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一點中外文學作品
列寧有兩句眾所周知的名言:“隻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共青團的任務》)什麽叫“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呢?顧名思義,內容一定是非常廣泛的,生產鬥爭的知識、階級鬥爭的知識等等一定都包括在裏麵。但我想文學作品在其中應該占極其重要的地位。文學作品能增長人的知識,開闊人的眼界,給人以美的享受,能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性靈,提高人的文化修養和鑒賞水平。而沒有這種修養是很難完成自己的工作的。
但是,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浩如煙海,一個人即使用上畢生的精力也絕不會都讀完的。因此就需要介紹。這一套《中外文學書目答問》就是為了給愛好文學的青年提供一些常識性的介紹,並作些閱讀輔導。[U1]俗話說:“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青年們一定能夠根據這些簡單的介紹選出自己所喜愛的文學作品,再進一步閱讀全書。如果隻停留在閱讀這些簡單的介紹上,那不是我們的想法,也不是我們的希望。
閱讀文學作品是不是隻限於文學青年呢?不,不是這樣。我在這裏不談理論,隻舉兩個現實的例子,因為現實的例證最有說服力。一個例證是北京一所搞工業的學院,院領導給學生開了一門有關唐詩宋詞的課。原意隻不過想給他們增加點中國文學的常識,結果卻收到了完全為始料所不及的效果:青年學生學了這些詩詞大為激動,大為興奮,他們原來不十分知道我們偉大祖國竟有這樣一些偉大的作家和作品。現在他們覺得祖國更加可愛了,無形中卻成了一門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此外,在陶冶性靈方麵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我們相信,這對他們以後搞純技術的工作也會有很大幫助的。
另一個例證是一個鋼琴家。他旅居國外,名震遐邇。外國的音樂批評家都說他的彈奏中有一種說不出的優美深刻、從容大度的風格,是歐美鋼琴家所沒有的,使聽者耳目為之一新。這種風格是從哪裏來的呢?這位鋼琴家自己說,這得力於他的父親,他年幼時,父親每天讓他背一首唐詩宋詞之類的舊詩詞。積之既久,心中爛熟的那幾百首舊詩詞對他心靈的陶冶,不覺形之於鋼琴彈奏中,從而產生讓人讚歎的效果。
這兩個例子生動地說明了,閱讀文學作品不應隻限於文學青年,其他各科的青年,不管學的是工程、技術,是自然科學,是房屋建築,無一不需要讀點文學作品。一般人的看法,認為學習理工的青年可以不必分心去讀什麽文學作品,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常常有這樣的經驗,走進一個家庭,走進一家旅館,隻要看一看他們房中的陳設,就可以知道,這家的主人和旅館的主持人或建築師有沒有文化修養,文化修養是高還是低。至於園林的布置,建築物的設計,更與這些修養有密不可分的聯係,這是大家都承認的,用不著多說。有沒有文化修養,文化修養之高與低,不但表現在上麵說的這種情況上,也表現在一個人的言談舉止、應對進退上;有與沒有,是高是低,給人的印象迥乎不同。
總而言之,我的用意隻是想說,青年是我們未來希望之所寄托,他們的任務一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由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進而走向共產主義,另一方麵還要努力學習業務。除了自己專門的業務之外,一定要讀一點中外文學作品,這同他們的終生事業有關,絕不可以等閑視之。成為一個共產主義者是今天我們廣大青年的抱負,但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光靠政治覺悟還是不夠的,必須掌握“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
青年的使命
北京大學的研究生同誌們出一本論文集,要我寫幾句話作為前言。我愉快地接受了這一個任務。
集子裏的文章我一篇也沒有看,我這個前言隻能說一些空話;但我確實希望,我的空話還能有一點實質性的內容,不至於流為廢話。這一點有實質性內容的空話是我對青年們說過多少次的。這一次又能有機會對北大的研究生說一說,所以我感到愉快。
中國有兩句老話: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又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些話都是總結了人類發展的整個曆史,也包括學術研究的曆史在內而得出來的結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隻有這樣,人類才能發展,才能進步,才有光輝燦爛的前途。如果像九斤老太說的那樣,一代不如一代,那麽我們人類再過一些年就會退回到茹毛飲血的野蠻時代,再退恐怕就要退到猿猴階段。這是完全不能夠想象的。
但是,是不是年青的一代,新的一代。隻要有年輕這一個條件作為靠山,把枕頭墊得高高的,大睡其覺,一點努力也不需要,隻要守株待兔就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呢?當然不是。需要的正是它的反麵。青年人一定要加倍努力,刻苦學習,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攀登高峰,才能達到出藍的境界。這裏麵,沒有什麽捷徑,也沒有什麽靈丹妙藥。一切懶惰的念頭,一切取巧的辦法,都要徹底丟掉。
中國的學術研究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曆史,已經有了不知多少代師生衣缽相傳的關係,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都有自己的貢獻,每一代人都是踏在前一代人的肩頭上向上攀登的,今天我們學術研究的光輝成就就是這一代代人接力賽似的創造出來的。其中也包括向外國的借鑒。
今後怎樣呢?今後也絕不會另外換一個樣子。今天的青年人,今天的研究生,要從老師手裏接過學術研究的火把,把它點得更亮,讓它放出前所未有的光芒。要知道,將來還會有比你們更年輕的人出來接你們手中的火把,如此綿延不斷,直至永恒。
我同你們年齡懸殊,任務也不盡相同,但在曆史的長河中,我們總的方向是一致的。我們要共同努力,奮發圖強。前進吧,年輕人!
提高高校學生人文素質的必要和可能
一、對題目的解釋
為什麽不用“文化素質”,而用“人文素質”?前者比後者範圍廣,包括物質和精神兩種文化。“人文”隻限於精神文化。不是物質文化不重要,我是有意糾偏,糾重工科輕理科、重理科輕文科之偏。這種偏見不利於我國學術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
二、必要性
我國高校學生的素質,總起來看,應該說還是好的。我們的高校辦得也還是好的。但是,同我們的遠大目標: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建設這樣的社會,不能沒有人才;要有人才,不能沒有教育。我們要的人才是高素質的、全麵發展的人才。人的素質十分重要:我們要的是有政治理想、有道德水平、有文化水平、業務好、身體壯、心理素質好的人才,成為能在21世紀發揮作用的人才。
我現在專就人文素質方麵談一點意見。
最近看到報紙上的報道,又根據我自己對大學生,特別是北京大學學生的觀察,再加上前些時候聽了王彥同誌的介紹,我感到提高高校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工作簡直是迫在眉睫。社會上一股強烈的隻重視科技的風氣,對學生產生了極大、極為不利的影響。雖然我們經常談,要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抓,實際上都隻抓物質方麵,而忽視精神方麵。隻抓物質,隻抓科技,而能興國者,未之有也。所以,我說,抓精神文明建設,抓學生的人文素質,迫在眉睫。
三、一個理論問題
人文社會科學同生產力的關係如何?
我對馬克思主義略有通解,對經濟學所知不多。我僅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以求教於通人專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絕無疑問。但人文社會科學對生產力的發展難道就不起作用?前一些時候,曲阜師範大學的《齊魯學刊》上有一篇文章講,人文社會科學也是生產力,似乎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後《光明日報》連續報道張家港抓精神文明的經驗,引起了廣泛的注意。1995年10月22日,該報第一版有一篇文章:《精神文明也出生產力》,用了一個“出”字,絕妙!10月27日,張家港市委書記發表文章:《精神文明建設也能出效益》。用了同一個“出”字,隻有賓語改為“效益”,沒有用“生產力”。
我認為,這是一個極端重要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理論界必須予以解答。
四、可能性
常聽部隊的同誌們講:解放軍某一個部隊,或團或連,隻要有過輝煌的成績,它就成為這個部門的傳家寶。青年士兵一進入這個部門,就充滿了自豪感,作戰勇敢,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我們的大學生何獨不然。
給大學生進行提高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十分複雜的係統工程,絕非一個方麵、一種方法所能勝任,必須各方麵通力協作,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方法來進行,才能奏效。利用我們中華民族的曆史,曆史上優秀的傳統,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解放軍的例子可以為證。
因此,我們要做提高高校學生的人文素質這個艱巨的工作,可能性是極大極大的。
五、中華文化的精髓何在?
這是一個極大的、極重要的問題,看法可能有很大的分歧。我自己的看法有兩點:一個是愛國主義,一個是講骨氣,講氣節。這兩點別的國家不能說沒有,但是中國最為突出,曆史也最長。二者有區別,又有聯係。
六、愛國主義
存在決定意識,中國的愛國主義是中國幾千年的曆史環境所決定的。沒有國家,當然談不到愛國。有了國家,如果沒有外敵,也難以出什麽愛國主義。我們千萬不要一見愛國主義,就認為是好東西。我認為愛國主義有真假之別,有正義與邪惡之別。被侵略、被壓迫、被屠殺的國家和人民愛國主義是真的,是正義的愛國主義。侵略者、壓迫者、屠殺者的“愛國主義”是假的,是邪惡的“愛國主義”。隻要想一想德國法西斯、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愛國主義”就一清二楚了。
七、骨氣、氣節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倫理道德占的成分最大。而講是非,辨善惡,更是核心之一。孟子說:“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大丈夫。”說得最為具體生動。對“非”的東西,對“惡”的東西,一定不能遷就和妥協,雖犧牲性命,也在所不辭,這就叫做氣節或者骨氣,這在別的國家是幾乎不見的,至少是極為罕見的。
綜上所述,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有愛國主義和氣節,是我們極其珍貴的全民財富。我們今天對高校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這二者就是我們的本錢。我們必須善於利用。
八、幾點建議
1.在所有的學科中,文、理、法、農、工、醫,都普遍開大一國文課。分量不必太多,不及格,不能畢業。
2.在所有的學科中設哲學課。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綱領,講一點中國哲學、印度哲學和自古希臘羅馬開始的西方哲學。目的在於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
3.文理科學生互選對方的一門課。可考慮為文科學生編一部《自然科學概論》。世界學術發展的趨勢是:文理接近或融合。21世紀,這種趨勢將日見明顯。
4.進行美術教育,包括書法、繪畫、音樂、戲劇、曲藝等等。不是專門設課,以課外活動形式,由學生自由組合,學校、團委或學生會加以協助與指導。不管什麽科的學生,對美術都是有興趣的,過去許多高校的經驗可以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