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個外柔內剛的傳奇女子

在國人的心目中,“江南”更接近於一個耳熟能詳的人文概念,而非尋常的地理概念。人們津津樂道的江南姑娘,往往樣貌清麗、溫婉似水。林徽因亦深得此風情之精髓,但她骨子裏的剛硬卻又與這溫婉之姿格格不入。或許正是這樣一個形神相悖、外柔內剛的奇女子,才配得上那波瀾壯闊的一生。

林徽因骨子裏的剛強並非無跡可尋,正如不和美的夫妻生活造就了她童年夢魘一般的母親,母親何雪媛無休止的抱怨,也引發了林徽因對於封建女性生存現狀的思考。我們無從考證這是否是林徽因決心衝破封建桎梏,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時代新女性的起點,但母親的悲劇所帶來的婚姻上的啟示,卻為林徽因在日後婚姻態度上的果決埋下了伏筆。群體意識的覺醒往往誕生於個體之間的差異,而在林徽因的成長過程中,她口中的“二娘”便是這樣一個存在。這個名為程桂林的上海女子的出現,令林徽因看到了婚姻的另一麵。

程桂林讀過書,雖然無法與林家這等書香門第相比,但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已屬難得。更重要的是,程桂林不僅長得俊俏,而且性格溫柔,通情達理,與何雪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林長民早已厭倦了何雪媛的性格,再加上他隻有一個女兒,尚未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很快,他決定娶程桂林為妾。

林長民與何雪媛的結合本就是父母之命,或許他們之間從未有過真正的愛情。但即便有程桂林的出現,何雪媛依舊是林家的女主人。起初,何雪媛並沒有因此而產生危機感,畢竟在民國時期,似林長民這般地位的人納妾是再常見不過的事。但沒過多久,何雪媛還是發現了情況有些不妙。程桂林與林長民誌趣相投,程桂林雖不是什麽出口成章的才女,但溫婉好學,總是能幫林長民排憂解悶。林長民對程桂林那柔情似水的樣子,是何雪媛無緣得見的,她在家中似乎成了一個多餘的存在。

程桂林先後為林長民生下了四兒一女,林長民對程桂林的喜愛溢於言表,他將自己與程桂林居住的屋子取名為“桂林一枝室”,同時也給自己取了個雅號——“桂林一枝室主”。前院每日都充滿了歡聲笑語,而何雪媛和林徽因則搬到了後院。麵對丈夫的冷落,何雪媛充滿怨恨,卻又無可奈何,她所擁有的就隻剩下這唯一的女兒。

林徽因對程桂林這個“二娘”並不反感,兩人的關係頗為融洽。平日裏,林徽因會來到前院玩耍,而程桂林也待其如自己的骨肉一般親切。林長民時常不在家,林徽因會幫助二娘照顧那幾個與她同父異母的弟弟妹妹,不到十歲的她仿佛有一種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然而,當林徽因開開心心地回到後院時,卻經常會遭到母親的責罵。長期的壓抑令何雪媛變得愈發暴戾,她時常會將怒氣發泄到林徽因身上。何雪媛不希望自己的女兒與她所嫉妒的程桂林有過多的交集,她怨,她恨,她害怕連自己的女兒也要離她而去。這種幾近病態的占有壓得林徽因喘不過氣來!正如她在《繡繡》中所寫的那樣:明明父母雙全的孩子,卻那樣零仃孤苦,使她比失卻怙恃更煢孑無所依附。

兩種截然不同的婚姻狀態在林徽因的眼中交替上演,正如新舊交替的清末民初社會觀念之間集體碰撞,婚姻之於女性究竟意味著什麽?這種原生家庭所帶來的沉重思考以及女性群體意識覺醒早早便在林徽因的生命中留下了痕跡。盡管夫妻生活並不和美,但林長民對自己的女兒卻不曾有任何虧待。林徽因自小便聰明懂事,很討父親的喜歡,林長民自然希望將女兒培養成博學多識的才女。在外治學時,林長民時常會給林徽因寄送家書,文字建立起了父女倆溝通的橋梁。雖然相處的時間不多,但林徽因自小便對父親懷有極深的崇敬之情。

而曾任石門知縣的祖父林孝恂。深受西方先進思想的影響,他改革教育理念,開設林家私塾,不僅講解傳統的四書五經,還聘請外師教授學生英語和日語,這也成為了林徽因學習生涯的啟蒙。縱觀林徽因的整個童年,相較於林家父輩為林徽因的成長所創造的優渥條件,林家的女人們似乎更為重要。正是她們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夯實了林徽因才女之路的基石。

作為書香門第的當家主母,林徽因的祖母遊氏在當時乃是不可多得的才女。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遊氏無不精通,特別是其在書法上有著相當高的造詣。遊氏對林徽因的母親何雪媛並不滿意,因此,自林徽因記事起,她便是跟隨在祖母身邊生活。遊氏十分疼愛這個孫女,教授她生活禮儀,並輔導她學業功課。可以說,林徽因日後成為才貌雙全的大家閨秀,遊氏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原生家庭的諸多矛盾在幼小的林徽因心中留下了無法消除的陰影,而祖母遊氏恰恰是林徽因童年時期一盞溫暖的明燈,給予她疼愛與鼓勵,照亮了她的人生。

除了祖母遊氏提燈引路,大姑母林澤民的教誨也不容忽視。

1909年,林徽因隨家人搬遷至蔡官巷的一處宅院,並開始進入私塾讀書,而大姑母林澤民擔任了她的啟蒙老師。林澤民是極富才情的大家閨秀,接受過林家完整的私塾教育。在林澤民的引導下,林徽因接觸了大量的國學經典,這為她日後不凡的文學素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林澤民擅長書法,為了讓林徽因練出一手好字,林澤民找來古代書法名家的字帖供其臨摹。

林徽因喜愛王羲之的小楷,後來又臨習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等名家名作。童年時打下的良好基礎令她日後的書法頗有幾分精致典雅的風韻。在林徽因留下的楷書作品中,人們不難發現她的字集歐楷和柳楷的筆法之大成,章法嚴謹,氣象兼備。正因林澤民教會了林徽因識字畫畫,使得她可以隨心所欲地徜徉在書籍的海洋中。在林徽因黯淡的童年時光裏,林澤民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她的母親,彌補了那份缺失的母愛。

1911年,與林徽因最親近的祖母因病去世,七歲的她第一次經曆了人生的生離死別。母親何雪媛正式成為了林家的女主人,但在遊氏的葬禮上,何雪媛卻表現出了痛徹心扉的哀傷。許多年前,她在嫁入林家的大宅時也曾憧憬過那份人人稱羨的愛情,為林家傳宗接代,得到婆婆的認可,過上養尊處優的生活。可到頭來,一切都是如此不盡人意。母親不識字,與林長民通家書的任務就完全落在了林徽因身上。

這一年,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爆發,林徽因的兩個叔叔林覺民、林尹民英勇犧牲,成為赫赫有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父親林長民代表福建省參加了南京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隨後奔赴上海。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林長民於上海任職。1912年,林長民舉家移居上海,搬至虹口區金益裏,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在蔡官巷的生活雖然隻有短短三年,但文學的種子卻開始在林徽因的心中生根發芽。

來到上海後,林徽因進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讀二年級。此時,清政府已被推翻,中華民國剛剛建立,身邊盡是嶄新的風貌。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年代,隱藏在繁華的外衣之下,是上海灘乃至全中國局勢的波譎雲詭。慶幸的是,在人生最天真爛漫的年紀,林徽因並沒有受到外界硝煙的幹擾。她與表姐妹們一同讀書學習,不必去憂心這世間的紛爭。

這短短兩年的小學時光,林徽因接受了較為先進的新式教育。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等人對教育進行了一係列改革。清末傳統的讀經、講經科目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不再包含“忠君”、“尊孔”等教條內容的國文科。與此同時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包括對學生實施資產階級的道德教育、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似乎是遺傳了祖父的品格,林徽因對於新生事物充滿著好奇,經常會向學校裏的老師提出各種有趣的問題,她的聰明伶俐很快得到了老師們的欣賞。即便是搬家到了上海,林長民與女兒相處的時間依然不是很多。林徽因不在學校的時候,通常是在家中陪伴年邁的祖父。林家的藏書很多,即便是舉家搬遷也不曾丟棄。那個坐在庭院中,沐浴著夕陽,聚精會神翻閱著手中書籍的少女,在旁人眼中,就像是一道動人的風景。

1914年,林長民任北京政府國務院參事,十歲的林徽因隨家人移居北京前王公廠,與林長民同住。然而,僅僅三個月後,祖父林孝恂便因病去世。林孝恂去世後,林長民因政事繁忙,多數時間都在北京。林徽因幾乎成了家裏的主心骨,不僅要照顧母親、二娘以及弟弟妹妹的生活,就連打點搬家時的行李,也需要林徽因出麵負責。而此時年僅十一歲的林徽因已經踏足過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嚐過了人間冷暖,也品味了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林徽因擁有了超越同齡人的眼界。各地的建築風格複雜多樣,林徽因雖尚不能領悟建築背後深刻的文化內涵,但這些文化瑰寶的獨特魅力,已經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1916年,林徽因再次隨家人返回北京南長街織女橋,並與四位表姐就讀於北京培華女子中學。培華女中是由傳教士蘇慧廉之女謝福芸創辦的教會學校,不僅學科設置全麵,而且是全英文授課,林徽因在這裏練成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在培華女中,林徽因接觸到了良好的西方教育,她學習了西方的文化,並了解了英國的發展曆史。林徽因在學校的表現十分出色,不僅成績優異,還培養了許多興趣愛好。林徽因喜歡聆聽西洋樂器的演奏,並且學會了彈鋼琴。在學校,林徽因徹底將家中的煩心事拋諸腦後,有著老師與同學的陪伴,林徽因在培華女中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

1917年,張勳複辟,林徽因的家人再次回到天津居住,隻留下林徽因一人獨自住在北京。林長民致力於革命,反對複辟,在將家人安頓好後返回北京。段祺瑞得知此事後,發表討逆檄文,於同年七月趕走張勳。事情平息後,段祺瑞就任民國總理,並任命林長民為司法總長,林長民因此攜家人返京。但僅僅過去了四個月,段祺瑞被迫下台,林長民也隨之辭職。這數年裏,由於局勢的動**,林徽因一家不斷往返於北京天津,但林徽因的學業並未中斷。生活雖然枯燥乏味,但卻給予了林徽因很好的鍛煉機會。林長民知道,自己的長女絕非溫室裏的花朵,而是胸懷大誌,勇於進取的可造之材。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歲這一年,林徽因第一次見到了風華正茂的梁思成,兩個人的父親是至交好友,林徽因與梁思成都給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而這次初識僅僅是驚鴻一瞥,屬於他們的故事還沒有上演。林徽因繼續在培華女中完成學業,1919年,十五歲的她已經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學校裏宛如明星一般。就在這一年,一件震驚中外的大事間接改寫了林徽因的一生。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時任總統徐世昌設立外交委員會,林長民受命擔任委員會委員兼事務主任一職。然而,一戰的勝利並沒能給世界帶來和平,羸弱的中國依舊遭受著國外侵略者的蠶食。

1919年初,一戰的戰勝國召開“巴黎和會”,中國作為協約國之一出席會議。此時,林長民擔任的職務是國際聯盟同誌會總務幹事。為了能讓中國代表在列強麵前不卑不亢,林長民專門就北洋政府出席巴黎和會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林長民希望中國代表在會議上一定要據理力爭,守住國土是底線,切不可讓國土遭受分割,同時應盡可能爭取到其他盟國對中國的支援。

無數民眾都深切盼望著來自歐洲的好消息。然而,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在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提出“廢除二十一條”等正義要求,竟被無恥的帝國主義公然駁回,對方甚至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利轉讓給日本。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北洋政府竟然有意在合約上簽字。消息傳至國內,立刻引起軒然大波。中國自清朝末年爆發鴉片戰爭以來,列強入侵,家園淪喪,此等屈辱已近百年。中國作為一戰的勝利國,本以為可以通過巴黎和會漸漸洗刷屈辱,沒想到遭受的竟是更加不公的對待。一時間,群情激奮,民眾的愛國熱情陡增。許多學生走上街頭,舉行了一次又一次示威活動。

此時,林長民的好友梁啟超正在出訪歐洲。林長民很快與他取得聯絡,倆人商議利用輿論壓力逼迫徐世昌就範。在接到梁啟超的電報後,林長民組織國民外交協會的會員們召開會議,從而確定接下來的行動方案。最終,林長民等人決定通過報紙揭露此事,同時組織學生運動。

1919年5月,林長民趕往北京外交委員會進行報告。與此同時,林長民在《晨報》發表專文《山東亡矣》,並列刊登的還有梁啟超的密電。隨後,林長民又發表《外交警報敬告國民書》,對段祺瑞的《中俄密約》進行嚴正揭露。這篇文章雖然僅有短短三百餘字,但是語言鏗鏘有力,簡明扼要地陳述了國民政府的賣國行徑。林長民號召全體國民攜起手來,抵製徐世昌政府的不作為,堅決反對割讓山東膠州,維護國家領土完整。

這篇文章猶如一團烈火,將全體國民的憤怒引燃。而與此同時,北大校長蔡元培召集了北大學生領袖傅斯年等人開會,北大學生開始同北京各高校學生進行串聯。1919年5月4日下午,3000多名學生走上街頭舉行示威活動,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就此拉開序幕。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示威活動席卷全國,得到了各地人民群眾的支持。

徐世昌懷疑林長民是五四運動的幕後主使,將他叫到總統府嚴厲斥責,然而這並不能阻止五四運動的持續發酵。1919年6月上旬,在全國人民的強大壓力下,國民政府釋放了先前被捕的愛國學生,並罷免了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個賣國賊的職務。最終,中國代表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作為五四愛國運動的點火者,由於林長民在各類事件中態度鮮明,堅決反對政府的一切親日行徑,因此也遭到了親日派的聯合打壓。但林長民並沒有畏懼,他辭去了外交委員會的一切職務,同時發表了一篇公開的書信,闡述了日本帝國主義的狼子野心,號召大家繼續堅持救亡圖存的鬥爭。其愛國之心,日月可鑒。

父親的一腔熱血也給了林徽因很大的激勵,她曾多次表示,以身為父親的女兒而自豪。1920年,受到排擠打壓的林長民決定到國外暫避風頭,影響林徽因一生的歐洲之行就這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