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建設

今天我們常說“三觀建設”,指的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很重要,這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三觀”不正確,直接影響到事業的成敗。那麽,對於一代帝王皇太極來講,他的“三觀”究竟怎麽樣呢?我們向他借點兒智慧。

自信自強

人往往會因為自身不足或缺陷而產生自卑心理,這很可怕,是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一定要搬開它。

這樣說來,皇太極有先天性的缺陷嗎?有的,而且還厲害呢。

首先,他是一個大胖子。我們看他的畫像就很直觀了,皇太極是一個典型的大胖子,我估計他的體重在200斤以上,這可能與他的飲食習慣有關。還有一個證據,就是昭陵的石馬,有大白和小白,大白日行百裏,小白日行50裏。有人說這對兒石馬為皇太極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皇太極是個大胖子,馱著他奔跑在戰場上,那是很費力氣的。

其次是五官。皇太極的顏值實在不高,看他的畫像,吊眼角,一副陰沉的麵孔;還有就是大紅臉。《清史稿·太宗本紀》記載皇太極麵相:“顏如渥丹,嚴寒不栗。”其實說白了,皇太極就是一個大紅臉的白胖子。東北天寒地凍的時候,溫度很低,他也不怕冷,就是因為他紅紅的臉,像火燒的一樣,那能怕冷嗎?

再次是排行。皇太極排行靠後,為皇八子。他之前的哥哥有很多,都很成才:

大哥褚英,被封廣略貝勒,努爾哈赤曾經一度確立為接班人;二哥代善,戰功煊赫,人緣還挺好,是大家公認的接班人人選;三哥阿拜,庶妃所出,但是身體健壯;四哥湯古岱,雖德行一般,但母家為鈕祜祿氏,可為奧援;五哥莽古爾泰,大妃富察氏所生,驍勇善戰,野心勃勃;六哥塔拜,與四哥湯古岱同母生,可互為奧援;七哥阿巴泰,性格豪爽粗莽,作戰勇敢。

皇太極作為第八子,排行很一般,他的這些哥哥都非常優秀,所以,四大貝勒中,皇太極排行第四,代善、莽古爾泰在他的前麵。不僅如此,皇太極下麵的弟弟們,也有非常優秀的人選,比如,十二弟英親王阿濟格、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十五弟豫親王多鐸,均為當紅大妃阿巴亥所生,聰明伶俐,努爾哈赤非常寵愛,尤其對多爾袞有厚望焉。

更為令人糟心的是皇太極早年喪母。檔案記載,皇太極生母孟古姐姐29歲就抑鬱身亡,當時皇太極年僅10歲。這樣小的年紀,就成了單親家庭;父親又常年征戰在外。皇太極的處境可想而知。

即使如此,皇太極沒有氣餒,他自強自立,並沒與產生絲毫自卑心理。相反,他積極上進,在逆境中迅速成長起來,使自己變得非常強大。比如,他與與父汗出征,拚命疆場;比如他策劃“代善與大妃桃色事件”;策劃“大妃阿巴亥殉葬事件”,等等,都是他不甘示弱,努力自強的例證。最終,經過努力,他繼位稱汗,成為一位傑出的封建帝王。

“群眾路線”

今天我們講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針對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僚提出的要求,黨中央還樹立了先進的典型,比如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這是今天對黨員幹部的要求。但是,對於古代帝王來說,走群眾路線,為勞苦大眾服務,那是很難做到的。

當年,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事業做大做強,就是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皇太極博覽群書,也了解到了這個大道理,尤其是他做了帝王之後,對此感觸更深,也就格外關注。

首先,他深入民間,訪疾問苦。他雖貴為天子,但絕不高高在上。皇太極經常“微服私訪”,深入到民間,他告誡王公大臣也要這樣。他說:“隻有到百姓中間去,你才能發現他們的痛苦是什麽,才有發言權,處理問題才有針對性。”皇太極最擔心的就是不深入下去,老百姓的冤情不能上達,上下之間渠道不暢。

其次,皇太極下令不得損害百姓一針一線。他曾經製定嚴苛的法令和紀律,不得八旗兵損害百姓的利益。實際上,八旗兵損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時有發生,比如他們的馬匹偷吃老百姓的莊稼;比如他們放海東青的時候,踐踏百姓的莊稼…等等,很多很多這樣的事情,老百姓雖然憎恨,但是敢怒不敢言。皇太極在調查中,發現了這一問題,決定加以治理,下旨嚴禁官兵再行踐踏百姓莊稼,並重處違紀官兵;皇太極還要求把這些事例定期上報。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就沒人上報了,皇太極很納悶,問道:“難道沒有類似事件發生了嗎?如果有,為什麽不上報處理結果呢?”他緊追不舍,毫不放鬆。

再次,皇太極要求要事事考慮群眾利益。他認識到,群眾利益無小事,老百姓生活很不容易,國家不管到什麽時候,都要照顧到小民的利益。比如,天聰九年,政府修路,皇太極親眼看到,無論地麵高低,都要統統墊高,大批民工在此服勞役。皇太極大發雷霆,他說:“所謂修路,就是把低窪不平的地方墊平就行了,你們工部卻一律墊高,浪費不說,還使百姓受苦!”懲罰了大批工部官員。再比如,崇德八年秋季,政府建房,征集大批民工服勞役。可是,這正是秋收的關鍵時節,錯過了,莊稼就無法收獲,百姓就要遭受損失。皇太極了解這一情況,下令停止建房,讓民工先回去秋收,等秋收結束再行建房。

那麽,如何使百姓擺脫貧困呢?皇太極從兩個方麵入手:

一是輕徭薄賦。這是減輕人民負擔最基本的辦法,古代英明的帝王經常使用這個辦法,贏得百姓的擁護。比如,崇德四年十二月,皇太極下令理藩院,不得再行進貢珍貴動物,那樣的東西不僅珍稀,還勞民傷財,就不要進貢了。他要求,隻進貢那些普通的野豬、野兔就可以了。

二是“共同富裕”。聽起來不可思議,皇太極還有這個思想。實際上,皇太極的“共同富裕”思想就是救濟貧民,使他們擺脫貧困。

他要求百姓要以農桑為本,隻有人人學會種植農桑,農民才有吃的和穿的;同時,他告誡八旗百姓,不要指望戰爭掠奪來脫貧致富,最基本的要學會農桑種植,這才是脫貧根本所在。

他還主張精準扶貧。皇太極首先要求富人扶貧,要那些王公貴族出錢出力,精準扶貧。扶貧對象是那些無地無糧的、無牛不能耕種的,要大力扶持,不可袖手旁觀,為富不仁。皇太極說的很具體,告誡富人們不僅要拿出自己的糧食平價出賣,還要無償周濟平民、饑民;告誡他們不可囤積居奇,坑害百姓。

接著,皇太極要求政府扶貧要大有作為。皇太極指出,對那些家貧之人要底數清楚,各級官僚要調查清,層層上報,然後給以救濟。不僅要給予衣食住行方麵的救濟,還要給那些沒有妻室的人娶老婆,好讓他們安心生產和工作,社會才會更加穩定。不僅對於貧民如此,那些戰爭的俘虜也要救濟,也要給他們配以妻室,不可歧視這些人。

反對奢靡之風

我們今天反對“四風”,其中一條就是“反對奢靡之風”,對於官員來講很重要。古代也是一樣,奢靡之風是為官大忌。皇太極的價值觀中,很重要的一條是躬行節儉,在很多資料中都留下了相關記錄。

皇太極反對奢靡之風,先從自我做起。他不喜歡山珍海味,認為吃那些東西實在是太浪費,太勞民傷財了。所以,崇德四年,他專門下諭旨,不許各地進宮山珍海味。

皇太極不喜歡搞特殊化,更不喜歡占別人的便宜,來滿足自己的奢侈之需。這裏講一個故事。崇德四年的一天,皇太極帶領王公百官去打獵,興致勃勃,收獲頗豐。這個時候,王公大臣為了取悅於皇太極,便想做點兒錦上添花的事,有兩個大臣譚泰和阿哈尼堪便把自己射中的一隻大麅子獻給皇太極說:“皇上,您的箭法真準,一箭就射中了這隻麅子。”皇太極很納悶,自己什麽時間射中了這隻麅子啊?明顯是哄自己高興的小把戲。便不予理睬他倆,譚泰和阿哈尼堪悻悻離開。

還有一次,皇太極的五哥莽古爾泰為了取悅他,便命令他的仆人:“去,弄兩隻野豬和梅花鹿來獻給皇上。”仆人哪來的這東西呀,便狐假虎威地命令一個士兵去弄。這個士兵自認倒黴,深入深山密林中,廢了好大勁才搞到手,交給了仆人,仆人交給了莽古爾泰,莽古爾泰獻給皇太極。

皇太極一看,嚴肅地批評了莽古爾泰:“做人要簡樸,凡是幹成大事的人,哪有這麽做的呀,我們身為人主,不能為了自己享樂,就剝奪他人的勞動果實。”莽古爾泰碰了釘子,覺得很委屈。但他不甘心,總想表達一下自己的美意,便命令仆人把梅花鹿歸還了士兵,卻把野豬留下,覺得這個也不值錢,皇太極應該高高興興留下。誰知道,皇太極又給他上了一課:“你可別以為野豬事小,小事累積起來就是大事;我們要懂得防微杜漸的道理。而且,我身為帝王,一向主張簡樸,也不會沾他人的便宜。”莽古爾泰沒有辦法,隻好把野豬也還給了士兵。

皇太極不僅嚴格要求自己,對國人的奢靡之風也進行了限製。天聰二年正月,針對日益奢侈的喪葬之風,皇太極下諭:“喪葬之禮原有定製,我國風俗,殉葬燔化之物,徒為靡費,甚屬無益。”皇太極解釋說,人死了就一了百了,知道什麽呀,所以,以後為死者燔化衣物,必須從簡不許奢靡無度。

然而,人們的攀比之風愈演愈烈,皇太極不得不再下諭旨。天聰八年二月,皇太極講得很具體:“自貝勒以下,牛錄額真以上,凡有死喪者,許焚冬衣、春秋衣、夏衣個三襲。庶人許焚冬衣、夏衣、春秋衣各一襲。自貝勒至庶人,有不及此數者,聽之;若原製有衣服者,仍照定數焚化;如舊衣不足,毋得新製充數。”皇太極明確規定,如果為了死人單做衣服焚化,被人告發,就要嚴厲處置。

經過皇太極的治理,上上下下都大行簡樸之風,大清國的國運也就蒸蒸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