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千乘之國

【原文】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又問。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1]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

“赤[5]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6],可使與賓客[7]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釋】

[1]賦:這裏是指兵賦,即向老百姓征兵,征收兵車、武器等軍事費用。

[2]千室之邑:邑,《說文解字》:“邑,國也。”指的是古時候,人們聚集居住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城鎮。室,即家。千室之邑,就是大約有一千戶人家的大城鎮。

[3]百乘之家: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君主會封給卿大夫一定的領地,“家”就是指卿大夫統治的地域。“百乘”即百輛兵車。在當時,卿大夫能擁有這種軍事實力,他的封地一般是比較大的。

[4]宰:《論語正義》:“宰,邑宰也。”即一個城鎮的長官。後來卿大夫家中的家臣和總管也被稱為“宰”。

[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也被稱為公西華,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09年,生活在春秋末年。孔子晚年收的學生,比孔子小四十二歲,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6]束帶立於朝:束帶,即“整肅衣冠”。“束帶立於朝”,就是整肅衣冠,穿著好禮服,站在朝堂上。程大中的《四書逸箋》:“古人無事則緩帶,有事則束帶。”意思是說,在過去,古人平時是把衣服上腰帶一類的帶子鬆散地係在身上,碰到重要的場合,則要係緊帶子,整理自己的衣著。

[7]賓客:在古代漢語中,“賓”和“客”所指代的人是有一定差異的。一般來說,比較貴重的客人被稱為“賓”,一般的客人被稱做“客”。這裏合為一詞,泛指外來的客人。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是一個有仁德的人嗎??”

孔子回答:“我不知道。”

孟武伯又問了一遍。

孔子回答說:“仲由啊,如果把他放在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裏,可以讓他負責有關軍事的事情。但是,我不清楚他是否有仁德。”

孟武伯又問:“那麽,冉求是個怎麽樣的人呢?”

孔子說:“冉求啊,他的能力可以勝任一個城鎮的長官,管理聚集了千戶人家的公邑,或是在擁有百輛兵車的卿大夫封地裏,擔任總管。但是,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達到了仁的標準。”

孟武伯又問:“公西赤,怎麽樣?”

孔子回答道:“公西赤嘛,他可以站在朝廷上,身著禮服接待外來的貴賓。不過,我同樣不清楚,他是否是個有仁德的人。”

【原文】

子謂子貢曰:“女[1]與回[2]也孰[3]愈[4]?”

對曰:“賜[5]也何敢望[6]回?回也聞一以知十[7],賜也聞一以知二[8]。”

子曰:“弗[9]如也。吾與[10]女弗如也。”

【注釋】

[1]女:“汝”,也有版本寫作“爾”。

[2]回:孔子的學生顏回。

[3]孰:疑問代詞,“誰,哪個”。

[4]愈:《論語集釋》:“愈,猶勝也。”即“更好”的意思。

[5]賜:子貢。

[6]望:這裏是“相比”的意思。

[7]聞一以知十:《論語集釋》:“一,數之始。十,數之終。”所以,“聞一以知十”是從一點推知全部,或是知道開始就能推知結果的意思。

[8]二:“一之對也”。

[9]弗:就是“不”的意思。

[10]與:在本文中,“與”不是連詞,而是做動詞,即“同意、讚同”的意思。

【譯文】

孔子問子貢說:“和顏回相比,你們兩個誰更好呢?”

子貢回答說:“我哪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聽到老師講授的一點,就能推知到全部。而我,明白了一件事,也隻能由此推知到兩件事。”

孔子聽後,說:“你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的說法,你是比不上他。”

【原文】

宰予[1]晝寢[2],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3]之牆不可杇[4]也,於予與[5]何誅[6]?”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7]。”

【注釋】

[1]宰予:生於前522年,卒於前458年,字子我,亦稱宰我,魯國人。他能言善辯,是孔子弟子中,非常有名的一個,“孔門十哲”之一。

[2]晝寢:晝,白天。寢,躺臥,睡覺。晝寢,即大白天睡覺。

[3]糞土:髒土,腐土。

[4]杇:讀作wū,是瓦工使用的一種工具,就是平時所說的抹子,這裏引申為粉刷。

[5]與:這裏是作語氣詞講,沒有實際的意義,表示停頓。下文的“於予與改是”中的“與”,和此處的用法相同。

[6]誅:這裏是責備的意思。

[7]是:代指“對待人的方式”。

【譯文】

還是白天的時候,宰予便躺在**睡覺。

孔子說:“就像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砌成的牆壁無法粉刷一樣。對於宰予,我責備他,還有什麽用呢?”

孔子又說:“起初,對於一個人,我聽了他說的話,就會相信他的所作所為。現在,對於一個人,我除了聽他的語言,還要觀察他的一舉一動。是宰予使我改變了對待人的方式。”

【原文】

子曰:“吾未見剛[1]者。”或對曰:“申棖[2]。”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注釋】

[1]剛:《論語集釋》:“剛,堅強不屈之意。”

[2]申棖:姓申,名棖,字周,魯國人。孔子的學生,精通六藝,孔子七十二賢之一。棖,讀作chéng。

【譯文】

孔子說:“我還沒有見過堅強不屈的人。”

有人回答道:“申棖就是已給堅強不屈的人。”

孔子反駁說:“申棖這個人,有太多的欲望,怎麽會堅強不屈呢?”

【原文】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1]諸[2]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3]所及[4]也。”

【注釋】

[1]加:《說文解字》:“加,語相增加也。”清代著名學者馬國翰的觀點是:“加,陵也。”即淩駕,這裏解釋為“強加”。

[2]諸:“之乎”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詞,“乎”是語氣詞。下文的“諸”字是同樣的用法。

[3]爾:古代漢語中的第二人稱代詞,你,你們。

[4]及:趕得上,達到。

【譯文】

子貢說:“我不喜歡別人把事情強加我身上,我也不願意把事情強加到別人身上。”

孔子說:“子貢呀,這可不是你個人單方麵所能做到的事。”

【原文】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2]與天道[3],不可得而聞也。”

【注釋】

[1]文章:古今學者對此有不同的解釋,一為“文章”當是指孔子向學生們傳授的古代文獻,即《詩》、《書》、《禮》、《樂》等著作中的知識。另一解釋為,“文章”在這裏指的是“孔子的言行、人格、性情、學問等方麵”。本書采用前一種觀點。

[2]性:人性,人的本性。

[3]天道:天命。

【譯文】

子貢說:“老師所傳授的《禮》、《樂》、《詩》、《書》等古文獻中的知識,我們可以時常聽到。但是,老師所講的有關人性和天命的理論,我們是很難聽到的。”

【原文】

子路有聞[1],未之能行,唯恐有[2]聞。

【注釋】

[1]有聞:有所聽聞。

[2]有:又。

【譯文】

子路聽到老師傳授的道理,還沒能去實施的時候,總是擔心又聽到老師傳授新的道理。

【原文】

子貢問曰:“孔文子[1]何以謂之‘文’[2]也?”

子曰:“敏[3]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注釋】

[1]孔文子:姓孔,名圉(讀作yǔ),春秋時期的衛國大夫。因聰明好學,死後被衛國國君賜號“文公”,希望後世人能學習他好學的精神。他被後人尊稱為“孔文子”。

[2]“文”:孔文子的諡號。

[3]敏:“敏捷、勤勉”。

【譯文】

子貢問孔子:“為什麽孔文子能得到‘文’的諡號呢?”

孔子說:“因為他聰明,又勤奮好學,從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羞恥,所以,他才能得到‘文’的諡號。”

【原文】

子謂子產[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2]也恭[3],其事上[4]也敬[5],其養民也惠[6],其使民也義[7]。”

【注釋】

[1]子產:姓公孫,名僑,字子產,鄭國人。他是公子發的兒子,鄭穆公的孫子。公孫僑做過兩任鄭國國君的宰相,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

[2]行己:“要求自己”。

[3]恭:這裏是謙遜的意思。

[4]事上:事,侍奉。上,國君、君主。事上,即侍奉國君。

[5]敬:這裏作認真、慎重講。

[6]惠:恩惠,給人好處。

[7]義:有法度。

【譯文】

孔子評論子產時,認為他具有君子的四種品德:“他自身的行為操守非常謙遜,他事奉君主時認真恭敬。他養護百姓施以實際的恩惠。他役使百姓時遵循法度。”

【原文】

子曰:“晏平仲[1]善與人交,久而敬之[2]。”

【注釋】

[1]晏平仲:姓晏,名嬰,字仲,齊國的賢大夫,“平”則是他的諡號。春秋時期,他曾曆任三代齊國國君的卿大夫。

[2]之:指代晏平仲。

【譯文】

孔子說:“晏平仲非常善於和人交往,相識得越久,人們就越尊敬他。”

【原文】

子曰:“臧文仲[1]居蔡[2],山節[3]藻棁[4],何如其知[5]也?”

【注釋】

[1]臧文仲:姓臧孫,名辰,諡號“文”,魯國大夫。因為排行第二,所以去世後被稱為“臧文仲”。

[2]居蔡:居,使之居,這裏是存放、收藏的意思。蔡,因為有一種大烏龜產自蔡國,所以用“蔡”特指國君用與占卜,產自蔡國的大烏龜殼。居蔡,這裏是指臧文仲私下裏收藏產自蔡國的大烏龜殼,用於占卜。

[3]山節:節,指的是柱子上的鬥拱。山節,即像山峰形狀的鬥拱。

[4]藻棁:棁,讀作zhuō,指房梁上的短柱。藻棁,就是繪有水草圖案的梁上短柱。“山節”和“藻棁”都是隻有在天子的宗廟中才能使用的裝飾。

[5]知:通“智”,這裏是明智、聰明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私下收藏了一隻蔡國出產的大龜殼。存放龜殼的屋子裏,柱子的鬥拱被雕飾成山峰的形狀,房梁的短柱上畫滿了水草花紋。這樣的一個人,怎能算是有智慧呢?”

【闡釋】

孔子有一個名叫漆雕開的學生,身體略有殘疾,但是他博覽群書,性格隨和,為人謙遜,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因為他和孔子的年齡相差不大,孔子把他當做自己的兄弟一般看待。

孔子想讓漆雕開出仕去當官,於是,便找機會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漆雕開。但是,漆雕開認為自己對於做官這件事沒有十足的把握。婉言回絕了孔子。孔子聽了他的話,非常高興。這件事被記錄在了《論語·公冶長》裏。

為什麽孔子聽了漆雕開的話會非常開心?他又在高興什麽呢?

讓孔子感到高興的是漆雕開不僅學問做得好,而且能夠很審視自己,清楚地認識自我,不貪圖功名利祿。並不是一聽到自己可以當官,就不假思索地答應下來。這說明他非常謙虛謹慎,而且有自知之名。

在孔子的學生中,還有一個具有自知之名的人,那就是子貢。有一天,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哪一個強?”子貢答道:“我怎麽敢和顏回相比?他能夠以一知十;我聽到一件事,隻能知道兩件事。”從自貢的言語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子貢的自知,還能感到子貢博大的胸懷。也許,他的學識和智慧比不上顏回,但是直到千年後,我們依然能體會到他所散發出的獨特人格魅力。

雖然,漆雕開和子貢都如此的自謙,但是兩人都有著非凡的成就。漆雕開著有《漆雕子》十三篇。在《韓非子·顯學篇》中他被列為漆氏之儒。子貢則因善於雄辯,且有才幹,因辦事通達而一度出任魯、衛兩國的宰相。他還善於經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可見,有時候謙虛低調的人,往往是具有大智慧、大才幹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