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漢哀帝肆意妄為 漢朝廷大廈將傾

1

左曹、光祿大夫、宜陵侯息夫躬,既然受到劉欣的寵愛和親近,於是利用皇帝的寵信,頻繁進宮,麵見劉欣言事,議論彈劾,無所避諱顧忌。

漢朝廷文武百官,知道息夫躬身後倚靠的大樹,是至高無上的皇帝,皆畏其口舌,不敢與之爭論,息夫躬的氣焰越發囂張。

宜陵侯息夫躬,特別喜歡上親啟密奏給劉欣,逐個詆毀朝中的公卿大臣。

文武大臣對息夫躬的忌憚很深,遇見息夫躬甚至不敢對他正眼相看。大臣們明哲保身,深怕觸怒息夫躬,招惹禍端,弄得身敗名裂,大多不敢仗義執言,指出施政的不周和失誤。

唯有執金吾毋將隆、諫大夫鮑宣等少數耿直大臣,不肯順從大流,去故意掩蓋真相,粉飾太平,以致禍國殃民。

也因此,這些正直的賢良大臣,不時遭遇皇帝的佞臣息夫躬、孫寵、董賢等人的嫉恨中傷和詆毀。

2

眼見漢朝廷君昏臣愚,朝廷的局勢混亂不堪,日益嚴峻,執金吾毋將隆等賢良士大夫憂心忡忡,預感如此下去,定將危害蒼生,傾覆社稷。

一天散朝,執金吾毋將隆在回府路上遇見了諫大夫鮑宣。兩人性格耿直,誌趣相投。

於是執金吾毋將隆與諫大夫鮑宣兩人邊走邊聊,私下交流,十分投機。

交談之下,兩人不由自主地談論起了朝廷的險惡局勢。執金吾毋將隆憂心忡忡,對諫大夫鮑宣說道:

“鮑大人,如今漢朝廷的局勢,令人十分憂慮。皇帝剛愎自用,高高在上,大臣事不關己。漠不關心。土地兼並日益嚴重,買賣奴婢盛行,賦稅急劇減少,朝廷內宮財政非常窘困。

而欺上瞞下,阿諛奉迎之風卻十分盛行。大臣們唯有歌功頌德,拚命奉承巴結上峰,以保持自己的高官厚祿,榮華富貴。沒有誰敢於向陛下反映,朝廷困頓的真實情形和百姓強烈的不滿怨恨。

陛下見大臣們畏服,親近之臣恭順,越發意氣風發,做事隨心所欲,沒有忌憚。

陛下常常聲稱朕乃太子,受命於天。朕的旨意,就是法律。這不是桀紂一樣的腔調嗎?

大臣們明哲保身,大多歌功頌德以媚上,唯有阿諛奉迎,必稱英明,力求避禍而已。

君臣如此混沌糊塗下去,我們的大漢朝廷,還有什麽希望呢?”

“執金吾大人言之有理!鮑謀不才,寧願舍命規諫陛下,挽救朝廷危急,救民於倒懸。”

“鮑大人如此大義凜然,為了生靈塗炭的百姓,拯救朝廷危機,維護朝廷公正,不惜舍生取義,仗義執言。某人怎麽敢於落後呢?”執金吾毋將隆也慷慨激昂地許諾道。

3

不久,劉欣就派自己的親近侍從中黃門肉墩帶人,帶著皇帝旨意,去到皇家武庫去拿兵器,明目張膽地派人送到駙馬都尉董賢和劉欣的乳母王阿的住所去,賞賜給駙馬都尉董賢和乳母王阿,讓他們以此炫耀。

前前後後,劉欣派人到皇家武庫去拿兵器的次數,總計達到了十次之多。

皇帝賞賜臣子兵器的這些舉動,已經嚴重違背了大漢朝廷列祖列宗立下的規矩和朝廷的法規。

“執金吾大人,屬下聽說,皇帝陛下不顧祖宗規矩、朝廷法規,多次私自將皇家兵器,贈送給自己寵愛的臣子駙馬都尉和乳母王阿。

屬下擔心,皇帝陛下這樣做,恐怕會危及漢朝廷的根基,危害社稷,請執金吾大人特別留意。”

一天,屬下劉堯前來報告執金吾毋將隆道。

執金吾毋將隆聽了屬下劉堯的報告以後,大吃一驚,心中大為不滿,對屬下劉堯說道:

“劉大人言之有理!某人打算立即上書皇帝,阻止皇帝的荒唐行為,以免危害社稷。”

執金吾毋將隆於是上書劉欣,提出抗議說道:

“陛下:

公私分明,公正無私,是為政者的應有品德。按照大漢列祖列宗立下的規矩,武庫的兵器,是社稷的保障,天下公用的東西,並不是皇帝的私有之物,不可以隨隨便便地拿去賞賜。

國家武器裝備的建造和製作,都是用的大司農掌管的錢財去支付的。

大漢朝廷曆來的規矩,大司農掌管的錢物,連天子的生活費用等,都不能夠供給。

而天子的生活費用和犒勞賞賜臣下的錢財,一律出自少府的供應。

這就是不把國家用於根本的儲藏財物,用在不重要的事情上,不以耗費民財人力,供應無謂的消耗的大原則。

大司農掌管的錢物,少府的供應錢財,各有所用,用以區別公私,以表示所行是正路,表明天子的一秉大公,公私分明。

古代諸侯、方伯,受命主持討伐,天子才賞賜給他們斧鉞等武器。

漢朝邊疆官吏,接受抗拒侵略的任務和職務時,皇帝賜給他們武庫兵器,也都是先接受軍事和軍職以後,然後才能夠接受兵器。

《春秋》之義,強調臣民之家,不可以私藏武器鎧甲,目的在於抑製臣子的武威和野心,削弱私家的力量。

而今,駙馬都尉董賢等人,不過是陛下親近和寵愛的弄臣,對陛下有私情的卑賤奴仆罷了。

而陛下卻把國家公用的東西,送進了私人家門。取走國家的威武之器,供應他們私人家用。

臣私下以為,陛下公私不分,這樣做十分不當。

陛下這樣做,將使人民的財力,分散於弄臣佞幸之手,使國家的武庫兵器,擺設在卑賤奴仆之家。

陛下這樣做,將使弄臣佞幸的驕橫僭越之勢,愈演愈烈,不能夠給四方做出好的榜樣。

孔聖人曾經說過:‘雍樂怎麽會出現在三家的廟堂裏呢!’因為他違背了禮製的規矩。

臣請陛下下旨,立即把發放給駙馬都尉董賢等人的兵器,收還國家武庫,進行管理。”

4

讀到執金吾毋將隆上奏的內容,劉欣勃然大怒,拍案大叫,對侍從小黃門肉墩等人說道:

“毋將隆,你這個多管閑事,無事生非的可惡家夥!朕賞賜心愛臣子一點兵器,有你的什麽屁事呢?

整個大漢帝國都是朕的,朕想賞給誰就給誰,你管得著嗎?何況區區一點兵器呢?”

侍從小黃門肉墩聽了,急忙勸解劉欣道:

“陛下:

執金吾大人雖然觸犯了陛下的忌諱,但執金吾大人所說,的的確確是執政的正理。執金吾大人這樣做,是為了維護朝廷法治,他是一個規矩而忠心的臣子。

如果陛下公私不分,一碗水不能夠端平,臣子們群起效仿,陛下怎麽治理天下呢?”

“你個傻小子,懂得什麽呢?難道朕作為一國之君,賞賜心愛臣子一點東西,都不能夠做主嗎?”

對侍從小黃門肉墩的勸解,劉欣不能夠接受,心裏大不高興,更加記恨執金吾毋將隆。

5

此時,皇太太後(傅太後)也變得越發傲慢驕橫,貪鄙自私,不顧朝廷大義。

不久,傅太後派手下的謁者傅瑤子,公然違背朝廷法律規定,強行到執金吾府裏,用極低的價格,去購買了八個官府奴婢。

執金吾毋將隆無力阻止,對皇太太後傅太後等外戚權貴貪婪無度、貪圖小便宜的惡習十分憤怒。

於是,執金吾毋將隆上書皇帝劉欣反映此事,提出抗議,希望皇帝阻止這種外戚豪族強買強賣、占朝廷便宜的行為說道:

“陛下:

臣私下以為,作為皇帝至親,應該一秉大公,帶頭遵紀守法,率先垂範才是。如此,才能夠令行禁止,旁人無話可說。

可是如今,皇太太後陛下卻帶頭破壞朝廷製度,令人不齒,她購買官婢的價錢,實在是太賤太賤了,且有違背朝廷法規,強買強賣的嫌疑,有傷公平交易的原則和皇帝以天下為公、公正無私的美好形象。

臣請求皇太太後改用平價去購買官婢,以免傷害皇帝以天下為公、公正無私的美好形象,損害國家利益。”

皇太太後傅太後得到執金吾毋將隆向皇帝告狀的消息,大為不滿。

皇太太後傅太後立即下旨,叫劉欣來到自己居住的永信宮宮裏,憤憤不平地向孫子劉欣抱怨道:

“陛下:

這就是你幹的好事!哀家買幾個奴婢,也有臣子說三道四,告哀家的黑狀!哀家也不是沒有給錢,有什麽了不起的呢?陛下作為一國之君,難道連祖母買幾個奴婢,也要管嗎?陛下難道連管住臣子的嘴巴,這點權力也沒有嗎?”

劉欣被祖母傅太後劈頭蓋臉一頓臭罵,惱羞成怒,當著祖母傅太後之麵,勃然大怒,大罵執金吾毋將隆道:

“毋將隆你這個狗賊,你如今是越來越過分了。你不去監管群臣,處理政事,怎麽竟敢汙蔑皇太太後陛下強買強賣呢?你這個老賊,專門與朕過不去,朕一定嚴厲懲罰你!”

得到孫子劉欣的承諾,傅太後稍稍滿意,對孫子劉欣說道:

“八個奴婢,值幾個錢呢?這點小事,哀家本不願麻煩陛下。

但那些大臣,聽從王政君那個老太婆的教唆,故意找哀家的不是,哀家是可忍孰不可忍,怎麽能夠忍受呢?

哀家也不是聖人,言行舉止,不可能讓人人滿意。如果陛下縱容下去,他們不是會處處、時時找哀家的不是了嗎?陛下,你好自為之,哀家看著呢!

陛下你回去吧!哀家也不願意責難陛下,陛下你自己看看,這件小事,怎麽處置吧!”

劉欣怒氣衝衝地從永信宮出來,回到了未央宮白虎殿,立即下旨,招來大司馬丁明、大司徒(丞相)王嘉、禦史大夫賈延。

劉欣不僅沒有獎勵不畏強權、堅持原則的執金吾毋將隆,反而親下詔書,交給大司馬丁明、大司徒(丞相)王嘉、禦史大夫賈延,指責執金吾毋將隆的過失說道:

“大司馬、大司徒、禦史大夫諸位大人:

毋將隆位列九卿之位,既不能匡正朝廷政事的過失,為國家推舉人才,又不能協助革新弊政,反而奏請與永信宮(傅太後)爭執奴婢買價的貴賤,可謂失職。

毋將隆的這些舉動,有傷教化,敗壞風俗,沒有維護好帝國的根本利益,不是一個忠臣的所作所為。

朕以為,對這些屍位素餐、不精忠報國的家夥,不予以嚴懲,不能夠彰顯朝廷的美德,警戒百官。

姑念當初,毋將隆有安國立儲的建議,茲下詔,貶降毋將隆為沛郡都尉,立即前去上任。

請幾位大人立即執行。”

大司馬丁明、大司徒(丞相)王嘉、禦史大夫賈延得旨,雖然明知執金吾毋將隆是不畏權貴,秉公辦事,但也不敢反對,隻得按照旨意實施。

堅持原則,顧念漢朝廷根本利益的執金吾毋將隆,卻因得罪權貴,而無辜被貶。

天下人對漢朝廷君臣的治理,越發大失所望,心裏怨恨不滿。

6

當初,漢成帝(劉驁)末年時,漢成帝(劉驁)一直沒有自己的皇嗣誕生,以便將來繼承帝位。

那時,毋將隆正擔任諫大夫,憂慮皇帝未立太子,恐怕將影響朝廷的穩定。

於是,諫大夫毋將隆向漢成帝(劉驁)上密封奏書,向漢成帝(劉驁)建議說道:

“陛下:

古代遴選諸侯入京,擔任公卿,以褒獎功德,輔佐朝廷,這是安邦定國的良策。

臣以為,陛下現在一直還沒有繼嗣,令人十分憂慮,恐怕將影響帝國穩定。

臣建議,應該征召定陶王等親王到長安,讓定陶王住在定陶王府邸裏,以協助陛下鎮守萬方,以防不測。”

漢成帝(劉驁)同意了諫大夫毋將隆意見,下旨讓劉欣入籍大宗,成為皇太子,最終繼承了漢成帝的皇位。

此時,劉欣念及毋將隆當初曾經擁戴自己的功勞,而暫時寬恕了他,沒有對毋將隆施以殺手。

7

諫大夫鮑宣,是渤海郡人。看見漢朝廷外戚專權,賢才被斥,朝廷危機四伏的情形,諫大夫鮑宣心裏十分憂慮,發誓匡正。

諫大夫鮑宣親上密奏書給劉欣,建言皇帝革新朝政。諫大夫鮑宣上書,警示皇帝說道:

“陛下:

臣見到孝成皇帝之時,外戚把持權柄,人人引薦他們各自的親信,來充塞朝廷,妨礙了賢能之士的進身之路。

以致到了最後,天下混亂,四海不寧,人們怨恨不平,動亂由此產生。

孝成皇帝又奢侈無度,驕奢**逸,放縱自己,使土地兼並嚴重,買賣奴婢盛行,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天下百姓日益窮困不滿。

天下因此發生了將近十次日食,四次彗星出現的天象變異,以警告孝成皇帝。

這些天象變異,天災人禍,危險覆亡的征兆,都是聖明陛下耳聞目睹、親眼所見的。

為什麽到了如今,陛下的所作所為,越發放肆,反而更甚於從前呢?難道陛下不擔心天下安危嗎?這是臣感到十分疑惑的。

微臣私下以為,現在人民的生活麵臨著七失,讓他們生活無著,不得安寧,朝廷必須立即著手予以解決。

否則,天怒人怨,疊加發生,大亂必將在天下興起,最終危害社稷,傾覆祖宗祭祀。

天地陰陽不和,水旱災難頻繁,這是一失;

國家不思減輕百姓負擔,反而加重征收百姓的更賦和租稅,苛責嚴酷,這是二失;

貪官汙吏借口為公,借口為朝廷征收賦稅,想盡千方百計,勒索百姓不已,這是三失;

豪強大姓蠶食、兼並小民的土地,貪得無厭,沒有止境,這是四失;

貪官苛吏橫征暴斂,不分時候,濫發徭役,耽誤百姓種田養蠶的農時,這是五失;

百姓發現了盜賊,村落鳴鼓示警,地方官吏卻漠視無睹,忘記自己守土的職責,卻責令鄉村的青年男女,自己去追捕清剿盜賊,這是六失;

盜賊匪徒在青天白日之下,肆意搶劫,奪民財物,橫行無忌,這是七失。

對於七失,老百姓尚可勉強忍受,然而老百姓還麵臨有七死,卻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不能不引起英明的陛下高度的警覺。

被貪官酷吏毆打致死,這是一死;

入獄被獄吏虐待致死,這是二死;

無辜被奸人冤枉陷害而死,這是三死;

盜賊劫財殘殺致死,這為四死;

怨仇相報殘殺而死,這為五死;

荒年饑饉活活餓死,這為六死;

瘟疫流行染病而死,這為七死。

臣私下以為,人民生活麵臨七失而沒有一得,想讓國家安定,百姓安寧,也實在困難。

百姓麵臨七條死路,而沒有一條生路,想要無人犯法,廢棄刑罰,也實在非常困難。

臣私下以為,這難道不是朝廷的公卿、地方守相們,沒有盡職盡責,貪婪殘忍成風,肆意掠奪百姓的財物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嗎?

群臣有幸,得以身居高官之位,享受朝廷豐厚的俸祿和恩賜。

難道如今,朝中有一個大臣,肯對小民存有一點憐憫之心,去幫助陛下,推廣教化,安撫百姓嗎?

群臣的誌向和心思,不過都放在如何經營自己以及家族的私產,滿足賓客的要求,為圖個人奸利而已,有誰想到朝廷的大局和公共利益呢?

文武百官以苟且縱容、曲意順從為賢能,以拱手沉默、屍位素餐為明智,認為象臣這樣,堅持原則仗義執言的人,都是愚蠢可笑的。

陛下把臣從村夫野民提拔為朝臣,實在是希望臣,能對朝廷有毫毛般微小的貢獻。

難道陛下僅僅是讓臣吃美食,做大官,尊貴地站在高門大殿上侍候嗎?

天下,是皇天的天下,也是天下人的天下。

陛下上為皇天的兒子,下為黎民百姓的父母,是為上天象牧養牛馬一樣地牧養人民的。

臣私下以為,對待天下人民,應當一視同仁,不應該有所偏私。就如同《屍鳩》一詩中,屍鳩愛它的七個兒子一樣平等公正。

而今,漢朝廷的貧民百姓,連菜都吃不飽,又衣衫襤褸,父子、夫婦不能相互保全,實在令人酸鼻,淚如雨下。

陛下若不去救助他們,將讓他們到哪裏去討生路呢?

到頭來的結局必然是,貧民百姓苟且偷生,最終卻依然走投無路,必將奮起抗爭。為了能夠苟延殘喘,維持自己和家人性命,必將拚死一搏,以圖苟全性命。

如此下去,則社稷危也!怎麽能夠希望國家穩定,長治久安呢?

為什麽陛下舍本逐末,厚此薄彼,隻知道供養豪奢富貴的外戚宗室和弄臣董賢等,給他們以大量賞賜,以巨萬來計算,以致弄得國庫空虛、百姓疲憊呢?

為什麽陛下,隻知道讓權貴佞臣們的仆從、賓客,把醇酒當做白水,把大肉當做豆葉一般來揮霍,他們的奴仆侍從,都因而成了富翁,卻不顧萬千辛勤百姓的死活呢?這不是皇天的本意啊!

再說,汝昌侯傅商等人,對國家沒有立下一絲一毫的功勞,卻被皇帝封為侯爵,享受高官厚祿。

官爵,並不是陛下的私產。一個人的官爵,乃是天下共有,大家的官爵。

陛下選拔之人,根本就不配擔任此官,而此官也不應加授給此人,卻私下希望,上天能夠高興,民眾能夠心服口服,豈不困難呢?

臣私下以為,方陽侯孫寵、宜陵侯息夫躬等,詭辯的才能足以改變眾人的觀點,強悍能夠獨立於世。他們可謂奸人中的魁首,亂世惑眾之徒裏麵,最為厲害的人物。

陛下應及時地罷黜、斥退這些奸佞,以疏通賢能上進之路。

朝廷裏麵,那些外戚和幼童,不懂儒學經術,而擔任官職的,都應讓他們立即辭職,去找老師學習儒術,懂得安撫百姓,治國興邦的道理。

前大司馬傅喜,公正無私,循規蹈矩,兢兢業業,竭盡忠誠,是外戚中的賢良之士,卻受到奸佞的讒言陷害,最終被皇帝摒棄。

請陛下立即下旨,速速征召前大司馬傅喜回到朝廷擔任要職,使他得以發揮自己的優秀才幹,領導外戚,輔佐皇帝,匡扶社稷。

臣以為,前大司空何武、前大司空師丹、前大司徒孔光、前左將軍彭宣等賢良士大夫,儒學經術都學自名師,才幹卓越,理政經驗豐富,而官位都曾經高列三公,對國家做出了傑出貢獻。龔勝擔任大司徒司直,郡國都能夠慎重地向朝廷推薦人才。

以上這些賢良士大夫,都是朝廷的棟梁,陛下可對他們委以重任。

前些時,陛下因一點小事而不能容忍,就罷退了何武、師丹、彭宣、孔光等賢良士大夫,天下官吏百姓無不十分失望。

陛下對朝廷裏麵,那麽多沒有功勞德行的人,尚且能夠容忍,難道就不能容忍像何武師丹、彭宣、孔光這些耿直能幹的忠臣嗎?

臣私下以為,治理天下的人,應當把天下人的心意,作為自己的心意,把天下人的仇敵,作為自己的仇敵。

不能光圖自己的高興,想怎麽幹就怎麽幹,肆意妄為,違背一個聖明君王的宗旨。”

諫大夫鮑宣的措詞,一針見血,發人深省,十分尖銳激烈,直刺當政者的隱秘心理。

劉欣耐住自己的性子,讀完鮑宣的奏章,已經怒不可遏起來,欲用皇權強力,去壓服鮑宣。

劉欣咆哮著,當著小黃門肉墩等侍從之麵,大罵諫大夫鮑宣說道:

“鮑宣,你這個狂妄傲上的家夥!怎麽竟敢在親啟密奏中,借口談論國事,挑朕的不是呢?

你這個狂妄自大、侮慢君王的家夥!你知道當今,誰才是朝廷的主人,是誰在當家作主嗎?

朕要讓你這個侮慢君王的惡賊明白,什麽才是皇帝的權威!”

劉欣對鮑宣的冒犯勃然大怒,準備找個借口,懲治諫大夫鮑宣。

但諫大夫鮑宣雖然職務不高,卻是天下的名儒士大夫,名聞天下。

劉欣冷靜下來,思來想去,心裏最終還是有所顧忌,不想背負不能夠納諫的惡名。

劉欣最終忍住怒氣,打起精神,以優待寬容、十分讚賞的神態,而暫時饒恕了諫大夫鮑宣。

諫大夫鮑宣,得以躲過一劫。

7

不僅是諫大夫鮑宣等賢良士大夫頭腦清醒,十分明了漢朝廷的嚴峻現實。

就是漢朝廷普通的官吏百姓,心裏也非常清楚,此時的大漢王朝,不僅是國內民不聊生、紛擾不息,邊塞也是動**不安、危機四伏。

恰在此時,駙馬都尉董賢,前來報告劉欣道:

“陛下:

匈奴汗國前單於車牙若鞮單於之弟,現任烏珠留若鞮單於欒提囊知牙斯(欒提知),上書大漢朝廷,請求於本年年末,到京師長安,來朝見大漢天子。

三公不敢獨自做主,聆聽陛下旨意。”

劉欣得到報告,於是下旨道:

“駙馬都尉愛卿:

請傳朕的旨意,速召見大司馬大人(丁明)、大司徒大人(王嘉)、禦史大夫大人(賈延)等公卿大臣,前來白虎殿商議。”

君臣很快聚在裏一起,開始商討。大司徒王嘉首先發言,向皇帝提出意見道:

“陛下:

臣以為,這是大漢朝廷千載難逢的安撫匈奴汗國,安定邊疆的大好機會。應該允許烏珠留若鞮單於欒提囊知牙斯(欒提知)前來朝見陛下。”

可是此時,劉欣一直久病不愈,正病魔纏身,身體欠佳,心裏有更多的忌諱。

大司馬丁明,駙馬都尉董賢等大臣,與劉欣最為親近,非常了解劉欣的心思。

駙馬都尉董賢遂出麵建議道:

“陛下:

臣私下以為,此時陛下的龍體欠佳,朝廷的事務繁多,諸事紛擾,儲備不足,朝拜的時機不利,恐怕不是匈奴汗國單於前來京師朝見皇帝陛下的最佳時機。”

占星師劉瑞,也正在宮中,參與議事,猜測出了劉欣的心思,見皇帝似乎心有所忌,遂乘機警告劉欣說道:

“陛下:

駙馬都尉所言甚是。匈奴汗國單於現在居住在黃河的上遊,處於居高臨下的有利地理位置。

如果從單於從上遊而下,氣勢咄咄逼人,恐怕將對君王有所不利,請君王詳查之。

自黃龍、竟寧年間起,匈奴汗國單於每次到中原,朝見皇帝,中原王朝國內,都會發生一些大的變故,請陛下加倍警惕,加以防備。”

劉欣惕然警覺,認為確實如此,讚揚占星師劉瑞道:

“劉大人所言,言之有理。朕觀察前代災難之源,一直不得其解,原來禍從此出,多謝愛卿提醒。”

見大臣們意見不一,劉欣有些左右為難,就再次征詢大司馬丁明等三公九卿的意見道:

“諸位愛卿,你們對單於朝見,有何髙見呢?是否讚同單於,前來朝見皇帝呢?”

公卿們知道皇帝內心的忌諱,哪裏敢觸龍鱗,同意單於前來朝拜皇帝呢?

於是,大司馬丁明、大司徒王嘉、禦史大夫賈延等公卿大臣,遂開始商討,得出一致意見。

大司馬丁明遂出麵,建議皇帝道:

“陛下:

正如駙馬都尉所言,此時此刻,的確不宜邀請單於前來朝拜。

單於每朝見一次皇帝,朝廷都要白白地花費國庫很多錢財去進行賞賜。

而如今國帑緊缺,入不敷出。陛下可以找個恰當的借口,暫且拒絕單於上京朝拜。”

劉欣正為朝廷的賦稅嚴重減少,宮廷的開支越來越拮據而苦惱萬分,認為大司馬丁明、大司徒王嘉等大臣的意見有理,劉欣遂讚同道:

“諸君言之有理!朕當立即下旨,拒絕單於朝拜皇帝的請求。”

見大漢皇帝沒有同意單於烏珠留若鞮單於欒提囊知牙斯(欒提知)到長安朝拜,匈奴汗國單於的使節欒提摩多,非常失望,遂準備立即向皇帝告辭,離開京師長安,回到自己的匈奴汗國,去向單於烏珠留若鞮單於欒提囊知牙斯(欒提知)回報出使的情形。

但匈奴汗國使節欒提摩多等,待在漢朝廷京師長安,還有些公事私事,需要料理。

所以,匈奴汗國使節欒提摩多等使臣,暫時停留在招待匈奴汗國使節的國賓館裏,並沒有立即動身,返回自己的匈奴汗國。

8

黃門郎揚雄,是西蜀人,因為官微職小,並沒有機會參與禦前會議。

得知漢朝廷君臣,拒絕匈奴汗國單於烏珠留若鞮單於欒提囊知牙斯(欒提知)的例行朝拜決定以後,黃門郎揚雄大吃一驚,十分擔心地對同僚說道:

“諸君:

駙馬都尉和三公大人顢頇愚鈍,謀劃不當,差點誤了漢朝廷軍國大事,最終危害不輕!

朝廷打破曆代慣例,為了節省一點錢財,拒絕匈奴汗國單於到京師朝拜,如此處置,實屬非常不當。

如果因朝廷此舉,而激怒匈奴汗國單於君臣,引起邊患,所費何止這點呢?”

同僚的黃門郎非常讚同,一致讚同說道:

“揚大人高瞻遠矚,憂慮得很有道理,但願漢朝廷君臣,能夠引起重視。”

黃門郎揚雄對漢朝廷君臣的處置措施十分擔心,遂上書規諫皇帝,向劉欣提出建議說道:

“陛下:

臣聽說,儒家聖賢典籍《六經》中所說的治理國家之道,都十分推崇,在變亂還未形成之時,就把它消弭於無形之中。

軍事上的取勝之術,推崇不通過戰爭的廝殺,就把敵人製服,此所謂不戰而能屈人之兵。

以上二者,都是高明精妙的遠大策略,也都是謀求大事之本。希望陛下不能不特別留意。

現在,臣聽說,匈奴汗國單於上書皇帝陛下,請求尋找良辰吉日,上京朝見皇帝。

漢朝廷大臣顢頇短視,為了節省些微的錢財,不準許單於前來朝拜皇帝,而辭謝了單於的朝拜請求。

臣私下愚昧地認為,這樣的決策非常不妥。大漢朝廷與匈奴汗國之間,可能因為這次朝拜事件,而種下嫌隙猜忌的種子,留下戰爭的禍根。

匈奴汗國,原本是五帝不能使其臣服,三王對其無法控製的強國。不能使漢匈之間,產生嫌隙猜忌,發生戰爭的重要性,是至為明顯的。

臣不敢追溯太遠的曆史,謹以秦朝以來的史實,來說明這個問題的重要意義。

以秦始皇的強大,大將蒙恬的雄威,仍然不敢窺伺西河,而是修築長城,作為邊界。

等到漢王朝興起之初,以高祖皇帝的威力和英明,三十萬漢軍,仍被匈奴汗國大軍圍困在平城。

當時,高祖皇帝手下,善於出奇計的謀士、籌劃決策的謀臣非常多,最後之所以能夠僥幸脫身的原因,世人無法知道,因而也無法言說。

又如呂後之時,匈奴汗國單於悖理傲慢,幸賴大臣們的靈活處置,將言辭謙卑的回信,送給匈奴汗國單於,才終於把危機化解。

到了孝文帝之時,匈奴汗國的軍隊大舉侵犯漢朝廷北部邊境,匈奴汗國的偵察騎兵,甚至深入雍城、甘泉等地,京師震駭。

朝廷派三位將軍,率軍駐紮在棘門、細柳、霸上,以防備匈奴汗國入侵,數月之後,大軍才撤回。

孝武皇帝即位,設下馬邑之謀,想引誘匈奴汗國主力深入,結果白白浪費錢財,勞頓軍隊。連一個匈奴人的影子都沒有看見,更何況單於本人的麵目呢!

此後,孝武皇帝深思國家存亡大計,規劃安定萬年的長遠策略。

於是,朝廷動員數十萬大軍,派衛青、霍去病統率,前後十餘年,渡過西河,橫穿大漠,攻破顏山,襲擊匈奴汗國單於的王庭。

大軍跑遍了匈奴汗國的國土,追逐奔逃的單於和匈奴的殘兵敗將,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到達瀚海,擒獲匈奴汗國名王、貴族數百人之多。

自此之後,匈奴汗國震驚恐懼,越發迫切要求和親。然而,匈奴汗國單於仍不肯向漢朝皇帝稱臣。

再說這個道理,前世之人,難道樂於耗費無法計量的錢財,征發無罪的國民,到邊塞狼煙以北,去追求一時的痛快嗎?

那是由於,沒有一次的辛勞,就得不到長久的安逸;不暫時花費錢財,就不能有永遠的安寧。所謂一勞永逸是也。

因此,漢朝廷君臣才狠下心來,投入百萬大軍、摧之於餓虎之口,搬運國庫的錢財,填平匈奴盧山的溝壑,而心裏沒有後悔。

到本始初年,匈奴汗國有凶暴不馴之心,企圖劫掠烏孫王國,侵奪烏孫公主。

於是,朝廷派五員大將,率領十五萬騎兵,去襲擊攻打他們。

當時,我軍很少有所斬獲,僅僅是宣揚了我大漢朝廷的武威,表明我軍勢如萬鈞雷霆,行動如疾風罷了。

雖然空去空返,不失兵卒,但由於沒有斬獲,朝廷還是誅殺了兩位將軍。因為北方的匈奴汗國等蠻族不順服,中原就不能高枕安臥。

及至元康、神爵年間,朝廷政治異常清明,社會風氣十分良好,國強民富,皇恩廣施。

而匈奴汗國正好發生內亂,五個單於起了內訌,爭奪大單於之位。

日逐王和呼韓邪單於,率領本國的匈奴百姓,死心踏地歸順大漢朝廷,匍匐稱臣。

然而,朝廷仍然對他們采取籠絡政策,不打算把他們置於大漢的直接統治之下。

自此以後,匈奴汗國單於希望朝見皇帝的,朝廷一律不拒絕,這已經成為了一種慣例。

不想來朝見漢朝皇帝的匈奴汗國單於,大漢皇帝也不勉強他們朝拜。這究竟是為什麽呢?

因為匈奴汗國等外族蠻夷,天性凶猛好怒,體魄魁梧健壯,憑借一身蠻力和盛氣爭鬥。教化他們從善十分困難,而引導他們作惡搶劫,卻十分容易。

他們性格倔強,難以屈服,與他們保持和平的狀態,十分難得。

所以,他們未順服時,朝廷勞師遠攻,耗盡國力,伏屍沙場,血流成河,攻堅破城,打敗敵人,是那樣的艱難。

已經降服之後,朝廷就慰藉安撫,贈送他們禮物,接待他們的禮節隆重威嚴,是這樣完備周詳。

過去,漢軍曾攻破大宛王國的都城,踏平烏桓部落的堡壘,襲擊姑繒王的大營,掃****姐的戰場,砍斷朝鮮的旌旗,拔取兩越的旗幟。

曆時短的戰役,不過一個月,長的也不超過半年,就已在蠻夷王庭耕田種植,掃除原來的聚落設置郡縣。猶如雲被掃淨,席被卷起一般,不給後世留下禍根。

唯獨北方的匈奴汗國,卻不能如此。他們才是我們中原王朝真正強硬的敵手,與東西南三方的敵人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

前世對匈奴汗國甚為重視,現在也不能輕易地改變態度和國策,而對他們等閑視之。

而今,匈奴汗國單於歸心仁義,懷著誠懇之心,準備離開自己的王庭,到長安來朝見陛下。

這乃是前代遺留下的和平之策,神靈所盼望出現的太平盛景。國家雖然為此要有所破費,也是不得不如此。

怎麽能用‘匈奴從上遊來,氣勢壓人’這樣的話,加以拒絕,推說讓匈奴汗國單於以後再來,而不約定確切的日期,使匈奴汗國單於與大漢朝廷疏遠,勾消往昔的恩德,而打開將來的裂痕呢?

如果匈奴汗國單於由於猜疑而生嫌隙,含恨在心,仗恃以前有和好之言,將借著上述那些話,把怨恨不滿歸於漢王朝,趁勢斷絕與漢王朝的關係,最終放棄臣服之心。

那時,朝廷威懾不住他,勸諭不了他,怎能不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呢?

眼明的人,能夠看到無形的東西,耳聰的人,能夠聽到無聲的音晌。

假如真能事先防患於未然,即使不動兵革,也會令憂患不生。

否則,一旦產生嫌隙之後,雖然智者辛苦地策劃於內,善辯者出使奔忙於外,還是不如嫌隙沒有發生的時候,采取應對措施為好。

況且,從前開拓西域,製服車師,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三十六個城邦國家,豈是為了防備康居王國、烏孫王國能越過白龍堆沙漠,進犯我西部邊境呢?

一百年艱苦奮鬥獲得的和平安定局麵,卻要在一天之內破壞掉;花費十分費用而取得的勝利成果,卻因愛惜一分財富,而令其全部付之東流。

臣私下裏,為國家感到不安和困惑。

望陛下在尚未發生變亂,尚未爆發戰爭時,稍加留意,以遏止邊疆戰禍的萌生!”

揚雄高瞻遠矚,十分誠懇地向劉欣進諫說道。

揚雄的奏章呈上,劉欣頓然醒悟,如夢初醒地對駙馬都尉董賢說道:

“董卿,哎呀,大事不好!要不是黃門郎揚大人及時提醒,朕差點釀成難以挽回的大錯,激怒匈奴汗國單於,帶來邊患!朕此時補救,還算不遲!”

駙馬都尉董賢見揚雄的建議非常恰當,當即讚頌道:

“陛下深謀遠慮,令人欽佩,臣思考不周,不夠周延。陛下的決定,非常妥當,臣沒有異議。”

聽了董賢的意見,劉欣決心已定。

9

於是,劉欣下旨,召回匈奴汗國單於欒提知的使者欒提摩多,更換致單烏珠留若鞮單於欒提囊知牙斯(欒提知)的國書,表示允許單於欒提知前來長安,朝見皇帝。

隨後,劉欣專門下旨,賞賜了黃門郎揚雄絲帛五十匹,黃金十斤,以表彰揚雄進盡忠言,彌補朝政缺失的精神。

不想,那一年年末,匈奴汗國單於烏珠留若鞮單於欒提囊知牙斯(欒提知)正籌備禮物,準備動身上京之時,突然生了一場重病,無法前往京師長安,朝見漢皇帝。

於是,匈奴汗國單於欒提知,又派匈奴使節到大漢朝廷說明理由,請求將朝見皇帝的時間,推遲一些日子。

劉欣正求之不得,十分爽快地同意了匈奴汗國單於欒提知的延遲朝見請求。

大漢朝廷,在黃門郎揚雄的建議下,才終於化解了一場可能在邊塞出現的重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