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普通武夫不同的第二點,是朱元璋對書籍的興趣和對知識分子的態度。

草莽群雄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在對待士人的態度上:一方麵,他們因為本身文化程度太低,在士人麵前難以擺脫自卑感;另一方麵,他們的粗豪氣質又與士人格格不入,十分反感士人的酸腐柔弱。所以,大部分起義軍領袖對讀書人沒有好感,抓到之後多是一殺了之。朱元璋卻不一樣,他深知“知識就是力量”。他尊重這些讀書人肚子裏的知識。在軍中朱元璋專門養了幾個秀才,得隙就向他們學習讀書認字。

許多在亂世中生計斷絕的讀書人,久聞朱元璋軍“不嗜殺人”,對他很有好感。從這一跡象上,他們看到了“做穩了奴隸”的希望。又得知朱喜歡親近讀書人,便有許多人來投奔,指望依靠朱元璋,重建三綱五常的理想社會。他們不斷對朱講解各種道理,聽得朱喜不自勝。朱元璋說:“我讀書,常常從中受益。……讀書明理,讓人在日常事務中能用道理去分判,可以叫人少犯錯誤。”在空閑時間他由淺入深,學習讀書作文。不能不承認,朱元璋在語文上,確實有些天才。至正十五年(1355年),他寫下了平生第一首詩《不惹庵示僧》:“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漢,隻憑嘵嘵問姓名。”粗獷豪樸之氣,撲麵而來。在後來,他的吟詩作文越來越熟練,其中也頗有可讀之彝。清初談遷《國榷》說:“吳王微時,目不知書,起兵後,日親諸儒,瀏覽神解,手撰書檄,注射簡峭,文士顧不及也。”

對知識分子的成功招徠使他建立起了元末群雄中最雄厚了智力資源庫。劉基、宋濂、朱升等一時名士盡入囊中,使朱元璋的戰略水平大大提升,這是他最終問鼎的另一個關鍵。

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