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漢哀帝寵信佞幸 王司徒據理力爭

1

然而,大漢朝廷文武大臣都心知肚明,十分了解皇帝寵信佞幸,猜忌賢良的隱秘心思。

“我大漢帝國不幸!我大漢帝國,難道真的要遭受劫難了嗎?為什麽陛下如此昏庸不明,執迷不悟呢?

陛下內心裏,似乎是寧願亡國棄位,也不願意割舍對駙馬都尉董賢等佞臣的私人感情。

陛下怎麽可能聽從我們這些大臣的建議,罷黜驅逐董賢這些佞臣呢?”

大漢文武大臣,見到劉欣寵愛董賢的種種難以理解的舉動,心裏更加絕望。

果然,沒有多久,等輿論稍稍平息了一些以後,劉欣就迫不及待地下旨,封賞駙馬都尉董賢,報答董賢對皇帝的忠心耿耿道:

“詔賜大司徒、大司馬、禦史大夫:

朕早年不幸,共皇早逝,成為孤兒,賴祖母皇太太後的親自撫養,得以長大成人。

皇太太後的無上恩德,難以報答。

幸遇駙馬都尉(董賢)、孔鄉侯(傅晏)、汝昌侯(傅商)、陽新侯(鄭業)等臣子,時時在皇太太後的身旁侍候,得以盡一些朕的孝順之意,以慰朕心。

皇太太後陛下駕崩以後,朕悲痛欲絕,久久無心理政,常思報答皇太太後恩情。

奉皇太太後陛下遺詔,請太皇太後陛下親自頒布懿旨,朕特別頒布旨意給大司徒、大司馬、禦史大夫諸位三公大臣。

請諸位三公,立即按照有關旨意,增加駙馬都尉(董賢)的采邑二千戶人家,並賜給孔鄉侯、汝昌侯、陽新侯等人封國土地,以酬庸皇太太後陛下在世之時,他們終日辛勞勞累,效忠侍候皇太太後陛下的不朽功績。欽此!”

2

接到皇帝封賜駙馬都尉董賢等人封土的詔書以後,大司徒王嘉十分不滿,憤怒地對屬下王邑等人說道:

“諸君:

高祖皇帝多年,曾經立下嚴格的規矩,無功不封侯,非劉氏不得封王。

陛下寵信佞幸,放縱自己,縱情任性,不按朝廷曆來的祖宗規矩辦事,令人痛惜不已。

臣飽受大漢朝廷的恩典,享受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一定要據理力爭,堅守正義原則,才對得起自己的地位俸祿和祖宗製定的規矩。”

“大司徒大人說得很對。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皇帝陛下不按祖宗規矩辦事,是陛下違背規矩在先,臣子理當據理力爭,幫助皇帝改過自新。”

王邑非常讚賞地讚同說道。王邑是成都侯王商的二兒子,王莽的堂弟。

大司徒王嘉,立即把皇帝封賜駙馬都尉董賢等人的詔書封起來,退給劉欣,並上密封奏書,勸諫劉欣說道:

“陛下啊:

臣曾經聽賢人先哲說過,爵位、俸祿、土地,是上天所擁有的,不能夠輕易地獎賞給沒有立下功勞的人。

《書經》上麵說過:

‘皇天命有德之人列居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之位,穿表示尊卑的五種服裝,他們的色彩圖案都各不相同。’

君王代表上天,給人封爵賞賜,尤其應該堅守,有功必賞、合理公平、公正無私、沒有偏私的原則。

朝廷按照功臣的功勞,去劃地分封采邑,如果一旦處理不當,則民心不服;民眾的怨氣如果感動陰陽,就會深深地損害陛下的身體。

現在,陛下的聖體久不康複,必有內在的深刻原因存在,恐怕就是違背祖宗規矩,處事不公而引起的。這是臣內心裏十分恐懼的事情。

高安侯董賢,是奸佞的寵臣,對大漢帝國並沒有一絲一毫的功勞。

而陛下卻把爵位封給他,使他顯貴,竭盡財貨賜與他,使他富足,這嚴重違背了祖宗製定的規矩。

陛下還損害天子自身的利益,去寵愛和賞賜董賢。君王的權威已被降低,國庫的儲積已經枯竭,還唯恐不足,還擔心不能夠讓佞幸滿意。

臣私下以為,陛下這樣做,十分不妥。

天下所有的財富資材,都是千千萬萬的天下百姓,用自己的辛苦血汗創造出來的,並不是能夠憑空產生,可以進行無度的搜刮和賞賜的。

當初,孝文帝想興建一座露台,因為看重那百金的修建費用,而克製了自己的私人欲望,不去興建這座露台,世人由衷敬佩孝文帝的節儉美德。

如今,陛下卻把國家的賦稅資材,作為私人的恩惠,不按照祖宗規矩,隨意地賞賜施舍給董賢等新舊權貴,甚至他們一家人,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千金的賞賜。

古往今來的貴臣、戲子,還從未有享受董賢等新舊權貴這樣的超常待遇的。

陛下對待戲子、佞幸的賞賜,大大超過了對待功臣宿將的恩賜。

權、責、利相當,是一個君王、一個上司讓人忠誠效命的處事原則。

如果享受的利益、權利都很大,卻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責任很小,或者功勞貢獻很小,賞賜很厚,挑戰公平公正的獎勵原則,就會人心不服。

怨恨四起,痛恨不公,人心背棄,就是自然而然,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常言道,你集聚了財富,你就集聚了仇恨。

古往今來,飽受皇帝大亨寵愛的佞幸、戲子等,最終大都不得善終,就是他們享受的利益很大很大,而功勞貢獻很小很小,引起的怨恨不滿,天怒人怨導致的必然結局。

如今,朝廷內外有關董賢的流言,已經傳播四方,人們全都怨恨他,仇視他,不滿他。

董賢飽受詬病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功勞很小,而陛下對他的寵信賞賜太厚。權責利並不相當,所以才會集聚天下人的仇視怨恨。

俗諺說:‘千夫所指,無病而死。’臣常常為董賢最終的結局,能不能得到善終,感到寒心和擔心。

現在,陛下聲稱,太皇太後陛下根據永信宮皇太太後的遺詔,而下詔給丞相、禦史等三公,準備給予董賢賞賜,增加董賢的采邑人戶,並賜給三位侯爵以封國封地,臣王嘉心裏,感到十分的不解和困惑。

前不久發生的山崩、地震、日食等天災,同時發生在元旦‘三始’這一天。

這都是因為朝廷賞賜不公,陰氣侵犯陽氣的緣故,而顯示的上天的警告提醒啊!

前些時,董賢已經再次封爵,傅晏、傅商等人,也已經再次改換,增加了封國和采邑,鄭業也利用私人的感情,無度地橫求了皇帝給予的賞賜。

陛下給予他們的賞賜恩惠,對他們來說,已經實在是十分豐厚了,早已經操過了他們的功勞和貢獻了。他們也應該十分滿足了。

可是他們,仍然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利用陛下的寵愛,恣意求索,無休無止,令人十分厭惡鄙夷。

臣私下以為,這已經深深地傷害了陛下,尊崇孝順皇太太後陛下的本意,無法向天下人公布封賞他們的真相,對帝國的危害至大!

臣屬驕橫不法,貪得無厭,就會冒犯欺騙主上,使陰陽失去調節。

陰氣陽氣互相衝突,就會激怒上天神靈,傷害陛下的身體,損害帝國根本。

陛下年紀輕輕,本應該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卻臥病長久,憂心忡忡,而一直沒有痊愈,又未立下皇帝繼承人。這種種情形,都是使人十分憂慮和擔心的。

陛下應該多多考慮,如何公正無私地處理國事,清明政治,使萬事步入正軌,順應天心民心,以求上天的保佑。

陛下怎麽能夠肆意地放縱自己的個性,恣意享樂,醉生夢死,忽視自身的健康,危害國家根本呢?

陛下怎麽能夠不念高祖皇帝當年創業的艱辛,而不勤奮努力,維護社稷的安寧呢?

陛下怎麽能夠舍棄先祖建立遺留的製度而不顧,不使它傳於子孫後代,以致無窮呢?

臣謹把皇帝的詔書,秘密封還,不敢顯露一點痕跡,讓別人看見,顯露出皇帝的過失。

臣並非因愛惜自己的生命,而不敢以違抗詔旨之法,自我彈劾。

臣實在是擔心,天下人知道這件事的原委以後,非議陛下,有傷陛下的英明。

所以,臣違抗詔旨,不敢自我彈劾,而引咎辭職。請陛下見諒!”

劉欣覽奏,憤怒不止,對大司徒王嘉的意見,置之不理,對著親信侍從肉墩等人說道:

“大司徒大人嫉妒成性,胡言亂語,議論國事,令人憤慨,難道朕沒有主張嗎?

當初,鏟除東平王等朝廷奸黨,駙馬都尉等臣子,曾經立有大功。

尊崇侍候皇太太後陛下,他們更是盡心盡力,竭盡忠誠。他們這些宮外大臣不知道其中的具體情形,難道朕也不清楚駙馬都尉等人的貢獻嗎?

朕親近寵愛心愛的賢明大臣,讓他們輔佐朕,掌控朝政,也是為了社稷大計著想,為了帝國千秋基業的穩定。

大司徒大人這些老家夥,指責朕親信佞臣,難道你們自己,就沒有幾個相好的朋友知己嗎?”

劉欣固執己見,不為所動,依然堅持自己的主張。

劉欣不按封侯規矩辦事,最終賞賜恩封了董賢等佞臣。

大司徒王嘉等三公大臣,見皇帝不停自己的勸告,恣意妄為,無計可施,絕望至極。

漢朝廷的文武大臣,隻有眼看著漢朝廷這座大廈,逐漸傾頹,而無法扶持。

3

當初,漢朝廷廷尉梁相等有關部門大臣,接受皇帝旨意,負責審理東平王劉雲一案。

東平王劉雲案件將要結束之時,冬月隻剩下不到二十天左右的時間了。

按照大漢朝廷曆來的法律法令規矩,冬月結束,就不能夠再處決犯人了。

當時,由廷尉梁相等大臣,接受皇帝旨意以後,就開始認真負責地偵辦東平王劉雲夫妻詛咒皇帝的案件。

在案件偵辦審查過程中,廷尉梁相發現,東平王劉雲以及王後劉謁的供辭中,有許多虛飾不實的地方。

廷尉梁相疑惑不安,心裏開始懷疑案件是否屬實,對屬下官吏說道:

“諸君:

東平王一案,可能是一件冤假錯案。我一定要向皇帝陛下說明,以免有傷聖朝的英明。”

屬下讚同說道:

“廷尉大人:

作為司法官吏,如果徇情枉法,不秉公執法,製造冤假錯案,危害甚大,可能引起民憤,動搖朝廷根基。廷尉大人做得很對。”

廷尉梁相當時並不了解,冤案的製造者,就來自於最高層的皇帝劉欣。

因而,廷尉梁相專門上奏皇帝,向劉欣報告案件的情況,請求皇帝說道:

“陛下:

臣研究檢查案件卷宗發現,東平王劉雲夫妻的案件中,有許多不清不楚的地方。

臣請求把東平王劉雲等一幹人犯,直接押解長安,改由朝廷的公卿大臣,進行複審。以弄清是非曲直,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以免傷害朝廷的英明治理。”

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等大臣,當時參與廷議,也一致讚同廷尉梁相的看法。

尚書令鞫譚建議道:

“陛下:

廷尉梁大人說得很對!聖明的朝廷,應該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請求陛下準許廷尉梁大人這樣做。”

仆射宗伯鳳也說道:

“陛下:

廷尉梁大人和尚書令大人的看法很有道理。如果產生冤假錯案,恐怕有傷聖朝英明的治理。”

劉欣聽後,滿臉慍色,準備發火。

4

東平王劉雲,是漢宣帝劉詢(劉病已)孫子,東平思王劉宇之子,乃皇家宗室,皇家近親,也是很有資格,承繼皇家大統的。

所以,劉欣一直十分猜忌東平王劉雲,一心要東平王劉雲夫妻去死,以消除後患。

看見廷尉梁相、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等大臣,要認真調查東平王劉雲謀反案件,有可能為東平王劉雲伸冤昭雪,幫助東平王劉雲擺脫死亡陷阱,劉欣大為緊張,思忖道:

“如果廷尉梁相、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等大臣出麵調查,恐怕東平王案件就會真相暴露,豈不是讓朕的計劃落空,讓朕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傷害朕的威望了嗎?”

劉欣大怒,立即申斥廷尉梁相、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等大臣道:

“廷尉梁相、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你們這些家夥,居心不良,難道要懷疑朕製造冤案,陷害忠良嗎?

眼見朕的病情沒有起色,你們內外顧望,懷有二心,是想向東平王邀功請賞嗎?

你們這些可恥的家夥,你們的行為,實屬首鼠兩端,十惡不赦。

廷尉梁相、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等人,沒有痛恨奸惡、為主上討賊報仇的忠心,實屬是非不分,為臣不忠!

他們希圖拖延劉雲一案,幫助劉雲僥幸度過冬季,減免劉雲等叛逆的死罪,實屬依附叛逆,大逆不道。

茲下詔,罷免廷尉梁相、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等人的官職,將統統貶為平民,以懲戒那些為君不忠,心懷二心的奸佞叛逆。

來人啊,把廷尉梁相、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這些首鼠兩端的家夥,給朕關入詔獄,嚴格審問。”

廷尉梁相、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等大臣,就這樣被劉欣無辜免職了。

最終,東平王劉雲夫妻,也以詛咒皇帝、陰謀叛逆的罪名,被處死了。

數月以後,朝廷宣布大赦天下。但到了此時,東平王劉雲、劉揭夫妻,早就成為了刀下冤魂。廷尉梁相、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等大臣,也被逐出了朝廷。

5

到了如今,大司徒王嘉,重提當時審判東平王劉雲案件往事,認為前廷尉梁相等實屬冤枉,欲為廷尉梁相、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等大臣鳴冤叫屈。

大司徒王嘉遂上書皇帝,為前廷尉梁相、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等人抱不平,並向劉欣重新舉薦梁相等人入朝為官說道:

“陛下:

前廷尉梁相、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等士大夫,都有才幹和德行,不畏權貴,堪稱忠臣烈士。

心胸闊達、聖明睿智的君王,對待自己的臣下,總是計其功勞、抹去其過失。

臣私下裏,為朝廷憐惜這三個人才。希望英明的聖上,能夠重新任用他們,讓他們重新為陛下效力。”

大司徒王嘉的奏書呈上,觸動了皇帝的隱憂。

劉欣勃然大怒,憤怒地將大司徒王嘉的奏章,拋在了地上,棄之不理,並立即派遣內侍肉墩,帶著聖旨,前去斥責大司徒王嘉道:

“大司徒王嘉,飽受皇恩,卻心懷二端,結黨營私,為叛逆說情。

肯定是見君王久病不愈,生出了背棄君王,附和叛逆的二心,以為日後的進身之本,著實可恨至極!”

很久很久,劉欣都怒不可遏,心中的怨氣,都一直不能夠平息。

於是,劉欣再次派自己的使節丁寧,前去大司徒府,申斥大司徒王嘉。

大司徒王嘉見劉欣發怒,急忙上書向皇帝道歉,但王嘉心裏,並不服氣。

6

這次事件過去了二十餘日,大司徒王嘉,依然堅持自己封賞功臣的原則立場,沒有向皇帝屈服,不肯接受皇帝旨意,同意晉封駙馬都尉董賢等人。

大司徒王嘉,再次封還了皇帝專門為駙馬都尉董賢下達的,增加董賢封國戶數的詔書,還給了皇帝。

劉欣見大司徒王嘉一直不肯讓步,屢次三番,駁回自己的聖旨,讓自己對董賢的承諾,久久不能夠兌現,在董賢等佞臣麵前下不了台,更加怒不可遏。

新仇舊恨,刹那間統統聚在了一起。劉欣心裏仇恨難消,憤怒難平,大怒著,對尚書省官員丁寧等人下旨道:

“大膽王嘉,桀驁不馴,心懷二心,屢次三番,故意違背聖旨,犯了大不敬之罪。

丁寧啊,你攜帶朕的旨意,速速帶人,到大司徒府衙,去召見大司徒王嘉,責問大司徒的罪行。”

尚書省官員丁寧等,不敢拒絕皇帝的聖旨,遂再次前往大司徒府衙,奉旨責問王嘉說道:

“司徒大人:

丁寧奉皇帝旨意,前來詢問大司徒大人。

前廷尉梁相、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等人,前些時犯了附和叛逆,對天子不忠之罪。他們的罪惡昭著,天下人所共聞。

當時,司徒大人你,也曾經自我彈劾,承認了自己包庇前廷尉梁相、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等叛逆的罪責。

為什麽現在,閣下你卻又違背初衷,出爾反爾,稱譽讚美前廷尉梁相、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等人,說什麽‘為朝廷憐惜人才’,還提名推薦他們入朝做官呢?

閣下前後不一,前言不搭後語,陽奉陰違,這究竟是為了什麽呢?

閣下這樣的行為,這不是結黨營私,私恩於走狗黨羽,公然背叛皇帝是什麽呢?”

“諸位大人:

你們多年與王嘉相熟,應該是最了解我王嘉的。王嘉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帝國安寧,帝國的長遠利益,並不是結黨營私,為自己謀利,想背叛皇帝。

如果陛下真的對臣的所作所為不滿意,硬要認為臣附和叛逆,心懷二心,王嘉也無話可說,無法為自己辯解,隻有請求陛下恕罪了。”

在強權之下,大司徒王嘉,無法為自己辯解,隻得脫下衣帽請罪。

尚書丁寧,見王嘉不屈服,隻好回到皇宮,向劉欣匯報。尚書丁寧,將在大司徒府衙,責問大司徒王嘉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匯報給了劉欣。

劉欣見大司徒王嘉依然不服氣,不肯屈服,順從自己,心裏更加生氣,大怒道:

“這個惡賊,一而再,再而三地忤逆朕恭,違背朕的旨意。

如今,居然仍然執迷不悟,不肯認錯。”

王嘉侮慢自己的新仇舊恨,統統湧上了劉欣心頭。

劉欣立即下旨說道:

“來人啊,速召大將軍(丁明)和三使司官員進宮,商議如何對王嘉這個傲慢不遜的家夥,進行會審。”

尚書丁寧立即下殿,去傳達皇帝旨意。

7

眼見皇帝發怒,勢頭不對,大臣們庚即轉向,紛紛向皇帝效忠,對大司徒王嘉落井下石。

於是,光祿大夫孔光等大臣,見風使舵,痛打落水狗,聯合其他官員,彈劾大司徒王嘉說道:

“陛下:

王嘉身為宰相,卻徇情枉法,結黨營私,迷惑國家,欺騙主上,信任奸佞,大逆不道。

請派謁者等人,速召王嘉,前往廷尉詔獄,由三司進行聯合會審。”

議郎劉龔等大臣,也附和光祿大夫孔光等人的意見,建議劉欣說道:

“陛下:

據臣等發現,王嘉奏章裏上奏的意見和建議,前前後後,的確很不一致。

王嘉身為朝廷宰執,可謂善惡不分,是非不明,證據十分確鑿。

臣等請求陛下,剝奪王嘉的爵位采邑,免去王嘉的官職,貶為平民。”

隻有永信宮少府王猛等大臣,認為王嘉罪不至此,實屬冤枉,上前為王嘉求情道:

“陛下:

王嘉的罪名雖然確鑿,也應該依法懲處,但是不宜過重。

臣私下以為,把朝廷的重要大臣,束住頭發,鎖上刑具,**身體,鞭笞拷打,這不是使國家受到尊重,使宗廟受到褒美的作法。

臣建議陛下,慎重地處理此事。”

“王嘉這個惡賊,受到朕的重用,卻不能夠與君王保持一致。

當初屢次三番,一再阻撓朕封賞駙馬都尉大人等賢良,讓朕大傷威信麵子。”

劉欣早已經被憤怒和怨恨衝昏了頭腦,此時已經根本聽不進王猛等人的勸告了。

“不給王嘉這些惡賊一點教訓,怎麽能夠樹立朕的威望,貫徹朝廷的決策呢?”

劉欣一心一意,要折辱逼死大司徒王嘉,以警告那些不順從皇帝的大臣。

8

於是,劉欣詔令使者劉穀等大臣說道:

“諸位:

王嘉罪惡昭著,罄竹難書,不懲罰他難以服眾,難以維護國家法紀尊嚴。

來人啊,傳朕詔命:

憑謁者的符節,召大司徒王嘉,立即前往廷尉詔獄報到受審。

命令大將軍大人(丁明)、光祿大夫大人(孔光)等大臣,對王嘉進行三司會審。”

劉欣希望通過此舉,去逼迫王嘉自殺謝罪,威懾朝廷的文武大臣。

使者劉穀不敢怠慢,迅速帶人到了大司徒府,傳達劉欣的聖旨。

大司徒府的掾、史等官員,為了避免大司徒王嘉在廷尉詔獄受辱,立即開始商議,如何應對。

但商議好久,並沒有完美的脫身之策,大家心裏都十分絕望。

大司徒王嘉的屬下們流淚哭泣,共同調和毒藥,請求王嘉說道:

“大司徒大人:

請你喝下這杯毒酒,自殺謝罪,以免在詔獄受辱,有傷大司徒大人的一世英名。”

大司徒王嘉十分倔強,反駁大家的建議說道:

“諸君:

我王嘉並不是想吝惜生命,苟且偷生。我一心為國舉薦人才,並不是結黨營私。我隻是阻撓封駙馬都尉為侯,而遭到奸佞的反噬罷了!我沒有錯誤,為什麽要服用毒藥,蒙冤而死,死得不明不白呢?”

大司徒主簿王奇,見大司徒王嘉不肯答應大家的請求,又建議王嘉道:

“司徒大人:

你為國效力,一直忠心耿耿,盡忠職守,屬下等,都非常清楚。

你不願蒙冤而死,死得不明不白,也令人十分欽佩。

問題是,將相不麵對執法官,為自己訴冤辨屈,這種作法世代相沿,已成為朝廷的慣例。

君侯作為大司徒,也應當努力效仿,自裁謝罪,以免在廷尉詔獄受到獄吏的羞辱,以保全君侯家族!”

王嘉依然不同意,堅持自己的主張說道:

“我王嘉沒有犯下任何罪過,為什麽要自殺謝罪,蒙冤一生呢?”

劉欣的使者劉穀,嚴肅地坐在大司徒的府門那邊,看著事情的進展,好回報皇帝。

部屬主簿王奇等,見皇帝的使者劉穀久久不去,就再次上前,為大司徒王嘉送上毒藥。

9

王嘉怒不可遏地奪過王奇手中盛有毒藥的藥杯,扔到地下,對大司徒府主簿王奇等屬下官屬說道:

“諸位同僚:

我王嘉有幸位居三公之職,如果我奉職不認真謹慎,不盡忠職守,秉公辦事,辜負了國家,理應在都市上伏刑受死,向萬眾宣告我違法亂紀,徇情枉法的罪行。

我王嘉難道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兒女嗎?我為什麽要吃下毒藥,蒙冤而死,背上萬世罵名呢!”

於是,大司徒王嘉穿戴好自己的官服,出來拜見使者劉穀。

王嘉再拜以後,接受皇帝的詔書,然後乘上小吏坐的小車,去掉車篷,脫下自己的官帽,隨使者劉穀,到了廷尉官衙裏。

廷尉鮑宣,見大司徒王嘉自己到廷尉裏來投案自首,十分意外。

廷尉鮑宣立即下令,收繳了王嘉的丞相和新甫侯印信綬帶,叫人把王嘉捆綁起來,押送到都船詔獄待命。

10

聽說大司徒王嘉,竟然沒有依例自殺,而是活著前往廷尉詔獄報到,劉欣大出意外,勃然大怒。

劉欣立即加派大將軍丁明以及三司府的大臣官員,和五名二千石的官員,迅速組成了一個特別法庭,共同對大司徒王嘉進行審訊。

但當官吏們組成的聯合法庭,奉命審問王嘉時,王嘉也並不屈服畏懼。

王嘉大義凜然、義正詞嚴地回答大將軍丁明為首的審判官員們道:

“諸位大人:

審理案件的人,都希望得到事實真相,以免造成冤假錯案,冤枉好人,放縱犯罪。

當初,我見梁相等人,奉命審理東平王劉雲一案時,他們並不認為,劉雲不該處死,隻是希望朝廷公卿們,能夠參與案件審理,以表示慎重和負責之意,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以免造成冤獄。

我王嘉見識鄙陋,目光短淺,實在看不出梁相他們,哪裏有內外顧望,懷有二心,阿諛攀附叛逆劉雲的罪證。

後來,梁相他們,又有幸蒙受朝廷大恩,獲得了朝廷的大赦。

眾所周知,梁相等人,都是十分優秀的朝廷官吏,為政清廉。

我王嘉是為國惜才,並不是附和叛逆,有意去偏袒他們三人,要推薦他們做官。”

大將軍丁明反駁王嘉道:

“王嘉,假如真是你所說的這樣,那麽你為什麽今天,會被朝廷認定,犯有罪過呢?

被朝廷認定有罪,就充分地證明了,你肯定還是有負國的行為的,不是平白無故入獄的。

事到臨頭,你怎麽還不坦坦白白地交代自己的罪行,老老實實地認罪伏法呢?”

審判王嘉的官吏,知道皇帝的意思,務必要將王嘉的案子做成鐵案。

於是,他們開始用刑訊逼供等諸多手段,逐漸侵犯和淩辱王嘉,希望使王嘉認罪屈服,好向皇帝交差。

王嘉見自己得罪了皇帝和佞臣董賢等,已經身陷羅網,無力脫身,隻能夠仰天喟然歎息說道:

“諸君:

哎,我王嘉有幸能夠充任帝國的丞相,卻不能引進賢能,斥退奸佞,我是犯有負國之罪,死有餘辜的。”

官吏們急忙問王嘉道:

“王嘉,你所說的賢者和奸佞者,究竟是那些人呢?你能夠明明白白地指出來嗎?”

王嘉昂然答道:

“賢者,如前丞相孔光、前大司空何武等人,我卻不能舉薦引進他們;

惡者,如高安侯董賢父子。董賢父子這些奸佞小人,他們狼狽為奸,擾亂朝綱,我卻不能斥退他們。

我辜負聖恩,沒有恪盡職守,未能引進賢能,斥退奸佞,罪當處死,死無所憾!”

審判官吏們見王嘉死不改悔,還在直刺董賢等佞臣,大驚失色,急忙下令將王嘉關進詔獄。

王嘉被關押在詔獄二十餘天,受盡了獄吏們的種種羞辱和折磨,而不肯屈服。

最後,王嘉終於受不了嚴刑拷打的折磨,徹底絕望,不進飲食,絕食吐血而死。

天下人義憤填膺,齊為王嘉大呼冤枉。劉欣見眾怒難犯,也感到了一些壓力。

11

不久,劉欣審閱奏章,終於看到了王嘉受審時的供詞。

讀到王嘉臨死時的遺言,劉欣心裏慚愧無地,心裏有些後悔,對小黃門小肉墩等侍從說道:

“肉墩親親,朕如今是愧悔萬分。

王嘉屢次違背朕意,雖然非常可惡,但也是為了社稷著想。

朕作為一國之君,縱情任性,做得不夠光明坦**,是不是有些太過分了呢?

當初,孔光等人被朕免職,也不是孔光等人,真有什麽大罪,而是他們違逆朕意。加之朕親近的那些臣子,惡意詆毀和誣陷他們造成。

在朕的手下,大司徒朱博、王嘉等三公大臣,最後都不得善終。

後世子孫,會不會認為朕薄情寡義,苛待部下的臣屬呢?會不會認為朕聽信奸佞,是非不分呢?

如今想來,朕真是愧悔萬分。

如果大臣都對朕離心離德,朕怎麽能夠建立振興大漢的千秋偉業呢?”

小肉墩了解皇帝的惺惺作態,急忙勸劉欣說道:

“陛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誰人沒有錯誤呢?

陛下也是為了國家大計著想,就不要太過責備自己了。

肉墩以為,隻要陛下想方設法彌補國事缺失,厚待功臣,就一定能夠糾正朝政的失誤。”

“多謝肉墩親親提醒。朕決定立即改變策略,厚待重用那些德高望重的賢明大臣,凝聚人心。”

劉欣似乎良心發現,親切地對小肉墩承諾說道。

12

那時,禦史大夫賈延,也已經被劉欣免去了禦史大夫官職。禦史大夫一職,一直空缺著。

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五月十七日,劉欣任命光祿大夫孔光,為禦史大夫,接替賈延的禦史大夫職務。

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七月初九,劉欣再擢升禦史大夫孔光為大司徒,恢複了孔光從前的博山侯的爵位和封國,又任用前大司空何武,為禦史大夫。

劉欣接著下詔,貶斥曾經中傷誣陷孔光、何武等賢能大臣的傅嘉等人說道:

“布告天下:

傅嘉先前為侍中時,詆毀仁智賢能者,誣陷大臣,使傑出賢能的人才,長時間失去官位,留下朝政混亂,官民怨恨的禍根。

朕一直十分痛恨。

現在頒布旨意,罷免傅嘉的侍中官職,貶為平民,遣返原郡。”

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八月,劉欣調任禦史大夫何武,為前將軍。

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八月二十四日,劉欣任命光祿大夫彭宣,為禦史大夫。

司隸校尉鮑宣,卻因折辱大司徒王嘉,閉門拒絕皇帝使者,違背臣子之禮而獲罪,被減免死罪,剃發,身帶刑具服役。

13

然而,接任的大司徒孔光等,自從當初受了那些挫折,遭受了皇帝的打擊以後,開始明哲保身,不再有從前那些銳氣正氣了。

而諸位大臣,自從得到大司徒王嘉的教訓,被劉欣重新啟用以後,也開始低調行事,小心翼翼,一心一意順從地皇帝的旨意了。

這些手握朝廷大權的文武大臣,既沒有想到為國家恪盡職守,竭盡忠誠,更沒有想到去革新弊政,拯救百姓。

大漢朝廷各級官吏,依然陷於明哲保身,得過且過,因循守舊之中。

大漢朝廷日暮西山的形勢,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