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誌意廓然,人莫能測”的農村青年,很快讓人們領教了他的精明和老辣。成為“朱公子”之後,朱元璋不斷四出征伐,一路飛黃騰達,很快升任總兵官。

至正十三年(1353年)冬,朱元璋看到濠州的紅巾軍首領們隻熱衷於搶劫財物,沒有遠大計劃,自覺和他們一起混下去沒有前途。乃向郭子興要求,帶領二十四名親信離開濠州,向南方去發展勢力。

南下路上,朱元璋的流氓手段得以牛刀小試。出發不久,他聽說定遠張家堡有一支三千人的地主武裝,孤軍乏糧,在元軍與起義軍之間左右為難,不知投向哪一方為好。朱元璋親自前去招降,到了張家堡,巧舌如簧,封官許願,這支武裝的首領大為心動,答應來投朱軍。朱元璋大喜,回去等候。不料沒幾天,有人來報,說張家堡的這支人馬又變了卦。朱元璋一聽到消息,當機立斷,騎馬趕到張家堡外,派人去請首領,說有要事相商。首領一到,朱元璋立刻繳了他的械,派人把他押回朱軍,然後又派人到張家堡,說首領又變計,轉投朱軍。手下不知是計,三千義軍跟隨而來。首領無法,隻好承認了既成事實。就這樣,三千地主武裝被朱元璋招降成功。

除了招降成建製的武裝,朱元璋一路又大量招集那些被災荒趕得走投無路的農民,“不逾月而眾集,赤幟蔽野而盈岡”。大軍向南,一舉攻下了滁州,隊伍發展到了約三萬人。

不久,郭子興去世,朱元璋成為義軍隊伍實際上的領袖,開始了獨當一麵的軍事生涯。五年的戰爭風雲,催使他的權術日趨精熟,心機日益深重,推動他繞過一個個危機,向權力的頂峰迂回前進。

他善於“以術馭人”。至正十五年,郭子興部攻和州,郭子興以朱元璋為前敵總指揮。然而,郭子興手下的其他總兵官卻對朱元璋不服不忿。原因當然是他年紀輕、資曆淺,躥升太快。總兵官集體議事時,朱元璋坐在第一把交椅上,那些老資格的軍官大為不愜,在背後飛短流長,說什麽朱元璋是靠著“嬌客”的身份躥上去的,說什麽出生入死不如娶個好老婆。

朱元璋以他極高的天分,樹立了一個“以術馭人”的典型例子。為了確立自己的威信,他叫小兵把會議大廳的椅子撤了,換上長凳。這樣在開會時,各人就可以自由挑選自己的座位。第二天朱元璋有意遲到,進會場一看,諸將果然都老實不客氣。那時以右為尊,他們把右邊都坐滿了,留給他最左邊一個位置。朱元璋一句話沒說就坐下了。開會了,討論軍事問題,排在右首的人先發言。這些大老粗坑哧半天,也說不出幾句有水平的話。最後一個輪到朱元璋,他侃侃而談,分析得入情入理,大家聽了,不得不點頭稱是,按朱元璋的意思去辦了。這樣的情景出現幾次後,再開會時,大家都自覺把右邊的位置給他留出來了。朱元璋的威信就這樣逐步樹立起來了。

他善於故作姿態、故作寬大,來收攏人心。韓林兒“大宋皇帝”龍鳳二年(1356年),朱元璋俘虜了陳兆先軍三萬六千人。朱元璋很欣賞這支軍隊的戰鬥力,為了征服軍心,朱從俘軍中挑出五百名精壯,說要安排給他們特殊任務。這些人不知道朱給他們什麽任務,惶惶不安。到了晚上,朱把自己的親兵撤走,讓這五百人做自己的大帳侍衛。自己鑽進帳篷,脫下戰甲,倒頭就睡。這五百人感動不已,從此死心塌地效忠朱元璋,三萬六千俘虜也由此軍心安定,很快成了朱軍的主力。

對待自己欣賞的俘虜,朱元璋有時甚至寬大到沒有原則的地步。猛將朱亮祖被俘後,朱元璋立刻委以重任。不料幾個月後他又叛歸元朝。後來,在戰鬥中又一次被朱元璋俘獲。朱元璋愛其武勇,再次釋放他,命他帶大隊兵馬跟徐達等人去攻打宣城。朱亮祖由此傾心賣力,為朱元璋屢立戰功。

徐達

後來的曆史事實證明,朱的本性相當狹隘敏感,他的寬大仁慈並不是出於天性,而完全是出於理智的考量。他的過人之處,就在於必要的時候能夠成為一個高明的演員。

為了尋找生存空隙,朱元璋經常朝三暮四,虛與委蛇。朱元璋的軍事生涯,主要是在與周圍的漢人武裝自相殘殺,他不肯為抗元大業做多少貢獻,在抗元戰爭的最關鍵時刻,他看到形勢對義軍不利,竟然兩次派人送重禮給元軍,準備投降元朝,夾擊義軍。元政府大喜,授他以“行省平章”的高官。幸虧此時義軍勢力又起,朱元璋這才打消了投降的念頭。在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他也還保持著騎牆態度,並不與元軍交惡,給自己留有餘地,萬一元運複興,他又可以倒在蒙古大汗腳下,不失富貴。(吳晗《朱元璋傳》)

至於忘恩負義、斬草除根,這些中國權謀家慣用的伎倆,他也運用得十分出色。在北麵,全靠韓林兒為主的紅巾軍抵抗元軍,他才能從容在南方發展。因此,他也一直奉韓林兒的“正朔”,上表稱臣。當他實力壯大,韓林兒對他無用之後,他派人用船到北方去接韓林兒,說要迎他來坐天下。船到江心,卻被他派人鑿沉。從此之後,朱元璋再也不提自己曾經是韓林兒的臣下,連當年立的一些石碑,也因為曾經用了韓林兒的年號,一律捶毀,文字史料,更是消滅得一幹二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