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痛下決心

是李世民的勸說讓李淵動了奪江山之心嗎?曆史上的真實到底如何?

已決意起兵,李淵又為什麽猶豫了?

楊廣又為了什麽要收拾李淵?而李淵又將采取什麽對策?最終結果如何?

假傳聖旨亂民心,這一計策是什麽人提出的?其收效如何?

馬邑太守王仁恭為了什麽被部下殺死?真正原因是劉武周與其侍女私通嗎?

劉武周是如何登上了曆史舞台?他背後的支持者是誰?

在劉武周占據了汾陽宮時,李世民與李淵都有一些動作,那麽在史書中自相矛盾的記載體現在何處?是什麽樣子的?

為招兵買馬,李淵使出了什麽樣的詭計?他此舉是對著什麽人?他的兩個副手王威和高君雅是楊廣派來的間諜嗎?

一、 李淵心動之謎

李世民對父親的遊說

裴寂還要再說點什麽,忽然有一個士卒匆匆跑來,報道:

“突厥又來犯邊,兵都到馬邑了,請大人速回署,發兵截擊外寇!”

李淵聞報,急匆匆往署裏趕。

這時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等,已經在等他了。

當即開了個緊急會議,由李淵下發決定:

派高君雅率兵萬人,出援馬邑,與馬邑太守王仁恭同力抗擊突厥人。

高君雅領命,立刻就去了。

這裏李淵被晉陽宮那夜的酒後亂性誤入溫柔鄉一事,弄得正好幾日寢食不安;

卻又接到馬邑軍報:

王仁恭、高君雅與突厥交戰不利,敗了!

王仁恭被扁得灰頭土臉的,高君雅也是僅僅撿了一條老命溜回來。

這還得了,李淵鬱悶死了!

為什麽呢?

原因很簡單:李淵怕一起被治罪。

一事接一事,葫蘆還沒按下,瓢又浮出水麵,李淵那非常的憂慮就加了個更字。

李淵別無他策,隻是退入內室,一個人呆呆的坐著。

這時,李世民悄步走了進來,他屏去服侍在左右的人,道:“父親大人不趕快圖謀良策,尚待何時?”

李淵回了一句:“誰能有什麽好辦法!?”

李世民勸道:“如今主上昏庸無道,下有流寇盜賊,上有嚴刑峻法,百姓困頓貧窮,官吏朝不保暮。父親大人若還是恪守小節,咱們家的危亡隻怕就在眼前了!”

李淵問:“依你說應該怎麽辦?”

李世民胸有成竹地說:“不如順應民心,興起義兵,轉禍為福,這是上天授予的時機(不若順民心,興義兵,轉禍為福,此天授之時也)。”

李淵大吃一驚:“你怎麽說這種話,我現在就把你抓起來,送交官府處理!”說著就取來紙筆,幹什麽呢?他要先寫一份告發的狀表。

注意這個細節啊,這個細節把李淵的迂腐無能表現得恰到好處,估計是個刻劃人物的高手才能把這段史書寫得如此傳神。

“孩兒細察天時人事,確定機會已到,所以才敢說這樣的話。父親如果一定要告發,兒也不敢辭死!”李世民說著,就滴下淚來。

李淵歎道:“我豈是真的沒有父子之情,哪裏忍心告發你,置你於死地?!但你以後也不要隨便胡說!”

從這話裏,李世民聽出他老爸的心已動了,於是便告退而出了。

以上這個故事是無數史書常講常說的,但事實上,李淵果真是這樣子痛下決心的嗎?

李淵心動之謎絕對不是因為李世民的這幾句話,我的理由有二:

第一,前麵我們說過,為圖自保,他的起兵是遲早的事。

第二,李淵在政治、軍事上的才幹極其突出,讓他也非常自信舉兵後的成功。

因此我們說,李淵決意起兵完全取決於他自己。

化家為國由你一人

好,接著講故事。

第二天,因叛亂發生而傳來的寇警,越發的緊急了,李世民再次來又勸李淵,他的說詞是這樣的:

“如今盜賊日益增多,遍布天下,父親大人奉詔討賊,可是這賊討得盡嗎?賊不能盡,終難免罪!

“而且世人都在盛傳李氏當興,所以李金才無罪卻在一個早晨被滅族了;郕公李渾並無罪孽,居然身誅族夷!兒一夜輾轉難眠,反複籌劃思索,父親大人即使能將寇賊剿滅盡,那麽功高也不會受獎,反倒會讓您自己更危險了啊!

“父親,隻有兒昨天說的話可以使您避禍,這是萬全之策,希望父親不要再遲疑顧慮什麽了!”

而無數版本也都這樣說:當時李淵一想,已汙辱宮眷,大罪難脫,況又姓李,犯了煬帝的大忌,有些幾樣在,也惟有舉事起義才是個免禍之道,於是重歎了一口氣,說:

“我也一夜都在考慮你的話,你說的很是有道理。罷,罷!今日破家亡軀,由你一人;他日化家為國,也由你一人,我也不能自主了(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軀亦由汝,化家為國亦由汝矣)!”

接下來,詩意化的說法就是:

從此李淵的人生就這樣被改寫了,從一個甘心做太守的聽命於君的臣下,而躍起成為一個領頭弄潮的風雲人物,他的生活也由原來的田園般安靜的富貴室中鍾鳴鼎食錦衣玉履,而主要代之為戎馬倥傯的征戰不斷,勝敗都曾經曆,苦樂也全感受,其中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在這大好的施展舞台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李淵又猶豫了

可隨即李淵又遲緩起來,不見行動了。

他的理由是:

“但是,家屬尚在河東,所以此事不應該急速行動,還當從緩為是。”

李世民無奈,隻好答應道:

“父親大人既已決定,家屬趕快打發妥當人去接就是了。”

李淵這一緩,可急壞了好多人。

其實李淵的謹慎也是有道理的。

大兒子李建成等一家人,還都在河東。長安城裏,還有七大姨八大姑的一大堆。老李在這兒打響反隋第一槍,他們可就全都要人頭落地了。

李世民一個楞頭青,自然不會去考慮那麽多那麽遠那麽細致,他有的隻是滿腔創建一番雄偉事業的熱血,和一股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

是不是大家一定會奇怪了。

李世民可是個超人完人啊,他怎麽還有缺點和弱點呢?

其實當時的世民同學,還隻不過十七八歲。這是什麽概念?在今天還隻是個高中生啊,頂多才讀到高三。

那個雄才偉略、文治武功的李世民,也是後來慢慢煉成的。這就如同一把好劍,是要經過許多道工藝,才能慢慢打造出來,而決不是速成品。一蹴而就的成功,往往隻是曇花一現。

可是李淵不急,裴同學急了。

因為劉文靜威脅裴寂說:

“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您為何不早勸唐公起兵,卻推遲拖延不已?況且您身為宮監,卻用宮人侍奉賓客,您死也就罷了,為什麽要誤了唐公呢?”

那天李淵和裴寂又在一起飲酒。

飲至酒意正濃,裴寂從容地說:

“二郎暗地裏招兵買馬,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舉義旗辦大事。正是因為這樣,我才私自決定讓那兩個承幸過皇帝的宮人,來侍奉您睡覺……”

說到這兒,他故意停了停,看李淵額頭在冒虛汗,他才又慢慢地說:

“現在我日夜不安,我害怕一旦事情敗露,我也得和您一起獲罪,被皇帝誅殺。為今之計,隻宜急而不應緩!不知現在您意下如何?”

李淵半天才說:“我兒子確有這個圖謀,事情已經如此,又能怎樣呢?你們還是聽從他的意見吧。”

至此,李淵可以說已經向李世民和裴寂明確地表態了。

如此一來,起兵反隋一事,就可以開始付諸實施。

隻是,仍舊為地下工作性質,得秘密進行。

二、為什麽要假傳聖旨

楊廣又要收拾李淵

恰好這時,煬帝派使者來太原了,來幹什麽了?

據他認為,李淵與王仁恭不能有效地抵禦突厥的進犯,應當治罪。

因此現在要將他們押往江都。

李淵大大地害怕。

裴寂再次抓緊時機,進言道:

“我前日勸導明公,一定要防禍!怎麽樣,眼下事已急迫,明公何必再如此躊躇不決呢?

“古人有言:‘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請明公三思!”

裴寂說到這兒,李世民又接著話茬說:

“如今主上昏聵,國家動亂,為隋朝盡忠沒有好處,試想本來是將佐們出戰失利,結果卻牽連到您這個當主帥的!這種國法,又何必要呢?上既亂法,下亦何必守法?”

李淵卻仍然遲疑,說什麽:

“倘或弄巧反成拙,那又怎麽辦呢?”

裴寂當即便又應聲道:

“不可以再顧慮了,事情已經迫在眉睫!況且晉陽兵強馬壯,明公又蓄積巨萬軍資財物,宮庫饒豐,以此起兵,何患不成?

“今關中空虛,大事可舉也。留守關中的代王楊侑係當今皇帝之孫,年齡尚幼。關中豪傑風起造反,正思擇主而事,隻是不知應該歸附於誰,您要是大張旗鼓地向西進軍,誅暴除亂,招撫群豪,取關中正如拾芥、探囊取物一樣容易。奈何甘受一個使者的拘囚,自去就死,坐等被殺戮呢?”

李淵點頭表示:然也。然也。

接著,秘密布署準備。

將要舉事時,恰好煬帝又派使者,馳馬飛奔驛站,傳命赦免李淵和王仁恭。

官複原職了,李淵起兵的計劃也就又緩行。

同時打發人好好款待先行到來的那個欽使,本來當初人家一來時,李淵推說重病,不能起床,隻是打發他府裏的屬官,接待來使到招待所住下,說待病稍強些,再請他來開讀詔旨。

來使因李淵手握兵權,也強不過人家,隻好忍氣等待著。其實,這個專使哪裏會知道,李淵正想著把這倒黴鬼推向斷頭台,要借他的腦袋,來祭旗起兵。在李淵與世民的起兵部署中,就有這一項。

恰好江都又傳到了赦詔,仍然令李淵照舊供職,帶罪圖功。

這下子李淵急忙出來接了詔書,並款待前後使臣,還厚厚地送了他們一筆錢。

李淵這裏稍稍放心,起兵的事就拖延了。

當時李建成、李元吉還在河東,所以李淵延遲而不能決定。

但李淵的隱忍不發,也是有風險的,因為你不動手,說不定別人搶先一步,你就是刀下之鬼了。

這是一個各種史書廣泛流傳的故事。

照這樣的說法,我們似乎可以如此歸納:李淵確實有些優柔寡斷的,這一點幾乎沒有什麽爭議。始皇帝秦瀛政、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隋文帝楊堅、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成吉思汗、努爾哈赤,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雷厲風行,看準了,就敢幹。而我們的李淵同學,卻是戲劇性地被兩個女子一下子就命中了要害,從而被動把自己推上了曆史大舞台,讓他注定成為千古風雲人物。

一個似是而非的論斷。

偽命題。

部眾勸說

太原人許世緒,現為隋廷鷹揚府司馬。知隋將亡,就勸說李淵:“天輔德,人與能,乘機不發,後必蹈悔。現在隋政不綱,天下熾亂,況且您的姓氏應在圖讖上,名字應驗歌謠,您手握五郡之兵,身處四麵應戰之地,起兵舉事則可成帝業,端坐不動則指日可亡,您好好想一想吧!”

李淵聽了,不覺對他刮目相看,凡事都很相信,關係也很是親密。

行軍司鎧文水人武士彠,前太子左勳衛唐憲,唐憲的弟弟唐儉都勸說李淵起兵。

其中唐儉這樣說:“您北麵招撫戎狄,南麵收招豪傑,以此來取天下,這是商湯和周武王的壯舉。”

李淵說:“商湯、周武不是我敢比的,如今天下大亂,縱使起兵,也是實屬無奈,我從私處講是要圖存,從公處講,則是要拯救萬民於動亂之世,好讓他們過上安定和幸福的生活……

李淵頓了頓,接著說:

“隻是世侄要暫且先注意一下言行,切不可鋒芒太露。剛才你的話,容我再細細考慮考慮。”

假傳聖旨亂民心

李世民保舉劉文靜,說他可勝任參讚兵謀,並且悄悄打發人把劉文靜放出獄。

劉文靜果然不簡單,一出來,就獻了一個錦囊妙計,什麽錦囊妙計呢?

就是打心理戰!

說具體點:詐為製敕。

也就是說,造了一份假詔書,說是年底又要去打高麗啦,征發太原、西河、雁門、馬邑等地,凡年在二十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人全部都得去當兵,規定年底(瞧瞧,時間地點都有了),在涿郡集結,去攻打高麗。

對於製造這道假詔書,《資治通鑒》中說是李淵授意安排劉文靜這樣做的:

淵乃使文靜詐為敕書,發太原、西河、雁門、馬邑民年二十已上五十已下悉為兵,期歲暮集涿郡,擊主麗,由是人情洶洶,思亂者益眾。

而在《新唐書》中則說是李世民的意思:

王(指秦王,當時李世民在未稱帝前被新唐書稱為秦王)教文靜偽為詔“發太原、西河、雁門、馬邑男子年二十至五十悉為兵,期歲盡集涿郡以伐遼。”繇是人心愁擾,益思亂。

好了,先不管是他們父子倆誰的創意吧,但總之這道矯詔一發下去,老百姓痛苦異常,恨不得當即就把這個隋朝皇帝掐死,才能解了恨。

一時間,人心慌慌,策劃造反的人越來越多。

太原的反隋情緒日益高漲。

三、劉武周躍升時代弄潮兒

王仁恭之將死

馬邑太守王仁恭,收受了許多財物賄賂,但他卻不對百姓賑濟施舍。

在他的治下,出現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淒慘現象。

馬邑郡(山西朔縣)人劉武周,驍勇,喜好俠義之舉,他是鷹揚府校尉,這是個軍官名。

王仁恭因為劉武周是當地的土豪,在本州裏也是稱雄稱傑的人物,對他“頗愛遇之,令總虞候”,非常親近信任,令他率領親兵駐防在太守官署,甚至可以直接到王太守家裏出出進進的。

劉武周為人很風流,在太守家裏出入的時間一長,他就與王仁恭的侍女對上了眼,用官方的話說就是:私通。

常常在尋歡春夢醒後,他感覺到恐懼,畢竟這是給王太守戴綠帽子的事啊。他不敢想象事情泄露後自己會是什麽樣的下場。

還不得把我給殺了頭啊!

又見天下已亂,處在恐懼中的老劉,幹脆就決定來個先下手為強。

於是劉武周也開始了圖謀作亂。

同所有極有謀略的叛亂者一樣,他也是先進行輿論工作。

揚言說:“如今百姓饑饉,僵屍滿道,而王府君卻關閉糧倉不肯賑濟撫恤百姓,這難道是為民父母應作的嗎(今百姓饑饉,僵屍滿道,王府君閉倉不賑恤,豈為民父母之意乎)?”

大家聽了,都極為憤怒。

劉武周也登上了曆史舞台

這個劉武周可是初唐時期的一個風雲人物,所以關於他的出身來曆,我們也說說。

他的祖籍是瀛州景城,到了他父親一代時,遷居馬邑的。

而他的出生更是說得神乎其神:

“母趙嚐夜坐廷中,見若雄雞,光燭地,飛投其懷,起振衣,無有,感而娠,生武周。”

就是說劉武周的母親是因一隻公雞而有孕的,這是一種造神必須的環節,正如我們大家熟悉的關於其他一些帝王將相身世之謎的傳說。這裏也不必計較其之真偽了。

前麵我們說過他是在馬邑擔任一個叫鷹揚府校尉的軍職。那麽他是怎麽樣做到這個官的呢?

主要原因:劉武周為人驍悍,善騎射,喜交豪傑。

他的哥哥曾經這樣辱罵他:

“汝不擇所與,必滅吾宗!”

劉武周為了不至於有辱祖宗,因而去了洛陽,投在太仆楊義臣帳下。在征遼時,他有了戰功,於是“補建節校尉”。

好,我們接著講前麵的故事。

劉武周兵變

劉武周對外宣稱自己病了,他一躺在家裏,當地的豪傑就都來問候。

劉武周便殺牛置酒大擺宴席,並誇口說:“壯士怎麽能坐以待斃!?如今官府倉裏的糧食腐爛堆積,誰能和我一起去取糧(壯士豈能坐待溝壑!今倉粟爛積,誰能與我共取之)?”

在場的豪傑都響雷般一聲地應答,和他共同前往。

己醜(即初八),王仁恭正坐在廳堂處理政事,劉武周上堂謁見。

劉武周的黨羽張萬歲等人,隨劉武周進入了廳堂。

本來這一切都顯得很正常。

不料,劉武周登上台階後,猛然抽刀,殺死了王仁恭,然後他手持王仁恭的首級,轉身出來,示於眾人。

場麵之驚心動魄,事情之出人意料,讓郡內一時間無人敢動。

王仁恭就這樣死了,但我以為,真正殺死他的原因,卻並非是劉武周與其侍女私通為求自保,而應該是王仁恭的貪婪與殘暴。

於是劉武周打開糧倉賑濟饑民,實現他當初的承諾。

劉武周又派人在馬邑郡所屬的各城,馳馬發布檄文。於是,各城都降附了劉武周。

劉武周共收得兵馬一萬餘人。

有了兵馬,有了領地,也有了民心,劉武周便自稱太守,同時派遣使者向突厥表示歸附。

在馬邑地區做事,不和這群野蠻人搞好外交,是不行的。

劉武周即了皇帝位

雁門郡丞河東人陳孝意,與虎賁郎將王智辯,共同聯手,討伐劉武周——包圍了他的桑幹鎮。

二十一日,劉武周與突厥人合兵攻擊並殺死了王智辯,陳孝意逃回雁門。

三月十七日,劉武周襲擊攻取了樓煩郡,並奪取了汾陽宮。這些隋廷行宮裏的無辜女子全成了他的階下囚,反正刀把子在劉武周的手裏,他可任意處理這些案板上美麗而無辜的女子。

前麵我們提到過一個細節:楊廣曾來汾陽宮避暑。

在這個細節裏麵,最讓我有感觸的便是這些行宮裏麵年輕美麗的女子。關於這類女子,我們在前麵李淵誤入溫柔陷阱時,曾有過一些介紹,現在我來繼續講故事。

劉武周把這些俘獲的行宮中美麗女子,當成了禮品,用她們對突厥的始畢可汗進行性賄賂。

果然,始畢可汗以戰馬回報了劉武周。

這下子,劉武周兵勢越發強盛,又攻陷了定襄。

接下來,突厥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贈給他狼頭旗。

劉武周不甘心僅僅受突厥封,稱個什麽定楊可汗,他又幹脆自稱皇帝了。

劉武周即了皇帝位後,冊立妻子沮氏為皇後,改年號為天興。

任命衛士楊伏念為尚書左仆射;妹婿與武周同縣的苑君璋,為內史令。

又一頁浸血的史書

劉武周繼續擴張,他率兵包圍了雁門。

雁門郡丞陳孝意全力拒守。結果老陳還真有兩下子,人家不僅把關守住了,而且還乘機出擊,幾次擊敗劉武周大軍。

可是好景不長,很快巨大的危機就顯現了:因為外無救援之兵,陳孝意派密使去江都告急,但都沒有回音。

可是不管怎麽樣,陳孝意誓以必死的決心來守衛雁門。

他每日早晚向存放皇帝詔敕的府庫,跪拜流淚。

他感動了身邊的人。

可是畢竟活下去是人的本能,在劉武周圍城百餘日後,城中糧盡了,校尉張倫為了能活下去,他殺了陳孝意,向劉武周投降。

又一頁浸血的史書翻過去了。

四、揭密自相矛盾

如此矛盾隻為突出李世民

到劉武周占據了汾陽宮,李世民又對李淵說:“大人身為留守,而強盜賊寇現在公然竊據離宮,皇帝聽說豈能善始善終?如果不早定大計,災禍今天就要到來了。”

讀史到此,我感覺迷惑,因為既然前麵已然讓劉文靜做了假聖旨,哪怕這就是李世民的意思,畢竟也是經過李淵批準才得以實行下去的;這可是殺頭的大罪!

俗話說,開弓沒有回頭箭,豈有現在反猶豫不決的?

況且下麵的原因說得更可笑:

李淵聽了,接口道:“正為家屬未到,所以我還在猶豫不能決呀。”

李世民無奈而好笑地回話:

“您的家眷啊,想必現在已經啟程,估計不須幾日便可到達。而眼下的事是燃眉之急,必須得趕緊布置才行啊。”

注意,這樣寫的目的,似乎全在抬高李世民,否則何必這樣矛盾。

自相矛盾。

據說李淵又皺眉道:

“恐怕兵力不足,所以一時不能起事。”

李世民於是走近一步,對著李淵附耳數語。

李淵這才點頭。

既然計劃已定,當即召集將佐來議事。

至此,李淵越發突顯出他絕對無能無用的形象。

注意,這就是一些熱鬧的演義裏麵的故事,正史裏沒有這個,隻是說:

於是李淵召集將領僚佐來議事,而且是必須統統到來。

他們商量什麽事呢?

因為傳來了一個特大新聞,王仁恭的部將劉武周起兵造反了,並殺掉上司王仁恭,占據汾陽宮。

李淵以此作為充分理由。

招兵買馬

這邊劉武周造反成功,那邊李淵就立即做出反應,當然不是發表什麽深表遺憾、非常不滿、強烈抗議這類的外交辭令,而是召集太原的上下官員,商討對策。

李淵升帳宣詞道:

“劉武周占據汾陽宮,我輩卻不能製止,論罪該當滅族,這可如何是好?”

王威等人聽了,都很害怕,再三拜謝李淵,請求他製定對策,並且表態說:

“惟留守之命是從。”

李淵還是故意賣關子說:“朝廷用兵,行止進退都要向上級稟報(例須稟白節度),受上級控製。如今賊人在數百裏之內,江都在三千裏之外,加以道路險要,還有別的盜賊盤踞,靠著據城以守和拘泥不知變通之兵,以抵抗狡詐與狂奔亂竄之盜賊,必然無法保全。我們現在是進退維穀,怎麽辦才好?我也沒有辦法啊。”

王威等人隻好都再次申明態度:

“您的地位又是宗親又是賢士,同國家命運休戚相關,若是等著奏報,哪裏趕得上時機;何況為了平滅強盜寇賊,專權也是可以的。”

李淵佯裝沉吟,過了好半天,他才一副不得已而聽從的樣子,說:“既然眾論一致,我也顧不得專權之名,擅自行事了。隻是第一件大事怎麽解決:兵力太少。”

眾人都說:“您肯定有高明對策。”

“唉,也沒有什麽高明的,隻能是添募了。”

王威等又齊聲答應:“對,正確!”

李淵又道:“劉文靜擔任晉陽令好多年了,他應該很清楚此地都有哪些能征慣戰之豪士的。我想,今日招募兵馬,非他不可。那麽,就暫時將他從獄裏放出來,危險之際,充當此任,可好嗎?”

眾人自然齊聲稱是。

李淵隨即派人召來了劉文靜,讓他開局募兵。

這是李淵故意下的一個套,這麽一來,李淵就可以名正言順、正大光明的招兵買馬,以擴大造反的軍事實力做準備,隻是打著為朝廷辦事的旗號。

於是他命令李世民與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四處募兵,這才是重中之重。

前麵我們說過,一個假聖旨,讓太原的反隋情緒空前高漲。這是一個太重要的細節了。

現在呢,哪怕是路途極遠的百姓,都紛紛來投奔參軍了,十天之內竟有近萬人應募(乃募兵,旬日間得眾一萬)。

同時,李淵秘密派人去河東召李建成、李元吉,去長安召柴紹,要他們速回晉陽。

等等,不是前麵通過李世民的嘴,說早就派人去接李淵所牽掛的家屬了嗎,還說什麽估計快到了,怎麽到現在才付諸行動?此地又一句明確地講,李淵派人去接,實在讓人費解。

是的,這就是矛盾,自相矛盾。

在正史中,確確實實地到了這一步的時候,李淵才正式打發手下人到河東等接家屬,把此事付諸行動,但在野史裏,早在李世民一策反他老爸時,此事就被解決了。

這中間的奧妙,不用再解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