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仍以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委。紮根大別山,與蔣軍白崇禧二十多萬大軍周旋。針對白崇禧的“向心合擊”戰術,劉伯承采取了“敵向內、我向外;敵向外,我亦向外,將敵牽到外線。以小部牽製大部,以大部消滅小部”的深富毛澤東戰略思想的戰術,即先拖散敵人,然後分而殲之。如此與豫皖鄂邊區的陳謝大軍、豫皖蘇邊區的粟裕大軍互相配合,經略中原,成為牢牢釘在蔣介石背上的芒刺,使其寢食難安。

蔣介石是頑固相信“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古訓、墨守成規不識變通的紙上談兵之徒,所以他無論如何艱難也要把劉伯承驅逐出大別山,或消滅、或趕出中原。否則他就睡不著覺。

但他同時也從一年多來大量損兵折將換得了一些寶貴的教訓:千萬要防範共軍對國軍主力的引誘和分割,任何時候都須把部隊牢牢扣成一台機器,決不貪圖一時的小勝而須臾分散。重點進攻山東時這個戰術本來推進得很好,可後來張靈甫急躁冒進,以致太阿倒持,給了粟裕機會。創劇痛深啊!蔣介石學精靈了。他為了對付劉伯承、陳謝、粟裕三支互為聲援的大軍,調集國軍優勢兵力於中原戰場,在徐州陸總和國防部長九江指揮所之下,設置八個綏靖區以加強防禦重要的點、線;以六個機動兵團對共軍實施進攻,避實就虛,在各個戰略要點之間往返馳援。

劉、陳(賡)、粟三路大軍雖遙相呼應,畢竟是分開作戰,急切之間很難統一行動。如此分開作戰,各自兵力有限,與蔣軍交手時隻能瞅小的收拾。而在蔣介石的“機器”戰術下,很難找到分散的“零件”。中原戰局就這樣僵持下來了。雙方勢均力敵,你奈何不了我,我也奈何不了你。

粟裕苦苦思索怎樣改變這種僵局。

最高統帥毛澤東也在作這樣的戰略思考。

粟裕的結論是:“我軍必須高度集中兵力,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方能逐次殲滅敵軍主力,迅速改變中原戰局。”

粟裕將這一思考,擬成一份短電發給中央。

毛澤東的結論是:從中原戰場上抽調部分主力,渡長江南下,威脅兵力十分空虛的寧滬杭地區。那一帶除了是國民黨的老巢,還是財賦所出之區,蔣介石不可能不從中原抽調主力回援。如此,則中原僵局可破,蔣軍在回援江南過程中亦可頻頻出現我軍可以利用的戰機。

在這個過程中,一九四七年十二月,粟裕指揮華野兵伐中原的部隊和陳賡、謝富治兵團,發動平漢路戰役,輕易吃掉了蔣軍三萬兩千人。這更堅定了他關於集中中野(劉伯承)、華野、陳謝兵團打大殲滅戰的思考。

毛澤東的思考也在趨於成熟,而且已具體到準備讓粟裕率三個縱隊下江南創建新區;華東軍區部隊、華野留下的部隊以及當前中原戰局則交給華東局書記、華東軍區政委饒漱石負責(陳毅已較長時間一直在中央“以備谘詢”)。

恰值此時,大別山的劉伯承急電中央告急,稱處境十分困難,請求友鄰部隊趕快設法“調走”部分蔣軍以減輕壓力。陳訴中原野戰軍減員甚多,“部隊極不充實,彈藥亦漸感困難。如無友鄰協助,至少將(敵)十一師調走,(因為此刻我軍)部隊集結均發生困難。”[1]

中野的危局,促使毛澤東加快部署襲擾江南的步伐。他電令粟裕,率華野三個精銳部隊十萬人渡江南進,作出兵伐寧滬杭的姿態,“興風作浪”“勢將迫使敵人改變部署,至少吸引敵軍二十至三十個旅回防江南。”[2]

如何解決大別山困局,粟裕的看法與毛澤東相反;他仍堅持認為三路大軍統一指揮,在中原地區打大殲滅戰甚至特大殲滅戰才是根本解困之道。

粟裕牢記當年毛主席的教導,沒有全局意識,就不能做好局部工作,多年來總是把自己所負責的局部,放到戰略全局去考慮。他現在思考的問題其實在山東戰場就困擾著他了。孟良崮戰役以後,蔣介石吸取了張靈甫冒進的教訓,加強了原定的各部緊緊靠攏,嚴禁獨自冒進的大軍運動策略,華野部隊再沒有找到打殲滅戰的機會。粟裕想,隨著戰爭的發展、敵我力量的消長、敵人行動策略的變化,我軍要想打破僵局,一塊零件一塊零件地蠶食已無機會,隻有整塊吃掉一台又一台的大機器,也就是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才行;而要如此,單靠一個方麵軍顯然不行,必須集中更大兵力並統一指揮。中原戰場目前的困局更堅定了他的看法。

粟裕執筆寫就了一份比此前發出的短電詳盡得多的電報稿,一千四百多字。但卻沒有發出去,反複斟酌修改之後,交給他的直接領導饒漱石看。

一份一千多字的電報,饒漱石看了一個多鍾頭,眉頭深深鎖住了。最後,擔心地看著粟裕說,你的意見,我沒有把握;但是我看得出來與中央的決策是完全對立的。我想,可不可以暫緩拍發,再作深入思考。以後如果確認自己的意見沒有錯,那時再發給中央。這樣可以嗎?

粟裕接受了饒漱石意見,把電報稿放進了公文包。

十二月十日,毛澤東致電粟裕(並告劉鄧),隻幾十個字。電文肯定了粟裕主張直接配合大別山作戰的意圖、部署;同時明確指示“目前時期華野仍以打中等規模之仗為有利;如敵集中強有力兵團向你們攻擊,仍宜避開,別求機動。”[3]這顯然否定了粟裕關於打大殲滅戰的主張,也隱含了中央要堅持華野出兵襲擾江南的意圖。

一九四八年一月,遵照中央軍委指示,粟裕率華野司令部和四個縱隊,集中河南省的許昌、臨潁、漯河休整,開展中央規定的新式整軍運動。

在這個階段,應當如何打破中原戰略僵局,他有了較多空閑進行更深入縝密的思考。從起草那份一千四百多字長電那天算起,過去四十多天了,中原戰局沒有大的改善,大別山處境更加困難了。麵對蔣介石更為集中的兵力,華野、中野、陳謝兵團依舊分開行動,連打中等規模的殲滅戰的機會也越來越找不到了。粟裕反複思考,下了決心。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二日,他在原電報稿後加上十六個字:“管見所及,鬥膽直陳。是否有當,尚盼裁示。”然後交給機電室即發中央。

電報是以地支代月、韻目代日。一日為“子”,二十二日為“養”,故史家稱這份電報為“子養電”。

毛澤東沒有回複“子養電”的主張,卻另發一短電催促他做好奔襲江南的準備。

這態度其實很明確了。

三天後,粟裕複電毛澤東,重申“子養電”的觀點,將他的建議進一步深化。他認為,在近一段時期內,將中原戰場的中野、陳謝兵團、華野統一指揮,采取忽集忽分的戰法,打幾個大殲滅戰是可能的。誠能如是,必將改善中原整體局勢,加速解放戰爭進程。

毛澤東召集中央書記處開會,討論粟裕的建議。最後的結論是堅持中央原來的決定,粟裕仍須積極準備率領三個甚至四個精銳縱隊到江南翻江倒海,相機創建新區,以吸引中原敵軍回援寧滬杭。為了不挫傷粟裕積極性,毛澤東執筆起草的複電語氣委婉,有點諄諄教誨的味道,還略含討論之意。

粟裕讀了毛澤東的複電,又去向饒漱石匯報。

饒漱石捧著這份很短的電報研究了半天,最初雙眉緊鎖,後來眉舒目展,籲了一口氣。他認為,毛主席堅持原決定,是因為我軍三個縱隊下江南確實是個撒手鐧,乃兵書上所謂“攻其必救”;寧滬杭受到威脅,蔣介石不調兵拱衛是不可能的。而最能有效、快速增援江南者,隻有九江指揮所、徐州陸總所屬的中原部隊,其他地方遠水不解近渴。但是,主席也定然看出了你建議在中原打一兩個大殲滅戰同樣具有一定道理,這從他電報的語氣可以看得出來。我建議我們一方麵遵照中央決定積極做好三個縱隊下江南的準備,一方麵你再把暫緩過江而先在中原打一兩個大殲滅戰的設想進一步考慮得完善些,把留在中原打大殲滅戰的可能性、好處想透,然後繼續向主席稟報。不用有什麽顧慮,大膽闡述自己的主張,毛主席從諫如流,我相信最後會采納的。

三個月後,他再次致電中央,建議華野三個縱隊暫不過江,留在中原與中野、陳謝兵團合作,在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他強調,如此則可以迅速改變中原僵局。為讓毛澤東認同自己的觀點,他在電報中描繪了一幅美麗的遠景。他說,如果中央同意自己的建議,那麽打完第一個殲滅戰後,“除以一部相機攻占濟南外,主力則可進逼徐州,與劉鄧會師,尋求第二個殲滅戰。”[4]

這份電報發出之後,距事實上的“第一個殲滅戰”不過兩個月(即以攻占開封為重心的豫東戰役,一口吃掉蔣軍十萬人);距“第二個殲滅戰”僅五個月(即攻占濟南,一口吃掉蔣軍十萬五千人);距淮海大戰僅七個月。粟裕在電報中的“預計”不久竟全部成為現實。所以筆者有理由認為,粟裕這份電報事實上成為淮海戰役最早的戰役方向與戰場設想了。

粟裕一再致電堅持自己的觀點,引起了毛澤東的深思與重視。他不能不自省是不是輕視了我軍當下在中原打大殲滅戰的能力?他決定命粟裕到中央來,當麵詳談他的戰略理由。

四月二十一日,毛澤東致電饒漱石、粟裕以及剛從中央回華東軍區的陳毅,叫他們到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城南莊開會,商量戰略問題。

四月二十五日,毛澤東致電西柏坡的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提議召開書記處會議,議題包括華野的戰略方向問題。

粟裕在城南莊剛住下來,馬上就去見毛澤東。他想早一點探得毛澤東對自己建議的態度,是否有所改變。

江青正在院子裏掃地。見粟裕走來,向他敬了個軍禮,說:“粟總好!”

粟裕趕忙還禮說:“江青同誌好呀!”

毛澤東聽到粟裕來了,馬上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大步走出屋子。在院子裏迎到了粟裕。毛澤東會見黨內同誌,從不走出門迎送,今天是一次破例了。

粟裕趕忙立正,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激動地說:

“主席,終於見到您了!”

毛澤東握住他的手,久久不放。臉上粲然笑著,說:

“歡迎你呀,粟裕同誌!”又細細打量粟裕,深情地說:“十七年了,十七年沒有見麵了呀!沒有什麽大變化,就是老了一點,畢竟步入中年了嘛。”

“是的,十七年不見了,時間好快呀!主席身體很好,精神健旺,華野的同誌們知道了會很高興的!”

“華野打了那麽多漂亮的大勝仗,我和中央都很高興!回去以後向華野全體指戰員問好,說我和中央很想念他們呀!”

“我一定傳達主席的厚意!”

“華野同誌們從七戰七捷以來,為黨和人民建立了一個又一個功勳,聲名遠播中外,連斯大林、杜魯門都為之嘖嘖稱奇呀。這當然首先要歸功於流血流汗的廣大指戰員,但是沒有你粟大將軍的神機妙算也是不行的!”

“粟裕今天如果也有尺寸之功的話,那是得益於主席當年的教導啊!”

“啊?此話過了吧?哈哈哈。”

“在龍江書院主席給我們講,練兵首先練政治,要把‘支部建在連上’;在天子棟主席給我講‘十六字訣’,粟裕終身受益啊!”粟裕說起當年事,不禁心馳神往,感慨良多。

“啊,都過去二十年了,你還記得那麽清楚!”毛澤東也動了感情。拉起粟裕的手往屋裏走。“別光顧說話,我們進去吧。”

“解放戰爭開始以來,主席發給我的每一份電報我都抄錄在專門的本子上,常常對照相關的戰役,仔細閱讀、琢磨,每一次都有收益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主席的教導,就沒有粟裕啊!”

毛主席哈哈大笑起來,不斷搖頭擺手。“言重了,言重了!粟裕同誌太謙虛了嘛!”

在用作辦公室的小屋子裏坐了一個多小時,江青操持的家宴開始了:一大碗紅燒肉、一大碗辣椒炒雞塊、一大碗燉羊肉,外加小米飯和河北特有的地瓜燒酒。

第二天,饒漱石、陳毅、粟裕參加了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

毛澤東說:“這次把華東軍區的三位領導同誌請來,主要是希望詳細聽聽粟裕同誌的意見。粟裕同誌進步很快,不負中央所望,指揮了不少成功的戰例;而且一直在第一線,最了解部隊情況,最了解戰場實際,所以最有發言權!中央決策應該多聽聽你的意見,杜絕閉門造車之弊!”

朱德笑嘻嘻說:“粟裕同誌,不用客氣,你就再‘鬥膽直陳’一次嘛!”

朱德打趣的話,引得在場的書記們都哈哈哈笑起來;在場的工作人員也都一個個忍俊不禁,翕開了嘴巴。

粟裕看了看幾位書記,說:“我最擔心的是自己偏居一隅,不了解全局,幹擾了中央決策,影響了大局,那怎麽得了!”

毛澤東擺了擺手,微笑道:“你思考了幾個月,我相信一定有真知灼見,大膽說出來,不要有顧慮,不要有保留!什麽‘鬥膽直陳’;直陳是很好的,‘鬥膽’就言重了!”

大家又笑了。

粟裕也笑了,感到輕鬆了許多。

粟裕接過工作人員送上的指示杆,站到壁掛式地圖前,向書記們陳述他的思考。

他首先詳盡地匯報了華野三個縱隊渡江南下的各項準備;然後講他幾個月來反複思考的暫不過江,在中原打大殲滅戰的建議。

五位書記都在認真地傾聽,主席有時還往麵前的本子上記一點什麽。軍委的三位文員則各自在大記錄本上筆不停揮地記錄粟裕的每一句話和後來別人的插話。

粟裕第一次參加這樣最高層的會議,經曆這樣的場麵,最初有點緊張,拘謹,後來也就適應了。他說話不疾不徐,吐字清楚,盡量少用湖南土音,恰到好處地借用地圖配合自己的講解,大家聽得很清楚。

他說,中央去年十二月會議的決定我舉雙手擁護。我們當前的一切思考、一切運籌、一切行止,都是為了貫徹中央會議精神,加速解放戰爭勝利進程,盡快實現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偉大目標!

毛澤東微微笑了一下,他明白粟裕的良苦用心。粟裕首先強調這個大前提、總目標,是為了說明軍委的分兵南進決策和他粟某人提出的暫緩渡江,在中原打一兩個大殲滅戰的主張,都是為了貫徹中央十二月會議精神。

毛澤東的猜測當然不會有誤。粟裕接下來開始分析、比較兩種戰略,哪一種更有把握加速戰爭進程,實現中央的戰略目標。

粟裕認為,為了改變中原戰局,進而協同全國戰場徹底打倒蔣介石,中野、華野、陳謝兵團還須同蔣軍展開幾次大的較量,消滅其數十萬人、上百萬人,這個目標才可能實現。當前,在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的條件正在成熟。在中原戰場上,華野有十個主力縱隊、兩廣縱隊、特種兵縱隊約莫四十萬人,還有十多萬地方武裝;加上中野、陳謝兵團,兵力是足夠的。隻要統一指揮,集中兵力,打大規模殲滅戰我們是辦得到的。黃淮地區地勢平坦,交通發達,便於敵人馳援;但是這種便利如今是敵我“鹹共有之”。我們有三百輛美製“道奇”大卡車、六百多輛蘇製“吉爾”大卡車,轉兵也可與敵人一比高下;特種兵縱隊的坦克速度也不差。敵人雖然在中原集結重兵,而重要的點和線的防守成了他們沉重的包袱,致使其機動兵力減少了很多。我軍可以充分利用敵人這一弱點,設法調動敵人,創造殲敵戰機。華野在中原新創的解放區在華東局精心經營下,基礎十分紮實,又背靠山東、晉冀魯豫老解放區,能夠及時得到人力物力支持,前線部隊可無後顧之憂。這些都是我軍在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的有利條件。

如果我三個縱隊南進江南,確可調動中原敵軍回援;但是調動不了敵人在中原戰場上的四個主力軍。

這時,軍委副主席、軍委參謀長周恩來神情冷峻地插話問道:“為什麽?”

粟裕愣了一下才回答周副主席的詰問。敵人這四個軍(整編師)戰鬥力強於蔣軍所有部隊,是中原敵軍骨幹。其中五軍、十八軍是蔣介石嫡係,機械化程度很高,到江南水網地區難以發揮優勢,蔣介石不太可能調這兩個軍回防江南;七軍和整編四十八師是桂係,白崇禧好不容易把它們調到自己身邊,絕不會同意蔣介石將它們調出九江指揮所序列。如果調不走敵人這四支主力部隊,我三個縱隊又離開了中原,則中原戰場勢難組織打大殲滅戰,戰爭進程也可能因而放緩。

周恩來又插話,“江南乃國民黨財賦所出之區,寧滬杭———特別是南京,又是他們的老巢,命脈所係!我華野三個縱隊十萬之眾渡江南進,又是聲名赫赫的粟裕統率,國民黨高層、蔣介石不慌亂是不可能的!以蔣介石性格,老巢周圍突然有三隻猛虎逡巡,他還會去考慮什麽江南水網優勢難以展開嗎?恐怕他會把中原至少三分之一部隊調回江南來,否則他就得考慮暫時離開南京了!至於粟裕同誌上次提到的大軍南下,後勤接濟困難的問題,我想指出的是,我軍以往曾有多次無後方作戰,不也闖過來了嗎?最近的戰例是劉鄧千裏躍進大別山也是無後方作戰,最後也站住了腳跟嘛!我提出這些疑問,絕不是否定粟裕同誌的主張,乃是拋磚引玉,希望粟裕同誌、同誌們打開思路,做更全麵更深入的思考!”

粟裕說,周副主席指教得很對。我也擔心自己看問題陷於一隅之見,會幹擾中央的重大決策。我隻是把自己的愚見坦陳中央,供中央選擇、決定。至於中央命令作好下江南的準備,我們已經完成,隻待中央一聲令下,就可出發!

最後,粟裕放下了指示杆,向在場的領導們敬了個標準的軍禮。說:

“主席,各位首長,我匯報完了。”然後回到了座位。端起茶缸,喝了一大口阜平老蔭茶。

會議室沒人說話。此時無聲勝有聲,五大書記和列席的饒漱石、陳毅、聶榮臻都各自在思考華野三個縱隊過江與不過江兩種策略各自的優劣。

毛澤東吸完一支煙,把尚燃著的煙頭權當火媒點燃了另一支煙,深吸了一口,徐徐吐出煙霧。他也沉悶了好一陣,這會兒才瞅著粟裕說:

“你說的大殲滅戰,能有……預計能有多大的規模?我是說,一仗能消滅多少敵人,你有沒有個粗略的估計?”

主席提出這個問題,粟裕覺得有門。抑製著興奮,站起來說:

“報告主席,我的估計,一仗應殲敵十萬、二十萬,還可以更多!”

毛澤東招手示意她坐下,和顏悅色地叫他自由討論問題,不必太拘謹。

“能夠像你粟裕同誌說的那樣,在長江以北大量消滅蔣軍主力,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事了!可以減少我軍遠途奔襲江浙可能付出的代價,何樂而不為呢?可是……”

會場上又是一陣長時間的沉默。

周恩來小聲地對毛澤東說:“要不,休息一會兒再接著討論吧?”

毛澤東瞅了他一下,明白了他的意思,點了點頭說:“好吧。”

周恩來宣布休會半小時,書記處同誌留下。

毛澤東補充了一句,小姚(饒漱石)也留下。

書記處繼續開會。

研究的過程中,書記處四位書記都認為毛澤東主張華野三個縱隊下江南,就像一柄利刃刺入敵人心髒,敵人不手忙腳亂是不可能的,不慌忙從中原抽調大軍回防是不可能的。一旦如此,種種戰機也就出現了,何愁中原僵局不能打破呢?所以堅持主張照毛澤東原定方略進行。

毛澤東搖了搖頭:苦笑道:“無論下江南也好,留在中原打大型殲滅戰也罷,都要由粟裕來指揮!他這個司令官對下江南不樂意,總想在中原一兩口吃成大胖子,你勉強讓他去幹,主觀能動性不容易發揮,不好!”

周恩來問道:“換將如何?”

毛澤東癟嘴搖了搖頭:“誰來換?事實已經證明,軍事上陳毅不行!其他同誌能在軍事上超過粟裕的,除了林彪,我還沒有看到!何況粟裕是我們從最基層培養起來的將領,政治上過硬,軍事上天資過人,正應該讓他挑更大的重擔,經更大的風雨,決不可換!何況他堅持的中原大殲滅戰也不無道理,優勢也不會太遜於江南擾敵!”

朱德說:“主席說得對,主將心裏有疙瘩,勉強他去幹,積極性畢竟差一些;我們不妨順他一口氣,就依他的主張,留在中原打空前規模的大仗!把中野、陳謝、華野的實際指揮權都交給他!”

毛澤東拍了一掌桌子說:“老總說得對,我們就順他一口氣,讓他們打一兩仗,看看再說!”

饒漱石趁熱打鐵,望著毛澤東說:“主席,陳毅在華野並沒有多少實際的軍事責任,而粟裕的職務也一直是副職,這個可不可以有所調整?”

劉少奇點頭說:“小姚說得對!”

毛澤東沉吟了一下,說:“陳毅到中原軍區擔任副司令員如何?華野的司令員、政委由粟裕繼任吧!”

周恩來眉頭深鎖,望著毛澤東說:“主席呀,這個……再斟酌一下吧?”

毛澤東說:“唔。恩來,我知道你的顧慮!問題在於,個人情緒,必須服從革命利益,我想陳毅同誌會想得通的!怎麽樣,就請你去向他解釋一下中央的苦心好不好?”

休會結束,再次開會。

毛澤東待大家陸續進場坐定以後,笑嘻嘻瞅著粟裕,說:

“粟裕同誌,怎麽樣,還堅持自己的意見嗎?”

粟裕站起來,望著毛澤東,說:

“中央不論做出什麽樣的決定,我都堅定不移地執行,保證完成好;但是我個人還是認為分兵南進不如在中原集中兵力打大仗優勢多!”

“好!既有堅定的黨性,又不唯上,難能可貴!這就是粟裕!”毛澤東由衷地讚美道。“現在請恩來同誌宣布中央的決定!”

周恩來說,書記處反複研究,當麵聽取了粟裕意見,也征求了華東局書記饒漱石同誌意見,決定同意粟裕建議,華野三個縱隊暫不過江,留在中原參加在黃淮地區殲敵。

書記處擴大會結束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找粟裕談話。

毛澤東對他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堅定不移服從中央的原則性做了充分肯定,說真正的馬列主義者就是要樹立和發揚這種精神。中央要求你們在中原地區用八個月以內時間殲敵十二個旅。為了完成這個任務,中央征求了華東局意見,決定對華野的領導班子做重大調整。具體而言就是陳毅同誌、鄧子恢同誌到中原局、中原軍區工作,不回華野了;今後華野由你負責,接任司令員兼政委。你有什麽意見,可以坦言。

粟裕大吃一驚,馬上提出異議,要求陳毅不調離華野。

毛澤東問他理由是什麽?

他說不出具有說服力的理由,就隻堅持要求陳毅不脫離華野。

毛澤東似乎猜到了他的心思。與朱德、周恩來當即商量,然後決定:陳毅原職暫且不免去,但必須到劉鄧那裏工作;粟裕以代司令員代政委身份主持大計。

[1] 江蘇省委黨史辦編《粟裕年譜》,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頁 。

[2] 逄先知《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271頁 。

[3] 《毛澤東軍事文集》卷四,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43頁 。

[4] 《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5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