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通鑒直解?上? 卷之一

三皇紀

三皇,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這三個君叫做三皇。德冒天下謂之皇。古人質樸,未有皇帝稱號,後世以其有大德,足以覆冒天下,故稱之曰皇。紀,是記載其所行之事。三皇以前,還有君長,以其年代久遠,無可考見,故作史者以三皇為始。

太昊伏羲氏

太昊,是伏羲氏之帝號,氏以別族,帝姓風,而以伏羲為氏,故稱太昊伏羲氏。

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生帝於成紀。以木德繼天而王,故風姓。有聖德,像日月之明,故曰太昊。

華胥,是地名。渚,是水中小洲。巨人,是大人。跡,是足跡。婦人懷孕叫做娠。昊,是光明的意思。

史臣說:大凡帝王之生,皆天所命,故往往有非常之兆。當初太昊生時,其母居於華胥之渚。偶見一個大人的足跡,他踏著那足跡,意有感動,天上又有虹光環繞其身,因而懷孕,遂生太昊於成紀地方。其後以木德繼天而王。木生風,故以風為姓。以其有聖人之德,合日月之明,故稱曰“太昊”。

人生之始也,與禽獸無異,知有母而不知其父,知有愛而不知其禮。臥則呿呿,起則籲籲,饑則求食,飽則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革。太昊始作網罟,以佃以漁,以贍民用,故曰伏羲氏。養六畜以充庖廚,且以為犧牲,享神祇,故又曰庖羲氏。

呿呿,是人睡時鼾聲。籲籲,是舒緩自得的模樣。佃,是取禽獸。漁,是取魚。網罟,是取禽獸與魚之器。

上古之時,風氣未開,民性顓樸,雖說人為萬物之靈,實與禽獸之蠢然者無異。故其人但知有母,不知有父;但知相愛,不知禮體。臥則呿呿然鼾睡,起來則籲籲然行坐任意,再不知有一些念慮。饑時才去求食,飽則棄其所食之餘,再不知有別樣營求。吃的不過是地上草木,飲的不過是禽獸之血,就取禽獸的皮革遮蔽身體而已,不知有耕田鑿井、布帛絲麻之利。至太昊王天下,才教民做網罟去取禽獸與魚,以供飲食,而民皆便之,因此以伏羲為氏。又以其能畜養馬牛羊豕雞犬之六畜,以供庖宰廚膳,以為犧牲,而祭享天地祇,故又曰庖羲氏。

帝太昊伏羲氏,成紀人也,以木德繼天而王,都宛丘。帝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於是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於人,始畫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為卦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書製有六:一曰象形,二曰假借,三曰指事,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諧聲。使天下義理必歸文字,天下文字必歸六書。作甲曆。

帝太昊伏羲氏,乃成紀人也,以木德繼天而王天下,建都於宛丘地方。其德合天地之德,故天應以鳥獸文章,蓋鳥獸之形色,粲然示人者,皆至文也;地應以河圖、洛書,蓋圖書之奇耦,錯然示人者,皆顯數也。伏羲氏於鳥獸之文,圖書之數,既已法則之,於是又仰觀日月星辰之象於天,俯觀剛柔高深之法於地,中觀萬物之變化於人,會合了三才的道理,創始畫出八個卦來。每卦有三爻,以象天地人。因未盡其理,又重增三爻為六爻,一卦變做八卦,八卦變成六十四卦,以發泄神明幽微之德,以區別萬物感應之情,定天下之吉凶,而成民之務焉。前此未有文字,隻結繩而記事,於是又造書契,凡大小政事,皆有文字紀載,替了那結繩之政不用。其造書之法有六樣:一曰象形,二曰假借,三曰指事,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諧聲。以此六書製字,使天下的義理,都包涵於文字之中,天下的文字,都不出乎六書之外。又作甲曆,以明天道、授人時。若伏羲氏者,誠萬世文字之祖也。

上古男女無別,帝始製嫁娶,以儷皮為禮,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倫之本,而民始不瀆。又因龍馬負圖出於河之瑞,以龍紀官,故為龍師而龍名。於是共工為上相,柏皇為下相,朱襄、昊英常居左右,栗陸居北,赫胥居南,昆吾居西,葛天居東,陰康居下,分理宇內,而政化大治。

儷皮,是兩張皮。共工、柏皇、朱襄、昊英、栗陸、赫胥、昆吾、葛天、陰康,都是臣名。

上古之世,男女混雜無別,伏羲氏始製為嫁娶之禮。時未有幣帛,隻用兩張獸皮行禮。又正民之姓氏,使族類有分,通以媒妁之人,使合二姓之好。自是人始知夫婦為人倫之本,男女有別,不相瀆亂矣。又因天降瑞物,龍馬負圖,出於孟河之中,遂以龍紀官,號曰龍師而龍名,如飛龍氏、潛龍氏、青龍氏、赤龍氏之類。於是命共工做上相,命柏皇做下相,朱襄、昊英兩人常居左右,栗陸居北方,管北方事,赫胥居南方,管南方事,昆吾居西方,管西方事,葛天居東方,管東方事,陰康居下。這幾個都是賢臣,分理著上下四方的事務。由是政成化行,而天下大治。夫伏羲古之神聖也,亦必賴賢臣分理而後成治道。此圖治者之所當法也。

帝作荒樂,歌扶徠,詠網罟,以鎮天下之人,命曰《立基》。斫桐為琴,繩絲為弦,弦二十有七,命之曰離徽,以通神明之貺,以合天人之和。桑為三十六弦之瑟,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而樂音自是興焉。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

荒字,解做大字。扶徠、網罟,都是樂章名。扶徠之義未詳。伏羲初作網罟,教民佃漁,而天下享其利,故有網罟之歌。鎮,是安定的意思。立基,是樂之總名。按《禮記》疏中說,伏羲之代,五運成立,甲曆始基,畫八卦以定陰陽,造琴瑟以諧律呂,繼德之樂,故曰立基。離,是大琴名。徽,是琴上十三個星,彈時按以為節者。貺,是賜。,是繩索。

伏羲知天地有自然之元聲,人君當用之以和平天下,於是始作大樂。歌扶徠之曲,詠網罟之歌,勞來感動,以安定天下之人,名曰《立基》,蓋用此為興致太平之根本也。又見得桐桑二木,其材皆能發聲,乃斫桐木為琴,繩蠶絲為弦,弦有二十七條,喚做離徽。奏之郊廟朝廷,用以感格神明,使其歆享降福;合和上下,使其歡欣交通。又絞絲作繩,被諸桑木,造為三十六弦之瑟。教民鼓之,以收斂身心,調養性情,使各得其本然之正,而聲樂音律,遂自此起。蓋其神聖開創,實始泄天地太和之秘,而為萬世樂律之祖也。在位一百一十五年,然後崩,其享國長久如此。

炎帝神農氏

炎帝,是帝號。神農,解見下文。

少典之君,娶於有氏之女,曰安登,生二子焉。長曰石年,育於薑水,故以薑為姓。以火德代伏羲氏治天下,故曰炎帝。其起本於烈山,又號烈山氏,亦曰連山氏。其初國伊,繼國耆,合而稱之,故又號曰伊耆氏。

少典,是諸侯國名。有氏,是族名。薑水、烈山、伊、耆都是地名。

初少典之君,娶有氏的女為妻,名曰安登。生二子,長子名石年,即是炎帝,因養育於薑水地方,遂以薑為姓。比先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帝繼其後,取木能生火之義,以火德王,火性炎熱,故號為炎帝。炎帝雖育於薑水,其起初本在烈山,故又稱為烈山氏,亦稱為連山氏。其祖上曾建國在伊地,後又建國在耆地,合兩處而稱之,故又號為伊耆氏。

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王,都於陳,遷曲阜。初藝五穀、嚐百草。古者民茹草木之實,食禽獸之肉,而未知耕稼。炎帝因天時,相地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始教民藝五穀,而農事興焉。民有疾病,未知藥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嚐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書,以療民疾,而醫道立矣。複察水泉甘苦,令人知所避就。由是民居安食力,而無夭劄之患,天下宜之,故號神農氏。

陳,即今陳州,已解,見前。曲阜,即今山東曲阜縣。農,是治田土以種穀之名。藝,就是種。五穀,是稻、黍、稷、麥、菽五樣糧食。耒耜,是種田的器具。耒,即是耜柄。石,是藥中所用之石。

炎帝神農氏以火德治天下,建都於陳,後又遷都於曲阜。初種植五穀、嚐百草。蓋上古之人,都隻采草木的果實,與取鳥獸之肉以為食,而未知耕種稼穡之事。至炎帝因天有春夏秋冬四時,生長收藏,各有其候,又相度地勢,高下燥濕,各有所宜,於是斫削樹木做個耜,又把木揉得彎曲了,做耜之把柄,叫做耒,教百姓每將這器具去耕田種穀,而務農之事由此興起焉。上古民有疾病,不知用藥石醫治。至炎帝始將各樣草木的滋味,件件都用口嚐過,因審查其性,或寒涼、或溫暖、或平和、或大熱。又辨別那藥味中,可為主以治病的,借名為君;可隨著別藥治病的,借名為臣;可幫助別藥的,借名為佐;可引導別藥的,借名為使。輳合將來,以為治病之法。炎帝因嚐辨藥味,曾於一日之內,遇著七十樣毒藥。他有神聖之術,就把相製的藥味,去解化了,那毒不能為害。恐人不知這等法則,遂造為治病的方書,以療治百姓的疾病,而醫藥之道自此立矣。又審察地上的水泉,有味甘而養人者,有味苦而損人者,使人知避了那苦處,就那甘處。夫避苦就甘,則便於取汲,而民之居處得安;耕種以為食,則民得自食其力,免於饑餓;而又知醫藥以治病,則民得終其天年,而無有夭死之患,天下皆以為方便。因他造為耕種務農之事,以養活天下的人,這事從來無人想到,獨是他製造出來,如通神的一般,故稱為神農氏。

炎帝之世,其俗樸重端愨。不忿爭而財足,無製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始列廛於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有火瑞,以火紀官,故為火師,而火名。

廛,是市上民居。交易,是將貨物相交換。

炎帝神農氏在位之時,民間風俗質樸厚重,端正誠愨。百姓每都不見忿爭,而財用自然充足;朝廷上未有詔令,而百姓自然順從。以德化民,雖威厲而不用刑殺,法度省簡而不煩瑣。先時未曾布市廛交易,到神農時,才教人布列店房於國都之中,每日中開市一遭,招致天下之人民,收聚天下的貨物。如為農的有米穀,為工匠的有各樣器皿,都把來交換買賣了,方才退去。人人各得其所欲,甚為方便。這是後世商賈之所由起。神農氏以火德王天下,當時適有火瑞,於是以火紀官,故為火師,而以火名官。如春官名大火,夏官名鶉火,秋官名西火,冬官名北火,中官名中火之類是也。

炎帝之世,諸侯夙沙氏叛,不用帝命,其臣箕文諫而被殺。炎帝益修厥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來歸其地。於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暘穀,西至三危,莫不從其化也。在位一百四十年,崩於長沙之茶鄉。

夙沙氏,是當時諸侯的名號。箕文,是夙沙氏之臣。交趾、幽都、暘穀、三危、長沙、茶鄉,都是地名。

炎帝神農氏之世,諸侯有夙沙氏背叛,不奉行神農的命令。他有個賢臣叫做箕文,諫他,反被他殺了。夙沙氏之無道如此,神農也不去征他,隻益修自己的德政以感化之。於是夙沙氏的百姓,都惡夙沙氏之無道,而仰神農之德化,遂自攻殺其君夙沙氏,而以其地來歸。於是南邊至交趾,即今安南國地方;北邊至幽都,即今順天府地方;東邊至暘穀,即今東海邊日出的地方;西邊至三危,即今陝西沙州地方,莫不服從神農之教化也。在位一百四十年,因巡狩而崩於長沙之茶鄉。

黃帝有熊氏

黃帝,是帝號。有熊,是國名。黃帝以國為氏,故稱黃帝有熊氏。

姓公孫,諱軒轅,有熊國君之子也。生而神靈,長而聰明。是時神農氏為天子,諸侯相侵伐,神農氏不能征。炎帝侵陵諸侯,蚩尤最為強暴。軒轅修德治兵,與炎帝戰而勝之,又禽殺蚩尤於涿鹿。於是諸侯鹹歸軒轅,遂推軒轅代神農氏為天子,是為黃帝。

諱,是名諱。禽,是拿獲,與擒字一樣。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是有熊國君之子。他生下來就神聖靈異,不可窺測,到年紀長大,越發聰明過人,天命人心已有所歸矣。此時炎帝神農氏的後代子孫衰弱,管不得天下,各國諸侯彼此相侵陵攻伐。炎帝既不能征討,反去侵陵那諸侯。而其時諸侯中,有名蚩尤者,更為剛強暴虐,人受其害。軒轅不忍見天下之亂,因此內修德政,外振兵威,伐炎帝而勝之,又禽獲蚩尤於涿鹿地方。於是四方諸侯,懷德畏威,都來歸附軒轅,遂推尊軒轅替神農氏為天子,是為黃帝。

元年,黃帝既為天子,於是始立製度,天下不順者,從而征之。其土地東至於海,西至於崆峒,南至於江,北逐薰鬻,邑於涿鹿之阿。遷徙無常,以師兵為營衛,以雲紀官,有土德之瑞。舉風後、力牧、大山、稽、常先、大鴻,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至。

崆峒,是山名。薰鬻,是北虜名。邑,是帝王所居的去處,叫都,又叫邑。涿鹿,是地名,即今之涿州。阿,是地勢彎曲處。風後、力牧、大山、稽、常先、大鴻,是六個臣名。

黃帝即位之元年,既立為天子,於是創立治天下的法度。天下諸侯,若有不順從法度的,即用兵征討之。其所管的地方,東邊到於海,西邊到於崆峒山,南邊到於江,北邊驅逐虜人薰鬻,使之遠遁,遂建都於北方涿鹿之阿。然雖建都於此,卻遷移不定,或在這裏住,或在那裏住,所至無城郭,隻以眾兵周圍擺列,如營壘一般護衛著。因受命有雲瑞,遂以雲紀官。如春官為青雲氏,夏官為縉雲氏,秋官為白雲氏,冬官為黑雲氏,中官為黃雲氏。又有土德之瑞,舉用風後、力牧、大山、稽、常先、大鴻。得了這六個賢人為相臣,於是治道通乎天地。上無日月星辰失度之變,下無山崩川竭水旱之災,雖神明亦感而至,如河圖獻瑞之類是也。

帝受河圖,見日月星辰之象,於是始有星官之書。命大撓探五行之情,占鬥綱所建,於是始作甲子。命容成造曆,命隸首作算數,命伶倫造律呂,命車區占星氣,容成兼而總之。為文章以表貴賤,作舟車以濟不通,畫野分州,得百裏之國萬區。八家為井,井一為鄰,鄰三為朋,朋三為裏,裏五為邑,邑十為都,都十為師,師十為州。設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舉封禪之禮,作《鹹池》之樂。遠夷之國,莫不入貢。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正妃二子,一曰玄囂,二曰昌意,皆為諸侯。黃帝崩,人以為仙去。子玄囂立,是為少昊金天氏。

鬥綱,是北鬥的柄。大撓、容成、隸首、伶倫、車區,都是臣名。封禪,是祭名。鹹池,是樂名。

黃帝既受河圖之瑞,仰觀於天,見日月星辰之垂象,於是設靈台,立五官,或占日、或占月、或占風,從此才有星官之書。初時伏羲作甲曆,起於甲寅,以紀歲月晝夜方位而已。至是又命大撓因其法,探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情,占鬥柄所指之方,始作甲子。亦用支幹相配以名日,而定之以納音,如甲子乙醜屬金,丙寅丁卯屬火之類。命容成造曆日以定四時,即今《大統曆》便是。又命隸首作百十千萬之算數,即今九章算法便是。又命伶倫取嶰穀之竹,截而吹之,造為六律六呂以正五音。又命車區占星氣以驗災祥。仍命容成兼總其事。又染五采為文章,以表貴賤之分,如旗幟車服之類,各有等級是也。又作舟行水,作車行陸,濟道路之不通者。既而俯察於地,畫九野,分九州,得百裏之國萬區。乃合八家做一井,井一為鄰,合三鄰做一朋,合三朋做一裏,合五裏做一邑,合十邑做一都,合十都做一師,合十師做一州。設左右大監之官,使他監臨萬國,如今總督巡撫是也。又舉封禪之禮以祭天地,作《鹹池》之樂以和神人。時遠方四夷之國,都來進貢。帝生二十五子,得姓者一十有四人。正妃所出有二子,長名玄囂,次名昌意,初皆為諸侯。及黃帝沒,人以為仙去,玄囂以長嗣立,是為少昊金天氏。

五帝紀

五帝,是少昊、顓頊、嚳、堯、舜。按諡法,德象天地謂之帝。以上五君,皆有配天地之德,故稱五帝。這後麵通是記五帝的事跡,故曰《五帝紀》。

帝少昊

少昊名摯,姓己,黃帝之子玄囂也。母曰嫘祖,感大星如虹,下臨華渚之祥而生帝。黃帝之世,降居江水,邑於窮桑,故號窮桑氏。國於青陽,因號青陽氏。以金德王天下,遂號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

華渚、窮桑、青陽、曲阜,都是地名。

史臣說:帝少昊名摯,姓己,即前麵說的黃帝之子玄囂也。其母是黃帝正妃,名叫做嫘祖。曾出遊於華渚地方,適有大星光耀如虹霓一般,下臨其地。嫘祖因感著這祥瑞,遂懷孕而生帝少昊。當黃帝在位之時,少昊初封為諸侯,降居江水地方,又遷邑於窮桑之地,故號窮桑氏。又曾建國於青陽之地,又號青陽氏。到後來繼黃帝而即帝位。黃帝以土德王天下。土能生金,故少昊以金德王天下,遂改號為金天氏。以其能修舉太昊伏羲氏治天下的法度,故稱為少昊。少昊王天下之後,定國都於曲阜。

元年,少昊之立也,鳳鳥適至,因以鳥紀官。帝之禦世也,諸福之物畢至。爰書鸞鳳,立建鼓,製浮磬,以通山川之風。作《大淵》之樂,以諧神人、和上下,是曰《九淵》。

書鸞鳳,是圖寫鸞鳳的形象。建鼓,是大鼓。浮磬,是采地上浮石做成的磬。大淵,是樂名。

少昊之元年,鳳鳥適然來至。這鳳鳥是不常有的瑞物,其來又正當即位之初,少昊因此祥瑞,故以鳥紀官。如鳳鳥氏曆正、玄鳥氏司分之類是也。不但有此鳳瑞而已,自他在位之時,凡飛潛動植,諸福之物,莫不盡至焉。少昊於是使人描寫那鸞鳳的形象於樂器上,又設立建鼓,製造浮磬。作《大淵》之樂,以通山川之風氣;用之祭祀郊廟,以諧神人;用之宴享朝會,以和上下。樂有九成,是以名曰《九淵》。蓋自伏羲、黃帝時,皆已作樂,而至此又加備矣。

少昊氏衰,九黎亂德。天下之人,相懼以神,相惑以怪,家為巫史。民瀆於祀,災禍薦至。帝在位八十四年崩,壽一百歲,葬於雲陽,故後世又曰雲陽氏。兄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

衰,是衰老。九黎,是黎氏九人,乃少昊時的諸侯。巫史,是祝祭祈禳的人。雲陽,是地名,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北。

少昊氏至衰老之時,有諸侯黎氏九人,欲亂其德政,造為鬼神怪異之說,以愚天下之人。而人或信之,以鬼神相恐懼,以怪異相煽惑。於是人家都為巫史,煩瀆於祭祀,以求禳災免禍。如近世假降邪神之類,不知祭不可瀆,瀆則不敬,災禍反薦至焉。蓋九黎見帝衰老,欲民歸己,故鼓惑如此。然帝素能修太昊之法,而彼又是邪說,故終不能改其曆數也。帝在位八十四年崩,壽一百歲,葬於雲陽地方,故後世又稱為雲陽氏。兄昌意之子高陽氏繼立,下麵所稱帝顓頊的便是。

按前稱黃帝正妃二子,一曰玄囂,二曰昌意。此稱昌意為兄,前後疑有一誤,修史者仍而弗改,蓋疑以傳疑之意也。

帝顓頊

帝顓頊,號高陽,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帝顓頊,號高陽氏,乃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少昊之侄也。

元年,土地東至於蟠木,西至於流沙,南至於交趾,北至於幽陵。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動靜之物,小大之神,莫不砥屬。顓頊崩,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動,是物之有知的。靜,是物之無知的。砥,是平定的意思。屬,是服屬。

顓頊承黃帝少昊已成之業,而又聖德廣被,為四海所歸,故其即位之元年,所管的土地,就極其廣大。東邊到蟠木地方,西邊到流沙地方,南邊到交趾地方,北邊到幽陵地方。顓頊之德,沉靜淵深而有謀慮,疏暢通達而知事理,足以通幽明之故,而為神人之主。於是明而萬物,或動的,或靜的;幽而百神,或小的,或大的,無不坦然安定而皆來歸屬。顓頊享年九十六歲而崩,於是玄囂之孫高辛繼立,號為帝嚳。不立顓頊之後,而立高辛者,必以高辛氏有聖德故也。

帝嚳

帝嚳,號高辛。玄囂之孫,黃帝之曾孫也。

高辛,是地名。帝嚳起於高辛,因以為號。是帝玄囂之孫,黃帝之曾孫也。

元年,帝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鬱,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既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服從。帝嚳崩,其子摯立。

鬱鬱,是和穆的意思。嶷嶷,是凝重的意思。

帝嚳的資性聰察,於事能見到那深遠的去處。又明睿,於理能窮到那精微的去處。行事則順乎天之義理,而不敢違越;治民則知那緊急所在,而不敢遲緩。以仁存心,而寬嚴相濟,是仁而有威;有惠及物,皆實心實政,是惠而能信。修身以化天下,而天下自然順從,不待以法度強之也。取材於地,而用之有節;安撫萬民,而施以教誨。按黃帝時所造曆書,以察日月之晦朔弦望而成歲時,日來則迎之,去則送之。又能明於鬼神之理,而敬以事之。其容色,則鬱鬱和穆,有人君之容;其德性,則嶷嶷凝重,有人君之德。凡百舉動,務要合乎時宜,不肯任其私意。穿的衣服,隻與士人一樣,不肯過乎華靡。凡此皆中道所在,而帝能執之,以遍施乎天下。是以天下之人,不止近者悅服,但凡日月照臨的去處,風雨沾被的去處,亦無不悅服而順從者。在位七十五年而崩,其子摯繼立。

帝堯

帝堯,嚳之子,摯之弟也。摯立,封堯為唐侯。摯崩,堯立。

帝堯是帝嚳之次子,摯之弟也。摯以長子繼嚳而立,封堯為唐侯。其後摯以荒**見廢而崩,於是諸侯尊堯,立為天子。

元年,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白馬,茅茨不剪。

收,是冕名,其色黃,故曰黃收。純字,讀作緇字,是黑色。彤,是赤色。茅茨,是茅草,以之覆屋者。

帝堯繼帝摯而即位,始稱元年。堯之德,其仁廣大,如天之無所不覆。其智通微,如神之無所不知。近者莫不依就他,如向日之光華;遠者莫不瞻望他,如仰雲之覆渥。雖富有四海,能恭儉而不矜肆;雖貴為天子,能敬謹而不怠緩。所戴的是黃冕,所著的是黑衣,所乘的是赤車,所駕的是白馬,所居的宮室上麵是茅草覆蓋的,不用剪裁修飾。

存心於天下,加誌於窮民。一民饑,曰我饑之也;一民寒,曰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我陷之也。百姓戴之如日月,親之如父母。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

帝堯之心,時常念著天下,尤加意於失所的窮民。一民無食而饑,就說是我不能足其食以饑之也。一民無衣而寒,就說是我不能足其衣以寒之也。一民犯法而有罪,也說是我平日不能教化他,使之陷於有罪也。把這幾件百姓的事,都任以為己責,所以百姓仰戴他如日月一般,親愛他如父母一般。仁昭而惠澤極其顯著,義立而法製無所廢弛。德之所施者博大,而化之所及者廣遠。當時之民,不待爵賞而自勸於善,不待刑罰而自順其治。《書》所謂“黎民於變時雍”者是也。

是時,十日並出,焦禾殺稼。又有大風、猰貐、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萬民欣悅,莫不向服。定天下道裏遠近廣狹之名。

猰貐,是獸名。封豨,是大豕。修蛇,是長蛇。羿,是人名,古之善射者。青丘、洞庭、桑林,都是地名。

當堯即位之初,七政失纏,有妖日並出於天上,其光酷烈,把下麵的禾稼都焦槁了。又有怪物能作大風,壞人屋舍,惡獸猰貐、大豕、長蛇,都為民害。帝堯乃使善射的人名羿者,以絲係矢,繳大風於青丘之澤。又上麵射去十日,下麵擊殺了猰貐,斬長蛇於洞庭之濱,擒大豕於桑林之野。一應害人之物,皆驅除了。由是萬民得以全生,欣喜歡悅都來歸服。然後將天下道裏遠近廣狹,各定其東西南北方向之名。蓋堯承帝摯之後,朝政荒亂,戾氣充塞,故天象見異,物怪並興。及七政既齊,帝德廣運,則萬邦協和,而天人交應矣。然此亦作史者傳疑之言,固未足深信也。

是時洪水為災,堯問群臣,舉能治水者。四嶽舉鯀,使之治水。鯀為人方命圮族,堯試用之,果然功績弗成。

堯時大水為災,下民受害。堯問群臣,舉善治水之人。四嶽舉崇伯鯀。然鯀之為人,違背上命,傷敗族類。堯已知其不可用,但急於救民,又因四嶽強舉,姑試用之。鯀乃不知順水之性,枉興徒役,築堤障塞,九載不能成功,堯遂廢之。

堯作樂,名曰《大章》。

堯作一代之樂,以和神人,叫做大章。此時堯之政教大行,法度章明,故樂名《大章》,以象德也。

堯之子名丹朱,不肖。在位七十年,堯求賢德可以遜位,群臣鹹舉舜。舜為人賢明,堯亦聞之,於是以二女妻舜。舜以德化率二女,皆執婦道。堯以舜為賢,遂使之攝位。

堯子丹朱,為人嚚訟,不能象堯之德,難以君臨天下。堯在位已七十年,漸覺衰老,要求賢聖有德之人,托以天下,群臣乃同舉虞舜。舜為人,極其賢孝聰明,堯亦素聞之。欲傳以天下,先試他儀刑於家者何如,於是將二女娥皇、女英,與舜為妻。舜則以德化導二女,都恪執婦道,不敢以貴驕其夫子,慢其舅姑。又將難事曆曆試他,都隨事有功。堯乃信舜果是賢聖,遂使權攝帝位,代行天子之事。

又二十八年,堯崩。在位九十八年,壽一百九十八歲。舜避堯之子丹朱於河南,天下朝覲獄訟者,不歸丹朱而歸舜。舜於是即天子之位。

舜攝位二十八年,堯乃棄世,計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九十八歲。舜仍要讓位與堯之子丹朱,乃避處於河南地方。然帝堯付托有素,天下蒙舜德澤已久,都一心愛戴。故諸侯朝覲者,獄訟求平者,皆不歸往丹朱,而歸往於舜。舜見天命人心歸向於己,不得複辭,於是即天子之位。

帝舜

帝舜,黃帝八代孫也。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生康敬,康敬生句芒,句芒生牛,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姓姚氏。舜母死,繼母生象。父母及象,皆下愚不移。瞽叟惑於後妻並少子,嚐欲殺舜。舜盡孝悌之道,事父母,待其弟,每尤加恭順。耕於曆山,曆山之人皆讓畔;漁於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於河濱,河濱之器不苦窳。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二十以孝聞。三十,堯之子丹朱不肖,求可以代己位者,四嶽群臣皆舉舜。堯乃召舜,舜至,堯將遜以位,先察試其才能。乃使之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於百揆,百揆時序;賓於四門,四門穆穆;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帝舜,是黃帝第八代的孫。始初黃帝生昌意,昌意生帝顓頊,帝顓頊生窮蟬,窮蟬生康敬,康敬生句芒,句芒生牛,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姓姚氏。舜的生母早故,瞽叟又娶後妻,生個兒子,名叫做象。舜之父母與其弟象,都是下等極愚的人,不可以道理化改者。瞽叟因偏聽了後妻與少子象之言,三個人嚐謀要殺舜。舜知道了,設法躲避,方才得免。然未嚐以此懷怨,隻盡自家孝悌的道理,事其父母,待其弟,每每愈加恭敬和順。蓋但知我為子為兄的道理當盡,而父母之不慈,與其弟之不善,所不計也。舜雖是黃帝之後,至其父祖時衰微,身無爵祿,窮居畎畝之中,不免為耕稼陶漁之事以養父母。而其至聖之德,見者無不感化焉。嚐耕田於曆山,那曆山之人都彼此遜讓其所耕的田界;嚐取魚於雷澤,那雷澤之人都彼此遜讓其所居的屋地;曾燒造瓦器於河濱,那河濱的人都學他一般信實,做出來的器皿,個個完美中用,沒有苦窳不堪的。凡舜所住的地方,人便都來歸依他,成一個聚落。及至二年,日漸加多,就如一個縣治。及至三年,愈加輳集,就如一個都會。其為人所信從如此。舜才二十歲時,人就都聞他的孝名。至三十歲時,帝堯因其子丹朱不肖,訪求有德之人,可以代己位者,四嶽與群臣眾口一辭,都薦舉他。堯乃使人召舜,舜既來到,堯欲傳以天子之位,然猶未敢輕易,且先察試其才能。乃使舜為司徒之官,使之修明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五典。舜則敬慎以美其教化,而人之具此五倫者,莫不克從。又使為百揆之官,統領眾職。舜則及時以修舉庶務,而事之總於百揆者,莫不時序。又使他兼管四嶽,以賓禮四方諸侯。舜則能以禮輯和那來朝之諸侯,莫不穆穆然極其和順。又因洪水為患,使舜到山林中相度形勢。適遇猛風雷雨,人皆驚懼失常,舜則神氣自如,略不迷亂。帝堯曆曆試舜,見其才德器量,無所不宜如此,然後決意付以大位也。

是時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天下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謂之“八元”。世濟其美,堯未及舉。舜於是舉“八愷”,使主後土;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堯於是使舜攝位。又帝鴻氏有不才子,號曰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號曰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號曰檮杌;縉雲氏有不才子,號曰饕餮,謂之“四凶”。堯未能去,舜皆投之四裔,即共工、兜、三苗、鯀也。舜以鯀治水無成功,於是殛之於羽山,舉其子禹,使之治水。舜攝位之後,二十八年,堯崩。舜避位於河南。天下朝覲、謳歌、訟獄者,不歸堯之子而歸舜,舜遂即天子之位。

高陽氏、高辛氏、帝鴻氏、少皞氏、顓頊氏,皆上古帝王的後代。縉雲氏,是上古夏官的後代。四裔,是四方邊遠之地。

當舜相帝堯之時,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敳、檮戭、大臨、龍降、庭堅、仲容、叔達。這八個人都有和粹之德,天下之人號他做“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這八個人都有善良之德,天下之人號他做“八元”。“八愷”“八元”十六族,世世成其美德,帝堯未及舉用他。舜於是薦舉“八愷”於帝堯,使他為司空之官,主土地之事。又薦舉“八元”,使他為司徒之官,布五教於四方。那時帝鴻氏有不才子一人,號做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一人,號做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一人,號做檮杌;縉雲氏有不才子一人,號做饕餮。渾沌、窮奇、檮杌、饕餮四族,世世成其凶德,總名“四凶”。堯未及除去他,至舜則皆除去之,投棄於四方邊遠之地,即《書經》上所載共工、兜、三苗、鯀四人也。舜既殛殺鯀於羽山,知鯀有賢子名禹,又舉而用之,使他繼其父以治水,而功績果成。不以其父之惡而棄其子之善也。夫舜為天下舉賢去凶,有功德於民甚多,所以攝位之後,到二十八年,帝堯崩時,舜雖避位於河南,以讓堯之子丹朱,而天下同心歸之。凡來朝覲的、謳歌聖德的、求決獄訟的,都不肯歸堯之子,而惟歸舜。舜以人心歸己,不得終辭,遂繼帝堯而即天子之位。

元年,舜既即位,號有虞氏。使禹為司空,棄為後稷,契為司徒,皋陶為士,垂為共工,益為朕虞,伯夷為秩宗,後夔為典樂,龍作納言,是所謂九官也。舜作樂,名曰《九韶》之樂。舜之子商均,亦不肖。舜於是薦禹於天,使之代己位。舜在位五十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在位五十年,壽一百一十歲。禹避商均之位於陽城,天下不歸商均而歸禹,禹遂即天子位。

禹、棄、契、皋陶、垂、益、伯夷、夔、龍,俱人名。司空、後稷、司徒、士、共工、虞、秩宗、納言,俱官名。

舜既即天子之位,國號稱有虞氏。以為治天下惟在任人,任人當量才擢用。於是使禹做司空之官,管治水土;棄做後稷,管教稼穡;契做司徒,掌教化;皋陶做士師,掌刑法;垂做共工,掌百工之事;益做虞官,掌山澤草木鳥獸;伯夷做秩宗,掌郊廟社稷之禮;夔主作樂,以和神人;龍做納言,以宣上命,遂下情。古稱舜時有九官,皆賢聖之佐,即此九人也。九官既命,各稱其職,所以事事做得停當,而舜則恭己無為,成四方風動之治。治功既成,乃象其功德作樂,以奏於祭祀燕饗,名為《九韶》之樂。韶字解做繼字,以其繼堯成功,故稱為韶。樂有九奏,故曰《九韶》。舜的子叫做商均,亦如丹朱不肖,不可以治天下。看得群臣之中,可傳天下,無過禹者,於是薦舉於天,使代己即位。舜在位五十年,往南方巡狩,遂崩於蒼梧地方,壽一百一十歲。禹不敢受舜之禪,還欲商均繼立,避到陽城。其時天下之朝覲、訟獄者,不歸商均,都去歸禹。禹知天命人心不可終辭,遂繼舜即天子之位。夫三代以前,君天下者,禪繼無常,而天命人心,惟歸有德。自禹以後,父子相傳,遂為定製。然而祚之長短,亦係乎德之盛衰。則夫創業垂統,與繼體守成之君,欲為傳世無窮之計,皆不可不以德為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