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胡雪岩的“懸壺濟世”之舉

胡雪岩的事業迅速發展,與當時官府勢力是密不可分。他所做的蠶絲、茶葉、軍火生意所投入的資金達二千萬兩白銀,這些資金都沒有投資於相當穩定的實業,而全部用於金融流通事業,發展固然迅猛,但同樣潛伏著失敗的巨大風險。開藥店既穩妥而又不易虧損倒閉,又能行善揚名,於是經過深思熟慮,下決心投資十八萬兩白銀,開一家氣勢恢宏、獨步江南的胡慶餘堂雪記藥號。

“慶餘堂”金字招牌叫哪位著名書法家來寫好?胡雪岩竟然想起了秦檜。

杭州城裏提起秦檜,無人不曉。他是南宋陷害抗金名將嶽飛的第一個奸臣。結果被後人鑄成鐵身,反剪雙手,跪於嶽飛墓前。有詩曰:“白鐵無辜鑄佞臣,青山有幸埋忠骨”。不過秦檜品德雖然不好,卻是一個大書法家。胡雪岩將原來秦相府的“餘慶堂”手跡倒過來為“慶餘堂”所用,除了欣賞秦檜的字外,還隱含從反麵利用秦檜的“名人效應”的因素,也可以說是胡雪岩得意的一則廣告創意。

同治十三年(1874年),胡雪岩在杭州直吉祥巷平陽裏設立胡慶餘堂雪記藥號籌備處。他邀集眾多名醫,中藥界人士,建築匠師共同商討藥店的建立以及經營方針。

胡雪岩提出:我將開藥店看作是一種善舉。為了打響“慶餘堂”這塊牌子,可以不惜一切代價。胡雪岩雖不是中藥行家,但他善於聽取行家意見。

驢皮膠是百姓喜愛的傳統補品。早年最好的驢皮膠是產於山東東阿縣。他們是用一口叫阿井的井水熬成驢皮膠,成為全國聞名的補品。行家建議,我們可以利用西湖淡水煎製驢皮膠,質量可以超過北方阿膠。驢皮膠性熱,民間認為煎製後必須存放三年,讓其慢慢退火才能出售。胡雪岩聽了行家建議,決定於光緒二年(1876年)先在湧金門買地十餘畝建造膠廠,利用西湖水漂洗驢皮,煎製驢皮膠。西湖水原本是群山匯聚之泉水,水質甘醇,是生產驢皮膠的理想淨水。

膠廠建成後,胡雪岩叫人在湧金門湖邊打下排排水樁,搭起又長又闊的跳板,每天雇用數十名工人,穿上號衣,挑起擔桶,排成長隊來湖邊挑水。吆喝之聲,不絕於耳,聲勢之大頗惹市民注目。這樣市民都知道了,胡慶餘堂的驢皮膠是用西湖水熬製的。這對杭州人來說顯得特別親切,美不美,家鄉水;而對外地人來說,也不乏吸引力:杭州佛地,西湖淨水。使人們產生美好的遐想。於是胡慶餘堂的驢皮膠很快馳名江南,年銷以萬斤計,成為胡慶餘堂的著名產品。

胡雪岩在用西湖水熬製驢皮膠的同時,還在錢塘門外建起鏟皮漂皮工場。他規定從北方采來的大批驢皮在鏟去毛肉之後,用大石塊壓於錢塘門旁水閘下麵用西湖水漂洗。

當年,漂淨的驢皮曬幹成件,絡繹不絕地從錢塘門外用船載運到湧金門膠廠上岸,成了西湖上的一個奇特景觀。按當時官府規定,西湖裏隻準行駛用漿劃的小船不準用篙撐駛的大船,而胡慶餘堂卻得到官府特許。每當運驢皮時,一艘古色古香的平底大船,兩邊是朱漆欄杆,船頭迎風飄著“胡慶餘堂”的大旗,猶如一艘官船行駛於西湖上,甚是氣派。

同治十三年(1874年)胡雪岩特邀京、杭兩地著名建築匠師尹芝、魏實甫等人,共同商討要建造一座別具一格的徽派古建築藥鋪。地點擇在商業繁華的河坊街,以及上吳山進香農民必經之路的大井巷。圖樣擬定以後,胡雪岩十分滿意。決定出資十八萬兩銀子建造店屋。他認為:要打響牌子,除了貨真價實,服務優良外,建造一座有氣派,有號召性的大藥鋪十分重要。

按照常規,店鋪營業店堂應與顧客直接見麵,但精明幹練的胡雪岩卻不這樣想,而是獨辟蹊徑。大門築起“神農式”青磚高牆,一進門,躍然入目是四個金光燦燦的鎦金大字:“進內交易”,近看字字凹進,遠看個個凸出,不愧是能工巧匠之作。整個店鋪宛如一隻仙鶴匐伏在吳山腳下,進大門經過“鶴首”門庭拐角拾級而上,轉入“鶴頸”長廊,抬頭仰望八角石洞門上青磚雕出“高入雲”三字,猶如登入仙境,右側壁桂上了38塊藥品介紹,使人頓感這是一家豪華藥鋪。長廊末端有座四角亭,四周掛著古色古香宮燈,梁上浮雕眾多人物花卉,神態栩栩如生。亭子下麵安有“美人靠”供顧客小憩。走進右側二大門豁然開朗,一座金碧輝煌的營業店堂呈現眼前。門上高懸“藥局”橫匾。這意味著繼承了南宋時的官方製藥機構——太平惠民和劑藥局。憑著紅頂商人胡雪岩的特殊地位,經過清政府默許,才掛上這塊全國絕無僅有的“藥局”匾額,也可稱作“胡慶餘堂藥局”。太平惠民和劑藥局所載的許多傳統藥品,由胡慶餘堂繼續生產。如紫雪丹、牛黃至寶丹、牛黃清心丸、黑錫丹、蘇合香丸等。

二大門背麵,上刻“是乃仁術”四字,這是他的開店宗旨,意思是藥業是普濟眾生的事業。

在店堂正中掛有“慶雲在霄甘露被野”“餘糧訪禹本草師農”及“益壽引年長生集慶”“兼收並蓄待用有餘”。

對聯字體剛勁有力,還把“慶餘”兩字妙用在兩幅對聯的首尾。旁則又有“七閩奇珍古稱天寶”“元霜搗臼玉杵奇功”對聯,說明名藥的艱辛采集和精細加工的過程。

店堂內外各種招牌、楹聯、匾額50多塊都掛向外麵,給顧客看的。唯有一塊“戒欺”匾是朝向裏麵帳房間掛的。胡雪岩親自跋文:“凡百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餘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願諸君心餘之心。采辦務真、修製務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則造福冥冥。謂諸君之善為餘謀也可。謂諸君之善自為謀也亦可。”

“采辦務真”,就是原料要精選道地藥材。胡雪岩規定要到全國各地坐莊辦貨。如到陝西辦當歸、黨參、黃芪;到四川辦杜仲、川貝、黃連;到東北去辦人參、虎骨、鹿茸等。

“修製務精”。胡雪岩不惜工本,花巨資鑄成金鏟銀鍋。一隻金鏟用了黃金138克,一隻銀鍋用了白銀1835克。目的是要求員工製造一切藥品必須精工細作,講究質量。如製辟瘟丹要戒齋沐浴;炮製大黃要九蒸九曬。在開店之初,店堂內就設有一隻大香爐,平時供顧客點吸旱煙,如顧客發現不滿意藥品,可隨手丟入香爐焚毀,另配滿意的藥品回去,在這種“質量第一”“顧客至上”的經營思想影響下,胡慶餘堂樹立了良好的經營作風。如生產人參必甲煎丸,製造部門早一天就辦來數百斤甲魚放入缸內,次日一早動手宰殺,每次總有好幾隻甲魚在缸底被壓死,頭兒指出要把死甲魚一一挑出,絕不能投料,這是胡大先生規定的。

光緒四年(1978年),胡慶餘堂雪記藥號在吳山腳下正式開張。在高大的石庫牆門上,題上“慶餘堂”金光熠熠三個大字,遠近百姓聞訊紛至遝來,盛況非凡。

顧客買好藥後,又可進內看鹿。當時杭城還沒有動物園,藥鋪裏麵有一鹿園,養鹿五十餘隻,很值得一觀。走出藥鋪在出口處八角門上,刻有“乃眷”兩字。“乃”是虛字,“眷”者戀也。意思是走進藥鋪買藥或遊覽之顧客,出門之後有留戀忘返之感。

創辦胡慶餘堂之初,胡雪岩有“三聘經理”之佳話。他深知要辦好藥店,必須要有富有遠見的中藥行家擔任經理。

第一位候選人是杭城某大藥店精通算盤的人。他認為胡雪岩花這麽大資本開藥店,目的當然是想賺大錢。

他認真算一筆賺錢賬,保證每年能賺十萬兩白銀,胡雪岩聽了卻一笑謝絕。

第二位候選人也算中藥行家,他主張頭一年先賺少量錢,待牌子做出後再設法賺大錢。胡雪岩認為這是小本經營方法,沒有魄力,也是笑笑而謝絕。

二選未中,胡雪岩倒也並不著急。後來他有事去南潯,偶然的機會碰見了鬆江縣餘天成藥店老板餘修初。胡見這家藥店雖小,名氣卻大,附近一帶婦孺皆知,心中便有了打算。餘修初也知其來意,便談了自己的設想:開藥店是名利雙收的事,要使胡慶餘堂名震天下,就要敢於拋血本,先虧本它三年,如贈送痧藥益民濟世,先求其名,再求其利。胡雪岩一聽正合心意,當場拍板,重金聘他為胡慶餘堂經理。

餘修初不愧為一名富有膽略的經營者。他在籌備胡慶餘堂藥店前後,不惜重資在全國各地坐莊辦貨,收購道地藥材。又大做廣告,印刷大量《浙杭胡慶餘堂雪記丸散全集》廣為分發;在配製全鹿丸時,抬鹿遊街示眾,公開宰殺。把胡慶餘堂辦成既可買藥,又可遊覽、看鹿、憩息的場所。

胡雪岩曾說過:一個人的力量到底有限,就算三頭六臂,又辦得了多少事?要成大事,全靠和衷共濟。又說:自己不懂不要緊,隻要敬重懂的人,用的人沒本事無妨,隻要肯用人的名聲傳出去,自會有本事的人投到門下。

胡雪岩在開店初,凡對中藥經營和製作有高超技藝者均不惜重金聘用,進店以後凡對藥店作出貢獻必定獎勵。他家中一名裁縫師傅向他推薦一名在葉種德堂工作的藥工。胡雪岩問這名藥工有何特長。裁縫師傅說:“他有把一顆檳榔切成一百零八片,而且片片簿如蟬羽的絕活。”

胡雪岩聽了大喜,滿口答應。不僅給這名藥工高額薪金,還聘他為切藥房頭兒。這名藥工叫孫永康,重用以後工作十分賣力。有一次,大井巷口發生大火,火勢直撲胡慶餘堂門口,孫永康冒著生命危險把掛在門口的兩塊直督金字招牌搶了進來。胡雪岩得知這一情況後認為:金字招牌是藥店的象征,孫永康冒死去搶招牌,足見他和藥店生死與共,這種人應該獎勵。立即宣布給孫永康一份“功勞股”。這種“功勞股”是從企業紅利中提出來的,專獎給對企業有重大功績者,一般都是歸經理和高級職員所得,從沒獎給一般職工,而且是永久性的,可以一直到獲獎者去世為止。通過這一獎勵全店職工受到極大鼓舞,人人都願意為胡慶餘堂效勞。

孫永康擔任配料房頭兒時,因技術過硬,工作認真出了名,被大家取了綽號“石板刨”。刨子是刨木頭的,能刨石板可見刨子之硬。有一次配製全鹿丸,遇到一頭梅花鹿未縊先死。“石板刨”立即拒絕,理由是:死鹿從不投料。開店時胡雪岩立下“戒欺匾”規定:“采辦務真修製務精,不以劣品以欺世人。”進貨阿大見他說得有理,立即收回成命,將死鹿深埋處理。事後,胡雪岩再次表彰孫永康對維護藥品質量有功。“石板刨”由此而成為堅持原則的美稱。這是胡雪岩的“有功必獎”。

對於人才,品行上的最大要求,用胡雪岩的講法是:不可拆爛汙。這本來是生意上做搭檔的基本準則。既然是一條船上共生死,如果有人在那裏做手腳,壞聲譽,那這條船就沒法行駛了。胡雪岩說:“你最多拆我兩次爛汙,第一次我原諒你,第二次,對不起,要請你卷鋪蓋了。”他又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凡有功績者必定獎勵,但絕不許有人犯偷盜行為。胡慶餘堂開店時就有一條店規:凡有偷盜行為者一律解雇,決不寬恕。這條店規長久沿襲下來,讓職工們引以為戒。

向職工施以小恩小惠,籠絡人心,無微不至,胡雪岩是頗有手腕的。如過年除夕這天,他叫人挑了一擔銀角子,給藥店職工分發壓歲錢。經理說:“商店裏從來沒有分壓歲錢的慣例。”

胡雪岩不以為然。他說:職工一年辛苦下來,過年分點壓歲錢高興高興,有啥不好,過去沒有慣例,我們可以做起來。於是命經理立即把壓歲錢分給職工。胡雪岩對職工的關心,目的是希望職工為店效勞,職工對他的寬厚待人還是感激的。後來,經理也說:胡大先生確是懂得經營和治人之道的。

滿清皇帝曾賜給胡雪岩一件黃馬褂,胡對這件黃馬褂頗為看重,平時很少穿它。但每年正月初三,胡卻一定要穿上這件黃馬褂向胡慶餘堂全體職工敬酒,以示莊重。感謝職工對藥店做出成績,也預祝來年更加興旺發達。職工們個個受寵若驚,坐立不安。年終還給每個職工分發花紅,職工們拿到花紅以後,知道自己一年來的工作已得到老板的獎勵,來年當然會更加努力工作。這是胡雪岩的“恩威並用”。

“解除人的後顧之憂”是胡雪岩用人之一大特點。在他處當夥計,總是要減輕你的經濟擔子,使你一則用心更專,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中去,二則內心產生感恩心理,激發你的工作熱情。

“生老病死”,對年齡稍長的夥計來說,後顧之憂重重。在舊社會,所謂“夥計做到老不及一根草”,胡雪岩在胡慶餘堂就立下了老年職工身後優撫措施。如“陽俸和陰俸”。“陽俸”是對那些對藥店有一定貢獻,後因年老或生病已無法為店繼續工作的,依舊可以發給原薪,一直到死亡為止。“陰俸”則是對藥店有一定貢獻的職工死後按貢獻大小分別發給“陰俸”。主要用於遺屬撫恤,至多可領取10年“陰俸”。

丸散部頭兒毛祖恩,對製藥和櫃台管理都有突出貢獻,工作多年,積勞成疾後死亡,同事們都感到痛惜,胡雪岩知道後除發給“陰俸”10年外,還由店裏出錢買棺成殮。沿街出殯,當棺材抬過胡慶餘堂門口時便停了下來。這時經理和高級職員代表老板出來跪拜、祭奠。門口設有祭桌,店中宣布停業片刻,以示吊念之意。當時在市民中影響極大,這種被稱之為“路祭”的追悼儀式,在商店中是極為罕見的。

胡雪岩這種對死亡職工無微不至關懷的手腕是十分高明的,它激勵全店職工忠心耿耿,盡職盡力為藥店作出一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