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有意布局,曾國藩為己所愛不顧一切,卻留下美名

當船到達金陵的時候,曾國藩下船遊玩,他也想著給家人買點什麽,尤其是給他的妻子歐陽氏買點東西。

歐陽氏自嫁入曾家,上孝順父母,下愛護叔侄,是曾家的好媳婦,唯一的遺憾就是生出一個兒子(曾紀第)後,並沒有再生,而這個長子也在幼時因病夭折。丈夫出遠門趕考,小女子孤身在家,麵對著一眾老小,每日操持家務,累了困了,委屈了,連個說說心裏話的人都沒有。

所以曾國藩是有些愧對妻子的。

在街上,曾國藩一路逛過去,發現金陵的書肆業非常發達,豐富的書籍讓他流連忘返。就像一個老財迷進到金山中,看著腳下滿地的黃金,怎麽舍得離去呢?

一日,曾國藩在書肆中閑逛,忽然發現一套精刻的二十三史,印刷精美,油墨芬芳,讓他愛不釋手,他太喜歡這套史書了。一問價格,卻讓曾國藩瞠目結舌,這套二十三史整整需要白銀一百兩。

一百兩?小乖乖,正好就是他向易知縣借的那個數目。

曾國藩目不轉睛地望著那套書,小心翼翼地問:“我很喜歡這套書,能不能少要一點?”

他領悟出來的那個“誠”字,此刻不但沒有幫他的忙,還起了反作用。對待家人和朋友,可以用“誠”字,可是這個“誠”字不能隨便亂用啊!

在奸商們麵前,如果太實誠,那就注定是要吃虧的,而且要吃大虧。

書商是個奸猾之人,早就看出了曾國藩對這套史書的喜愛,而且又是過路客,能賺一次是一次,開價一百兩銀子,一文錢都不肯讓。

曾國藩就是一個實誠人,見書商不肯降價,而自己實在太喜歡,心中暗自盤算:好書是講究緣分的,失去了這次購書機會,也許今後都不會再有了。好在金陵到湘鄉全是水路,船票錢已經交好,沿途就不再遊玩了,省吃少用,所花費的應該有限。

給家人買的禮物的錢,他已經想好怎麽湊集了,隨身所帶的一些皮袍冬衣,反正已是初夏,也不會再穿,索性全部典當了出去,能當幾兩就幾兩。

曾國藩回到船上取了銀子,又把自己一時不穿的衣物,全部送進了典當鋪,價值近二十兩的皮袍和衣物,居然隻當了三兩多銀子。他顧不了那麽多,給家人隨便買了一些禮物,就毅然把那部讓他魂牽夢縈、倍加喜愛的二十三史全部買了下來。整套二十三史搬運到船艙中,散發出陣陣油墨的清香,讓他如獲至寶,倍感陶醉,心靈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年輕的曾國藩平生第一次花“巨資”所買的東西就是書籍,這顯現出了他的誌向、興趣和愛好。曾國藩的一生,不愛錢,不聚財,但是卻愛讀書,愛聚書。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正是由於認真不懈地讀書,才成就了他一生的事業。

他前腳把書籍搬到船上,後麵街上就有一個外地人花一百兩當了冤大頭的故事傳揚開來。要知道,按實際的書價行情,那套二十三史,充其量不過十兩銀子,那個奸商硬是多賣給了他九十兩。

遇到了這樣的好客戶,精明的金陵商家們怎麽會放過呢?他們很快打聽到那個花一百兩銀子買書的人叫曾國藩,是個湖南的落榜舉子,所坐的船就停留在碼頭上。

於是,第二天一早,就有幾十個抬著各種書籍的書商來到了碼頭,找到曾國藩,想做他的生意,可此時的曾國藩,身上隻有十幾個銅錢,連一本書都買不了。

書沒有再買,但是他的美名卻傳揚開去,金陵的大街小巷中,流傳著“落榜舉子曾國藩愛書如命,不惜花一百兩銀子買書”故事,這樣的故事被教書的先生們,用來激勵刻苦讀書的學子們。

曾國藩花一百兩銀子買書的故事,從金陵的官場傳到了京城,那些聽到過曾國藩名字的大臣們,心底不由得一震:這個小子,不是個普通人。

有這個想法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上書房總師傅、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穆彰阿。

穆彰阿是滿洲鑲藍旗人,進士出身,曆任庶吉士、刑部侍郎、左都禦史、理藩院尚書、漕運總督、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等職。他擔任軍機大臣二十餘年,善於揣摩上意,深受寵信,權傾內外。

上一次曾國藩的那篇文章引起皇上的重視,當然也就引起了穆彰阿的注意。穆彰阿雖然是滿人,但並不排斥漢人,他的很多幕僚和門生都是漢人。自古以來的朝廷大臣,都會培植自己的勢力,勢力大了,才有說話的分量。一個勢單力薄的人,在朝廷中是很難立足的。

從某種角度上去看,穆彰阿與乾隆時候的和珅,有相似之處,但是他沒有和珅那麽貪婪,他隻抓權,對財勢看得比較淡。他心知道光帝是位崇尚儉樸的人,所以不敢太過招搖。

穆彰阿對待漢人的態度,使他免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得到不少漢臣的擁護。上有君王寵信,下有群臣擁護,他自然權傾朝野。比起和珅,穆彰阿的眼光似乎要長遠一點,為自己努力培植新生代的擁護力量。

皇上對曾國藩刮目相看,穆彰阿自然也就關注上了曾國藩。

且說曾國藩坐船回到長沙的時候,而長沙這邊的人早就聽到了曾國藩花百兩銀子買書的故事,那些認識他的和不認識他的人,也都來見見他,畢竟是個名人,原來隻是湖湘一帶出名,如今卻是天下聞名了。

在曾國藩回家後的第二年,他的次子(曾紀澤)出生。而他卻與同鄉劉蓉、郭嵩燾等居於湘鄉會館讀書。

他在長沙讀書的這兩三年中,再一次用了再京城的那一套手段,結識當地名流與士紳。長沙不像京城,再說曾國藩也屬於名人的行列,長沙的名流與士紳們,當然願意和他們同等身份地位的人交往。

正是這兩三年的交往,為曾國藩日後組建湘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說,一個不懂得交際的人,是注定無法成功的。

所以說,有些事業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夠做的,需要觀察,平時就需要積累一定的基礎,積累人脈,時機一到,有人相助,事業自然成功。

以一篇文章在京城引起不小的轟動,再以百兩銀子買書留下美名,就這兩招,誰敢說曾國藩很笨?

他所做的一切,都來自他所看的書籍,來自他對書籍中的領悟,當然,也為他日後的仕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預知後事,請看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