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八釵2

有小監某者,甚便黠,知皇上聖意所在,乃言‘濟南繁華,亞於揚州,欲訪女閭當在此地……’高宗大悅。

至濟南,小監下舟,頃之朱顏綠鬢,盡態極妍,二八麗姝,絹秀綽約,宛如一片彩雲,吹落禦舟……娛樂良久,帝乃擇豐容秀麗,而態度不凡者約六人,留宿舟中……時帝方挾妓酣眠……突見皇後持紙卻立,駭異殊甚,斥問何為。

後跪求有要務請上鑒察。

帝怒曰‘此何時也,爾將圖謀不軌耶’……”由此而引發的便是皇後斷發。

蔡東藩在《清史演義》中,寫了“遊江南中宮截發”回目。小說中寫乾隆在和珅陪伴下遊金陵秦淮河,登舟遊幸,感歎:“北地胭脂,究不及南朝金粉!”乾隆同和珅在舟中,擁妓酣飲,色迷心醉。後被皇後發現,二人發生口角,“皇後氣憤不過,竟把萬縷青絲,一齊剪下”。就是說,皇後勸阻皇帝不要出去尋歡作樂,因而惹惱了乾隆皇帝。這種說法可能出自想像,但皇後惹惱了皇帝是肯定的。從此皇後烏拉那拉氏就被打入冷宮。若不是眾位大臣苦勸,乾隆皇帝就會重演當年他的曾祖父順治皇帝廢掉皇後的故事。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皇後烏拉那拉氏終於在冷宮中走完了49歲的人生之路。

上述野史筆記固然不可作為信史,但它們的出現,卻從一個側麵反映出皇後斷發的確掀起一股強大的衝擊波,乾隆被這股衝擊波糾纏了至少有十幾年。

乾隆四十一年七月,原都察院書吏嚴增請求乾隆冊立皇後,其中涉及到烏拉那拉氏,把已經趨於平息的皇後斷發波瀾再次掀起,怒不可遏的乾隆,便處嚴增斬立決。

風波平地起

乾隆在四十三年即1782年去盛京謁陵,在回鑾途經錦縣時,錦縣生員金從善向乾隆遞上一份請求“立儲”、“複立後”、“納諫”、“施德”等內容的條陳,並要求乾隆應該就皇後烏拉那拉氏斷發一事,向天下臣民頒一份“罪己詔”。

事過十三年,書呆子金從善還就皇後斷發一事指責乾隆私生活失德,要求皇帝下罪己詔,如果當初乾隆不對烏拉那拉氏采取“曲予包容,不行廢斥”,皇後斷發所引發的波瀾就將更大更難平息。

乾隆在駁斥金從善的上諭中特別強調:在冊立烏拉那拉氏為皇後以後,對於烏拉那拉氏所犯有的過失一再寬容,用上諭的原文就是“其後自獲過愆,朕仍優容如故”。

乾隆所說的“優容如故”同野史中烏拉那拉氏對沉湎於聲色的乾隆屢屢進行勸諫、乾隆一開始還能容忍到後來已經厭惡、拒諫,烏拉那拉氏為此憤憤不平的記載是基本上是吻合的。

至於乾隆指責烏拉那拉氏“自行剪發,則國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顧”之後,表示即使如此仍然對烏拉那拉氏“曲予包容,不行廢斥,後因病薨逝,隻令減其儀仗,並未降明旨,削其名號,朕處此事實為仁至義盡。且其立也,循序而進,並非以愛選色升,及其後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愛弛。朕心事光明正大,洵可上對天祖,下對臣民,天下後世又何從訾議乎!乃欲朕下罪己詔,朕有何罪而當下詔自責乎……”乾隆在上諭中喋喋不休地講,當年立烏拉那拉氏為皇後是按照她在後宮中的地位,不是因為烏拉那拉氏年輕漂亮,到烏拉那拉氏去世後以皇貴妃的葬禮安葬她也不是因為她人老珠黃,而是因為她自己剪掉了頭發。

乾隆所說的隻是現象,並不觸及烏拉那拉氏為何要斷發為尼這一最核心的問題,而金從善要求乾隆下罪己詔,恰恰是抓住這一核心問題。

至於乾隆一再標榜自己“仁至義盡”,並未削掉烏拉那拉氏的皇後名號,實際是不願引起更大的波瀾。按照漢族的觀念,廢後為“聖德之累”,總是件不體麵的事,而且必然要引起朝臣的一番辯論,對皇帝來說也就毫無隱私可言了。

一般說不是為了要另立一位妃嬪為皇後,任何一個有頭腦的皇帝都不會輕易提出廢後的。一旦廢後,乾隆與烏拉那拉氏之間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就很可能給抖摟一個底掉。以乾隆的精明絕不會行此下策,他寧肯讓烏拉那拉氏保留皇後的名號,對乾隆來說收回這個名號並無任何意義,反正他已經不打算再冊立皇後了。

乾隆有近五十個後妃,即使有些陸續去世,平時也有二三十個侍候左右,所以那些不得寵的妃嬪常年難得見乾隆一麵。繼後烏拉那拉氏因為她不甘於認命,她勇敢地向皇帝的**威進行了挑戰,結果落得一個欲出家為尼而不可得、被打入冷宮、甚至死後墓穴都受歧視、堪稱死無葬身之地的地步。這是一個弱女子的必然命運,在強權之下,即使她選擇了死,也沒得到應有的尊嚴。

惡皇後

在《後宮如懿傳》之外,瓊瑤劇《還珠格格》中的那個惡皇後其實就是乾隆皇帝的這位繼皇後,雖然隻是小說,隻是電視劇,但也可以看出來,那位繼皇後並不得寵,她雖活著,卻比不得一個死去的人,這就是那個時候乾隆皇帝對待新冊立的皇後與心中的愛後的差別。

乾隆帝繼皇後烏拉那拉氏因斷發被收回皇後大印,從此失寵,死後不但沒有被葬入帝宮,還成為了有清一朝唯一一位沒有諡號的皇後,也是清代唯一一位死後以皇貴妃禮葬入妃園寢的皇後。

她的喪儀規格比妃嬪都低,葬在了一般妃嬪的棺惻,而她的斷發也成了曆史上的一大謎團,終不得解。

野史上說,乾隆皇帝後來發覺富察氏的死與烏拉那拉氏有關,富察氏是後宮爭鬥的犧牲品,他作詩緬懷這位深愛的人,卻被烏拉那拉氏吃醋,竟以斷發相威脅,惹怒乾隆皇帝,導致失寵,被降為貴妃。

但野史不能做為研究的證據,正史裏沒有說烏拉那拉氏的死因,使得烏拉那拉氏的死也變成了清史上的一大疑案。

其實現實中也有這樣的案例,有的男人在妻子去世以後,續娶了別人,但心裏卻總惦念原來的她,這個續娶的女人就變成了替代品,而不是妻子。雖然說不能與一個死人爭風吃醋,畢竟生活還是現實的,油鹽醬醋茶還是實際的,緬懷也隻能放在心裏。如果放在生活中,那麽任憑是誰都無法接受自己成為另一個女人的替代品,那怕這個女人已經死去,也不能接受,更何況是一個新冊立的皇後。

再來看看現代的女人,就如同那個失寵的烏拉那拉氏,她們論才貌,論氣質,論家室,論這個論那個,也許一點都不輸給別人,可是卻無法得到一個人的心,不僅愛情是失敗的,婚姻也是失敗的。一個事業再怎麽成功的女人,如果婚姻不幸福,那也是殘缺的,也是不幸福的,除非她個性冷淡,終生不談婚嫁,不喜歡風花雪月的愛情。

而乾隆皇帝的孝賢純皇後則完全不是這樣,雖說皇帝是天是一個女人的全部,但他畢竟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你對他好,對他真情深意,他是會明白的,何況他們的年齡相當,又是在乾隆當親王時候就已完婚娶來的妻子,深情自不必說,恩愛更是佳話。

如果說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是一開始就有的,那麽為什麽對於烏拉那拉氏來說就不是這樣的呢?她也是在乾隆為親王時娶來的側福晉,與富察氏來帶乾隆帝身邊時間早晚差不多,但是乾隆帝給予的對待,差別卻是明顯到了如天壤。

富察氏所生的孩子,不是立為儲君,就是和碩公主,身份地位不是別人所能比的,雖然有一種說法,說清朝立儲有立嫡長子的慣例,但是也有例外的,這與子因母貴有關。

烏拉那拉氏在富察氏去世以後得以被冊立為新皇後,但是卻不怎麽得寵,後又因斷發而被剝奪了皇後的權利,死後更是淒涼,她所生的孩子命運自然也就好不到那裏去了。

大清皇後愛姓那拉

很多人注意到,雍正和乾隆的皇後都叫烏拉那拉氏,那麽她們有什麽關係嗎?應當說除了出嫁後形成的婆媳關係,從娘家角度來說,她們是沒有關係的,烏拉納拉氏是滿族的一種姓氏。

烏拉那拉氏是明末海西女真烏拉部遺族,與哈達那拉同祖.即納齊布祿之裔,烏拉部長之後.世居今吉林省永吉縣烏拉街至輝發河口鬆花江流域、拉發河流域,以及吉林市至雙陽縣境。其時包括烏拉、宜罕河麟、金州、孫紮泰、鄂漠、優哈爾、蜚優城等城寨.明萬曆十一年(1613年),清太祖親征,烏拉部被徹底兼並。

這個部族的著名人物有:太祖大妃即阿巴亥、太宗繼妃、雍正孝敬憲皇後、乾隆繼皇後。當然最著名的莫過於慈禧太後了。

《後宮如懿傳》裏的各位妃嬪對應正史哪位妃嬪

在甄嬛勝出,一場宮廷大戰宣告結束,但生活仍在繼續,到了乾隆繼位,宮鬥新一季正式拉開大幕。

在這裏,需要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書中的各個人物與史上哪位真實人物對應呢?其表格如下:

皇後富察·琅嬅——孝賢純皇後富察氏

慧貴妃高佳·晞月——慧賢皇貴妃高佳氏

嫻妃烏拉那拉·如懿——純帝繼皇後烏拉那拉氏

哲妃富察·諸瑛——哲憫皇貴妃富察氏

純嬪蘇綠筠——純惠皇貴妃蘇佳氏(蘇氏)

舒嬪葉赫那拉·意歡——舒妃葉赫那拉氏

嘉嬪金玉妍——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玫嬪白蕊姬——(乾隆後妃裏貌似沒有她)

怡嬪黃綺沄——儀嬪黃氏

海貴人珂裏葉特·海蘭——愉貴妃珂裏葉特氏

婉答應陳婉茵——婉貴妃陳氏

推測廢後之謎的真相

讀《後宮·如懿傳》,關於廢後之謎,不免會進行種種推測。那麽首先推測出的一個結論就是:可能是家暴導致烏拉那拉氏斷發。

這種推測的主要依據是乾隆的性。乾隆是一個非常情緒化、且有暴力傾向的人。這一點從孝賢皇後去世時就可以看得出來。

當時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被乾隆斥責不合體統,不懂禮節,特別是永璜,被罵得最慘。

《清史稿·高宗本紀》記載了乾隆斥責永璜,並罰了他的師傅和諳達,並未涉及暴力。但根據當時外國傳教士的記錄,乾隆對永璜在譴責訓斥之外還使用了暴力:

“帝痛憤之極,幾類瘋狂,曾足踢皇長子撲地而痛擊之;又將朝中重臣二人杖斃……”——這是傳教士劉鬆齡給友人的信裏提到的,這在清史稿裏是看不到的,因為這種嚴重有失聖德的行為,中國的史官肯定不敢寫。尤其是“幾類瘋狂”這一句,絕對不是編故事,因為這一句不要說和一個皇帝聯係起來,哪怕是用在一個普通人身上也覺得很誇張,這個傳教士就算要黑乾隆,可以說他花天酒地昏庸無能,但絕對不會用“幾類瘋狂”這種詞,所以他暴力的一麵應當是被人目睹的。由此看出,乾隆在極端狀態下很有可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骨子裏的暴力和殘忍爆發出來。既然能對皇長子施暴,也就不排除乾隆可能對皇後施暴,即使她貴為國母,對乾隆來說,歸根結底也不過是自己的女人而已。

再看看烏拉那拉氏的斷發行為,她是否因勸諫惹惱了乾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乾隆對她幹了什麽?在清朝國俗裏,隻有在皇帝、皇後或皇太後去世時,皇室中人才會依禮截發。那麽皇後在乾隆活著的時候斷發等於是咒他死!如果乾隆隻是把皇後大罵一頓麵子掃地,她應該不至於鬧到剪發的程度,相信在一般情況下,她沒膽量選擇最忌諱的斷發來發泄憤怒,那完全就是在咒乾隆死啊!

但是有一種情況是另當別論的。如果烏拉那拉氏遭到了極端惡劣極端不公平的對待,比如乾隆對她動了手,甚至也使用對待永璜那樣的暴力——“足踢皇後撲地而痛擊之”,烏拉那拉氏憤而斷發就比較符合常理了。在現代社會裏,遭遇家暴的女人經常會有把老公給殺了的事情發生。有一些女人會在被老公暴打後,憤怒絕世,但她想的是先把老公殺了再自殺。請注意,烏拉那拉氏斷發咒乾隆死的行為,恰好符合了遭遇家暴之後女人這種的心理狀態。

乾隆對於烏拉那拉氏的斷發行為,用了一個說法,叫“跡類瘋迷”,這倒是和傳教士說他“幾類瘋狂”頗為對應。這似乎也可以看到是前麵說法的一個佐證。你對別人如何,別人就會在情緒上有一個相對稱的反應,那麽烏拉那拉氏的“跡類瘋迷”也正好對應了乾隆的“幾類瘋狂”。

接著,我們繼續推測,烏拉那拉氏為何被廢呢?她被廢的幾個地方特別值得注意,一個是事出突然,上午還和和氣氣的,可下午就水火不相容地被遣送回京了。而且從所有人震驚的表現來看,乾隆和那拉氏的感情應該一直很好的,而且那拉氏應該是沒有犯什麽明顯的大錯。如果是像有些書中說“兩人關係日漸疏離”,那麽被廢的時候大家也不會那麽驚訝。還有,從公布的罪狀來看,那拉氏唯一的過錯就是剪了頭發,那拉氏當皇後十幾年如果不是遇到極大刺激是不會做出這麽反常的舉動。另外,乾隆在處理那拉氏的態度上很值得尋味。曆朝曆代,皇後被廢之後的身份都是直接貶為庶人,要麽賜死要麽幽禁。這方麵最典型的就是漢武帝的皇後衛子夫,被廢成庶人,死後僅僅是用草席草草收埋。但對於那拉氏,乾隆從來沒有下過正式廢黜她的詔書,死後還按照皇貴妃的禮製下葬。這說明乾隆對她並不是厭惡至極。而我們再看那拉氏被廢後的情況,似乎就能明白一二。作為最後的勝利者,魏佳氏成為皇貴妃,統領六宮,但皇帝到她死都沒有封她為皇後,她的皇後名份是她兒子當上皇帝以後追封給她的。這說明了什麽?

結論就應該是這樣的:乾隆應該是比較滿意烏拉那拉氏的,兩個人是有一定感情基礎的,不然也不會剛冊立為皇後就帶她祭陵、出巡。但野史上解釋說,他們感情破裂的原因是南巡時乾隆有了外遇。可這根本經不起推敲,那拉氏如果嫉妒心過強,是絕對不可能正位中宮那麽多年。那麽是不是擔心後位動搖呢?但這也同樣不成立,烏拉那拉氏作為一個皇後,而且是有兩個兒子的皇後,皇宮多幾個女人,根本不可能撼動她的地位。

或許,此時的那拉氏最在乎的最小心翼翼保護著隻有一樣東西,那就是兒子的皇儲地位。要知道這時那拉氏已是四十八歲,而乾隆帝也是五十五歲了,年齡會讓乾隆帝開始考慮皇儲問題。此前有兩個皇儲對象,一個是孝賢皇後的兒子二阿哥永鏈,另一個是愉妃的兒子五阿哥永琪。但這兩個皇子都早夭了。而此時那拉氏的兒子作為乾隆的嫡子,毫無懸念地成為了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從後來的結果,讓我不得不做如此推測,也許是令妃魏佳氏引導著乾隆,讓他認定皇後的十二阿哥在各個方麵都不如令妃的十五阿哥。於是乎,在經過反複思考之後,乾隆決定立十五子永琰為儲君。

此次杭州之行,之前的氣氛是十分輕鬆的,但當那拉氏聽到乾隆的決定,做為一個母親,她的反應肯定是相當激烈的。可她委屈的眼淚改變不了乾隆冷酷的決定,於是氣急之下剪去頭發,以示抗議。

回京後,乾隆收走了冊封那拉氏的四份詔書,但沒有正式頒布詔書廢黜她,畢竟她沒什麽做錯。隻不過是為了國家的將來,乾隆犧牲了她。

而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在她死後,被以皇貴妃之禮埋葬。在沒有正式頒布詔書廢黜烏拉那拉氏皇後名位的情況下,如果再按照皇後的禮製安葬烏拉那拉氏,那麽皇十二子就還是嫡子的地位,這樣永琰就沒有辦法被立為儲君。

為了將自己認為最中意的兒子扶上皇位,乾隆犧牲了烏拉那拉氏。但對此,他是心存愧疚的,因此在她死後沒有再立皇後。作為勝利者,魏佳氏隻得到了皇貴妃的封號。而這也就合理地解釋了為什麽在烏拉那拉氏之後,乾隆再不立皇後以及魏佳氏雖然受重視可以統攝六宮卻仍然隻能是皇貴妃的名份。

最後,我們在推測以前,有必要看一下清東陵史話如何說。

書中說,烏拉那拉皇後遭到如此下場的原因,雖然清廷以及一切官書都諱莫如深,隻字不提,然而在民間和野史中卻有著種種傳說。野史中所說的乾隆休妻指的就是這件事,也最具有代表性。乾隆是一位風流皇帝,宮中的妃嬪玩膩了,便借南巡之機,到處沾花惹草。大臣和地方官員投其所好,從民間搜來大批美女和江南名妓進獻給皇帝,皇帝沉醉溫柔鄉,不理朝政。

那拉氏皇後深明大義,對乾隆的胡作非為,多次婉言規勸,但皇帝置若罔聞,依舊是我行我素。她決心冒死進諫。一天晚上,她手持諫章,闖進了寢宮,見皇上正與幾個尼姑在尋歡作樂。皇後正顏厲色,喝退了尼姑。然後雙手高舉諫章,口背祖訓,跪在皇帝麵前。乾隆皇帝惱羞成怒,奪過諫章,撕個粉碎,斥責皇後醋意太濃。那拉氏皇後見皇帝蠻不講理,不由得氣往上冒,反唇相譏:“皇上既然喜歡沒有頭發的女人,我也把頭發剪掉,以博皇帝一樂。”說罷就奪過身邊侍衛手中的刀,一狠心,把萬縷青絲齊齊割斷。

皇帝勃然大怒,遂下令廢黜烏拉那拉氏皇後之位。烏拉那拉氏在宮中生活了三十多年,整日提心吊膽,這種日子早就過夠了。因此被廢黜後,一點也不後悔,樂得清閑自在。從此她到杭州某庵裏當了尼姑,每天晨鍾暮鼓,青燈相伴,以度餘生。許多年後,那拉氏皇後圓寂,皇帝命人以皇貴妃的規格把她葬了。

烏拉那拉氏雖然不是如《還珠格格》劇中那麽惡毒,相反她還是溫柔嫻淑的;但是她也許是古往今來最悲慘的皇後了,不僅按照皇貴妃的禮儀下葬,更大的侮辱是她居然沒有自己單獨的墓穴,烏拉那拉氏被葬在了純惠皇貴妃的地宮的側位,並且沒有自己的墓碑神位!

正因為這個原因,據說開發清東陵的時候遇到很大的問題:因為史料記載有這麽一個皇後,可是乾隆的裕陵地宮裏麵卻隻找到富察皇後一個人。直到後來開發到妃嬪陵,發現多出一具屍骨,才確定是這位可憐的皇後。

乾隆不肯與烏拉那拉氏死後同穴,或許就是傳說中的“死生不複相見”吧!

這裏麵還需要講一下,百家講壇曾說過,乾隆在南巡時想晉令貴妃為皇貴妃,烏拉那拉氏皇後不答應,因為曆史上的皇貴妃都是在沒有皇後的時候冊封的,形同副後,所以烏拉那拉氏不高興,然後就剪了頭發。但除國喪外,皇後是不能隨便剪頭發的,所以乾隆就生氣了,把皇後打入了冷宮。到烏拉那拉氏死了之後,本應是國喪,但乾隆卻把她按皇貴妃的禮製給葬了,降國喪為家喪,塞到了另一個皇貴妃陵寢裏。

應當說,晉令妃為皇貴妃這個說法是很沒有說服力的。

如果要我接受,我是很傾向於冒死進諫、斷發離宮版本的。

但清東陵文物研究室主任李寅老師認為這個說法不可靠,具體的論證不再贅述。李寅的解釋是,根據史料記載,那一年隻有一件大事有可能會導致皇後犯下這樣的大錯:令妃晉皇貴妃。

《還珠格格》劇中的令妃正是乾隆的寵妃令貴妃魏佳氏,同時她也是嘉慶皇帝永琰的母親。據說那一年乾隆想要加封令貴妃為皇貴妃,所以皇後烏拉那拉氏才會做出這麽極端的行為。因為據說在清朝,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皇後在世,不立皇貴妃。可問題又出來了,《甄嬛傳》裏頭不是皇後在世就已經冊封端妃為皇貴妃了嗎?!

史上最有名的皇貴妃莫過於萬貴妃,她因為明憲宗姐弟戀的狂熱,而成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獲得“皇貴妃”這個尊號的女人。到了康熙時代,皇貴妃不僅僅是一個稱號,而是僅次於皇後的一個妃子位階。從史料來看,找不到任何一位皇貴妃是在皇後在世的時候就被封為皇貴妃的。實際上,有清一朝,要想當皇後,除非是皇帝的第一原配,一般都是先當皇貴妃統攝後宮,曆練考查一番才能正式冊封皇後。因為皇貴妃對皇後地位的威脅實在太大,不應該同時存在,這是有道理的。

深宮年年不見春

自皇後斷發事件發生之後,乾隆就晉封魏佳氏為皇貴妃,皇貴妃的地位僅亞於皇後。而魏妃能贏得這一封號,同她的容忍具有直接的關係。即使是皇後也要對皇帝的移情別戀心靜如水,因此從入宮的第一天起,她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沒有選擇的權力,除了等待隻有等待。果然,她以心平氣和的等待贏得了皇貴妃的封號,贏得“攝後宮事”的權力,此時她已經38歲。

而在魏佳氏晉升為皇貴妃的同時,被幽禁的皇後烏拉那拉氏含恨離世,皇貴妃魏佳氏就成為了後宮中名分最高的人。

盡管魏佳氏的辦事能力以及待人謙和的態度都令乾隆很滿意,但乾隆卻不打算再立皇後。在乾隆看來,當年烏拉那拉氏在以皇貴妃的身份攝六宮事時也是相當小心謹慎的,一旦得到皇後的桂冠竟會鬧到斷發的地步,誰會擔保魏佳氏不會成為第二個烏拉那拉氏?他可不想在後宮中再冊立一個同自己平起平坐的人,因此絕不立後。

這倒也並不是全部原因,不立後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乾隆在三十八年即1773年秘密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為了不流露出立儲意向,他也隻能讓永琰的母親魏佳氏繼續保持皇貴妃的身份。

乾隆本想等到乾隆六十年公布皇太子的人選、宣布退位的同時,再冊封魏佳氏為皇後,不料秘密立儲才兩年,魏佳氏竟一命歸天,享年四十九歲。

這就使得以皇貴妃的身份攝六宮事長達11年的魏佳氏,一直到去世也未得到本應得到的皇後名分。為了補償她,在魏妃去世後,乾隆令將皇貴妃魏佳氏的靈柩葬入裕陵地宮。乾隆這樣做不會引起臣下對立儲的種種猜測,因為在裕陵的地宮裏已經安葬了三位皇貴妃——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其中,金佳氏生有的三個兒子都健在。

從乾隆二十年到四十年,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裏,無論是在乾隆心中,還是在後宮中,最有影響的當屬魏佳氏。魏佳氏在圓明園“天地一家春”生育了皇十五子永琰,正是由於這個兒子被乾隆立為了繼承人,也就是後來的嘉慶帝,她能母以子貴,在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宣布永琰為皇太子之後追封她為孝儀皇後。

但這裏不同的,隻是魏妃有死後的哀榮,其實魏妃的陽壽同繼後烏拉那拉氏一樣,她們在進入更年期後,身體、心理都發生巨大變化,在這個需要得到關心照顧的時期,卻既不能見到丈夫,也無法與長大成人的兒女聚會,每天隻能在空****的宮殿裏,獨自品味著孤寂。

盡管是錦衣玉食,盡管一呼百應,但魏妃也同烏拉那拉氏一樣,都在四十九歲撒手而去,看似偶然,實際並不偶然。

“一入深宮裏,年年不見春”,“一生遂向空房宿”,的確寫出紫禁城中絕大多數女性精神上的痛苦,不管她們是敏感的還是麻木的。當時萬物飄零,當秋風蕭索,殘陽西墜,不由得不失落於無限哀傷與怨愁。

斜月倒照,撫枕門半開,夜長漏短好淒涼,總是無人來。望穿秋水,肝腸寸斷無消息,三更回首,滴淚折金釵。

深宮怨,深宮歎,殘燭倒影,佳人無可伴,樽傾一醉琴斷弦。斜月倚欄任長歎,誰來問寒暖,綠肥紅瘦,冷輝映嬋娟。

那首幽怨傷感的小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活畫出一位深宮中落寞的寫詩女子。千百年來,此情誰會得,感動腸斷的一聯詩。

所以當個性灑脫的顧況在讀到“一入深宮裏,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後,就在那片葉子上寫:“愁見鶯啼柳絮飛,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把葉片放入上遊流水裏,讓它飄進宮中。十多天後,有人在東苑遊春時,又在禦溝流出的梧桐葉上見詩一首,便送與顧況,詩雲:“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漾乘春取次行。”

這個浪漫的故事在宋初孫光憲記述晚唐五代遺事的筆記《北夢瑣言.雲芳子魂事李茵》裏,“紅葉題詩”更成了進士李茵與宮中女侍書雲芳子人鬼相戀的悲劇故事,而宋人王銍《補侍兒小名錄》引《通幽記》中記載的則是很理想化的結局:貞元年間進士賈全虛臨禦溝而坐,忽見一花連數葉流出,葉上有詩一首,筆跡纖麗,言詞幽怨“一入深宮裏,無由得見春。題詩花葉上,寄與接流人”全虛不由得悲想其人,涕泗交墜,不能離溝上。結果事情輾轉被德宗所知,派人查詢,發現詩是翠筠宮奉恩院王才人養女鳳兒所寫,她自陳:“初從母學文選,初學記及慕陳後主孔貴嬪為詩。幾日前,臨水折花,偶為宮思。今敗露死無所逃。”德宗大為感動,把鳳兒許給了全虛。

南宋末年,王沂孫《綺羅香·紅葉》借紅葉寄托一番末世情懷:“二月殘花,空誤小車山路。重認取,流水荒溝,怕猶有、寄情芳語。但淒涼、秋苑斜陽,冷枝留流醉舞。”

我們可以想象,在那樣悲風颯颯的秋天、那樣頹陽西傾的傍晚、幽囚深宮的才情女子,她的憂愁和感傷無人來會,鬱鬱至死,空留給後世一段**氣回腸的惋惜和傳奇,烏拉那拉氏也許就是這樣的一個悲摧之人。

深宮裏少見帝後情深,而如乾隆與孝賢純皇後,相敬如賓,並且款款深情,則是更為少見。在那深深宮閨之中,最多是其實是紅顏苦命,與帝王薄幸。如孝賢純皇後在逝後多年依然於帝王心中,占據一席之地,真就應該榮幸與深情了。由孝賢純皇後最能反襯出繼後烏拉那拉氏的不幸與苦痛。

作為清朝明君聖主之一的乾隆,他的政績有目共睹,然而他的家務卻是一塌糊塗。這位風流帝王晚年時,越發為亂花迷眼,冷落了後宮無數佳麗,也讓乾隆朝的輝煌在趨向暗淡;對此,享清福的孝憲聖太後不願意管,而性格剛烈的繼後烏拉那拉氏卻勇敢地站了起來。

早已備受冷遇讓她不再留戀外表的美麗,剪斷一頭青絲也就是意味著斬斷了一切紅塵牽掛。

可是,直言進諫,隻是招來了一場龍顏大怒。

是的,她寧可在烈火中被燒毀,也不願意永遠麻木下去。

繼後烏拉那拉隻是一個佐領的女兒,她沒有孝賢皇後的高貴出身,也沒有高佳氏的驚豔美貌,早在寶親王府,四阿哥弘曆最敬嫡福晉富察氏,最寵側福晉高佳氏,而側福晉烏拉那拉氏隻是一個擺設,純粹的擺設!乾隆登基後,她作為府邸的側福晉自然被封妃,她的封號是嫻妃,這多好地說明,在乾隆眼中,她是一個溫婉嫻雅的女子。

本來烏拉那拉氏可是終生隻做一個不起眼的後宮女子,其實那樣的生活也是很好的,不會有人關注她,也就不會被太多地猜忌、算計和陷害。是的,烏拉那拉氏本來可以作為嫻妃,平安而不起眼地度過一生,就像一朵不為人知的小花,悄悄地開放,靜靜地芬芳,默默地經曆著生命的輪回,最後,她肯定也會成為裕東陵眾多寶頂下的一縷幽魂。

可是命運沒有這樣安排,當有一天,孝賢皇後突然去世了,當坤寧宮需要新的主人,本來這絕對不會輪到她,不受寵的烏拉那拉氏是乾隆甚至連想都不會想到,更何況是真正冊立皇後於她。

那個享盡人間清福的老太後,於她可以說是好婆婆了,母親的舉薦是偉大的兒子不能拒絕的。

這在別人眼中完全是一次頂點的輝煌、全麵的大勝利,其實卻導致了烏拉那拉氏整個的人生悲劇。

本來乾隆對不起眼也不受寵的嫻妃,沒什麽特別好感,但也絕對不反感她,可是母親的提議卻讓他對這位妃子的看法一落千丈,“君子無罪,懷壁其罪”。而乾隆雖然在母親的堅持下冊封了烏拉那拉氏,但他卻是不打算給她好臉色的;而後宮中那些一心覬覦皇後大位的寵妃們更是將烏拉那拉氏作為了眼中釘,以前的一切,溫婉謙虛也好,與世無爭也好,所有的一切都成為了罪過,她們說,原來烏拉那拉是最有心計的人,她對太後的孝順也成為了爭奪取皇後大位的陰謀手段之一。烏拉那拉氏就這樣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烏拉那拉氏成為皇後之後,更加謙恭、更加守禮,更加地小心翼翼,就憑這些,雖不斷有新秀女進宮,但這位繼後還是在一段時間內吸引了皇帝,於是六年間,烏拉那拉氏甚至寵冠六宮,她所誕育的一位皇子和幾位公主就非常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然而帝王的寵愛並不長久,令貴人魏佳氏(即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皇後)和後來的容妃(即傳說中的香妃)逐漸遮蔽了烏拉那拉氏的光芒。

但我個人認為,烏拉那拉氏的斷發卻絕對不是爭風吃醋惡化而來的後果。要知道,她擁有了後位,也有兒子——這是一個後宮女子最為重要也是最想擁有的資本,應該說,她是很知足的了。她這樣做,完全是出於她的人生追求與價值觀,她把自己當成一個人,她不能讓自己永遠做一個帝王的附庸。是的,如果她能像魏佳氏後來做的那樣,對乾隆的荒唐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她完全可以平安終老。可是她一方麵,想到了自己作為皇後,還有勸諫的責任;另一方麵,她那被冷落太久的心靈已經不願再在後宮這個華麗的墳墓中苟且偷生了!

帝王的薄幸,與國家的危機,讓她終於以斷發絕決地抗爭,她隻是渴望由此解脫出來,雖然她失敗了,她不僅沒有解脫,反倒受到更深更重的煎熬和更殘酷的折磨。

可以說,烏拉那拉氏的斷發,不是魯莽更不是示威,試想,沒有了恩寵,何來示威的資本?她隻是豁出去了,她隻是什麽也不在乎了,是的,她什麽也不怕了,因此她才敢斷發!

這個曾經美麗過、曾經風光過也曾經幸福過的女子,如冰雪般消融了,除了她的苦淚留下水的痕跡,她被消失得無影無蹤,沒有人還會再記得她曾經的笑靨如花,就連乾隆也忘記了。

“易得無價寶,難得有情郎”,這是女人們千年來不曾改變過的渴望與希冀。

乾隆對烏拉那拉氏的薄幸是有目共睹的,這位苦命的皇後死後竟然沒有自己的墳墓。真正是死無葬身之地!

花開的時候最珍貴,

花落了就枯萎。

錯過了花期花怪誰?

花兒需要人安慰。

一生要哭多少回,

才能不流淚?

一生要留多少淚,

才能不心碎?

我眼角眉梢的憔悴,

沒有人看得會

當初的誓言太完美,

像落花滿天飛……

他們其實也曾經舉案齊眉,也曾經相親相愛情話綿綿。是的,他們當時的誓言一定也是非常地完美。可最終的結果呢,歎!可歎!金屋恨,長門怨,千百年來未曾斷。

幽深簾閨宮牆裏,獨掩羅巾淚如洗。淚如洗兮君不知,此生再見應無期!

烏拉那拉氏在斷發之後,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慘禍,並且,她不可能再複出了,她是冷宮中永遠不能翻身的死魚了。

由昔日嬌貴的皇後,貶作廢居冷宮、隻有兩名侍女的烏拉那拉氏,每日裏相伴的隻是異常的落寞。

據說烏拉那拉氏咽氣前,人已經是蓬頭垢麵,穿戴也是破破爛爛,而我想,她的心此刻肯定麻木了,上麵都長滿了老繭,這樣,塵世的傷害會減輕承受時的銳痛程度。

當然,死亡是避免傷害的最好方式,烏拉那拉氏經由死亡才終於讓自己解脫了出來。

追求完美追求幸福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女人的正當權利,生在帝王專製年代的烏拉那拉氏,應該是無悔的,畢竟她勇敢地追求過完美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