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地“轉”

努爾哈赤不敢停歇,馬不停蹄地朝著自己的既定目標努力奮鬥。他痛下決心,這件事必須要做了,時不我待。一個機會擺在了他的麵前。

轉嫁

正當努爾哈赤登堂入室,僭號稱汗的時候,突遭一大難題。萬曆四十五年,建州遭遇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大水衝毀了農田,農作物大部分毀於水災。

顆粒無收,建州人民流離失所,餓死的人塞滿了道路。

《光海君日記》:“今年民間饑困之患,近古所無,流離道路,餓殍相望。”

努爾哈赤沒辦法了,百姓流離失所,很快就會演化成動亂。到時候,不僅自己的遠大目標難以實現,就是剛剛建立的大金國也可能會分崩離析。如何擺脫這個災患,轉危為安呢?努爾哈赤陷入深思。

努爾哈赤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掠奪。發動戰爭,對周邊國家進行掠奪,或許會緩解這種壓力。可是,周圍的女真各部,基本上都被努爾哈赤統一了,隻有一個部還遊離於建州之外,那就是葉赫部,這個部落還在“逍遙法外”。

一想到葉赫部,努爾哈赤心裏就不舒服。在那裏不僅戰事屢屢失利,而且丟了很多利益,那些與葉赫為敵的女真人,往往以葉赫為基地。葉赫成了策反建州的基地。

最關鍵的,是明朝支持葉赫。明朝的有識之士看到建州的強大,感受到了建州的威脅,便紛紛建議朝廷采取有力的措施,遏製建州的崛起。於是,他們鎖定了葉赫部,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予以支持,爭取對建州形成包圍圈。

努爾哈赤理清了思路,目前建州的敵人是兩個:一個是明朝,一個是葉赫。何不借這個機會,向全國發布戰爭令。最主要的是,通過這種辦法,可收到一石雙鳥的效果。

這樣,努爾哈赤發布了“七大恨”宣言,《清太祖實錄》這樣記錄:

“我之祖、父,未嚐損明邊一草寸土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恨一也。

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複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恨二也。

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裏、方吉納,挾取十人,殺之邊境,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恨四也。

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穀,明不容刈獲,遣兵驅逐,恨五也。

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遺書詬詈,肆行淩辱,恨六也。

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黨之,挾我還其國。已而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何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初扈倫諸國,合兵侵我,故天厭扈倫啟釁,惟我是眷。今明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恨七也。

欺淩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征之。”

轉換

努爾哈赤發布的“七大恨”,是對明朝的宣戰。看上去理由非常充分,七個仇恨,足以讓國人義憤填膺了。可是,今天分析起來,卻感到努爾哈赤的“七大恨”非常牽強。

一是舊事重提。

七大恨中父祖被殺之仇,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25歲那年,他的爺爺覺昌安、父親塔克世被明軍誤殺。這件事兒人所共知,可是,當時努爾哈赤以13副鎧甲起兵,鎖定的目標不是明朝,而是尼堪外蘭。為此,明朝還對他進行了封賞,也算是對其有一個交代。

幾十年來,努爾哈赤對明朝俯首稱臣,並多次進京朝貢。他唯恐自己做事不周,朝廷不滿意,盡量表現。如今,他卻對朝廷反目,出爾反爾,讓人大感意外。

所以,努爾哈赤舊事重提,陳詞老調,一點兒都不新鮮。作為“七大恨”的頭條,非常重要,應該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人所共知的新鮮頭條,來說服人們,激發進軍敵人的鬥誌。

第一恨陳詞濫調,沒有新意。

二是缺乏正能量。

“七大恨”中的“恨四”中提到了“葉赫老女”改嫁事宜。這件事兒,努爾哈赤明知不可為,而欲為之。

他不會不明白,“葉赫老女”永遠都不會嫁給他。萬曆二十一年,努爾哈赤與九部聯軍的戰鬥中,九部聯軍大敗,葉赫部首領布齋被殺。關鍵是,葉赫部向努爾哈赤討要布齋屍體的時候,努爾哈赤錯誤地做出了決策,居然將布齋屍體一劈兩半,一半送還葉赫,一半留在了建州。從此建州與葉赫之間結下了深仇大恨,在這種情況下,努爾哈赤還會渴望“葉赫老女”嫁給自己嗎?

第四恨缺乏正能量,不具備說服人的條件。

三是家仇的味道太濃,缺乏政治家的胸懷和氣魄。

縱觀“七大恨”,所列舉的事項,家仇的味道太濃了。不管是他的父祖被殺,還是“葉赫老女”改嫁,那都是他的家事,並不是整個建州的民族利益。努爾哈赤的這個站位明顯低了一些。

盡管如此,這個七大恨卻發生了一個效果,那就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首先,它激起了“民族之恨”。通篇中,努爾哈赤把建州女真和葉赫女真割裂開來,劃分為兩個敵對的陣營,勢不兩立。這種民族仇恨,因之而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直到晚清的時候,談到清亡之因,人們還引用這句話:“葉赫部就是剩下一個女子,也要報愛新覺羅殺身大仇。”為此,清朝滅亡於葉赫那拉氏的手中,似乎一語成讖。

其次,它激起了“國家之恨”。對於大明朝,建州的國人都知道,那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不管建州人還是努爾哈赤本人,都賴以生存。可是,努爾哈赤突然宣布了“七大恨”,就反轉了人們的認識,明朝的角色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還有,努爾哈赤在“七大恨”中,不僅僅是羅列了“家恨”,更加連篇累牘地提出了“國恨”。他的臣民和將領被殺,利益被剝奪,等等,盡行羅列,這就把努爾哈赤的家恨一下子轉化成了國恨。這個轉換,非常重要,是努爾哈赤精心策劃的結果。

努爾哈赤既實現了家仇與國恨的轉換目的,那麽,他前進的步伐就加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