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淵攻取長安之謎

現在,我們來說說李淵取長安建唐稱帝的曆史過程,為什麽說這是最接近真實而不是零接近真實的曆史原相呢?

李淵起兵向長安進取時遇到的第一個難關是什麽?當時他麵臨了哪三個大問題,以至於稍有解決不當,就將有可能直接導致全軍覆沒?

在李淵的斬首行動中,李淵是如何充分調動各種有利因素,化不利為有利的?

關鍵時刻,李淵使出了什麽樣的詭計,從而得以殘酷地斬殺了隋將宋老生?

李淵為什麽要虛授濫封各種官職?這體現了他什麽高明之處?

李淵如何進行招撫工作?他的兩手都在抓兩手都很硬的招撫政策對路嗎?

鎮守太原的李元吉如何同父親李淵進行了一場造神運作?收效如何?

李淵是否渴望和平解放長安城?為什麽最後仍然是以血腥的屠殺入城的?

隋煬帝年幼的孫子楊侑被李淵立為傀儡皇帝,這樣做的政治目的何在?

為了籠絡人心,李淵進行了哪些舉措?為什麽我們說這些舉措不仁不義?

一、李淵如何進行斬首行動

最接近真實的曆史原相

兵困賈胡堡

李淵的斬首行動

二、李淵的兵進長安之路

虛授濫封——智取民心

一再取勝

渡黃河

長安陷落了

三、李淵為何自嘲為狡猾老狼

假尊聖

李淵的自嘲

不義的籠絡

一、李淵如何進行斬首行動

最接近真實的曆史原相

我們有很久沒說到李淵父子了。

大家都知道,在反隋的割據勢力中,李淵父子集團最後掃滅群雄,統一中國。李淵出身於關隴貴族集團,他所鎮守的又是隋王朝的軍事重鎮太原。隋王朝土崩瓦解之際,李淵眼看隋政權即將崩潰,在大業十三年即公元617年五月,殺掉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從太原起兵。在短短的120多天內,李淵便占領了關中,攻下了長安。入長安後,李淵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傀儡皇帝(史稱隋恭帝),遙尊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則自為大丞相、唐王。大業十四年即公元618年三月,煬帝在江都被殺,同年五月,李淵廢黜了楊侑,自己做了皇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年號武德,定都長安。唐王朝誕生。

以上這些說來簡單,事實上,內中大有文章,絕非是幸運兩字可以解釋的。

現在,我們還是來說說李淵取長安建唐稱帝的曆史過程吧。

注意這可不是演義小說,而是最接近真實的曆史原相。

為什麽要說是最接近真實的曆史原相呢?

前麵我說過,零接近真實的曆史永遠不存在。

兵困賈胡堡

我們來看看李淵稱帝的真實過程。這裏既有其不凡的才能展現,更有他的殘忍、冷酷與虛偽,所以我說,我從沒有任何好惡傾向,我隻為史實代言。在這裏,你能感覺到我的客觀性。

下麵,讓我們回到李淵起兵向長安進取之時。

公元617年陰曆七月14日,大軍到了賈胡堡,就在李淵躊躇滿誌地打著長安主意時,不料前進的路上早有兩頭攔路的“猛虎”,在齜牙咧嘴地等著他。

原來長安的代王楊侑,已探知李淵的目標就是長安,不過它現在是隋都,名叫大興城。長安自古就是陝西南部關中地區的戰略要地。此時,這個小王子並不知道,李淵將讓這一年即公元617年,成為他的隋恭帝義寧元年。

這不李淵行軍到中途,就有前隊探卒來報:

代王楊侑派遣虎牙郎將宋老生率領精兵兩萬人在霍邑駐防;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駐軍河東以抵禦李淵。

您瞧啊,李淵要尊立代王,代王反遣將抗拒,真是二茬不對案,滿擰。

李淵隻得下令說:“那就先進兵霍邑,再說吧!”

霍邑位於通向潼關要塞的汾河流域途。

而賈胡堡,距霍邑約五十餘裏,卻不想忽然大雨滂沱,道路泥濘不堪,行軍太難,隻得在賈胡堡駐紮。

偏偏這一場大雨一下就是好多天不晴,道路越發泥濘不堪,行軍更難了,幾萬人被困在賈胡堡。

恰這時,有消息傳來,說劉武周與突厥人勾結,正積極準備進攻晉陽,欲抄李淵的後路。

而此時,最大最可怕的問題卻是:軍中開始缺糧了。

這三個大問題,稍有解決不當,就將有可能直接導致全軍覆沒。

李淵在不利局麵中,做出第一個對策:派遣府佐沈叔安等人率領老弱病兵返回太原,運來一個月的糧食。

同時,李淵寫書信招附李密。當然下麵的故事,我們已經知道了。

李淵的斬首行動

這時,全國各地的新聞也在日益增多,什麽武威鷹揚府司馬李軌起兵,占有河西五郡;隴右薛舉也稱王了,大動作不斷;李密連連擊敗王世充;竇建德擊潰隋將薛世雄的三萬精兵,而正在雄舉待發。

這些爆炸性新聞讓此時隋軍的士氣,極為低落,宋老生和屈突通兩隻攔路虎,已然成為孤立無援的光杆司令了。

於是李淵做好了攻取霍邑的準備,他先派柴紹帶了支偵察連,去霍邑城下搞搞調查。

據得到的情報,可以斷定那個宋老生不過是一無謀之匹夫,本不堪一擊。

為了激勵士氣,李淵還手指著霍太山說:

“這就是天神在夢中告訴我的地方,現在果然看到了,所以咱們此次進軍關中,如有神助般的順利,那麽今天,我就封此山為海內名山,以諸侯之禮祭祀。”

然後,李淵命軍中的本地人,設立祠堂,他要親自祭祀。他說這樣一來,全軍將士就都將受到神靈的護佑。

李淵這樣煞有介事的搞“迷信活動”,讓他成功地借助神的力量,給將士們打足了氣,因為那個時候,人們對神靈極為推崇。

就這樣,李淵充分調動各種有利因素,化不利為有利,一步步邁向他的目標。

祭祀之後,陰曆八月初一,大雨就停了。初二,李淵命令部隊晾曬鎧甲、器械、行裝,並檢查各自的作戰裝備,不要因為安裝不牢,剛一過招,槍頭掉了白送了命;也不要因為弓弦不緊,箭還沒射,就**了……凡此等等,如果是因為這些成了烈士,那就死的太冤了!

陰曆8月初三早晨,李淵率數百輕騎兵,從山腳下的小路向東南,直抵霍邑。李淵這樣襲擊隋軍,是為了出奇製勝。

李淵和幾百名騎兵先到霍邑城東麵幾裏的地方等待步兵的到來,又派李建成、李世民率領幾十騎到城下,舉鞭揮旗,作出就要包圍城池的樣子,並且狠狠辱罵宋老生。

罵得城樓上的宋老生大怒,同時他也困惑不已,因為他看李淵莫非腦子裏進水了,就這幾百個騎兵,也想來打仗?再看遠處,李淵的後續部隊,正源源而至。

宋老生在一瞬間忽然感覺自己太聰明了,他想,應該趕在他們還沒部署好之前,來個突然襲擊,擒賊先擒王,先把李淵給逮住了,那麽消滅這支叛軍豈不是易如反掌了嗎?

宋老生對自己的聰明非常滿意。

於是宋老生率三萬人從東門、南門分道,傾巢而出,潮水般的撲向李淵。

早在意料中的李淵不慌不忙,將騎兵分出左右兩軍,李淵就和李建成在城東列陣,準備衝擊東門,李世民則在城南列陣,率右軍準備直插上去,占領南門,切斷宋老生的退路,同時,李淵命其餘部隊後退,裝作避其鋒芒的膽怯樣子。

宋老生見了,不禁得意得哈哈大笑,一路往前衝,直衝到城外一裏多的地方,方才布下陣來。

李淵派殷開山立刻去召集後軍。

後援軍隊來到,李淵想讓軍士門先吃飯再戰鬥,李世民阻止說:“時機不可失!”

李淵原本打算與宋老生不立即交鋒,而是誘敵深入,目的就是不想讓宋老生背自己城池而戰,哪料到宋老生這麽給麵子,輕而易舉地就鑽進了李淵的圈套。

當宋老生剛一停下來布陣時,殷開山已經領著步兵,全部趕到了,而李建成和李世民,則率輕騎兵,衝向東南兩個城門,切斷了宋老生的退路。

在宋老生兩麵受夾擊的情況下,戰鬥開始了!

這一仗,打得異常慘烈,鐵騎突出,刀光寒爍,喊殺聲震耳。宋老生拚死反抗,李淵、李建成有些頂不住了。緊急關頭,李世民與軍頭段誌玄,從一高地飛馳而下,率輕騎飛奔而來,直衝宋老生的背後。

李世民分外英勇,史書記載:“世民手殺數十人,兩刃皆缺,流血滿袖,灑之複戰!” 李世民親手殺死幾十人,兩把刀子都砍缺了口,飛濺的鮮血順著衣袖往下直滴,李世民使勁將袖子上的血甩一甩,繼續再戰。可謂身先士卒,所向披靡。

由此可見,李世民作戰確實勇猛,但卻充滿血腥之氣!

兩軍正打得難分勝負,李淵又傳令,命人在軍中大叫:

“已經抓到宋老生啦,已經抓到宋老生啦!”

天啊,這是真的嗎?讀到這兒,您一定會這樣驚問。

悄悄告訴你:當然是假的!嘻嘻。

可是隋軍將士不明真相啊,聽說主帥都被人家逮去了,頓時軍心大亂,紛紛潰散,爭相奔向城門,想躲進城裏逃出一條命。李淵率兵迅速直抵城門,把城門關閉了。

剩下宋老生孤軍奮戰,他也想跑回城內,無奈東南兩門,都被堵死了。

宋老生長歎一聲,眼睜睜地看著城門緊閉,護城河上的吊橋,則懸在半空中,淒淒慘慘地看著宋老生。

城上的守軍雖不敢開城門,但他們一見宋老生已退到了城根下,便迅速放下一根繩索。

宋老生趕緊攀繩而上,可剛剛爬了一丈來高,腳上忽然一陣劇痛,“啪”的一聲,他又掉了下去。

又出什麽事了?

原來李世民部下劉弘基率部眾追到城牆下,一見此情景,劉弘基也飛速地攀繩上去,兩刀就把宋老生的雙腳,砍得鮮血淋漓。

宋老生一掉到了地上,劉弘基揮刀又是一陣亂砍。

而城樓上的隋軍將士隻能是幹瞪眼看著,老宋生被砍成幾大塊,而後割下首級,傳送李淵請功。

李淵的斬首行動,獲得巨大成功。

對霍邑的猛烈進攻,直至黃昏時分。

李淵下令登城,由於沒來得及準備雲梯,他的兵士們隻能冒著雷石、滾木、箭雨和守城士兵的刀槍,一個踩著一個的肩膀,以人為梯,肉搏而上。

終於攻占了霍邑,這是李淵起兵後最重要的一次勝利。

戰鬥結束,李淵親自巡視戰場,但見霍邑城外,數裏之內,都是血流滿地,堆屍成山,這裏一隻殘手,那裏一隻斷腳。

對著如此慘烈的場麵,李淵不禁滄然落淚,對隨從說:

“我自起兵以來,所到之處,百姓無不衷心擁護,所以很少有流血事件發生;今為宋老生所逼,以至生靈塗炭,亂兵之下,無數人枉死於此,人誰無父母妻兒?怎麽會不慘懷痛心?靜心想來,我深感痛惜,有鑒於此,以後攻城,當以文德取之,能和平解決,就一定要和平解決。”

從這番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李淵對大量無辜者的死亡,還是很痛心的,他提出“以文德取代武功”,更是一種非常進步的思想。後來在李世民“貞觀之治”的大功就中,一條最重要的成功經驗,便是“偃武修文”,看來,他必定是受了其父李淵的影響。

虛授濫封——智取民心

李淵在那個群雄逐鹿的年代,能夠最終勝出還有一大法寶。那就是以虛授濫封各種官職,來獲取準確地說是智取民心。

勝利了,自然要敲鑼打鼓地發獎狀、戴軍功章,可是這就又出現了一個問題。

什麽問題呢?

原來李淵獎賞攻取霍邑的有功將士,其中就包括那些奴隸出身的士兵。

主管的官吏們提出異議,他們認為那些以奴隸身份應募的人,不能和良人同樣授勳。

李淵認為這種觀念太迂腐,他的理由是:“在箭與石之間戰鬥,何分什麽貴賤?論功行賞時,怎能有什麽等級差別?理應同樣按功頒賞授官。”

史書記載:“矢石之間,不辯貴賤,論勳之際,何有等差?皆並從本勳授!”

隋煬帝經常有功不賞,以至於軍隊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其在雁門關解圍後的表現,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正是經過接二連三的失信,楊廣才確實成了獨夫。

對照前車之鑒,李淵還特別起草了一份通知,告知全軍將士:隻要有功,不論出身,人人平等地按規定獎賞和授勳。

這一點太了不起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李淵竟然就有了現代人還難以完全做到的平等思想!由此可見,日後強盛的大唐帝國的出現,也不是偶然的。

陰曆八月初四,李淵接見的霍邑城內的文武官員及其家屬,態度誠懇地告訴他們,除殺宋老生外,其他人一概不追究,縱使你們無心歸附,也會受到善待的。

讓眾人感動不已,其收效自然也是好極了。

同時,李淵對霍邑的吏民,慰勞賞賜,如同當初在西河郡一樣。

並且,他還挑選霍邑城裏強壯的男丁從軍。

而對於不想再當兵的關中軍士,李淵不僅允許他們返鄉回家,且都授予五品散官。

此舉深得民心,要知道,宋老生的部下都是關中人,這麽多的兵哥哥衣錦還鄉了,人人都成了李淵的活廣告,李淵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等等這些無形資產,立即大大提升,這對於李唐定鼎關中以及日後建國,可是太有幫助了。

李淵還做出了一個與常人很不一樣的舉動,他竟然用省長一級官員的待遇,厚葬了宋老生。

凡此等等這些“仁政”的實施,既團結了大多數,也擴大了政治影響,一時間,前來歸附李淵的人,都擠破頭了,就連山林中的逸民、隱士、高人,都紛紛出山,爭著搶著來為李淵效命,李淵又為此特意下了一道明旨:

“凡前來歸順的,不論先後,都據才錄用,一如對待晉陽起兵時來投靠的人。”

對此,又有人抗議,理由是授官太多太濫。

當然出來抗議的,都是太原首義的那撥人。

李淵深知這些太原首義人士,是有私心的,他們畢竟是最初創業的,風裏來,雨裏去的不容易,怎麽可以容忍這些新來的,凳子都沒坐熱就當官呢?

可是李淵所想之高之遠,卻非眼前小利益。

李淵以劉邦為例,說服了老部下。

最後他說,人們之所以加入義軍,很大部分人還不是想升官發財?

授予這樣人一個官職,反正是不要錢的買賣,都隻不過是在任命狀上簽個字,蓋個章,就成了!而且如今也是用人之際,人才多多益善;何況這麽做還可以籠絡人心?!

李淵又說:“隋氏吝惜勳位賞賜,因而失去人心。我怎麽能效仿他們呢?況且用官職來籠絡和動員眾人,不比用兵要好嗎?”

眾人無可辯駁。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個道理,誰不知道?

關鍵是怎麽去做得好,就全看你的道行了。

其實早在一起兵的時候,李淵就表現不凡,公元617年陰曆七月初五,大軍開出晉陽。陰曆七月初八,到達西河,當地的軍民載歌載舞夾道歡迎。

李淵進入城內,又做了許多很得人心的工作。

首先,李淵非常關心士兵的生活,他親自帶著李建成、李世民到軍營巡視工作,問寒問暖拉家常,與下層士兵打成一片。

如果發現武器不好使,飯菜不好吃,戰馬沒草料,李淵也都是現場辦公,馬上解決問題,工作效率之高,簡直沒的說。

據記載,當時每天都有上千人,出入李淵的大將軍營帳,或來請功,或來告狀,或來送遞文書,或來投誠歸附。

人氣爆滿,來者如雲,李淵應付得過來嗎?請看史載:

帝處斷若流,嚐無疑滯,人人得所,鹹盡歡心,皆歎神明,謂為天下主也。”李淵不但能夠從容麵對,而且應付自如,辦起事來,幹淨利落,雷厲風行。

有很多時候,辦事效率往往是衡量一個人才能的最重要標準。

另外,李淵還做了幾件“善事”,凡城裏年齡在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全部授予“通議”、“朝請”、“朝散大夫”類的榮譽官銜,讓他們既有麵子,又有福享,李淵發布明旨優待他們,以此來以此爭取民心。

史載:

丙辰,淵至西河,慰勞吏民,賑贍窮乏;民年七十以上,皆除散官,其餘豪俊,隨才授任,口詢功能,手注官秩,一日除千餘人。

同時凡是前來投奔的,不管什麽出身,一概按其才能授官。

而無論官職大小,李淵都親自書寫“告身”,也就是任命狀,以示重視。

請看,李淵一邊詢問來者情況,進行“麵試”,一邊筆下“刷刷刷”地寫個不停,而具體掌握此項工作的官員,隻是從李淵手中領取“告身”,向來者宣布任命並頒布“告身”而已。

史載:

帝特善書,工而且疾,真草自如,不拘常體,而草跡韶媚可愛,嚐一日注授千許人官,更案遇得好紙,走筆若飛,食頃而訖,得官人等不敢取告符,乞寶神筆之跡,遂各分所授官名而去。

這種親曆親為,讓別人感覺到,李淵與大家夥無時無刻不站在一起的啊!

這就是我們前麵提到的仿西河郡辦事的例子由來。

當時,有人也提出封官太濫,李淵付之一笑說:“這些官職不過是些空頭支票,多開點出去,有什麽損失?隻要能多拉些人給咱們賣命就行。這可是一樁非常劃算的買賣啊!”

二、李淵的兵進長安之路

一再取勝

攻陷了霍邑,就等於進了臨汾的大門,李淵大軍以破竹之勢,乘勝繼續南下,一路狂勝。

陰曆八月初八,李淵進入臨汾郡,對臨汾吏民的慰勞安撫如同霍邑。

陰曆八月11日,到達絳郡。

鎮守絳郡的是兩個人,一個是絳郡通守陳叔達,一個是正平縣令李安遠。

陳叔達是當年陳朝陳高宗陳頊的第十六個兒子,頗有才學,在南陳時,被封為義陽王,據說此人十多歲時,有一次邊吃飯,邊即興作詩,居然揮筆而就了十首,被人們讚為奇才,爭相傳頌。

隋滅陳後,陳叔達鬱鬱不得誌,直至大業年間,被楊廣提拔,做了中書舍人,後來又讓他做絳郡通守,直到今日。

李安遠原是隋帝國的雲州刺使李徹之子,少年時是個大賭徒,後來突然悔悟,趕跑了賭友,燒了賭具,改邪歸了正,並且正得一塌胡塗,挑燈夜讀潛心做學問,再加上他生得相貌堂堂,於是得以繼承老爸的爵位,受封為城陽公,並且他與李淵早就是好朋友。

陳叔達是個讀腐了書的,受儒家君君臣臣的思想毒害太深,隻想著報效當今皇上楊廣。

現在李淵兵臨城下,李安遠本想投降,無奈陳叔達不同意,人家是掌大權拿事的人啊。

於是李安遠隻好裝病在家裏不出來。

李淵親自給陳叔達寫了封信,勸他開城投降吧,免得玉石俱焚。

可陳叔達不聽,仍然以螳臂去擋車。李淵在12日清晨,下了最後通牒。

陳叔達仍是一根筋,就是不肯降。

又等了一天,到次日一早,李淵正式下達攻城的命令。

結果不費吹灰之力,絳郡就被拿下。

李淵進城後,先去看望了老朋友李安遠,封他為正平縣公。

陳叔達被五花大綁地押來,嚇得渾身顫抖。但李淵卻親自為陳叔達解去繩子,且還賠禮道歉,連說得罪。

陳叔達那叫一個感動啊。

李淵授予他大將軍府主薄之職,又給他封爵漢東郡公,令他與秘書溫大雅同掌機密。

陳叔達本來就是個才子,自此以後,全軍上下的軍書、教令和文告,以及李淵開會講稿,多出自陳叔達之手,陳叔達也成了李淵的大筆杆子。

渡黃河

攻占絳郡後,李淵率義軍折後西進,在陰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節那天,李淵到達龍門,前麵就是黃河了。

龍門就是今天山西縣的禹門口,與今天陝西的韓城市,隔河相望,黃河從這裏直入華北平原。

龍門以北,水流平緩;龍門以南,水勢湍急,人們傳說這裏是當年大禹治水時一斧子給劈開的。

恰在此時,劉文靜又帶著突厥的柱國大將軍康鞘利,及其突厥兵五百人,戰馬二千匹,回來複命了。李淵大喜過望,盛讚劉文靜辦事利索。

史書記載,到公元 617 年陰曆八月中旬,唐兵在突厥戰馬和士兵的援助下,迅速打破了隋軍的抵抗,繼續向南推進。

李淵準備渡黃河了。

可是如何渡河是個大問題,因為還有河東屈突通這頭猛虎,正張著血盆大嘴,虎視眈眈呢。

陰曆八月21日,李淵大軍到達黃河壺口,這裏就是著名的壺口瀑布,黃河之水自天而瀉一般,從這裏衝出壺口,濤聲如雷,奔騰千裏向大海。

黃河兩岸的百姓都把李淵當成親人解放軍,又是敲鑼,又是打鼓,不但來參軍,還紛紛送來渡船,一天之內,就有數百條。

李淵乘機建立水軍,日夜操練。

這時有個叫孫華的少年英雄,親率十餘人,從郃陽出發,渡過黃河,親自到壺口來投效。關中豪傑為數不少,但聲望少有能及得上孫華的,所以今天他率先來投奔,李淵意識到此舉若處理得當,關中群雄當爭相而至了。於是李淵拉著孫華的手,和他並肩坐在一起,熱情地說話。同時以最快速度,在孫華的檔案上記下了他的新身份:左光祿大夫、武鄉縣公、馮翊郡守。不用說,這全是李淵授予的,而孫華部下也個個有官做,人人有東西分。

果然自此以後,關中的農民起義軍,隻要聽到李淵來了,就爭相前來投奔。

對於招撫工作,李淵一向是兩手都在抓,兩手都很硬,他一手抓投降的地方官府,一手抓歸附的農民起義軍。

好消息接踵而至,鎮守太原的李元吉派人送來了一個更好的消息,說是在晉陽發現了一件聖物。李淵求之不得,命人趕快送來,與部將一起觀看。

原來這件聖物是一塊青石,青石上方下圓,很像一隻烏龜,石上好象還印著字。

李淵作出好奇極了的樣子,命人提來一桶水,就著水使勁地磨啊磨,這下子不得了,石頭上的字越磨越清晰,“李治萬世”四個字很快就清晰地呈現在世人眼前。

這事兒肯定是轟動效應,一經傳開,大家都紛紛傳言,說李淵就是那個李治萬世、身受天命的大聖人。

這種事情的內幕是不必明說的,總之李淵與李元吉成功地引導了輿論,在革命的關鍵時刻,鼓足了士氣。

但要真的登上皇帝寶座,可沒這麽容易,最大的一關恐怕還是渡河。

在唐軍抵達黃河後不久,陰曆九月,他們留了一部分人馬圍住扼守從山西和汾水通往陝南平原這一要道的隋兵據點蒲州,其餘兵馬則準備著跨河而進。

一切正如李淵所料,在屈突通被圍困在河東城同時,他又派劉弘基、孫華等人,率軍直趨潼關,打開進入長安的大門,並且切斷了屈突通的退路,讓屈突通由猛虎成了關在籠中的乖乖虎了。

河西諸郡的各路豪傑,聽說李淵準備進取關中,都爭著搶著來歸附。

此時,李淵已經攻占了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擁兵記錄突破十萬人,於是李淵給自己加了“太尉”官稱,太尉即是全國的武裝部隊總司令,對此時還未稱帝的李淵而言,這個頭銜最適合了。並且他還增設官屬,以適應形式的需要,這也算是與時俱進吧。

渡河入關的時機已經成熟。

陰曆九月12日,李淵以少牢之禮祭祀黃河。

古人祭祀,有太牢和少牢之分。太牢就是要三牲齊備,案頭上,要擺上豬啊、牛啊、羊啊,缺一不可。而少牢則不必過於講究,這對於此時的唐軍來說也是最適合的了。

李淵在祭祀儀式上,對著關中父老,好一番濟世救民的豪言壯語。

老百姓聽得是心悅誠服。

祭祀完畢,李淵率大軍從河東郡與朝邑之間的地方,搶渡黃河。

為防止屈突通突襲,渡河基本都是在夜間進行的。整整一夜,十餘萬義軍才全部渡完。

長安陷落了

陰曆九月十六,唐軍進入朝邑,駐紮在長春宮,社會各界人士沒日沒夜的前來拜訪李淵。

史載:“三秦士庶,衣冠子弟,郡縣長吏豪強,弟兄老幼相攜,來者如市,帝皆引見,親勞問,仍節級授官。”

李淵仍然是打開門來做“生意”,“生意”好得出奇,反正願意歸附的,都有官做,這誰能不幹?除非是傻瓜。

請看:李淵每天在長春宮,笑容可掬,親自接見從全國各地為了革命的理想,風塵仆仆、不遠千裏趕來的高級人才。

其中最不得了的有三個人,他們是顏師古、長孫無忌、於誌寧。

顏師古是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的孫子,與溫大雅、溫大臨和溫大有三兄弟一樣,他也是三兄弟,被譽為“顏氏三雄”。溫家三公子以文學著稱,被譽為“溫氏三雄”。他的兄弟顏之推寫了一部《顏氏家訓》,流傳千古;而顏師古後來考定的《五經》和為《漢書》作注,都是非凡業績,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就是他的曾孫。

長孫無忌更是非凡,長孫兄妹本是隋朝謀臣長孫晟的一雙兒女,長孫晟去世後,他們就跟著母親投靠在舅舅高士廉家。高士廉是渤海的名士,與長孫氏家族不同,高家以文著稱,兩兄妹在舅父高士廉的熏陶和教導下,自幼好學,博覽群書,才學非凡。

於誌寧也是當時聞名全國的大文學家,李淵授予他記室一職,也就是機要秘書,他也成了李淵的超級筆杆子之一。

此時,攻打長安的時機已經成熟。

李淵向長安方向開進,與李世民會師。陰曆十月,聯合起來的唐軍號稱擁眾二十餘萬,在隋都大興(即長安)城外紮下了營寨。

這裏就是灞上。陰曆十月的灞上,天氣透出陣陣涼意。

灞上,又名灞頭,自古以來,就是鹹陽與長安附近的軍事要塞。

灞河是發源於秦嶺藍穀的一條河,橫貫西安東部,向北注入渭河。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築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象冬日雪花飛揚。

灞上有一座很著名的石橋,叫做灞橋,自古以來,灞水、灞橋、灞柳就與送別相關聯。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裏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唐時就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贈別因此”的風氣,為文人騷客所樂道。黯然傷神,依依惜別,故而此橋又名“銷魂橋”, 不知演繹了多少令人感傷的故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灞橋風雪”從此被喻為“關中八景”之一。

李淵與李世民會師後,以二十萬大軍,把長安圍了個水泄不通,從東、北兩麵,對長安形成鉗形攻勢。但李淵並不急於攻城,他想兵不血刃地奪下長安城。

可是,李淵這次卻想錯了!

此時的長安城,防守嚴密。

代王楊侑坐鎮,本來是由衛文昇主持日常工作的,可這老爺子一聽說李淵大軍逼近長安,就病倒在在床了,不能再理事,後來義軍還未進城,衛文昇就咽了氣。

刑部尚書領京兆內史衛文升年老,聞淵兵向長安,憂懼成疾,不複預事,獨左翊衛將軍陰世師、京兆郡丞骨儀奉代王侑乘城拒守。己巳,淵如蒲津;庚午,自臨晉濟渭,至永豐勞軍,開倉賑饑民。辛未,還長春宮;壬申,進屯馮翊。

——《資治通鑒·隋紀》

沒辦法,防守長安的重擔就落到了另外兩個人的肩上,他們一個是骨儀,一個是陰世師。

陰世師是個官場老手,他雖然在戰場上肯定打不過李淵,但他會耍陰謀。陽光的玩不成,就來陰的,不愧為其陰姓。

這不,他給李淵來了幾件極陰損的事:

一件是殺了李淵的兒子李智雲。

一件是大肆搜捕李淵的親屬,作為人質,要挾李淵。

還有一件就是挖了李淵家祖墳,並焚骨揚灰,還毀掉李淵世代祭拜的祖廟。

還記得嗎,我們前麵說過,這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懲罰方式。

還記得是誰造反,家裏的祖墳也是如此遭遇?對了,楊玄感!

這些事兒,尤其是挖祖墳、毀祖廟這些事,在德以孝為先的當時,那可是不共戴天之仇。日後李淵每每說起這兩件事,總是痛哭流涕,不能自已,至死也未能釋懷。

與老陰一起幹事的骨儀,您還記得嗎?當年在清理楊玄感案時,他手上也沒少沾鮮血。但按理說,這與骨儀品德無關,他一直做司法方麵的工作,他隻是忠於職守。因為對軍事的一竅不通,當李淵兵臨城下時,他能夠作為的,隻是與陰世師一起憑借長安堅固的城牆,堅守著直到最後的殉國。他從沒有怨言,總是以盡忠盡職來要求自己。

而這時的李淵,在圍困了隋都以後,他精心部署了攻擊。當最後攻擊在三十多天後發動的時候,長安城裏的百姓已經開始有挨餓之虞了。

本來李淵在開始的時候,忍住心中巨大的悲痛,派使者進城,一再說明自己是來中興隋王朝的,以及他將幫助代王做皇帝。也就是說李淵想要和平解放長安。

楊侑對此拿不定主意,但陰世師和骨儀作為隋廷忠臣,早看透了李淵這些哄小孩的鬼話?他們一邊痛罵李淵,一邊誓與長安共存亡。

至此,李淵已經把“尊隋”之意,表白得淋漓盡致了,這樣戰爭的責任,就完全要由陰世師和骨儀來負責了。

數日後的一個黎明,李淵正式下達了攻打長安的命令,但他同時傳令:“不得侵犯隋廷的七廟和代王、皇室宗戚,違令者誅滅三族!”(李淵命諸軍攻城,約“毋得犯七廟及代王、宗室,違者夷三族!”)

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血戰!史書記載說,“於是諸軍各於所部營分角,修攻戰之具,雲梯競聳,樓幢爭高,百道齊來,千裏並進,繞京竹木,殲於斯矣。”

公元 617 年陰曆十一月初九,李建成的部下雷永吉的部隊率先攻破城牆。

長安陷落了!

唐軍衝進皇宮,在東宮找到代王楊侑。他身邊的侍衛和保鏢,沒有職業道德,這時全嚇得開溜了,但卻有一書生,始終寸步不離地保護著代王楊侑。

這個書生是誰?

他便是姚察的兒子、代王的侍讀、著有《梁史》和《陳史》的大史學家——姚思廉。

當時,李淵的軍士將登殿入堂,楊侑一見刀槍閃爍的兵士衝進來,嚇得臉色慘白,渾身哆嗦。

姚思廉因為大義凜然,因此而鎮定自若,他義正言辭地喝問道:

“唐公不是興義兵嗎?既然唐公是來匡扶社稷的,爾等就不得對殿下無禮!”

一下子,他就鎮住了眾將士,軍士們都愕然不已,然後忙乖乖地退出東宮,列隊站在殿外台階兩側,等待李淵來處理。

李淵得信後,策馬急馳而來,到殿前慌忙下馬,以臣子之禮,跪倒拜見了代王楊侑,並恭恭敬敬地請代王移居大興殿後廳。

楊侑雖受命總管長安,但畢竟隻有十三歲,哪經得起這麽大的事,嚇得全身抖個不停,隻知道哭,姚思廉含著淚,上前攙扶代王拜泣而去,依然不卑不亢。

在場的將士,都大發感慨:“真乃忠烈之士啊!‘仁者有勇’這句話,說的大概就是像姚思廉這樣的人吧?”

經常有人說書生貪生怕死,可知道,中國讀書人,自古以來,從來就不乏剛烈勇氣、浩然正氣,那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感和“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氣節,正是中華文人數千年寶貴的精神財富。

陽世師、骨儀兩人等十多個在李淵那裏罪大惡極的隋廷官員,全部被押到朱雀大街,斬首示眾。

據《隋書》記載,陽世師年少時就崇敬有氣節的人,而且他平時為人也忠厚;而骨儀呢,更是剛正不阿,即使在烏煙瘴氣的開世隋廷,也是出淤泥而不染。

報了家仇之後,李淵又變得理性起來,再沒有追究其他人,李淵下令各安其業各樂其居,史載:“餘無所問,京邑士女,歡娛道路,華夷觀聽,相顧欣欣”。

為了盡快恢複長安城內正常秩序,李淵也學習劉邦,封官庫、收圖籍,禁止軍隊搶劫,李淵住長樂宮,忙得不亦樂乎。

他還效仿劉邦的約法三章,與百姓約法十二條,將隋朝的苛政酷令全部廢除(淵還,舍於長樂宮,與民約法十二條,悉除隋苛禁)。

三、李淵為何自嘲為狡猾老狼

假尊聖

接下來,按照原來計劃,煬帝的年幼的孫子楊侑被立為傀儡皇帝(史稱隋恭帝),雖然這時唐兵的將軍們都要擁立李淵為帝。

但李淵表現得很講信用,兌現了起兵時的“尊隋”承諾,選定一個黃道吉日,也就是在公元617年陰曆十一月15日,李淵率文武百官,將代王楊侑接到天興殿,把他捧上了皇帝的寶座,史稱隋恭帝,改元義寧,而早已逃往南都(即長江岸上的江都)的隋煬帝則被遙尊為太上皇,楊廣得了個太上皇的虛銜,差一點氣死。

李淵還以隋恭帝的名義下詔,免當年稅收。

李淵當然也不會虧待自己,就那個月的17日、19日、22日,隋恭帝楊侑接連下詔,封李淵為唐王、大丞相,總管軍國大事,並加封李建成為唐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秦公,李元吉為齊公;陰曆十二月初三,這個木偶皇帝又進一步下詔追封李淵的爺爺李虎為景王、老爸李眪為元王、母親竇氏為穆妃。

甲子,高祖入京師,至朝堂,望闕而拜。隋帝授高祖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錄尚書事,進封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下教曰令,視事於虔化門。十二月癸未,隋帝贈唐襄公為景王;仁公為元王;夫人竇氏為唐國妃,諡曰穆。以建成為唐國世子;世民為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元吉為齊國公。丞相府置長史、司錄以下官。

李淵的自嘲

據說,李淵在領旨受封時,千推萬辭,他的部下於是都說:“如果唐公不做丞相,那國家不就沒有依靠了嗎?唐公切不可因小義而失了大節啊!”

你猜李淵怎麽回答?

史載:“帝歎曰:王家失鹿,遂使孤同老狼,乃奉詔受冊。”

嘻嘻,也太搞笑了吧,李淵居然直言已將隋楊王室當成了一隻失掉對江山社稷控製能力的鹿,並且自嘲為一隻意欲掌控它的狡猾老狼。

因為假尊聖,李淵自嘲為狡猾的老狼,而正是因為這個自嘲,我們看到了一個幽默的有自省能力的李淵。

李淵現在肯定不會甩掉“尊隋”這塊遮羞布,他保持著隋臣的名義,隻是為了給自己換取更多經營關中的時間。

李淵現在的身份,有一大連串的詞:尚書令、大丞相,晉封為唐王,並且還被委以大都督內外諸軍事,有持黃鉞、持節的特權。

以上這些都是魏晉南北朝以來,一切權臣篡位前的老套路,李淵這也不過是在遵守一下傳統。

楊侑還下詔:凡軍政事務無論大小,以及文武官員的任職無論貴賤,典章製度的執行懲處,全部歸丞相府處理。

隻有在郊外祭祀天地以及四季祭祀祖先,要上奏楊侑。

史載:“詔軍國機務,事無大小,文武百官,位無貴賤,憲章賞罰,鹹歸相府,唯郊祀天地,四時奏聞。”

由此足以證明,李淵其實就是一個有實無名的皇帝了。

同時請注意,李淵在等待稱帝的時機。

不義的籠絡

為籠絡人心,李淵將隋朝國庫裏的金銀財寶和布帛,全部拿出來賞賜給將士。

那二十多萬人,都一一按級別和功勳大小,加官進爵分財寶,這就出了一個大問題:國庫裏的財寶布帛,根本不夠用。

當初那個喜歡告密的劉世龍,現官職為右光祿大夫,他獻策:

“現在義師有幾萬人都在京師,天氣越來越冷了,柴草貴而布帛賤,請允許義兵砍伐長安城中六坊和苑中的樹木為柴,用來從百姓手中,換取布帛用,這樣可得幾十萬匹布帛。”

這麽個餿主意,李淵竟然也采納了,結果,長安城內的綠化工程,幾天時間,就遭到毀滅性的破壞,而且就連城外山上的樹木,也在劫難逃。這麽個不仁不義的搞法,頒給李淵一個“破壞環境獎”也不冤枉。如此不仁不義的籠絡人心,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唐軍攻克長安之後,李淵便致函通告各郡縣,招降納叛,凡是想歸順的,隻要你旗子換了,牌子換了,名片換了,就可以給你最大的自治權。

這是李淵的權宜之計。

於是各地的郡縣長官、盜賊首領、氐羌酋長,爭相派遣子弟見唐王請求歸順,有關衙門每天要回複數以百計的信函。

玩政治,是一定要懂得以退為進的。

就這樣,李淵兵不血刃,以最小的代價,和平解放了這些地方,應該說,對於以後唐帝國的建立和統一,有著積極的意義,可這也為唐朝日後的潘鎮之亂,埋下伏筆。

但此時,全國版圖內,東至商洛、西至扶風、南至巴蜀、北至榆林一線,都在李淵的掌握之中了。

新舊兩唐書都記載說:

二年正月丁未,隋帝詔唐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讚拜不名,加前後羽葆、鼓吹。戊午,周洮降。戊辰,世子建成為左元帥,秦國公世民為右元帥,徇地東都。

公元618年,正月初一,隋恭帝下詔允許唐王李淵佩帶寶劍穿鞋上殿朝見,行禮時不必通報姓名。

注意這個細節哦,這讓我們想到當年曹操先生的威風。

正月二十三,隋恭帝下詔將十個郡增加給唐國,仍然以唐王為相國,總理百官,唐國可以設置丞相以下官吏,又加唐王九錫。

唐王裝腔作勢地對手下的官員說:“這是阿諛奉承的人幹的事,孤自己把握大政又給自己加優寵和九錫,能行嗎?若說一定要照著魏、晉的規矩,那些都是些虛禮,欺騙人的;他們實際的作為趕不上春秋時的五霸,而追求的名聲卻想超過禹、湯、文王三王,這樣的事是孤經常嘲笑的,也認為這樣做很可恥。”

也有人說:“曆朝都這樣做,怎麽可以廢除?”

唐王說:“堯、禹、湯、武王分別以自己的時機,以不同方式登上王位,但都是以其至誠上應天意、下順民情,沒聽說夏朝、商代末年一定得效法唐、虞的禪位。這事如果少帝知道,一定不肯做,如果少帝不知道,孤自己尊崇自己又假意推讓,是平生從心裏不願做的事。”

唐王隻是把丞相府改為相國府,九錫之類的特殊禮儀,則退還給負責官署。

戊辰,隋恭帝詔以十郡益唐國,仍以唐王為相國,總百揆,唐國置丞相以下官,又叫九錫。王謂僚屬曰:“此諂諛者所為耳。孤秉大政而自加寵錫,可乎!必若循魏、晉之跡,彼皆繁文偽飾,欺天罔人;考其實不及五霸,而求名欲過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竊亦恥之。”或曰:“曆代所行,亦何可廢!”王曰:“堯、舜、湯、武,各因其時,取與異道,皆推其至誠以應天順人,未聞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禪也。若使少帝有知,必不肯為;若其無知,孤自尊而飾讓,平生素心所不為也。”但改丞相為相國府,其九錫殊禮,皆歸之有司。

——《資治通鑒·唐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