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鑄
宋子曰:首山之采,肇自軒轅①,源流遠矣哉!九牧貢金,用襄禹鼎②,從此火金功用,日異而月新矣。
夫金之生也,以土為母,及其成形而效用於世也,母模子肖,亦猶是焉。精、粗、巨、細之間,但見鈍者司舂,利者司墾;薄其身以媒合水火而百姓繁,虛其腹以振**空靈而八音③起;願者肖仙梵之身,而塵凡有至象④;巧者奪上清之魄⑤,而海寓遍流泉。即屈指唱籌,豈能悉數?要之,人力不至於此。
【注釋】
①首山之采,肇自軒轅:語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下。”
②九牧貢金,用襄禹鼎:語出《漢書·郊祀誌》:“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③八音:語出《周禮·春官·大師》:“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④至象:即法身。
⑤上清之魄:指天上的月亮。
【譯文】
宋子說:在首山采銅鑄鼎,起源於黃帝時期,真是年代久遠啊!自從九州進貢銅用以襄助大禹鑄造九鼎以來,金屬的冶煉鑄造技術就快速地發展起來。
金屬從泥土裏產生,所以“以土為母”,當它成器能夠供世人使用時,形狀又像極了泥土做的母模。金屬鑄件有精有粗、有大有小,用途全然不同:鈍重的可以用來舂東西,鋒利的可以用來耕地;薄壁的可以用來燒水煮食而使百姓數量多起來,空腔的可以通過振**空氣從而使八音響起;信仰虔誠的人模擬仙人佛祖之身讓人間有了逼真的塑像,心靈手巧的人借用天上月亮的圓形造出錢幣流通四海。任你屈指頭,唱籌數,哪裏又能數得完呢?總而言之,人力做不到這地步。
鼎
凡鑄鼎,唐虞以前不可考。惟禹鑄九鼎,則因九州貢賦壤則已成,入貢方物歲例已定,疏浚河道已通,《禹貢》①業已成書,恐後世人君增賦重斂,後代侯國冒貢**,後日治水之人不由其道,故鑄之於鼎。不如書籍之易去,使有所遵守,不可移易。此九鼎所為鑄也。年代久遠,末學寡聞②,如玭珠③、暨魚、狐狸、織皮之類,皆其刻畫於鼎上者,或漫滅改形,亦未可知,陋者遂以為怪物。故《春秋傳》有使知神奸、不逢魑魅之說也④。此鼎入秦始亡。而春秋時郜⑤大鼎、莒二方鼎,皆其列國自造,即有刻畫,必失《禹貢》初旨,此但存名為古物。後世圖籍繁多,百倍上古,亦不複鑄鼎,特並誌之。
【注釋】
①《禹貢》:《尚書》中的一篇,成書於戰國,我國迄今為止最古老的一篇地理文獻。
②末學寡聞:學問少而見識淺薄。
③玭(pīn)珠:珍珠。
④故《春秋傳》有使知神奸、不逢魑魅之說也:語出《左傳·宣公三年》:“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⑤郜:周朝的一個侯國。
【譯文】
關於鑄鼎的曆史,堯舜之前的已經難以考證了。唯有大禹鑄造九鼎,那是因為那時九州繳納賦稅的規章條例已經製定,各個地方每年進貢物產的品種份例已經製定,堵塞的河道已經疏通,《禹貢》也已經成書,為防止後世帝王增加賦稅肆意斂收,後代的諸侯用奇技**巧做出冒充貢品的東西,後麵治水的人不再遵循原來的方法,所以把一切都鑄造記錄在鼎上。這樣就不會像書籍那樣容易缺失不見,使後世遵循無法隨意改動。這就是鑄造九鼎的原因。等到許多年代過去,那些因學問見識少沒聽過的,例如蚌珠、暨魚、狐狸、織皮等刻在鼎上的圖像,也因腐蝕而改變了形象,見識粗淺的人不認識不了解卻以為這是怪物。所以《左傳》上才有禹鑄造鼎是為了使百姓識別妖魔鬼怪,即使遇到了也不怕它的說法。九鼎到了秦代就絕跡了。而春秋時郜國的大鼎和莒國的兩個方鼎,都是諸侯國自己鑄造的,即使有刻畫圖像,必定也失去了《禹貢》的原意,隻是擔個古物的虛名罷了。後世圖書之繁多已經比上古時多了幾百倍,也就不必再鑄造鼎了,這裏特意記錄一下。
鍾
凡鍾,為金樂之首。其聲一宣①,大者聞十裏,小者亦及裏之餘。故君視朝、官出署,必用以集眾;而鄉飲酒禮②,必用以和歌;梵宮仙殿,必用以明挕③謁者之城,幽起鬼神之敬。
凡鑄鍾,高者銅質,下者鐵質。今北極朝鍾④,則純用響銅,每口共費銅四萬七千斤、錫四千斤、金五十兩、銀一百二十兩於內,成器亦重二萬斤,身高一丈一尺五寸,雙龍蒲牢⑤高二尺七寸,口徑八尺,則今朝鍾之製也。
【注釋】
①宣:傳播。
②鄉飲酒禮:周代宴飲風俗。據《儀禮·鄉飲酒禮》記載,周代鄉學向國家舉薦賢能時,由鄉大夫做主人設宴慶賀。
③挕(dié):打動。
④北極朝鍾:北京北極閣所掛的朝鍾。
⑤蒲牢:中國古代傳說中為龍九子之一,性好鳴。
【譯文】
鍾在金屬樂器中居首位。鍾聲一響起,大的可以使十裏之外的人聽到,小的也可以傳到一裏之外。所以君王臨朝聽政、官府升堂辦案,必定使用鍾聲來聚集眾人;鄉飲酒禮,必定用鍾聲來附和歌曲;佛寺仙殿,必定用鍾聲打動朝拜者的誠心,使他們的內心生出對鬼神們的敬意。
鑄造鍾,上料為銅,下料為鐵。現如今北極閣所掛的朝鍾,全部是用響銅製作而成,每一口鍾共花費銅四萬七千斤、錫四千斤、金五十兩、銀一百二十兩,成品鍾重達兩萬斤,高一丈一尺五寸,上麵的雙龍、蒲牢圖像高二尺七寸,口徑八尺,這就是當今朝鍾的規格。
凡造萬鈞鍾與鑄鼎法同。堀坑深丈幾尺,燥築其中如房舍。埏泥作模骨,其模骨用石灰三和土築,不使有絲毫隙坼。幹燥之後,以牛油、黃蠟附其上數寸。油、蠟分兩:油居什八,蠟居什二。其上高蔽抵晴雨。夏月不可為,油不凍結。油蠟墁定,然後雕鏤書文、物象,絲發成就。然後,舂篩絕細土與炭末為泥,塗墁以漸而加厚至數寸。使其內外透體幹堅,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蠟,從口上孔隙熔流淨盡,則其中空處即鍾、鼎托體之區也。凡油蠟一斤虛位,填銅十斤。塑油時盡油十斤,則備銅百斤以俟之。
【譯文】
鑄造萬斤以上的大鍾與鑄鼎的方法是一樣的。挖掘一個一丈多深的坑,等它幹燥後把它建造得如同房舍一樣。內模是用石灰、細沙和黏土混合調製而成的三合土塑造的,不能有一絲的裂縫。內模幹燥之後,將牛油和黃蠟塗附在上麵約有幾寸厚。油和蠟的比例分量是:牛油占八成,黃蠟占兩成。在鍾模上方搭一個高棚以防日曬雨淋。夏天無法做模,因為牛油不凍結。油蠟層用墁刀批**平整,然後就可以在上麵刻上文字和圖案精雕細琢。再用舂、篩過的極細泥粉和炭末調成糊狀,逐層塗鋪在油蠟上約有幾寸厚。等到外模的內外都幹透堅固之後,就在外用慢火炙烤,熔化裏麵的油蠟,讓油蠟從下口流幹淨,這樣內外模之間的空腔就成了鍾、鼎成型的區域了。一斤油蠟空出的位置需要填充十斤銅。塑模的時候如果用了十斤油蠟,那麽就要準備一百斤銅。
中既空淨,則議熔銅。凡火銅①至萬鈞,非手足所能驅使,四麵築爐,四麵泥作槽道,其道上口承接爐中,下口斜低以就鍾、鼎入銅孔,槽傍一齊紅炭熾圍。洪爐熔化時,決開槽梗,先泥土為梗塞住。一齊如水橫流,從槽道中梘注而下,鍾、鼎成矣。凡萬鈞鐵鍾與爐、釜,其法皆同,而塑法則由人省嗇也。
若千斤以內者,則不須如此勞費,但多捏十數鍋爐。爐形如箕,鐵條作骨,附泥做就。其下先以鐵片圈筒直透作兩孔,以受杠穿。其爐墊於土墩之上,各爐一齊鼓韝②熔化。化後,以兩杠穿爐下,輕者兩人,重者數人抬起,傾注模底孔中。甲爐既傾,乙爐疾繼之,丙爐又疾繼之,其中自然粘合。若相承迂緩,則先入之質欲凍,後者不粘,釁③所由生也。
凡鐵鍾模不重費油蠟者,先埏土作外模,剖破兩邊形,或為兩截,以子口串合,翻刻書文於其上。內模縮小分寸,空其中體,精筭④而就。外模刻文後,以牛油滑之,使他日器無粘糷⑤。然後蓋上,泥合其縫而受鑄焉。巨磬⑥、雲板,法皆仿此。
【注釋】
①火銅:即黃銅。
②韝(bài):鼓風箱。
③釁:裂縫。
④筭:同“算”。
⑤糷(làn):指粥稠而黏。此處引申為黏糊之意。
⑥巨磬:佛寺中的缽形銅鑄打擊樂器。
【譯文】
等內外模中間的油蠟流幹淨,就可以開始著手熔銅。如果要熔的火銅是萬斤以上的,就不能依靠人的手腳來澆注了,這時在鍾模的四周修築好多個熔爐和泥槽,槽的上端連接爐的出水口,下端傾斜降低接到模的澆口上,槽的兩旁用炭火圍起來。當準備好的所有熔爐的銅都已經熔化的時候,就打開出水口的塞子,事先會先用泥塞塞住。熔化的銅就像水橫流那樣沿著泥槽一齊注入模子內,鍾或者鼎就鑄造完成了。但凡是萬斤以上的鐵鍾、香爐和大鍋,方法都是這樣,隻是鑄模過程中的細節可以由人來看情況省略而已。
至於鑄造千斤以內的鍾,就不用這樣費事,最多造十來個爐子即可。這種爐像簸箕,用鐵條做骨架,再塗上泥塑造而成。爐體下部先用鐵片卷成兩根圓筒作為兩個孔道以便杠棒穿過。這些爐子都放置在土墩上,一齊鼓風熔銅。熔化之後,將兩根杠棒穿過爐底,輕的爐兩個人,重的幾個人,一齊抬起爐子,把銅水傾注到模孔之中。甲爐剛剛注完,乙爐就快速接上,丙爐又迅速跟著傾注。這樣連續的話,模裏的銅就會自然黏合在一起。如果各爐傾注的時間承接得太慢,先注入的銅將近凝凍,就難以和後注入的互相黏合,裂縫就會出現。
鑄鐵鍾模不會花費過多的油蠟,先用黏土做成外模,剖成左右兩半或者上下兩截,剖麵上設置接合的子母口,把文字、圖案等反刻在內壁之上。內模和外模相比要縮小一定尺寸,以使兩模之間留出一定的空隙,經過精密計算確定好尺寸。外模刻好文字、圖案之後,用牛油塗它使其潤滑,以免後麵澆鑄的時候黏模。然後,把內外模組合起來,用泥糊住接口縫隙,就可以用銅澆鑄了。巨磬、雲板的鑄造都是仿照這個方法。
釜①
凡釜,儲水受火,日用司命係焉。鑄用生鐵或廢鑄鐵器為質,大小無定式,常用者,徑口二尺為率②,厚約二分。小者徑口半之,厚薄不減。其模內外為兩層。先塑其內,俟久日幹燥,合釜形分寸於上,然後塑外層蓋模。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則無用。
模既成就幹燥,然後泥捏冶爐,其中如釜,受生鐵於中。其爐背透管通風,爐麵捏嘴出鐵。一爐所化約十釜、二十釜之料。鐵化如水,以泥固純鐵柄杓從嘴受注。一杓③約一釜之料,傾注模底孔內,不俟冷定,即揭開蓋模,看視罅綻④未周之處。此時,釜身尚通紅未黑,有不到處,即澆少許於上補完,打濕草片按平,若無痕跡。凡生鐵初鑄釜,補綻者甚多,惟廢破釜鐵熔鑄,則無複隙漏。朝鮮國俗:破釜必棄之山中,不以還爐。
凡釜既成後,試法以輕杖敲之,響聲如木者佳,聲有差響則鐵質未熟之故,他日易為損壞。海內叢林大處⑤,鑄有千僧鍋者,煮糜⑥受米二石,此直癡物雲。
【注釋】
①釜:古代炊具,類似今天的鍋。
②率(lǜ):標準。
③杓:同“勺”。
④罅(xià)綻:裂縫。
⑤叢林大處:叢林中的大寺廟。
⑥糜(mí):粥。
【譯文】
人們用鍋來燒水做飯,日常生活全靠它。鑄鍋多用生鐵或者鑄廢了的鐵器為原料,鍋的大小沒有固定的規格,常用的口徑二尺,厚約二分。小的口徑一尺,厚度不減。鑄鍋模分內、外兩層。先鑄造內模,等它過一段時間幹燥之後,按鍋的尺寸算好空隙,再塑造外模。這種鑄模要求工匠的塑造功夫非常精細,尺寸隻要稍有偏差,模就作廢了。
模塑好後就等它幹燥,然後用泥捏造熔鐵爐,爐膛像個鍋,把生鐵裝在裏麵。爐背接一條管通到風箱,爐麵捏一個嘴出鐵。一個爐子所熔化的鐵水量,大約可以鑄造十到二十口鍋。生鐵熔化成鐵水之後,用塗上泥的帶柄鐵勺從爐嘴承接注入。一勺鐵水大約可以澆鑄一口鍋,傾注到模內,不必等它冷卻就可以揭開外模,檢查是否有裂縫或不完美的地方。這時候,鍋身還是通紅的沒有變黑,如果發現有些地方澆注不足,馬上補澆少量鐵水,並打濕草片把此處按壓平整,使它沒有修補痕跡。生鐵初次鑄鍋,需要補澆的地方很多,隻有用廢鐵破鍋回爐重新熔鑄的,才不會再生出縫隙缺漏。朝鮮的習俗是:破鍋一定要丟棄在深山中,不再回爐重鑄。
鍋鑄造成功之後,試驗好壞的方法是用小木棒輕輕敲打它,如果響聲像敲硬木那樣沉實的就是好鍋;如果有雜音,則是鐵質未熟的緣故,將來容易損壞。國內有深山密林中的大寺廟鑄有“千僧鍋”的,可以煮兩石米的粥,絕對是笨重的東西。
像
凡鑄仙佛銅像,塑法與朝鍾同。但鍾、鼎不可接而像則數接為之,故寫①時為力甚易。但接模之法,分寸最精雲。
【注釋】
①寫:同“瀉”,傾瀉。
【譯文】
鑄造仙佛銅像,塑模方法與朝鍾相同。但是,鍾、鼎不能接鑄,而銅像則可以分別鑄造後再多次接鑄起來,所以澆注比較容易省力。不過,這種接模工藝對分寸的把握卻要求最為精細。
炮
凡鑄炮,西洋、紅夷、佛郎機①等用熟銅造,信炮②、短提銃等用生、熟銅兼半造,襄陽、盞口、大將軍、二將軍③等用鐵造。
【注釋】
①西洋、紅夷、佛郎機:明代從歐洲引進的三種炮名。
②信炮:即信號炮,長一尺左右。
③襄陽、盞口、大將軍、二將軍:明時我國造的四種炮名。
【譯文】
鑄造大炮,西洋、紅夷、佛郎機等是用熟銅鑄造的,信炮和短提銃等是采用生、熟銅各一半鑄造,襄陽、盞口、大將軍、二將軍等炮則是用鐵鑄造。
鏡
凡鑄鏡,模用灰沙,銅用錫和。不用倭鉛①。《考工記》亦雲:“金、錫相半謂之鑒、燧之劑②。”開麵成光,則水銀附體而成,非銅有光明如許也。唐開元③宮中鏡,盡以白銀與銅等分鑄成,每口值銀數兩者以此故。朱砂斑點乃金銀精華發現。古爐有入金於內者。我朝宣爐④,亦緣某庫偶災,金、銀雜銅、錫化作一團,命以鑄爐。真者錯現金色。唐鏡、宣爐,皆朝廷盛世物也。
【注釋】
①倭鉛:即鋅。
②金、錫相半謂之鑒、燧之劑:語出《周禮·考工記》:“金有六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世界上最早的有關合金工藝的記載。
③開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公元713—741年。
④宣爐:即宣德爐,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5)鑄造的銅製香爐。
【譯文】
鑄造銅鏡,鏡模用灰沙做成,銅則用錫來調和。不用鋅。《考工記》裏說道:“銅、錫各一半,是適合於鑄造鏡子的合金配比。”鏡麵能反光,則是因為鍍上了水銀而造成的,並非銅本身能這樣明亮。唐代開元年間宮中所用的鏡子,都是用白銀和銅對半鑄造成的,因此每麵銅鏡都價值幾兩銀子。鑄件上出現朱砂一樣的紅色斑點,則是摻和進去的金銀的精華發出來的。有些古香爐也有摻金子在內的。我朝宣德爐的鑄造,也是緣於某金庫偶然失火,金、銀夾雜著銅、錫熔成一團,所以下令拿它來鑄造香爐。真品呈現金色。唐鏡和宣爐都是朝廷看重的盛世珍品。
錢
凡鑄銅為錢,以利民用,一麵刊國號通寶①四字,工部分司主之。凡錢通利者,以十文抵銀一分值。其大錢當五、當十,其弊便於私鑄,反以害民,故中外行而輒不行②也。
凡鑄錢每十斤,紅銅居六七,倭鉛京中名水錫。居四三,此等分大略。倭鉛每見烈火,必耗四分之一。我朝行用錢高色者,惟北京寶源局黃錢與廣東高州爐青錢③,高州錢行盛漳、泉路。其價一文,敵南直江、浙等二文。黃錢又分二等:四火銅所鑄曰金背錢,二火銅所鑄曰火漆錢。
【注釋】
①通寶:古時泛稱錢幣,起源於開元通寶。
②中外行而輒不行:中央和地方流通一段時間後就停止了。
③青錢:此處指顏色泛青的黃銅錢,非青銅錢。
【譯文】
鑄造銅錢是為了方便百姓使用,銅錢的一麵印有“××通寶”四個字,由工部下屬的一個部門主管這項工作。通行的銅錢十文抵白銀一分。一個大錢的麵值相當於普通銅錢的五倍或者十倍,它的弊端是很容易私下鑄造,反而害了百姓,所以中央和地方發行過一段時間大錢就取消了。
每鑄十斤銅錢,要用到六七斤紅銅和三四斤鋅,北京叫鋅為水錫。這隻是一個大概的比例。鋅每經高溫加熱一次就會損耗四分之一。我朝通用的銅錢,成色好的唯有北京寶源局鑄造的黃錢和廣東高州爐鑄造的黃錢,高州錢通行於福建漳州、泉州一帶。這兩種錢,一文抵得上南京操江局和浙江鑄造局所鑄銅錢的二文。黃錢又分為兩等:四次熔煉鑄成的叫作金背錢,兩次熔煉鑄成的叫作火漆錢。
凡鑄錢熔銅之罐,以絕細土末打碎幹土磚妙。和炭末為之。京爐用牛蹄甲,未詳何作用。罐料十兩,土居七而炭居三,以炭灰性暖,佐土使易化物也。罐長八寸,口徑二寸五分。一罐約載銅、鉛①十斤,銅先入化,然後投鉛,洪滬扇合,傾入模內。
凡鑄錢模,以木四條為空匡②,木長一尺二寸,闊一寸二分。土、炭末篩令極細,填實匡中,微撒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其麵上,或熏模則用鬆香與清油。然後,以母錢百文,用錫雕成。或字或背布置其上。又用一匡,如前法填實合蓋之,既合之後,已成麵、背兩匡。隨手覆轉,則母錢盡落後匡之上。又用一匡填實,合上後匡,如是轉覆,隻合十餘匡。然後,以繩捆定。其木匡上弦原留入銅眼孔,鑄工用鷹嘴鉗,洪爐提出熔罐,一人以別鉗扶抬罐底相助,逐一傾入孔中。冷定,解繩開匡,則磊落百丈,如花果附枝,模中原印空梗,走銅如樹枝樣。挾出逐一摘斷,以待磨銼成錢。凡錢,先錯③邊沿,以竹木條直貫數百文受銼;後銼平麵,則逐一為之。
凡錢高低,以鉛多寡分。其厚重與薄削,則昭然易見。鉛賤銅貴,私鑄者至對半為之,以之擲階石上,聲如木石者,此低錢也。若高錢銅九鉛一,則擲地作金聲矣。凡將成器廢銅鑄錢者,每火十耗其一。蓋鉛質先走,其銅色漸高,勝於新銅初化者。若琉球④諸國銀錢,其模即鑿鍥⑤鐵鉗頭上,銀化之時,入鍋夾取,淬⑥於冷水之中,即落一錢其內。
【注釋】
①鉛:此處為倭鉛縮寫,即鋅。後文均同。
②匡:同“框”。
③錯:銼。
④琉球:即琉球群島。
⑤鍥(qiè):雕刻。
⑥淬:淬火。
【譯文】
鑄錢時用來熔銅的坩堝,是用很細的泥粉以打碎的土磚幹粉為最佳。和炭粉混合而成。北京的坩堝還加入了牛蹄甲,不知道它的具體作用是什麽。坩堝的配料比例是每十兩坩堝料中,泥粉占七兩而炭粉占三兩,因為炭粉具有比較好的保溫性能,配合泥粉可以讓銅更容易熔化。坩堝高八寸,口徑二寸五分。一個坩堝大約可以裝銅和鋅十斤,先把銅放進去熔化,然後再投入鋅,鼓風加火使它們熔合之後,再傾注入模子。
鑄錢的模子,是用四根木條做成空框,木條皆長一尺二寸,寬一寸二分。用篩過得非常細的泥粉和炭粉混合,填滿空框,再撒少量的杉木或者柳木炭灰於其上,或者用鬆香和菜籽油的混合煙熏過模。然後,把一百枚母錢用錫雕刻而成。按照有字的正麵或者無字的背麵排布在框麵上。又用一個木框,用前麵所述方法填實泥粉和炭粉蓋上去,合上後就構成了錢的麵、背兩框模。隨手翻轉揭開前框,母錢就全部脫落在後框上麵。再用另外一個木框填實了合蓋在這個後框上,照樣翻轉,如此反複做成十幾套框模。最後把它們疊合在一起用繩索捆緊。木框上部原留有澆注銅液的孔眼,鑄工用鷹嘴鉗從爐裏把熔銅坩堝提出來。另外一個人用別的鉗托著坩堝底為他助力,兩人共同把熔銅逐次注入模中。等冷卻之後,解開繩索打開框,可以看到一百個銅錢如花和果一般地結在樹枝之上,而模中原來留的銅水通路也已經凝結成樹枝狀了。把它夾出來將錢逐個摘下,等待後期用磨銼加工成錢。磨銼時先銼錢的邊沿,可以用竹條或者木條串幾百個銅錢一起磨銼;然後,逐個銼平錢麵。
銅錢成色的好壞,是以鋅的含量多少來區分。它的輕重與厚薄,則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鋅賤銅貴,私鑄的人甚至用銅、鋅各一半來鑄錢,把這種錢擲在台階上,聲音就像擲木頭或者石塊,這就是成色差的錢。成色好的錢,銅占九分鋅占一分,把它扔在地上,會發出鏗鏘響亮的金屬聲。用廢銅器來鑄錢,每熔化一次就損耗十分之一。這是因為鋅揮發掉一些,銅的占比逐漸提高,所以勝過第一次鑄的新銅。琉球群島一帶鑄造銀錢,模子就刻在鐵鉗頭上,當銀熔化時,把鐵鉗伸進坩堝裏夾取,淬於冷水之中,就會落下一塊銀幣。
附:鐵錢
鐵質賤甚,從古無鑄錢。起於唐藩鎮魏博諸地,銅貨不通,始冶為之,蓋斯須之計①也。皇家盛時,則冶銀為豆;雜伯衰時,則鑄鐵為錢。並誌博物者感慨。
【注釋】
①斯須之計:權宜之計。斯須,片刻,一會兒。
【譯文】
鐵這種金屬價格低賤,自古以來都不曾用來鑄造錢。鐵錢起源於唐朝藩鎮之一的魏博鎮地區,由於藩鎮割據導致銅無法販運,所以才開始用鐵來鑄錢,然而這隻是權宜之計。皇家興盛時,把白銀鑄成豆子以供玩樂;後來藩鎮割據國家衰落時,則把低賤的鐵鑄為錢幣。把它記錄在這裏用來表示博物者的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