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就帝王心 一

清人趙翼對朱元璋的評價被許多人認為十分準確:“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

我認為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朱元璋是一個流氓化了的農民。“農民”為體,“流氓”為用。骨子裏,他永遠是一個克勤克儉、謹小慎微的農民。江湖經曆又給他的血液裏注入了流氓的狡黠與狠毒。他的流氓手段幫助他在與群雄周旋時,長袖善舞,縱橫捭闔,而令他笑到最後的原因,卻是他比別人多了一份農民式的謹慎、持重。

史稱朱元璋“地主階級化”前是一個偉大的農民起義領袖,是率領漢人推翻蒙古人統治的英雄。豈知他走上英雄領袖生涯,實是迫不得已。

雖然在大元統治下朱氏一家經常顛沛流離,食不果腹,但朱元璋對蒙古皇帝缺乏痛恨之情,甚至充滿感戴之意。草民一食一飯,都是朝廷所賜,這種觀念在世代安善良民的朱家根深蒂固。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曾對臣下說:“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

終其一生,朱元璋始終把元朝入主中國、享受漢人膏血視為“奉天承運”,“順天應人”,理所當然。他說:“自宋運既終,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由於後代皇帝“馭下過寬”,不能自己獨攬大權,才不幸失去天下。元朝被推翻後,他說“元祖宗功德在人”,把元祖牌位列入曆朝帝王廟,世世祭祀。這並不僅是為重建綱常而采取的權宜之計,對他來說,報大元生養之恩,盡前朝良民之責任,乃是理所當然。

因此,朱元璋一開始沒有“積極投身革命”就可以理解了。在他流浪江湖的幾年中,大元天下已經是烽煙處處,而史料並沒有留下朱元璋“向往革命”的蛛絲馬跡。那時,白蓮教遍布鄉野,朱元璋不可能不有所耳聞目睹,但是沒有任何他參加白蓮教的記載。為了生存,他可以偷可以搶,但是從來沒有想到過“造反”。在結束流浪生涯,回到皇覺寺後,雖然已經身受目睹了元朝的反動統治之殘酷暴虐,或多或少受到白蓮教革命思想的影響,朱元璋還是選擇了老老實實做一個前途黯淡的和尚,並且在冷冷清清的廟裏一待就是三年,他認認真真地跟老和尚學念經、吹法螺。《劍橋中國明代史》說:“在這時他似乎開始學習認字並簡單地研修佛教經文。他的理解力很好,記憶力也很強。”

朱元璋一生為人做事的特點是認真敬業。登基後,從他仍然對佛教保持了濃厚的興趣這一事實看,說明在三年和尚生涯中,他對佛教經典確實是下了點功夫的。後半生他有幾種可能的選擇:也許繼續做和尚,也許積點錢買幾畝地還俗做農民,也許會學門技藝,做個木匠或者瓦匠,隻有軍人不在選擇之列。“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軍人是風險最大的職業,實在不符合他謹慎的本性。

然而,身在亂世,人的命運就是如此離奇,你越怕什麽,什麽就偏偏會來到你身邊。朱元璋重做和尚的第三年頭上,農民起義的烈火燒到了皇覺寺邊。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安徽定遠的大地主郭子興等五人起兵於定遠,試圖與元一爭天下。附近農民幾萬人,“棄農業,執刀刃器”,紛紛前往投奔。二月二十七,郭子興等率領這支隊伍,一舉攻占了濠州,皇覺寺所在地區被納入起義軍的勢力範圍。

亂世裏沒有清靜之地。起義軍三天兩頭來廟裏搜糧食、找吃的。不幾天,元軍又駐紮附近。他們不敢與起義軍正麵交鋒,每天到各村搶劫,見人就抓,當作“亂民”送到長官那裏報功領賞。和尚們在廟裏成天提心吊膽,看這樣子,保不住哪天就被官兵抓去充當“亂民”,被砍掉腦袋。沒辦法,白天隻好揣個餅子,躲到山裏,等太陽下山了,再回來睡覺。

豈料在兩軍夾縫間,如此苟且偷生都不可能。那天和尚們下山,廟已經沒了。原來起義軍來廟裏找吃的,一粒糧食也沒找著,一生氣,一把火把廟給燒了個精光。

朱元璋徹底走投無路了。再出去流浪吧,烽煙處處,天下已經沒有安靜的地方。兵為刀俎,民為魚肉。看來在這個武力決定一切的時候,隻有拿起武器,才有可能活下來。可是,當什麽兵,也是個問題:“出為元兵,恐紅巾至,欲入紅巾,畏元兵至,兩難莫敢前。”

在殘垣斷壁裏忍饑挨餓躲藏了幾天,他意外地收到了同村的一個哥們給他捎來的音訊。原來這個哥們已經加入紅巾軍了,說如今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快活得很,勸他也快快參加。

他並沒有欣然往赴。謹慎的天性讓他一次次拖延。這時,命運給了他又一次推動力。大師兄告訴他,紅巾給他捎信的消息已經被人知道了,有人想向官軍舉報他呢。

事已至此,他還是沒下定決心。他找到了一尊沒被燒壞的菩薩像,想讓神佛給出出主意。點上香,磕了頭,拿起神案前的兩塊木片,按老和尚教給他的卜卦法卜算起來。第一卦問:應該去當兵還是繼續當和尚?答案是應該當兵。那麽,當紅巾好還是當官軍好?答案是當紅巾。

一個偉大農民起義領袖的命運就這樣被兩塊木片確定下來了。革命與反動之間就這樣一念之差。不過,這個一念之差一直讓朱元璋感覺不好意思。後來,他不斷強調自己加入起義軍實在是迫不得已,是人生的一大汙點。他說自己加入起義軍是“昔者,朕被妖人(紅巾軍)逼起山野……”(《與元臣禿魯書》)他又說:“朕本淮右布衣,暴兵(紅巾)忽至,誤入其中。”(《明太祖實錄》卷三七)在《皇陵碑》中,朱元璋說:“元綱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傑(那些起義領袖)何有乎仁良(哪有什麽好東西)?”登基即位後,這固然是為維護皇朝統治而不得不以造反為非,也未嚐不是朱元璋參加革命大業時的部分真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