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絕地反擊2

三天後,新38師的後衛部隊來到了臘戍,除留下一個營的兵力守衛臘戍外,其餘人馬全部開往緬甸中部最大的城市曼德勒。

李文才眼中的曼德勒同樣殘破不堪,日軍將這座緬甸的古都炸成了滿街的瓦礫和廢墟,那種慘狀和在中國地麵上經常看到的空襲是一樣的。

當時,李文才一直想不通,為什麽日軍把緬甸轟炸成了這樣,而緬甸卻有那麽多的人甘願為日本人賣命?

後來,李文才才知道了,這是日軍宣傳洗腦的結果。

洗腦的結果很可怕,這和今天的傳銷是一樣的。

1942年4月5日的這一天,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以前在南京的時候,每逢清明節,蔣介石都會率領文武要員,來到南京郊外的中山陵,祭拜孫中山先生。可是,現在南京城已經成為了淪陷區,成為汪偽政權的所在地和日軍的指揮部。

1942年的清明節,蔣介石來到了緬甸的眉苗,也有的資料翻譯成美苗,英文名為Maymyo。這個城市在曼德勒東部,相距曼德勒大約100公裏。

蔣介石在這裏主要做了這樣幾件事情:

第一件,蔣介石與東南亞英軍總司令亞曆山大協商,想讓駐緬英軍與中國軍隊協防日軍。當時,進入緬甸的日軍已經有了四個師團:第18師團、第師團、第55師團、第56師團,按照中日軍隊編製對比,日軍一個師團相當於中國一個軍,四個師團就是四個軍。而當時中國軍隊在緬甸隻有三個軍:第五軍、第六軍、第66軍。日軍不但兵力占據優勢,其中第56師團是一個加強師團,人數多達8000人,而且日軍的武器也占據優勢,中國遠征軍因為道路險阻,浮橋眾多,重武器沒有運輸到緬甸;而日軍坐著大船來到緬甸,不但有重武器,還有幾百架飛機。

當時緬甸有4萬名英軍,4萬名英軍在最先登陸的第師團18萬名日軍追擊下,狼奔豕突,一敗塗地,是中國遠征軍及時趕到,搭救了這4萬名英軍的性命。

如果中英軍隊聯合起來,可以在人數上稍占優勢。這場戰役或許還有勝算。

當時的英軍已經得到了丘吉爾放棄緬甸的密令。但是,他們嚴密地防守著這個至關重要的秘密,不讓任何一名中國人知道。英軍要從緬甸,經過英帕爾高原,撤入印度,英軍的戰略意圖是“棄緬保印,保存實力。”

英軍的目的是,讓中國軍隊獨立作戰,做他們的擋箭牌,掩護英軍撤退到印度。

當時,在與蔣介石的談判中,東南亞英軍司令亞曆山大卻滿口答應,準備組織一場曼德勒會戰,將日軍消滅在緬甸中部。

而這麽重要的消息,作為盟國英國的最高首腦丘吉爾也沒有告訴蔣介石。

當年的緬甸境內已經集結了日軍四個師團。可是中國遠征軍得到的情報是,日軍隻有三個師團。這三個師團裏沒有第56師團的番號。而恰恰第56師團是實力最強的。

大戰在即,連對方的番號都沒有搞清楚,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不知道對方的番號,就不清楚對方兵力的調動情況;不知道對方兵力的調動情況,就陷入了被動;陷入了被動,肯定就會打敗仗。

從以後一些遠征軍將領的回憶資料來看,遠征軍剛剛來到人生地不熟的緬甸,他們的情報來源於在這片土地上已經殖民了一百年的,人也熟悉地也熟悉的英軍。可是,英軍居然連第56師團參戰的情報,都沒有偵悉到,這實在太差勁了。

蔣介石來到緬甸的第二個任務是,將羅卓英送到了緬甸,任命他為總司令,擔任史迪威的執行官,並調和遠征軍各路將軍與史迪威的關係。史迪威的日記中有記載,蔣介石在與杜聿明、戴安瀾等中國將領談話的時候,稱史迪威為“老板”,並將提升、懲罰、撤職任何一名中國遠征軍軍官的權力,交給了史迪威。而且蔣介石還要中國遠征軍所有將領,無條件服從史迪威的領導。

然而,中國遠征軍這些驕兵悍將,哪一個會聽從一個美國人的指揮呢?

後來的將帥不和證明了,史迪威根本就指揮不動這些遠征軍將領。史迪威要他們撤退到印度去,隻有受過美國軍事教育的孫立人審時度勢,帶領新38師去往印度。而其餘的軍隊聽信於蔣介石的命令,翻越野人山,吃盡了千辛萬苦,除過廖耀湘誤打誤撞地進人了印度,其餘的部隊付出巨大犧牲,才回到了中國。

所以,我相信蔣介石要求所有中國將領“無條件服從史迪威的領導”,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假話,隻是說給史迪威聽的。

蔣介石的第三個任務是,授予孫立人將軍為曼德勒城防司令。

在一些資料中,曼德勒被譯為彬文那。

蔣介石對孫立人說,曼德勒很像南京,城外的小山就像紫金山,城外的伊洛瓦底江就像長江,守衛曼德勒,就是守衛南京。

當天,蔣介石查看了曼德勒周邊的地形後,憂心忡忡地對身邊的軍長師長們說:“曼德勒不是理想的用兵之地,如果讓戰事達到曼德勒,那就會陷入日軍想在曼德勒同我決戰的圈套,其後果將不可設想。所以,你們必須確立獨自打勝曼德勒會戰的決心,縝密籌劃,加緊準備,勢必先破敵一路。全中國和全世界都注視你們,我更寄予厚望。”

蔣介石當時可能已經明白,英軍是靠不住的。因為早在兩個月前,英軍第 17師副參謀長安德森上校,就對中國的聯絡官說,英國政界軍界都不願意看到中國軍隊在緬甸打勝仗。因為打了勝仗的中國軍隊就會留在緬甸不走,與英國爭奪對於緬甸的控製。還有,緬甸戰役從開戰到現在,英軍沒有打勝過哪怕是一場局部的小小戰鬥,中國遠征軍又怎麽能夠依靠這樣的貴族老爺軍?

蔣介石知道曼德勒對於中國遠征軍的重要性,這是滇緬公路的一個重要中轉站。中國遠征軍無論是進是退,都要經過曼德勒。所以,有孫立人的新38師把守曼德勒,中國遠征軍至少會沒有後顧之憂。

這是蔣介石和孫立人第一次見麵。在這次見麵時,蔣介石還把一份曼德勒地圖交給了孫立人,要他與曼德勒共存亡。

前麵,蔣介石和東南亞英軍總司令亞曆山大準備組織一場曼德勒會戰;而現在,蔣介石又讓孫立人與曼德勒共存亡。

把曼德勒交付給了孫立人後,蔣介石又查看了新38師,他看到新38師士氣高昂,訓練有素,身體健壯,軍容整肅,非常高興。

據當時隨同蔣介石視察的參謀人員記載,在視察新38師時,蔣介石一整天臉上都帶著笑容。隻有在傍晚離開新38師的駐地時,才顯得神情嚴肅,似有心事。

可是,那時候的新38師還不顯山不露水,人們都不知道其成色如何。

很快,新38師就迎來了自己的處子秀,它一出手就令人震驚。

就像那些劍術高手一樣,他們平時靜若處子,含而不露,而突然拔出劍來,隨著寒光一閃,人們還沒有看清所用何招何式,對手就已人頭落地。

蔣介石離開了曼德勒,當晚居住在眉苗一幢普通的房屋裏。

第二天黎明,空中突然出現了大群日本飛機,像一群野狼一樣向著眉苗撲來。眉苗的大街小巷被炸成了瓦渣灘,整條街道都被炸平了。

能夠對一座小城市,傾瀉這麽多的炮彈,說明日軍是有備而來。

其實,從蔣介石來到緬甸的第二天,日軍的情報係統就偵悉了蔣介石的行蹤。日本大本營命令不惜一切代價,炸死蔣介石。

當時,蔣介石還沒有起床,一顆炸彈落在了他居住的房屋前。

而這樣的一顆重磅炸彈,足以掀翻十間這樣的房屋

據當年跟隨蔣介石一起去往緬甸的華僑機械師李大林回憶,那顆投擲在蔣介石房屋前的重磅炸彈是一顆臭彈,沒有爆炸。蔣介石躲過一劫。

蔣介石的行蹤已經暴露了,而從緬甸飛往中國境內的每一架飛機,肯定都會受到日軍戰鬥機的攔截。後來,蔣介石坐著火車回到了國內。

第一次滇緬戰爭中,製空權已經完全被日軍控製。

在整個抗戰期間,蔣介石隻去過兩次緬甸,而第二次,就讓他差點被炸死。

蔣介石秘密去緬甸,這麽一件事情,日軍都能偵察到;而日軍第56師團幾萬人出現在緬甸戰場,遠征軍居然沒有偵察到。雙方的情報工作差距也太明顯了。

蔣介石差點被炸死,是因為製空權落在了日軍手中。

在緬甸,中國軍隊是與英國軍隊並肩作戰,而同盟國的美國,軍事製造能力在全球首屈一指,英國的皇家空軍都能夠在不列顛空戰中戰勝德國空軍,為什麽緬甸的製空權還會落在日本人手中?

這實在太讓人不可思議

在緬甸戰場,英國一直在欺騙中國。早在1941年5月20日,英國遠征軍司令波普漢就曾經寫信告訴蔣介石說:“敝國已經在美國訂製了飛機,決定100架霍克飛機分配給貴國使用。”

然而,實際上,英國沒有提供給中國一架飛機。

1942年月,英軍被日軍在緬甸打得節節敗退,英軍緬甸軍司令亞曆山大為了讓蔣介石趕快出兵,答應將把00架飛機投入緬甸戰場。

那個時候,沒有製空權的中國軍隊要進人異域作戰,風險實在太大了。

然而,直到戰爭結束,空中也沒有見到一架英軍飛機,隻有日軍的400架飛機在緬甸上空放肆,狂轟濫炸。

沒有製空權的中國軍隊,處處被動挨打。遠征軍正在行軍時,日軍的偵察機就出現了,不一會兒,日軍的轟炸機就像蝗蟲一樣飛來了,遠征軍的一舉一動都暴露在了日軍飛機的視線裏。遠征軍正在與日軍激戰,日軍的飛機就趕來了,對著中國軍隊的陣地瘋狂投彈,瘋狂掃射。

這是一場不對等的戰役。

而且,日軍的飛機出現在哪裏,地麵上的日軍步兵就趕往哪裏。由於沒有製空權,遠征軍就像被綁在樹上挨打一樣。

其實那個時候,美國向緬甸戰場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包括飛機。

為了能夠保證緬甸戰場上的勝利,美國支援了 700架轟炸機、1100架戰鬥機、900輛中型坦克、800輛輕型坦克、25萬輛卡車和摩托。如果有這些裝備,那麽緬甸戰場的形勢一定會大為逆轉,中國遠征軍也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可是,就在緬甸戰役進行時,北非戰役也正打得如火如荼,一方是隆美爾指揮的德意聯軍,一方是英國將領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為了確保北非戰役的勝利,英國人把這些戰略物資全部投放在了北非戰場,任中國遠征軍在狂轟濫炸中逃生。

後來,北非戰爭中,盟軍勝利了,而緬甸戰爭中,盟軍失敗了。中國遠征軍付出了慘重代價。

按照曆史學家楊天石的研究成果,中國軍隊在抗日戰場上,消滅日軍1萬,占到日軍在“二戰”傷亡總數195萬的70%,擊斃日軍少將和少將以上軍官接近50人。

楊天石教授的數字,來自於日軍的統計。

中國在“二戰”期間,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就,贏得了世界上第一軍事強國美國的尊重。可是,在中國加入聯合國並成為常任理事國的時候,英國是反對最激烈的一個國家。

但是,中國抗戰的戰績在那時候是世人皆知的,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中國是“二戰”期間與法西斯作戰時間最長的國家。不管英國反對不反對,中國都如願以償了。

能夠理解英國人對中國的態度,就不難理解當年英國對中國的處處刁難了。

英國對中國處處刁難的原因在於,強大了的中國,會威脅到他們在東南亞殖民地的利益。

蔣介石回國後,在4月11日,派人給孫立人送來了手令,任命孫立人擔任曼德勒衛戍司令。

中國將領在國外擔任軍事行政長官,這是5000年來第一次。

孫立人上任伊始,就派人在曼德勒到處張貼布告,布告用中、英、緬三種文字寫成,與全城百姓共約四事,比“約法三章”還要多一項。

這四件事情是:

放火者殺無赦;殺人越貨者殺無赦;充當敵人間諜偵探者殺無赦;造謠惑眾擾亂治安者殺無赦。

可是,孫立人的曼德勒衛戍司令隻當了一個星期,情況就發生了逆轉,孫立人不得不離開曼德勒。

當時,盟軍與日軍對峙。盟軍的左翼是中國軍隊第六軍,當麵之敵是日軍第18師團;盟軍中間是中國軍隊第五軍,當麵之敵是日軍第55師團;盟軍右翼是英軍,當麵之敵是日軍第師團。

盟軍方麵尚欠一個軍,這就是最後來到緬甸的第66軍。日軍方麵也尚欠一個師團,這也是最後來到緬甸的第56師團。

第66軍在幹什麽,在做預備隊,東西策應,哪裏需要,就到哪裏走。

日軍第56師團在幹什麽?沒有作為預備隊,他們長途奔襲,去抄盟軍的後路。

這一招非常毒辣,也非常陰險。

如果盟軍能夠奮力反擊,即使不能取勝,也可以打一個平手。如果這樣,

日軍的第56師團長途奔襲,迂回包抄,就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可是,事情又壞在了英軍手上。

就當第五軍和第六軍與當麵的日軍作戰的時候,英軍竟然在沒有告訴中國軍隊的情況下,不戰而退,放棄了右翼陣地,向西麵方向的印度逃跑。

這一逃跑,盟軍的整個防線出現了缺口,日軍像決堤的洪水一樣,一下子衝垮了盟軍的防線。

戰場的形勢,馬上對中國遠征軍變得極為不利。

第四節兵發仁安羌

4月14日,英軍第一軍第一師放棄了正麵的防線,退到了一個叫做仁安羌的地方,中國正麵的防線出現了缺口。為了堵住這個缺口,作為預備隊的中國遠征軍第66軍新38師112團和113團,由副師長齊學啟率領,開往前線,負責掩護中國遠征軍第五軍和第六軍的側背,預防日軍突襲。

新38師來到緬甸的,共有三個團,下剩一個114團。114團除留下一個營的兵力守衛臘戍外,另外兩個營守衛緬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

兩個營的兵力要守衛一座大城市,兵力明顯不夠用。

當年,新38師的前身緝私總隊剛剛成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四個團,為什麽現在僅剩下了三個團?

緝私總隊剛剛在長沙成立的時候,架子是四個團的架子。後來,來到貴州都勻集訓,已經發展為六個團。孫立人一直悉心訓練著六個團,準備有朝一日,開赴戰場,殺敵建功。

1941年12月,財政部成立緝私署,由熟悉警察業務的戴笠兼職負責。戴笠對孫立人這套“不務正業”的做法很不滿意,頗多微詞。然而,孫立人桀驁不馴,性格剛硬,拒不向戴笠妥協。他認為戴笠對軍事一竅不通,視察軍隊居然不騎馬,而讓人抬著,實在不是軍官所為。所以,孫立人在公開場合,多次與戴笠頂撞。

盡管戴笠當時是蔣介石身邊的紅人,炙手可熱,權傾一時,但是孫立人絲毫也不買他的賬。

孫立人想要的軍隊,不是穿著警察製服抓走私販,而是穿著軍裝上前線。

1942年初,由於軍政部長何應欽的協調,孫立人的願望終於實現了,緝私總隊的第2、第、第4團改編為新38師,奔赴緬甸戰場,後來又擴編為新一軍。

而孫立人沒有帶走的第1、第5、第6團留在都勻,後來又調往四川,隸屬於鹽務總局,幹起了緝私的活路。他們在緝私的行當裏一直幹到了抗戰勝利後。

沒有帶走的第1、第5、第6團一直由賈幼慧將軍率領。賈幼慧將軍也一直對沒有走上前線而耿耿於懷,孫立人更對被人搶走了一半人馬耿耿於懷。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5年,賈幼慧將軍才找到回國後的新一軍,擔任新一軍副軍長。

孫立人訓練出的緝私總隊有六個團,是一個軍的架子,可是他隻能帶出三個團,組成一個師,這就是新38師。

而現在新38師的三個團,既要堵擊英軍留下的缺口,又要防守兩座城市,

兵力明顯不夠用。

然而,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善於運籌調遣,能夠以一當十;墨守成規,隻能以十當一。

孫立人在緬甸的第一仗,就顯示了他極高的軍事才華。

英軍退到了仁安羌,日軍追到了仁安羌。

追擊英軍的,是日軍第師團,師團長名叫櫻井省三,這是一個中國人非常熟悉的名字。

櫻井省三在中國“出名”,是因為上高會戰。

當年參加上高會戰的中方總指揮羅卓英此時就在緬甸,當年參加上高會戰的日軍第師團師團長櫻井省三也在緬甸。真是冤家路窄,沒想到在異國的土地上,這對冤家又碰在了一起。

1941年月,日軍第師團、第4師團、獨立混成第20旅團共65000人,向中國19集團軍駐地江西上高發動進攻,妄圖一舉摧毀19集團軍。19集團軍組織了9個師的兵力反擊,於是雙方就圍繞著江西上高展開了一場大會戰。

日軍對這場會戰進行了精心準備和欺騙宣傳,號稱要將兵力運往江西以北,與國軍民黨在湖北決戰,而實際上卻向南昌偷偷運兵。中國的情報人員夜晚將耳朵貼在鐵軌上,聽到北去的列車聲音漂浮,南下的列車聲音沉悶,就判斷出日軍是在向南昌增兵。

日軍部署完畢,就向上高發起進攻。

第19集團軍司令羅卓英製定了“誘敵深入,關門打狗”的戰術,初期讓中國軍隊稍作抵抗,然後退往兩麵高山,等到將日軍引誘到上高縣附近,然後74軍從城裏殺出,兩麵高山上的國軍也順勢衝殺,就可以將日軍包了餃子,聚而殲之。

就在會戰初期,日軍一路“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第師團師團長櫻井省三一看進展順利,就私自退出了戰場,向北行走。上高會戰開始前,他們已經得到了消息,第師團要調往山西敵後戰場,他們來參加上高會戰,隻是幫場子的。

第師團向北走出了 100多公裏後,情況發生了逆轉,突然從四麵衝出的中國軍隊將第4師團和20旅團圍住一通撕咬,兩支日軍都遍體鱗傷。第師團急忙回身救援,可是天降大雨,而路麵又被當地百姓挖斷,所有的重武器都無法通過。

等到櫻井省三帶著第師團冒著大雨來到上高附近時,第4師團和20旅團隻剩下一幅骨頭架子,而第4師團師團長大賀茂也差點成了刀下之鬼。當時,大賀茂帶著警衛和野戰醫院逃竄,被一支國民黨軍追上,昏天黑地中,國民黨軍隻顧奮力砍殺,大賀茂丟下2000名傷兵,獨自逃走。

戰後統計,此戰第19集團軍斃傷日軍24000人,俘虜72人。

櫻井省三的第師團在中國贛西北的上高,與中國軍隊交手,沒有占到絲毫便宜,而在緬甸西北的仁安羌,和中國軍隊交手,照樣被打得滿地找牙。

1942年4月14日,英軍第一軍軍長斯利姆中將在逃走之前,命令英軍炸毀了仁安羌油田,一時濃煙滾滾,遮沒了半個天空。

仁安羌油田是緬甸最大的油田,日軍的戰爭機器急需這裏出產的石油。英軍當麵之敵是日軍第師團,師團長櫻井省三看到烈焰升騰,即使相隔百米,也無法站立,氣得捶胸頓足,咆哮不已,急令一個大隊的日軍,乘著汽車,向西疾駛,占領橋梁,切斷英軍西逃的退路。其餘的日軍,趕快去救火。

英軍要逃走,隻能向西南麵已經完全被日軍占領,北麵是莽莽蒼蒼的緬北野人山,東麵是已經被日軍占領了的泰國和中國雲南地區,所以西竄是他們唯一選擇。

15日早晨,日軍對英軍的包圍形成。包圍圈裏,有英軍第一師所轄的兩個

旅和一個戰車營,人數多達7000多人。

這麽多英軍被包圍,英軍第一軍軍長斯利姆急忙派遣別的英軍部隊去解圍,沒想到迅速被日軍擊退。在武器和人數都占據了優勢的英軍麵前,日軍絲毫也不休,反而以弱勝強,打得英軍毫無還手之力。

7000名英軍被圍困的消息,震動了英國朝野,丘吉爾要英軍東南亞總司令亞曆山大趕快想辦法營救。

亞曆山大沒有辦法,隻好來求中國遠征軍。

史迪威和羅卓英經過協商後,決定派遣距離包圍圈裏的英軍最近的新38師營救。畢竟是友軍,不能見死不救。中國有句俗語“別人對我不仁,我不能對人不義”。中國還有句俗語說是以德報怨。

再說,如果當時賭氣見死不救,高興的是日軍,盟軍的失敗將會來得更快。

也有的資料說,當時的中國軍隊,還不知道英軍拋棄了他們。

新38師連夜兼程,趕往仁安羌。

這已經是4月16日了,英軍7000人已經被圍困兩天,飲食短缺,叫苦連天。在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地區,水對於一個人比什麽都重要。

最先趕到仁安羌附近的是113團。他們行走了一整天,在黃昏時分埋鍋造飯,突然就遇到了風塵仆仆趕來求援的斯利姆軍長。

英軍從司令到軍長,此時不是忙著製定營救方案,而是忙著搞外交拉關係。中國人一向奉行“求人不如求己”,而這些英軍將領卻相信“求人勝過求己”。

斯利姆軍長一見到新38師113團團長劉放吾,就大倒苦水,像個寡婦一樣喋喋不休,訴說自己的苦衷,請求中國軍隊趕緊去解救英軍第一師,並願意提供車輛讓中國軍隊使用。

劉放吾卻斷然對斯利姆說:“沒有師部的命令,本團絕不擅自行動。”

斯利姆無法說動劉放吾,隻好住在113團團部裏等待孫立人。那時候,無線步話機還沒有用在中國師一級軍官身上。

4月17日早晨,斯利姆在等待了一個難熬的夜晚後,終於等到了新38師師長孫立人。盼星星,盼月亮,斯利姆終於盼來了孫立人。

斯利姆一見到孫立人,就迫不及待地催促孫立人出兵,說包圍圈中的英軍已經無法撐持下去了。

孫立人在進人緬甸後,就搜集各方麵的情報,了解敵我雙方的實力,英軍第一師自然也在他的了解之中。他對斯利姆說:“包圍圈中的英軍有7000餘人,大炮100多門,坦克58輛,而包圍圈外的日軍有兩個聯隊,雙方兵力相當。眼下,日軍正在全力撲滅仁安羌油田的大火,不會發動進攻,請轉告斯考特將軍,我的部隊集結完畢後,一定火速前往救援。”

斯利姆無可奈何,隻能繼續等待,孫立人沒有無線步話機,而包圍圈中的英軍第一師師長斯考特卻有,他拿著步話機,不是指揮戰鬥,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軍長斯利姆求援。師長字字血,聲聲淚,讓軍長剛剛安定下來的心緒,又煩亂起來。

軍長斯利姆又開始在孫立人耳邊催促,說被困英軍已經斷絕了兩天的水糧,目前情況實在不能再維持下去了。如果還等不到救兵,就要投降日軍了。

孫立人不得不耐著性子,一遍一遍向斯利姆解釋,一定要等到新38師集結完畢,等到適當的時機,才能向日軍發動襲擊。

斯利姆還是不放心,他追問孫立人,解救英軍,能不能給一個確切的時間

孫立人說:“貴師既已忍耐兩天,請無論如何再堅持一日,明日下午6時前,中國軍隊一定會將貴師完全解救出圍。”

斯利姆又追問孫立人有無把握。

孫立人斬釘截鐵地說:“中國軍隊,連我在內,縱使戰至最後一個人,也一定要把貴師解救出險。”

斯利姆感動不已,他相信了孫立人的話。

斯利姆離開後,孫立人召集齊學啟、劉放吾、陳鳴人商量作戰方案。

商量未定,孫立人又帶著他們前往陣地,查看地形地勢,確定攻擊線路。

夜晚來臨了,新38師的高級指揮官們,還在陣地上。

斯利姆又來了,他比東南亞英軍總司令亞曆山大還壓力山大,他憂心如焚,睡不著覺。

斯利姆來到新38師駐地後,見不到師長團長們,還以為孫立人他們偷偷逃走了。後來,聽說孫立人他們在陣地查看地形,就大著膽子跑過去。因為那時候,日軍的炮彈隨時會落在前沿陣地。

斯利姆一見到孫立人,就感慨地說:“我萬萬沒有想到,你們這些師長團長

竟然身先士卒,親臨前線,跑到連長排長的指揮所來了。我非常敬佩你們。”

相信這是斯利姆軍長發自肺腑的一句話。他在大英帝國的軍隊裏成長,而大英帝國的師長團長們一般守著電話機,或者一手叉腰一手指著地圖,挺著大肚子發號施令,他沒有見過哪個高級軍官像新38師的師長團長這樣。

軍長斯利姆乂來催促孫立人動兵營救,要不然,包圍圈中的英軍就要投降了。孫立人耐心地向他解釋,請他稍安勿躁,更請他轉告包圍圈中的英軍師長斯考特,千萬不要投降。

孫立人對這些動輒就要撂挑子投降的英國人,沒有絲毫辦法,用中國民間一句話來說,這是“吃屎的纏住了屙屎的。”

在西方,認為失去了反抗能力去投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在東方,即使負傷被俘,也會被認為是恥辱。兩年後的餘程萬將軍,帶著74軍57師8000男兒死守常德,與十倍之敵焦土奮戰,堅守16晝夜,後帶著僅剩的100餘名勇士撤出常德,被後世的人們視為逃跑;三個月後,方先覺將軍帶著第十軍17000名將士,死守衡陽,堅持47天,以敵我雙方傷亡5:1的比例,創造了抗戰時期非常懸殊的記錄,後來,方先覺將軍彈盡糧絕,無力再戰,為了 7000名傷兵,與日軍停戰,也被後世的人們視為投降。

再看看英軍第一軍和第一師,槍炮齊全,與日軍兵力對等,隻是因為吃飯飲水不夠充足,就要投降,而且絲毫也不感到難為情。軍長斯特姆和師長斯考特,“二戰”結束後,都被英國人當成了民族英雄,因為他們在異域代表英國作戰。

《孫子兵法》雲: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要進攻敵人,必須是在數量占優的情況下,才能夠發動攻擊。而現在,在仁安羌,在仁安羌外的拚牆河邊,兵力占據絕對劣勢的中國軍隊,要向兵力占據絕對優勢的日軍發動攻擊。

李文才記憶中的那場戰鬥是這樣的。

孫立人所在113團的當天黃昏,戰士們就向拚牆河北岸的日軍發動了襲擊。北岸的日軍並不多,他們的主力駐紮在南岸。

日軍將兵力分成兩部分,一南一北,這犯了兵家大忌。兵法中有一條策略叫做“半渡而擊”,意思是說,當敵方的兵力有一半渡過河流後,我方立即攻擊,必能大獲全勝。這樣取勝的原因在於,敵方兵力分散,首尾難顧。

在仁安羌,日軍將一部分兵力布置在拚牆河以北,一部分兵力布置在拚牆河之南,恰好就相當於“半渡”。日軍為什麽要這樣做?有兩種解釋,一是日軍根本就不懂兵法,二是日軍根本就不會想到中國軍隊會從北麵殺出救援英軍。

那次,戰士們的襲擊,日軍並沒有反擊,隻是用大炮還擊。當時,情況不明,武器占優的日軍,不會輕易出動。

113團特務連連長蔣元在未幵戰前,已經就近偵察,他們躲藏在樹叢中,偵察到拚牆河北岸的日軍,有一個大隊。日軍一個大隊為1100人。另外,還有大炮12門,坦克10輛。

當時,圍困英軍的日軍共有多少兵力?據資料記載,有兩個步兵聯隊,分別是第師團第21聯隊和第214聯隊。日軍一個聯隊標準人數是800人,兩個步兵聯隊就是7600人。除了兩個步兵聯隊外,還有第師團的山炮聯隊主力、工兵聯隊、速射炮5中隊,這樣算下來,日軍估計在萬人以上。

但是,也有的資料說,日軍的兩個聯隊,是不滿員的。但不論怎麽說,日軍的兵力都是中國兵力的好幾倍。

而孫立人手下能夠使用的兵力,也隻有一個113團,人數僅有1000人。當時,新38師是剛剛從地方武裝緝私總隊改編來的,一個團隻有1000人左右。

要用1000人攻打十倍之敵,其難度可想而知。

孫立人運用了計策。

他將有限的兵力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搜索連和諜報隊,提前潛伏在拚牆河北岸的樹叢裏;第二部分是蔣元的特務連,靠近日軍,伺機進攻;第三部分是大部人馬,埋伏在道路兩邊的山頂上,待命出擊。

李文才作為第三部分,埋伏在一座草木蔥鬱的山頭上。

當天下午時左右,蔣元的特務連向日軍發起了進攻。

剛開始的進攻非常猛烈,打得日軍措手不及,等到日軍反應過來時,蔣元帶著特務連飛快向北撤退。

現在是白天,日軍可以追擊了。

第師團自進人緬甸以來,都是與英軍作戰,所向披靡,從來沒有吃過虧。現在突然遭受到來曆不明的一支武裝攻打,惱羞成怒,立即集中了500人,向北追來,他們要報複這支敢於在皇軍頭上拉屎撒尿的武裝。

蔣元帶著特務連在前麵奔跑,500名日軍在後追趕,他們逐漸接近了李文才所在的伏擊圈,李文才看到黑壓壓的日軍從南麵趕來了,他們穿著皮鞋的腳踩踏著熱帶地區紅色的路麵,像羊群亂哄哄地踩踏著黃土地一樣,樹林的上空,塵土飛揚。

蔣元的特務連像鬥牛士,日軍就是那頭笨重的牛,特務連揮舞著紅鬥篷,將這頭牛激得怒發衝冠,然後,這頭牛就眼睛血紅地撲向特務連。

他們怒氣衝衝地撲過來,一頭撲進了 113團的包圍圈裏。

113團拔出利劍,準備出擊。

這是李文才第一次上戰場,他的心砰砰直跳,幾乎要從喉嚨跳出來。他的手掌顫抖著,像捂住了一隻知了。很多年後,李文才還能記起第一次上戰場的情景。

他說,說打仗不害怕,那都是假的。

日軍越來越近了,跑在前麵的是一個矮胖的指揮官,他高舉著指揮刀,指揮刀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李文才將槍口對準了這名指揮官。

此時,不知道樹林中有多少支槍口對準了這名指揮官,而他卻渾然不知。他就這樣無知地蹈入死地。

戰鬥一開始,第一波子彈就像雨點一樣落在了追趕的日軍中,不知道有多少發子彈擊中了這名二杆子指揮官,他的身體被打成了蜂窩,連哼一聲都沒有,就以頭搶地死去。

當113團的第一波子彈打出去的時候,李文才還沒有扣動扳機。等到他想起扣動扳機的時候,山頂上的大炮開始了轟鳴,炮彈落在日軍中,濺起幾米高的紅土,讓李文才的視線裏一片模糊。

大炮轟鳴了幾分鍾後,再聽不到炮聲,硝煙漸漸消散,李文才的視野漸漸明晰,他看到一個日軍的半截腿腳,掛在幾十米開外的樹枝上,搖搖欲墜。

山頂上的大炮此時已經轉移,不給日軍留下反擊的機會。拚牆河南岸的日軍,有一支炮兵聯隊,如果進行覆蓋發射,113團的大炮則會無一幸免。

我們在電影上看到的大炮,都是在一個地方不停地發射,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我釆訪過多名抗戰時期的炮兵,他們說每次發射了一輪炮彈後,就要趕快轉移,因為你一發射,就會暴露炮兵的藏身位置,對方報複的炮彈馬上就會打過來。

這場伏擊戰,進行得非常順利,日軍在丟下幾百具屍體後,狼狽逃回了拚牆河北岸的駐地。

而那名被打成篩子的日軍指揮官,是一名中佐。

就在日軍所有的視線都被吸引在這場戰鬥中的時候,113團的搜索連和諜報隊,頭頂芭蕉葉,涉水渡過了拚牆河,秘密潛伏到了拚牆河南岸。

拚牆河的南岸,先是一片開闊地,然後就是山峰。如果113團強攻,則會暴露在日軍的射程裏,而且沿著山坡仰攻,這是兵家大忌。

搜索連和諜報隊到拚牆河南岸幹什麽?他們要把南岸日軍的布防搞清楚,什麽地方是指揮部,什麽地方是炮兵陣地,然後給113團的大炮裝上瞄準鏡。

他們像一把尖刀,悄悄地抵近了日軍的心髒。

打仗,僅憑耍二杆子是不行的,還得用腦子。

第五節現代空城計

要以寡擊眾,無疑是一件極為危險的事情。怎麽才能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三國演義》中有一條計策,這就是空城計。

中國軍隊僅有的1000人分成了兩部分;左翼和右翼,在遠離日軍觀察哨的地方選擇偷渡,而大炮和坦克,則藏在拚牆河北岸的樹林裏。這些重武器的上麵都披著一層偽裝。

夜晚的河水非常冰冷,李文才一跳進河水裏,就感到像有無數根繡花針在紮著皮膚,他的皮膚立即起了一層雞皮疙瘩。

新38師裏,每個人都會遊泳。在貴州都勻,他們不但訓練槍法,而且訓練長途奔襲、攀爬、遊泳、迂回、手語,以及各種槍炮各種車輛的使用方法。當那時候的中國軍人按照拚刺刀的技術來訓練士兵的時候,新38師是按照特種兵的方法來訓練士兵。

正因為這樣,新一軍能夠在緬甸叢林中殲滅日軍有“叢林戰之王”的第18師團,能夠擊敗日本陸軍中以凶悍狡猾聞名的第二師團,能夠擊敗日軍武裝到牙齒的第56師團。

新一軍比日軍第18師團更善於叢林戰,比日軍第二師團更凶焊更狡猾,比日軍第56師團更能熟練使用現代化武器

拚牆河並不寬,緬甸河汊縱橫,隻要不是雨季,除了伊洛瓦底江,其餘的河流都寬不過幾十米。善於鳧水的113團,僅用半個小時就可以遊過對岸。然後,像一群野鳥一樣,靜悄悄地消失在黑暗中。

對岸,日軍的崗哨已經被先期到達的偵察連解決了。手持一把短刀,在夜幕的掩護下,像一隻張開翅膀的大鵬,瞬間就將對方擊斃,然後又倏然遠去,無聲無息,無影無蹤,是偵察連的拿手好戲。

所以,當113團已經進入了戰鬥陣地時,日軍還在睡夢中。

日軍第師團第21聯隊和第214聯隊遇到這樣一支神出鬼沒,又深通兵法的部隊,盡管人數多了幾倍,但仍然不是對手。

日軍第21聯隊的聯隊長名叫荒木正二,當年在中國上高會戰中,他是第師團步兵聯隊的聯隊長,應該說身經百戰,可是,他仍然被動挨打。

荒木正二的死亡很有戲劇性。在仁安羌戰役結束後的一次戰鬥中,日軍航空兵把荒木正二當成了中國遠征軍的指揮官,就往下劈裏啪啦地丟炸彈,結果把荒木正二少將炸成了肉醬。

4月19日,天色還沒有亮,113團對日軍的攻擊就開始了。

這是一場以寡擊眾、以弱攻強、以客擊主、以少攻多的戰役。這樣違背常識的戰役,在曆史上是很少有的。

新38師一共有三個團,112團、113團、114團,此時,114團分守臘戍和曼德勒,113團攻打仁安羌,112團在哪裏?

在杜聿明第五軍的防線上,日子很不好過。第五軍有三個師:2030師、新編22師、96師。2030師作戰能力最強,可是在同古保衛戰中,已經傷亡過半;新編22師奮力營救2030師,也元氣大傷;96師屬於三個師中戰鬥力最差的,難以獨當一麵,所以,史迪威就將新編8師112團劃歸第五軍。

孫立人對肢解新編8師,非常不滿。

這種做法和當初淞滬會戰中對稅警總團的做法一樣。當年也是把稅警總團拆分成了幾部分,補充進了不同的部隊裏,現在是把新38師拆成了幾部分,放在不同的陣地上。

當初,史迪威並沒有調孫立人來仁安羌,是孫立人自己要求來的。這些情節,都寫在孫立人的回憶文章裏。

史迪威的安排是,112團劃歸第五軍,114團守衛臘戍和曼德勒,113團劃歸英軍指揮,前去營救被圍困的英軍第一師。孫立人隨同114團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