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陽關萬裏不見歸(1)
分別比想象中來得要快,也更加平凡許多,除了漫天飛動,鳴叫,盤旋的諸多鳥兒,成了送別靈均老道師徒四人的最後一支隊伍。
望舒不是沒有想過,自己總有一天會離開三清觀,去往別的地方。隻是在他的想象中,那一天或許是南詔最為繁榮昌盛的時候,他們功德圓滿,衣錦還鄉;或許是南詔最終破滅的時候,他們灰頭土臉,帶著遺憾和悲傷離去。
然而現實情況是,師徒四人離開的時候,南詔剛剛渡過一場莫大的浩劫,劫後重生,氣數如日中天,既說不上巔峰,更談不上落敗。異牟尋知道四人要離去,卻不知道他們這麽快就要離去,故而沒有準備,沒有意識,也沒有送別。
至於三位妖王,望舒抬頭看著漫天的鳥兒,微微露出笑容。昨天一場豪飲,鳳鸞作為一個女子,不比任何人喝得少些,隻怕現在還在呢喃和酣睡之中無法自拔。這麽說,這些鳥兒,就是她一早就安排吩咐好的,倒也足見她的心意。
三位妖王之中,委蛇最強大,也最懶惰,心思算不上粗苯,卻也不會有這般精巧;文狸則是不通世事,沒有想得這般深遠的心思,自然也不會有這樣的安排。隻有鳳鸞,作為三人之中,最接近凡人,最擁有人性的一個,才會有這樣小巧的心思,為師徒四人送行。
望舒甚至想起了三清觀落成的那一日,蒙舍城的百姓們扶老攜幼上山前來參拜,也是三位妖王像今日這般有了諸多安排,情景都是一般無二。隻是時移世易,一切終歸都在發展,當年的三位妖王之中,陰康已經前往扶桑多年,渺無音訊;委蛇和鳳鸞則是在靈均老道多年的指點之下,已經隱約脫離了妖族的身份,開始朝著尋常的修士發展。而當年的蒙舍城,四十年前就已經毀在了一場浩大的地動山搖之中,不複存在,一切也都被改變了。
至於文狸……望舒微微笑著,想著文狸的樣子,暗暗祝願,希望他能夠早日理解更多的人情世故,待得再相見時,能夠更成熟些。
平心而論,南詔和中原成千上萬裏的距離,對靈均老道師徒四人來說並不算什麽。成就教宗的一大特征,便是所謂的“形由心至,貌隨心轉”,空間上的阻隔,對於這群掌握部分虛空法門的修士高人來說,已經不算是什麽。無論是虛空挪移、元神顯化還是神念降臨,對於他們來說都不是困難之事,輕易就能辦到。
隻是靈均老道這一路走著,一路也對眾人講述這一次離開的意義,一麵一步一步踏上結實的土地,一麵毫不氣喘地說道:“此番離開南詔,你我都要暫時斬斷與南詔之間的機緣,待得時機到來,再度回轉。原本道門降下符詔,召回我等之事,陳祖師曾有些考量,不願意就此放棄南詔的道統和信仰。乃是為師勸服了祖師,以‘情深不壽,慧極必傷’的話語相告,解釋你我在南詔日久,已經對此地有了深情,糾葛太深,因果太重,劫數橫亙出現,於人於己,都是無益。”
“我們如何來,就如何走。來的時候一無所有,走得時候也兩袖清風,一步一步,靠自己將之前一甲子留下的諸多因果盡皆斬斷,以此避免因果糾纏,衍生劫數。為師知道你們不舍,卻也應該曉得,凡事過猶不及,此刻的短暫相別,乃是為了日後的重逢。或許有朝一日,你們都能理解為師此刻所說的話語時,便是再度回轉南詔,再次度化萬民的時候。”
望舒他們隻跟在靈均老道身後,低著頭,沉默邁步,不發一言。靈均老道的意思,他們多少是能夠理解一些,卻是作為證得長生久視的修士,比起一般的凡人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除了擯棄延續自身的情愛欲念之外,對於因果劫數之事也會看得愈發清楚,多少還是懂得這些道理。
對於凡人來說,一生最長不過是百餘年,繁衍後代,建立功勳,一切有始有終,百年內所能累積的因果劫數,在生命終結的一瞬間就盡皆煙消雲散,不複存在。然而修士們與此不同,卻是長生久視之處,千年也是等閑。在這千年之中,累積在一個神通廣大,與天地自然,一方百姓甚至朝代曆史都有莫大關係的修士身上,卻是太過深重了一些,少不得會衍化出諸多劫數來消弭這些因果,卻是對修士以及凡人來說,都不是什麽好事。
上古年間,闡教十二金仙個個都是數千年修為的高人大能,三花聚頂,五炁朝元,天地同壽,卻也引來莫大殺劫,引發封神劫數,致使天地蒼生,都陷入了近百年的無窮劫難之中。
因果,是天地間一切的原動力,有因有果,才有眾生萬物之間的往來與運動。然而因果太大,糾纏太深,無論對修士本身,還是對天地自然來說,都是一種威脅,卻是其力量強大到足夠破法的時候,整個世界也就會走向最終的終結。
延續自身的存在,乃是一切有情眾生的根本願望,無論其有沒有足夠的理智來理解這一個願望,願望本身都是真實不虛的。螻蟻尚且偷生,當有某種存在,威脅到整個天地的時候,天地間就會自然而然,降下劫數,將其抹殺,從而維持整個世界,一切有情眾生的存在。
這也便是修行者,無論是人類還是異族,都會在自己的修行過程中遇上無窮無盡的劫數的根本原因。過於強大,過於長久的生命,本身就意味這過於深重的因果,也就等同於對整個天地自然的威脅,自然而然會受到劫數加身。這也便是所謂“順行成人,逆行成仙”,修行乃逆天而行的道理。
正是因著這等道理,靈均老道當初來時,就已經做好了離開的準備和打算。原本在靈均老道的籌劃之中,安史之亂爆發之後,他們師徒四人就要回轉中原,為道門在中原的諸多安排和打算出一份力。奈何安史之亂中,上主兩次出手,削弱了道門對李唐的影響,延緩了李唐的破滅,同時也影響了與李唐氣數緊密相聯的南詔。
為著避免諸多不可預料的麻煩,靈均老道不得不在南詔多逗留了十幾年,而也就在這十幾年中,因果和劫數也終於降臨,為著望舒與南詔蒙氏之間的糾葛太深,引發了他想要逆轉鳳伽異命數,幫助蒙氏延綿的心思,從而直接導致了拓東城外的種種浩劫,差點叫他自己都身死道消,也叫靈均老道看清了因果劫數的厲害,主動要求離開,斬斷因果,保護自己的徒弟。
正是因為理解這些道理,望舒他們才對靈均老道離開南詔的決定表現得這般順從,又是隱約知道這一去再難回轉,卻是已經斬斷的因果,想要再度建立聯係,卻是十分困難。故因此,眾人心中雖是不舍,卻是沒有絲毫抗拒,明白靈均老道的苦心,也為自己的將來做著諸多打算,自有考量,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洞悉更多的道理,再度回轉這一片土地,延續自己的傳說。
平心而論,望舒嘉月等三人對南詔的感情之深厚,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對中原的感受。他們十幾歲時,就被靈均老道帶來了這西南蠻荒之地,從六詔時代開始,親眼見證,親手參與了南詔的發展壯大和立國稱雄,迄今為止不到百年的人生經曆之中,卻是有絕大部分拋撒在了西南的土地上,自然是感情和因果一般深厚,甚至已經威脅到了自身,不得不離開,也是無法。
況且,師徒四人始終是中原道門的弟子,有著自身的傳承和根源,在最初南詔弱小的時候,中原道門與南詔之間的利益一致,四人可以大使拳腳,順應本心,全心全意地幫助南詔的眾人。然而隨著南詔的壯大,氣數的發展,道門與李唐,與南詔之間都出現了些許分歧,這些分歧,有些是早在計劃之中的,有些也是遠遠超乎計劃之外的。到得有朝一日,分歧和矛盾暴露在眾人麵前之時,他們所麵臨的問題,就不是要不要救下鳳伽異這麽簡單了。
一切種種,逼迫著靈均老道下定了決定,不得不暫時離開南詔,離開西南,先行回轉中原道門,斬斷這一段因果,再行商量。也是這麽多年,靈均老道作為師父,總要帶著幾名弟子回到中原去看看,叫他們見識更大的世界,對他們的修行和心性也是十分有益,便也如當年的陰康一般,偏安一隅,始終是難有所得的。
靈均老道知道離開會給眾人都造成些許情緒上的影響,但他對此並不覺得有多為難。一切都是人之常情,也該依照人之常情,待得望舒他們到達中原,重新看見那個存在於他們幼年記憶裏,遠比南詔廣闊,遠比南詔發達,也遠比南詔複雜的世界時,他們對南詔的不舍便會淡去許多,取而代之的是對遼闊天地的理解和遠超過一般中原修士的感悟。而這,也就是靈均老道所希望的。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是稍稍有些出乎靈均老道的預料。僅在眾人出發離開三清觀的第三天,還在沿著洱海水係朝著拓東城進發的時候,望舒他們的心態,就已經有了不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