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絕地反擊1

第一節 197年的中日差距

1942年,中國的抗戰進人了最艱苦的一年。

從198年到1941年,整整四年裏,孫立人的生活內容隻有一個,這就是練兵,練兵,再練兵。在孫立人和緝私總隊所在的貴州大山之外,世界的格局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而中國的抗戰形勢更為嚴峻。

1942年,中國的抗戰形勢風雨飄搖,危如累卵。

現在的人都喜歡說,互聯網讓地球變成了一個村莊,西半球放了一個屁,過了幾秒種,東半球就聞到了臭味。這就是地球村。

而在“二戰”時期,整個地球是一盤棋。同盟國和軸心國楚河漢界,兩軍對壘,同盟國是中國、美國、蘇聯、英國等這些國家,軸心國是德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家。

現在看起來,好像這兩方的力量不是勢均力敵的,天平傾向於同盟國一方。但是,在“二戰”初期,軸心國大占上風,因為當時的德國和日本絕對是世界上的軍事強國。

同盟國也不是鐵板一塊,它們是為了利益才結合在了一起。在同盟國集閉裏,老牌帝國主義英國一直看不起中國,英國在隨後的緬甸戰爭中,算計了中國。而美國,總想讓中國戰場拖住更多的日軍,以減輕他們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

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曾經有過很長時間的和平期。

明朝萬曆年間,日本侵略朝鮮,明朝軍隊跨海東征,擊敗了日本。後來,日本和中國一樣,遭受西方列強侵略。

英國的軍艦在進人中國後,紮著長辮子的老大帝國在鐵甲艦的麵前惶惶不可終日。二十年後,美國的軍艦開到了日本的近海,挎著武士刀的日本人也捶胸頓足。

於是,日本人急速轉身,很快就進行了改革,全盤西化。而中國卻在猶豫不決,考慮著以哪一種姿勢轉身的時候,日本已經完成了變革,成為了亞洲最強的軍事帝國,它露出獠牙,啃向還沒有轉過身來的中國。

中國處於東洋西洋的雙重夾擊中。

在所有侵略中國的列強中,日本最為凶殘。日本像一個暴發戶,當它完成了從窮人到富翁的蛻變後,翻轉身來,以最為仇恨的方式來報複窮人。

日本的軍歌這樣唱道:“越過高山,屍橫遍野;越過海洋,屍橫海麵。”越過高山和海洋能夠到達的是什麽地方?就是中國。

在此後的幾十年裏,日本高速發展,軍事日漸增強;中國內戰不休,內耗不斷。日本越來越強,中國積貧積弱。膨脹起來的日本,胃口變得更大了,他在占領了朝鮮和中國台灣後,又要把整個中國變成自己的領土。

於是,九一八事變爆發了,東北淪陷了。七七事變爆發了,華北又淪陷了,八一三事變爆發了,上海、南京淪陷了,南京國民政府遷都西南的山城重慶。

日軍在全麵抗戰剛開始的兩個月裏,就全部擊沉了中國的艦艇;在全麵抗戰的頭一年裏,幾乎全部擊毀了中國的飛機。中國的海軍和空軍變成了名存實亡的兵種。

沒有了海軍和空軍,強大的日本海軍就一路南下,占領了中國大陸所有的出海口,從遼寧的丹東到廣西的防城港,看不到一艘中國的船隻,隻有飄著太陽旗的軍艦在遊弋。

中國向西,是巍峨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八千多米的高度,連飛機都無法飛越;中國向北,是寒冷廣袤的西伯利亞;中國向南,則是緬甸這些東南亞國家。

日軍封鎖了中國所有出海口後,就像紮緊了袋口,要將中國裝進口袋裏,逼迫中國投降。

現代戰爭打的不是人,打的是軍力。而依靠當年中國的軍力,斷難打勝這一場戰役。

所以,中國急需外界的援助,急需武器和彈藥。

1941年,中國要得到外界的援助,隻能通過南方這一條若隱若現的小路。

這條道路就是滇緬公路,一條連接雲南和緬甸的公路,它一直通到了緬甸的南方城市仰光。而仰光,則是印度洋的一個重要港口。

日軍占領了中國濱臨太平洋的所有港口,中國要從印度洋打開一條通道。

這條通道,被當時的人稱為中國抗日戰爭的輸血管。

當時的抗戰後方,僅剩下西部省份,這些地方高山阻隔,大河奔騰,交通不便,偏遠閉塞,沒有一點工業基礎。

國民黨軍在正麵戰場上拚死抵抗,八路軍在敵後戰場襲擊騷擾,中國拒不投降。

1941年的抗戰形勢,已經極為艱苦了。

日軍以為大勢已定,中國指日可下,便在東南亞開辟新的戰場。

日軍占領了東南亞諸國,終於引起了老牌帝國主義的不滿,因為東南亞一帶一直是英國、法國、美國這些西方發達國家的殖民地。打狗還要看主人,而日本不但要打狗,還要打狗的主人。

日本已經瘋了,它完全不清楚自己的實力。

而日本幾千萬人中,僅剩下少數人還是清醒的。

日本有一個很厲害的戰略家,名叫石原莞爾。九一八事變就是石原莞爾和土肥原賢二一手策劃的,讓日軍侵占了東北。

侵占東北後,石原莞爾主張全力發展東北,不再向南進攻,要把東北建設成為日本的一個州,就像北九州、北海道這些州一樣。可是,日本的少壯派不接受石原莞爾的觀點,他們認為大日本皇軍戰無不勝,怎麽能夠像石原莞爾一樣縮手縮腳,裹足不前。

結果,侵華戰爭進一步擴大,日軍占據了華北,向中國全麵開戰,不僅僅如此,還占據了東南亞,兵鋒直指大洋洲。

日本才有多大啊,日本才有多少人啊,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來,日本人徹底發瘋了,它吞下這麽多的土地,會脹破了它的腸胃。

石原莞爾就像早就明白這一點,可是這時候的石原莞爾已經徹底被邊緣化,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沒有人聽。

石原莞爾就像中國三國時期的田豐,田豐也是袁紹幾十萬大軍中唯一的一

個清醒人,力主袁紹不要發動官渡之戰。可是,袁紹硬要發動,結果元氣大傷,此後走上了“庸夫末路”。

日本占領東南亞,耳光打在了英國、法國和美國的臉上,因為東南亞全是英法美老牌帝國的殖民地。英國和法國那時候在歐洲戰場上被德軍殺得丟盔棄甲,對東南亞無暇顧及。而美國又在遙遠的美洲,鞭長莫及。

於是,美國凍結了對日本的經濟貿易,其中包括最重要的石油。

沒有了石油,日本的坦克無法開動,飛機無法起飛,日本的戰爭機器就要停擺。

而且整個西方國家都不供給日本石油,即使西方各國把石油價格調節再高,日本都願意掏錢買,但是就是不賣給日本。

日本人氣壞了,他們決定賭一把,向美國開戰,這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日本偷襲珍珠港。

日本人賭的是美國不敢開戰,賭的是美國會放開石油禁運。

日本偷襲珍珠港,取得了暫時的僥幸勝利。但是日本海軍大將、偷襲珍珠港的總指揮山本五十六憂心忡忡,他知道日本打不贏美國。

珍珠港事件打疼了美國,美國總統羅斯福號召全國總動員,向日本宣戰。美國的戰爭機器開始高速運轉。

一旦美國的戰爭機器開始運轉,全世界都為之震驚,日本人更是驚得尿濕了褲子。

1941年的美國,不是日本人眼中的美國。日本人總是過低地估計別人,過高地估計自己。

1941年的美國,它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汽車產量是日本的80倍。

從1941年到1945年,日本共生產航空母艦17艘,美國生產航空母艦11艘;日本共生產驅逐艦6艘,而美國生產55艘;日本共生產了落後的飛機 15117架,而美國生產了先進的飛機97810架;日本共生產了大口徑火炮604門,而美國生產了大口徑火炮780門;日本共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而美國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而且性能都高於日本。

但是,縱然美國有著如此強大的軍力,也和日本打了四年艱苦的太平洋島

嶼爭奪戰。

在珍珠港戰役之前,中國已經獨立抗戰四年之久。如果從191年算起,中國已經獨立抗日達十年之久。

而中國當時又是怎樣的軍力和國力?

全麵抗戰的197年,日本的鐵產量達到09萬噸,中國不足10萬噸;日本的鋼產量達到640萬噸,中國不到01萬噸;日本的艦艇噸位達到190萬噸,中國隻有59萬噸;日本的飛機達到2700架,中國隻有00架。至於士兵的裝備,就更不能比較了,日本士兵子彈多達00發。我所采訪過的抗戰老兵中,有人隻有4發子彈;日本士兵以牛肉罐頭為食物,中國士兵挖野菜充饑,中條山戰役中,國民黨軍第17軍軍長高桂滋將軍餓昏了過去,彭德懷將軍在一次開會的時候,因為肚子饑餓,參會的八路軍將領隻能躺在炕上開會。

即使條件如此艱苦,差距如此懸殊,中國依然獨立抗戰達四年之久。

放眼全世界,哪個國家能夠打出這樣的成績?

稍微了解“二戰”曆史的人,都知道美國和蘇聯在“二戰”時期強大的攻擊力。可是,未必有人了解美國和蘇聯的工業能力,未必有人能夠知道當年中國的工業能力。

“二戰”期間,蘇聯生產火炮49萬門,坦克104萬輛,飛機17萬架。蘇聯強大的工業能力是它能夠取得反擊德國勝利的基礎。

而美國的工業能力比蘇聯更為強大。“二戰”期間,美國支援蘇聯僅僅用來指揮的吉普車就達到40萬輛,坦克12萬輛,飛機27萬架。如果沒有美國的武器支援,蘇聯要打敗凶猛善戰且武器精良的德軍,那是相當困難的。

而同時期的中國,東南沿海的尖端工業基地被日軍占領,東北的重工業基地被日軍占領,中國的根據地隻剩下了西部山區。飛機和坦克沒有能力生產,

火炮隻能生產小口徑的,步槍以落後的漢陽造為主。而當時的美軍和蘇軍,已經裝備了能夠連發連射的衝鋒槍。國民黨軍的武器優於八路軍,而八路軍連一人一支步槍的標準都達不到。

美國為了減輕自己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向所有的同盟國家提供援助,包括歐洲戰場上的英國和亞洲戰場上的中國。“二戰”時期的日不落帝國,已經快要落下去了,他們除了一副龐大的空架子,再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地方。

一直到今日,這個最先侵略中國的國家,依舊是一副無法雄起的衰敗景象同盟國的各個國家裏,各自打著小算盤,對待中國的各個國家中,以英軍最為不厚道。

為了能夠讓中國軍隊牽製更多的日軍,減輕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美國就源源不斷地向中國提供戰略物資。當年,與日本作戰的,可以說僅有中國和美國,其他國家的軍隊,比如東南亞的英軍、大洋洲的澳大利亞軍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緬北反攻戰場上,中國駐印軍一直將日軍趕到了緬甸中部和南部,躲藏在印度的英軍,始終不敢反攻緬甸,一直到1945年整個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英軍才走下了印度高原。而澳軍在日軍尚未進攻之際,就聞風而逃,成為了日軍進攻的向導。

對比當年武器占有絕對優勢的英軍和澳軍,再看看拿著簡陋武器作戰的中國軍隊,就能夠理解當年的中國軍人。

1941年12月,中國已經獨立抗擊日軍達四年五個月。

而在這一個月,日軍全麵攻陷東南亞。中國抵抗了太久,已經被打得隻剩下西部幾個偏遠落後的省份,但是仍舊堅持抵抗。而東南亞這些國家和地區就不一樣了。

請看看下麵一組資料:

1941年12月7日,日軍在東南亞和太平洋發起全麵進攻,空降登陸馬來亞和泰國。

9日,進入泰國曼穀。

10日,占領關島。

22日,占領威克島。

2日,攻占香港。

1942年1月2日,進人馬尼拉。

1月11日,占領吉隆坡。

1月1日,占領馬來亞全境,日軍僅陣亡27人。

2月15日,攻陷新加坡。

月1日,日軍在爪哇登陸。

月5日,占領雅加達。

月丨5日,日軍占領印度尼西亞

4月9日,美國和菲律賓7萬軍隊投降

5月7日,美軍司令下令所有東南亞的美軍投降。

對比一下日軍在東南亞的勢如破竹,再對比一下中國軍人的艱苦抵抗;對比一下守衛東南亞的英軍和美軍的裝備,再對比一下中國軍人的草鞋步槍,就能夠看到,當年的中國抗戰,實在不容易。

東南亞已經陷落了,緬甸也無法幸免。

緬甸是英國在亞洲的第二大殖民地,第一大殖民地是印度。

1942年初,日軍占領了毛淡棉,然後很快又占領仰光,緬甸即將成為日軍淪陷區。

中國決定出兵。

中國決定出兵,是因為緬甸境內有一條對於中國性命攸關的公路,這就是滇緬公路,這條公路是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給處於黑暗深淵中,仍舊在艱苦抗戰的中國帶來了曙光。那時候,中國人終於能夠長長地舒一口氣了,中國不再是孤軍抗戰了,終於有了盟友。

日軍進人緬甸,中國為了保護滇緬公路,一再向英國提出出兵緬甸,但是英國一再反對。

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有自己的小九九,他擔心中國軍隊在緬甸趕跑了日軍後,賴著不走。那個時候,經過了四年五個月艱苦抗戰的中國軍隊,它的戰鬥力是在東南亞隻會作威作福的英國軍隊遠遠不及的。

日軍進人緬甸一個月後,英國軍隊岌岌可危,這才一天三封急電催促中國軍隊趕快出兵。

日軍之所以能夠在緬甸打得順風順水,除了英軍極差的作戰能力外,還有緬甸人的配合。

日本人從進人緬甸開始,就大力宣傳他們是來解救英國殖民統治下的緬甸人,解救受苦受難的緬甸人民所以,很多緬甸人就踴躍帶路,搬運彈藥,成為了日軍的幫凶。

第二節中國出兵緬甸

說到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不能不說到一個美國人,這個美國人叫史迪威。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了統一對日作戰,協調各國的部隊,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華盛頓舉行了代號為阿卡迪亞的會議。這次會議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設立中國戰區,由蔣介石擔任中國戰區的最高指揮官,指揮中國、越南、泰國等地的同盟國軍隊。

蔣介石的權力達到了一生中的最高峰。

蔣介石就任不久,就請美國總統羅斯福,選派一名親信將領,擔任參謀長。於是,史迪威走馬上任。

蔣介石為什麽要請美國派一名監軍?

其目的在於,能夠依賴美國的援助,武裝中國軍隊,盡快結束這場戰爭。

蔣介石自請監軍,是心中打著小算盤。

然而,史迪威與蔣介石一見麵,就有了摩擦,後來甚至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這是蔣介石沒有想到的。

蔣介石要求美國將軍史迪威聽命於自己,然而,史迪威卻不服蔣介石的指揮。

史迪威在就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之前,多次來過中國,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史迪威曾經多次在中國鄉間行走,對中國底層人的苦難生活非常同情。中國人性格中的堅韌頑強、吃苦耐勞、埋頭苦幹,不會抱怨的特征,和美國人完全不相同。史迪威對中國士兵的評價非常高,他在日記中寫道:“中國士兵是出色的材料,他們比日本兵好,不能因為中國遭受災難而責怪普通的士兵。”

史迪威在日記中還寫道:“深信穿草鞋、營養不良的中國士兵,一旦裝備完善,訓練有素,指揮有方,就能與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士兵相抗衡。”

史迪威對中國士兵的評價很高,他對中國士兵的艱苦生活懷著極大的同情。事實上確實是這樣,我們翻開抗戰時期的老照片,看到中國士兵都極端消瘦,而同時期的日本鬼子則矮小粗壯,營養良好。

一些資料顯示,當年參加抗戰的中國士兵,每天隻能吃兩頓飯,其中有一頓是稀飯。很多士兵因為長期營養不良,而出現了夜盲症。醫學上解釋,夜盲症是因為長期缺乏維生素而導致的。

我采訪過當年的第70軍老兵。他們說,在上高戰役中,他們與日軍激戰了 20天,沒有吃過一頓飽飯。後來,在追擊日軍的時候,跑著跑著,戰士們就跑不動了,因為沒有東西吃。

我采訪當年守衛中條山的老兵,他們說,戰士們因為沒有食物吃,把包穀杆碾碎了,煮成糊糊吃。包穀杆,那是連豬都不喜歡吃的東西。因為沒有食物,戰士們隻能挖野菜,采野果,有些人因此而食物中毒。

和很多美國職業軍人一樣,史迪威性格鮮明、做事認真、勇擔責任、心直口快。他從來不掩飾自己的好惡,而且把自己的好惡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是標準的西方人的處世觀點。

而東方人就不同了。東方人為了辦好一件事情,不得不委曲求全,不得不曲意逢迎,不得不和各種人打交道。東方人每辦一件事情,總喜歡走很多彎路,總需要八麵玲瓏,一團和氣,否則會遭到各種障礙。這是東方人的處世哲學。

史迪威又是一個嘴巴很損的人,他把蔣介石叫做“花生米”。“花生米”的意思就是說,蔣介石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個子。如果史迪威這樣稱呼蔣介石,還讓人感覺不到什麽的話,那麽他稱呼羅斯福的外號就非常惡毒了。史迪威把羅斯福叫做“軟腳蟹”,這就屬於人身攻擊。誰都知道,羅斯福腿腳不好,依靠輪椅生活,而這樣說一個殘疾人,而且是帶領全國人民英勇抗戰的總統,就有點大不敬了。

關於中國遠征軍人緬作戰的計劃,蔣介石和史迪威之間存在嚴重的分歧。蔣介石認為中國遠征軍應該堅守距離中國後方較近的緬甸首都曼德勒,待日軍深入後,予以痛擊,再行反攻。而且,蔣介石實在放心不下自己的精銳部隊,他一再叮嚀史迪威,不要讓中國遠征軍吃敗仗。

而史迪威則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此前並沒有與日軍作戰的經驗,他想當然地擬定計劃,準備推動中國軍隊盡快南下,收複緬甸南方的海港城市仰光。而對蔣介石的態度,他在日記中指責蔣介石是一個“固執的家夥”。並說,他不能保證讓中國軍隊打勝仗,“另外找一個合適的人來,因為我不能保證這一點。”

隨後,美國發布消息,聲稱中國遠征軍第五軍、第六軍歸史迪威指揮,入緬作戰。蔣介石聽聞這個消息,異常氣憤,他認為這是一種泄密行為。他在日記中寫道:“美國又發表我入緬軍之番號,無異詳報於敵軍,其可慮可危,未有如此事之甚者。故寢為之不安。”

從這件事情上,就能看到當年的美國是何等之草率。美國已經很多年沒有打仗了,他們不知道情報工作對於戰爭來說,會有多麽重要。

第五軍當年是中國最精銳的部隊,早在廣西昆侖關,就擊敗了日本有“鋼軍”之稱的第五師團。第五軍的番號公布出去,日軍豈能不以重兵對付?

然而,即使這樣,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10萬中國遠征軍,浩浩****,殺出國門。

很多年後,李文才還能夠記得當年的情景。

聽到新38師要去遠征,軍營裏一片歡呼聲。有人對著天空鳴槍,有人把帽子拋在空中。練兵經年,就是為了殺敵建功,而現在,終於等到了這一天,而且還是走出國門,揚威異域。

於是,早春的一天,新38師出發了,他們從貴州都勻,一路走到了雲南安寧。這一路上,山高水長,道路險阻,可是新38師的戰士們一路都唱著歌。因為他們就要上戰場了,就要痛擊日軍了。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新38師所在的第66軍,屬於最後開往緬甸的遠征軍。

而在此前,中國遠征軍的第五軍和第六軍,已經深人緬甸,先鋒2030師,在緬甸南部一個叫做同古的小城外,與日軍兩個聯隊殺得難解難分。

在雲南安寧,李文才聽到了前方的消息。新38師的戰士們躍躍欲試,準備

開赴緬甸,與日軍大殺一場。

2030師師長是戴安瀾,這是一員抗日虎將。

2030師是當時中國裝備最好的部隊,它在昆侖關大戰中,擊斃了日軍第21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此人正是日軍的將領楷模,和八路軍在太行山上殲滅的“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一樣,都屬於日軍將領中的佼佼者。

2030師雖然是當時國民黨軍中裝備最好的部隊。可是當初出發的時候,因為緬甸形勢危急,迎戰倉促,將士們隻帶著輕武器出發了,當他們與日軍激戰的時候,一些戰車還在幵往緬甸的路上。

機械化部隊先鋒2030師,變成了一支長途奔襲的輕騎兵。

2030師一路南下,英軍一路北逃。當時緬甸的道路上出現了奇怪的景象,道路的一邊是丟盜棄甲狼狽不堪的英軍,另一邊是雄姿勃發戰意獵獵的中國軍隊。

在同古城外圍,2030師與追趕英軍的日軍第55師團遭遇了,兩支殺氣騰騰的軍隊,像兩股鋼鐵洪流一樣,一碰撞就飛濺出漫天火花。

這是近代中國百年來,第一次出兵異域,第一次在異國的土地上作戰。

出征前,作為先鋒的戴安瀾就立下誓言,一定要奮勇殺敵,揚我國威。

而當他們與日軍接戰的時候,後續部隊還在遙遠的中緬邊境線上,重型武器還沒有運至,他們孤軍深入,被優勢的日軍包圍。

此時,距離他們最近的軍隊,是被日軍擊潰的英軍。如果英軍能夠組織有效的反擊,和2030師並肩作戰,則可以扭轉戰局。可是,當時的英軍已經徹底喪失了鬥誌,很多人幾乎連槍支都扔掉了,皮靴也脫掉了,隻為了逃跑的時候更利索點。

大英帝國的軍隊,早就不是傳說中的那樣驍勇善戰。他們此時已經從殖民擴張時的一流軍隊,淪落為三流武裝。

明知道被優勢的日軍包圍,但是2030師仍舊踴躍接戰。

孤軍奮戰,援兵無繼,人地兩生,敵情不明,戴安瀾知道這次作戰,極為

凶險。

他們一與日軍遭遇,戴安瀾立即命令各團營進入陣地,準備戰鬥,並立下了遺囑: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團長戰死,營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東瓜。

東瓜,就是同古。

很多年後,我們讀起戴安瀾的這份遺囑,仍然感到熱血沸騰。

戴安瀾率領2030師在同古與日軍激戰12日,日軍幾次增兵。後來,圍攻戴安瀾的日軍達到三個師團的番號,第師團、第55師團、第56師團各一部,總人數相當於兩個聯隊,想要將中國最精銳的2030師圍殲。可是2030師像一頭渾身滴血的猛獸一樣,邊舔著身上的血跡,邊拚死搏殺。

曾經有一天晚上,日軍派出一支特種部隊,偷襲師部。戴安瀾帶著師部人員奮勇阻擊,他親手操起一挺機槍,與日軍麵對麵廝殺。後來,子彈打光了,所有人喊著號子,與湧上來的日軍展開白刃戰。

日軍從師部人員的著裝上,判斷出這是指揮部,呼叫增援。日軍乘著卡車,騎著摩托車,一路狂奔。幸虧當時有一個營的中國戰士,及時趕到,將日軍擊退了。

那12天裏,險象環生。它的危險程度,超過了當初在昆侖關的戰鬥。

那時候,日軍不斷地從緬甸南方港口仰光增兵。中國2030師的境況極為危機。

日軍第師團來了,第55師團來了,第56師團來了,日軍的“叢林戰之王”第18師團也來了。

而與日軍接戰的,隻有中國的一個師,這就是戴安瀾的2030師。

當時的情況有多危急,從戴安瀾發給杜聿明的一封電報中就能看到:

“杜軍長副司令長官台鑒:

敵與我接觸戰自19日,激戰至28日,凡十餘日矣,我已瀕彈絕糧盡之境,官兵兩日無以果腹,仍固守同古以東鐵路陣地,……自交戰之初,敵勢之猛,前所未有,尤以24日至今,敵機更不斷轟炸,掩護其戰車縱橫,且炮兵使用大量毒氣彈,晝夜輪番向我陣地進攻。援兵不至,我雖欲與同古共存亡,然難遏倭寇之凶焰……何益之有?……更有甚者,29日,自私自利的英國人終於拋棄了,他們在未通知友軍的情況下倉皇撤退,把同古側翼暴露給敵人,更是雪上加霜,幸新22師即時趕至接應2030師從同古突圍跳出包圍圈向彬文那既設陣地撤退。”

情況萬分危急,距離2030師最近的是2030師救援了的英軍,中國其餘的部隊,還在緬北狹窄而蜿蜒的林中小道上。

蔣介石從重慶飛到了緬甸,與英軍總司令魏菲兒協商,請求英軍能夠出手,然而,沒有效果。

英軍已經徹底嚇破了膽,他們想讓2030師做他們的擋箭牌,為他們贏得時間,他們向著後方一路飛奔。

2030師全力苦戰,等待著後續部隊增援。

同古晝夜激戰,成為焦土。

月24日夜晚,日軍偷襲,這一天,日軍敢死隊百餘人摸人一個叫做最壞的陣地,排長馬立成身中六彈死戰不退,後來被日軍劈殺,屍體屹立數日不倒。26日,屋墩陣地兩度失守,597團營與日軍反複肉搏,最後全部壯烈殉國……

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遠征軍中另一支軍隊新22師出現了。

新22師前來搭救2030師。

新22師和2030師都屬於第五軍。新22師從日軍5萬人的包圍圈中,生生撕開一個口子,從南陽車站背麵殺出一條血路,接應2030師轉移。同古之戰後,200師傷亡過半,而日軍更是付出了 5000人的代價。

2030師突出重圍後,日軍第56師團沒有在後追擊,而是采用迂回戰術,一天一夜狂進100公裏,向北占領了密支那。第56師團是日軍的加強師團,人數高達萬多人,也是機械化程度非常高的師團,它不但擁有汽車摩托、坦克大炮,還擁有一個飛機大隊。

同古在仰光之北,曼德勒在同古之北,密支那更在曼德勒之北,這幾座城市都是由一條路線連接起來,也就是滇緬路在緬甸的路段。

日軍占領密支那後,中國遠征軍回國的後路就被截斷。異域作戰,沒有給養,英軍遠遁,當地人又不與遠征軍合作,現在,遠征軍腹背受敵,舉步維艱,形勢萬分危急。

新38師是1942年月27日早晨離開雲南安寧的。那時候,同古保衛戰激戰正酣。就在這一天夜晚,戴安瀾手持機槍,與衝到師部的日軍特種部隊殊死激戰。

新38師從貴州都勻來到雲南安寧,逗留了半個月時間。當時緬甸軍情十萬火急,而新38師卻沒有出境,停滯不前。原因可能是,中國遠征軍的運輸能力欠缺,車輛和船隻無法在較短的時間裏,將10萬遠征軍盡快運送到緬甸戰場上。還有一種原因可能是,遠征軍敵情不明,並不知道日軍已經大量湧入緬甸。遠征軍的情報係統,非常差。

滇西緬北,河汊眾多,遠征軍隻能依靠簡陋的木船和狹窄的浮橋,一支軍隊接著一支軍隊向前輸送。

而反觀日軍,滿載戰鬥人員的軍艦,可以從太平洋沿岸的中國任何一個城市,或者日本本土出發,經過馬六甲海峽,駛人印度洋,來到孟加拉灣,他們登陸後的第一個大城市,就是緬甸的仰光。他們還可以坐著汽車,從毗鄰的泰國出發,沿著海岸線,一邊瀏覽風景,一邊做好在緬甸作戰的準備。那時候,東南亞的很多國家已經被日本占領。

所以,當日軍一下子在緬甸戰場上湧現了四個師團的時候,中國遠征軍卻隻能一個師一個師地向前線進發,先鋒2030師已經接戰,而殿後的新38師還在雲南境內等待著。

這天,雲南安寧縣的公路邊擺滿了美國出產的道奇卡車,車上貼滿了五顏六色的紙條和布條,上麵寫著“歡迎新38師出國遠征”、“揚威異域”之類的標語。道路兩邊,站滿了歡送戰士出境殺敵的當地百姓,他們敲鑼打鼓,鳴放鞭炮,有的還舉著果盤水壺,那一刻,李文才想起了諸葛亮《隆中對》中的一句話:簞食壺漿。

當時,李文才想著,等到趕走了緬甸的日本鬼子,他們很快就能夠回來了。他沒有想到,這一去,等到再回國,已經是三年後。

新38師逶迤開往緬甸的時候,4月5日,蔣介石第二次來到了緬甸。那時候,緬甸的形勢已經非常嚴峻了。

前方將士浴血奮戰,新22師掩護2030師且戰且走,新38師急急增援,日軍精銳的加強師團第56師團開動所有的交通工具,向遠征軍的後方縱深**,準備將剛剛來到緬甸,情況不明的中國遠征軍聚而殲之。而中國軍方高層卻在爭吵不休,拿不出一個完整的方案來。

就在2030師與日軍廝殺的時候,全權負責中國遠征軍的美國人史迪威,命令副手杜聿明,全力向日軍發起進攻。而杜聿明則認為兵力不足,反對進攻,兩人吵得臉紅脖子粗,最終翻臉。

杜聿明雖然是史迪威的副手,但是黃埔軍校畢業的他,隻聽命於蔣介石,而且對蔣介石的命令絕對服從,致使有了後來的兵敗野人山,讓4萬中國將士,含冤離去。

盡管有了野人山的慘敗,但是並沒有影響到杜聿明的仕途。後來,解放戰爭開始,杜聿明被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成為了大權在握的一方諸侯。

在東北失敗後,杜聿明被蔣介石任命為淮海戰役的副總指揮。戰場上接連失敗,不但沒有追究責任,反而連連高升。

蔣介石的用人手段,確實“有一套”。

史迪威指揮不動杜聿明,惱羞成怒,又無可奈何。他在日記中大罵杜聿明和廖耀湘是“卑怯的雜種”和“十足的懦夫”,他在日記中還寫道:“由於愚蠢、恐懼和態度消極,我們失去了一次在東瓜打退敵人的絕好機會,根本原因在於蔣介石的插手。”

史迪威日記中所寫的東瓜,就是同古。

史迪威在1942年4月1日的日記中還寫道:

“他身處距前線1600英裏的地方,寫下一道接一道的指令,要我們去做這做那,其根據是零散不全的情報和一種荒謬的戰術觀念。他自認為懂得心理,事實上,他自認為懂得一切,他反複無常,隨著行動中的每一個微小變化而不斷改變主意……其結果是使我本來就很小的權威消失得無影無蹤,我沒有軍隊,沒有警衛,沒有槍斃任何人的權力。”

這個他,毫無疑問就是蔣介石。

史迪威分析蔣介石的性格,有一定的道理,遠征軍第一次打敗仗,尤其是走人野人山,和蔣介石的指揮失當有很大的關係,

蔣介石把自己最精銳的一支軍隊,交給一個外國人指揮,他很不放心。但是,蔣介石又不能不交給史迪威,因為蔣介石想通過史迪威從美國那裏拿到更多的軍事援助。

為了調節史迪威和杜聿明之間的矛盾,蔣介石把羅卓英派往緬甸,擔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直接聽命於史迪威。

羅卓英也是一名沙場老將,依靠戰功從下級軍官步步晉升,先後擔任11師師長和18軍軍長,19集團軍司令。他最為人稱道的是組織了上高會戰,帶領包括74軍在內的第19集團軍,幾乎全殲了日軍第4師團,逼得第4師團師團長大賀茂自殺未遂。

羅卓英老成持重,應該能夠和史迪威合得來。

蔣介石和史迪威矛盾重重,但是他虛與委蛇,表麵上對史迪威非常尊重,在日記中痛罵史迪威。

史迪威後麵是羅斯福,羅斯福又是美國的總統,蔣介石得罪不起,因為蔣介石需要從羅斯福那裏得到更多的援助。

這就是政治。

已經在中國最高舞台上長袖善舞了二十多年的蔣介石,無疑是一個政治老手。他懂得兩麵三刀,懂得陽奉陰違,懂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而美國佬史迪威則不懂中國的政治,他當麵與蔣介石爭吵,和中國的將官們爭吵,還在日記裏大罵蔣介石和這些將官。他很意氣用事,所以他在中國遠征軍裏威望一落千丈。

然而,再不受歡迎,也要留著他。用中國的古話來說,叫做不看僧麵看佛麵。

蔣介石需要的,不是史迪威,而是美援物資。

第三節英軍背信棄義

李文才所在的新38師一路向南挺進,沿著滇緬公路,一直向南。那時候,中國與緬甸唯一的聯係,就是這條滇緬公路。

而此時,滇緬公路最南端,已經被日軍占領。美援物資堆放在仰光港口,堆積如山,無法運入中國境內,無法運到中國的抗戰前線。

現在,這些美援物資成為了日軍的戰略物資。

新38師於4月2日來到了緬北城市臘戍。有的資料把這個地方翻譯為臘戌,它的英文名Lashio,筆者傾向於前一種譯法。

臘戍還沒有日軍,日軍的先頭部隊還沒有來到這裏,這裏隻有斷垣殘壁和烈火焦土,那是日軍飛機轟炸後留下的。

臘戍有一座小型機場,機場沒有英軍的守衛。英軍早在日軍飛機的第一波轟炸來臨時,就逃之夭夭,這些英國貴族們,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高於一切。

新38師警衛飛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