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八釵1

最悲慘——烏拉那拉氏

本章簡介:

流瀲紫的小說《後宮如懿傳》是《後宮甄嬛傳》的續篇,那麽這裏講的如懿是一個怎麽樣的故事?在乾隆的後妃中,烏拉那拉氏是惟一敢於同皇帝的**威抗爭的女人,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以至於死無葬身之地。她不僅留下了太多的委屈,也留下了太多的傳奇……乾隆在位時期曾經冊立過三位皇後,第一位富察氏是其父雍正皇帝給選擇的,第二位烏拉那拉氏是其母孝憲皇太後鈕祜祿氏所安排的,至於第三位皇後魏佳氏雖然是他自己封的,但那也是出於傳位嘉慶皇帝的需要而對其生母的追封。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失寵的第二位皇後烏拉那拉氏。那麽,她為什麽被說成是最悲慘的皇後?史上真實的烏拉那拉氏是什麽樣的?那場無謂大禍是如何惹起的?乾隆的隱痛又是什麽呢?是什麽樣的風波平地起?她是一位惡皇後嗎?她在《後宮如懿傳》和《還珠格格》中被如何演繹的?大清皇後裏有哪幾位姓那拉氏?《後宮如懿傳》裏的各位妃嬪對應正史哪位妃嬪?推測廢後之謎的真相,那麽是家暴導致了烏拉那拉氏的斷發嗎?還是與令妃魏佳氏於皇後在世時便要晉封為皇貴妃有關?而清東陵史話是如何說的?一入深宮裏,年年不見春,我們如何正確解讀繼皇後的斷發之舉?被幽禁的皇後烏拉那拉氏含恨離世,又留給我們什麽樣的思考?

關於《後宮如懿傳》

流瀲紫的小說《後宮如懿傳》是《後宮甄嬛傳》的續篇,那麽這裏講的如懿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雍正在位時,便把如懿賜給弘曆當側福晉。弘曆即位後封她為嫻妃。弘曆登基後,後宮權勢大變。烏拉那拉氏的身份曾經為側福晉青櫻帶來無上的榮耀與地位,如今卻讓她如芒在背。當日在潛邸時的尊貴、恩寵早已是過眼雲煙。種種疑問、委屈隻有埋葬在無盡的深宮時光裏。為求自保,青櫻向太後求了新的名字“如懿”。如懿寓意“美好和安靜”。

如懿在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被封為嫻貴妃。乾隆十三年三月孝賢皇後富察氏死後,中宮之位懸缺。當時弘曆三十八歲,正值中年,崇慶皇太後鈕祜祿氏對於後宮無皇後之事相當關心,見嫻貴妃端莊惠下,有母儀之風,勸皇上立嫻貴妃為皇後。乾隆因與孝賢皇後感情深厚,在孝賢皇後大喪期間就冊立新後,於心不忍,但為了不違背皇太後的旨意,他采取了一個折衷辦法,先在乾隆十三年七月把嫻貴妃晉封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即代替皇後掌管六宮大小事務),暫代行皇後職務,等到孝賢皇後的喪期過後,於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日正式將其冊立為新皇後。

冊立禮剛舉行過半個月,那拉皇後如懿就陪著皇帝展謁祖陵、西巡嵩洛、五台山進香,又下江南巡視。如懿春風得意,榮耀非常。乾隆十七年,生皇十二子永璂,次年生皇五女,二十年又生下皇十三子永璟,一時間,可以說皇恩優渥,倍受寵幸。

乾隆三十年正月,如懿陪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這次南巡成了如懿命運的轉折點。南巡初期,一切都很正常,在途中,皇帝還為她慶祝四十八歲千秋。閏二月十八日,他們來到杭州,在風景秀麗的“蕉石鳴琴”進早膳時,清宮檔案記載:皇帝還賞賜給皇後許多膳品。但到了當天晚上進晚膳時,皇後卻不見了蹤影。她的名字被黃簽蓋上。陪著皇帝進晚膳的隻有當時還是令貴妃的魏佳氏、慶妃陸氏、容嬪和卓氏,此後,皇後再也沒有露過麵。

皇後哪裏去了?有人說她發了瘋病,在杭州削發當了尼姑;也有人說她被先行遣回了京師。在閏二月十八日那天,乾隆派額駙福隆安把皇後由水路送回京師,清宮的《上諭檔》記載:“閏二月十八日,乾隆派額駙福隆安扈從皇後那拉氏,由水路先行回京。”

那麽,皇後為什麽被遣送回京?

原因就是斷發!

南巡結束,回到京師不久,乾隆帝即下令收回皇後手中的四份冊寶,即皇後一份、皇貴妃一份、嫻貴妃一份、嫻妃一份,裁減了她手下的部份傭人,到了七月份,如懿手下隻剩兩名宮女,按清宮製度,隻有後妃中最低一級的答應才有兩名宮女,第二年七月十四日,如懿默默離開人世,終年四十九歲,乾隆命喪葬儀式下降一級,即等同於皇貴妃的的製度舉行,當年九月二十八日葬入裕陵妃園寢。

請注意,收回冊寶、降低供享等同於廢後。那麽理由是什麽?

廢後的理由是“皇後性忽改常,於皇太後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而根據記載,烏拉那拉皇後對太後是很好的。那拉氏係雍正親賜側福晉,如果真是嫉妒成性、且有失婦德的話,那麽婆媳關係一定不會好。但事實上,太後是很喜歡那拉氏的。

到底出了什麽事情會使她發瘋,甚至冒犯自己一直尊敬的皇後?或者說,根本沒有這樣的事情?清朝的皇帝一向以孝字安國,若是要找一個理由廢後的話,“不孝”會成為一個最大最好的借口。而且烏拉那拉的封號是嫻,意即溫柔、美好的人。擁有這樣封號的女人真的會像《還珠格格》劇中那樣暴戾不堪嗎?

廢後之事發生在南巡的路上,似乎可以推斷,有可能是這位嚴謹的皇後阻止了皇帝的風流,惹怒了他導致廢後?那拉皇後到底做了什麽事,讓乾隆立即把她送回京師,並收回四份冊寶呢?

外界傳得紛紛揚揚的那拉皇後剪發事件是目前最明確的一個原因。在滿族的習俗裏頭這是最忌諱的,隻在皇太後、皇帝駕崩時,皇後才可以剪發,當時的皇太後、皇帝都還健在,那拉皇後卻突然剪發,無異於詛咒他們,因此皇帝、太後大怒。

據記載,那拉皇後隨乾隆南巡來到杭州後,乾隆曾深夜換上便服登岸遊玩。皇後再三勸諫,甚至哭諫,乾隆不僅不聽,反而說皇後精神不正常,派人將她送回京師。乾隆之風流可以說是史上著名的。他模仿祖父康熙多次南巡,在迷戀江南美景同時,又趁機尋花問柳。據說他南巡時就曾在清江浦得到一個昭容的女伶,帶在身邊,後來又特命用鈿車錦幰送回揚州,還賜給她玉如意、粉盝、金瓶、綠玉簪、赤瑛、玉杯、珠串等。還有一個女伶名叫雪如,也是美貌多姿,乾隆南巡時又愛上了她,加入行幄,頗受眷顧。事後,雪如特地在上衣肩頭繡上一條小團龍,並且對人說,乾隆皇帝曾經用手撫摩過她的肩膀,因此特繡小龍,以誌寵異。

在《東華續錄》乾隆朝卷二十二中的一道諭旨中說:“皇後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後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後性忽改常,於皇太後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其回京,在宮調攝。經今一載有餘,病勢日劇,遂爾庵逝。此實皇後福分淺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長受朕恩禮所致。若論其行事乖違,即予以廢黜,亦理所當然,朕仍存其位號,已為格外優容。但飾終典禮不便複循孝賢皇後大事辦理。所有喪儀止可照皇貴妃例行。”

那拉氏多年來溫順柔和,所謂淑慎賢明。況且她一向嫻熟禮教,她出身於滿洲貴族,在宮中生活了三十多年,什麽是國家大忌,她會不知道嗎?那麽究竟受了什麽重大刺激,把這位溫順懂禮的皇後逼到了不顧觸犯國俗大忌、甚至發瘋的地步?

野史中的傳說不能說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我們在本章裏將會進行探秘揭謎。

有一個細節,我們應當注意,在那拉皇後過世之時,乾隆正在木蘭圍場打獵,聽到皇後病故,隻是淡淡地命那拉皇後的兒子永璂回宮。當時有個叫李玉鳴的禦史上疏,請依皇後禮舉喪,結果竟被謫伊犁。斷發一事發生的十幾年後,書呆子金從善上書為其嗚不平,遭到處斬的結果。

在這裏,我可以說,一個皇後,如果有臣子為了她而鳴冤,甚至為她被砍頭,那麽她必定是個好皇後。

盡管是個好皇後,烏拉那拉氏仍然是死無喪身之地的結果。

最悲慘皇後

《後宮如懿傳》引起又一輪狂熱,書中關注的就是這位死無喪身之地的皇後。首先,人們要問為什麽如懿的身後事要如此處理?接著,要知道的就是這裏所寫的烏拉那拉氏如懿到底在史上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呢?

清朝到了康熙年間,各種製度已基本完善。根據當時的喪葬製度,如果皇後死在自己的夫君皇帝入葬之前,那麽就葬入皇帝陵內,與皇帝合葬;如果死在夫君皇帝入葬之後,就要單獨建陵。乾隆皇帝弘曆的第二個皇後烏拉那拉氏死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按照上麵所說,就應該葬入裕陵。這已經有先例可循。死於乾隆十三年的孝賢皇後以及慧賢、哲憫、淑嘉三個皇貴妃,早已葬入裕陵地宮,石門未關,在等待皇帝。烏拉那拉氏入葬裕陵,順理成章。可是她卻沒被葬入裕陵,也沒有自己單獨的陵寢。《清實錄》、《大清會典》等清廷官修的書籍中,沒有記載她的葬地,清宮檔案中也沒有記載她死後的去向。《昌瑞山萬年統誌》是由清代馬蘭口總兵主編的清東陵專著,內容涉及廣泛,記載翔實,從陵寢規製到祭祀禮儀,從內葬人物到神牌位次,從官員俸餉到機構設置,無所不包。但這部書關於這位皇後也隻字未提。這位皇後到底葬到哪裏去了?二百年來,一直是個謎。

死無葬身之地!是的,這位皇後就悲慘到了如此地步!

經多方考證、查索,終於在《陵寢易知》這部書中發現了這位皇後的葬處。原來她葬在了裕陵妃園寢(也稱純惠皇貴妃園寢)前排正中主寶頂下的地宮內,與純惠皇貴妃葬在了一起。這部書是東陵的官員在光緒十三年即1887年編寫的。作者在書的序言中講了編寫此書的目的,他說:“蓋思既係旗仆,當知旗事。世食俸餉,累受國恩,能不憶差務乎?故考我朝鼎建昌瑞山,已二百四十年矣,然陵寢員役日眾,差務日繁,自當平時留心詳考,以備指掌,庶不負為旗仆耳。遇差,庶可稽察,所問猶如指掌,斷不能疑難谘嗟,亦何致形同聾聵。雖無出類奇聞,正是本分應曉。”

很明顯,這部《陵寢易知》是當時當差官員們的工作指南和備忘錄,隨著事情的發生和變化,隨時記載,史料價值很高。

這部書在“陵寢規製及內葬人物”部分明確記載:“謹按:皇貴妃園寢,中建寶城,奉安皇後、純惠皇貴妃。寶城後,奉安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三十四位,均各券。”

在“神牌位次”部分記載:“皇後,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十四日薨,是年九月二十八日入寶頂奉安,未入享,無祭。”

一位堂堂大清皇後死後受到的待遇竟如此不堪,而且官書和檔案對此諱莫如深,隻字不提,不能不讓人深感疑惑。那麽,烏拉那拉氏到底是個什麽樣的皇後,在她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麽事呢?

第二位乾隆皇後

烏拉那拉氏——

出生: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日(1718年)。

卒年:乾隆三十一年三十一年七月(1766年)。

享年:49歲。

履曆:雍正年間,為乾隆帝側福晉,具體入侍時間不詳。

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初四,封嫻妃。

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二十三日晉嫻貴妃。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七月初一晉皇貴妃,攝六宮事。

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初二,冊立為皇後。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薨,以皇貴妃禮葬。

諡號:無

葬地:葬於裕陵妃園寢純惠皇貴妃墓穴內,無享祭。

子女: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皇五女。

皇後富察氏去世後,迫於太後的壓力,乾隆才冊封了第二位皇後烏拉那拉氏。

事實上,烏拉那拉氏從一開始就處於富察氏的巨大陰影中。乾隆太愛前皇後了,當然對繼後是一種巨大壓力。

烏拉那拉氏生於康熙五十七年即1718年二月初十,她的父親是滿洲正黃旗佐領那爾布。比弘曆小七歲的她是在雍正年間,通過選秀女,被雍正帝將她指配給弘曆做側福晉的。也就是說,烏拉那拉氏在雍正年間入侍乾隆於藩邸,當時被封為側福晉。乾隆即位後,封烏拉那拉氏為嫻妃。十年後,晉封為嫻貴妃。

當時在藩邸的四位福晉中,乾隆最敬重皇後富察氏,最寵愛貴妃高佳氏,最容易被皇帝忽略、冷落的就是烏拉那拉氏,就連純妃、嘉嬪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也遠遠超過了烏拉那拉氏,純妃接連生育皇三子、皇六子以及嘉嬪接連生育皇四子、皇八子,就反映出了這一點。

沒有機會生育的烏拉那拉氏惟一的慰藉就是她同太後特別投緣,也正是由於太後的好感,她才得到了嫻妃的封號。

乾隆十年十月,嫻妃烏拉那拉氏同純妃蘇氏一起被晉升為貴妃。三年後,皇後富察氏在東巡途中仙逝,中宮皇後的位子出現空缺。當時,弘曆38歲,正值中年。皇太後也就是那位著名的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對於後宮無皇後之事非常關心,親自為弘曆選定嫻貴妃烏拉那拉氏為繼後,在她看來,嫻貴妃端莊惠下,有母儀之風。

其實太後的主張是依據家法的,因為此時舊府邸的福晉中隻有嫻妃烏拉那拉氏在世,淑惠皇貴妃高佳氏先賢皇後富察氏幾年就去世了,側福晉富察時也早在雍正年間去世。此時,嫻妃在宮中的名位是最高的。

為這件事,老太後特地給弘曆降下一道懿旨:

皇後母儀天下,猶天地之相成,日月之繼照。皇帝春秋鼎盛,內治需人。嫻貴妃那拉氏,係皇考向日所賜側室妃,人亦端莊惠下。應效法成規,即以嫻貴妃那拉氏繼體坤寧,予心乃慰。即皇帝心有不忍,亦應於皇帝四十歲大慶之先,時已過二十七月矣,舉行吉禮,佳兒佳婦,行禮慈寧,始愜於懷也。欽此。

皇太後的旨意,弘曆不能違背,但乾隆是不甘心的,具體體現在下麵幾個方麵:

首先請看乾隆的回複:“朕以二十餘年伉儷之情。恩深誼摯。遽行冊立。於心實所不忍。即過二十七月。於心猶以為速”。

因與前妻感情深厚,乾隆覺得皇後剛去世不久,在孝賢皇後死後不久就急忙冊立新的皇後,尤其在大喪期間就冊立新後,“心有不忍”,即使過了二十七月仍然覺得太快。

其次,為了不違背皇太後的旨意,他決定采取一個折衷辦法。

乾隆先在乾隆十三年七月把嫻貴妃晉封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即代替皇後掌管六宮大小事務),暫代行皇後之職,管理後宮事務,即所謂的“攝六宮事”,等過了27個月的孝賢皇後喪期後,再舉行冊立皇後禮。

那是在乾隆十四年(1749)四月五日,奉太後懿旨,乾隆正式晉封貴妃烏拉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

第三,盡管如此,乾隆仍然對立繼後顯得十分不情願。

在冊封烏拉那拉氏為皇貴妃後不久,乾隆就在詩中坦率地寫了這樣一句:

六宮從此添新慶,翻惹無端意惘然。

又自注道:遵皇太後懿旨冊封攝六宮事皇貴妃禮既成,回憶往事,輒益惘然。禦製詩二集。

看來其之不情願,達於頂點。

最後,不僅如此,乾隆在立後之前特地前往乾隆靜安莊向前妻告知此事,並大大地解釋了一番,他表白自己與先皇後舉案齊眉,白頭偕老是我的夙願,續弦這事是怎麽發生的呢?是因為必須要有人上孝太後,下率九宮,這是一個要缺,不容虛置。

一年後即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日,乾隆又在太後的敦促下,舉行了冊立皇後之禮。從此,烏拉那拉氏登上了皇後寶座,這年她33歲。

雖然冊後,但實際上皇帝對此更不情願,在他的心目中沒有一個女子能取代嫡後富察氏。

乾隆對這個皇後,既不像對孝賢皇後那麽“敬愛”,也不像對令妃那樣“寵愛”,烏拉那拉氏在當上皇後的一年多時間裏,乾隆對她依舊相當冷漠。乾隆對富察氏的思念,不會因歲月的流逝而衝淡。就像他在悼亡詩中所描繪的:“忍誦關睢什,朱琴已續弦”,“半生成永訣,一見定何時”,“不堪重憶舊,擲筆黯傷神”,誠所謂,“製淚兮,淚沾襟,強歡兮,歡匪心”,“醒看淚雨猶沾巾”。

在他四十歲生日那天,大家都在為“中宮初正名偕位,萬壽齊朝衣與冠”而慶賀,乾隆卻“有憶那忘桃花節,無言閑倚桂風寒”(《禦製詩二集·卷二十》)。在那拉皇後陪同他去真定行宮時,乾隆想起的仍是舊時人:“勸餐非昔侶,舉案是新緣。”並自注:丙寅年來此孝賢皇後相隨(《禦製詩二集卷二十真定行宮晚坐疊舊韻》)。

由此可見,烏拉那拉氏這個皇後當得憋屈到什麽程度,光有權利沒有感情,她的心會受到極強的重創。所以,這個皇後是很失意很落寞的。為了證明自己聰明能幹,她事事要強;為了皇後的尊嚴,她經常聲色俱厲。在她心裏。確實有很多的不平衡。這些不平衡,漸漸把她變成了一個尖酸難纏的人。

乾隆對那拉皇後的態度發生轉變是在乾隆十六年,那年三月十一日,是孝賢皇後三周年日,正趕上首舉南巡江浙,乾隆與那拉皇後奉皇太後駐蹕杭州聖因寺行宮。

就在孝賢皇後三周年忌日那一天,乾隆在悼亡的同時,竟然對長期被冷落的第二位皇後流露出些許歉意,這從“豈必新琴終不及,究輸舊劍久相投”可窺見一二。

那是乾隆悼念孝賢皇後的一首詩。詩中無意間流露出對那拉皇後的內疚:

獨旦歌來三忌周,心驚歲月信如流。

斷魂恰值清明節,飲恨難忘齊魯遊。

豈必新琴終不及,究輸舊劍久相投。

聖湖桃柳方明媚,怪底今朝隻益愁。(《禦製詩二集卷二十五》)

這首詩中的“新琴”指那拉皇後,“舊劍”指孝賢皇後。

正是由於乾隆開始注意到烏拉那拉氏的存在,皇十二子於次年降生(乾隆十七年),緊接著烏拉那拉氏又生下皇五女(乾隆十八年)、皇十三子(乾隆二十年)。

乾隆十七年四月,那拉皇後誕育了皇十二子,這時乾隆的心情自然是高興的,不僅僅在上諭中批複“又皇後已生皇子。一切順適吉祥”,又為此寫詩慶賀:

視朝旋蹕詣暢春園問安遂至昆明湖上寓目懷欣因詩言誌

視朝已備儀,弄璋重協慶。

注:適中宮誕生皇子

天恩時雨暘,慈壽寧溫清,

邇來稱順適,欣承惟益敬,

湖上景愈佳,山水含明淨,

柳浪更荷風,雲飛而川泳,

味道茂體物,惜陰勵勤政。(《禦製詩二集卷三十》)

隨後皇五女、皇十三子永璟相繼降生,也是那拉皇後所出,這些事例都表明乾隆與那拉皇後建立了融洽和睦的夫妻生活。一時間,那拉氏真是苦盡甘來,寵幸非常。

惹起無謂大禍

從表麵上看,皇帝同第二位皇後的關係日趨緩和,但實際上長期的疏遠,已經傷透了她的心;而皇帝對她那種近乎憐憫的情感,也隻持續了五六年,她不到四十歲時,皇帝的注意力就已轉移到一位年輕妃子的身上,她就是貴妃魏氏。

魏佳氏強烈地吸引了乾隆的注意力,她比烏拉那拉氏年輕九歲。在乾隆初年入宮為貴人,比乾隆年小十六歲。

魏佳氏是漢人,她的父輩是隸屬內務府的包衣,也就是說,魏妃的先人是在清初被掠為奴的漢人,編入滿洲正黃旗,賜姓魏佳。乾隆在十年冊封貴人魏佳氏為令嬪,十四年冊封她為令妃,二十四年冊封她令貴妃。這一係列的冊封,體現出魏佳氏的愈來愈受重視。

從乾隆二十一年到乾隆三十一年,魏佳氏接連生下四子二女,11年的時間生下六個孩子,這本身就反映出魏佳氏同乾隆關係的密切。同時,魏佳氏頻繁的生育,也反映出從乾隆二十年起,烏拉那拉氏基本被皇帝遺忘了。

不過,魏妃的皇十七子出生的年份同皇十六子之間相隔了五年,而在此之前魏妃幾乎是一年生一個,怎麽會出現五年的間隔呢?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伴隨著清軍對新疆的開拓,回部和卓氏的入宮,她所帶來的西域風情極大地吸引了皇帝,別說烏拉那拉氏,就連魏妃也被撂在一邊了。

這就是說,在新歡不斷的情況下,烏拉那拉氏雖然貴為皇後,統率六宮,但卻難得見上皇帝一麵。入主中宮的烏拉那拉氏依然得像從前那樣忍受孤獨、寂寞、淒涼,對比曾經有過的愛撫和溫存,在這樣的背景下,變得更加難熬。

烏拉那拉氏終於爆發了,她那要強又較真的個性,在進入更年期以後呈現出失控狀態,她再也不能忍受被冷落了!

烏拉那拉氏自正位坤寧宮以後,皇帝無論江南巡幸、盛京祭祖,還是木蘭秋獮、皇陵展謁,都令皇後伴駕同行。

就在隨同乾隆第四次南巡駐蹕杭州時,烏拉那拉氏因為勸誡“私生活失德”的皇帝,而遭到皇帝的喝斥所以憤而斷發,欲出家為尼,時為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二月十八日。

乾隆之所以震怒異常,原因有二:

一個原因是乾隆非常重視而且花大力氣維護的良好名譽和光輝形象被繼後這一鬧騰全毀了。(乾隆的人生有三大目標——立德立言立功,為了達到這些目標,乾隆做了大量工作。乾隆非常愛麵子);

再一個原因就是,按照滿族習俗,隻有喪夫立誌不再改嫁的女子才剪發,烏拉那拉氏此舉自然被視為大忌,即使對她多有關照的皇太後也不能對此乖張之舉予以寬恕。

雖然乾隆並未公開廢後,但實際上,五月十四日裁撤皇後手下侍從,並把給烏拉那拉氏的所有冊封全部收回:即皇後、皇貴妃、嫻貴妃、嫻妃各一份——這等於在實質上進行了廢後。並於當年的五月初十晉令貴妃魏氏為令皇貴妃,攝六宮事,烏拉那拉氏被打入冷宮,精神與肉體俱受盡折磨,於次年即乾隆三十一年即1766年七月十四日病逝,時年四十九歲。死時身邊僅剩兩個隨侍。

乾隆的隱痛

《清史稿·後妃傳》記載:“(乾隆)三十年(1765年),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發。上益不懌,令後先還京師。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

皇後剪發犯下大忌,因此她的死訊傳來時,乾隆皇帝正在木蘭圍場打獵。他並沒有停止打獵,隻是命皇後那拉氏的兒子回京辦理喪事,並命喪儀照皇貴妃禮辦理,也就是說要從皇後降一個等級到皇貴妃。怎麽樣,就是在善後方麵,皇後烏拉那拉氏的命運也與孝賢皇後富察氏的命運有天壤之別。

雖然乾隆下令以皇貴妃的禮儀安葬第二位皇後烏拉那拉氏,但實際上烏拉那拉氏的葬禮級別比皇貴妃還要低。在乾隆三十一年時入葬裕陵地宮的後妃已經有四位:乾隆的第一位皇後富察氏,慧賢皇貴妃高佳氏,為乾隆生育皇長子、被追封為哲憫皇貴妃的富察氏,淑嘉皇貴妃金佳氏。烏拉那拉氏的靈柩未能進入乾隆的裕陵地宮,而是被安葬在裕陵妃嬪園寢,且未給她修建單獨的地宮,隻是將其靈柩放到純惠皇貴妃的地宮的側位,既不設神牌,也不放置任何祭祀物品。

烏拉那拉氏所生的子女中惟一一個長大成人的皇十二子永璂也成為父母情感破裂的犧牲品。烏拉那拉氏去世時,他才14歲,永璂不僅失去母愛而且還成為母親斷發的替罪羊,在如履薄冰的狀況下,永璂又活了十年,於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去世,時年24歲。最可憐的是,永璂在生前並未得到任何爵位,死後也未得到追封。當年永璜雖然受到乾隆嚴厲斥責,但在永璜死後還是被追封為郡王的,然而永璂卻連這份哀榮也得不到,乾隆對烏拉那拉氏怨恨之深,可見一斑。

皇後斷發在朝野掀起軒然大波,有關乾隆私生活失德、皇帝尋花問柳以及皇後進言屢遭申斥的傳言,一時間四下蜂起。

因而在私人筆記中,不乏這類記載,在《清代野叟秘記》中的就有如下一段記述:“帝苦宮閫森嚴,遂由宮監某之獻策,微行取樂,仿道君皇帝眷李師師故事焉。

時京師有妓曰三姑娘者,所與狎皆貴人,聲氣通宮禁,達官顯宦,奔走鑽營,仰其鼻息者,戶限為穿。時九門提督以私怨下令驅逐諸妓,限一日全出境,違者逮捕治罪。於是諸樂戶紛紛遠移,獨三姑娘若無事者……提督怒,親率緹騎擒之,時已夜半,緹騎破扉而入,聞三姑娘伴狎客將眠矣。提督揮軍,欲入房中搜索,三姑娘徐起,隔窗問‘何事如此洶洶?若驚貴人,誰敢擔其罪耶?’呼人出止之,且曰‘有憑信在此,但持去閱之,自能覺悟,幸勿悔孟浪也’。

提督得紙觀之,璽文朱墨上書‘爾姑去,明日自有旨’。

乃踉蹌而歸。”

而《野叟秘記》則把烏拉那拉氏斷發一節,演義成野史小說,現擇其一二:“後英毅有智略,而才色稍遜,高宗頗嚴憚之。

既而國內無事……帝自喜功高,漸怡情於聲色。

後知之,時以憂盛危明,進脫簪之戒,帝固好名,初亦容之,繼乃由厭倦生惡怒,輒以它故拒諫,後不能平……高宗南巡,皇後請從,未許,後強附太後以行。

入山東境,帝忽思管仲設女閭三百事,群臣奏對,多不稱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