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審時度勢,曾國藩蟄伏翰林院,得漁翁之利

道光十八年(1838年),正是鴉片戰爭爆發前夕,英國人在東南沿海挑鮮,小規模衝突接連不斷。清朝的閉關鎖國,看不到西方列強的發展,一直都認為西方列強像南方蠻夷之地那樣,是西洋小國。

自鴉片進入大清以來,朝廷大臣們吸食成癮,有時候在朝廷上醜態百出,有失國體不說,每年那麽多銀子,就這麽白白的被西方小國賺了去,崇尚節儉的道光皇帝,怎麽能不心疼?

大清朝每年的賦稅,還沒有英國的鴉片商人賺得多,道光皇帝能答應嗎?

為了大清的國體,為了大清的銀子,所以要禁煙,一旦禁煙,勢必會爆發戰爭。清廷在對待英國人的問題上,分“主戰”和“主和”兩派。以湖廣總督林則徐為首的一些內外大臣,是主戰派。穆彰阿是主和派,但沒幾個追隨者。

道光皇帝雖然寵信穆彰阿,但是在禁煙的問題上,有些趨向於“主戰”,泱泱大清國,兵多將勇,還怕西洋小國嗎?

兵法雲: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道光皇帝認為,西洋小國遠途用兵,大清以逸待勞,就算要打,大清國也贏定了。可是他不知道,人家大英國經過了工業革命,早已經不是弱小國家,而是船堅炮利的海上霸主。如今也不是冷兵器時代,火槍和大炮代替了大刀和長矛,一旦打起戰來,雙方軍隊的綜合實力,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道光皇帝躲在深宮內不知道這種厲害關係,知道這種厲害關係的大臣們也不多,包括湖廣總督林則徐他們那些主戰派官員,其實他們之所以主戰,是衝著大清的銀子去的。他們的想法和道光皇帝一樣:咱們的銀子,可不能白白讓英國人賺了去。再說了,如果還不禁煙,一旦軍隊普遍吸食,打戰的時候如果犯了癮,躺在地上抽搐不停,不等於去送死嗎?國家沒有了軍隊的保護,不就玩完了嗎?

這時候的曾國藩,已在翰林院任職,由於他的名氣大,加上自身謙虛謹慎,所以在翰林院裏的人緣還是不錯的。

翰林院是皇帝的智囊,穆彰阿在朝堂上有些被動,他急忙把曾國藩叫來,想通過曾國藩的口氣,打聽翰林院那幫智囊們的想法。也借此機會,想測試曾國藩的政見是否與自己合拍。

兩人還是在書房中見麵,還是晚上,穆彰阿首先語氣關心地問了一些曾國藩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情況,接著謙和地說:“這幾年,英國人在東南沿海屢屢滋擾,每年因鴉片流失的銀兩,已經超過了大清國的賦稅,皇上為此深感痛心。去年,東印度公司的海軍在廣州耀武揚威,老夫承蒙皇上信任,權中樞之位,內事好辦,惟獨對此事,深感難以處置。今夜無人,想聽聽足下高見!”

曾國藩也主張“和撫”英囯,他麵對恩師垂詢,首先痛斥鴉片對大清的危害,還有英囯人賺錢不擇手段的罪惡,接著表達了對穆彰阿的理解和支持,說老師老成謀囯、苦心孤詣,主戰者不明事理、不負責任。這番話說到穆彰阿的心坎上,他深感欣慰,以讚賞的眼光示意曾國落說下去。曾國落感歎地說:“自南宋以來,書生好詆毀議和,以主戰博愛國美名,而駕馭夷狄之道,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接著,曾國藩說了3條“和撫”英國的理由:首先,英國並非西洋小國,如今國力強盛,不易打敗,不如“和撫”為上;其次,對英國人也要用忠信態度;最後,可用合法的外交、法律手段解決鴉片問題,這樣才可釜底抽薪,而如果與英國人開戰,結果將事與願違。

從這三點上可以看出,曾國藩雖然隻是一個區區七品翰林,但是他的眼光很厲害,能夠看到很多大臣們都看不到的問題。別看大清的地盤大,可是朝政昏庸上下離心,軍隊早已經不是當年的八旗勇士了,靠著那點弓箭長矛,在人家英國人的麵前,連幾炮都挨不了。一旦開戰,輸的絕對是大清,到了那時,丟臉可就丟大了。不但解決不可鴉片的問題,還要被人欺負。所以,最好還是“和撫”,跟英國人擺事實講道理,先不要鬧事,雙方可以坐下來,好好談談怎麽處理鴉片的問題。

一句話:沒有打戰的實力,蠻幹是不行的。

穆彰阿聽了這番感同身受的言論,覺得曾國藩是自己門生中最具遠見卓識的人才,前途不可限量,由衷表示讚。

在對待英國人的問題上,曾國藩雖然對他的恩師說出了內心真實的想法,但是在翰林院內,特可不能發表那樣的言論。

時朝廷官員主戰主和兩派鬧得很厲害,各說各的道理,從勢力上看,主戰派占了上風。在這種情況下,身為穆彰阿門生的曾國藩,卻顯現出他那個“靜”字的人生格言來。任憑你們兩派吵得再厲害,我都穩若泰山,不站隊,更不替老師搖旗呐喊。

他心裏明白,無論主戰主和,兩派都有弊端。打戰,大清不是英國的對手,最後肯定戰敗,朝廷一旦追究責任,主戰派的前程可就完了。而主和,雖然一時太平,可英國人心狠手辣,若是提出什麽苛刻的條件,隻怕也下不來台。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最好的方式就是明哲保身,泰然處之。任他朝堂上吵得鬧翻天,我一個小小的翰林,躲在這翰林院中,小心工作就行。

偶爾有同事問他對主戰主和的看法,他則回答:“國事自有皇上和大人們們操心,我隻不過小小的翰林,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對皇上的最大支持,操那份閑心幹嘛?”

確實,國家大事還輪不到他來操心。

當年十一月,下定決心禁煙的道光皇帝,委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前往廣東禁煙。道光皇帝此舉,等於給主和派抽了一記耳光,穆彰阿被皇上晾了起來,心裏非常不好受。曾國藩當然清楚穆彰阿的處境,皇上親近了主戰派,自然疏遠了主和派。這官場上的人情,是最實際的,當你得勢的時候,身邊迎逢的人,比蒼蠅都多,一旦失勢,則門可羅雀,人家都躲得遠遠的,生怕招惹出什麽事來。

曾國藩不是那種牆頭草似的人,所以他在穆彰阿鬱悶的時候上門拜訪。

他也沒有過多的禮節屁話,直接上來就是對恩師的開導:林則徐去廣東禁煙,要是能夠成功,那也是好事一件,恩師您沒有必要放在心上,皇上為的是大清的國體和銀子,不是針對恩師您的。林大人把事情辦好了,皇上有封賞,那是自然的,恩師也沒有必要放在心上,畢竟恩師有那麽多的門生,乃朝廷之股肱,林大人哪裏能夠跟您比呢?恩師您想過沒有,萬一林大人把事情辦砸了,會有什麽後果?

穆彰阿一愣,想不到曾國藩能夠說出這樣的話,是啊,他隻是認為皇上趨向於主戰,對他有些冷淡起來,那隻不過是表麵現象,皇上並沒有斥責他,降他的職,說明皇上還是寵信他的。主戰派一時得勢,僅此而已,萬一林則徐辦事不力,不正好給了主和派翻盤的機會了嗎?我急什麽呢?隻要皇上對我好,我等就是。

師生兩人談了大半夜,從這之後,在穆彰阿的心中,曾國藩不再是他的門生,而是他的心腹知己啊!

從這以後,穆彰阿雖然還主張“和撫”,卻以不再像原來那麽唱高調了,反正皇上喜歡什麽,他就迎合什麽,你們主戰派要折騰,就讓你們折騰去,我在這裏等著看好戲。

1840年(道光二十年),散館考試,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官居七品。在這場主和與主戰的派係鬥爭中,他置身事外卻能清楚地辨清厲害關係,成了最大的贏家。

就在這一年的六月,鴉片戰爭爆發。身為七品翰林的曾國藩,在戰爭爆發開始的時候,就已經預測到了戰爭的結局。(預知後事,請看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