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 眾權貴嬌橫跋扈 漢君臣昏庸如故

1

此時此刻,西漢朝廷內部權貴豪族的爭權奪利,愈演愈烈。外戚新貴階層,也起了內爭。

劉欣對駙馬都尉董賢及其董氏家族的尊寵日盛,最終引起了丁、傅兩家掌權之人傅太後、孔鄉侯傅晏、侍中傅遷、大司馬丁明等人的強烈嫉妒和憤恨。

皇帝劉欣的嶽丈,孔鄉侯傅晏,是河內郡河陽縣人。因為這一層同鄉關係,孔鄉侯傅晏很早就與宜陵侯息夫躬認識,而且關係十分友善,相處十分融洽。

息夫躬年輕之時,曾經做過博士弟子,而且非常喜歡學習,曾經拜師學習《春秋》等典籍,博覽傳記及百家之書。

加之息夫躬的儀表堂堂,談吐不凡。孔鄉侯傅晏等熟悉之人,都稱讚息夫躬,是奇異之士。

息夫躬因東平王劉雲案件,重新被皇帝寵信以後,越發恣意任性,雄心勃勃,與孔鄉侯傅晏的關係,也更加親近。

眼見駙馬都尉董賢的寵愛,在所有佞幸之上,孔鄉侯傅晏、息夫躬等新貴,都十分嫉恨。

於是,孔鄉侯傅晏,與息夫躬秘密謀劃,希望能夠幫助,息夫躬取得輔政大臣的地位。

如此,此長彼消,就可以抵消駙馬都尉董賢的影響和權勢,甚至削奪駙馬都尉董賢手中的權力。

兩人計議已定。

2

皇帝劉欣,自繼位以來,一直多病多災,久病纏身,一直憂慮他人,詛咒謀害皇帝,覬覦皇位。

即位以後,就有人誣告中山孝王劉興母親馮太後,以巫術詛咒皇帝,陰謀扶立中山孝王劉興之子劉箕子為帝。

劉欣祖母傅太後,與中山馮太後早有私怨,趁機挾私報複,下旨嚴懲,馮太後和她的弟弟宜鄉侯馮參等人,都蒙冤自殺了。

自此以後,劉欣對宗室諸王侯爵的猜忌愈盛。宗室諸王侯爵都誠惶誠恐,憂心忡忡,生怕大禍降臨。

3

後來,息夫躬得知東平王劉雲夫妻祭祀山石之事,大喜,遂和孫寵秘密謀劃,兩人聯合上書朝廷,告發東平王劉雲反叛。

在息夫躬、孫寵兩人的誣告下,東平王劉雲、劉雲的王後劉謁和舅舅伍宏等人,都因罪蒙冤被殺。

為了獎勵舉報叛逆的有功之臣,劉欣遂提拔孫寵,做南陽郡太守,為方陽侯;任命右師譚做潁川郡都尉,關內侯,宋弘和息夫躬,則同任光祿大夫、左曹、給事中,晉封息夫躬為宜陵侯。

孫寵、息夫躬兩人,每人都領有一千戶侯爵的食邑。右師譚受封關內侯之爵,也領有食邑若幹。

4

息夫躬封侯,擔任光祿大夫、左曹、給事中以後,受到皇帝劉欣的寵信,便多次進見皇帝,談論政事,指陳得失,無所回避。

有了東平王劉雲夫妻,被息夫躬、孫寵陷害至死的前車之鑒,大臣們都十分畏懼息夫躬。

所以,遇見息夫躬之時,文武大臣都十分恐懼,不敢正視息夫躬,害怕遭到彈劾,被弄得家破人亡。

5

受到皇帝的寵信以後,宜陵侯息夫躬,越發趾高氣揚,不可一世。

孔鄉侯傅晏與宜陵侯息夫躬等,仗恃皇帝寵信,權欲不斷膨脹,開始不滿足於如今的官職。

於是,三公之位,成為了孔鄉侯傅晏、宜陵侯息夫躬一心渴求得到的東西。

給事中息夫躬,與孔鄉侯傅晏聚在一起,私下裏交談對國家大事的看法。

給事中息夫躬,感觸頗深,雄心勃勃地對孔鄉侯傅晏說道:

“孔鄉侯大人:

陛下年青聰明,英才蓋世,可惜被駙馬都尉等奸佞小人,欺騙蒙蔽了雙眼,以致誤國害民,壞了朝廷大事。致使,朝政積弊很深,積重難返,一直沒有什麽起色。

如果我輩,取得輔政大臣的尊位,定能夠大展宏圖,協助皇帝陛下,興利除弊,做出驚天動地、開天辟地的大事,建立中興社稷的千秋偉業,青史留名。”

孔鄉侯傅晏,雖然是皇帝嶽丈,但因為劉欣特別寵愛董昭儀兄弟姊妹,女兒傅皇後,被劉欣日益疏遠的緣故,也深有怨言,深有同感,於是讚賞給事中息夫躬的偉大誌向道:

“給事中大人,言之有理!

陛下寵信駙馬都尉,實在太過分了。而駙馬都尉,卻庸庸碌碌,並無才幹。而那些三公大臣,也屍位素餐,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致使國家衰頹至此,令人憤怒遺憾。

大人有經天緯地之大才,屈居給事中之位,偉大抱負,不能夠伸展,令人十分遺憾。

傅謀不才,願意與給事中大人一道,協助陛下,興利除弊,建立中興偉業,光耀後世。”

孔鄉侯傅晏,與給事中息夫躬一拍即合。給事中息夫躬急忙許諾道:

“多謝孔鄉侯大人的支持。灰塵不會自己掃去,某人一定加倍努力,促成陛下做出決斷,興利除弊,鏟除奸佞,不辜負孔鄉侯大人的鼎力相助。

有朝一日,某人被陛下委以重任,一定不會忘記,孔鄉侯大人鼎力相助的赫赫功勳。”

給事中息夫躬,慷慨激昂地向孔鄉侯傅晏許諾道。

於是,給事中息夫躬,開始不斷秘密上奏皇帝,逐個誣蔑朝中有名望的公卿大臣,希望能夠,謀奪他們的位置。

大司馬丁明,是皇帝親舅,皇家至親,息夫躬不敢把大司馬丁明怎麽樣。

於是,大司徒王嘉、禦史大夫賈延等三公,首當其衝,率先受到了孔鄉侯傅晏與宜陵侯息夫躬等人的彈劾。

6

朝會結束,劉欣下旨,單獨召見宜陵侯息夫躬,研討軍國大事。

見皇帝單獨召見,給事中息夫躬大喜過望,遂利用這個有利的機會,向皇帝控告大司徒王嘉、禦史大夫賈延等三公大臣說道:

“陛下:

微臣私下以為,如今朝政混亂,民不聊生,國運衰退,都是三公大臣,沒有一心一意地忠於陛下,為陛下竭盡忠誠、恪盡職守,兢兢業業地做出應盡的努力,而造成的。

臣發現,大司徒大人(王嘉)剛愎自用,性情剛強而又急躁,根本聽不進任何逆耳之言,不可以重用信任。

禦史大夫大人(賈延),身負國家的監察重任,卻懦弱膽怯,不敢盡職盡責,辦事也沒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夠稱職。

左將軍大人(公孫祿)、司隸校尉大人(鮑宣)等文武大臣,都是外有剛直不阿的虛名,而實際上,卻性情愚陋、迂腐可笑,不熟悉朝廷軍政事物政事的運作,隻知道誇誇其談,紙上談兵,最終無所作為。

更加可恨的人,這幾位大臣,都不忠誠於陛下、不能夠一心一意地為國選能,而是采取任人唯親,違背陛下任人唯賢的教誨。

他們提拔任用的各曹以下官員,也大都是他們的親族好友,一個個都才能平庸,蠅營狗苟,不值得一提。

如今,朝廷內外交困,令人憂慮萬分。如果朝廷突然發生變故,有盜賊反叛之臣,奮起作亂,攻打城市鄉村,甚至將鋒利的武器,指向皇宮禁地,陛下究竟改怎麽辦呢?

請問陛下,您將和那些忠誠烈士一道,去防備和斬殺這些犯上作亂的盜賊匪徒呢?

如果大漢東方邊境,出現盜賊匪徒,而北方的匈奴漢軍軍隊,趁機大事侵犯,進犯皇家宮闕,陛下該怎麽辦呢?

到了那時,邊境危急萬分,天下**不安。京師長安,雖有勇敢的禁衛軍士卒、配備精良的兵器,卻沒有良將統領,誰將為陛下,邁出英勇無畏的步伐,而率先討伐盜賊匪徒呢?

到了那時,告急的軍事文書,飛速傳遞,將集中匯集於京師長安。討伐的檄文,也會接連不斷地傳到朝廷。

平庸無能之輩、懦弱膽怯之徒,將會心煩意亂,不知所措,隻知道畏縮不前。

那些稍有決斷的人,即使引咎自殺,或者夷滅他的親族,還有什麽作用呢?

請問陛下,到了這種時候,即使處罰他們,對於解救危難,又有什麽用處呢?

所以,臣以為,未雨綢繆,乃是英明睿智之舉,希望陛下明鑒。

因此,臣強烈建議,希望陛下果斷行動,親賢遠佞,開拓賢人上進之路,罷黜那這些屍位素餐、庸庸碌碌的俗人,任用富有遠見的賢能異士,以匡救時弊。

隻有如此,中興大漢的大業,才有可能順利實現。陛下也才能夠成為,堯舜一般的英明之君。”

劉欣聽了給事中息夫躬的諫言,大為欣賞,點頭稱是,笑眯眯地讚揚息夫躬說道:

“給事中大人言之有理,多謝大人提醒!朕聽了愛卿之言,是茅塞頓開。

朕也早就有如此的憂慮和擔心,正是由於貪婪庸俗、碌碌無能之輩,在朝廷掌權,才造成了如今朝政的窘困。

朕一直飽聽,聖人和先祖的教誨,深知賢人英烈,是先祖聖賢治理帝國的依靠。

朕隻是考慮到朝廷的穩定,才對這些碌碌無能之輩,忍受至今,沒有及時采取果斷措施,進行處置。

請愛卿放心,朕將努力改變這些狀況,清明吏治,不被屍位素餐的奸佞小人,無能之輩,貽誤國家大事。”

給事中息夫躬,聞言大喜,又繼續向劉欣進諫說道:

“陛下:

臣一心為國,忠於陛下,以陛下的英明睿智的旨意,作為臣行動的宗旨和準則。

實際上,臣並不是與朝廷的宰相,等三公大臣,有什麽私人恩怨,或者有什麽過節,而欲上書陛下,彈劾指責他們,而是事實的確如此,沒有半點虛言誑語。

宰相,禦史大夫等三公大臣,安於其位,不思進取,他們隻知道空談誤國,積弊很深,陛下想必也十分清楚。

就是這些庸庸碌碌的大臣,致使陛下複興大漢的宏偉夢想,至今依然是空中樓閣,鏡中水月。

臣私下以為,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為陛下踏踏實實地效忠做事,勝過無數的豪言壯語。

當初,秦王朝因開開鑿鄭國渠,而富國強兵,臣非常欣賞,以為非常值得我們效仿。

隻有國家富裕,百姓安寧,才能夠談得上中興社稷。

現在的京師長安三輔地區,土地肥饒遼闊,可是卻常常遭受,旱魔戕害,下層百姓,深受其苦。

臣私下以為,可根據地勢和水源的情況,大肆在長安三輔屬地,興修水利,擴大灌溉麵積。

如此,則國無饑民,人人安居樂業。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的盛世,就指日可待了。”

聽了息夫躬興修水利、富國安民的建議,劉欣十分興奮,熱血沸騰,越發欣賞息夫躬的意見,對息夫躬有了相見恨晚的感覺,大聲讚揚息夫躬的建議道:

“宜陵侯大人遠見卓識,令人欽佩。

興修水利,灌溉農田,是千秋偉業,必將造福萬千百姓。如果能夠成功,朕必將千秋萬代,感受萬千百姓的讚頌,定能幫助朕,建立蓋世功業。

請愛卿帶著朕的符節,兼理三輔治水,完成這一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光耀後世。”

見皇帝安排治水肥缺,給事中息夫躬大為興奮,毫不遲疑地一口應承道:

“多謝陛下信任。

臣早就已經設計好了規劃,隻要鑿通長安城的城牆,把漕渠開到太倉附近,就能夠減輕轉運天下糧食之勞,減輕京師缺糧之弊,帶來一勞永逸之利。

陛下也必將,因為此造福百姓萬世之舉,而流芳百世。”

劉欣被息夫躬的宏偉藍圖所感動,頓時熱血沸騰,大聲稱讚息夫躬道:

“好計劃!朕立即將宜陵侯的計劃,交於三公九卿討論。討論完善以後,立即予以實施。”

息夫躬得到皇帝讚許,得意洋洋地告辭皇帝而去。

很快,劉欣下旨,將息夫躬的治水計劃,提上議事日程,交與朝廷的大臣們,進行詳盡議論。

不料,朝廷的文武大臣,卻給皇帝當頭潑了一盆冷水,大臣們大都表示反對。

大司徒王嘉,首先發表意見道:

“陛下:

如今國庫空虛,百姓凋敝,根本無力治水。臣私下以為,給事中息夫躬大人的治水計劃,不切實際,恐怕最終會勞民傷財,一事無成,絕不可行。”

見反對者甚眾,國家財政,的確非常窘困,難以支付治水所需,劉欣也無計可施,答應大司徒王嘉道:

“諸君:

給事中大人治水的計劃,的確是造福百姓,光耀後事的偉業。

既然愛卿們都不讚同這個計劃,國家財賦的確也難以解決,就暫時作罷,等國家賦稅收入,稍稍好轉以後,再行實施。”

息夫躬見自己的治水計劃,無法實施,惆悵不已,隻好放棄,但心中怨恨大司徒王嘉等人不已,於是忿忿不平地對孔鄉候傅晏說道:

“孔鄉候大人:

治理水患,整治漕運,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民之不保,何談興國呢?都是大司徒王嘉,這班迂腐顢頇的家夥,阻止了我與陛下製定的偉大治水計劃的實施。”

給事中息夫躬,對大司徒王嘉等三公越發痛恨,開始另謀計策,打擊大司徒王嘉,報仇雪恨。

7

正巧那時,匈奴汗國單於欒提知,突然生病了,不能按照以前與漢朝廷的約定,前來長安,朝見皇帝。

給事中息夫躬遂認為,匈奴汗國單於欒提知,可能包藏禍心,遂抓住時機,趁機上奏皇帝,向劉欣提出建議,警示劉欣說道:

“陛下:

匈奴汗國單於,本應當在本年(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十一月入塞,如今卻找借口推脫,聲稱自己生有重病,不能前來京師,朝見皇帝。

微臣以為,這一定是單於使詐,這裏麵肯定藏著什麽不可告人的陰謀。

臣暗中懷疑,可能欒提知另有所圖,恐怕會發生一些重大的變化,不能不引起陛下的高度警惕。

微臣發現,如今烏孫王國的兩位昆彌(大小國王)勢力弱小,軟弱無能。

而逃亡在外的烏孫王國貴族卑爰疐,已經擁有十萬部眾,勢力十分強盛。

為了尋找自己的外援,烏孫王國貴族卑爰疐派人東去,與匈奴單於欒提知秘密進行勾結,還派他自己的兒子作為人質,去侍奉匈奴汗國單於欒提知。

微臣私下擔心,恐怕烏孫王國卑爰疐這個首鼠兩端的家夥,會與匈奴汗國單於欒提知秘密勾結,聯合起來,一道去吞並烏孫王國。

如果真的這樣的話,那西域諸國的局勢危也。烏孫王國被匈奴汗國吞並後,則匈奴汗國的勢力,就會更加強盛。

臣私下擔心,恐怕西域諸國,必將陷於險境。

微臣建議,可以讓歸降朝廷的西域胡人,假扮烏孫王國卑爰疐的使節,來長安上書皇帝說道:

‘陛下:

臣之所以派遣自己的兒子去侍帝單於,並不是想親近、信任他,而實在是因為懼怕匈奴汗國的勢力。

但願天子大發慈悲,下旨告訴單於歸還臣的兒子。臣願意幫助戊已校尉,保護惡都奴的邊界,一道拱衛大漢帝國,保衛邊塞安寧。’

請求借天子之威,對匈奴汗國單於施加壓力,讓其歸還人質,趁機把奏書交與主管機關處理時,傳達給各位將軍,讓匈奴汗國在京師長安的使者,知道這件事情。

這就是所謂:‘上等的戰術,是挫敗敵人的陰謀。其次的戰術,是斷絕敵人的外援。’

如此,則可以建立萬世和平。”

8

見到息夫躬的建議以後,劉欣非常欣賞,很是高興,對息夫躬的計謀十分讚賞。

劉欣滿麵笑容,十分高興地對著小黃門小肉墩等親近侍從,稱讚息夫躬道:

“宜陵侯足智多謀,良策頻出,個個高瞻遠矚,充滿真知灼見,真是朕的張良蕭何啊!

朕看到宜陵侯的計謀,已經躍躍欲試,恨不得大幹一場。小肉墩,朕的小親親,你快來啊,速詔宜陵侯進宮,商議國家大事。”

劉欣興奮地命令侍從小肉墩道。

“謹遵陛下旨意。肉墩立即前去,召宜陵侯大人,來與陛下單獨討論軍國大事。”

侍從小肉墩答應道。

聽見皇帝召見,息夫躬越發躊躇滿誌,急忙進宮與皇帝協商,貢獻機宜。

與息夫躬谘詢磋商以後,劉欣對息夫躬的計謀越發欣賞,對息夫躬的計謀堅信不疑。

9

不久,劉欣下旨,舉行專門的禦前會議,召集公卿、將軍等文武大臣,在朝堂上公開盛大地討論,如何去實施息夫躬的謀略,製約塞外蠻族。

左將軍公孫祿,一向老練成熟,曉暢軍事,以足智多謀著稱,對邊塞問題很有真知灼見。

對息夫躬的計策,公孫祿卻不以為然,並不讚同實施息夫躬的陰謀詭計,去應對邊塞諸國。

當文武大臣大都順從皇帝之意,在朝堂上齊聲讚頌息夫躬的計策之時,公孫祿的臉色更加不慍。

歌功頌德的聲音,越來越聲勢浩大,公孫祿不禁皺緊了眉頭,思忖道:

“難怪朝廷的事情越來越不順,朝堂上盡是歌功頌德,阿諛奉迎之語,令人憂心。

陛下聽不到真實的聲音,怎麽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呢?

我一定要不避嫌疑,盡力規諫陛下,不要無事生非,在邊塞挑起禍端。”

看見群臣不顧朝廷大局,對皇帝阿諛逢迎的醜態,左將軍公孫祿再也忍不住了。

公孫祿立即出班,當著皇帝和眾臣之麵,公開與息夫躬唱起了反調,駁斥息夫躬的建議說道:

“陛下:

請聽老臣一言。臣私下以為,息夫躬大人的計策實不可取!

我們中原王朝曆代君王,都是倡導以德治國的原則,經常依靠威望和信義,令蠻族歸附,讓他們伏首聽命。

息夫躬卻先設詐謀,提議以陰謀詭計,去對付匈奴汗國以及邊塞諸國,向陛下進獻這種不講信義的短視計策,陛下是絕對不能夠批準的。

況且,匈奴汗國對我們大漢朝廷是有功績的。依賴先帝的恩德,匈奴汗國自稱藩屬,替大漢朝廷保衛北方邊塞,抵禦邊塞蠻夷的侵犯,已經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現在,匈奴汗國單於欒提知因為患病,不能前來京師長安,朝賀皇帝,親自派自己的使者前來陳告自己的情況,並沒有失去臣子的禮節。

我們自稱天朝上國,乃禮儀之邦,怎麽能夠肆意地猜測他們的動機不純,說他們心懷欺騙,行事奸詐呢?

臣公孫祿敢於向陛下保證,隻要陛下以誠待人,恩威並重,直到臣死,也不會看到匈奴汗國成為邊境憂患的情況發生。”

息夫躬見公孫祿阻撓自己的計謀,大為不滿,一手拉扯公孫祿,一邊阻止公孫祿的發言說道:

“請公孫將軍不要誤會某人的意見!臣是為國家利益設計,防微杜漸,才希望在事變未發生之前,預先推測出還未形成的陰謀詭計,就先設下防範的措施。

臣這是為萬世安危著想的偉大計謀,不是那些凡夫俗子,所能夠理解的。

而公孫將軍你,卻沒有什麽計謀去貢獻國家,隻想以你的有生之年,看不見匈奴軍隊侵犯邊疆事變的發生,這一類空口無憑的話語,來向陛下保證,匈奴汗國單於的忠誠。

陛下啊,你英明果斷,最有遠見,最能夠明辨是非。

陛下一定可以看出,臣的意見跟公孫祿的意見,不可同日而語。

臣與公孫祿的意見,究竟誰高誰低,誰高瞻遠矚,誰鼠目寸光,可說是不言而喻,不言自明的。

請英明的陛下定奪,聽取臣的計謀!”

劉欣見息夫躬見公孫祿爭執,可能沒完沒了,影響計謀的實施,於是表態,讚同息夫躬的計策說道:

“諸位愛卿:

朕以為,宜陵侯的意見很好很好!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宜陵侯未雨綢繆,防微杜漸,提出預先防備蠻夷陰謀詭計的意見,無論如何都是沒有錯的。

當斷不斷,必受其害。好了!此事就不用再議了,朕已經有了主張。

宜陵侯大人,大司徒大人,請你們兩位留下,諸君請退,各回各的衙署辦事!”

劉欣揮手,命參與討論的文武百官統統退下,單獨留下給事中息夫躬,大司徒王嘉兩人,與他倆一道,繼續磋商防範邊塞蠻夷的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