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以誠布公,曾國藩贏得穆彰阿的鍾愛,得兩次禦筆欽點

曾國藩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真正拜在穆彰阿的門下,靠上這棵大樹。

拜會完各位考試官,最後當然要拜主考官,這是規矩。曾國藩和諸位進士一起,選了個日子,一同去禮部衙門拜見主考官穆彰阿。

這一次,他雖然仍穿著破舊的衣衫,卻沒有帶書去。進去後,和諸位進士一起,向穆彰阿行門生之禮。

凡事適可而止,已經燒了三把火,要是再過於狂妄,勢必引起同僚們的極度反感,那可就得不償失了。樹大招風,這個道理他還是知道的。

盡管曾國藩沒有做任何引人注目的事,可穆彰阿早就注意到了他,還特地叫人讓他上前來問話:“你叫什麽名字?哪裏人氏?”

曾國藩一副很實誠的樣子:“回大人,學生原來叫曾子城,為了避大人的諱,現已改名曾國藩,湖南湘鄉人氏,祖上世代為農,父親乃壬辰年的秀才……”

他不待穆彰阿再問,已經一五一十地將自己的家庭情況,說了個清清楚楚:祖父尚在,他有妻兒,是四世同堂之家。

穆彰阿撚須聽著曾國藩的回答,不住地點頭:此人外貌實誠,說話也實誠,是個實在人,值得信任啊!

行過師生之禮,從今往後,曾國藩和那些新科進士們一樣,都是穆彰阿的門生了。從穆彰阿對他的態度上,他已經感覺到了與眾不同,這就已經夠了。

令曾國藩沒有想到的是,穆彰阿不僅僅對他刮目相看,而是異常鍾愛了,鍾愛到什麽程度?

其實曾國藩在朝考中的成績已經出來了,列一等第三名,皇榜都已經張貼了,穆彰阿覺得還不夠,拿著曾國藩的文章進宮去見道光皇帝,在道光皇帝跟前,將曾國藩的詩文大大稱讚了一番,什麽此文章通明事理,文辭優秀之類的美譽之話,說了一大堆。

接著,穆彰阿又針對道光皇帝極重天倫的特點,特別解釋了曾國藩家祖父母、父母、弟妹、妻子、兒女一一應俱全,堪稱有福之家。道光皇帝粗略瀏覽了一遍普國藩作的詩文,覺得清明通達,雖不是一等一的佳作,但也屬不錯了,何況穆彰阿這麽極力推崇,大臣的麵子還是要給的,於是用朱筆將名字劃為第二名。

這下可了不得,那可是禦筆欽點啊,古往今來,得禦筆欽點的進士,屈指可數。如此大的榮譽從天而降,砸得他的頭都有些暈了。

暈歸暈,但他保持了鎮定。麵對那些前來向他道喜的人,他表現出一副“靜”和“謹”字的人生格言出來,謙虛而謹慎,再次贏得了別人的稱讚。

可以看出,曾國藩的行為處事,都是經過了深謀遠慮的,在不露痕跡之間,替自己打了廣告。

曾國藩感激勞崇光,更感激穆彰阿。他用同鄉們贈給他的銀子,買了一些禮物,當晚要去穆彰阿府上拜謁,以顯感激之情。

他為什麽選擇晚上去?

這是有講究的。

因為穆彰阿是國家重臣,白天要陪王侍駕,處理國家政務,晚上才回到家裏,而且晚上去的話,沒有人看到,不用擔心被人揭發“結黨”之嫌。

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晚上最適合做交際的工作。諸如工作之餘的同事之間聚會,宴請客戶什麽的。白天不好談的工作,可以晚上談,沒有了職業和身份上的束縛,談話也就輕鬆得多。

對於曾國藩的到訪,穆彰阿絲毫不顯得意外,一切都在情理當中,就好像有親戚上門那樣,非常自然。

穆彰阿在書房裏客氣地接見這位新門生,他見曾國藩步履穩重,舉止端莊,心裏更加喜愛。曾國藩再次行過師生之禮,然後站立在一旁,待穆彰阿兩次讓他坐下後,方才誠惶誠恐地坐定。

既然是自己人,有些話就可以必要客套了,寒暄了幾句之後,穆彰阿說:“足下以三甲進翰苑,實不容易。老夫讀足下詩文,以為足下勤實有過人之處,然天賦卻隻有中人之資。但自古成大事立大功者,並不靠天賦,靠的是勤實。翰苑為國家人才集中之地。雍正爺說過:國家建官分職,於翰林之選,尤為慎重,必人品端方,學問純粹,始為無忝厥職,所以培館閣人才,儲公輔之器。足下一生事業都從此地發祥,願好自為之。”

穆彰阿是一隻在朝廷這口大染缸裏混得如魚得水的老狐狸,精於玩弄心計。要想牢牢控製一個人,就是必須讓那人心生敬畏。所以,他首先要曾國藩珍惜以三甲進翰林的機會。接著,他又直言相告,說曾國藩天賦並不高,隻有中等素質,優點是勤奮誠實,並鼓勵他自古成大事者靠勤奮而非天賦。

最後,他勉勵曾國藩:“翰林院是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的要地,藏龍臥虎,起點高,你一生事業從此地發祥,願好自為之!”

一打一壓一鼓勵,足見手段之高超。

穆彰阿這幾句話,對曾國藩來說,好比醍醐灌頂,既實在,又寄與厚望。遇到這樣一位恩師,真是最大的福氣。大恩大德,將何以報答?曾國藩含著熱淚,用著近於顫抖的聲音說:“中堂大人,門生永遠銘記您山高海深般的恩情,銘記您今晚的諄諄教誨,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報答您對門生的知遇之恩。”

穆彰阿對曾國藩的感激很是滿意,憑他的觀察,知道這個湖南鄉下人的這番話,是發自內心的。

臨別之時,穆彰阿又有意無意地說了當今皇上的一些喜好,意在指點曾國藩。

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初二,對曾國藩來說這是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在禮部堂官的引見下,曾國藩第一次在大內禁宮的勤政殿見到了道光帝。

起初道光帝對曾國藩的印象一般,後因曾國藩在回道光帝問題時,都能對答如流,且思路明晰,加之曾國藩樸素的衣著,讓道光帝對眼前這年輕人刮目相看。

道光帝問曾國藩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麽要參加科舉?曾國藩當即回答:“為了天下黎民百姓能過上好日子。”道光帝問曾國藩第二個問題是:做官的第一要義是什麽?曾國藩馬上回答:“做官第一要義講的是一個‘廉’字。”因為當時的官員大都貪汙成性,所以道光帝特另需要像曾國藩這樣樸素節儉之人為官。

由於曾國藩岀色的回答深得道光帝喜愛,所以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兩次被皇帝欽點,清朝自開國以來,很少有人有能享受到這種待遇,隻有曾國藩做到了,這裏麵的功勞,除了他自己的智謀外,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的恩師穆彰阿。

進翰林,就意味著到了科舉仕途的頂峰。朝中大部分官員、各地方封疆大吏等,多數都來自翰林院。隻要進了翰林,就說明成功近在咫尺,更何況當時的曾國藩隻有二十八歲,可謂年輕有為。一般進入翰林的學士,少說也得四五十歲。有的人從青絲考到白發,才得了個舉人而已。相比之下,曾國藩真可謂是平步青雲。

曾國藩如願以償進了翰林院,可是進了翰林院,意味著就能當大官了嗎?非也!殊不知,進翰林院沒多久的曾國藩,迎來了人生第一次對人性的考驗。(預知後事,請看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