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都是遊玩惹的禍

我們在上一章提到了這件十萬火急的事件,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事件呢?

雁門關事件的主人公是什麽人?

煬帝北巡雁門關時發了什麽意想不到的恐怖事件?

雁門關事件的發起者如果不是義軍,那麽又會是什麽人?

突厥的始畢可汗為什麽與隋廷結怨?

嫁到突厥的義成公主及時地送來了什麽的重要情報?

被困雁門關,隋煬帝的表現如何?

如何能脫險?楊廣又向三軍將士的承諾了什麽?

為讓突厥撤兵,義成公主又使用了什麽高招?

一、又一次被忽略的重大曆史事件——雁門關事件

巡幸

那麽我們上一章提到這件十萬火急的事件,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事件呢?

我稱之為雁門關事件。

可以說,這是又一次被忽略的重大曆史事件。

前麵我們說過,這次事件的主人公是楊廣。

原來,這個十萬火急的事件和隋煬帝的遊玩有關。

還記得前麵我們說過他的幾大敗國特點嗎?其中之一就是遊玩。

這個時候隋廷的外部環境實在不安全,到處是揭竿造反的。這在前麵我們已經說了很多。

可就是到處有危險,他還是又離了京城。

但這次的麻煩還真和義軍起事沒有關係。

公元615年,楊廣一方麵詔令各地堅壁清野,另一方麵他又要出遊了。

這年夏天,天氣有點熱,楊廣打算到太原的汾陽宮避暑。

官方的說法是:巡幸太原。

當時正是陰曆四月,但時令已然是夏季了,用我們今天的計時習慣,應該是陽曆五月底六月初了。

煬帝到了建於太原附近的汾陽宮度夏。

由於宮城地方窄小,百官、士卒們都分散在山穀間用草搭成營帳居住。情調很浪漫。

北巡雁門關

李淵作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乘勝搜剿,又打了幾個勝仗,捷書馳報行宮,煬帝大悅,於是就打算北巡。

具體的主要活動項目:巡狩長城。

雁門是山西的邊疆城市。

楊廣萬不想,當他的車駕一出了雁門,他將遭遇大麻煩——東突厥人會將他圍困一個月之久!

從而有了這次雁門關事件。

這次事件如果放在今天,肯定比美國倒卡紮菲政權轟炸利比亞、日本福島大地震,以及阿富汗抗美大示威還要引人眼珠,恐怕全世界的媒體,都要齊聚雁門關了,進行最新報道。

那是在初秋,陰曆八月初五,煬帝巡遊北塞。

雁門關事件的背景資料

當初,隋廷權臣裴矩認為,應該防備突厥的始畢可汗,因為他的部眾逐漸強盛。於是他就向煬帝獻了一策,以分散始畢可汗的勢力。

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想玩些詭計,削弱始畢可汗的勢力。

但他也把始畢可汗看得太簡單了點。

具體做法:

煬帝打算以宗室女(指公主或者郡主一類的有皇室血統的貴族女子)嫁給始畢的弟弟叱吉設,並封他為南麵可汗,好讓他與始畢可汗對著幹。

叱吉設不敢接受冊封。

非但不接受冊封,還主動向哥哥告發了楊廣的陰謀。

始畢可汗生氣了,而且怨恨得很。

突厥是北方的遊牧部落,分東西突厥,西突厥距中原有點遠,所以一般說的突厥,就是指東突厥。

突厥一直以來,如同漢朝的匈奴一樣,是中原政權的心腹大患。

因為善於騎射,每年不定時的來搶東西,順便再殺些人,老百姓早就不堪其擾。

所以當年楊堅就采取分化瓦解、打強扶弱的政策,以夷製夷,目的是讓東西突厥相互牽製。

楊廣他爸是對的,而他是錯的,並且他還一錯再錯。

始畢可汗有個寵信的大臣,叫史蜀胡悉,善於謀略,軍師級的人物,就如同電視劇《漢武大帝》裏麵的中行悅那一類人;隻不過,稍稍不同的是:這是個胡人。

裴矩的小手段玩上了,他詐稱與史蜀胡悉做買賣,將史蜀胡悉誘騙到馬邑,一刀就給哢嚓了。

然後自作聰明地派使者向始畢宣布詔命,說什麽:“史蜀胡悉背叛可汗來投降,我已經幫您將他處死。”

始畢可汗再怎麽蠢,也不會相信這些鬼話,何況他並不愚蠢。

由此,始畢可汗就不再入朝。

豈止不再朝,他還要報複呢。

二、凶險萬分的雁門關事件

義成公主的重要情報

如今聽說楊廣要來巡視,大好時機,豈能放過?

八月初八,始畢可汗率領幾十萬名騎兵策劃襲擊煬帝的車駕。

此舉若順利,楊廣就死定了!

幸好,嫁到突厥的義成公主,事先送來了重要情報,才沒讓始畢可汗把楊廣捉住。

義成公主原本是始畢可汗的後媽。

可他一當上大汗,就上書隋文帝,請求娶自己後媽,也就是娶他父親啟民可汗的老婆義成公主為妻。

隋文帝準奏!

依照現在人的觀點,這就是**,真是豈有此理,簡直是國法人情皆不容!但在一千多年前的突厥,這是風俗,合情又合法,叫做“父兄死,妻後母,抱寡嫂”。

被困雁門關

八月壬申(即十二日),隋煬帝駕出雁門,不料時勢危急,又嚇得迅速馳入雁門城,然後據關堅守。

他的次子齊王楊暕(音簡jiǎn)率後軍進駐了崞縣(崞音郭guō,山西原平縣)。

八月癸酉(即十三日),突厥大軍幾十萬鐵騎,包圍雁門關,把雁門郡城圍得鐵桶一般。

楊廣這下知道捅了馬蜂窩了。當初他失策了。後悔也來不及了。

隋軍上下,驚恐之極,急忙拆毀民房,用作守衛城池的材料。

雁門郡的41座城池,突厥軍隊已經攻破了其中的39座,隻有雁門、崞縣兩座孤城,沒被攻下。

突厥軍隊緊攻猛打雁門郡,看來也是朝不保夕了。

箭都射到了煬帝的腳跟前。

煬帝嚇慌了,束手無策抱著幼子趙王楊杲,晝夜啼哭,眼睛都哭腫了。

城中有軍、民15萬人,糧食僅夠供應20天。

到時候,不被打死,也要餓死!

如何能脫險

史書到此,記載不大一樣,有的說守城者表現恐慌和不滿;有的說有人輕率地提出逃跑,或把敵人趕走。

左衛大將軍宇文述建議楊廣:選挑選幾千名精銳騎兵突圍出去。

宰相蘇威堅決反對,他說:“據守城池我方還有餘力,況且輕騎乃是對方的長處。陛下是萬乘之主,怎麽可以輕易冒這麽大險率軍突圍呢?”

我們注意到,接下來,疑案再次出現,據《中國通史》說,正是蘇威建議:停止征戰高麗,並懸賞格,重賞戰守及來援的將士。

但在《資治通鑒》中則說是民部尚書,也就是財政部長樊子蓋言之鑿鑿地說:

“陛下在危境中僥幸保全,就算不錯了,一旦開城門突圍,那不是白白送死嗎?不如堅守城池,征召全國各地兵馬前來救援。陛下還應親自撫慰將士兵卒,宣布不再東征高麗;再許以重賞爵位——這麽一來,必定會人人奮勇爭先,何愁不能成功!”

注意前麵的幾句話,前麵說的蘇威反對意見,在這裏也由老樊口中說出。

各種史料總是這樣,對於同一句話同一件事,在細節方麵往往是不統一的。

在這裏,我們至少可以弄清楚一點:那就是宇文述的意見被全盤否定。

內史侍郎蕭瑀認為:

“按突厥的習俗,可汗的妻子可以參與軍機,況且義成公主是以皇帝女兒的身份嫁給胡夷的,她肯定要依恃大國為後援。……”

“你的意思是……”眾人疑問中。

“如果派使者和公主說明,請她幫助斡旋,即便無益也沒害啊。”老蕭說。

大家也認同這個觀點。

“另外,將士們的心裏,多是怕陛下在免除了突厥戰禍後又去征伐高麗,陛下若明確下詔,打消將士們的顧慮,他們肯定安心抗敵。”

老蕭是蕭皇後的弟弟,也就是楊廣的小舅子。

他最後這個建議,和前麵的幾個大臣如出一轍,可見這是一個多麽明顯的事實。

果然接下來,虞世基也勸煬帝重重懸賞,下詔停止征伐遼東的兵役。

煬帝從來不聽諫,這時候也隻好聽諫了:

否了宇文述的建議,采納了樊子蓋和蕭瑀等人的主張。

楊廣向三軍將士的承諾

於是楊廣親自巡視軍隊,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同誌們,當此國有大難之際,你們要努力殺敵,報效國家!勝利以後,凡是參加了這場戰鬥的,都有賞賜,都不愁升官發財!朕一定不允許有關部門的官吏,耍弄刀筆吞沒了你們的功勞。”

他的聖旨也非常明確:

守城有功的人,沒有官職的直接授予六品官職,賞賜物品百段;

已有官職的人級別和賞賜依次增長。

他每天派出慰問將士的使者,絡繹不絕。

於是大家都踴躍殺敵,晝夜抗擊突厥人,雖然傷亡很重,但士氣高漲。

八月甲申(即二十四日),煬帝下詔:招募天下之士,來雁門關勤王保駕。

各地郡守縣令都爭先恐後,響應勤王詔,紛紛渴望立個大功。

這個細節非常好地說明:當時的楊廣和其隋廷政權,其權威還是在的。

三、夏侯端給李淵的洗腦起作用了嗎

誰是隋代洗腦人

就在這時,又有好事者,勸李淵乘機起兵。

不錯這是個好時機,可李淵不為所動,原因不必再說,前麵我們一再強調過,隋楊政權此刻還是占據絕對優勢,公然反叛,隻能成為第二個楊玄感。

這個做洗腦工作的策反者是誰?

他就是李淵的副使夏侯端。

夏侯端何許人也?

他是南朝梁國的尚書左仆射即宰相夏候詳的孫子,也是一高幹子弟。

他善於占卜天象以及給人相麵。

那天下班後,換言之,公務結束後,他來見李淵,兩人一同吃飯。席間,夏侯端又口若懸河:“老兄啊,你可知現在天象如何?”

李淵明知故問:“請指教。”

“如今玉床星座搖動,帝座星不安定,歲星又居於參宿的位置,這可是預示著必有真人起於晉地啊,那這個真人不是您還能是誰呢!?如今主上疑心重而且下手毒辣,他尤其猜忌所有李姓之人,您若不想著變通,怕是大禍將至,唉……”

李淵笑而不答。但心裏很認同這一說法。

夏侯端察言觀色,悄悄話越說越來勁,什麽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之類的。

到他的演講結束後,李淵穩如泰山地慢慢撫須,然後徐徐答道:

“承教!隻是,容我再考慮考慮。”

其實,李淵早已洞若觀火。但起兵非同兒戲,須一矢中的!否則就是一場滅門慘禍。

難道楊玄感的下場,還不夠慘痛嗎?

所以無論老夏怎麽來洗腦,李老大都隻是以不變應萬變。

少年李世民

史書上多數這樣記載:李淵接到勤王詔後,就派次子李世民應募從軍。

屯衛將軍雲定興,也應楊廣的這個勤王詔,在到處募兵救駕。

李世民就到他這兒報名入伍了。

等等,這個雲定興好象是突然冒出來的,以前沒有提到他,並且後來他也再沒出現過,好象特意就是為了表現李世民的勇敢機智而特意被小說家設計出來的一個虛構人物,雖然他總是在正史中以真實曆史人物的麵貌出現。

很多史書都是這樣繼續講述著:

當時的李世民,隻有十六歲,不想他小小年紀,卻是有膽有識。

他仔細做了調查,認為雙方兵力懸殊,雲定興不過五千兵,而突厥大軍卻是幾十萬;不能強攻,隻能智取。

於是他給雲定興獻了一個好計:

多攜帶旗幟、軍鼓作為疑兵。

李世民在當時還發表了一番豪言壯語:

“始畢可汗膽敢傾舉國的兵力,來圍困天子,必定以為我方倉促間無法救援,所以才敢如此猖狂!

“為我軍計,應大張軍容!

“我們最好在白天展開旌旗幾十裏,連綿不斷,就是到了夜間,也一定要鳴鉦擊鼓,金鼓相聞。

“這樣,突厥必定以為我方大批援軍到來,就會望風而逃。

“否則,敵眾我寡,如果對方全軍來戰,我軍必定無法支持。”

雲定興采納了李世民的建議,連連誇獎:

“好一個疑兵計,今日正用得著。”

立刻依計而行。

始畢可汗果然墮入計中。

突厥人的心理壓力,空前地大。

突厥撤兵

這邊煬帝暗中派使者向義成公主求救。

義成公主就派人告訴始畢可汗:“北部邊境告急。”

這時東都和各郡的援兵也都到達忻口(山西忻縣北)。

注意啊,這是一個太重要的細節了!

九月十五日,始畢可汗見形勢不好,解圍出塞。

突厥撤兵退走後,煬帝派人出去偵察,見山穀裏空無一人,這才派出兩千名騎兵在後麵追蹤突厥軍隊。

隋兵追到馬邑,俘獲突厥老弱兩千人返回。

提醒注意啊:馬邑。這個地名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