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雁過留聲,名氣非常重要,曾國藩為日後三甲及第鋪了道路

連續兩次的失敗,其實對曾國藩的打擊之大,甚於六次考秀才。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是胸懷大誌。

他呆坐在屋裏思索了很久,有時候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與功名無緣,他不能為曾家爭光,不能實現祖父和父親的願望。

如果他就這麽輕易被失敗打倒,那他就不是曾國藩,不是那個在書中悟出了很多人生哲理的大儒。

此時的曾國藩在京城已住了兩年,身上已無分文。他知道:京城再大,也沒有屬於他的落腳之處,京城再繁華,也沒有屬於他的一點,屬於他的隻有遠在千裏之外的隻有湖南老家,才是自己永遠的歸處。於是,曾國藩便打好行李,準備打道回府。但在離開京城之前,他去了一趟唐鑒的家,正如他所預料的那樣,唐鑒並沒有回來,他將自己寫的那篇文章,求門人送進去,說是等唐大人回來,再給大人看。

另外,他又將那篇文章重新抄寫了一份,貼在皇榜旁邊的一家客棧的牆壁上,讓來來往往的人去評論。

曾國藩坐船離開了京城,他望著這座生活了近兩年的城市,覺得熟悉而又陌生。他揮了揮手,沒有帶走一功名,但是留下了名聲。

很快,曾國藩貼在牆壁上的那篇文章,被人撕了下來,送進了督察院,有人認為,一個落榜舉子居然敢貼文章引起眾論,分明是對朝廷的挑釁,必須嚴辦。但也有人認為,曾國藩此舉雖然膽大,但文章委實寫得不錯,隻可惜與恩科的命題不同,要不然,中個前十名士沒有問題的。

大臣們有分歧,自然請皇上定奪。道光皇帝雖然儒弱,但不昏庸,他本人也是欣賞理學的,他在看了曾國藩的那篇文章之後,認為此人確實是個人才,朝廷用人當以人才定論,更何況,此篇文章隻是客觀地闡述了理學和心學的一些觀點,求世人指正,並沒有半點褒貶朝廷時政的字眼,實在挑不出什麽毛病來。如果朝廷將此人法辦,一旦傳言出去,讓天下學子們怎麽看?讓那些理學名士們怎麽看?

為了確證此事,道光皇帝還命人調取了曾國藩的試卷,但是試卷的文采,看上去很普通,難怪沒有中榜。

道光皇帝扔下旨意,此事就此打住,不再追究。

那時候考試,寫的都是八股文,八股文的文材死板而呆滯,格格調調都訂得很死,曾國藩雖然讀了那麽多書,胸中有才,可就像一個被人用繩子捆住手腳的武士,怎麽能夠盡情地將本事發揮出來呢?

而那篇文章,是他在無拘無束下寫出來的額,洋洋灑灑,自然發揮得很好。

事情雖然過去了,但曾國藩三個字卻在一些朝廷大員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連皇上都認為是才子的人,怎麽就落榜了呢?皇上不追究閱卷大員們的失察之罪,就已經是莫大的榮幸了。

考試雖然失敗了,但是兩年的京城閱曆,讓這個農家子弟大開眼界,也讓他收獲頗多。曾國藩想利用這次坐船回家的機會,來一次許多文人誌士都夢想的江南一遊,正所謂“行萬裏路,讀萬卷書”,這也是對自己考試失敗的一種鼓勵。

曾國藩對失敗的看法,已經上了另一個層次,日後他領湘軍,在安慰其弟曾國荃連吃兩次敗仗的信中說:“……另起爐灶,重開世界,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煉英雄,使弟大有長進乎?諺雲:‘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務須咬牙勵誌,費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餒也。”

由此可見,曾國藩就是在一次次失敗中,領悟教訓並成長起來的,他那種堅韌不發的性格,注定了他的成功。

在京期間,盡管曾國藩省吃儉用,但最後連回家的路費都不夠。因此,船至江蘇睢寧時,

曾國藩想起他有個姓易的老鄉在這裏做知縣,多年不見,現路經此處,正好前去府中拜見。

縣令的全名叫易作梅,也是湖南湘鄉人。

易作梅與曾國藩的祖父和父親都十分相熟,沒有當官之前,去曾國藩家中玩過,所以曾國藩也認得他。他鄉遇故知,易作梅自然要挽留這位老鄉在自己所任的縣上玩上幾天。在交談中,易知縣得知曾國藩會試未中,但從其家教和曾國藩的言談舉止上看,便知這位老鄉今後必定是個非凡之人,前途無量。

曾國藩的外表看上去,雖不是滿腹經綸,但也是個博學之人。

曾國藩悟出了他的人生格言,言談舉止自然就發生了變化。古代人習慣觀顏察相,通過別人的言行舉止,判斷此人可不可交往。

當易作梅得知曾國藩已經在京城住了兩年時,便知道曾國藩的盤纏所剩無幾,有心幫助曾國藩。所以臨別時,當曾國藩開口借錢做路費時,易作梅慨然應允,借與曾國藩一百兩銀子,並贈送了幾兩散銀給曾國藩。

根據有關專家論證,清朝道光年間,受鴉片的影響,中國的經濟下滑,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製錢一千三四百文,一斤豬肉隻要十幾文錢,一畝良田隻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一戶人家三五口人,一年的正常開支,不過三兩銀子左右。也就是說,易作梅借給曾國藩的一百兩,那是一筆大數目。

是什麽原因讓易知縣如此慷慨呢?

除了他與曾國藩家的交情外,很大程度上是他對曾國藩的認知。用一百兩銀子換曾國藩這支潛力股,絕對值得。

就像如今談項目簽合約一樣,首先要讓對方覺得你這個人靠得住,是個真正做事而且做穩事的人,合約才能簽訂,一旦別人認為你滿口跑火車,行事浮誇不切實際,屬於狡詐之人,就是再好的項目,別人也不敢合作啊!

曾國藩到達金陵(今天的南京)之後,遇到了一個人,一個差點改變了人生之路的人,而這個人隻不過是個小得不能再小得小人物。(預知後事,請看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