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絕地反擊3

孫立人一看到這樣安排,就知道有問題。但是,上峰的命令又不能違背,就隻好讓113團先奔赴仁安羌。他告訴劉放吾說:“我隨後就到。”

113團在團長劉放吾的帶領下,直奔仁安羌,孫立人快馬加鞭找到史迪威。

孫立人向史迪威陳說利害:“英軍已經被日軍擊敗,敗軍之將不可言勇,現在把113團交給英軍指揮,英軍將領從來沒有指揮過中國軍隊,語言不通,作戰方法不通,絕對會吃敗仗,113團肯定會遭覆滅。”

孫立人帶著一團人守護著偌大兩座城市,兵力嚴重不足。日軍如果在仁安羌打勝了,一定會來圍攻曼德勒和臘戍。日軍前來,一定會集中重兵,所以守衛在臘戍和曼德勒,等於坐以待斃。

兵法有雲:“與其戰於城,不如戰於郊。”意思是說,與其堅守城池,與敵人在城池裏交戰,不如與敵人在野外交戰。所以,與其等著日軍來犯,不如帶人去找日軍作戰。

孫立人要求親去仁安羌,指揮113團作戰如果僥幸取勝,那麽曼德勒和臘戍就高枕無憂了。

孫立人苦口婆心,可是史迪威不準孫立人前去解圍,隻讓他堅守曼德勒。

孫立人繼續堅持。一旁的參謀長說:“你懂不懂?這一團人是送給英國人一個人情,我們也知道1000人說什麽也不可能戰勝10000人。”

孫立人勃然大怒,他說:“我做長官的,不能看著部下去送死,即使去死,也要死在一起。”

孫立人從下午點一直說到6點,終於說動了高層的心,他們研究後,對孫立人說:“你去吧,如果打勝了,算你的首功。”

所有人都認為這場戰鬥,孫立人必敗無疑。

孫立人顧不得和這些官僚再爭辯,立即出門追趕113團。

那個說風涼話的參謀長是誰?孫立人在自己的回憶文章中沒有點出姓名。當時遠征軍參謀團團長是林蔚,這個譏諷孫立人的人,會不會就是林蔚?

為了討好英國人,而對1000名中國士兵的生命視而不見,這就是當年國民黨軍隊裏高級軍官的做法。這種做法實在讓人寒心。

1000人要攻打10000人,這事怎麽說也不靠譜。

如果日軍知道了當麵的對手隻有1000人,日軍絕對會傾巢出動,一戰就會

讓113團處於下風。

所以,要攻打日軍,絕對不能讓日軍知道自己隻有1000人,而要做出比日軍10000人還要兵力雄厚的架勢。而且日軍打破腦袋也絕對不會想到,1000名中國軍人,居然就敢攻打10000名大日本帝國的皇軍。

怎麽才能讓日軍造成錯覺呢?

孫立人唱起了空城計,他號稱是中國軍隊第二軍全軍向日軍發起進攻。

第二軍,是抗日戰場上很有名氣的一支軍隊,讓日軍多次吃虧。

淞滬會戰的時候,第二軍擔任掩護任務,在安亭阻擊日軍長達天,保證了參戰部隊的順利撤退。武漢會戰的時候,第二軍扼守田家鎮要塞,阻擊日軍達12天之久,自身傷亡2500人,而日軍也傷亡1200人,這樣的傷亡比在抗戰之初是非常不錯的。

此後,第二軍參加了昆侖關大捷、棗宜會戰、長沙會戰、鄂西會戰。其中,在鄂西會戰中,重創日軍第1師團,逼得師團長赤鹿理寫好遺書,準備自殺,幸虧第9師團來援,赤鹿理才僥幸未死。

這樣一支與日軍多次交手的部隊,日軍肯定聽過。

而且,第二軍還是國民革命軍中最早的一支部隊,遠在北伐戰爭的時候就成績顯著,解放軍上將陶峙嶽在第二軍做過旅長。

在緬甸拚牆河邊,孫立人分析,僅僅依靠虛張聲勢,還是不行的。因為僅僅依靠虛張聲勢,無法將日軍趕走,更無法救出7000名被圍困的英軍。

空城計不是計謀,空城計是一種冒險。要打贏這場戰役,必須用計謀。

用什麽計謀?用疑兵之計。

《三國演義》第71回是“占對山黃忠逸待勞,據漢水趙雲寡勝眾”,趙雲之所以能夠以寡勝眾,就在於他使用了疑兵之計。趙雲救出黃忠後,曹兵在後追趕,追到營寨外,趙雲偃旗息鼓,獨自立馬寨外,曹兵不知虛實,不敢再追。趙雲趁曹兵疑惑間,一聲令下,寨牆上箭矢如雨,曹兵急急退避,趙雲率眾回身殺出,曹兵大敗。

疑兵之計,就是讓對方無法知道自己有多少兵力,給對方造成自己兵力強大的錯覺。

孫立人又把僅有的1000人分成很多小部隊,以小部隊為單位作戰,這樣,

四麵開花,也會給日軍造成是上萬人攻打的錯覺,日軍也會相信攻打他們的,

是戰鬥力很強的第二軍。

而當年的新38師,誰聽說過?這是新38師第一次上戰場。

113團的攻擊是從淩晨4時幵始的。

李文才潛伏在樹叢中,望著前方日軍的陣地。突然,一發發炮彈帶著長長的紅色尾巴從頭頂上飛過,落在前方百米遠的高地上。炮彈爆炸後的火光,映紅了天空。

炮彈是拚牆河北岸113團的大炮和坦克發射的,它們身上的偽裝被撕掉了,炮口一齊對準了日軍的炮兵陣地。此前,偵察連和諜報隊已經告訴了他們日軍炮兵陣地所在的準確方位,所以他們的第一輪炮彈過後,日軍的大炮就被炸的東倒西歪,像喝醉了酒的懶漢一樣。

事後統計,這一輪炮彈的覆蓋轟炸,讓日軍三十多門大炮全部變成了廢鐵,日軍的大炮沒有來得及進行一發炮彈的還擊,就永遠報廢了。

然後,113團的大炮和坦克延伸發射,射向日軍步兵的兵營。

日軍炮兵陣地上的轟炸聲剛剛停歇,一營營長楊振漢就提著兩顆手榴彈衝了上去,戰士們緊緊地跟在他的身後,李文才在排山倒海的呐喊聲中,也提著兩顆手榴彈衝了上去。他們跑到距離日軍炮兵陣地僅有0米的距離時,手中的手榴彈全部甩了出去。炮彈的爆炸聲剛剛停歇,手榴彈的爆炸聲接踵響起,日軍剛剛來得及提起褲子的炮兵,全部被炸成碎片。

第師團的炮兵聯隊,就這樣在短短的幾分鍾內報銷了。

沒有了炮兵,日軍的攻擊力和抵抗力就被削弱很多。

楊振漢率領的戰士,不是第一營的全部。第一營被分成了好幾支小分隊。這些人數稀少的小分隊對日軍構成了包圍態勢。

螞蟻吃大象的戰役,就這樣打響了。

這是113團戰士在緬甸的第一仗,就顯示出了很強的戰鬥力和戰鬥素養,完全不像是一支第一次走上戰場的部隊。

孫立人是這樣評價的:

“我部官兵,平時處處受欺,時時慪氣,早就想找一作戰機會,一顯身手,借以泄心中憤慨不平之氣,所以此次出發,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士氣的

旺盛,戰鬥意誌的堅強,無以複加,真如怒馬奔騰,喊也喊不住。”

新38師的前身緝私總隊在貴州都勻的深山中練兵4年,早就想出來報效國家,可是上層總是不予理睬,要讓他們做“城管”,每天去抓那些販賣私鹽的小商小販。4年後,上麵終於同意把緝私總隊改編為軍隊編製,卻又平白無故地扣押了一半人馬。

所以,緝私總隊改編而成的新38師,憋著一口氣,一來到緬甸,就決心好好打一仗,讓輕視他們的人看看。

很不幸,櫻井省三的第師團成了新38師的出氣筒。

活該第師團倒黴,活該櫻井省三倒黴

縱觀櫻井省三的一生,是一個悲劇的一生。他在中國戰場沒有占到多少便宜,在緬甸戰場同樣沒有占到便宜。日本投降後,櫻井省三在被關押兩年後,回到日本,當了一名和尚,依靠吃齋念經、祭奠亡靈度過了後半生。這家夥看破紅塵,居然活了96歲,直到1985年才死。

孫蔚民當年擔任113團二營五連連長。很多年後,他還能記得仁安羌戰役的詳細情況。

第113團剛剛來到仁安羌,準備解救被圍困的英軍時,一名英軍少校和兩名指揮官帶著電台來到了 113團。他們看到中國士兵穿著草鞋和短褲,神情先是非常驚訝,接著就是不屑,他問:“你們就隻來了一個團嗎?”

當時在第113團團部的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他是美國西點軍校的高材生,他對英軍少校說:“中國軍隊雖然隻有一個團,但是能夠抵你們英國軍隊一個師,甚至一個軍。我們的一個士兵,可以抵十名日軍士兵。而且我們還有最靈的一種武器,這就是不怕犧牲的精神。”

英軍少校麵露慚色。

在第一波攻擊中,李文才所在的小分隊用手榴彈解決了日軍的炮兵部隊,孫蔚民所在的小分隊,則與日軍展開了白刃戰。

113團的炮聲剛剛響起,炮彈剛剛落在日軍的炮兵陣地,第五連就衝上了日軍的一處步兵陣地。

炮聲就是命令。

戰鬥一開始就是白刃戰。

新38師的每個班,都配置有兩把大刀。而日軍最害怕的,就是中國大刀。因為中國大刀在和日軍拚殺時,刀法非常霸道,直奔脖子而去。而脖子如果被砍斷,頭顱落地,死後的亡靈就不能進靖國神社。日軍的亡靈不能進靖國神社,就永遠在野外遊**,無法回家。

用武士道武裝起來的日軍,盡管不怕死,但是害怕頭顱落地,所以,日軍在戰場上一看到中國軍隊揮舞大刀,就先泄氣了,就先害怕了。

一泄氣,一害怕,就處於下風。最害怕頭顱落地,而頭顱偏偏就落了地。

瓦罐難防井台破,繩子總從細處斷。最害怕的地方,往往就有鬼。

五連衝人日軍的駐地,20把雪亮的大刀在前,其餘上了刺刀的步槍在後,一個連的人馬衝上了日軍駐地,見人就砍。日軍還在睡夢中,他們完全沒有想到會遭到中國軍隊的夜襲。此前,日軍布置在駐地外的崗哨,都被中國戰士用刺刀解決了。

駐地外圍的日軍很快就成了中國戰士的刀下鬼。可是,駐地內圈的日軍聽到了喊殺聲,顧不得穿衣服,拿著槍,光著屁股衝了出來,向第五連撲來。

第五連繼續向前衝去,他們隻要見到光屁股,就一齊砍殺。日軍光著屁股反而更好辨認,中國士兵在漆黑的夜晚裏,不會誤殺了。

前麵的光屁股被砍殺,後麵的光屁股架起機槍向著第五連掃射。

天空中,還出現了日軍增援的飛機。

戰鬥一下子進入了膠著狀態。

個小時後,孫蔚民率領的第五連擊退了光屁股日軍,跑得快的撿回了一條性命,跑得慢的,被中國軍人手中的大刀砍翻在拚牆河裏。

這時候,機槍二連連長譚龍彬帶著兩挺重機槍前來增援孫蔚民。

由於對陣地不熟悉,譚龍彬連長一來到後,就把兩挺重機槍擺放在兩邊,單膝跪地,手舉望遠鏡,瞭望日軍陣地。

孫蔚民一看到譚龍彬手舉望遠鏡,就連聲喊道:“快臥倒,對麵樹林裏有狙擊手。”話音剛落,樹林裏就飛出了一顆子彈,譚龍彬倒了下去。

譚龍彬的大腿上血流如注。

孫蔚民急得眼冒火星,他派人趕快給譚龍彬裹傷,然後抬到後方醫院裏。

機槍二連連長譚龍彬是幸運的,他隻是負傷了。而第三營營長張琦卻壯烈犧牲了。

那天,李文才跟著楊振漢營長的第一營,在拂曉前衝破了日軍的第一道封鎖線,占領了日軍陣地。天亮後,日軍組織反撲,第一營堅守陣地,奮力阻擊,陣地三次失去,又三次奪回。

短短兩天裏,這已經是李文才的第三次戰鬥了。他藏身在樹叢中,把步槍貼著地麵放置著。他趴在地上,熱帶森林裏密密叢叢的樹枝樹葉遮沒了李文才,也遮沒了李文才黑洞洞的槍口,他看到在日軍進攻的側翼,有一名拿著狙擊步槍的日軍,像一條蜈蚣一樣,靜悄悄地向第一營的陣地逼近。

不遠處,日軍衝鋒的大部隊,不斷有人倒在進攻的路上,但是這名狙擊手毫不為之所動,他冷靜得像一塊石頭。

日軍狙擊手匍匐到距離李文才僅有五十米的距離時,李文才扣動扳機,日軍狙擊手不動了。李文才不知道打中了沒有,他幹脆頂上一顆子彈,再打了一槍,子彈打在日軍狙擊手的身上,濺起血花。兩粒子彈都結結實實地打在他的身上,日軍狙擊手肯定結結實實地死了。

這名日軍狙擊手,是不是打傷譚龍彬連長的那個狙擊手,沒有人知道。也許是,也許不是。

如果這名日軍狙擊手知道他是倒在一名中國新兵的槍口下,估計他即使沒有被打死,也會被氣死。

楊振漢的一營被日軍團團圍住,戰鬥進人白熱化,而張琦的三營已經結束了戰鬥,趕來增援一營。

張琦剛剛來到一營的陣地,指揮部隊阻擊,突然被日軍機槍子彈擊中,身

受重傷。

張琦倒在地上,血流如注。身邊的人將張琦送往後方醫院,可是因為流血過多,他壯烈殉國。

李文才記憶中的這場鏖戰,從淩晨4時一直打到了午後時,時間長達11個小時,這11個小時裏,戰士們反複衝殺,沒有吃一口飯,沒有喝一口水。他很奇怪:當年打仗的時候,連著十幾個小時不吃不喝,既沒有感覺到餓,也沒有感覺到渴,而不打仗的時候,一到吃飯時間就餓了。

李文才隨同戰士們追擊日軍,他看到沿途到處都是日軍的屍體,還有被炮火削斷的樹枝。日軍本來有戰場上搬走屍體的傳統,可是從日軍滿地的屍體來看,就能夠想到他們逃跑的時候有多麽狼狽。

日軍逃到了仁安羌油田邊後,惱羞成怒,遷怒於油田,他們把已經撲滅了火焰的油田重新點燃了,用來阻擊中國軍隊的追擊。

石油滾滾燃燒,烈焰濃煙騰起了幾十米高。日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烈焰和濃煙剛好給中國軍隊的炮兵指定了方位。炮兵將炮口對準濃煙處,一起發射,日軍的死亡更為慘重。

包圍圈中的7000名英軍和800名牧師、記者,看到日軍被擊退了,冒著衝天的濃煙和紛飛的炮火,衝了出來。

李文才看到這些大胡子的老外,一個個狼狽不堪,他們跑到中國軍人的麵前,有的伸出大拇指連聲稱讚;有的又哭又笑,形同瘋癲;有的抱著中國軍人跳起了舞蹈;有的抱著中國軍人親個沒完,弄得中國軍人滿臉都是唾沫。

仁安羌大捷,113團損失過半,而日軍也丟下了 1200具屍體,也有的資料認為丟下了 1500具。中國軍隊解救了英軍7000名軍人和800名文職人員和新聞記者仁安羌大捷的意義已經被說得很多了,它是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跡。孫立人也受到了英國女王的嘉獎。

仁安羌大捷也結結實實地打了史迪威和上級官僚們一個耳光。當初他們把 113團交給英國人指揮,就是想犧牲這個團,討好英國人,沒想到孫立人帶著 113團擊敗了十倍之敵,解救了英軍,讓他們心花怒放,又喜出望外。

但是仁安羌戰役最大的意義在這裏:李文才說,仁安羌大捷打出了新38師的信心。這樣艱苦的戰役都能打勝,那麽新38師還有什麽戰役不能取勝?

很長時間來,第五連連長孫蔚民都念叨著仁安羌戰役,這一仗讓第五連僅剩2人。而113團,全團陣亡官兵有營長張琦、連長顧紀常、劉竹秋、莊陶等 250人,負傷者有譚龍彬、陳尚等470人。

在清理戰場時,孫蔚民看到很多日軍屍體的口袋裏都裝著一張“全家福”,這些日本青年也有家庭,也有妻子兒女,可是他們卻受到軍國主義的蠱惑,侵略擴張,戰死異域,最後化成了緬甸叢林中的一杯糞土。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第六節遠征軍潰敗

很長時間裏,我總以為當年的中國遠征軍,武器是最好的,裝備是最精良的。可是在我采訪了當年的老兵後,我才知道了遠征軍的裝備也和當年國內戰場上的中國軍隊一樣,簡陋到了讓人震驚的地步。

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時候,中國軍隊的炮兵陣地設在嶽麓山上,居高臨下,向日軍發射,每炮可擊中數人,阻擊日軍進攻。可是,就在薛嶽連聲叫好的時候,炮聲突然停歇了,薛嶽問怎麽回事,回答是,沒有炮彈了。

中國遠征軍當年出國的時候,上峰告知說,隻要去了緬甸,盟國的英軍就會提供更好的武器,大家都興高采烈。可是來到緬甸後,卻發現完全不是那麽回事。

英軍東南亞總司令亞曆山大在他以後所寫的回憶錄中,寫到了當年見到中國遠征軍的情景:

“中國軍隊裝備簡陋,三人僅配備一支來福槍,一人攜槍,一人負責帶子彈,另外一人帶糧秣。僅第五軍配有炮,但該軍所擁戰炮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所用的法製七十五毫米口徑,即為德製七十七毫米。然而,即便這樣,第五軍的裝備已傲視其他中國軍隊。”

“在曼德勒戰鬥以前,我往前線檢視戰備,發現第五軍的野戰炮已部署妥當並加蓋掩護;當戰鬥發生後,我再赴前線,卻不見戰炮。問及指揮官,他回答說是戰炮已撤至安全地帶,並表示第五軍因為擁炮而為最好的軍隊,不能冒險失去戰炮,否則第五軍將不再是頂尖部隊。”

所有的英軍都看不起這支簡陋的軍隊,看不起他們腳上的草鞋,看不起他們瘦削的身體,看不起他們落後的武器。

亞曆山大在回憶錄中繼續寫道:

“中國軍隊來到緬甸,沒有醫護人員,沒有軍需裝備,他們期望著我們能夠喂飽他們。”

亞曆山大把中國軍隊叫做“寄生蟲”。因為中國軍隊像個叫花子一樣,總想得到英軍的施舍,總想讓英軍給他們一點武器;中國軍人負傷後,也隻能依靠英軍的醫生營救:

解救7000名英軍的仁安羌大捷發生在1942年4月19日。

當天晚上,劫後餘生的英軍軍官興高采烈,想和孫立人一起聯歡,可是找不到孫立人。

孫立人在幹什麽?他在籌劃下一步的行動。

打仗和下棋是一個道理,名帥名將和那些高明的棋手也是一樣的。高明的棋手能夠下棋看三步、五步,甚至更多的步數,而庸手才會對僅有一步的得手而沾沾自喜。

目前,在仁安羌,中國軍隊僅有一個剛剛經曆了一場大戰,人數不足500人的殘缺不全的113團,英軍早就潰不成軍,無法再戰。中國軍隊陷入日軍第師團的中心地帶。盡管經曆了仁安羌大捷,但是日軍第師團主力尚存,如果摸清楚了中國軍隊的底細,返身再戰,中國軍隊隨時都會有覆滅的危險。

孫立人手中的兵力實在太少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縱然將帥再能征慣戰,手中沒有可用之兵,指揮起來捉襟見肘,仍然難以打勝仗。

第二天,也就是1942年4月20日,日軍第師團果然進行了反撲。

這天天剛亮,日軍就有400餘人試探性地進攻113團的左翼,想查看113團的虛實,孫立人命令集中所有炮火向日軍猛轟,並且將大部分預備隊派上去,向著日軍一齊射擊。孫立人此舉的目的在於,要讓日軍明白,守衛在左翼的,是一支實力雄厚的中國軍隊。

果然,400餘名日軍在付出了幾十個士兵的性命後,終於明白過來,麵前的中國軍隊兵力眾多,不敢再激怒他們。

日軍在中午時分,就悄然退走了,與113團成對壘之勢。

當天夜晚,陳鳴人的112團趕到了,他們在聽聞師長孫立人帶著113團與日軍在仁安羌激戰時,就苦口婆心說動了上峰,一路奔跑上百公裏,趕來增援 11團。

112團一到,孫立人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下了。他當即下令:“以112團為主力,於21日拂曉,施行果斷攻擊,向敵左翼包圍,斷其後路,壓迫日軍至伊洛瓦底江東岸,一舉而殲滅之。”

孫立人當時手中僅有一個半團的兵力,就要包圍殲滅敵軍第師團,膽子確實夠大的

當然,孫立人的魄力和膽量是建立在對當麵之敵第師團的了解上麵。經過了昨天和前天的激戰,孫立人已經明白這支日軍的戰鬥力。他們指揮鬆散,各自為戰情報不明,缺乏重武器。而且,因為剛剛吃了敗仗,他們士氣低落,驚恐不安,裝備不整。這樣的一支隊伍,隻需擊中一點,就會波及其餘,引起連鎖反應,像雪崩一樣敗退。

午夜12時,劉放吾團長和陳鳴人團長分別帶著一支部隊,利用夜色掩護,悄悄逼近敵陣,準備在拂曉前發動進攻。

傳說中日軍擅長夜戰近戰,他們不知道,他們麵前的新38師同樣擅長夜戰近戰。

筆者從一份資料中看到,當年緝私總隊征兵的時候,兵員大部分來自湘西。湘西是個什麽地方?那裏山大林深,民風彪悍,血性漫溢。打架不要命,打仗也不要命。

不久,指揮部的孫立人接到了陳鳴人和劉放吾兩位團長的電話,報告說他們都已經進入了陣地,10分鍾後,就可以開始行動。

一場更大的戰役即將來臨。

就在這時候,英軍羅伯特上尉來到了孫立人的指揮所,轉交給了一份要求取消這次戰鬥的命令。

取消這次戰鬥的原因是,有一股日軍突破了第六軍的防線,整個中國遠征軍麵臨危險境地,需要孫立人率領新38師趕快救援,堵住缺口。

孫立人隻好叫回陳鳴人和劉放吾,返身回援。

孫立人失去了一次比仁安羌大捷更為壯觀的勝利。

直到這個時候,遠征軍還不知道,這支突破了他們防線的日軍是什麽番號,有多少人。

正是這支日軍,讓遠征軍像雪崩一樣敗退了。

這支日軍就是中國人很熟悉的第56師團。

第56師團的士兵來自於北九州,北九州民風強悍,士兵優良。第56師團是一支包括航空兵、坦克兵、炮兵、工兵、騎兵等多個兵種的加強師團,人數多達8000人。

4月19日,就在孫立人率領新38師擊敗第師團,從他們的包圍圈中救出 7000名英軍的時候,一直潛伏在日軍陣地後方的第56師團,突然對第六軍第55師發動進攻。

第55師本來就不是一支戰鬥力強硬的部隊。在第一次人緬作戰中,中國遠征軍共有三個軍:第五軍、第六軍、第66軍,第五軍和第六軍分別下轄三個師,第66軍下轄四個師,一共有十個師。在這十個師中,僅有戴安瀾的200師、廖耀湘的新22師、孫立人的新38師作戰力與日軍相當,或者超過,其餘的師作戰力都與日軍相差甚遠。

中國有三個軍,而日軍有四個師團,包括現在突然出現的第56師團。

按照人數、裝備和戰鬥力來說,隻有像2030師、新22師、新38師這樣的軍隊,才能三個師一起對付日軍一個師團。而一般的部隊,六七個師聯合起來,也不一定是日軍一個師團的對手。日軍的一個師團,人數相當於中國一個軍。

那麽,中國現在有十個師,戰鬥力也就相當於日軍兩個師團。可是,緬甸戰場上,出現的是日軍四個師團。中國軍隊肯定是要落敗的。

日軍一流的第56師團攻打中國一個三流的第55師,自然不會費多少工夫。第55師師長陳勉吾在一天內給杜聿明連發三封電報,第一封電報說的是:進攻日軍有數百輛戰車,向我大規模進攻;第二封電報說:日軍攻勢淩厲,我軍難以抵抗;第三封電報內容為:我軍陣地多處失守,日軍向北猛衝。

一個師堅守的陣地,僅僅一天時間就丟失了。奇怪的是,這股日軍攻占了第55師的陣地後,並沒有停下來,也沒有繼續追趕中國軍隊,而是向北疾奔。

日軍到底要幹什麽?

日軍一路奔向荒涼的北方,而沒有向東和向西掩殺遠征軍,這一點不但第 55師師長陳勉吾看不懂,遠征軍副司令杜聿明也看不懂。

更為糟糕的是,他們不知道這股日軍的番號,他們直到現在還以為來到緬甸的日軍隻有三個師團,而沒有把這支人數最多的第56師團計算在內。

而在幾天前,為了迷惑中國遠征軍,第56師團隻派了一個聯隊在和陳勉吾的第55師周旋,而其餘的三個聯隊躲藏在這個聯隊後方的密密叢林中。直到孫立人擊敗了第師團一部,準備聚殲第師團時,第56師團才突然冒出來。

日軍一般師團有三個聯隊,而第56師團有步兵四個聯隊。

第56師團突然冒出來,一天之內就擊敗了遠征軍的第55師,衝過了遠征軍第55師的防線,無論怎麽說,遠征軍指揮部也要對這支日軍倍加重視。可是,上峰麻痹大意了,也判斷失誤了。

當年中國遠征軍指揮部的才能,由此可見一斑。

這股日軍以每天急行軍100公裏的速度,沿著滇緬公路,向前狂奔。他們

到底要幹什麽?

第56師團的陰謀敗露,是源於一個偶然的機會。

第五軍軍部有一名便衣偵察員,名叫馬玉山。遠征軍開始作戰時,馬玉山化裝成緬甸人,為日軍第55師團司令部挑水打雜。這一天,他在第55師團司令部的辦公桌上看到了一張作戰地圖,上麵標有日軍的番號和位置。馬玉山看到地圖後,就趕緊退出去燒好了一壺開水,送進辦公室,當時日軍司令部正開飯,辦公室裏空無一人,馬玉山就將這張地圖偷出來,趁著夜晚跑到了第五軍司令部,交給了杜聿明。

杜聿明一看到地圖,才知道在緬甸作戰的是日軍四個師團,而這個最為狡猾和凶悍的第56師團,已經深入到了遠征軍的身後。

杜聿明急忙提醒北麵的部隊注意。

第56師團深人遠征軍身後,並不是想包圍遠征軍,他們還有更大的陰謀。

宋希濂當年駐守滇西。滇西和緬甸,就依靠一條滇緬公路相連。

第56師團沿著滇緬公路向中國境內疾奔,而宋希濂居然不知道。

宋希濂在《遠征軍在滇西的整訓和反攻》一文中有這樣的記載:“當時重慶軍委會軍令部對於敵情有一個錯誤的判斷。他們認為沿著滇緬公路東進的日軍,隻是敵人為了實行追擊任務而臨時編成的一個快速部隊,最多不過兩三千人,孤軍深入,不能持久。”

而實際上,突破第55師防線向遠征軍後方突進的就是得到航空、坦克、重炮、汽車部隊加強的第56師團。這麽重要的情報,最高統帥部居然不清楚。

杜聿明不是已經知道了第56師團向北疾走嗎?他難道沒有告知最高統帥部嗎?或者是最高統帥部沒有告知滇西防守部隊?

宋希濂將軍所說的“東進”,是指第56師團已經進入中國境內了。熟悉滇緬公路的人都知道,這條公路從緬甸到中國的方向,先是向北,然後向東。

可能,當時所有人都沒有猜想到,第56師團一路疾進的真正目的。

宋希濂將軍繼續寫道:“28日,第88師的第264團在龍鬆公路上擊斃了一個敵軍大隊長,在其圖囊中獲得敵第56師團的作戰計劃一份及地圖一張,得知敵軍第56師團全部都在騰衝、龍陵地區。我當即將此項文件送到參謀團林蔚那裏,林蔚立即電報軍令部,隨即蔣介石於1日下令停止攻擊,將主力部隊撤回,固守怒江……”。

至此,中國統帥部方知日軍沿著滇緬公路疾進的不是兩三千人的快速部隊,而是人數多過十倍的一個日軍加強師團。

也是直到這時候,人們才知道了這個第56師團想要幹什麽。

第56師團,想要沿著滇緬公路,一直插到中國抗戰的大後方,進人昆明,如果有可能,繼續進擊,進攻戰時陪都、蔣介石所在的重慶。

第56師團,是日軍大本營安排的一支奇兵。

高村無人是一名日本人,他當年是第56師團的一名炮兵。

高村無人從上中學一年級就開始記日記,一直寫到了今天。對於當年的戰事,他有詳細的記載。

昭和十七年,也就是1942年,月26日,日軍第56師團從緬甸仰光登陸,直到5月5日占領雲南鬆山,平均每天行軍110公裏。其中有14天作戰七次。高村無人寫道:“我龍兵團如此怒濤般的進擊,才真正表現出我等北九州男兒的精彩麵貌。”

日軍每個師團都有一個代號,比如以後與中國遠征軍交戰時間最長,傷亡最慘重的兩個師團:第18師團代號“菊”,第56師團代號“龍”。高村無人所說的“龍兵團”就是第56師團;因為第56師團都來自於日本北九州,所以他說“我等北九州男兒”。

高村無人是跟隨第56師團在1942年5月日從緬甸沿著滇緬公路進人雲南的滇緬公路,本來是中國抗戰的輸血管,美援物資先到達印度洋的仰光港口,然後通過這條道路到達中國的昆明。可是,仰光被日軍占領後,港口堆積如山的物資被日軍使用,用來對付中國遠征軍和中國境內的軍隊。這條抗戰的生命線上,駛來的不是中國戰場上急需的戰略物資,而是日軍的加強師團第56師團。

高村無人的日記記載:當年第56師團有一千輛汽車和裝甲車,追趕沿著滇緬公路潰逃的中國車隊。兩者相距七八十公裏。

因為緬甸公路狹窄,汽車隻能勉強並排行駛,而現在是在追趕,所以隻能單排行駛這樣,前麵的車隊跑不快,後麵的車也無法形成包圍。

可是,當中國的車隊行駛到怒江大峽穀的時候,沿著漫長崎嶇的蛇形公路,艱難地向上攀爬,而日軍的車隊到了峽穀的這邊山巔上。兩個車隊的直線距離陡然縮短,中國車隊進人了高村無人所在的炮隊的射程中。

高村無人和日軍架好了野戰炮,對準怒江大峽穀對岸的中國車隊施放排炮,最前麵的車輛爆炸起火,後麵的八十多輛汽車全部拋錨。日軍決定加緊追趕。

然而,幾乎與此同時,怒江上的惠通橋被炸斷了。

洶湧澎湃的怒江,擋住了日軍追趕的步伐,也擋住了日軍想要占領中國西南大後方的步伐。

高村無人看到,惠通橋被炸,第56師團的所有大炮都架了起來,向著怒江對岸轟炸同時,兩個中隊的日軍,乘著橡皮艇,開始強渡,想要占領怒江對岸的陣地:一旦怒江對岸的陣地被控製,日軍就能夠源源不斷地渡過河來。

日軍在這天,向怒江對岸發射了多少發炮彈,沒有詳細記載。

但是,高村無人把這次臘猛炮擊戰,和新加坡炮擊戰、菲律賓炮擊戰並稱為“三大炮戰”,想來這天的炮戰一定非常激烈。

臘猛,現在是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的一個鄉,就在怒江旁邊。

高村無人在用大炮對著怒江對岸的中國車隊進行炮擊的時候,為什麽怒江上的惠通橋突然就會炸毀?是誰炸毀的?

1942年5月日,日軍沿著滇緬公路,通過邊境城市畹町進入滇西後,兩天推進200多公裏,一直打到了怒江邊的惠通橋西岸。

於是,一場關係到中國遠征軍命運的一幕,在西南邊陲的一座大橋邊上演了。當時,惠通橋是怒江上唯一的一座大橋,也是滇緬公路的咽喉。1942年5月4日,大批難民從惠通橋以西不斷地向大橋湧來。為了防備日軍的到來,守橋的中國部隊事先就在大橋上安放了炸藥,並且派了一隊憲兵在大橋上維持混亂的秩序。

日軍的前哨部隊便衣隊,化妝成中國的難民,混在難民隊伍裏,也趕到了離惠通橋不遠的地方。在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這支便衣隊被稱為斥候。

這時,從橋東來了一輛大卡車,它要逆行過橋。守橋的憲兵命令它退回去。但是車主不服從憲兵的指揮,因此被當眾抽了兩耳光。

挨了打的車主迫於無奈,隻好將汽車調頭,不料由於操作過猛,車頭與另一車相撞,不能移動,致使大橋阻塞。憲兵命令馬上將卡車推下怒江,車主又不同意,大哭大鬧。憲兵氣憤不過,把車主拉到河邊,一通亂槍,打死了。

正是這一通亂槍改寫了曆史。

這時,身著便衣的日軍已經來到了橋頭,他們聽到槍聲,以為中國士兵發現了他們,從衣服裏抽出槍來就打。中國士兵這才發現日本人已經衝到了橋上,他們趕緊點燃了導火索。

惠通橋被炸斷了。

不久以後,日本的大部隊趕到,他們一麵用大炮向怒江對岸的中國車隊和難民猛轟,一麵組織士兵用橡皮艇渡江。

日軍衝上了怒江東岸,迅速構築工事,與6師的兩個連激戰。

兩個連在日軍炮火的轟炸下,幾乎傷亡殆盡。

千鈞一發之際,6師後續部隊一個團趕到了,將突入的日軍又壓了回去。

西岸的日軍越來越多,拚命渡河,而日軍的工兵居然開始搶修被炸毀的橋梁。

就在這時候,飛虎隊從昆明出動了,這些攜帶著重磅炸彈的飛機帶著尖厲的嘯聲,掠過東岸中國軍隊的頭頂,也掠過了怒江的上空,將一枚枚炸彈丟在了日軍的頭上。

據後來參加過這次轟炸的一名美軍飛行員回憶:他坐在飛機上,看到機翼下的日軍在滇緬公路的兩邊排成了長龍,坦克、重炮、汽車、士兵……井然有序,綿延20公裏。這就是日軍第56師團,他們等待著惠通橋修好了,浩浩****地進入中國西南大後方。

雙方相持不下時,宋希濂帶著參謀人員趕到,指揮6師向日軍發起反擊,衝上怒江東岸的大部分日軍被消滅,剩下的被擠進了洶湧的江水中。

飛虎隊的飛機將肅然靜立在滇緬公路兩邊的日軍第56師團當成了活靶子,日軍驚慌失措地鑽進了公路兩邊的稻田裏和樹林裏。在緬甸戰場上無比驕橫的日軍,現在也終於嚐到了挨炸的滋味。

87師和88師晝夜兼程趕來增援。此時,惠通橋東岸已經聚集了三個師,可見惠通橋在當時抗戰中的作用有多重要。

幾天後,第6軍預2師也趕來了,駐紮保山,加強怒江防禦。

從此,日軍再沒有越過怒江一步,兩國軍隊在怒江兩岸形成對峙,直到兩年後大反攻開始。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人緬作戰,就這樣失敗了。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人緬作戰的失敗,有很多原因:

英軍背信棄義,獨自逃走;日軍第56師團長途奔襲,斷絕遠征軍後路;製空權完全掌握在日軍手中,遠征軍一舉一動都在監視中;高層紛爭不斷,將帥不和;敵情不明,連日軍有幾個師團參戰都搞不清……

這樣的一支軍隊,如果還能勝利,除非駱駝穿過了針眼。

筆者看到過一份資料,是遠征軍第66軍軍長張軫寫的,張軫寫到的兩件事情讓人震驚。

第一件:日軍第56師團衝破了遠征軍第55師的防線,並向北進攻時,遠征軍司令部參謀團團長林蔚讓張軫在臘戍指揮攔截日軍。而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讓張軫去曼德勒防守,並說,如果張軫去了臘戍,一定要嚴懲。張軫就這道命令與林蔚協商,而林蔚說:“不要緊,一切由我負責。”

司令和參謀長各持己見,相持不下,指揮係統紊亂到了這種程度,實在讓人不可思議。

第二件張軫身為軍長,軍部裏居然沒有一張詳細的緬甸地圖,師部以下就更不要說了。就是張軫手中的這張地圖,還錯誤百出。地圖上有的,實際上沒有;實際上有的,地圖上沒有。更要命的是,河流上的橋梁,實際上有,而地圖上沒有,致使第66軍跑了很多冤枉路,

反觀日軍,他們的地圖詳細到了讓人震驚的地步。筆者采訪過的很多老兵都說,他們在戰場上繳獲到日軍的地圖,和實際一對照,發現日軍地圖上每一座房屋,路口的每一棵樹都標得清清楚楚。而遠征軍的地圖,居然連橋梁道路這樣重要的信息,都沒有反映出來。

人緬作戰失敗了,中國遠征軍何去何從?

當初入緬的有10萬人,經過多日作戰,現在還有8萬人。

蔣介石讓回中國,史迪威讓去印度。

而且,史迪威在1942年5月6日下令中國遠征軍向印度撤退,而他自己拒絕了美國派來接他的飛機,執意帶著少量隨從人員,步行去印度。

“史迪威擅自令我華軍赴印度,而彼且離開隊伍,先自赴印,並無一電請示。此種軍人,殊非預想所及。”

5月18日,蔣介石讓美國駐華軍事代表團團長馬克路德轉告史迪威:“中國軍隊無退入印度之意。”

杜聿明拒不聽從史迪威的命令,要求中國遠征軍向北,穿過亙古無人的緬北野人山,走向回國的方向。

而中國遠征軍所有的部隊中,隻有孫立人的新38師沒有向北走,而是向西走。向西走,是去往印度的方向。

向東走,是日軍占領的泰國,向南走,是印度洋。遠征軍隻有兩種選擇,向北,或者向西。

事實上,向北走,是一條死路。向西走,是一條生路。

10萬遠征軍,2萬犧牲在戰場上,4萬倒在緬北野人山。能夠活下來的,僅

有4萬人。

倒在回國路上的,比犧牲的還要多。

所以,向北走,是一個搜主意:

這一道命令,斷送了中國遠征軍4萬將士的性命。真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在緬甸,英軍比日軍好不到哪裏去。所有的中國遠征軍,都領教了英國人的背信棄義。

美國提供給中國人的戰略物資,在仰光堆積如山,英國人寧肯被日本人搶走,也不送給中國人;日本人還沒有打過來,英國人先把中國人即將駐防的房屋全部燒光;中國人和英國人聯合起來,有可能打敗日本人,可是英國人偏偏就要逃跑,讓中國人留在後麵給他們擋子彈……

在英殖民地緬甸,英軍最擔心的,不是日軍,而是中國軍隊。

日軍占領了緬甸,英軍可以撤退到印度去,日軍是沒有能力再去進攻印度了,因為能夠打到東南亞,日軍的力量已經達到了極限。然後,英軍借助美軍的力量,在適當的時間再把緬甸收回來。在這場有美軍參戰的戰爭中,英軍自信勝利最後是屬於同盟國的。

英軍想:中國軍隊如果在緬甸打敗了日本人,那就很麻煩了,中國軍隊會借口保護滇緬公路,留下不走,到時候,想從中國軍隊手中收回和中國緊挨著的緬甸,難上加難。

所以,英軍害怕中國軍隊打勝仗,甚於害怕日軍打勝仗。

杜聿明在《中國遠征軍人緬對日作戰述略》中記載:

“英國寧願把緬甸丟給日寇,唯不願讓給中國。其實,中國隻是為了戰勝日寇,需要借助緬甸仰光港口而已……所以,英國始而不願意中國遠征軍人緬布防,繼而戰爭爆發,又阻止中國軍隊人緬;及仰光危機,英國才要求中國一個團、一個師;及我先頭部隊到同古後,它就對中國遠征軍實行緩運。這樣,英國的陰謀就暴露出來,它是利用中國軍隊來掩護它的安全撤退,並不希望中英並肩與日寇決戰,更不是為了保全仰光這個港口。”

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保存自身。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君子報仇,十年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