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仲由可使從政也與

【原文】

季康子[1]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

子曰:“由也果[2],於從政乎何有[3]?”

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

曰:“財也達[4],於從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

曰:“求也藝[5],於從政乎何有?”

【注釋】

[1]季康子:季孫肥,姓姬,季氏,名肥,諡號“康”,當時任魯國的正卿。

[2]果:果斷,有決斷。

[3]何有:“有何”的倒裝,即“有什麽困難呢?”

[4]達:通暢、順達,指“通曉事理”。

[5]藝:《論語正義》:“古以禮、樂、射、禦、書、數為六藝,人之才能,有六藝出。”所以,“藝”在這裏解釋為才能、多才多藝的意思。

【譯文】

季康子詢問孔子:“您覺得可以讓仲由處理政事嗎?”

孔子回答說:“仲由這個人做事很有決斷,讓他處理政事能有什麽困難呢?”

季康子又問:“那端木賜能處理國家政事嗎?”

孔子回答說:“端木賜這個人通曉事理,讓他管理政事能有什麽困難呢?”

接著,季康子又問:“那能讓冉求處理國家政事嗎?”

孔子回答說:“冉求多才多藝,很有才能,讓他管理國家政事能有什麽困難呢?”

【原文】

季氏[1]使閔子騫[2]為費[3]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複我[4]者,則吾必在汶上[5]矣。”

【注釋】

[1]季氏:季康子或是季桓子。

[2]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他是孔子早年收的學生,德行可與顏回媲美,以“孝”著稱,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3]費:讀作mì,在現在的山東省費縣的西北附近,當時是季氏的封地。

[4]複我:再次來召喚我。複,再次、又、重,這裏做副詞。

[5]汶上:汶,汶水,即今天山東境內的大汶河。當時,汶水流經齊魯兩國。上,汶水的上遊,代指齊國。

【譯文】

季氏派人前來請閔子騫,相讓他去自己的封地費城,做那裏的總管。閔子騫對季氏派來的人說:“請你回去後替我婉言謝絕此事吧!假如再次派人,召喚我前去的話,那我肯定會跑到汶水的上遊,躲到齊國去了。”

【原文】

伯牛[1]有疾,子問[2]之,自牖[2]執其手,曰:“亡[3]之,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釋】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魯國人,生活在春秋末年。他很有德行,為人正派,且善於接人待物。但是,因患惡疾,而英年早逝。

[2]問:此處是慰問、探望的意思。

[3]牖:讀作yǒu,窗戶。

[4]亡:《論語注疏》:“亡,喪也。”這裏指伯牛即將病逝。

[5]夫:讀作fú,這裏是語氣詞,等同於“吧”。

【譯文】

冉耕患有惡疾,病倒了。孔子前往家中,探望他。孔子在窗外,握著冉耕的手說:“即將失去這個人了,這應該是命裏注定的吧!這樣的一個人竟會得如此嚴重的病啊,這樣的一個人竟會得如此嚴重的病啊!”

【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1]食,一瓢飲,在陋巷[2],人不堪[3]其憂,回也不改其樂[4]。賢哉回也。”

【注釋】

[1]簞:讀作dān,古時候一種盛飯的竹製器物,形狀是圓形的。

[2]陋巷:代指顏回簡陋的住所。

[3]堪:忍受。

[4]樂:快樂。

【譯文】

孔子說:“顏回是多麽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狹窄的屋子裏。其他人都無法忍受這種清苦的生活,但是,顏回能自得其樂。顏回是多麽高尚啊!”

【原文】

冉求曰:“非不說[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2]而廢。今女畫[3]。”

【注釋】

[1]說:讀作yuè,“悅”的通假字,喜悅,歡喜。

[2]中道:中途。

[3]畫:朱熹在《論語集注》中的解釋是:“謂之畫者,如畫地以自限也。”意思是說“畫”就是圈定一個界限,停止不前。

【譯文】

冉求說:“不是我不喜歡老師講授的學說,而是,我個人的能力達不到呀。”

孔子說:“能力達不到,是因為中途停了下來。而現在,是你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再往前走了啊。”

【原文】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1],無為小人儒。”

【注釋】

[1]儒:儒生,學者。

【譯文】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一個君子一樣的學者,不能做沒有道德,小人一樣的學者。”

【原文】

子遊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爾[2]乎?”曰:“有澹台滅明[3]者,行不由徑[4],非公事,未嚐至於偃[5]之室也。”

【注釋】

[1]武城:當時魯國的一個小城鎮,在今天山東省的費城的西南附近。

[2]焉爾乎:有的版本寫作“焉耳乎”,是三個字都是語氣詞。也有學者三個語氣詞的利用不符合語法,認為應當寫作“焉爾乎”,“爾”解釋為“於此”。本書采用前一種觀點。

[3]澹台滅明:複姓澹台,名滅明,字子羽,魯國武城人,孔子的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被後世封為“先賢”。“澹”讀作tán。

[4]徑:《說文解字》:“徑,步道也。”即小路,這裏引申為歪門邪道。

[5]偃:子遊,在文中,他是自呼其名。

【譯文】

子遊被任命為武城的最高長官。孔子說:“在那裏,你得到可用的人才了嗎?”子遊回答道:“有一個人,名叫澹台滅明,他從不走歪門邪道。如果沒有公事,他絕不進我的屋子。”

【原文】

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將入門,策[5]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注釋】

[1]孟之反:又稱孟之側,時任魯國大夫。

[2]伐:誇耀。

[3]奔:《說文解字》:“奔,走也。”解釋為“疾走,跑”,這裏是“敗走”的意思。

[4]殿:行軍的時候,走在全軍的後麵,為大部隊作掩護。

[5]策:本義是竹子做的馬鞭。這裏名詞用作動詞,是“鞭打,揚鞭打馬”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孟之反從不誇耀自己的功勞。當大軍敗退的時候,他留在大軍的最後麵作掩護。在即將進城門的時候,他鞭打著戰馬說:‘不是我有勇氣,不怕犧牲,敢於殿後,隻是我的馬跑不快而已。’”

【原文】

子曰:“不有祝[1]之佞[2],而[3]有宋朝[4]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注釋】

[1]祝:字子魚,衛國大夫,因能言善辯,被衛靈公重用。鮀,讀作tuó。

[2]佞:這裏是口才好的意思。

[3]而:這裏的用法等同“與”。

[4]宋朝:春秋時期的宋國公子,曾出任衛國大夫,因為貌美而受到衛靈公的寵幸。

【譯文】

孔子說:“假如沒有祝的能言善辯,隻擁有宋朝那樣的美貌,那麽,想要在當今社會裏避開災難,就比較困難了。”

【原文】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1],何莫[2]由斯道[3]也?”

【注釋】

[1]戶:《說文解字》:“戶,護也。半門曰戶,象形。”在古時候,半扇門被稱做“戶”。這裏直接解釋為房門。

[2]何莫:為什麽不,為什麽沒有。

[3]道:這裏是“道”的本義,即路,道路。在文中,借喻孔子所提倡的仁義之路。

【譯文】

孔子說:“誰能走出去的時候,不經過房門呢?為什麽人們不走我所提出的,這條必經的仁義之路呢?”

【原文】

子曰:“質[1]勝文[2]則野[3],文勝質則史[4]。文質彬彬[5],然後君子。”

【注釋】

[1]質:沒有修飾,自然質樸。

[2]文:經過修飾的,文采。與上文的“質”相對。

[3]野:《論語集注》:“野,野人。言鄙略也。”即粗陋、粗糙。

[4]史:本義是指掌管文書記錄的史官,這裏是指辭藻虛華浮誇。

[5]彬彬:《論語注疏》:“彬彬,文質相半之貌。”就是文與質搭配適當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質樸過多,勝過文采時,就會顯得粗陋、粗俗。如果文采過多,勝過質樸時,就會顯得浮誇、虛偽。隻有當質樸和文采搭配適當,才是君子。”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1],罔[2]之生也幸而免[3]。”

【注釋】

[1]直:正直。

[2]罔:與上文的“直”相對,這裏解釋為不正直。

[3]幸而免:“僥幸免於災禍”。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應當正直地活在世上,可是,不正直的人也能存活於世。那隻是因為他僥幸地避開了災禍而已。”

【原文】

子曰:“知之[1]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注釋】

[1]之:這裏泛指“學問、道德、技藝”等內容。

【譯文】

孔子說:“對於相關學問、道德、技藝的內容,懂得它們的人,比不上喜歡它們的人,喜歡它的人,又比不上把它們作為樂趣的人。”

【原文】

子曰:“中人[1]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2]上也。”

【注釋】

[1]中人:根據《論語正義》對此處的解釋,根據人的才學,把人分為九等。“中人”就是天資是中等水平的人。

[2]語:告訴,談論。

【譯文】

孔子說:“對於才學資質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同他探討比較高深的學問。對於才學資質在中等以下的人,就不能告訴他高深的學問了。”

【原文】

樊遲問知[1],子曰:“務[2]民之[3]義[4],敬鬼神而遠[5]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6]而後獲,可謂仁矣。”

【注釋】

[1]知:讀作zhì,這裏是做“智”的通假字。

[2]務:專心,致力於。

[3]之:使趨向於,這裏用作動詞。

[4]義:道義。

[5]遠:遠離,這裏是形容詞用作動詞。

[6]難:艱難,困難。

【譯文】

樊遲向孔子請教,怎樣才稱得上是聰明。孔子說:“致力於引導百姓遵從道義,對鬼神要敬而遠之。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聰明了。”

樊遲又請教,什麽才是有仁德。

孔子說:“具有仁德的人,總是搶先去做困難的事情,對於能獲得名譽和利益的事情,卻退居人後。這樣就算是有仁德了。”

【原文】

子曰:“知[1]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注釋】

[1]知:讀作zhì,通“智”。

【譯文】

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聰明的人活躍,仁德的人沉靜。聰明的人豁達快樂,仁德的人健康長壽。”

【原文】

子曰:“齊一變[1],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注釋】

[1]變:改革。

【譯文】

孔子說:“假如齊國的政治能改革一下,就可以變成魯國現在的樣子。假如魯國的政治能改革一下,便達到先王所提倡的仁義之道了。”

【原文】

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注釋】

[1]觚:讀作gū,古時候一種酒器。這種酒具上圓下方,側麵有棱,容積有兩升左右。

【譯文】

孔子說:“觚變得不像觚了,這還算是觚嗎?這還算是觚嗎?”

【原文】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從之[2]也?”

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3]也,不可陷[4]也;可欺[5]也,不可罔也。”

【注釋】

[1]仁:代指有仁德的人。

[2]從之:這裏指跟著到井下。

[3]逝:《論語集注》:“逝,謂使之往救。”逝,解釋為“往”,即到井邊去救人。

[4]陷:陷入,陷在井中。

[5]欺:欺騙,被騙。

【譯文】

宰我發問,說:“如果有人告訴一個有仁德的人,‘有一位仁人掉到井裏去啦’,那麽他會跟著,也下到井裏去嗎?”

孔子說:“你為什麽要這樣做呢?可以讓君子到井邊,然後想辦法去救人,但是不能讓他陷在井中。君子也許會被欺騙,但不可以被愚弄和迷惑。”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1],約[2]之以禮,亦可以弗畔[3]矣夫[4]!”

【注釋】

[1]文:孔子教授的詩書禮樂的典籍。

[2]約:約束。

[3]畔:“叛”的通假字。

[4]矣夫:這裏是表示強烈感歎的語氣詞。

【譯文】

孔子說:“在廣泛地學習典籍的同時,君子還會用禮節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一來,君子的舉動就不會離經叛道了!”

【原文】

子見南子[1],子路不說[2]。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天厭[5]之!天厭之!”

【注釋】

[1]南子:春秋時期宋國的公主,以美貌而聞名天下。她嫁給比自己年長三十多歲的衛靈公後,**後宮,並左右著衛國政權,還時常與公子朝私通。

[2]說:“悅”的通假字。

[3]矢:“誓”的通假字,這裏是發誓的意思。

[4]否:讀作pǐ,不對,這裏是指做了不符合禮節的事情。

[5]厭:厭惡,譴責。

【譯文】

孔子去會見了南子,子路對此很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假如我做了有悖於禮節的事情,那就讓上天厭惡譴責我吧!那就讓上天厭惡譴責我吧!”

【原文】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1]矣乎!民鮮久矣。”

【注釋】

[1]至:頂點。

【譯文】

孔子說:“中庸作為道德的一種標準,應該是最高的頂點了吧!現如今,這種道德在百姓們中間,已經缺失很久了。”

【原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1]於民而能濟眾[2],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3]其猶病諸[4]。夫[5]仁者,己欲立[6]而立人,己欲達[7]而達人。能近取譬[8],可謂仁之方[9]也已。”

【注釋】

[1]施:過去讀作shì,給予,這裏做動詞。

[2]眾:眾人,老百姓。

[3]堯舜:傳說中,上古時期兩位賢德的帝王。他們是儒家推崇的“聖人”,是儒家學說思想的源頭。

[4]病諸:病,擔憂,憂愁。諸,“之於”二字的合音。

[5]夫:放在句首,做發語詞,沒有實際的意義。

[6]立:站立。第二個“立”是古漢語語法中的使動用法,即“使之站立”的意思。

[7]達:行得通。第二個“達”與上文的“立”用法一樣,是“使之行得通”的意思。

[8]近取譬:就近打比方,有“推己及人”的含義。譬,打比方,比喻。

[9]方:途徑。

【譯文】

子貢說:“假如有這樣一個人,他能廣施恩惠,給老百姓帶來很多好處,還能周濟眾人。這樣的人怎麽樣?他能算是仁人嗎?”

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可以稱之是聖人!恐怕即便是上古的堯和舜,也很難做到這樣。仁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有所建樹,也要幫助別人也站得住,有所成就。自己想要事事通達,達到自己的夢想,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目標。如果能從自己出發,影響他人,推己及人,這也可以說是推行“仁”的一種途徑。”

【闡釋】

冉求是孔子得意門生之一,頗有建樹。他非常善於處理政務,而且還多才多藝,善於理財,曾在季孫氏家族中擔任家臣多年。雖然,孔子對冉求的善於處理政事和才華出眾非常欣賞,但在《論語》一書中,我們也能找到不少孔子對他嚴厲的批評。這是因為冉有的一些表現,讓孔子認為他沒有“以道事君”,充其量也隻是一個做事利落的家臣而已。例如,冉求沒有阻止季孫氏越禮祭祀泰山;季氏要攻打魯國的附屬國顓臾,冉求不但沒有加以阻攔,還為季孫氏找借口辯解。後來,冉求也沒有勸諫阻止季孫氏推行“用田賦”。孔子覺得,冉求身為季孫氏的管家,這種做法無疑是在幫助季孫氏聚斂錢財,因而生氣地宣稱,冉求不再是自己的學生,還讓其他弟子一起攻擊他。

本章中記錄了師徒兩人的兩句對話,是冉求在學業上沒有取得長足的進步,因此萌生了退意,找借口對孔子解釋說是自己的能力不夠。不想被孔子一針見血,一語道破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孔子認為是冉求的學習態度出現了問題,產生了為難情緒。

孔子指出“力不足”與“力不盡”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即能不能走到目的地是個人的天賦和能力問題,假如已經盡力了,還是無法向前進,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有能力走下去,卻為自己找借口,主觀放棄,這就是態度的問題了。

世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有困難,有挫折都是正常現象,隻要下定決心,隻問耕耘,不問收獲,埋頭苦幹,一步一個腳印地堅持做下去,最終必定會大有收獲。反之,如果訂的目標過高,又過於急功近利,往往稍遇困難就會產生為難情緒,中途放棄。所以,我們做事,隻要腳踏實地,盡力而為就可以了。

述而

【原文】

子曰:“述[1]而不作[2],信而好古[3],竊[4]比於我老彭[5]。”

【注釋】

[1]述:傳授、闡釋。

[2]作:著書立說。

[3]古:這裏代指古代文化。

[4]竊:私下。

[5]老彭:對於這個人名具體指誰,古今學者的解釋不一,大致有兩種主要的觀點:一說是殷商時期一位名叫彭祖的賢明卿大夫,另一說是指兩個人,老子和彭祖。

【譯文】

孔子說:“我隻闡述和傳授古代的典籍,而不會著書立說。我相信並喜歡古代文化,私下裏,我把自己比作殷商時期的老彭。”

【原文】

子曰:“默[1]而識[2]之,學而不厭,誨[3]人不倦,何有於我哉[4]?”

【注釋】

[1]默:不說話,沉默。

[2]識:讀作zhì,記,記住。

[3]誨:這裏是教導、教誨的意思。

[4]何有於我哉:這是一個自問句,即“於我何有哉”,意思是“我又有做到什麽了呢”?

【譯文】

孔子說:“在心中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從不對學習感到厭煩,教導其他人的時候,從不知道疲倦,這些事我又做到什麽了呢?”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1],學之不講[2],聞義不能徙[3],不善不能改[4],是吾憂也。”

【注釋】

[1]修:這裏是培養的意思。

[2]講:講習,研究。

[3]徙:讀作xǐ,根據《說文解字》的內容,“徙”的本義是遷移,這裏引申為靠近。

[4]改:改正,更改。

【譯文】

孔子說:“現在很多人不培養自己的品德,也不講習研究學到的知識,聽到有道義的事情也不去做,發現自己有了缺點也不能及時改正。這些事情都讓我感到憂慮不安。”

【原文】

子之燕居[1],申申[2]如[3]也;夭夭[4]如也。

【注釋】

[1]燕居:安居、閑暇無事的意思。燕,這裏是“宴”的通假字,“燕居”即“宴居”《說文解字》:“宴,安也。”就是安逸閑暇的意思。

[2]申申:衣冠整齊舒展。

[3]如:這裏是做形容詞的詞尾,翻譯為“……的樣子”。

[4]夭夭:行動遲緩,輕鬆舒暢的樣子。

【譯文】

孔子在家中,閑暇無事的時候,總是一副衣冠整齊,行為輕鬆舒暢的樣子。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1]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2]。”

【注釋】

[1]衰:這裏是年老的意思。

[2]周公:姓姬,名旦,“文”是他的諡號,又被稱為“周文公”,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周公是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他還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始祖。周武王去世後,他受命輔佐年幼的成王。在攝政期間,他帶兵平定了“三監之亂”,建立了東都洛邑。據說是他製定了西周的禮儀製度。孔子對他十分推崇,尊稱他為“聖人”。

【譯文】

孔子說:“我現在年老衰弱得多麽厲害啊!我已經很長時間都沒有夢到周公了。”

【原文】

子曰:“誌於道,據[1]於德,依於仁,遊於藝[2]。”

【注釋】

[1]據:這裏是堅守、執守的意思。

[2]藝:古時候貴族弟子必須要接受六種日常技藝的學習,即“禮節、陰鬱、射箭、駕車、寫字和算術”。

【譯文】

孔子說:“把‘道’作為自己的誌向,堅守‘德’的標準,把‘仁’作為自己行為的依據,熟練掌握六種日常使用的技藝。”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1]以上,吾未嚐無誨焉。”

【注釋】

[1]束脩:脩,讀作xiū,《論語集注》:“脩,脯也。十脡為束。”由此可知,“脩”就是幹肉脯,“束脩”即十條幹肉脯。在古時候,一般會以束脩作為初次拜見求教的禮物。據記載,孔子的學生在初次登門拜訪的時候,會送上十條幹肉作為學費。這一禮節流傳後世,到唐代已經成為了國家的明文規定。

【譯文】

孔子說:“隻要是帶著十條幹肉,登門拜訪求教的人,我從沒拒絕教導他們。”

【原文】

子曰:“不憤[1]不啟,不悱[2]不發[3]。舉一隅[3]不以三隅反[4],則不複也。”

【注釋】

[1]憤:《論語集注》:“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所以,這裏是指對問題苦思冥想,仍然無法領悟的意思。

[2]悱:讀作fěi,這裏是“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意思。

[3]發:引導,啟發。

[4]隅:讀作yǔ,角落。

[5]反:是“返”的同義詞,這裏引申為類推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我教導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仍然無法領悟的時候,我不會去引導他。不到他想表達卻表達不出來的時候,我不啟發他。如果教授給他的知識,他卻不能以此推彼,舉一反三的話,我就不會再教他了。”

【闡釋】

我們知道,孔子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還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先河,提出“有教無類”的全民教育觀點,提倡各個階層的人都應當接受教育,這對後世的教育體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教學的過程中,孔子完全掌握了學生學習和接受情況,並且對於學生的性情、特長和日常生活情況,也都了如指掌。孔子既教書,也教人,將教與學完美地融為一體,同時又能根據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針對性地教育,即“因材施教”。

這裏孔子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典型的教學方法,即通過“鼓勵,引導,啟發”展開的啟發式教學。從《論語》中我們不難發現,孔子與學生的對話,都是由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展開一問一答的。於此同時,孔子還經常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有時候,即使學生的觀點與自己不同,他也不會斷然否定。就像孔子與子貢關於告朔時使用祭品的問題,孔子盡管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也沒有用師道尊嚴強迫學生接受他的觀點,而是采取了互相尊重、各自保留的態度。不論是什麽樣的問題,他都能把握住關鍵點,循循善誘,師生之間的互動非常靈活,氣氛活躍,有效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反觀我們現在的教育,雖然引進各種多媒體教學設施,但變化的也隻是教學工具的形式而已,所有的教學還是圍繞著教師的授課方法展開的。幾千年前就已經非常成功的教學方法,難到不值得我們引以為鑒,運用到實踐中去嗎?

【原文】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嚐飽也。子於是日[1]哭,則不歌。

【注釋】

[1]是日:此日,即吊喪的這一天。是、這、此,做代詞。

【譯文】

在辦喪事的死者親屬身邊吃飯時,孔子從來沒有吃飽過。如果在吊喪的這一天,孔子哭泣過,那麽這一天他就再唱歌了。

【原文】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1],惟我與爾有是夫[2]!”

子路曰:“子行[3]三軍[4],則誰與[5]?”

子曰:“暴虎[6]馮河[7],死而無悔者,吾不與[8]也。必也臨事[9]而懼[10]。好[11]謀而成者也。”

【注釋】

[1]藏:隱藏。

[2]夫:這裏做語氣詞,等同於“吧”。

[3]行:這裏是指揮、率領的意思。

[4]三軍:春秋時期所說的“三軍”是指諸侯大國所有的軍隊。按照周朝的製度,隻有大的諸侯國擁有三軍,分別是中軍、上軍、下軍。其中,一軍大約有一萬二千五百人。

[5]與:在一起。

[6]暴虎:赤手空拳同老虎搏鬥。

[7]馮河:徒步過河。馮,讀作píng,是“憑”的通假字。

[8]不與:這裏是不和別人共事的意思。

[9]臨事:遇到事情。

[10]懼:在此處是謹慎的意思。

[11]好:善於。

【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如果有人任用我,我就按照我的主張去做事;如果沒人任用我,我便隱藏起來。能做到這一點的,恐怕隻有你和我了吧!”

子路問孔子:“老師,如果讓您統領三軍的話,那麽,您希望和誰共事呢?”

孔子回答說:“能赤手空拳與老虎搏鬥,不用船而徒步過河,即便就這樣死去也不後悔,的人,我不會和這樣的人共事。我想與之共事的人,必定是一個遇事謹慎,並善於謀劃,因此成功完成任務的人。”

【原文】

子曰:“富[1]而[2]可求[3]也;雖執鞭之士[4],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注釋】

[1]富:富貴,升官發財。

[2]而:如果,這裏是表示假設的連詞。

[3]可求:合乎道義,用正當的手段或方法去獲得。

[4]執鞭之士:這裏代指地位卑賤的下等差役。根據周代的禮儀製度,貴族出入時,都會有手拿皮鞭的人為其開路。根據等級的不同,配備人數不同的執鞭之士。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市朝的守門之士”。

【譯文】

孔子說:“假如富貴合乎道義,能通過正當的途徑而獲得的話,即便是做手持皮鞭為貴族開道的下等差役,我也願意。假如富貴不合道義,不能通過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話,那麽,我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吧。”

【原文】

子之所慎[1]:齊[2]、戰[3]、疾[4]。

【注釋】

[1]慎:這裏是慎重對待、不輕視的意思。

[2]齊:這裏是做“齋”的通假字,齋戒。古時候,人們非常重視祭祀活動,因此在祭祀前,必須沐浴,更換幹淨的衣服,不喝酒,不吃葷食,獨寢,身心都保持清潔,以此來表示自己的虔誠,這一係列的舉動就稱為“齋戒”。

[2]戰:戰爭,戰事。

[3]疾:疾病。

【譯文】

孔子謹慎對待、不敢輕視的事情,隻有三件:齋戒、戰爭和疾病。

【原文】

子在齊聞《韶》[1],三月[2]不知肉味,曰:“不圖[3]為樂之至於斯也。”

【注釋】

[1]《韶》:古樂曲的名字,據傳是上古帝王舜在位時的樂曲。

[2]三月:形容時間長。

[3]圖:這裏是“思考、想到”的意思。

【譯文】

孔子在齊國時,聽到了古樂曲《韶》。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孔子都嚐不出肉是什麽味道。他說:“沒想到古樂《韶》竟然達到如此美妙的境地。”

【原文】

冉有曰:“夫子為[1]衛君[2]乎?”

子貢曰:“諾[3],吾將問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

曰:“古之賢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為[4]也。”

【注釋】

[1]為:鄭玄認為:“為猶助也。”即“為”在這裏是幫助的意思。

[2]衛君:這裏說的是衛靈公的孫子,衛出公輒。衛靈公死後,他於公元前492年繼位,在位十一年。

[3]諾:一種表示同意的答應聲。

[4]不為:這裏是說孔子不會出手幫助衛出公。

【譯文】

冉有問子貢:“老師會幫衛出公嗎?”

子貢說:“嗯,我去問問他。”

於是,子貢進去問孔子,說:“伯夷和叔齊是怎樣的人呢?”

孔子回答說:“是過去的兩位賢人。”

子貢又問:“他們心中有怨恨嗎?”

孔子說:“他們追去仁德,也得到了仁德,能有什麽怨恨呢?”

子貢出來後,對冉有說:“老師是不會出手幫助衛出公的。”

【原文】

子曰:“飯[1]疏食[2]飲水[3],曲肱[4]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注釋】

[1]飯:吃,這裏是名詞用作動詞。

[2]疏食:粗糧。

[3]水:冷水。古時候,“湯”和“水”是相對的,“湯”指的是熱水。

[4]肱:讀作gōng,胳膊。

【譯文】

孔子說:“吃著粗糧,喝著冷水,把胳膊彎起來當枕頭,這樣的生活,也自有樂趣在其中。對於我說,那些通過不正當途徑而得到的富貴,隻是天上的浮雲而已。”

【原文】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1],可以無大過矣。”

【注釋】

[1]《易》:古代用於占卜的《周易》,儒家的經典之一。

【譯文】

孔子說:“如果能多給我幾年時間,到五十歲時,開始學習《易》,那麽,我做事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

【原文】

子所雅言[1],《詩》、《書》[2]、執禮[3],皆雅言也。

【注釋】

[1]雅言:當時周王朝的官話,以陝西口音為標準。官話等同於現在的普通話。

[2]《書》:《尚書》,是一本記錄上古時期帝王言論的書。

[3]執禮:主持禮儀活動。

【譯文】

孔子會講雅言,在他朗讀《詩經》、《尚書》,和主持禮儀活動的時候,使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葉公[1]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2]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3]。”

【注釋】

[1]葉公:姓沈,名諸梁,當時是楚國的大夫。因為他的封地在葉城,即今河南省葉縣的南邊,所以被稱做葉公。葉,讀作shè。

[3]雲爾:如此而已。雲,如此,這裏是做代詞。爾,是“耳”的通假字。

【譯文】

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的為人,子路沒有回答。

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何不這樣回答:他這個人啊,心裏想著發憤用功,就把吃飯都忘了。心中覺得快樂,就會把所有的憂慮都忘了。他連自己快要年老體衰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

孔子說:“我並不是天生就擁有知識的人,隻是一個喜好古代文化,勤奮獲取知識的人。”

【原文】

子不語怪、力、亂、神[1]。

【注釋】

[1]怪、力、亂、神:根據《論語正義》的解釋,“怪”即怪異,“力”即勇力,“亂”就是指臣弑君,子殺父之類的叛亂,“神”就是有關鬼神的事情。

【譯文】

孔子從不談論的四種事情:怪異、勇力、叛亂、鬼神。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孔子說:“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中肯定有一個人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會選擇學習那些優秀的品德,對於看到的缺點則作為自己的借鑒,以便改正自己的過錯。”

【原文】

子曰:“天生德於予[1],桓魋[2]其如予何?”

【注釋】

[1]予:古代漢語中的第一人稱代詞,我。

[2]桓魋:向魋,宋桓公的後代,當時擔任宋國的司馬,掌管宋國的軍事。魋,讀作tuí。

【譯文】

孔子說:“上天賜予我這樣的品德,桓魋能把我怎麽樣呢?”

【原文】

子曰:“二三子[1]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2]。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釋】

[1]二三子:這裏指孔子的弟子們。

[2]乎爾:語氣助詞。

【譯文】

孔子說:“你們以為我會隱瞞什麽嗎?我沒有絲毫的隱瞞。我做什麽事情都是和你們一起。我的為人就是這樣。”

【闡釋】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又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論語》經典名句。我們又一次見證了孔子的好學,不拘泥於單一的老師,不固定受教的場所。隨便的幾個人聚在一起走路,孔子都能“擇其善者而從之”、“見賢思齊”,學習對方的優點長處。還能以他人為鏡子,看到別人的缺點,能“見不賢而內自省”,看看自己是否也存在這樣的毛病。

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能放開心胸,盡可能地接納世間萬物,更多的注意到別人的優點,這樣不就逐漸做到了“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了嗎?可見,這種學習方法還對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大有助益。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釋】

[1]文:古籍。

[2]行:這裏指在社會生活中的實踐活動,這裏做名詞。

[3]忠:盡心竭力,對人忠誠。

[4]信:誠實、信用。

【譯文】

孔子主要從四個方麵教授學生:上古典籍、實踐活動、為人盡忠、誠實守信。

【原文】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1]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2],約[3]而為泰[4],難乎有恒矣。”

【注釋】

[1]恒:恒心。

[2]盈:充實。

[3]約:窮困。

[4]泰:富足。

【譯文】

孔子說:“我是不可能有看到聖人的機會了。但是,能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

孔子又說:“我是不可能見到善人了,如果能見到持之以恒,保持好品德的人,也就可以了。如果本來沒有卻裝作擁有,空虛卻假裝充實,窮困卻裝作富有,那麽,這樣的人是很難做到持續保持好品德的。”

【原文】

子釣而不綱[1],弋[2]不射宿[3]。

【注釋】

[1]綱:漁網上的繩子,代指漁網。這裏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用漁網捕魚。

[2]弋:讀作yì,在箭的尾部綁上生絲,用這種箭射鳥。

[3]宿:住宿的地方,這裏代指歸巢的鳥。

【譯文】

釣魚時,孔子隻用一個魚鉤的釣竿,從不用漁網捕魚。用係有生絲的箭射鳥的時候,從不射歸巢的鳥。

【原文】

子曰:“蓋[1]有不知而作[2]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3]之,知之次也。”

【注釋】

[1]蓋:大概。

[2]作:妄作,憑空創作。

[3]識:讀作zhì,這裏是記住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大概有這樣一類人,自己無知卻憑空創作。但是,我沒有做過這樣的事。要多聽,選擇好的東西來學習。多看,記在心裏。這樣的智慧是次一等的。”

【原文】

互鄉[1]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2]其進[3]也,不與其退也,唯[4]何甚[5]?人潔己[6]以進,與其潔也,不保[7]其往[8]也。”

【注釋】

[1]互鄉:地名,根據鄭玄的解釋,這個地方的人非常不講道理,很難溝通。

[2]與:這裏是肯定、讚許的意思。

[3]進:進步。

[4]唯:句首發語詞,無意義。

[5]甚:過於,過分。

[6]潔己:潔身自好。

[7]保:這裏是抓住,不放手的意思。

[8]往:皇侃:“往,謂往日之行也。”即往日、過去的意思。

互鄉那個地方的人不太講道理,人們很難與之溝通。但是,孔子卻接見了一個來自互鄉的童子,他的學生們對此都感到困惑不已。孔子解釋道:“我肯定他進步的地方,否定他倒退的地方。對此何必做得太過分呢?別人潔身自好,追求進步,我們應該肯定他的做法,不要老是抓著過去的錯誤不放。”

【原文】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譯文】

孔子說:“難道仁德距離我們很遠嗎?可是,當我想要仁德時,仁德就來到了。”

【原文】

陳司敗[1]問:“昭公[2]知禮乎?”

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巫馬期[3]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4],君子亦黨乎?君取[5]於吳,為同姓[6],謂之吳孟子[7]。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巫馬期以告[8]。

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注釋】

[1]陳司敗:有兩種觀點:一說是“是陳國一位官職是司敗的官員”,一說是人名。具體情況已經無法考證。本書采用後一種說法。

[2]昭公:魯國的君主,諡號是“昭”,公元前541~公元前510年在位。

[3]巫馬期:孔子的學生,複姓巫馬,名施,字子期。

[4]黨:根據孔穎達的注釋,“黨”在這裏是包庇的意思。

[5]取:這裏是做“娶”的通假字。

[6]同姓:這裏是指魯國和吳國的君主都是姬姓。魯國是周公旦的後代,吳國則是太伯的後代。按照周禮,同姓之間不允許通婚。

[7]吳孟子:魯昭公的妻子。她本應被叫做吳姬子,但是,為了隱瞞她的原本的姓氏,改名為吳孟子。

[8]以告:這裏省略了賓語代詞“之”,應是“以之告”,即告訴孔子陳司敗的話。

【譯文】

陳司敗問孔子:“魯昭公懂得禮法嗎?”

孔子說:“懂得。”

孔子退出去後,陳司敗朝巫馬期行了個禮,作了個揖,請他走到自己跟前,對他說:“我聽說,君子從不包庇、偏袒,難道君子還會包庇其他人嗎?魯國的國君娶了一個吳國同姓的女子做妻子,讓她改名為吳孟子。如果魯國國君這樣做算是知曉禮法的話,那麽,還有誰不知曉禮法呢?”

後來,巫馬期便把這些話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我還真是幸運啊。如果有錯誤,肯定會有人知道的。”

【原文】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1]之,而後和[2]之。

【注釋】

[1]反:這裏是重複的意思。

[2]和:跟著,附和,合唱。

【譯文】

孔子和別人一起唱歌的時候,如果這個人唱得很好,孔子肯定會請他重複唱,隨後才跟著一起唱。

子曰:“文,莫[1]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2]。”

【注釋】

[1]莫:差不多,表示推測。

[2]有得:有所得。

【譯文】

孔子說:“就古代典籍的知識來說,我大概和別人差不多。假如要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麽,我還沒有達到那種水平。”

【原文】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1]為之[2]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

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注釋】

[1]抑:隻不過,表示轉折。

[2]之:代指前文提到的“聖”和“仁”。

【譯文】

孔子說:“如果說我是聖人並擁有仁德,我怎麽敢當?我隻不過在學習方麵從不感到厭煩,教誨別人時從沒感覺疲倦,可以說如此而已。”

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這些學生無法學到的。”

【原文】

子疾[1]病[2],子路請禱[3]。

子曰:“有諸[4]?”

子路對曰:“有之。《誄》[5]曰:‘禱爾於上下神祇[6]。’”

子曰:“丘之禱久矣。”

【注釋】

[1]疾:生病,得病。

[2]病:在古時候,“病”一般是指重病,病情加重。

[3]請禱:為孔子向鬼神祈禱。

[4]諸:這裏是“之於”二字的合音。

[5]《誄》:讀作lěi,有的版本寫作“讄”。“誄”哀悼死者的悼文。“讄”則是敘述生者的功德,向鬼神祈禱的禱文,根據文意,應當寫作“讄”。

[6]祇:讀作qí,《說文解字》:“祇,地祇。”即地神。

【譯文】

孔子病情加重。子路為此向鬼神祈禱。

孔子問他:“有這事嗎?”

子路回答說:“有。祈禱的《誄》文上說:‘替您向天地的神靈祈禱。’”

孔子說:“我的一言一行已經祈禱很久了。”

【原文】

子曰:“奢則不孫[1],儉則固[2]。與其不孫也,寧固。”

【注釋】

[1]孫:“遜”的通假字,即謙遜,恭順。

[2]固:鄙陋,這裏引申為寒酸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如果過分奢侈,就會變得不謙遜。如果過分節儉則會顯得寒酸。但是,與其因不恭順而僭越禮製,寧可顯得寒酸。”

【原文】

子曰:“君子坦****[1],小人長戚戚[2]。”

【注釋】

[1]坦****:《論語正義》:“坦****,寬廣貌。”即心胸開闊。坦,平坦。

[2]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長,時常,經常。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開闊,小人則經常煩惱憂愁。”

【原文】

子溫而厲[1],威而不猛[2],恭而安[3]。

[1]厲:嚴肅。

[2]猛:暴烈,使人恐懼。

[3]安:安詳,自然。

【譯文】

孔子性情溫和又嚴厲,威嚴卻不暴烈,莊重又安祥自然。

【闡釋】

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體會“君子”這個做人的標準,孔子除了列出君子的標準,還把“君子”和“小人”進行了多次直接的對比。例如,《為政》篇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說君子注意團結身邊的人,但是不會為了私利與人拉幫結派。小人則剛好相反,不合群,隻是為了私利,與人相互勾結。《裏仁》篇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些話分別告訴我們,君子和小人每天所想的事情都不一樣。君子念念不忘的是義,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修養。小人惦記的是實際的東西,老想著弄點兒小實惠,占點兒小便宜。

所以,君子心胸開闊,無所憂懼,做人做事以義為標準,光明磊落,不計個人得失,坦坦****,內心沒有任何負擔,因而言行舉止舒暢安定。而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計較,忙於算計,做什麽都是利字當頭,心裏貪欲太多,總是表現出心神不寧,坐臥不安,忐忑不定的樣子。

芸芸眾生中,你是君子?還是小人呢?

泰伯

【原文】

子曰:“泰伯[1],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3]。”

【注釋】

[1]泰伯:是周代先祖古公亶父的長子,周文王姬昌的伯父。

[2]三:這裏解釋為多次,屢次。

[3]民無得而稱焉:老百姓想稱讚他,卻找不到合適的詞句。

【譯文】

孔子說:“泰伯這個人,可以稱得上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他將王位多次讓給弟弟季曆,老百姓想稱讚他,都找不到恰當的語句。”

【原文】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1],慎而無禮則葸[2],勇而無禮則亂[3],直而無禮則絞[4]。君子篤[5]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6]不遺[7],則民不偷[8]。”

【注釋】

[1]勞:“勞饒不安”的意思,即勞苦,辛勞。

[2]葸:讀作xǐ,《論語集注》:“畏懼貌。”即畏懼,拘謹的樣子。

[3]亂:這裏指的是犯上作亂。

[4]絞:鄭玄的解釋是:“絞,急切。”這裏引申為“言語刻薄,出口傷人”。

[5]篤:真誠老實。

[6]故舊:這裏指的是老朋友、故交。

[7]遺:忘記,拋棄。

[8]偷:這裏是指“人情淡薄”。

【譯文】

孔子說:“如果隻是看重表麵的恭敬,而不注重禮製,那麽隻會辛勞疲倦。如果隻是處處謹慎,而不知曉禮製,那麽就隻會讓自己的行為拘謹畏懼。如果隻有敢作敢為的勇氣,但是不知曉禮製,那麽隻會讓自己衝動闖禍,犯上作亂。如果隻是心直口快,而不用禮製加以約束,那麽就會讓自己的言語顯得尖酸刻薄,出口傷人。假如君子能真誠厚待自己的親屬,那麽,老百姓就會效仿,興起追求仁德的風氣。假如君子能不背棄自己的老朋友,那麽,百姓之間就不會人情的淡薄了。”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1]予足!啟予手!詩[2]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3]而今而後,吾知免[4]夫,小子[5]!”

【注釋】

[1]啟:一說打開,掀起,即“曾子讓學生掀開被子看自己的手腳”。

[2]詩:《詩經》中的詩篇。

[3]“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一句出自《詩經·小雅·小旻》篇,意思是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謹慎小心,才能減少災禍的發生。戰戰,恐懼的樣子。兢兢,謹慎警戒的樣子。履,本義是鞋子,這裏是名詞用作動詞,是踩的意思。

[4]免:避免。

[5]小子:這是曾子對自己弟子的稱呼。

【譯文】

曾子生病了,他把自己的學生叫身邊,對他們說:“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詩經》說:‘要謹慎,要小心呀,就好像站在深深的潭水的邊緣,踩在薄冰上麵行走一樣。’從此以後,我知道可以避免災禍在自己的身上發生了。弟子們!”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1]問[2]之。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3],斯遠[4]暴慢[5]矣;正顏色[6],斯近[7]信矣;出辭氣[8],斯遠鄙[9]倍[10]矣。籩豆之事[11],則有司[12]存。”

【注釋】

[1]孟敬子:孟武伯的兒子,任魯國大夫的孟孫捷。有的版本寫作孟欽子。

[2]問:這裏是探望的意思。

[3]動容貌:把內心的情感顯現在麵部表情上。

[4]遠:遠離。

[5]暴慢:粗暴放肆。暴,急躁粗暴。慢,怠慢,放肆。

[6]正顏色:端正自己的表情,臉色嚴肅莊重。正,端正,嚴肅。

[7]近:靠近。

[8]出辭氣:這裏指說話時,要注意口氣和措辭。

[9]鄙:粗野,鄙陋。

[10]倍:這裏是“背”的通假字,即不合理。

[11]籩豆之事:代指祭祀的具體事宜。籩,讀作biān,是祭祀時使用的一種竹製器具。豆,是祭祀時一種用於盛放祭品的木質器具。

[12]有司:當時的一種官職的名稱,這裏具體指掌管祭祀事物的官員。

【譯文】

曾子生病了,孟敬子前去探望他。

曾子對他說:“鳥快死的時候,叫聲也是哀傷的;人快死的時候,他所說的話也是出於善意的。君子在接人待物方麵,應當從三個方麵加以重視:注意自己的容貌,要嚴肅有禮,這樣做可以避免出現粗暴和放肆。端正自己的臉色和表情,這樣可以讓自己接近誠信。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和措辭,這樣就可以使自己遠離粗野和違背禮節的錯誤。至於,祭祀和各種禮儀儀式的相關事宜,自有主管的官員官吏專門負責。”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1]而為校[2]——昔者吾友[3]嚐從事於斯矣。”

【注釋】

[1]犯:這裏是冒犯的意思。

[2]校:讀作jiào,即計較。有版本寫作“挍”。

[3]吾友:我的朋友。大多說學者認為指的是顏淵。

【譯文】

曾子說:“有才能的人向沒才能的人請教,知識淵博的人卻向知識匱乏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學問那樣,滿腹學識卻像一無所知。即便被人冒犯也從不計較——我以前一位的朋友就曾經這樣做過。”

【原文】

曾子說:“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裏之命[2],臨大節[3]而不可奪[4]也。君子人與[5]?君子人也。”

【注釋】

[1]托六尺之孤:受君王的遺囑,輔佐年幼的新君。托,托付。六尺,是古時候的計量單位,相當於現在的四尺多,一米四左右。在當時,古人視身高七尺,為成年。六尺代指十五歲以下的兒童。孤:幼年失去父親的孩子。

[2]寄百裏之命:將國家的前途委托給他。寄,委托。百裏,代指掌管諸侯國的政事。

[3]大節:《論語集解》:“大節者,安國家定社稷也”即關乎國家安危的緊要關頭。

[4]不可奪:不動搖,不屈服。

【譯文】

曾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君王臨終前可以托付他輔佐年幼的新君,也可以委托他掌管國家政事的權利,在關乎國家存亡的緊要關頭,絕不屈服,絕不動搖自己的意誌。這種人是君子嗎?是真君子啊!”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遠[2]。仁以為己任[3],不亦重乎?死而後已[4],不亦遠乎?”

【注釋】

[1]弘毅:弘,寬廣。毅,堅強,剛毅。

[2]任重而道遠:擔負的責任重,路途遙遠。包鹹的解釋是:“士弘毅,然後能負重任致遠路也。”即隻有擁有弘毅的品質,才能肩負起重大的責任,經過長時間的奮鬥,最終實現目標。

[3]仁以為己任:以仁為己任。

[4]已:停止。

【譯文】

曾子說:“作為士,不可以沒有寬廣而又剛強的毅力,因為他身負重任,而且道路遙遠,要經曆長時間的努力奮鬥。以推廣、實現仁德作為己任,這樣的責任難道不重嗎?為此奮鬥終身,到死才停下來,這樣的路程難道不遙遠嗎?”

【原文】

子曰:“興[1]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注釋】

[1]興:開始,興起。

【譯文】

孔子說:“人修養的培養,從學習《詩》開始,自學習禮製有所建樹,最終以學習樂作為結束。”

子曰:“民可使由[1]之,不可使知之。”

【注釋】

[1]由:遵從,遵照。

【譯文】

孔子說:“對於百姓,可以讓他們遵照我們的意思行事,但是,沒有必要讓他們明白這樣做的原因。”

【原文】

子曰:“好勇疾[1]貧,亂也。人而不仁[2],疾之已甚[3],亂也。”

【注釋】

[1]疾:這裏是憎恨、痛恨的意思。

[2]不仁:一些不仁德的人。

[3]已甚:太過份。已,這裏是“太”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崇尚勇敢又痛恨窮困,這樣的人很容易做出犯上作亂的事情。如果過於逼迫不仁德的人,最終導致不仁的人做出違法的事。”

【原文】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1]驕且吝[2],其餘不足[3]觀也已。”

【注釋】

[1]使:這裏是“如果、假如”的意思。

[2]吝:吝嗇。

[3]足:值得。

【譯文】

孔子說:“作為一名君主,即便擁有周公那樣美德和才能,假如他驕傲狂妄自大又吝嗇,那麽,其餘的方麵也就不值一看了。”

【原文】

子曰:“三年學,不至[1]於穀[2],不易得也。”

【注釋】

[1]至:這裏是作“誌”的通假字,即想法。

[2]穀:在古時候,用“穀”作為官員的俸祿,這裏代指做官。

【譯文】

孔子說:“讀書學習多年,卻不在乎是否能做官,這種人不容易找的到。”

【闡釋】

曾子說:“作為士,不可以沒有寬廣而又剛強的毅力,因為他身負重任,而且道路遙遠,要經曆長時間的努力奮鬥。以推廣、實現仁德作為己任,這樣的責任難道不重嗎?為此奮鬥終身,到死才停下來,這樣的路程難道不遙遠嗎?”

曾子口中的“士”,已經不能簡單的理解為當時的一個社會階層了,這個“士”指的是讀書人,就是我們說的知識分子。早在當時,曾子就意識到,當讀書人具有了博大的胸襟,長遠的眼光,對處理事情有自己的見解,決事果斷,做事有決心這些品質後,便能扛得起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任。這種想法影響了以後上千年的文人誌士,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這些讀書人以國家為己任,不斷探求正確的道路,直至“死而後已”。直到今天,知識分子不是依然肩挑重任,在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道路上繼續摸索前行嗎?

【原文】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1],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1]見:讀作xiàn,“現”的通假字,即顯露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人應當堅定信念,勤奮學習,捍衛並不斷完善做人治國的大道。不到政局動**的國家去,不在戰亂不斷的國家中居住。天下政治清明時,就出來做官;天下昏暗無道,便隱居不出。國家政治清明而自己貧賤不堪,這是恥辱;國家政治昏暗而自己富貴無比,這也是恥辱。”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

孔子說:“不做那個職位的官員,就不謀劃那職位所掌管的事情。”

【原文】

子曰:“師摯[1]之始[2],《關睢》之亂[3],洋洋乎盈耳哉!”

【注釋】

[1]師摯:名摯,是魯國的一名樂師。也有學者稱“師摯”是魯國的太師。

[2]始:樂曲的開端,即通常所說的序曲。

[3]亂:與上文的“始”相對,是樂曲的結尾,一般多是合奏或是合唱。

【譯文】

孔子說:“演奏,從樂師摯所演奏的序曲,到結尾合奏《關睢》,音樂優美動聽,一直回**在我耳邊。”

【原文】

子曰:“狂[1]而不直,侗[2]而不願[3],悾悾[4]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釋】

[1]狂:不知審時度勢,一味狂躁冒進。

[2]侗:讀作tóng,無知,幼稚。

[3]願:這裏是“恭謹,忠厚”的意思。

[4]悾悾:讀作kōng,這裏是“空”的通假字。《論語集注》:“悾悾,無能貌。”即沒有見識,無知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狂妄冒進而且不正直,幼稚無知又不忠厚恭謹,愚昧無能又不講信用,我真不知道,怎麽有人會是這種樣子。”

【原文】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文】

孔子說:“學習知識就像在追趕什麽東西似的,總擔心趕不上。即便是趕上了,又唯恐失去了學過的東西。”

【原文】

子曰:“巍巍[1]乎,舜禹[2]之有天下也而不與[3]焉!”

【注釋】

[1]巍巍:形容崇高的樣子。

[2]舜禹:這裏主要是說上古的明君,無論是“舜”還是“禹”都是因為賢明有德,由上一位君主禪讓帝位,從而得到天下。

[3]與:這裏是“奪取,據為己有”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多麽崇高的品德啊!上古的賢君舜和禹雖然擁有天下,卻不是通過奪取而獲得的。”

【原文】

子曰:“大哉堯[1]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2]之。****[3]乎,民無能名[4]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5]乎其有文章[6]!”

【注釋】

[1]堯:傳說中,上古的一位賢德的聖君。

[3]****:《論語集注》:“****,廣遠之稱也。”就是空曠,廣大的樣子,這裏指堯對百姓寬廣的恩德。

[4]名:稱說,即用言語稱頌。

[5]煥:光輝,光明。

[6]文章:這裏指的是堯製定的禮儀製度。

【譯文】

孔子說:“堯這樣的賢明君主,是多麽的偉大啊!他的品德是多麽崇高啊!世間唯有天是最高大的,也隻有堯的高大才能與天相媲美。他對百姓的恩德是多麽的廣大,百姓們都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語言來稱頌他。他的功績是那麽的偉大,他所製定的禮儀製度是如此的光輝燦爛啊!”

【原文】

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亂臣[2]十人[3]。”

孔子曰:“才難[4],不其然乎?唐虞之際[5],於斯[6]為盛,有婦人[7]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8],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注釋】

[1]舜有臣五人:是指傳說中,當時輔佐舜的五個人,分別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禹,是夏朝的先祖。契,讀作xiè,傳說中商朝的先祖。陶:讀作yáo。伯益,是贏姓的始祖。

[2]亂臣:“亂”是會意字,繁體字寫作“亂”,本字是上下兩隻手在整理捋順一團散亂的絲線。《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亂,治也。”所以,“亂臣”應是“善於治理國家的大臣”。

[3]十人:分別指的是周公旦、召公奭、畢公、榮公、太公望,太顛、閎夭、南宮適、散生邑和邑薑。

[4]才難:人才難得。

[5]唐虞之際:堯讓位給舜的時候。傳說中,“唐”是堯的年號,“虞”是舜的年號。

[6]斯:代指周武王時期。

[7]婦人:有兩種說法,一說指的是周武王的母親,太姒。另一說指的是亂臣之一,周武王的妻子邑薑。本書采用後一種說法。

[8]三分天下有其二:傳說當時的天下分為九個州,殷商晚期,周文王的實力已經占了六個州。

【譯文】

舜有五位賢德的臣子,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周武王曾經說過:“我的身邊有十位善於治理國家的大臣。”

孔子說:“人才很難得呀,難道不是如此嗎?從上古的堯舜時期到周武王時代,這是人才最鼎盛的時期了。隻是,周武王的十位賢臣中,有一位是女性。所以,實際上隻有九位治國的賢臣而已。周文王在已經坐擁天下三分之二的時候,仍然以臣子的身份侍奉商朝。周文王的品德,可以說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了。”

【原文】

子曰:“禹[1],吾無間[2]然矣。菲[3]飲食而致[4]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5],卑[6]宮室而盡力乎溝洫[7]。禹,吾無間然矣。”

[1]禹:姓姒,夏後氏,名文命,號禹,黃帝軒轅氏的玄孫,被後世尊稱為大禹。相傳,他是夏朝的建立者。

[2]間:《說文解字》:“間,隙也。”這裏是名詞用作動詞,引申為挑剔,找毛病的意思。

[3]菲:《論語集釋》:“菲,薄也。”即不豐厚。

[4]致:這裏是奉上,獻上的意思。

[5]黻冕:代指祭祀時所穿的服裝。“黻”讀作fǔ,是祭祀時穿著的禮服。冕,讀作miǎn,祭祀時戴的帽子。

[6]卑:低矮。

[7]溝洫:田間的溝渠,指農田的水利設施。洫,讀作xù,溝渠。

【譯文】

孔子說:“對於大禹這個人,我實在是無可挑剔。自己的飲食並不豐厚,卻為孝敬鬼神,而盡力獻上豐厚的祭品。平日裏,他的穿著很簡樸,在祭祀時,則盡量穿著華美的祭服。他住的宮室很簡陋低矮,卻致力於修建田間的溝渠,興修農田的水利設施。對於禹,我的確是無可挑剔。”

【闡釋】

孔子看來,讀書人應該在什麽時候出仕做官呢?

孔子說得很明白,“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當然前提是要守住做人的信仰和好學的作風。他曾說過,“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意在提醒我們政治形勢發生變化後,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惹禍上身。

在這方麵,孔子誇獎過兩個人,一個是自己的學生南容,另一個是衛國的大夫寧武子。這兩人都可以說是大智若愚,熟知明哲保身之道的人。寧武子在政治清明的時候,便大展才華,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政治昏暗不堪,他就裝傻,遠離政治是非。孔子覺得僅僅是這種裝傻的本事,其他人也是學不來的。而南容呢,政治清明,他能把官位做得很牢穩,政治黑暗,他也能保住自己不受牢獄之災。所以,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由此可見,孔子並不是一個不知變通的人,也不主張讀書人充當黑暗政治的犧牲品。就像有人說的,其實孔子並不是不懂得圓滑的為官之道,隻是這樣有悖於自己所堅持的原則,不屑那麽做罷了。

子罕

【原文】

子罕[1]言利與[2]命與[3]仁。

【注釋】

[1]罕:《論語集解》:“罕者,希也。”即稀少。

[2]與:這裏是肯定、讚同的意思。

[3]與:和,做連詞。

【譯文】

孔子很少談論功利,但是讚同天命和仁德。

【原文】

達巷黨人[1]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2]。”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3]乎?執射[4]乎?吾執禦矣。”

【注釋】

[1]達巷黨人:黨是古時候的戶籍編製單位,五百家被稱為一黨。但是,對“達巷”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觀點認為,“巷”,即胡同,“達”是地名。另一種觀點認為,“達巷”是黨名。本書采用後一種觀點。

[3]執禦:《論語集注》:“執,專執也。”即專長。禦,駕車。

[4]射:這裏是指射箭。

【譯文】

自達巷黨的一個人說:“孔子太偉大了!他的學問十分淵博,卻沒有一技之長值得稱頌。”孔子聽說後,對自己的學生說:“哪方麵是我應該掌握的專長呢?是駕車?還是射箭呢?我還是掌握駕車的技術吧。”

【原文】

子曰:“麻冕[1],禮也。今也純[2],儉[3],吾從眾。拜下[4],禮也。今拜乎上[5],泰[6]也。雖違眾,吾從下。”

【注釋】

[1]麻冕:用麻布製成的布冠,一般是在祭祀時佩戴。因為其做工煩瑣,又極其精致,所以價格很昂貴。

[2]純:黑色的絲線製成的絲綢。在當時製作比較簡單,價格較為低廉。

[3]儉:儉省。

[4]拜下:是古時候大臣拜見君主時的禮節。一般在堂下時,臣子就要行跪拜禮,升堂後,再次跪拜君主。

[5]拜乎上:上文提到的“拜下”,省去了在堂下的跪拜,直接到堂上跪拜行禮。

[6]泰:《論語集注》:“泰,驕慢也。”即傲慢、驕縱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祭祀時,佩戴麻布做的布冠,這是符合禮製的。現如今,大家佩戴黑絲綢做的布冠,這樣要比使用麻冕節儉,我讚同眾人做法。臣子拜見君主的時候,先要在堂下對君主跪拜行禮,這是古禮的要求。可是,現在臣子拜見的時候,都等到升堂後,才跪拜君主,這是傲慢驕縱的表現。雖然違背了眾人的做法,但是,我還是堅持依照先在堂下跪拜的古禮。”

【原文】

子絕[1]四:毋[2]意[3],毋必[4],毋固[5],毋我[6]。

【注釋】

[1]絕:《論語集注》:“絕,無之盡者。”即沒有盡頭,這裏引申為杜絕、決絕。

[2]毋:等同於“無”,在古時候,這兩個字通用。

[3]意:本義是“心誌、心願”,這裏等同於“臆”,憑空主觀猜測、猜疑。

[4]必:《論語集釋》:“必,期必也。”即必定。

[5]固:固執己見。

[6]我:《論語集注》:“我,私己也。”即自私。

【譯文】

孔子堅定地杜絕了四種弊病:不憑空主觀猜測,不絕對地肯定,不固執己見,不自私自利。

【原文】

子畏於匡[1],曰:“文王[2]既沒,文不在茲[3]乎?天之將喪[4]斯文也,後死者[5]不得與[6]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7]?”

【注釋】

[1]畏於匡:公元前496年,孔子從衛國到陳國,途徑一個叫做“匡”的地方。這個地方的人曾經遭受魯國季孫氏家臣——陽虎的掠殺。孔子與陽虎的相貌相似,而且當時在孔子身邊侍奉的弟子顏克,曾經隨陽虎攻占過匡這個地方。所以,匡人把孔子誤認為是陽虎,所以,把孔子拘禁了五天。畏,這裏是拘禁的意思。匡,地名,在今天河南省長垣縣的西南一帶。

[3]茲:這裏,代指孔子自己。

[4]喪:消失,消滅。

[5]後死者:在周文王死後去世的人,這裏是孔子的自稱。

[6]與:這裏是“舉”的通假字,即掌握、了解。

[7]如予何:就是“能把我怎麽樣”的意思。

【譯文】

當孔子被匡人囚禁的時候,他說:“周文王去世後,周代的禮樂製度不都在我這裏嗎?如果上天想讓這種文化消失的話,那我也不可能掌握禮樂製度。如果上天不想讓這種文化消失的話,那麽,匡人又能把我怎麽樣呢?”

【原文】

太宰[1]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

子貢曰:“固[2]天縱[3]之將聖,又多能[4]也。”

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5],故多能鄙事[6]。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釋】

[1]太宰:官職的名稱。在甲骨文中就曾經出現過這個官職的記載。在春秋時期,它的職責是掌管國君宮廷的各項事務。文中具體指的是哪個諸侯國的太宰,已經無從考證。

[2]固:本來。

[3]縱:讓,使。

[4]多能:多才多藝。

[5]少也賤:孔子少年時期,地位低下,家境貧寒。

[6]鄙事:低賤卑微的事情。

【譯文】

太宰詢問子貢說:“孔夫子是聖人嗎?不然,他怎麽這樣多才多藝呢?”

子貢回答說:“這本來就是天意,讓他成為成為聖人,又讓他多才多藝。”

孔子聽到後,說:“太宰真正了解我嗎?少年時,我家境貧寒,有地位低賤,因此學會了很多卑賤的技能而已。真正的君子會掌握這麽多的技能嗎?不會掌握這麽多的。”

【原文】

牢[1]曰:“子雲,‘吾不試[2],故藝[3]’。”

【注釋】

[1]牢:姓琴,名牢,字子開,衛國人孔子的學生。

[2]試:《論語集解》:“試,用也。”即被任用。

[3]藝:技藝,技能。

【譯文】

子牢說:“孔子曾經說過,‘我年輕時,沒被國家任用為官員,因此才掌握了這麽多的技能’。”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1]問於我,空空如也[2]。我叩[3]其兩端[4]而竭[5]焉。”

【注釋】

[1]鄙夫:這是孔子對社會下層人的稱呼。

[2]空空如也:空虛無知。有的版本寫作“悾悾如也”。對此句的解釋有不同的觀點,一說是鄙夫內心空虛,一無所知。另一說是對於鄙夫所提的問題,孔子一無所知。本書采用後一種說法。

[3]叩:仔細地詢問。

[4]兩端:兩頭,這裏代指事物的正反、始終、上下等相對的兩個方麵。

【譯文】

孔子說:“我有學識嗎?其實沒有。曾有鄉下人問我一個問題,對於他提出的問題,我一點兒也不明白。我隻不過是從問題相對的兩個方麵,仔細地詢問。得到答案後,又盡力讓他弄清楚,不再有疑問。”

【原文】

子曰:“鳳鳥[1]不至,河不出圖[2],吾已矣夫!”

【注釋】

[1]鳳鳥:傳說中被奉為神鳥的鳳凰。古時候,人們認為,它的出現預示著太平盛世的到來。

[2]河不出圖:指當時的社會整治黑暗,是亂世。傳說中,在上古的伏羲時代,曾有龍馬一類的神聖之物,背著八卦圖從黃河出現。這被看做是即將出現“聖王”的預兆。

【譯文】

孔子說:“神鳥鳳凰不再來了,八卦圖也沒有出現在黃河中。我這輩子就這樣完了!”

【原文】

子見齊衰[1]者,冕衣裳者[2]與瞽[3]者,見之,雖少,必作[4];過之,必趨[5]。

【注釋】

[1]齊衰:讀作zīcuī,是指古時候用麻布做成的喪服。衰,是“縗”的通假字。

[2]冕衣裳者:《論語集注》:“冕而衣裳,貴者之盛服也。”即代指身著官服的貴族。《論語注疏》:“冕,冠也,大夫之服也。”即冕是指卿大夫所佩戴的官帽。在古時候,“衣裳”是兩種概念。衣,上衣,裳則是指下身穿的衣服,即下衣。這裏泛指官服。

[3]瞽:讀作gǔ,《論語集注》:“瞽,盲也。”即盲人。

[4]作:站起來。“作”和下文的“趨”都是表示敬意的動作。

[5]趨:小步快走。

【譯文】

對於身著喪服的人,身著盛裝的貴族人和盲人,孔子與他們碰麵的時候,即使對方是年輕人,他也一定會起身迎接。如果要從他們麵前經過時,也必定是小步快速過去。

【原文】

顏淵喟然[1]歎曰:“仰之彌[2]高,鑽[3]之彌堅,瞻[4]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5]善誘[6]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7]。雖欲從之,末由[8]也已。”

【注釋】

[1]喟然:讀作kuì,歎息、歎氣的樣子。

[2]彌:《論語正義》:“彌,益也。”即愈加,越發的意思。

[3]鑽:鑽研。

[4]瞻:讀作zhān,仰望。

[5]循循然:《論語正義》:“循循,次序貌。”即有次序的樣子。

[6]誘:引導,勸導。

[7]卓爾:高大的樣子。爾,這裏是做形容詞詞尾。

[8]末由:無路可走,沒有辦法的意思。末,沒有。由,路徑,方法。

【譯文】

顏淵歎了口氣,感歎道:“我抬頭仰望老師的學問和德行,越仰望越覺得高不可攀,越努力專研,越覺得高深莫測。往往看到它好像就在麵前,突然之間又發現它好像在後麵,距離很遠的地方。老師經常有次序地,一步步地引導我,用各種文化典籍豐富我的學識。與此同時,又用禮製約束、規範我的言行,讓我無法停止學習。我已經竭盡全力,用盡了所有的力氣和才能,但是,老師的學識和德行,似乎在我麵前聳立著一個高大的目標。雖然,我很想追隨,繼續前進一步,卻感到無路可走。”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1]。病間[2],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3]?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4]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5],予死於道路乎?”

【注釋】

[1]為臣:作為家臣負責組織,並總管孔子喪禮的各項事宜。臣,即總管、家臣。依照禮製,隻有卿大夫的家中才配有家臣。當時,孔子已不再擔任官職。

[2]間:間隙,這裏是指孔子的病情有所緩和,病情減輕。

[3]吾誰欺:“吾欺誰”。欺,欺騙。

[4]無:句首發語詞,無實際意義。

[5]大葬:《論語集注》:“大葬,謂君臣禮葬。”即卿大夫級別以上的隆重葬禮。

【譯文】

孔子病重,子路讓孔子的弟子充當孔子的家臣,負責準備喪禮的各種事宜。後來,孔子的病情有所減輕。當孔子知曉了子路的所作所為後,他說:“長久以來,仲由就總是愛做這種弄虛作假的事情。我明明已經不在具有配備家臣的資格,偏偏裝作有家臣的樣子,我這是在騙誰呢?騙上天嗎?與其死在家臣的服侍中,我寧可死在我的學生身邊,這樣豈不更好?即使我無法享受卿大夫級別以上的隆重葬禮,難道我死後還會因無人安葬,而被丟棄在路邊嗎?”

【原文】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1]而藏諸?求善賈[2]而沽諸?”

子曰:“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注釋】

[1]韞匵:把東西收藏在櫃子裏。韞,讀作yùn,收藏。匵,讀作dù,等同於“櫝”,櫃子。有的版本直接寫作“韞櫝”。

[2]善賈:識貨的商人。賈,讀作gǔ,商人。

[3]沽:讀作gū,賣,賣出去。

【譯文】

子貢問孔子:“有一塊美玉,我是應該把它收起來,藏在櫃子裏?還是找個識貨的商人,把它賣掉呢?”

孔子說:“賣了吧!賣了吧!我就正等著識貨的人呢。”

【原文】

子欲居九夷[1]。

或曰:“陋[2],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釋】

[1]九夷:夷,是古時候對中原以東的少數民族的統稱。《論語集注》:“東方之夷有九種。”即東方的少數民族大概有九個。這裏泛指東方的少數民族。

[2]陋:鄙野,這裏是指少數民族地區文化閉塞,不開化。

【譯文】

孔子想要到九夷地區居住。

有人說:“那裏很閉塞,民眾又不開化,怎麽能到那裏居住呢?”

孔子說:“如果有君子居住在那裏,不就有了教化,不再閉塞了。”

【原文】

子曰:“吾自衛反魯[1],然後樂正[2],《雅頌》[3]各得其所[4]。”

[1]自衛反魯:公元前484年的冬天,孔子結束了14年的遊曆生活,由衛國返回魯國。反,這裏是“返”的通假字,返回。

[2]樂正:審核並調整樂曲。

[3]雅頌:是《詩經》中兩種不同類型詩歌的名稱。《詩經》中的詩歌多可以配上音樂吟誦,所以,雅頌也指兩種不同風格的音樂。

[4]所:處所。

【譯文】

孔子說:“我自衛國回到魯國後,才重新審核和整理樂曲,雅和頌兩類樂曲才得以回歸它們本來的位子,各得其所。”

【原文】

子曰:“出[1]則事公卿,入[2]則事父兄[3],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4],何有於我哉。”

【注釋】

[1]出:外出,這裏是指出仕做官。

[2]入:與上文的“出”相對,即在家中。

[3]父兄:這裏應當代指的孔子的兄長,也可以理解為長者。

[4]困:《論語注疏》:“困,亂也。”即飲酒亂性,因飲酒而失了禮節。

【譯文】

孔子說:“出門在外便侍奉公卿,在家裏則孝敬侍奉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心盡力地操辦,又不曾因飲酒而失了禮節。對我來說,做到這些事有什麽困難呢?”

【原文】

子在川[1]上曰:“逝[2]者如斯[3]夫[4],不舍[5]晝夜。”

【注釋】

[1]川:河流。

[2]逝:《論語正義》:“逝,往也。”這裏具體指以往的時光,也許代指一切消失的東西。

[3]斯:代指河水。

[4]夫:句末語氣詞,無意義。

[5]舍:讀作shě,放棄,停止。

【譯文】

孔子在河邊,感歎道:“逝去的時光,就像這流淌的河水一樣,晝夜不停地向前奔流而去。”

【闡釋】

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誌士感歎過光陰的流逝。時間,我們看不見,摸不到,又確確實實從我們身邊無情地溜走。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歡用滔滔的流水來形容逝去的時光。

李白曾感歎過:“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下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楊慎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就是孔子也是站在大河邊發出感歎:“逝去的時光,像這流淌的河水一樣,晝夜不停地向前奔流而去。”

孔子在感歎時光的逝去的同時,也曾回頭,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他用一段話對其一生的軌跡作出了簡述,這也是對自己一生修身養性曆程的總結。他把自己的一生分為了六個階段。

十五歲時,他確立了自己未來奮鬥的目標,以此為起點不斷地吸收著知識,開始了一生的追求。

三十歲時,孔子已經開門受徒,並在社會上有了自己立足的一席之地。

五十歲時,與其說是天命注定,倒不如說是孔子根據自己的狀態,知道有些事情已成定局,是不會再改變了。對自己的餘生還能做些什麽,有了十分清晰的認識和判斷。

六十歲時,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驗,麵對任何境遇都能泰然處之。所謂耳順,我們不光可以理解為,能對其他人所說的話,作出自己的判斷。還可以更進一步,理解為一種平和的心態。

七十歲時,看似達到了一種隨心所欲的自由境界。這種境界其實是一個人在接近死亡時,對一切無所求的狀態。沒有了欲望,也就不會有不規矩的行為了。不過,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孔子到了這個年歲,自身的修養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習慣成自然,自己的言行即便隨心所欲也不會超出禮法的規定。

孔子用一生的經曆告訴我們,無論是在人生經驗的積累,還是自身道德的修養,都不能一蹴而就,所有的事情都要通過點滴的積累,經過循序漸進的過程,最終水到渠成,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

看了孔子的一生,很多人不禁會作一個比較,看看在相同的年齡,自己都在做些什麽。雖然,我們與孔子所生活的時代差別很大,我們會經曆孔子不曾經曆的事情。但是,通過對比,反思自我終歸是好現象。通過思考,我們總會有領悟,這也不失為是對自身的一種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