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大揭秘:還原曆史真相

為什麽我們說晉陽宮政變是一個千古冤案?這裏麵,有多少的不實之處?

李淵是真的被那兩個女人命中了要害才不得已起兵的嗎?

什麽樣的情況才符合曆史的真實?

李淵當初遲遲不肯起兵,但在此前他是否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李淵又為什麽不肯付諸行動?

最大的問題還在於:為什麽這個冤案會千古以降?

還有,到底是誰最先改變了事實的真相?

那麽曆史上,完全可能的曆史真實到底會是什麽樣子的?我們做出這樣的還原,其依據何在?

李淵有哪些優勢讓他幾乎處於有絕對成功把握的理想地位呢?其根據是什麽?

溫大雅的李淵是什麽樣子的?

李淵是否具有雄心壯誌,其依據是什麽?有哪些事件體現出來?

李淵在公元617年陰曆7月初五,帶領著他的李家軍,向長安進發。但是,前路風險莫測,他即將當頭遭遇一隻攔路猛虎。同時,李淵派外交人員去拜見李密,結果會怎麽樣?李密會買他的帳嗎?

一、 一個千古冤案

曆史地看待曆史

那麽趁這個功夫,我們再來回顧,到底在這次晉陽宮政變或者說太原起兵裏麵,有多少的不實之處?

應該說,這裏麵正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千古冤案。

我們最先看一看權威史書《二十四史·新唐書》是怎麽樣記載這段曆史的:

是時,煬帝南遊江都,天下盜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高祖留守太原,領晉陽宮監,而所善客裴寂為副監,世民陰與寂謀,寂因選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過寂飲酒,酒酣從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驚。寂曰:“正為宮人奉公,事發當誅,為此爾。”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陽不許,欲執世民送官,已而許之,曰:“吾愛汝,豈忍告汝邪?”然未有以發。而所在盜賊益多,突厥數犯邊,高祖兵出無功,煬帝遣使者執高祖詣江都,高祖大懼。世民曰:“事急矣,可舉事!”已而煬帝複馳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

在這裏,我也不必解釋上文的內容了,因為在前麵,我寫過這個詳細的過程。

現在的問題是:

這是傳說了千年的故事,可是這個故事可信嗎?

李淵是真的被那兩個女人命中了要害才不得已起兵的嗎?

好,讓我們來看看曆史。

曆史地看待曆史。

記得有句歌詞是這樣的: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是的,傳說總是美麗的。

傳說中的太原起兵是這樣的:

當時李淵糊裏糊塗,抓不住時機,李世民可是著急要起兵了,那麽有什麽辦法能夠逼迫他父親李淵趕緊起兵呢?他先通過劉文靜賄賂裴寂,裴寂當時在太原晉陽宮幫助隋煬帝看管在太原行宮裏宮女的小官。

在李世民的主謀下,裴寂拉李淵去晉陽宮喝酒,晚上把李淵留在那裏,以宮女私侍李淵。

和皇帝的女人睡覺,是殺頭之罪,所以沒辦法,李淵必須起兵了。

這個看似美麗的傳說,隻是想說明李淵沒用無能。

而真正的成就這一切包括日後的唐王朝的,乃是李世民。

但是,在整個太原起兵的謀劃過程中,李淵其實一直在幕後積極工作。

應該說,李淵是總指揮,李世民是急先鋒,這才符合曆史真實。

在太原起兵中,李世民的作用曆來存在爭論,有學者認為李淵庸庸碌碌,整個工作首謀都是李世民幹的;更有學者截然相反地認為,是史書記載誇大了李世民的作用,原因在於史書作者要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提供正當性。當然再深究,我們就可以看到當權皇帝的一些不光彩麵:篡改史書,顛倒是非,隱藏真實。

為什麽這個冤案會千古以降

請看範文瀾等老一輩史學家在《中國通史》中的這段話:

唐高祖愛好酒色,昏庸無能,隻是憑借周、隋大貴族的身分,六一六年,得為太原留守。他起兵取關中,建立唐朝,主要依靠唐太宗的謀略和戰功,他本人並無創業的才幹,連做個守成的中等君主也是不成的。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和隋晉陽宮副監裴寂非常親密。裴寂是佞人,私送宮女給他,和他通晝夜賭博飲酒。他過著荒**生活,根本不理會太原城外的戰事,當然更不曾想要反隋自做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和晉陽令劉文靜積極準備起兵,通過裴寂去勸說。起兵以後,裴寂又送宮女五百人。作為行軍統帥,居然收受這批宮女,他的昏謬可以想見。

在這本書中,說李淵當時根本就是被迫起兵的,整個晉陽宮政變和太原起兵的首謀都是李世民。

而李淵僅僅是一個庸庸碌碌隻知吃喝玩樂的人。

李淵此人的性格確實有優柔寡斷的一麵,並且他的這一麵在這次事件裏得到突出的表現。

李淵不是完人。

不可否認,在他身上,優柔寡斷幾乎算得上是致命弱點。因為當時的情況下,先下手的為強,誰動手慢了,就有可能變成別人的刀下鬼。

《大唐創業起居注》是當事人寫的,是目前普通公認的最為可信的史料。

此書當中就說過,李淵遲遲不肯起兵,而在此前他應該是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那麽李淵為什麽不肯付諸行動?

主要是考慮幾方麵:

一是他的家庭成員,長子建成等,還有女兒都沒有從永濟來到太原,骨肉分離讓優柔寡斷的李淵下不了決心。

再有一個原因,就是北方的草原十八部,即突厥的問題,沒有解決。如果強行起兵,這麽大的一個後顧之憂,不任何人都不敢忽視的。

所以如何穩操勝券地起事才是李淵考慮最多的。

很多證據都說明整個太原起兵主謀和總指揮就是李淵。

李世民那時候應該是18歲,他隻是積極地執行了李淵策劃這場起兵謀劃的得力幹將,比如說去拉攏地方上的實力派,組織得力人才和突厥談判。因為同是弓馬少年,社會上有一批年輕人,是很願意跟隨李世民出生入死的。

可是問題又來了:

為什麽這個冤案會千古以降?

曆經一千多年,沒有人給它平反,相反卻被越傳越神,說得有鼻子有眼的?

還有,到底是誰最先改變了事實的真相?

這一切的合理解釋和最簡單的邏輯就是:因為李世民的皇位是政變奪取來的。

李世民很懂得宣傳策略,所以他授意史臣,在寫這段曆史時,對這件事情不要躲躲閃閃的,就是要明確記載發生了手足相殘的政變。

至於為什麽要殺他們,那就要編故事了。於是就有了這樣的思路:

實際上唐朝開國起兵是李世民倡導組織的,並且李淵也很早就答應過立李世民做太子,因為天下是他打下來的,本來應該就是開國皇帝嘛。

那麽順著這樣一種思路,事件回放到了太原起兵,這是更要濃墨重彩書寫的一筆。因為這關係到李世民是否為李唐王朝打天下第一功臣的要點。

於是這段唐朝開國曆史的疑案便產生了。

二、 真實的曆史完全可能是這樣的

完全可能的曆史真實

請看《劍橋中國隋唐史》就這樣明確地說過:

在李淵接受新任命於晉陽的時候,……叛亂就已遍及隋帝國全境。當不斷加劇的叛亂警報頻頻傳到太原府的時候,李淵的朋友和軍事顧問們紛紛認為隋朝統治已危如累卵,都勸他趁機起事,創建新王朝。

這是大家普遍認同的事實。

這本書還指出,李淵將要領導的這次叛亂,幾乎處於有絕對成功把握的理想地位。

為什麽要這樣說呢?

根據如下:

1、李淵的家世和人緣都無可挑剔:

他是一個與皇室攀親的貴族;

而且在他 51歲之年,已侍奉過隋朝兩代皇帝,此時正處於他漫長而順心的宦途的頂峰。

2、李淵是中國北部產生一個個王朝統治者的那個社會精英集團中的一個成員。

這一點,您千萬別小看了。

隋王朝土崩瓦解之際,李淵眼看隋政權即將崩潰,他是早做了打算,並且一直在暗中不停地行動著。

3、作為太原留守,李淵有強大的軍事和戰術上的優勢地位。

因為李淵所控製的這個地區在中國曆史上被認為是堅不可摧的,而在隋王朝時代,太原是當時肯定的軍事重鎮;

並且可以很方便地從這裏對長安(也就是隋都大興城)和洛陽這些傳統的政治中心發動進攻。

4、李淵還能夠贏得廣大民眾的歡心,這是因為大約在公元 614 年有圖讖預言李氏當興,而且這說法已在民間家喻戶曉。

5、李淵一方麵清楚他在隋王朝的位勢已岌岌可危;另一方麵,他也知道隋王朝既然明顯地處於日薄西山的境地,他完全可以自建王朝,代之而興。

請注意啊,李淵那一代人對儒家的忠君思想中毒不深,儒家是禁止人們背叛前朝而改事新朝的。

李淵和李淵的同時代人,忠於社會秩序遠甚於忠於一家一姓的某一王朝。

綜上所述,在公元617 年陰曆五月,李淵開始動員了他太原府的軍隊,正式進行反隋軍事行動,並在稍後不久開始向京師進發。

這是一個完全有可能的曆史真實。

為什麽會這樣

與此同時,《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本書也指出:

令人有點感到驚異的是,李淵在太原起事中的作用的程度和性質,隻是到最近時期才有新發現。

是的,誠如斯言。

按照新、舊《唐書》和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等正史的傳統說法:

李淵是一個碌碌無能之輩,而且暮氣沉沉,胸無大誌。

相反地,他的次子李世民(公元 617 年時 17 歲)倒被說成一位高超的軍事領袖:有魄力,有進取心,英明天聰。

因此,後來成為唐代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的李世民,在這些記載中,就理所應當地成為了創建唐王朝的大功臣。

按照正史的傳統說法,公元 617 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府留守時,李世民就已開始與劉文靜共謀反叛大計,他們甚至在獄中就進行了謀劃。

目的:利用當時人民普遍的不滿情緒,進而一舉取代已處於垂死狀態的隋王朝。

在這些描述中,當李淵第一次聽到這種想法時,根本不是十分在意的,甚至這時他還是隋王朝的主要捍衛者。

但是,李世民賂囑晉陽宮監裴寂設美人計,利用煬帝寵幸過的晉陽宮女,迫使李淵不得不同意了李世民的計劃,非常勉強地同意起兵發動叛亂。

傳統的敘述還強調指出,在後來奪取隋朝都城的戰鬥中,李世民在導致唐朝勝利的軍事戰略和領導才能方麵,功勞都高人一等。

但是,近年來,曆史學家經過對正史中所記關於此事的材料重新加以研究後,得出了新的結論:

有些重要情況可能是在唐太宗統治時期,因太宗本人的堅持而編造出來的。

根據其他材料,特別是根據從前被忽視的唐代初年的史料《大唐創業起居注》,曆史學家已經能夠對唐朝創立史的傳統說法中的某些偏見和歪曲之處做出訂正。

三、溫大雅筆下的李淵

溫大雅的李淵是這樣的

《大唐創業起居注》的作者溫大雅是太原府人,是唐王朝建立的目擊者。他的翔實記述著重指出,正是李淵本人策劃了太原叛亂,也正是他的英明統率使唐軍在奪取隋都的戰鬥中取得了勝利。

溫大雅筆下的李淵不同於傳統史書上的李淵。

溫大雅的李淵,是一位勇敢的領袖、剛烈的對手和足智多謀的戰略家。

根據《起居注》的說法,十幾歲的李世民不僅在叛亂事件中隻起到次要作用,甚至他在王朝建立中的貢獻也並不多於他的長兄,即後來成為太子的李建成。

所以,曆史地看待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中的作用。

據認為,李世民太原起兵中的位置——李淵總指揮,李世民急先鋒。

溫大雅的《起居注》告訴我們,甚至在公元 617 年中太原起事之前,李淵已開始圖謀不軌。

後突厥知帝已還太原,仁恭獨留無援,數侵馬邑。帝遣副留守高君雅將兵,與仁恭並力拒之。仁恭等違帝指蹤,遂為突厥所敗。既而隋主遠聞,以帝與仁恭不時捕虜,縱為邊患,遂遣司直馳驛,係帝而斬仁恭。帝自以姓名著於圖讖,太原王者所在,慮被猜忌,因而禍及,頗有所晦。時皇太子在河東,獨有秦王侍側耳,謂王曰:“隋曆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今遭淩裏之厄,爾昆季須會盟津之師,不得同受孥戮,家**亡,為英雄所笑。”王泣而啟帝曰:“芒碭山澤,是處容人。請同漢祖,以觀時變。”帝曰:“今遇時來,逢茲錮縶。雖睹機變,何能為也。然天命有在,吾應會昌,未必不以此相啟。今吾勵謹,當敬天之誡,以卜興亡。自天釣吾,彼焉能害天必亡我,何所逃刑。”爾後數日,果有詔使馳驛而至,釋帝而免仁恭,各依舊檢校所部。

——《起居注》·卷一

注意啊,這一段的意思正是說,李淵早有反意,否則他不會說出,隋廷的氣數將盡,而我家如果取代它來坐江山,也是符合讖語,是命定應該的事。並且李淵當時與李世民商量時,一再流露出來的僅僅是對骨肉恐怕不能保全的顧慮。

另外,激起李淵雄心的事件也是一清二楚的。

請看:最早發生在公元 616 年的一件事是當時李淵受命剿捕太原地區的盜匪。

太原這個地方,不僅是當時隋廷重鎮,而且在傳統上,又與傳說中的聖君唐堯聯係在一起,因為傳說堯曾在一個名之為唐的地方住過。

唐還是李淵作為國公的封地,雖然像諸如此類的爵位那樣,國公這個爵位,並沒有統治領土的實權。

可是當唐公李淵接受新任命時,他還是認為他的爵銜與職務的巧合,簡直就是天降吉祥。

試想一下,如果他沒有反意,何必高興這個呀?

第二年,李淵當上太原府留守時,就曾對李世民這樣說過:“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

這些話越來越明確的流露出,李淵渴望得江山,而且是誌在必得的!

《起居注》還提到民謠《桃李章》,以這首流行歌曲關於下一個中國統治者將姓李的預言,對李淵的影響,因為《起居注》曾引用李淵的話說:

“吾當一舉千裏,以符冥讖!”

公元 617 年陰曆五月初,李淵傳諭給在山西南部供職的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叫他們就地再招募軍隊,同時命令次子李世民和劉文靜等人也在太原招兵買馬。他們在十天之內招募了幾乎一萬人,屯駐在晉陽的興國寺。

前麵我們一再說過,幾乎所有正史書和野史傳說都在講一個事兒,那就是李世民如何在暗中結交人才,為日後的反隋活動的成功,做著最重要的準備,畢竟人才是成功的關鍵,而李世民做這些工作時,他父親差不多一點不知道,至於他大哥李建成,則更是不聞不問,袖手旁觀。

帝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接待人倫,不限貴賤,一麵相遇,十數年不忘。山川衝要,一覽便憶。遠近承風,鹹思托附。仍命皇太子於河東潛結英俊,秦王於晉陽密招豪友。太子及王俱稟聖略,傾財賑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繒博徒,監門廝養,一技可稱,一藝可取,與之抗禮,未嚐雲倦。故得士庶之心,無不至者。

——起居注·卷一

在這段話裏,前麵對李淵的介紹不是我們要關注的,在這裏我要提醒大家注意這個,秦王李世民其實並不是自發地想到了要結納英才,而是受了父親的暗中指揮,您想想,一個17歲的青年,如果不是有深思熟慮的長者指點,如何能達到這一點,而李淵經過多年的策劃,他是具有暗中指揮這一切的能力的!

這是最靠近李淵時代的記錄,應該是最真實的,這裏麵幾乎全是李淵的功勞。

結束語:隻為史實代言

可能有人會說,你的說法似乎傾向了李淵。

有位外國法醫學專家,經過縝密的偵察,讓一個凶案嫌疑人無罪釋放。她是一個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嫌疑人對法醫學專家萬分感激。

法醫專家卻麵無表情地說:“我隻對事實負責,我對當事人沒有任何個人好惡。”

那麽在這裏,我也要說:“我個人對李淵、李世民沒有任何的個人好惡,我隻對史實負責,當我對那些繁雜的史料經過比對和分析之後,把它們告訴我的史實告訴大家,我隻為史實代言。”

前路風險莫測

好了,讓我們再回到故事中。

已經52歲的李淵,在公元617年陰曆7月初五,帶領著他的李家軍,義無反顧,一往無前。

這是一群向往新生活的勇敢者。

這是一個創建大唐帝國的征程。

這是一個注定會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無數的故事在向我們展現著她的美麗和精彩。

李淵這裏率大軍行進著,但在前往長安的路上,注定會充滿坎坷和曲折。

這不,他即將當頭遭遇一隻攔路猛虎。

人家正在張牙舞爪地等著和他玩幾招呢。

同時,李淵派外交人員去拜見李密,結果會怎麽樣?李密會買他的帳嗎?

前程輝煌。

前進的道路上,風險莫測。

此刻的中原大地上,一群群的豺狼,一隻隻的猛虎。

都在覬覦這隻鹿。

到處在追逐這隻鹿。

最終鹿死誰手?誰能多得一杯羹?

大家都知道,在反隋的割據勢力中,李淵父子集團最後掃滅群雄,統一中國。那麽李淵是如何勝出的?

我們來不及再講下去,因為就在這時,一個驚天動地的大事件發生了,還是以隋煬帝為主人公,但這次可不是雁門關事件,此次事件最終沒有化險為夷,輝煌一時的隋帝國由此走向了滅亡。

請看下一篇啊。

下一篇故事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