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初度交鋒顯崢嶸!

長城口,古之戰場,兵家必爭之地,九十六年前,宋朝與遼國大軍曾在此鏖戰過一回,宋朝雖小勝,卻大傷元氣。兩國就此簽訂了“檀淵之盟”,宋朝以金帛議和,每年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茶兩萬斤給遼國,雖然屈辱,但以此換取了北方的和平,宋、遼兩國彼此相安了九十幾年!

甫進駐長城口,不顧駐守長城口的安肅軍守將呼延平與其士兵們的反對與抗議,武植就把駐防長城口的指揮權給拿了過來,他還同時宣布,若有戰爭,將主要由華夏軍官兵來擔當禦敵任務,五百餘名安肅軍從旁協防就行了。

安肅軍守將呼延平心懷不滿,也極為憤懣,可也無可奈何!他隻是一名小小的九品仁勇校尉,跟武植的官職相比,差了十萬八千裏,完全沒有話語權。

雖然呼延平心存不滿,但當他看到華夏軍整齊的陣容時也不禁深為驚奇和震撼,很是好奇華夏軍眾官兵們身上穿著的新式軍裝,也為華夏軍眾官兵們的精神風貌和鬥誌所感染,更為華夏軍的防禦方式感到疑惑不解。

長城口地勢平坦遼闊,一馬平川,根本無險可守。

武植親自指揮四千餘名第一師的官兵們,依托城牆,在長城口麵向遼國邊境的寨門前挖出了三道扇形壕溝,齊腰深,加上堆積在壕溝前的裝土沙袋,人稍微下蹲就可以藏住身子不被敵人發現,三道壕溝縱橫交錯連為一體,便於士兵在壕溝中穿插運動。而且每道壕溝前都放置著兩道拒馬,阻礙敵人騎兵的進攻。我方騎兵要進攻,則隻需移開沙袋和拒馬,架上事先做好的厚實木板作為架橋,騎兵就可以順利策馬通過了。同時,武植還在城牆上設瞭望哨,派兵駐守,加強警戒。

“呼延平?”當武植指揮眾官兵們挖好戰壕,建好防禦工事,並把各項警戒事項給各級將領交代清楚,派出特種作戰團官兵四處查探情報後,閑暇之餘,才發現這個名字很是耳熟,心頭一動,於是便叫衛兵去把呼延平給找過來。

“見過郡國公!”呼延平來到大帳中,心神不定,他不知道武植找他能有何事。

“呼延兄,輕慢於你了,還望恕罪!請你過來,隻是想問點家事,你不用過於拘謹!”武植看到他有點緊張不安,便笑著說道。

呼延平聞言,心神稍定,他突然發覺,眼前的這個年輕大帥並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麽飛揚跋扈,反倒還有點平易近人。

經詢問,才發現並不是武植想象中的那樣,這個呼延平隻是同名同姓罷了,並不是某演義小說裏說的那樣是呼延讚的後裔,其父親也不是呼延守用,他隻是並州太原一個普通軍戶的子弟,今年二十四歲,十六歲投軍,作戰英勇,憑著軍功才當上仁勇校尉。他還有個哥哥叫呼延慶,很巧合也是同名同姓,今年二十六歲,也是早年從軍,如今在登州水軍效力,因功提拔為從八品的禦侮校尉。

在武植麵前,呼延平覺得壓力很大。他經過觀察發現,這個年紀輕輕的二品開國郡公爺可不像是紈絝子弟,不僅沉穩而且精明強幹,為人也隨和。他雖然還心存疑慮,但心中的不滿已經淡化了許多,對武植的領導也沒有那麽抗拒了,開始服從武植的指揮,積極備戰。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穀雨過後,天氣開始暖和起來,晴空萬裏的日子就多了起來。

經過特種作戰團官兵的四處探查,終於獲悉,遼國道宗皇帝耶律洪基真的經不起西夏的軟磨硬泡,也放不下被宋朝拂了的麵子,滿肚子怨氣恨意無處可發,同時也想趁火打劫,於是,遼道宗耶律洪基下令糾集了二十多萬兵馬,氣勢洶洶地從遼國上京出發,往宋、遼邊境壓過來,很快就抵近了宋、遼邊境線,意圖進犯宋朝。西夏隨之也盡起國內大軍,進犯宋朝西北邊境,意圖複仇並收回失地。

瞬時間,相對和平了將近九十五年的宋、遼兩國邊境線上,風聲鶴唳,狼煙四起,宋、遼兩國之間又準備開打了!

宋朝與西夏的西北邊境率先爆發了戰鬥,黨項人近二十萬兵馬氣勢洶洶地大舉進攻天都山、沒煙峽、剡子山一帶,意圖搶回被西北禁軍占領的數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可自從西夏的精銳騎兵“鐵鷂子”被武植的赤衛營用手榴彈炸得七零八落以後,再也組建不出精銳的騎兵隊伍來,麵對西北禁軍的八萬騎兵和十多萬步兵,黨項人根本就沒有占到任何便宜,甫交手之下就吃了大虧,節節敗退,寸步難行。

黨項人無可奈何,數十萬大軍隻能龜縮在宋朝與西夏新的邊境線上,動彈不得,除了偶爾襲擾一下,就眼巴巴地看著宋朝和遼國在拚殺,企盼著遼國能給他們帶來一絲轉機。

遼國大軍出征時信心百倍,鬥誌十足。統兵的遼帥耶律延禧更是誌得意滿,叫囂著揚言在一個月內踏平宋朝邊境,要趕在五月初五端午節前到真定府和太原府去過節,囂張至極。

耶律延禧,正是耶律洪基之孫,現年二十四歲,剛被耶律洪基封為遼國的燕國王,遼國天下兵馬大元帥,遼國皇位的繼承人,真可謂是春風得意,根本就不把宋朝人放在眼中。他手下有蕭兀納、耶律和魯斡、耶律淳、耶律國珍等猛將,兵多將廣,兵強馬壯,十萬鐵林軍更使得他底氣十足,從來都沒有懷疑過契丹人會戰勝不了宋朝人。

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除了在代州的平型關和雁門關等由西北禁軍駐守的關隘,跟宋朝西北衛戍部隊打得你來我往、難分難解之外,遼國大軍在東至渤海塘沽口、西至大茂山近七百裏地的邊境線上卻都討不到絲毫便宜,他們前進的步伐被一群衣著怪異的宋朝軍隊硬生生地擋住了!

著裝統一的華夏軍,在七百餘裏的邊境線上,於各個隘口前,早就挖好了壕溝,築起了拒馬、堡壘等屏障,以逸待勞,就等著遼國軍隊來犯險。

當遼國大軍各路騎兵剛靠近邊境線,一裏餘地外,還沒有看到對手的時候就已經遭受遠程攻擊的床子弩火箭,襲擊了,待策馬衝鋒近前時,又被拒馬和壕溝給擋住了,眾騎兵射出的弩箭不是被沙袋擋住了,就是被躲在壕溝裏的宋朝士兵手舉盾牌擋住了,殺傷力甚微,而遼國騎兵搭弓放箭過後,還在遲疑不定時就被對方從壕溝裏投擲過來的秘密武器炸得人仰馬翻,鬼哭狼嚎,潰不成軍。遼國各路大軍傷亡慘重,威名赫赫的鐵林軍騎兵也是難進分毫,光是驚天動地的手榴彈和手雷的爆炸聲,就把遼國的戰馬給驚了,不聽使喚地四處亂竄,被踩踏而傷亡的遼國士兵不計其數。遼國大軍進攻了數日,除了徒增傷亡之外,都沒能跨過宋遼邊境線一步!

在長城口,戰鬥最為慘烈。不出武植所料,耶律延禧把宋遼邊境的長城口作為了最主要的突破口。

耶律延禧親自率領六萬遼國鐵騎精銳鐵林軍和五萬步兵,以耶律和魯斡和蕭兀納為副將,以耶律淳為先鋒,大舉進攻長城口。其他每個關隘投入的兵力不是很多,隻有五千人到兩萬人不等,目的隻是襲擾和牽製宋朝大軍,使其首尾不得相顧,疲於應付,運氣好的也有可能拔營破寨,攻入宋朝境內,達到兩麵夾擊宋朝人的目標。可事情並沒有耶律延禧想象的那麽簡單,遼國大軍很不幸地碰到了華夏軍。

在其他關隘的戰鬥開始打響之時,靠近長城口三裏前,遼國十一萬大軍安營紮寨後,耶律延禧就已經打探清楚了,宋朝在長城口的守軍隻有區區的五千七百多名士兵,還不到他大軍的零頭呢,而且隻有八百餘名輕騎兵!

聞訊,耶律延禧不禁大喜過望,自認為長城口已是囊中之物了。得意忘形之下,他和耶律和魯斡、蕭兀納、耶律淳等人根本不把宋朝五千七百多名守軍放在眼裏,也懶得試探了,修整了一日後,翌日巳時就直接下令進攻,六萬鐵林軍鐵騎在前,五萬步兵在後,十一萬大軍傾巢而出,大舉壓上,想一鼓作氣閃電般拿下長城口。

在遼國十萬大軍在長城口前方安營紮寨時,武植早早的就得到了情報,做好了應戰的動員和準備。他把一千二百餘名第一師官兵安置在戰壕裏,構成第一道防線;兩千餘名第一師官兵組成的火箭軍帶著兩百架三弓床子弩和四百來架二弓床子弩,在最後一道壕溝後麵一字排開,構成第二道防線;留下八百名第一師官兵和呼延平的五百餘名安肅軍官兵作為預備隊和傷員救助隊,隨時待命。八百餘名騎兵旅騎兵和兩百多名特種作戰團官兵騎著戰馬,逡巡在火箭軍後麵,待命出擊。

吃過早飯,武植就坐鎮在火箭軍後麵,好整以暇地等待遼國人來進攻。

這天,晴空萬裏,巳時,萬馬奔騰造成的大地震動隱隱傳來,隱藏在壕溝兩側高地查探敵情的特種作戰團探子舉起了鮮紅的旗子,打出了遼國大軍已經開始進攻的旗語。

通過觀察不同的旗語,武植知道遼軍從三裏地到二裏地由慢到快開始逐漸靠近我方陣地,當遼軍開始進入一千五百米的距離時,武植舉起了開始準備進攻的綠旗子,華夏軍第一師兩千餘名官兵枕戈待命,立即做好了隨時進攻的準備。或六人一組,合力操縱三弓床子弩;或四人一組,合力操縱二弓床子弩,他們紛紛拉開弩,架上火箭,吹開火折,隨時待命。

等探子打出遼軍已經進入一千米的範圍時,武植果斷地把綠旗子往下一揮,下達了火箭遠程進攻的號令。六人組的眾官兵們見狀,立即用火折點燃了火箭上的引線,落錘,轉瞬間,兩百支滋滋作響的火箭帶著火花紛紛怒射而出,如天女散花般砸入遼國鐵騎中,綁在火箭上的竹製手榴彈瞬間爆炸開來,爆炸點周圍頓時人仰馬翻,駭人的爆炸聲把臨近的馬匹驚得惶恐嘶叫,四散奔逃,頓時引起了騷亂,遼國人的衝鋒陣型開始出現了混亂。

就此,慘烈而又出乎意料的長城口戰役終於拉開了序幕,一支震驚世人的宋朝新式部隊也由此橫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