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向長安發兵前的重重內幕

果真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間接地殺害了他們的弟弟李智雲嗎?

李淵向長安舉兵前,最需要解決的外患是什麽?而劉文靜又是如何謀劃的?那麽李淵是否接受呢?

梁師都與郭子和這兩支義軍,是如何勾結突厥的?他們付出了什麽?又得到了什麽?

李淵是突厥的兒皇帝嗎?

薛舉是如何興風作浪的?他到底有多麽變態和凶殘?

李淵用了什麽樣的旗幟顏色?道理何在?用意何在?

李建成、李世民率兵進攻西河郡,他們是否得民心與軍心?這次戰役成功了嗎?

李淵是如何設置大將軍府的?

從裴寂送宮女事件中,我們看出了什麽?這是否代表了真正的史實?

一、史書緣何大寫特寫李智雲被害

李建成不負責任讚成了誰的死亡

與全家人團圓,成為李淵舉兵前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李建成、李元吉將他們的弟弟李智雲丟棄在河東,他們自己去太原投奔老爸李淵了。

注意啊,這個細節太重要了。

他們這樣做導致了一個什麽樣的結果呢?

請看:

當地的官吏抓住李智雲送到長安處死。

照應上麵指出的,我們可以弄明白一個情況,正是李建成、李元吉的不負責任,導致了他們的弟弟李智雲的不幸死亡。

於是,李建成、李元吉就由此成為了一個殘忍而有罪於兄弟的可怕形象。

這一細節至少可以為將來的某些曆史事件做好充分的鋪墊。

玄武門事件!你一定會這樣驚呼。

是的,這件事正可以為李世民殺兄找到最合理的解釋,李建成作為長兄既然可以置三弟性命於不顧,那麽當二弟李世民殺了這樣可恨的兄長後,其正義性不言可喻。

如此形象刻劃想要醜化誰

李建成、李元吉在路上遇到柴紹,與他同行。

公元617年六月,李建成等人到達晉陽。

六月己卯,太子與齊王至自河東,帝歡甚。

——起居注·卷一

李淵的正室夫人竇氏,早巳去世。

現在來到的有:

如夫人萬氏,和長子建成,四子元吉,連同女婿柴紹。

至此,可是說李氏全家,一堂聚首,骨肉團聚,相對言歡。

李淵見了柴紹,便又想起女兒來。於是就問柴紹,怎麽和他們一起來到的?

柴紹忙起身,回答說:

“小婿原寄寓長安,備官千牛(刀名。隋東宮官佩刀,侍衛太子。還記得嗎,當年李淵也曾做過這類差使);因得二舅兄(指李世民)密書,急忙叫我來,所以小婿星夜趕來。在中途適遇嶽父眷屬,幸得隨行。小婿動身時,原欲帶令媛同行;令嬡卻說途中不便,臨時自有妙計脫身。”

這自然更是野史裏津津樂道的故事,不必再細細說來,無非一些穿附會而已。

正在李淵一家為團圓而高興的時候,卻樂極生悲——

李淵得到了一個噩耗!

出什麽事了?

有確切消息:李智雲被官吏執送長安,被留守陰世師所害。

李淵與如夫人萬氏得了這個消息,十分悲痛。

據說李淵當時不禁失聲痛哭起來。

裴寂等統來勸解。

裴同學這種情況下,肯定比劉文靜高明周到,俗話說的會來事兒,就是指這種人的。

李淵的表現被刻劃一點不夠男人,他對著屬下還哭泣著說:

“我兒玄霸幼慧,因一病而去,這或許也算是命中注定的事吧。可是智雲好好的,又很善騎射,小小年紀,琴棋書畫都有一手,萬不料如今卻慘遭殺戮!哇哇哇……

“我誌尚未遂,我兒竟先死,豈非人生一大痛事?!”

言至此,李淵又垂淚不止。

這樣的形象越發表現出他的無能與平庸,估計當年作史官的那位,肯定是專業作家,不然怎麽會如此精於利用形象語言表現一些不便明著說的東東?

李智雲也算是李淵鬧革命後,自己家裏犧牲的第一個親人。

李淵豈能不悲痛萬分!

但在革命的關鍵時刻,也隻能化悲痛為力量。

二、李淵如何解決外患

存在什麽樣的外患

向長安舉兵前還需要解決的最重要問題,則是根據地的內憂外患。

在終於一家團圓後,李世民這樣對李淵說:“既然家眷已到,後顧之憂沒了,那現在可以而且必須要趕快舉事,遲則生變啊!”

李淵於是召集劉文靜、裴寂等人,共議出兵方法。

他們的目標是直取關中,占據長安。

可問題的關鍵是:太原是他們的根據地,那就必須要解決此地的內憂外患。前麵我們說過了,作為內憂,他們成功地解決了曆山飛這撥恐怖分子的叛亂威脅,但他們的外患卻沒有解決。

這個外患正是突厥人。

請聽劉文靜是怎麽樣說的:

“出兵不難,所慮的是突厥時來掣肘,可如果咱們前腳一走,突厥人後腳就來,到時候,前有朝廷軍隊攔截,後有突厥人追擊,豈不自取其敗?所以,現在當務之急,就是解決突厥的問題。”

裴同學大搖其頭:“難道劉兄是想把他打老實了?根本不可能,癡心妄想!”

劉文靜:“為今的上策是,主動向突厥示好,請突厥人資助兵馬以壯大兵勢,一舉兩得,然後我們再舉兵。”

李世民接話:“這也是權宜之計。”

有時候,外交行動,遠比軍事行動,來得實惠和有效。

李淵非常認同。

己亥夜,(突厥人)潛遁。明旦,城外覘入馳報,帝曰:“我知之矣。”文武官入賀,帝曰:“且莫相賀,當為諸官召而使之。”即立自手疏與突厥書,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自去自來,豈非天所為也我知天意,故不遣追。汝知天意,亦須同我。當今隋國喪亂,蒼生困窮,若不救濟,終為上天所責。我今大舉義兵,欲寧天下,遠迎主上還。共突厥和親,更似開皇之時,豈非好事且今日陛下雖失可汗之意,可汗寧忘高祖之恩也若能?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必以路遠,不能深入,見與和通,坐受寶玩,不勞兵馬,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仍命封題,署雲某啟。所司報請雲:“突厥不識文字,惟重貨財,願加厚遺,改啟為書。”帶笑而謂請者曰:“何不達之深也。自頃離亂,亡命甚多,走胡奔越,書生不少。中國之禮,並在諸夷。我若敬之,彼仍未信。如有輕慢,猜慮愈深。古人雲:‘屈於一人之下,伸於萬人之上。’塞外群胡,何比擬凡庸之一耳。且啟之一字,未直千金。千金尚欲與之,一字何容有吝。此非卿等所及。”乃遣使者馳驛送啟。始畢得書,大喜……

——起居注·卷一

在我們引用的這段《起居注》,後麵的很多材料是要用作參考,在這裏,我倒是要先提一下開頭的那幾句,請大家注意這個細節:

當突厥人乘夜色悄悄跑回去了以後,文武官員紛紛來向李淵道賀,但他在勝利麵前,保持著非常清醒的頭腦,這是殊為難得的。

請看李淵當時這樣說:“且莫相賀,倒是應當趕快召集所有官員來我這兒……”

他召喚他們來幹什麽?

就是商量事,商量如何徹底解決突厥問題。

最後商量的結果,我們在前麵說過了。

現在李淵開始照計劃進行,他親筆寫信,給突厥的始畢可汗,信中一番恭維,言辭卑屈,什麽“亦惟大汗是命”一類的,送給始畢可汗的禮物十分豐厚,信中說:

“我想大舉義兵,遠迎隋主,重新與突厥和親,就象開皇年間那樣。您要是能和我一起南下,希望不要侵擾強暴百姓。假若您隻想和親,您就坐受財物吧。這些方案請您自己選擇。”

寫完信後,李淵又在信封上,寫下了“始畢可汗啟”幾個字。

因這幾個字,就有人強烈抗議,說什麽對突厥人說話,應該改“啟”字為“書”。

因為啟,一般是以下對上,而書,則是以上對下。

為何這種小問題,都有人來囉嗦?

還不是中國古代社會裏大漢族主義的思想作怪,總覺得對外族蠻夷,就應該是以命令的口氣發號施令。

李淵頗有遠見,對此置之一笑:

“能屈才能伸,屈於一人之下,方能伸於萬人之上,要當爺爺先得當孫子,這個道理,你都不懂?如今突厥,有多少舉事的漢人,都拉他們作靠山,這點小九九,你也看不出來?真是個書呆子!我尊重他們,他們必定也會尊重我,況且一個啟字,不過隻是一個字而已,又不值千金,何況我連千金都給了!”

出色的外交家劉文靜

寫好書信,李淵正式派劉文靜為外交官,前往突厥汗庭,進行遊說工作和外交斡旋。

始畢可汗得到李淵的信,十分滿意,人都是喜歡聽奉承話,加之李淵姿態又擺得那麽低,始畢可汗高興地對他的大臣說:

“隋朝皇帝的為人我是了解的,若是把他迎接回來,必定會加害唐公而且向我進攻,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唐公自稱天子,我應當不避盛署,以兵馬去幫助他。”

始畢可汗立即命令他的秘書,將這個意思寫成回信。

當然,這也靠劉文靜的三寸不爛之舌,想必劉文靜應該也懂得突厥語,不然,也不會這麽順利。

據《新唐書》記載說:

始畢可汗當時這樣問:“唐公為什麽要起兵反上啊?”

劉文靜回答說:“先帝廢長立幼,所以導致了天下大亂。而我們唐公,本是皇親國戚,他生怕因為現在這個皇帝無道而毀了整個隋廷王室,所以才起兵的。

“他是想廢黜那個不當立為君的家夥,另擇一位良主而事。

“我們唐公願與突厥共定京師,成功之日,金幣、美女、勞力盡以歸可汗。”

始畢可汗聽罷,哈哈大笑,表示一定大力支持李淵,甚至他幹脆建議李淵幹脆自己來做皇帝。

其實劉同學前麵的那番話基本等於是廢話,反正始畢可汗的如意算盤就是:你們中原越亂越好,蚌鶴爭打起來,我正好坐收漁翁之利。我就是一個隻認錢不認人的裁判,誰給的錢多,我就支持誰!

這時候的始畢可汗,完全成了收保護費的黑幫老大了。

請看下麵的兩個小故事:

三、兩個受保護的造反派

第一個小故事:梁師都登上了曆史舞台

公元617年的陰曆二月初一,朔方郡(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東南)守將鷹揚郎將梁師都,殺死郡丞唐世宗,占據朔方郡,自稱大丞相。

為了發展勢力,他向北勾結突厥。

梁師都,也是一個初唐的風雲人物。他是夏州朔方人。本為隋廷的小軍官,在大業末被罷官,打發回了鄉下家裏,於是他就聚黨結徒,也幹起了寇盜一類的營生,後來勢力越發展越大,就出現了我們前麵說到的情況:殺郡丞唐世宗,據郡稱大丞相,聯兵突厥。

梁師都也當了皇帝

這時梁師都將隋將張世隆戰敗,攻占了雕陰(陝西綏德縣)、弘化、延安等郡。

因為當時正是稱帝熱,他也就趕了把時髦,即了皇帝位,國號梁,也就是說他當了梁國的皇帝。

老梁改年號為永隆。為什麽呢?因為他在祭天於城南時,居然得了一塊玉印,不得了,這可是他現在最需要的詳瑞之兆啊,於是建元為永隆,即永遠興隆之意。

始畢可汗贈以狼頭大旗,並贈以大度毗伽可汗的稱號。外加一個解事天子的榮譽,其實這個榮譽稱號經不起推敲。

何為解事?

懂事也。

就是說,突厥頭頭的意思是說,小梁子,你是個懂事的東西啊。

可梁師都受突厥封,美滋滋的,作為回報,他居然引導勾結突厥人占據河南之地,攻破鹽川郡。

注意這個細節啊,這說明他在對民族進行犯罪。

第二個小故事:又一個家夥稱帝了——郭子和

左翊衛蒲城人郭子和本是個軍人,後來因為犯罪被流放到榆林郡(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

正逢榆林郡遇大饑荒,郭子和暗地結交了一個由十八人組成的敢死,進攻郡門,抓住郡丞王才,曆數他不體恤百姓疾苦的罪狀,然後將王才處死,同時開倉賑濟百姓。

再接下來,郭子和也趕趕稱王當皇帝的時髦,自稱永樂王,改年號醜平。尊他父親為太公,任命他弟弟郭子政為尚書令,郭子端、郭子升為左右仆射。

他擁有兩千餘名騎兵,南麵勾結梁師都,北麵依附突厥,兩邊各送一個兒子作為人質以鞏固自己的勢力。

這下子,突厥可算占得天時地利人各,始畢可汗封劉武周為定楊天子,梁師都為解事天子,郭子和為平楊天子。

郭子和很謙虛,再三辭謝,不敢接受,於是始畢改封他為屋利設。

四、李淵是突厥的兒皇帝嗎

與突厥握手

我們繼續講故事。

注意啊,在這裏,有些出入,正史沒提劉文靜出使一事,這是在《起居注》裏才有記載的。

正史裏隻說是使者,但這個使者是誰?沒說姓名,照習慣,是應該有名有姓的。

一個值得存疑的地方。

史書是這樣寫這時情況的:

使者七天後返回。

見信,李淵的將領僚佐們都很高興,請李淵聽從突厥人的話。

不料李淵嚴厲拒絕,並說,此次起兵,是要尊隋,而不是反隋。

眾人都納悶:搞什麽搞啊,都起兵造反了,還尊什麽隋呀?

其實,誰不想做皇帝?可是沒到做皇帝的時候,這個皇帝你就是不能做。

欲速則不達。

在李淵看來,這個時候,尊隋這塊遮羞布,還是不能丟的。才剛剛舉起了義旗,就公然亮出自己的底牌——反隋,弄不好,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變成一個灰頭灰臉、人人喊打的反賊了。而現在緊緊咬住擁戴隋王室這一點,隻是扯出反楊廣、反暴政的大旗,則完全可以掩人耳目,給自己爭取充足的時間和回旋的餘地。

非常之時,必做非常之事!

所以,李淵一開始打的旗號,隻是反楊廣,而不是反隋朝,他把楊廣與隋朝割裂開來,區別對待。

一個字:高!

兩個字:真高!

幾個字:實在是高啊!

因為後來的事實證明,李淵這個策略是完全正確的,因而也就獲得了完全的成功。

但裴寂、劉文靜都很快意識到一點:

“如今義兵雖然召集來了,但是軍馬還極為缺乏,胡兵並不是我們所最需要的,但胡人的馬匹不可失去,如果再拖延而不回信,恐怕對方反悔。突厥一有悔意,咱們可就失掉了有力的臂助。”

李淵說:“大家最好再想想別的辦法。”

經過反複研究、論證和討論,終於達成了一個共識:

尊煬帝為太上皇,改立楊廣孫子代王楊侑為皇帝,以安定隋王室;

傳布檄文到各郡縣;

稱起義軍為義兵;

改換旗幟,用紅、白摻雜的顏色,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與隋室相同,免得他們生疑心。

對於前麵幾點,李淵倒沒說什麽特別的話,隻是後麵關於旗幟顏色問題,他很尷尬地笑了笑,說了句特別搞笑的話。

他說:“這可以說也是‘掩耳盜鍾’,但這是形勢所迫,不得不如此啊。(淵曰,此可謂掩耳盜鈴,然逼於時事,不得不爾!)”

一般人都是隻做不說,甚至還要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李淵同學沒有這樣。

李淵同學很可愛哦。

李淵確實受突厥保護

李淵派使者將這個決定通知突厥。

前麵說過,這個使者應該就是劉文靜。

這次李淵方麵,與突厥約好共定京師,土地歸唐公,子女玉帛歸突厥。

始畢可汗大喜,隨即派遣二千騎,打發使臣隨劉文靜一同,到晉陽城中來,又獻突厥戰馬千匹,算是見麵禮。

前麵我們知道這可是現在李淵他們最需要的:

數量巨大的突厥戰馬。

李淵與劉文靜會麵後,心情大好,不斷地誇獎劉同誌說:

“親愛的,不是你,誰能把事情辦得這麽漂亮(非君何以致之)?”

李淵得了便宜之餘,一點也沒有忘了本,此後每次與突厥可汗通信,他都仍然是謙虛恭敬,而且還要再加一個非常,並且在極端的時候,他竟到了自稱“外臣”的份上。

這在李淵,原本不過是打算以暫時的卑屈達到籠絡外族的意思,但同時也產生了一種不良後果:突厥人很瞧不起唐朝,大有把剛剛建立的唐朝當成兒國的意思。

有鑒於此,很多史書都認為:

李淵自取其辱。

並把這歸結為一種國恥。

大聲發聵地給予強烈譴責。

可是我們到底應該怎麽說呢?

有很多時候,事情難以兩全。

無奈啊。

李淵是突厥的兒皇帝嗎

但關於李淵是否向突厥稱臣這一點,卻是要計較一下的。

因為這是一個原則問題。

至今史學界仍有激烈爭論,每年就此寫的論文,也是一大堆。

曆史的問題隻能曆史地去看待。

我們去還原這段曆史時,就會發現,李淵並沒有為了獲得突厥的支持,而完全丟棄自己的尊嚴。

請看:

在李淵能夠放心地發動奪江山的戰爭以前,他必須要先對付東突厥人。

東突厥人在戈壁南北居住,當時是一個極為強大的部落聯盟,橫行於中亞並控製著從遼寧到蒙古的長城以北的地區。

可以說,隋朝末年,東突厥人是亞洲北部睥睨一切的勢力。

自從公元 613 年以來,中國西北部出現的許多叛亂者都向突厥稱臣,以取得突厥人的支持。

東突厥的始畢可汗則分別給這些叛亂者,封以皇帝或可汗的稱號。

他也給叛亂者供應士卒、武器和馬匹,希望從隋朝的覆亡中謀取利益。

下麵略舉幾位得到突厥人支持的主要叛亂人物:

薛舉、李軌、劉武周、竇建德、梁師都和高開道。

另外尚有許多次要叛亂人物。

劉武周和梁師都,我們在前麵說過,而對於在受益於突厥保護這組叛亂者中,名列第一的薛舉,還是當時一支強大的軍事割據勢力。

一個興風作浪的家夥——薛舉

我們再來說說汾陰人薛舉,這是一個興風作浪、大有故事的人物。

薛舉,蘭州金城人。薛舉的老爸是在隋文帝時因為開發河西走廊,經營絲綢之路而強迫遷到今天的蘭州市的金城。

書麵說法就是:僑居於金城郡(治金城,甘肅蘭州市)。

在金城,薛舉深受胡風影響,學會了騎馬射箭,長大後驍勇無比,有萬貫家財,好交結豪傑之士,稱雄於西部邊地(殖產巨萬,好結納邊豪,為長雄)。

隋大業末,薛舉的職務是個軍官,官名叫金城府校尉。

當時隋朝沿用西魏宇文泰的作法,實行府兵製,各地的軍府叫鷹揚府,老大就叫鷹揚郎將,而鷹楊郎將的助手就叫鷹揚校尉,也就是相當於現在分軍區的參謀長。

當時隴西地區,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地區,盜賊一窩蜂似的,到處起事作亂。金城令也就是金城的市長兼市委書記郝瑗同誌,就招募兵丁,約有幾千人,派薛舉率領著去討伐平定這群強盜賊寇。

而薛舉卻這當成是幹大事的好機會,得益於他平時的“家產巨萬,交結豪猾”,有經濟基礎又有人才相助,於是他就與兒子薛仁果及其同黨十三人,處心積慮策劃如何造反。

史書這樣記載:“(薛)舉容貌魁岸,武敢善射。”

也就是薛舉不僅“驍武絕倫”,有一流的身手功夫,同時他還是相貌堂堂,可這樣一個人卻是個殺人狂。

史書又這樣說他:“凶悍善射,(薛)舉每破陣,所獲士卒皆殺之,殺人多斷舌、割鼻,或碓搗之。”

薛舉虐殺俘虜。而且是一個俘虜不留。

殺人的時候,不僅取對方一命,而且還先要活生生地割斷舌頭和鼻子一類的人體器官,並且有時候,還把活人放在石磨中搗得骨碎肉爛,直到其斃命。

何其變態!何其凶殘!

甚至連他老婆都受了傳染,她喜歡拿鞭子打人,看到別人忍受不了疼痛,在地上打滾,就把受害者的腳埋在土裏,隻露出肚子和背來,她再用捶子去打,以此來獲取所謂的快感。

多麽恐怖的一家人啊。

薛舉發動政變

時光到了夏季,陰曆四月初三,募兵活動剛剛結束,官府給這些新招收來的士兵們,發放盔甲、授以兵器,而金城府則大擺酒宴,以犒勞將士。在這個大型的酒會上,薛舉與他兒子薛仁杲及其同黨都在被邀請之列。

可憐的金城令赫瑗說什麽也想不到,他為招待即將出征的將士而安排的酒席,卻成了他的受難地。

薛舉在酒席上突然發難!

薛舉和他的兒子薛仁果及同黨十三人,在座位上就劫持了郝瑗,對外的借口則說是逮捕造反者,也就是說有人造反了!

受到脅迫的郝同誌隻好照他們的意思發兵,把其所屬的郡縣官員全部監禁起來。 同時,薛舉以個人名義,開倉賑濟百姓。

這下子,饑寒交迫的百姓歡呼不已,薛舉很快得到金城百姓的擁護,連當地最大的造反頭子宗羅睺也率部歸順。

這下子,在他的帶動下,其他人也來投奔,“更招附餘盜”。於是薛舉廣大隊伍,兵鋒更銳更強,連連占據地盤。

薛舉也稱王稱霸了

薛舉自稱西秦霸王(與西楚霸王項羽隻差一個字),改年號為秦興。其實您一看他改年號,就準確地向世人傳達了一個信息:他也自己稱帝了。

他封薛仁果為齊公,幼子薛仁越為晉公,招集群盜,搶掠官府的牧馬。

造反頭子宗羅睺因為率部眾歸附他有功,而被封為義興公。

隋廷將軍皇甫綰率兵一萬人駐紮在枹罕,枹罕是一個地名。

薛舉挑選精兵二千人襲擊皇甫綰。

兩軍相遇於赤岸。

交戰時突然天起大風,本來沙漠地區易起大風,但這場風勢之猛烈,仍然是少見的。

開始風向是於薛舉不利的,直刮得他們陣角不穩,可是那個皇甫綰大草包卻不抓緊這個天賜良機,真真是可惜呀。

這邊皇甫大草包不出擊,那邊風向卻又突然變了。

這次風向完全反過來了,直刮得皇甫軍中的士兵一個個“氣色曀冥”,氣都噎得喘不上來,臉色都發了紫。

一下子,皇甫部伍錯亂。而薛舉則立刻就有抓住了這個有利時機,他一馬當先,率騎兵步兵勁猛衝殺過來。

於是皇甫軍“大潰”,敗逃進了枹罕。

這一戰,薛舉勝利了,這可不得了了,局勢好得一發而不可收拾:

岷山羌人酋長鍾利俗,率領部眾二萬人歸附薛舉,薛舉越發兵勢大振。

於是他改封薛仁果為齊王,領東道行軍元帥之銜;

薛仁越為晉王,兼任河州刺史;

宗羅睺為興王,作薛仁果的副將。

薛舉分兵攻掠土地,攻取了西平、澆河二郡。不久,隴西都為薛舉占有,他擁有部眾達十三萬。

就這樣,薛舉自稱秦帝後,進展順利,到這時已然是占據隴西全境。但如果他想長久立腳,就必須要有支持和保護,於是突厥擔當了這一重任。事實證明,薛舉所以能成為西北地區的一個大勢力,全是仰仗了突厥的支持,當後來李淵一統江山時,他與之相對抗多年。這其中,突厥的保護便是一個重要的得以持久戰的原因。但突厥不是無償的,史書記載說薛舉他們這些人是“厚賂突厥”,這樣子才得到了人家的支持。

換言之,薛舉得以興風作浪多年,離不開突厥的支持和保護,雖然雙方是互利互惠的。

李淵的權宜之計

很明顯,李淵在率領他的軍隊向隋都城長安進兵以前,他必須先解除東突厥人及其盟友進攻他的根據地的後顧之憂。

東突厥人的盟友是指劉武周。現在劉武周和突厥勾結在一起。

就在不久前,突厥還幾次入侵山西和太原地區。當李淵逮捕他的兩位副將時,突厥又曾進抵晉陽城下。

因此,李淵寫信給始畢可汗,詭稱他之起兵,本意是在恢複帝國的秩序,以使能重建中國人和突厥人之間的友好關係。

他說,這樣做會對各方麵都有利。

就這樣,李淵與可汗達成了協議,即如果他讚助唐兵義舉,始畢可汗可取得全部為唐戰鬥的戰利品。

這個協定是由劉文靜談判的。

大家一直在爭論的焦點:就是當時李淵力排他的顧問們的意見,用了下對上行文的“啟”字,辭氣甚恭;這表示,他和其餘某些叛亂分子一樣,可能已決定在名義上成為突厥人的藩屬。

是的,僅僅是名義上,李淵其實是有原則的。請看:

當始畢可汗要求李淵自己稱帝時,李淵卻予以謝絕。相反地,他告知可汗,他準備擁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帝。

不錯,李淵確實一方麵,為了得到突厥的支持,說了不少肉麻的好話恭維話,也應承了不少的事情,甚至暫時稱臣,但另一方麵,他還是有自己原則立場的。凡此等等,這些隻不過是他善於審時度勢的一種權宜之計,我們不能因此,就把他看作一個大軟蛋,要知道,能屈能伸者,方為大丈夫!

不管李淵之向東突厥人稱臣是真是假,雙方確是建立了某種友好關係。

請看:在他離開太原的前夕,始畢可汗贈送了 1000 匹馬,後來又給了他幾百名士卒和另外數千匹馬。

相應的,李淵也應該在當時給了他們不少的好處,比如前麵提的,千金都給了。這肯定不是口頭的虛言。

可是從後來的事實來看,李淵建立唐朝後,就不怎麽情願向突厥主動送交保護費了,從而導致突厥頻頻襲擾唐廷邊境。直到李世民執政時期,派手下大將徹底擊敗突厥;如同當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戰勝匈奴一樣,才解決了這個困擾多年的大問題。

那麽這些足以說明,李淵從沒想過要去做突厥的臣屬,與此後那個肉麻的兒皇帝、叫契丹人為幹爸爸的石敬瑭,根本不是一回事。

五、李淵正式舉事了

旗幟的顏色

關於這個旗子,用什麽顏色,還引起了一場大的爭論,主管儀仗的官員認為:

“在甲子日起兵,按符讖,也應該用白色,加之突厥人也尚白,不如就用白旗,討好突厥。”

裴寂也主張用白旗,還舉例子說,當年周武王伐紂時,打的就是白旗,

李淵笑道:

“當年周武王伐紂,在牧野決戰時,旗子是臨時製作的,也沒什麽特殊含義。”

所以李淵認為不可全用白色,於是折衷了一下,改用紅白相雜的顏色。

李淵做的很多事情,都不喜歡走極端,中庸之道,運用自如,是他一向的風格。

現在這種“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智慧,實在越來越少了,有些人總是愛走極端,在他們眼裏,不是黑,就是白,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是很少有那麽高純度的“顏色”。

李淵為什麽要使用這樣的旗幟?

因為隋廷的旗幟是紅色,而突厥人則尚白,那麽用紅白相雜的旗子,就表明:既不順從隋朝,也不臣服突厥,還可兩邊討好。

這實在是一種高明的策略。

諸軍槊幡皆放此。營壁城壘,幡旗四合,赤白相映若花園。開皇初,太原童謠雲:“法律存,道德在,白旗天子出東海。”常亦雲:“白衣天子。”故隋主恒服白衣,每向江都,擬於東海。常修律令,筆削不停,並以彩畫五級木壇,自隨以事道。又有《桃李子歌》曰:“桃李子,莫浪語,黃鵠繞山飛,宛轉花園裏。”案:李為國姓,桃當作陶,若言陶唐也。配李而言,故雲桃花園,宛轉屬旌幡。汾晉老幼,謳歌在耳。忽睹靈驗,不勝歡躍。帝每顧旗幡,笑而言曰:“花園可爾,不知黃鵠如何。吾當一舉千裏,以符冥讖。”

——起居注·卷一

據以上所說,李淵用紅白旗幟,還有一個緣由。

當時,民間都說“李氏當為天子”。

還有一個流行歌曲,唱得大街小巷到處都聽得到,這首歌就是《桃李子歌》:

桃李子,莫浪語,

黃鵠繞山飛,

宛轉花園裏!

李淵把紅白旗幟,插遍城頭,以此附和這首流行歌曲。

看著紅白相映的旗幟迎風飄揚,李淵好有興致,笑著說:

“花園已有,就是不知黃鵠飛到哪裏去了?我當一舉千裏,來應證這句讖語。”

至此,總算是把突厥擺平了,李淵長鬆一口氣,心裏的一塊大石頭落地了。

正式發檄文宣布起兵

自爾已後,義兵日有千餘集焉。二旬之間,眾得數萬。

——起居注·卷一

從這以後,他招兵買馬,明目張膽的,專心致誌的。

結果,差不多每天有上千人成為他的義兵。

二十天的時間裏,他已有了數萬士兵。

李淵正式宣布起兵。

李淵將討楊廣檄文,傳布四方。

如何進軍,這是個大大的問題,李淵極為重視。

楊玄感的失敗,是最為深刻的經驗教訓,李淵曾經反複研究過當初李密給楊玄感獻的三個計策。

此時,隋軍的主力,基本上都被李密牽製至少也是拖住了。

此時,正是進軍關中的大好時機!

李淵決定了:乘虛而入,直入關中。

他的戰略目標:奪取長安,號令天下。

六、李建成其實是個幹才

此仗必打

執掌文書的劉文靜,奉命傳檄各處。

當檄文送到西河郡丞高德儒那裏,他是新受煬帝征討之命,斷然拒絕李淵的來使。

太原遼山縣令高斌廉(此人曾被提到代賭的那位,但名字一樣,可是所屬縣不同,前麵說是龍山令,這裏是遼山令)拒不從命,仍遣使間行往江都,奏帝(指李淵)主兵。煬帝惡李氏據有太原,聞而甚懼。乃敕東都西京,嚴為備禦。

——起居注·卷一

原來隋廷的高同學忠於職守,他不僅不買李淵的帳——不接受檄文;同時還打發人向楊廣匯報了這個不幸的消息:

你的親戚李淵哥們,也來造你的反了!而且人家指明了說,就是反對你的。

這下子氣死楊廣了。

楊廣緊急詔令:西京長安的代王楊侑和東都洛陽的越王楊侗,嚴加防禦。

同時命令,鎮守西河的隋將高德儒,領兵討伐李淵,意圖在半路上,給李淵來個一窩端。

這是個異常嚴峻的考驗,對剛剛舉起反幟的李淵來說。

高德儒是個什麽東西?整個一善於鑽營的小人,後麵我們要專門說說他的故事。

劉武周起兵占了汾陽宮,楊廣便命高德儒為西河郡丞,督軍討賊。

高德儒本來就沒有什麽真本事,到了西河郡,成天閉城自守,以求自保。

可無奈的是,楊廣又傳來命令,要他討伐李淵。

看來,這個官也不是好當的。

上命豈敢不遵?

高德儒隻好硬著頭皮上了。

而且他還想把這仗打出點水平來,從後麵的跡象分析,他此刻的如意算盤很可能是:打勝了這一仗,活捉了李淵,可比他當年用那隻鳥報功,來得有說明力啊!

李淵一向的策略是:能招撫的,盡量招撫,不能招撫的,就要你命。

現在西河郡很頑固,是說什麽也不服從李淵的命令。

帝曰:“遼山守株,未足為慮。西河繞山之路,當吾行道,不得留之。”

——起居注·卷一

當時李淵這樣表態:

遼山那個姓高的,在守株待兔,不足為慮,暫且不用理他。但西河群可是要道,是阻擋我們前進的一塊大石頭,不得不先除掉了他!

兵進西河郡

甲申(即初五),李淵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進攻西河郡。

這將是李淵武裝起義後打響的第一槍,成敗與否,關係到改朝換代整個大事業的進程,甚至是成敗。

不可不慎!不可不贏!

時文武官人並未署置,軍中以次第呼太子(指李建成)、秦王(李世民)為大郎、二郎焉。

——起居注

當時因為李淵還沒有正式設置自己的組織機構,所以軍中就按照排行順序,稱呼李建成為大郎、李世民為二郎。

臨行前,李淵語重心長的告誡兩個兒子:

“我的兒啊,你們都還太年小,難免少不更事。這一仗讓你們領頭來打,也是做父親的想鍛煉鍛煉你們啊。現在你們倆個,可以說是眾望所歸,希望你們一定要努力,不要讓你老爸和大家夥失望哦!”

“父親大人請放心,兒等自小就蒙受您的教誨訓誡,一直不敢忘記,更不敢不聽。況且家國之事,有忠孝兩層重要意義在上,豈敢不盡心竭力?如今我們一定嚴格遵照您的話辦事,嚴守軍令,忠於職守,讓您滿意。如有違背,願受軍法處置!”

你看,說得多好啊,李淵很是欣慰,說:“果然能如你們說的這樣,那為父的還有什麽可憂慮的呢?”

可話雖如此說,李淵到底還是不放心,要知道,他實在是太小心謹慎了。出發前,李淵又派了一文一武兩人,一同輔佐他們兄弟倆。

這文的,就是溫大有,既是太原令也是太原人,並且還是後來寫了《大唐創業起居注》溫大雅的弟弟。

武的呢,就是殷開山,據說還是唐僧的外公。

行前,李淵又拉著溫大有的手,反複叮囑說:

“我這兩個兒子年輕,沒打過什麽仗,所以請您參與謀劃軍事,做他們的參謀長。此戰非同小可,帝業成敗與否,就看這一仗打得怎麽樣了!”

溫大有表示一定盡心盡力,以打贏這一仗。

當時軍隊的士兵都是新近招募的,沒有經過訓練檢閱。

倉促上陣,李淵真擔心他們作戰不利。

李建成、李世民兩兄弟,知道這個實際情況,於是就先草擬了軍法,頒布了“三項紀律、八大注意”類的規章製度。

嚴格的軍紀,是一支軍隊能否得到老百姓支持的重要保證。

上麵這些情況,被有效地傳播給了三軍。於是三軍將士,人人都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

成功的政治思想工作啊。

這樣,這支義兵才向西河郡正式挺進了。

行軍路上,李建成、李世民與士卒同甘苦。

一路上,他們和士兵吃住都在一起,你吃稀飯,我也吃稀飯,你吃紅薯,我也吃紅薯。遇到敵人,則身先士卒。

他們還下令,嚴禁騷擾百姓。

附近道旁農家的蔬菜瓜果,不是買的不準吃。如果兵士有偷吃的,立刻找物主進行全價甚至超價賠償;同時也不過於責備偷竊的小兵。

士兵及百姓們都心悅誠服。

但如果有百姓一定要送些東西,以體現軍民魚水情,李建成、李世民也是百般推辭。若是接受了,他們也是和士兵們一起分著吃,決不會獨自享用。

老百姓早就飽嚐了隋王朝的暴政和不人道,至於那些起義造反的叛亂分子,從他們家裏搶掠些東西都算客氣,有的甚至殺人放火,比如前麵說過的所過之處無活人的朱粲與薛舉之類的。

如今看到李淵的義兵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又還能體恤百姓疾苦,這簡直就是咱們的解放軍叔叔來了啊!

這才是人民子弟兵,不擁戴這樣的隊伍,又去擁戴誰呢?

史書記載,就這樣,一路順利,一路和諧,李建成等率軍到達西河城下。

九天則功成

到了西河城下,李建成、李世民兩人不披鎧甲,親自到城下講明來意,奉勸高德儒識時務,趕快獻城投降,爭取和平解決。

當時,城外的百姓一看要打仗了,非常害怕,為逃避戰火,有很多人想進城去避難。兄弟命令手下士兵,絕對不加阻攔,不問男女老少,全部通通放行。

這下可不得了,殺傷力超過真刀真槍了,連守城將士都被動搖了:

原來這義軍還真是義氣,名不虛傳啊!如此寬厚仁慈,幹什麽不去投奔呢!

可是,西河郡丞高德儒卻執迷不悟,發誓與義軍血戰到底,閉城拒守!

至此有三個版本的故事:

第一個版本:我稱之為李世民攻城說。這多見於野史。說經過李世民率領手下士兵,強打猛攻,占據了這個城池。當然其中重要要突出一下李世民的重要作用,說他自為前驅,冒險登城,所以才攻城成功。

第二個版本:我稱之為李建成攻克說。這見於《資治通鑒》。屬於正史。在六月己醜(即初十),李建成率兵攻克了西河城,將高德儒擒獲並押到軍營門口。

第三個版本:我稱之為獻城投誠說。這見於《起居注》。時間也是陰曆六月初十,李建成、李世民哥倆下令攻城。義兵們不顧生死,個個奮勇當先,拚死血戰。他們是搭上了飛梯,才有一小部分義軍攻進城去。

可見要拿下這座城池也真非易事。

恰好就在此時,城內的百姓早就不想給高德儒賣命了,都哭爹喊娘的想著要投降。

高德儒的部下、郡司法書佐朱知謹等人,看準時機,率領他的手下將士,和城內的百姓,一起宣布起義,並放義軍進城,同時活捉了高德儒。

接下來,正史上記載說,李世民開始曆數高德儒的罪過。

但起居注中則說,是“大郎、二郎等”一齊數落高德儒。也就是說不僅僅李世民來指責高德儒,至少李建成也批評了高德儒,甚至可能別的人也來指責高德儒。

具體說了高德儒些什麽呢?

各種記載還是比較一致的:

“你看見一隻鳥,就說是彩鸞來朝?以此獲取高官厚祿。欺騙君主已是不應該,騙取高官,更屬不應該!這與趙高指鹿為馬有什麽區別?我們興義兵,正是要誅滅你這種趙高一樣的奸佞之人!”

高德儒是斷斷沒有活下去的道理了。

但老高被處死以後,對其餘官員一個不殺,仍是各複原職。

李建成、李世民又嚴令義兵,絕對不可以在城中胡亂燒殺搶掠,一定要做到秋毫無犯。同時他們還分別撫慰吏民百姓,讓他們各司其業。

接著,李建成等人就率兵返回晉陽,一來一去,往返共九日。

(殺高之外)自外不戮一人,秋毫不犯。往還九日,西河遂定。

——起居注·卷一

七、向長安出發

開始行動了

僅僅九天時間,就擺平了西河郡,義軍凱旋而歸,李淵大加讚賞,連聲說:

“像這樣用兵,就是橫行天下,也不在話下啊!”

師歸,帝聞喜曰:“以此用兵,天下橫行可也。”是日,即定入關之策。

——起居注·卷一

首戰高捷,讓李淵充滿信心,於是萬分興奮地定下了入關計劃。

並且在公元 617 年陰曆七月初付諸實施,到那時,李淵和他的兩子世民與建成率軍三萬從太原出發,而命另一子元吉留守太原。他們的目標是隋都大興城即長安;此地是一個古都,並且是陝西南部關中地區的戰略要地。

設置大將軍府

但現在李淵先是下令開倉賑濟貧民,如此一來,到他這兒報名參軍的人,一天比一天多。

李淵命令將招募來的人分為三軍,分左軍、右軍、中軍,通稱為義士。

裴寂等人給李淵上尊號,為大將軍。

六月癸巳(即十四日),李淵又設置大將軍府,任命裴寂為大將軍府長史,劉文靜為大將軍府司馬。

唐儉和前長安尉溫大雅為記室。

溫大雅仍和他弟弟溫大有共同掌管機密,也就是起草文書,寫寫稿子,做做秘書工作,注意啊,正是這個工作,才讓我們在今天有幸看到這部《起居注》。

武士彠的風險投資,獲得了第一次分紅——被任命為鎧曹,也還是管些後勤的工作。

劉政會和武城人崔善、太原人張道源(張道源名河字道源)為戶曹;

晉陽長上人薑謩為司功參軍;

太穀長殷開山(殷開山名嶠字開山)為府掾;

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和鷹揚郎將高平人王長諧、天水人薑寶誼、陽屯,為左、右統軍、副統軍。

其餘的文武僚佐都按照才能授予官職。

李淵又封世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兼左領軍大都督,左三統軍由他統轄;

封李世民為敦煌公,兼右領軍大都督,右三統軍歸他統轄;

這兄弟兩人各設置官府僚屬,都可任用官員;

元吉則被封為姑臧公,中軍隸屬他的指揮。

任命柴紹為右領軍府長史,諮議;

譙縣人劉瞻任西河通守。

這樣,基本上的部署都初步確定,各有專司。

李淵的領導班子,就建立起來了。

獨立的政治、軍事組織的創建,為義軍西進關中,奠定了一塊穩固的基石。

裴寂送宮女

我們看到,一旦處理完了東突厥人的問題,李淵就建立了他的軍事戰鬥組織——大將軍府。

李淵的大部分軍將在開始時都是由於這些官員的支持才得以征集並得到供應,因為他們原來都是隋朝鷹揚府的軍官,現在隻不過把他們的士卒轉手交給李淵指揮。

晉陽宮監裴寂也以隋宮倉儲中的大量糧秣、武器和甲胄供應唐軍。

史書記載,長史裴寂又把晉陽宮內的積粟移送到大將軍府去,共有九百萬斛;又有雜彩五百匹,鐵盔四十萬副,也一齊移送到大將軍府中去,獻給李淵,作為起兵之用。

那第一夜在晉陽宮中伴李淵溫柔而眠的尹、張兩個宮眷,此時也都被李淵封了官,她們封的官稱,就叫做美人,這可不是開玩笑,在宮廷裏,真有這樣的正式職稱。

她們早晚陪伴在李淵左右,李淵這下子也可以放心地受用了。

晉陽宮中原有的五百名宮女,也一齊被撥入大將軍內府去聽用。

(裴寂)進宮女五百,米九百萬斛,雜彩五萬段,鎧四十萬首。

大將軍府建,為長史。

——《二十四史·新唐書·列傳十三·劉裴》

日後李淵得以成功地建立唐帝國後,對裴寂,可以說是感激不盡,李淵甚至說過,他能夠當上皇帝,全是裴寂的功勞,可見裴寂的做法是多麽的成功。

而做為當時一起策反的劉文靜和裴寂,他們的最終命運卻截然不同。

有人說,原因在於:

裴寂本來與李淵就是在那種非香的味道上很相投的,所以他揣測準了李淵的愛好酒色又昏庸無能的脈搏,晉陽一起兵時,他就私下裏給李淵送去美貌宮女五百人,讓他帶著行軍。果然稱帝後的李淵認為裴寂的功勞最大,裴寂終其一生受益於此,享不盡的高官與厚祿。

而劉文靜未能及時清醒地認識到李淵的這一特點,裴寂受重用本來就是敲響了一記重重的皇帝親信佞臣猜忌功臣的警鍾,結果劉文靜這個南征北戰的大功臣受到了極大的疑忌,到底被稱帝後的李淵加上了個謀反的大罪名,活活冤殺了才算讓皇帝放心了。

同樣,由此說法引開來,就可以說到,同為大功臣的李世民也麵臨著同樣嚴峻的考驗。

這為日後的一係列說法找到了依據,但事實的真相果然如此嗎?

出發了

這一年,是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即公元617年。

此時正是初秋時節。

天氣初涼,金風拂暑,秋高氣爽。

七月初四,李淵任命兒子李元吉為太原太守,留守晉陽宮,一切後方事務都委托他處理。

太原此時正式作為義軍的後備根據地。

初五,李淵統帥甲士三萬人從晉陽出發,李建成、李世民都跟隨他出征。

西突厥的阿史那大柰也率其部眾跟隨李淵出征。

出征前,在軍營門前,舉行誓師儀式。

李淵身披鎧甲,開始誓師致詞。

李淵慷慨激昂地讚頌楊堅,痛斥楊廣,並闡明了起兵的宗旨和立代王楊侑為帝的“偉大曆史意義”。

然後他的這篇誓文就被抄錄複印了多份,向各郡縣發布檄文,以便讓所有人都明白他尊立代王為帝的意義。

那麽到底是什麽曆史意義呢?

在這裏,我不願意去說,因為那根本就是費話。冠冕堂皇的費話。

我不說您也知道,諸如此類的說法,翻開史書一抓一大把,幾乎全是,嘴裏說的是一套,而心裏想的卻是另外一回事,隻不過心照不宣罷了。

大軍浩浩****,開出晉陽,向西進發,直奔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