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寒食清明(一)

大夥聽說剛公子從縣裏回來了,接二連三來探聽消息。

江濤給老伯、老大和允兒如數付了工錢,托他們連夜到各家各戶去發放,自然皆大歡喜。

明兒個就是萬眾期待的寒食七日小長假了。

在咱大唐的八大節日裏,寒食地位如何,有詩為證:

天運四時成一年,八節相迎盡可憐。

秋貴重陽冬貴臘,不如寒食在春前。

寒食節風俗,又有詩雲:

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

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前五日禁煙火,第六日清明當天取新火、上墳。普天之下都這麽做,連當今萬歲爺都不得不隨了這個俗,還特意給文武百官放七日假,真該山呼萬歲。

幾日不動煙火,並不是說人間沒了煙火,人情一日不食則饑。熄了火,當然隻能吃冷的了。尋常百姓,家家戶戶提前忙乎著備足幾日的涼食。

“允兒,你去瞧瞧木盆裏泡的甜杏仁和麥子。泡了一夜咧,把皮子搓掉,娘教你煮醴酪。不會煮醴酪,往後你咋伺侍奉公婆哩!”

“娘,你又說這哩!”

允兒努努嘴巴,不情願地應承著做。

“記住,皮子要搓幹淨,要不做出來的醴酪成色口感都不好哩。”

大娘一邊將白白淨淨的杏仁麥仁倒在一個小石臼裏搗碎,一邊叮囑著允兒。她用手護著石臼沿,一手抓著小石杵耐心地搗著,不一會兒便出了乳白的漿液。

她將這汁液過了一遍紗羅,濾除渣子,倒入鍋中。

“要掌握好火候,中火去熬。火太小,出不來味;火太大,就容易糊了。”

“曉得了,娘。”

“可千萬不能糊咧!要不然,到了婆家會挨擀麵杖的!”

“娘,求你別再成日價公婆公婆的哩!”

“哎,我問你,這次你和剛公子進城,他給你沒說啥吧?”

“他能說啥哩?”

“娘是說你們這趟去縣裏,晚上又沒回來,咱村子裏長舌的人會說閑話的。”

“哎呀娘,他們愛說啥說去吧,你信哩?反正我和剛大哥又不是別人,他能把我怎麽樣咧!”

允兒用手指絞著自己長長的辮子稍,癡癡地看著灶膛裏竄動的火苗。

“嗬,這丫頭,嘴咋這麽強!娘給你提個醒兒還不成?”

鍋裏發出了“嗶嗶啵啵”的聲音,大娘趕忙澆滅灶膛裏的火。調上兩碗準備好的麥芽餳,用擀麵杖在鍋裏一圈一圈地攪,熱氣蒸騰。

大娘做的醴酪不稀不稠,在南山岔小有名氣,年年有新媳婦向她學手藝。

往年,人家的巧媳婦還會把煮雞蛋雕成花,染上色,拿來同大娘換醴酪吃,因此今年的煮雞蛋準備得略微少了些。

三個攢勁後生飯量大,再加上要幹農活,所以涼麵餅索性做了整整一笸籮。

江濤也想著露一手。他用老二從山裏掏來的野蜂蜜摻水和麵,搓成麻花辮,油炸至金黃香脆,做成了升級版的環餅。

允兒說剛大哥做的餅比娘做的還好吃。

西山鹽坊煮完最後一鍋精鹽,灶膛也得歇火五日。鹽灶歇火,人可閑不了,趁這幾天,各家得栽瓜點豆,忙完田裏的活兒是正經。

一大早,老二就趕著一大群羊準備上山。

江濤趕忙攔住他:

“二哥,把母牛也拉上,讓它啃啃青草補補營養。我看這牛犢子差不多五個月了,種田還是用倆毛驢子吧。”

“好嘞,我正好騎個牛兒來放羊,好不自在。”

“哎,我說二哥,你說說就算了,可千萬別騎它,你答應我吧?”

“哈,看把你嚇成啥樣咧。二哥咋不知道這牛懷著犢子哩,你就放心,我比你會照料它!”

北方農諺說:清明前後,栽瓜點豆。大娘留在家裏,允兒領著阿黃去西山鹽坊看攤子,老伯、老大和江濤忙活著到山裏種山戎、點菽。

套好牲口,調好耬,老大牽驢,江濤搖耬。耬舌頭“幫當幫當”響,滾圓滾圓的豌豆粒均勻地撒播在了耬鏵劃開的濕土裏。老伯腰裏束根草繩,草繩上別個鏟子,在田埂上點著菽。

沐浴著習習山風,農人們麵朝黃土背朝天,抹一把臉上的汗水,呼吸著泥土的氣息,說說笑笑播下了新一輪的希望。

整整兩天,鄭老伯家新修的梯田裏種滿了山戎,江濤期待著幾個月後的豐收。

南山岔人跟著鄭老伯一家煮鹽、修梯田嚐到了甜頭。在他們眼裏,剛公子雖然身世有點神秘,但絕不是他們想象中的那種紈絝子弟花花公子,而是個很在行的莊農人,腦瓜殼開竅,肯吃苦能耐勞。

大家都相信跟著這攢勁後生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跟著江濤修了梯田的幾戶人家,老早就打聽著頭茬種啥作物。看著江濤搖著耬,山戎籽颯颯淌到土裏的那一刻,他們就已經迫不及待地向剛公子預訂山戎種了。

還好,江濤的山戎種剩了一麻袋。他將這些種子分給了那幾戶人家,他不收他們的銅子,隻想大夥在農閑時到鹽坊做一兩天工,種子錢就算抵平了。

清明的早晨,鄭老伯說年年歲歲此刻一到,萬歲爺都要在皇宮裏親手給大臣們賜新火。他也拿了火鐮,

打出新的火花,噗嗤噗嗤點燃灶膛裏的幹柴。

“老頭子,今年的桃花開得早,桃花粥熬不成咧。”

“我看榆錢兒結得蕃著呢,讓剛公子領著允兒去捋點,咱們今兒個熬榆錢粥嚐嚐鮮。”

“喂,剛大哥聽見了嗎?阿爺讓咱倆捋榆錢去哩,榆錢粥可好吃咧!”

大自然從來都不吝嗇,清明時節的大山裏,金燦燦的榆錢結滿了一樹又一樹。各家各戶大人娃娃們,挎著籃子,提著籠子,背著背簍,圍著大榆樹捋榆錢。

饞嘴的孩子們爬上樹杈,邊捋邊往自己嘴裏塞。滿嘴滿嘴嚼著,綠色的汁液咕嘟咕嘟咽下肚子。

吃過了榆錢粥,鄭老伯張羅著上墳的事。鄭老伯說自己原籍河東道,祖父因逃避戰亂而流落至此。

老伯提了籃子,裝滿一串串麻紙剪成的錢兩,帶上香火、清酒、粗茶等祭品,領著兩個兒子到東山梁去上墳。

江濤沒有一塊去,他想到了自己的父親。

“剛大哥,你也要上墳去吧?瞧,我準備好了祭品。”

江濤感到很驚奇,他沒想到允兒這麽在乎自己,這麽有心眼,心裏對允兒充滿了感激。

“呃——,謝謝允兒,可我不知道先人的墳在哪裏?”

“我娘年年都回不去給姥姥上墳,我們就跪在十字路口,朝著姥姥家的方向燒紙磕頭哩。”

“噢,允兒,我要去一個地方,你隨我去嗎?”

“嗯。”

允兒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