太極大行孝道,不僅落實在行動上,還要落實在文字上,內涵與形式,一個都不能少。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仿照明朝做法,追上努爾哈赤的廟諡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其中有了“孝”字。他的生母孟古姐姐被諡號為“孝慈昭憲純德真順承天育聖武皇後”,諡號的首字為“孝”字。從此以後,皇帝諡號中必有“孝”字,皇後諡號以“孝”字開頭成為定製。

三是設立太廟,供奉神位。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家廟,在夏商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清代太廟之設,源於皇太極時期。皇太極稱帝之後,為了肇建太廟,再次到太祖山陵祭告,祝文這樣寫到:“孝子嗣皇帝敢昭告於皇考神位前曰:‘臣敬尊典禮,表揚皇考、皇妣功德,肇建太廟。’”皇太極不僅把父母的神位供奉於太廟之中,定期奉祀,還破例追尊祖上的名號,進而把他們的神位供奉於太廟之中。皇太極不僅以孝奉祀父母的神位,還仿效朱元璋的做法,追尊努爾哈赤上世四祖的封號:“上率諸貝勒大臣,詣太廟,追尊始祖為‘澤王’,高祖為‘慶王’,曾祖為‘昌王’,祖為‘福王’”。他們的神牌被堂而皇地供奉起來。

接著,說說皇太極的“仁義”。皇太極深知,要贏得人民的擁戴,除了大講孝道之外,就是要大行“仁義”之道了。

前文已經講過,皇太極稱帝之後。,首先更改國號為“崇德”,而古人講德必講仁義。同時,皇太極的帝號也和“仁義”緊密相連,稱之為“寬溫仁聖皇帝”。

為了進一步籠絡人心,皇太極極力打造自己的仁者形象,他曾不止一次下達諭旨,對出征的將士下達禁令,不許他們隨意殺伐百姓,不許搶掠百姓,等等。為此,他還專門懲治了曾經屠城的阿敏貝勒,以樹立自己仁聖皇帝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