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三商和諧則人和諧

侯玉波

初看此書,我以為是一本普通的消遣讀物,因此也抱著“工作太累了,輕鬆一下吧”的態度隨便翻閱了其中的幾篇文章,沒想到,竟然很快被其中的文章所吸引。其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作者隨性而自然的文筆,更是因為其將情感、理性、**三者結合起來的“心力模型”。我們知道,這些年關於“情商”的書籍、文章層出不窮,關於“**”的手冊、指南也不少。關於理性的書籍在通俗市場上並不多見,但是在哲學、文化等學術領域中探討的也很多。而本書的獨到之處,則是將三者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構成了人的整體心理能力——心力。

說到心力,不禁讓我想到了心理動力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結構主要包括享樂取向的本我、道德取向的超我和現實取向的自我三者所構成。如果把超我看作人的情感部分,自我看作人的理性部分,本我看作人的**部分,那麽本書正好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相互映證。過去我們往往將弗洛伊德的理論誤解為“泛性論”,其實大家都忽視了他理論中的另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情感和理性。而現在通過本書,我們可以返回去更全麵地思考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

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文化心理學,探討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因此我看一本書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是看它所寫的內容是否符合中國當下的社會文化,是否符合中國人的性格實際,並為中國人所借鑒。對於那些隨手拿過西方的理論或事例,照搬到國人身上的做法,總是不以為然。因為畢竟東西方文化迥異,如果不進行本土化工作,很容易抓錯藥,治錯病。讓我很欣慰的是,本書中的大部分事例,都是我們身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當我在閱讀的時候,常常產生“是啊,這裏寫的不就是那個人嗎?”的想法。由於事實的來源是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寫作方式比較中國化,自然提出的建議就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

在我們進行的一係列研究中發現,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注重線性邏輯,一件事物要麽是黑的,要麽是白的,不可能既白且黑,或忽白忽黑,各部分之間充滿張力和衝突。西方人在處理情愛關係時也是如此,夫妻間認定一個道理,就一根筋走到黑,很難被其他因素所幹擾,因此,如若兩人關係中一個關鍵點出了問題,一時談不攏來,就可能遭致分手的命運;而東方人的思維方式注重整體聯係,不同的事物可以互相轉化和融合,保持整體的和諧。因此東方人處理情感關係,看似是兩個人的矛盾,實則“牽一發而動千鈞”,和整個家庭息息相關,聯係性讓東方人講究整體感情和諧,而不會因一點而動全局。本書也提到了情商、理商、性商三者之間相互平衡、互相補充的觀點。古語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情商、理商、性商三者構成動態而平衡的統一體,三者和諧而人和諧,三者失衡而人失衡,這樣的觀點也非常具有中國文化特色。這也是我為什麽即刻被本書所吸引的原因之一。

關於本書的**部分,我也想再說兩句。“談性色變”的性壓抑年代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社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然而現在有很多書籍和文章為了吸引注意,往往“搏出位”、“語不驚人死不休”,一些觀點和看法直接挑戰社會的道德底線。而本書的“性商”部分,則既沒有教科書式的古板和無趣,也沒有媚俗的趣味或偏激的論點,而是本著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的宗旨,用生動活潑的文風娓娓道來,這也是本書的一大亮點。

絮絮叨叨講了一通,然而一本書究竟是好是壞,並不是看看書序就可以判斷的,因此上麵也隻是一家之言。至於對您來說,這本書的價值究竟幾何,不妨親自瀏覽一番,心中自有判斷。

侯玉波簡介:北京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北京大學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秘書長,北京大學-香港青年協會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主要從事社會心理學及文化心理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開設“社會心理學”、“心理學史”、“文化心理學”、“女性心理學”、“決策研究”等課程,先後主持了 “中國人和美國人思維方式的對比研究”、“中國人自我結構的研究”等課題,與台灣大學、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美國伯克利大學和康奈爾大學有著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著述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