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秘密駐防!

經過半個多月的談判,宋朝、西夏談判雙方是毫無進展。

西夏在遼國使者的支持下,始終心存幻想和僥幸,妄圖收回失去的領地,更不用說還要納貢給宋朝,而宋朝談判代表則堅持按照武植的三項協定來談,據理力爭,寸步不讓。談判就此陷入僵局,無論遼國使者如何旁敲側擊、威脅恐嚇,都沒能打開談判局麵。

最終,在元符三年的元宵節過後,惱羞成怒的遼國使者和西夏使者隻好灰溜溜地離開京城,滿懷疑惑與不甘地打道回府,遼國使者臨走前還揚言,要用武力來教訓宋朝,讓宋朝人嚐嚐強硬對待遼國和西夏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曾布、刑恕等眾人心存戚戚,開始指責武植應對失策,但武植並不為之所動。趙煦、章淳等人也開始心存動搖,搖擺不定,在武植的堅持和保證下,才咬牙勉勉強強地同意武植的行事方略,但都心存憂懼。

在三方談判期間,武植就已經請示趙煦和章淳,製定了一份詳細的應對方案,準備由他親自帶隊,把三萬六千多名新軍全部送到宋遼邊境前線去拉練,同時應對有可能突發的邊境衝突。並且由朝廷秘密下達指令給西北五路禁軍,要求他們加強警戒和備戰,以防西夏的侵襲。同時從西北十多萬騎兵部隊中抽出四萬人,沿著太原府秘密東進,協防河東路陳家穀、雁門關和平型關一帶。

華夏軍創建一年多了,除了赤衛營一千多官兵曾經曆過西北大戰之外,其餘的各部隊官兵們都還沒有經過曆練,還沒有受到刀槍炮火的洗禮,該是時候拉出去經曆風雨,考驗其成色了。

即使邊境沒有戰爭,也總比一直待在大營裏閉門造車強,權當是到邊境線上去拉練搞軍事演習!

在武植率領華夏軍出征前,火器局眾工匠加班加點,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改裝出將近十六萬顆使用易拉式引線的新式手榴彈來,武植全部把它們列裝到華夏軍中,其中騎兵旅和特種作戰團眾官兵每人裝備六顆,剩餘的近十二萬四千顆裝備於華夏軍步兵軍第一、第二、第三師,加上裝配防水繩引線的六萬多顆新式手榴彈、手雷和常規新式手榴彈,華夏軍步兵軍第一、第二、第三師的眾官兵們也幾乎是每人裝備六顆新式手榴彈!

同時,軍器監經過幾個月的打造和改裝,製作出了一千多架三弓床子弩和兩千多架二弓床子弩,並改裝出捆綁著新式防水型輕型竹製手榴彈的火箭四萬多支。武植除了把一百架二弓床子弩和兩千支火箭裝備於特種作戰團之外,剩餘的一千多架三弓床子弩和兩千來架二弓床子弩以及三萬八千多支火箭全部平均裝備於華夏軍步兵軍第一、第二、第三師中。

改裝後的拋石機和炸藥包,武植也要求華夏軍悉數裝車帶上。改裝後的拋石機,已經摒棄了笨重而且操作繁雜的弊病,武植在拋石機上安裝了滑輪組,把采用筋力彈射改成利用重物加壓拋射,一端綁上用鑄鐵鑄造出來的上百斤重的重錘,另一端用滑輪組提起,一下子減輕了操作的難度,也減少了操作人員,每座拋石機隻需要三個士兵就可以輕鬆地完成發射,節省了數倍人力,也便捷了許多,發射的距離也更遠了些。

至於神臂弓,武植給騎兵旅和特種作戰團眾官兵每人裝備一套,一張弩,十二支箭,華夏軍步兵軍每個師隻裝備三千人,每人一套,也是一張弩,十二支箭。而且,除了騎兵旅之外,其餘每個華夏軍官兵身上都帶著一把特製的小型工兵鏟,主要用於挖壕溝。

至於如砍刀、長槍、短刃之類的常規武器,每個華夏軍官兵也都人手一、兩把,可謂武裝到了牙齒!

正月初二十二,就在遼國和西夏使者離開京城的第六天,武植和索超在依依惜別開國郡公府眾人後,帶領裝備一新的華夏軍眾官兵們,或騎馬或坐四輪馬車,滿載著武器和糧草,悄悄地出北城,往宋、遼兩國邊境進發。

在武植授命下,索超帶領特種作戰團作為先鋒先行一步,一人兩騎,並配著一百多輛四輪馬車,裝載著一百架二弓床子弩和兩千支火箭以及一些糧草先行出發,打探消息。隨後跟進的是騎兵旅,由曹評和沈正毅率領,也是一人兩騎。武植則率領華夏軍步兵軍第一、第二、第三師、參謀部以及押運糧草的隊伍跟在後麵,首尾相連,遙相呼應。

燕勝和李廷玉為了立功,也跟著華夏軍來了。

機械化的行軍隊伍,日行三百裏還綽綽有餘,四輪馬車和馬蹄鐵的優勢完全顯露了出來!

開封府到宋、遼兩國邊境的距離大概有一千兩百多裏地,華夏軍大軍隻花了四天時間就趕到了靠近宋、遼兩國邊境線的雄州。經探子回報,此時遼國使者才剛剛越過宋、遼邊境線進入遼國境內,都還沒有趕到遼國的南京析津府。

武植對華夏軍的行軍速度頗為滿意,這樣的推進速度比常規的馬步軍的行進速度快了差不多一倍!在沒有機車的條件下,這樣的機動性基本上達到了武植的最低要求,快速投送兵力的願景成為了現實。

而一路行來,華夏軍官兵們身著整齊規範的軍裝,精神抖擻,成了行軍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引起路人紛紛側目驚歎。

二月春風似剪刀,乍暖還寒,北方的天氣還是比較冷涼的,整齊劃一且厚實的新軍裝,給華夏軍眾將士們帶來了暖意,個個精神抖擻,鬥誌昂揚。

拜會過雄州知州孫興國,在雄州眾人的感歎聲中,修整了兩天後,武植就下達了華夏軍拉練和備戰的命令。

通過特種作戰團探子探查到的情況,武植發現滄州、清州信安、霸州、雄州這些偏東的區域多有崇山峻嶺,地勢不平,多有險阻關隘,對於騎兵部隊大規模行軍作戰很不利。而安肅軍和廣信軍所駐守的安肅、遂城、滿城一帶則多是平原,一馬平川,地勢平坦利於騎兵縱橫馳騁,尤其是長城口一帶,地勢遼闊而平坦,更利於騎兵部隊大規模衝鋒進出。

於是,通過分析推斷,武植把三萬六千多名華夏軍分為了三路。

第三路軍以李廷玉為帥,由第三師、一千五百名騎兵旅官兵、三百名特種作戰團官兵和部分糧草部隊人員組成,人員在一萬二千多人左右,馮坤、甘子越、燕飛雲等人在他的帳下效命,魏釗領著四個參謀部人員也跟著第三路軍行動,主要往真定府一帶運動駐防,協防魚台口鋪、捉馬口鋪、花塔子鋪、大茂山等邊隘。

第二路軍以燕勝為帥,由第二師全體官兵、一千五百名騎兵旅官兵、三百名特種作戰團官兵和部分糧草部隊人員組成,人員在一萬兩千多人左右,王進、李廷亮、沈正毅、李勝林等人都在他的麾下,武植把折可適在內的四個參謀部人員也調配給他,第二路軍主要往霸州、清州信安、滄州一帶運動駐防。

第一路軍則以武植為帥,由第一師全體官兵、兩千名騎兵旅官兵、四百名特種作戰團官兵和部分糧草部隊人員組成,人員在一萬二千六百多人左右,林衝、孫奇、曹評、索超、厲鎮國、司方國等人都在他的麾下,郭成與其餘的四名參謀部人員跟著他行動,主要駐防在雄州的巨馬河白溝驛、安肅的黑蘆堤、長城口與遂城的釜山村鋪以及滿城一帶,重點協防長城口。

兵發三路,每一路大軍,武植都強調要以陣地戰為主,運動戰為輔,依托堡壘掩體,挖壕溝設拒馬,先禦敵於前,再尋找戰機主動出擊。各路大軍當因地適宜,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製定行動方案,獨立指揮,協同作戰。同時,武植對燕勝、李廷玉、郭成、折可適、魏釗、林衝、王進、馮坤、索超等人再三強調,一定要積極地大量派出探馬,刺探敵情,做好情報工作,務必做到知己知彼,料敵於先,方能百戰百勝。

索超率領特種作戰團官兵們全體出動,遊弋在宋、遼兩國邊境線上,探查敵情,並花了將近十天時間描繪出宋、遼兩國邊境線上大致的山川地勢和出入邊境的關卡隘口,繪製成簡圖,發給三路大軍,以供參謀。

武植參詳了索超送來的簡圖後,更加篤定,如果遼國進犯宋朝,其大舉進攻的主要方向,肯定就是長城口一帶!

於是,武植果斷地把第一路軍分為四路,孫奇帶領兩千名第一師官兵和四百名騎兵旅騎兵駐守雄州白溝驛一帶,由駐紮白溝驛的保定軍來協防;郭成帶領兩千名第一師官兵和四百名騎兵旅騎兵駐守安肅黑蘆堤一帶,跟駐紮黑蘆堤的安肅軍匯合;林衝率領兩千名第一師官兵和四百名騎兵旅騎兵駐守遂城的釜山村鋪以及滿城一帶,與廣信軍合作;武植則與曹評、厲鎮國、司方國等人帶領剩餘的四千餘名第一師官兵和八百餘名騎兵旅騎兵駐守安肅長城口一帶,索超則率領剩餘的四百名特種作戰團官兵跟隨武植這路大軍行動,四出巡弋,探查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