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回 漢哀帝寵愛佞幸 孔司徒明哲保身

1

“如今國事混沌,外戚爭權,令人擔憂。大司徒王嘉胸襟寬闊,為人正直,剛正不阿,兢兢業業,是不可多得的治理人才,他的死實在令人感到憐惜。

當初,我參與審判迫害大司徒王嘉,為什麽就沒有想到,誓死進諫,為國挽留賢才呢?

如今想來,多麽令人懊悔啊!”

劉欣的親舅舅大司馬丁明,實際上一向敬重大司徒王嘉,為王嘉之死,感到深深的內疚和痛心。

一天,大司馬丁明在劉欣的麵前,無意間談起了王嘉的往事。

劉欣有些悔意,對大司馬丁明說道:

“大司馬大人:

如今朝廷人才奇缺,令人憂慮。也怪朕當初年輕氣盛,折辱死了王嘉,讓政事停滯不前,令人遺憾萬分。”

見劉欣有些悔意,丁明遂稱讚大司徒王嘉的才幹品行,請求皇帝寬恕王嘉的家人說道:

“陛下啊:

臣以為,王嘉實際上並不是一個惡人,也不是存心跟陛下過不去。

王嘉的才幹和品行,可以說是當世無雙。王嘉被董賢等人陷害,死得實在是太過冤屈,而陛下也放任他們陷害賢良,實屬不智。

請陛下大發慈悲,饒恕王嘉的家人。”

不想,劉欣聽丁明說到,王嘉被董賢等人陷害之類的話語,心裏頓時就有些不樂意了。

“舅父大人,你說王嘉是被董賢等佞臣陷害,死得冤枉,這就有些是非不明,善惡不分了。

王嘉其實是死有餘辜,罪有應得。

天下的惡賊們,總是千方百計,試圖掩飾他們自己的罪惡,怎麽不說自己冤枉呢?

光是觸怒皇帝,悖逆天子這一點,就是死路一條,不可饒恕。怎麽能夠說王嘉沒有過錯,死得冤枉呢?”

劉欣反駁舅舅丁明道。

劉欣哪裏肯承認自己犯下的過失,是自己要讓大司徒王嘉去死呢?

聽了舅舅丁明請求饒恕王嘉家人的話以後,劉欣心裏很不舒服。

自此,劉欣對舅舅丁明有了一些不滿和怨恨,甥舅之間,有了隔閡。

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九月十九日,劉欣頒布策書,罷免舅舅丁明的大司馬官職,讓舅舅丁明離開朝廷,回到自己的宅第休息養病。

2

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十一月,劉欣任用自己的親信大臣,前定陶國太傅、光祿大夫韋賞,擔任大司馬、車騎將軍。

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十二月初六,劉欣舉行盛大隆重的儀式,任命侍中、駙馬都尉董賢,為漢朝廷大司馬、衛將軍。

就這樣,大漢朝廷又開始了雙司馬掌控朝政之局,開創了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擔任三公要職的先例。

在任命董賢為大司馬、衛將軍的策書上,劉欣用生動的言辭,勉勵董賢說道:

“愛卿啊,朕樹立你為三公,就是要你作為漢朝廷的輔佐,成為朕的股肱之臣!

朕知道愛卿你,一向忠心正直,能夠匡正眾事,真誠地堅持中庸之道。

希望愛卿,深深地體會朕的心意,盡心盡力輔佐於朕,不辜負朕的信任。”

當時,董賢才剛剛二十二歲,就一步登天,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成為了大漢朝廷的大司馬,位列三公之位。

然而朝野人士,無不錯愕驚異,對皇帝任人唯親,重用大司馬董賢等佞臣,不以為然,嗤之以鼻。

3

大司馬董賢雖然貴為朝廷的三公,但卻常常不在大司馬府裏處理朝廷公事,而是常住在未央宮宮中,隨侍皇帝,主管朝廷的尚書事務。

文武百官如果想向皇帝上書,報告國事,必須通過大司馬董賢的允許之後,才可向皇帝奏事。

那時,董賢的父親董恭已經擔任了衛尉。董賢擔任大司馬,已經位列三公之職。

劉欣覺得給予董氏家族的寵愛,還不足以表示自己對董賢忠誠的感謝。

於是,一天朝罷,回到內宮,劉欣就對大司馬董賢說道:

“董卿啊,如今你已經是三公了,而你的慈父還是衛尉,處在九卿之位,已經不再適合了。

朕決定,立即將你的慈父,調升為光祿大夫,官秩為中二千石。

董卿以為如何呢?”

董賢大喜,急忙謝恩道:

“陛下的皇恩浩**,臣感激涕零。朕一定死心塌地,鞠躬盡瘁,報答陛下的聖恩。”

劉欣見董賢滿意,心內大悅。

於是,劉欣正式下旨,把董賢之父董恭高升了一級,並下旨讓董賢的弟弟董寬信,接替董賢以前的職位,成為了駙馬都尉。

到了此時,董家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董氏的親屬兄弟子侄,一下子魚躍龍門,大都擔任了侍中、諸曹之職,能夠定期到宮中去朝見皇帝。

董氏家族的親屬子弟,享受的榮寵尊位,在丁、傅兩家新貴之上。

丁、傅兩家子弟,見董氏家族受到皇帝專寵,皆憤憤不平、怨恨不已。

然而,庇護傅氏家族、丁氏家族的大樹傅太後已經駕崩,傅喜、傅遷、傅嘉、傅晏、丁明等有影響的人物,皆被皇帝罷黜,眼見董賢仗恃寵愛,驕橫跋扈,皆無可奈何。

因此,不僅是老權貴王家,對董賢恨入骨髓,新貴傅氏家族、丁氏家族等皇親國戚,也對董氏家族,視同仇敵。

漢朝廷新舊權貴、皇親國戚、大家豪族的矛盾衝突越來越尖銳,已經到了勢同水火、不可調和的地步。

4

當初,大儒孔光在擔任禦史大夫之時,董賢的父親董恭,在禦史大夫孔光的部下任職,不過是擔任一個普普通通的監察禦史。

作為監察禦史的董恭,他的聲望地位,當然遠遠在自己的上司禦史大夫孔光之下,要事事尊奉、服從禦史大夫孔光。

董恭的兒子董賢,當上大司馬、衛將軍以後,就開始位列三公之位。自然而然,董賢的官位就與大司馬、車騎將軍韋賞和大司徒孔光等人同列了,可以與大司徒孔光平起平坐了。

大司徒孔光雖然德高望重,資曆很老,與大司馬董賢一樣,都是朝廷的三公大臣,但實際上,大司馬董賢深受皇帝寵愛,掌控的實權,其實還在大司徒孔光之上。

大司徒孔光和漢皇帝劉欣,都非常清楚這一點。

劉欣任命董賢為大司馬以後,見董賢年紀輕輕,資曆、貢獻、才幹都還不夠,就超越了群臣,恐怕人心不服,心裏憂心忡忡。

“大司馬大人年紀輕輕,才幹品行並不突出,對大漢朝廷,也似乎並沒有什麽傑出的功績和貢獻。

隻因朕寵愛信任大司馬大人的緣故,大司馬大人才得以登上地位顯赫的大司馬高位。

在群臣眼裏,大司馬大人可能名不副實,並不能夠讓人心服口服。

朕一定要竭力宣揚,大司馬大人檢舉揭發叛逆的赫赫功勞,千方百計地提高大司馬大人的威望,讓大臣們尊崇大司馬大人。

如此,才能夠讓大臣們心服口服,聽從董卿號令,以褒獎董卿對朕的忠心耿耿。”

劉欣深知大司馬董賢的威望功勞不足,不足以指揮領導群臣。

於是劉欣想方設法,欲提高董賢的地位,希望董賢受到大臣們的尊重和敬仰。

一天,董賢隨侍在劉欣身邊,君臣相談甚悅,劉欣越發

心急火燎,想提高董賢的地位,讓大臣們都尊崇董賢。

於是,劉欣微笑著,給董賢設計,授意董賢說道:

“董卿啊:

雖然你才幹卓越,計謀超群,善解人意,已經被朕任命為大司馬、衛將軍,但如果大臣們不配合愛卿的工作,處處掣肘你,恐怕你的工作也難以開展啊!

朕今天為你設下一計,定能夠有助於你。”

董賢聽了,大喜,急忙對劉欣說道:

“多謝陛下隆恩,臣感激不盡。請問陛下,計將安出?”

“愛卿啊,是這樣的。大司徒孔光大人德高望重,受人愛戴,是群臣的典範,你應該深知。

如果大司馬閣下,能夠稍稍放下自己的身段,私下去大司徒孔光大人的府裏,進行拜訪,以示對大司徒孔光的尊敬,定能夠獲得大臣們的看重,增加董卿閣下的威望地位。”

“陛下英明!計謀實在高明!臣領教,臣一定前去拜訪大司徒大人,向大司徒大人學習請教!多謝陛下英明指教!”

董賢喜不自禁,答應道。君臣相談,十分投機,盡歡而散,董賢依計實施。

大司徒孔光素來就恭謹小心,先前遭受挫折以後,吃一塹長一智,更加信奉明哲保身的原則。如今擔任大司徒以後,更加恭順聽話,循規蹈矩。

大司徒孔光還十分善於體察上意,當然非常清楚皇帝對董賢的寵愛,遠遠在群臣之上,皇帝千方百計要大臣們尊寵董賢,以提高董賢的威信。

“大司徒大人:

大司馬、衛將軍大人,派人前來傳信,準備到大司徒大人府邸拜訪。請問大司徒大人,如何回複?”

兒子孔鰩詢問父親道。

“什麽?大司馬、衛將軍大人,要來拜訪老夫嗎?老夫愧不敢當啊!快快有請,不可怠慢!”大司徒孔光老練,知道董賢拜訪的目的,急切地吩咐道。

聽到皇帝跟前的紅人大司馬董賢,就要到自己家裏來拜訪的消息,大司徒孔光受寵若驚,立即忙碌了起來。

孔光一邊布置侍從警戒,一邊穿上官服、戴上官帽,畢恭畢敬地親自走出自家的大門,到家門口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和迎接大司馬董賢。

一直望見董賢的龐大車隊出現以後,孔光才又畢恭畢敬地退入自家大門,回家去布置招待貴賓的禮儀。

大司馬董賢的車駕到達孔家中門,下車、進屋以後,孔光立即進入客廳待客,親切迎接董賢、拜見董賢。

賓主相見,孔光與董賢寒暄問候,一切做到恭敬謹慎、尊崇備至,禮節周到完美,無法挑剔。

孔光甚至不敢用接待同等地位賓客的禮節,去接待大司馬董賢。迎送之禮,盡善盡美。

大司馬董賢回宮以後,迅速把在孔光家裏,受到孔光厚遇的經過,稟告了劉欣。

聽到孔光厚遇董賢的報告以後,劉欣喜上眉梢,立即下旨道:

“董卿啊:

大司徒大人深知朕的心意,真是帝國的忠臣,不予以獎勵,怎麽能夠褒揚大司徒尊敬愛卿的誠意呢?

茲下旨,授任大司徒大人的兩個侄子為諫大夫常侍,請大司馬大人立即派人,去向大司徒大人報喜。”

孔光得到大司馬董賢派人送來的喜訊以後,對董賢十分感激,對門人弟子說道:

“大司馬大人深受陛下寵愛,還知恩圖報,孔光還有什麽不滿意的呢?”

從此,大司徒孔光對大司馬董賢更是有求必應,禮遇周到,把董賢當做自己的上司侍奉。

大司徒董賢的權勢,遂淩駕於眾臣之上,幾乎與皇帝的權勢相等了。

5

前大司馬新都侯王莽,一直是王氏家族中最有才幹能力,而又最受太皇太後王政君喜愛的子侄。

當初,自從大司馬王莽,因為堅守禮製禮法原則,受到劉欣和朝廷新貴丁氏、傅氏家族排擠,而被劉欣貶逐以後,漢成帝劉驁的外戚王氏家族,就逐漸地走向衰微,在朝中任職的人越來越少了。

隻有平阿侯王譚的兒子王去疾,還在朝中擔任侍中一職,王去疾的弟弟王閎,在宮中擔任中常侍一職。

在漢朝廷朝中、宮中任職的王去疾、王閎兄弟兩人,作為外戚王氏家族碩果僅存的代表人物,是王氏家族中寥寥無幾的幾個還在朝政任職的子弟,在大漢朝廷中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官爵。

中常侍王閎的嶽父,就是與前大司徒朱博關係十分密切的中郎將蕭鹹。

而蕭鹹是前將軍大儒蕭望之的兒子。因此,蕭家是人人敬重的名門望族,書香門第。

大司馬董賢的父親光祿大夫董恭,對名門望族的蕭鹹家族,一直十分仰慕,渴望結交。

董恭想為自己的小兒子駙馬都尉董寬信,求娶蕭鹹的女兒為妻。

於是,董恭就委托中常侍王閎道:

“中常侍大人,董家小兒寬信不才,一直仰慕中郎將蕭大人的清譽美德。

拜托中常侍大人,去對你的嶽父中郎將蕭大人說明一下董某的意思,希望我們蕭、董兩家,能夠結為兒女親家。董某感激不盡,一定不會忘記你的撮合之功。”

中常侍王閎知道董家是皇帝跟前的紅人,不敢得罪,於是承諾道:

“光祿大夫大人,我一定抽空,向嶽父大人談起這門親事。隻是不知道嶽父大人的意下如何。”

蕭鹹名門望族,是世代詩書門第,一直看不起董家這個暴發戶。

“嶽父大人:

光祿大夫大人,準備與蕭家結親,不知嶽父大人意下如何?”

見到嶽父,中常侍王閎就提出了董恭的請求。

聽見董恭、董賢父子求親的消息以後,蕭鹹十分惶恐,當即回絕,並向女婿中常侍王閎謝絕道:

“賢婿啊,蕭某愧不敢當,愧不敢當啊!董家是高門大戶,又受到皇帝陛下的格外親信,滿門暴富,我蕭家小門低戶,怎麽高攀得起呢?”

蕭鹹不敢答允光祿大夫董恭為小兒子董寬信求親的請求,一口拒絕了與董家的親事。

中常侍王閎,對嶽父蕭鹹拒絕與董家結親的做法,十分不解,詢問嶽父道:

“嶽丈大人:

如今董家是炙手可熱,受到皇帝的格外寵愛,他人希望高攀,還來不及呢!嶽丈大人為什麽拒絕與董家結親呢?”

見女婿中常侍王閎茫然不解,蕭鹹急忙向女婿王閎解釋說道:

“孩子啊,天上不會掉餡餅,隻會降下災難禍事。飛來之福,並非好事。高官厚祿、榮華富貴雖然像香甜可愛的餡餅,人人都希望能夠吃到,但也可能是一個誘人的陷阱。

像董家這樣的暴發戶,就像夏季暴漲的洪水一樣,漲得快,自然也消失得快。

作為一個智者,我們要善於從一些小事中,看出事件的端倪,領悟潛藏的危機。

我記得,皇帝當初任命董公為大司馬時,策書上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

‘真誠地堅持中庸之道。’

這是堯帝將自己的大位,禪讓給舜帝時所說的一句話,不是皇帝拜三公所慣用的語言啊!

由此可見,皇帝的策書中,已經暗藏玄機,值得引起我們的加倍警惕啊!

前輩賢良士大夫們,見到這種情況的,沒有不感到恐懼猶疑的啊!

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這豈是我們普通人家的孩子,所能夠承當得起的呢?”

中常侍王閎生性聰明,富有謀略,聽了蕭鹹的話以後,深受啟發,也立刻醒悟,讚賞道:

“大人所言極是!天上不會掉餡餅。突然降臨的浩大恩賜,不是一般人能夠消受的。無福消受的恩賜,必定是天大的禍事。”

王閎於是回報董恭,代替嶽父蕭鹹,向董恭道歉,謝絕親事道:

“董大人,我的嶽丈大人,十分感謝董大人的信任和重視。

然而,嶽父大人自認為官微位卑,乃小門小戶,自感身份卑微,高攀不上富貴之家。

嶽父大人委托我,向光祿大夫表示衷心的感謝,並代致以深深的歉意。”

光祿大夫董恭歎息著說道:

“哎呀,我們董家究竟做了什麽事情,對不起天下人的呢?而竟然被人畏懼到這種程度呢?”

光祿大夫董恭,心裏感到十分不悅。

6

後來有一天,劉欣在未央宮的麒麟殿,專門擺設酒宴,宴請董氏、丁氏、傅氏家族等外戚人士。

劉欣、傅皇後與董恭、董賢、董寬信父子兄弟、董昭儀以及董家親屬等外戚一起宴飲,其樂融融。

侍中王去疾、中常侍王閎等親近的大臣侍衛,也都在皇帝的旁邊侍候。

觥籌交錯之後,劉欣酒喝多了,興奮起來,有些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了。

劉欣神態迷醉地看著自己身邊俊美迷人,談吐優雅的大司馬董賢,有些情不自禁,難以自已,用討好的語氣,笑咪咪地對董賢說道:

“司馬愛卿,你就如這美味的醇酒一樣,令人沉醉,朕已經不能自拔。

朕對愛卿已經是愛如骨髓,難舍難分了,恨不得將所有的一切,都交與愛卿。

朕打算效法當初堯帝禪位於舜帝的故事,禪位於大司馬,君臣換位。諸君認為怎麽樣呢?”

大司馬董賢聽了,高興異常,手舞足蹈起來。

中常侍王閎見皇帝喝醉,開始胡說八道,說出出格的話語來,非常吃驚,急忙插話,阻止劉欣說道:

“陛下:

你的酒已經喝多了,開始胡言亂語了!請陛下千萬不要再喝了,以免酒醉誤事!

陛下啊,你應該明白,天下乃高祖皇帝創立的天下,並非陛下一個人所獨有!

陛下承繼祖宗宗廟,應當傳之於子孫後代於無窮,怎麽可能傳給一個沒有任何關係的外人呢?

王統帝業是至關重大的事情,並不是可以隨意地施舍贈送給他人的。天子不可戲言!請陛下警惕!”

劉欣覺得十分掃興,心裏非常生氣,勃然不悅,大罵中常侍王閎道:

“王閎你這個狗賊,狗咬耗子,多管閑事!誰要你這個家夥隨便插話的。給朕滾開去!

朕是堂堂正正的大漢一國之君,受命於天,可以隨心所欲,恣意行事,想把寶座送給誰,就送給誰!你這個惡賊,管得著嗎?”

侍中王去疾等左右親近侍從大臣,都對劉欣的話語感到非常震驚,一致認為,這些話,不是一個君王所能夠胡言亂語的。

中常侍王閎不服氣,繼續反駁劉欣道:

“陛下:

天下人管天下事,臣怎麽就管不著呢?

雖說君無戲言,但陛下喝醉以後所說的話,全是胡說八道,根本算不得數。

大漢天下是高祖皇帝闖下的天下,誰敢說大漢天下就是陛下你一個人的呢?陛下怎麽可以,隨隨便便地賞賜給別人外姓呢?”

劉欣聽了,更加生氣。他仗著酒興,繼續怒氣衝衝地嗬斥王閎道:

“王閎你這個狗東西,人見人煩,竟然大逆不道,與皇帝頂嘴,指責朕的不是!立即給朕滾回到你的郎署去,不許再擔任中常侍一職!

侍中大人,立即把你的兄弟給朕趕出去,不要讓朕生氣。從此以後,朕的宮禁之中,不希望再看到你王閎這個狗東西的鬼影子!”

劉欣下旨,命令侍中王去疾等侍衛大臣,將中常侍王閎驅逐了出去,免去了王閎的中常侍職務,不許王閎進宮,去侍候皇帝。

7

很久之後,太皇太後王政君也終於知道了王閎得罪皇帝,被皇帝免職這件事。

太皇太後親自帶人前往未央宮,為王閎冒犯皇帝一事,向劉欣賠禮道歉。

劉欣酒醒以後,已經知道了自己犯下的錯誤,這才讓步,又召回王閎,讓王閎繼續擔任中常侍一職。

有了太皇太後的支持以後,中常侍王閎的膽量更大了。

恢複中常侍的職務以後,王閎就上親啟密奏,誠懇地規諫劉欣說道:

“陛下啊:

臣聽說君王設立三公的官職,是效法日、月、星三光而設,因此居此位者,必須是朝廷最賢明能幹的人。

《易經》說:‘鼎折了腳,裏麵的食物就會傾倒出來。’用來比喻擔任三公的人,必須是恰當的人選,如果不是賢能者,將會造成的嚴重後果。

從前,孝文皇帝寵愛佞臣鄧通,不過僅讓他擔任中大夫的官職而已。

孝武帝寵愛韓嫣,也不過加以金錢賞賜而已。

他們二人,都不在高位的官職,對朝廷造成的危害,也微乎其微。

而今,大司馬、衛將軍董賢,對大漢王朝並沒有什麽功勞和貢獻,跟皇家也並沒有絲毫的血緣關係。

況且,董賢本人,也沒有什麽清白能幹的名聲,沒有什麽優秀的事跡、高尚的品行,可以作為世人的表率和楷模,進行效仿學習。

可是,董賢年紀輕輕,卻憑著英俊迷人的外貌,巧言令色的言語,而受到陛下的寵愛信任。

董賢一連數年擢升,位列三公之職,成為鼎足之一,而且掌管著皇家禁衛軍隊,著實令人疑慮困惑。

董賢無功卻受祿,享受加封侯爵的賞賜。他的父子兄弟,憑空得到皇帝的提拔擢升,賞賜之多,國庫也為之空虛。

萬民喧嘩爭論,在道路上議論紛紛,忿忿不平,都一致認為,陛下這樣做,是敗壞了大漢朝廷的祖宗規矩,實在不合天意民心!

從前,褒國的神蛇變化為人,生下了美女褒姒,從而使周王朝大亂亡國。

臣恐怕陛下萬年之後,陛下會因為寵愛董賢的過失,而受到後代的譏諷。

董賢也會留下佞幸小人,不知進退,鼠目寸光,亡家滅族的災禍。

微臣私下以為,陛下現在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是不可以讓後世知曉效法的!

希望陛下懸崖勒馬,立即改正,莫讓陛下的一世英名蒙羞,羞對祖宗神靈。”

劉欣讀罷中常侍王閎的進諫奏章,惱怒萬分,立即發作起來,大罵中常侍王閎道:

“王閎,你這個不識抬舉的放肆家夥!剛剛才蒙太皇太後陛下的恩典,回到宮禁,就開始胡言亂語,指責朕的過失,真是惹人厭惡!”

最終,劉欣依然不肯接受中常侍王閎的勸告。

但劉欣自知理虧,又忌憚中常侍王閎年少誌壯,敢說敢言,顧忌太皇太後的崇高威信和影響力,才饒過了王閎,沒有加罪懲罰他。

就這樣,中常侍王閎等賢明大臣竭力向皇帝進諫,希望改變朝廷朝政混亂、任人唯親現狀的努力,都一一失敗了。

大漢朝廷賞罰不公的製度,朝政混亂的弊端,也沒有絲毫的改變。

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就這樣過去了。

8

到了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的正月,大漢皇帝劉欣依然是疾病纏身,沒有多少好轉。

大漢朝廷的政務,也更加混沌不堪,土地兼並更加嚴重,朝廷上下的危機,也越發加劇。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正月新年佳節,正是大漢皇帝和文武大臣閑暇之時。

這時,劉欣的心情舒暢,久病不愈的病情,才稍稍好轉了一些。

此時,匈奴汗國單於欒提知以及烏孫王國的大昆彌伊秩靡等塞外諸國首領,一起到京師長安,來朝見大漢皇帝劉欣。見到萬國來朝的盛大場景,劉欣喜憂參半,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和擔憂。

當時,西域諸國之中大約已經有五十個王國,納入到了漢朝廷的朝貢體係之中,歸屬於西域都護的管轄。

自譯長到將、相、侯、王等首領,佩帶大漢朝廷頒賜的印信、綬帶的首領酋長的人數,總計達到了三百七十六人。

而康居王國、大月氏王國、安息王國、罽賓王國、烏弋王國等西域諸王國,都因離大漢朝廷的邊境線太遠,不包括在五十國的範圍之內。

當康居王國、大月氏王國、安息王國、罽賓王國、烏弋王國這些不包括在朝貢五十國範圍之內的西域諸王國,前來大漢朝廷貢獻交往之時,大漢朝廷也照樣給予他們相當的還報,但不把他們歸屬在西域都護的管轄範圍之類。

自黃龍年間以來,匈奴汗國單於每次按照慣例,來長安朝見大漢皇帝之時,漢朝廷都給予厚重的賞賜。

大漢天子賞賜給單於以及部屬的錦繡、絲綢、絲綿,都比前一次更多。

大漢黃龍年間以來的幾代皇帝,都希望能夠用厚重的賞賜,去安撫籠絡匈奴汗國君臣,不要在邊塞挑起戰事。

但這大批的賞賜,也成為了漢朝廷的一大沉重負擔。劉欣想到這些,就有些愁眉不展。

9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正月的一天,病怏怏的劉欣,病情終於好了許多,能夠上朝理事了。

於是,劉欣強打起精神,坐在未央宮白虎殿的皇帝寶座上,舉行朝拜大典,接受匈奴汗國單於欒提知以及烏孫王國大昆彌(大國王)伊秩靡等外藩君王的朝拜。

聽著匈奴汗國單於欒提知以及烏孫大昆彌伊秩靡三呼萬歲,劉欣覺得十分愜意。

不知不覺之間,劉欣大國君王的豪氣油然而生,不免有些得意洋洋起來,越發欲展現漢朝廷皇帝的尊嚴和神威。

10

朝拜大典順利結束,匈奴汗國單於欒提知以及烏孫王國大昆彌伊秩靡等外藩君王,受邀前往未央宮麒麟殿,覲見大漢皇帝,接受皇帝的宴請。

當時,大漢君臣都聚集在未央宮麒麟殿殿前,悠閑自在地談天說地,閑談政事。

年輕漂亮,英俊瀟灑的大司馬、衛將軍董賢,鶴立雞群,地位崇高,超脫於群臣之上。

大司馬、衛將軍董賢瀟灑英俊、美麗迷人,與稚氣未脫、身體單薄瘦弱的皇帝劉欣相映成趣。

匈奴汗國單於欒提知,以前朝見漢朝廷皇帝之時,董賢還是一個寂寂無名的無名小輩,一直不曾見過董賢。

看見年紀輕輕的董賢,已經榮居大司馬之位,位列三公和文武百官之首,欒提知不免十分驚奇詫異。

匈奴汗國單於欒提知,頓時被年青的君臣震懾住了。欒提知心裏十分不解困惑,就悄悄地向身旁的翻譯柳樹溪詢問道:

“柳大人,陛下年紀輕輕,子承父業,繼位皇帝,本單於還可以理解。

可是,大司馬大人,居然也年紀輕輕,稚氣未脫,卻位高名顯,擔任大司馬,超越於大司徒孔光大人等三公九卿之上,就令本單於有些疑惑不解了。

請問大人,大司馬、衛將軍董大人,究竟有些什麽才幹,是憑借什麽功勞和貢獻,榮登大司馬之位的呢?”

翻譯柳樹溪,不敢隱瞞單於欒提知提出的問題。他急忙把欒提知的問話,一五一十地翻譯給了皇帝。

劉欣聽後,有些尷尬,急向翻譯柳樹溪授意,回答單於欒提知的問話,向欒提知解釋說道:

“單於啊,我大漢朝廷的大司馬,雖然年紀輕輕,卻是漢朝廷中,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大豪傑,大賢臣。

大司馬大人有運籌帷幄的定鼎之功,曾經多次挫敗叛逆的陰謀,設計了很多治國安邦的大謀略,威震全國。

就是因為大司馬具有安邦定國的大才能,大智慧,對國家也立功甚偉,所以才受到陛下的格外器重,才居於大司馬的高位的。”

單於欒提知聽後半信半疑,於是起身向皇帝行禮道:

“恭喜陛下,拜賀大漢朝廷,獲得上天保佑,得到大司馬這樣的大賢臣。”

劉欣臉紅了紅,急忙掩飾著說道:

“多謝單於的祝福!但願你們的匈奴汗國,也得到上天護佑,得到大司馬這樣的大賢臣、大忠臣。”

大司馬董賢感激地看著劉欣,一臉敬慕感激之色。

11

這一年,劉欣因太歲在申,申屬西方金,有利於壓伏南方的凶神惡煞。

於是,單於欒提知朝見完畢以後,劉欣就聽從星象學家的意見和建議,將單於欒提知安排在了長安之南上林苑的蒲陶宮裏居住,希望借助單於欒提知的威力,去幫助鎮服南方的凶神鬼祟。

劉欣知道欒提知與漢朝廷有些大臣的關係十分友善,他的消息非常靈通,擔心單於欒提知知道自己這樣安排的用意,會心生不滿。

於是,劉欣就派遣使節劉曦,欺騙單於欒提知說道:

“單於啊,上林苑是陛下的皇家園林。蒲陶宮周圍的景色也都非常優美。

為了單於的安全,表達陛下對單於的愛戴崇敬,陛下特意安排單於你,在蒲陶宮裏居住。

單於認為,皇帝陛下這樣的安排如何呢?”

單於欒提知聽了十分激動,對劉欣感激涕零,十分感激地說道:

“多謝陛下的盛大恩德!本單於感激不盡,定當努力報效朝廷,為陛下效力!”

但後來,還是有漢朝廷奸細,將其中的內情告訴了單於欒提知。

單於欒提知聽了,心裏感到非常不悅,覺得自己受了皇帝的愚弄和欺騙,就心懷怨憤地向自己的部屬臣子抱怨道:

“天子如此安排,原來是叫本單於去幫助天子,壓服凶神鬼祟啊!

漢人真是狡詐,不可信任!

連堂堂的大國天子,一國之君,都使用詐術,去欺騙他人!真可謂言而無信,欺世盜名。”

自此以後,匈奴汗國單於欒提知對大漢君臣有了看法,不滿怨恨的情緒開始產生。

12

劉欣此時,也再一次失望了。

朝拜大漢皇帝的匈奴汗國單於欒提知,也未能如劉欣所願,幫助漢朝廷君臣鎮壓住邪神惡煞。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四月,京師長安上空,再次出現了一場日食。京師長安軍民惶恐不安,久病不愈的劉欣更加憂鬱和恐懼。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五月初二,劉欣下旨,改變三公的正式官名稱謂,以應星宿。

大漢朝廷再次重新確定了三公各自的分工範圍和職掌權力,希望化解上天的震怒,安定民心,讓皇帝的病體能夠早日痊愈。

劉欣隆重下旨,任命三公,賜封衛將軍董賢,為大司馬;任命丞相孔光為大司徒;任命禦史大夫彭宣為大司空,封長平侯。

三公共同主持朝政,司輔佐君王之職。

然而,這些無關痛癢的改製措施,並沒有能夠讓漢朝廷煥然一新,走上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