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幸得黃石公指點,熟讀各家兵法

接著的幾天,韓信都專心研讀《太公兵法》,有一天晚餐後,韓信對張良說:“我閱讀《太公兵法》,尚有一些不太懂的地方,我想向黃石公本人請教,不知道能否尋訪到這個人。”

“經過一番探訪,我已知道了黃石公的住處。我一直沒有把這個秘密告訴您,好吧,明天一早我們一同去訪問黃石公吧。”張良說。

第二天清早,張良、韓信、項伯三人經過一番打點,便離家前往山中,尋訪黃石老人。黃石老人在深山中修道,從事煉丹和辟穀等活動。必須攀越崇山峻嶺、越過萬丈深淵,才能尋覓到他的蹤跡。

張良等人登上了一座很高的山,他們回過頭來,隻見山下的河流像一條帶子,蜿蜒地流過肥沃的田野,山下的村莊現在看起來,比幾塊磚頭大不了多少。

一條深穀橫在他們麵前,要越過這條深穀,必須通過深穀上的一座用繩索編成的橋。張良在前領路,走到橋跟前,抓住橋兩邊的導繩,敏捷地向前移動著,韓信和項伯小心翼翼地走上了橋,他們腳踩著繩索,眼睛不敢往下看。仿佛覺得半朽的繩索承擔不住他們三人的重量開始斷裂了。

繩索橋在猛烈地搖擺著,張良已經到了對岸,項伯也一個箭步衝到了對岸的支柱旁,韓信仍在橋上,一步一步往前挪移,橋的擺動越來越厲害了。張良在對岸向他伸出一雙手,韓信向前一躍,一把抓住張良的手,終於到了對岸的安全地帶。

韓信生長在大河旁,不善爬山,張良的故鄉是山地,他的攀登技術比韓信強多了。

他們休息了一會兒,然後又開始前進。

他們通過一段滿布棱角鋒利的岩石的危險地帶後,走到了一個大山洞。陽光從山洞拱頂上的一道裂縫中射進來,照亮著山洞。山洞口,一隻沸騰的鍋正放在熊熊的柴火上。鍋裏熬煮的是丹藥。張良從袋裏取出一根火把,在柴火上點燃,然後,照著路,走進陰暗的洞內。

山洞又潮濕又陰冷,但洞裏的景象呈現出一種神聖的氣氛,奇怪地使人增強了信心。在火把的光亮下,他們看見麵前有一堵刻滿像蝌蚪文字的石壁,地麵上堆滿了竹簡,上麵都刻滿了文字。火把的光亮往洞中深處移動,並射向遠遠的洞角。這時,黃石老人出現了。乍看上去,他像是一尊雕像,非常安詳鎮靜。韓信和項伯兩人都因驚訝而嚇了一跳,張良因早就見過,所以並不感到驚奇。

黃石老人明顯已過古稀之年,但一點也不顯老,他身上的皮膚呈古銅色,周身上下顯現出仙風道骨。他的一雙眼睛,既閃爍著高齡的智慧,又閃爍著青春的火花,他的聲音洪亮,似乎發自他周圍的岩石。

“良兒,我知道你會來尋訪我的,我們之間有緣分呀!我要你細讀的《太公兵法》,你讀得怎麽樣了?”

“師父,我得此書後,閱讀了四年,收獲不小。現在我想把自己近來常常思考的幾個大問題,提出向師父請教。”張良說。

“你能認真閱讀此書,我很高興,這本書將使你富貴終生。一旦天下有變,你可以為王者師,運籌決勝。你有什麽問題可以提出,我將盡量為你解答。”黃石老人說。

“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張良問道,“要用什麽樣的收攬人心的方法才能使天下人誠心歸順呢?”

“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能讓天下人同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得到天下;獨占天下利益的,就會失掉天下。天有四時變化,地有財富生長,能與天下人共同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的,就是仁愛;仁愛在誰身上體現,天下就會歸順誰。能夠使人們避免無謂的死亡,解除人們的苦難,消除人們的禍患,解救人們的危機的,就是有德行的人;德行在誰身上體現,天下人就會歸順誰,能與天下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的,就是有情有義的人,情義在誰身上體現,天下人就歸附誰。每個人都厭惡死亡而樂於生存,都喜愛仁德,都追求利益,因此,能使天下人獲得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在誰身上體現,天下就會歸順誰。”黃石老人說。

“弟子懂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張良點頭說,“我的第二個問題是,一個賢明的君主應該如何執政呢?”

“國家禍福在於國君賢與不賢,而不在於天命的變化,”黃石公說,“賢明的君主處理政事要安詳、穩重、冷靜,要寬柔有節,胸有成竹;待人要多施與,而不與人爭利。君主不可輕率許諾,不可輕率拒絕。輕率許諾,就會失去原則;輕率拒絕他人意見,就容易閉塞言路。君主應像高山一樣,讓人仰望而看不到峰頂;要像深淵一樣,讓人不可測其幽深。君主必須洞察一切,不做昏君。君主如果能利用天下人的眼睛去觀察,就沒有察不清的事物,能利用天下人的頭腦去思考問題,就沒有考慮不周詳明白的事情。四麵八方的意見、情況都集中到君主那裏,君主就會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弟子明白了,要同時聽取各方麵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張良說,“我還有一個問題,統治國家掌管萬民的君主,為什麽又會失掉國家和人民呢?”

“這主要是用人不慎的緣故。國君能做到親近君子,遠離小人,國運就昌盛,如果親小人,遠君子,國家就衰微。君主應使德才兼備的賢人居上位,使不肖者居下位,選用誠信的人,驅逐奸偽的人,嚴禁暴虐百姓,製止奢侈風氣。在選拔人才方麵,應堅持六項標準,這就是:仁愛,正義,忠實,誠信,勇敢,謀略。有些君王喜歡用世俗所稱讚的人,因而得不到真正的賢才。他們以為世俗所稱讚的就是賢才,世俗所詆毀的就是不孝之徒,這麽一來,朋黨多的就會得到重用,朋黨少的就會被排擠。奸邪勢力就會結黨營私而埋沒賢人,忠臣無罪而被處死;奸臣則以虛名欺得爵位。因此,世道會更加混亂,國家也就不可避免走向危亡。”黃石老人說。

“弟子懂了,暴秦行苛政日久,失去了民心,不久將亡國,代之而起者應以吊民伐罪的心情收攬民心,才能得到民眾的協助。不久必有一場群雄並起爭奪中原的大戰,要想削平群雄,統一中原,收攬人才是首要大事,誰能得到第一流的將相與參謀人才,並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誰就能奪得勝利。”張良說。

“你剛才提的問題問得很好,與即將到來的群雄逐鹿中原關係甚大。不久之後的局麵是,秦失其鹿,群雄共逐之,可最後鹿死誰手呢?這不取決於戰場上一城一地的爭奪,而在於手無縛雞之力的參謀人員的謀略。也許會出現這樣的怪事:在戰場上叱吒風雲、運兵如神、百戰百勝的千軍萬馬的統帥最後卻落個全盤失敗的下場,而一個本身並非將才、在戰場上百戰百敗、出身寒微者卻取得最後勝利,成為一個強大王朝的開國帝王。為什麽會有這樣的令人不可思議的結局呢?這主要是因為現在的戰爭與上古截然不同,上古的戰爭隻要誰的膂力強就可得勝,而現在的戰爭是謀略戰和政治戰,戰士和將軍隻是棋盤上的棋子,而下棋者卻是離戰場千裏之外、身處帷幄之中的參謀人員,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戰場上兵將的膂力,而是雙方謀略人員的大腦。良兒,你熟讀了我送給你的《太公兵法》,活學活用,定能為王者師,在未來的戰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黃石公語意深長地說。

隨後,張良把韓信和項伯兩人介紹給黃石公,黃石公一見韓信魁梧的相貌,便十分驚訝,他的注意力全集中在韓信的身上,項伯則露出不屑一顧的神色。

韓信見黃石老人總是盯著自己看,有點不好意思,開口說:“小生韓信,拜見先生,請先生指點迷津。”

黃石公繼續目注韓信,並不做聲,忽然向身邊的張良低聲道:

“良兒,你精研相人術,你看此人如何?”

張良聞言,沉吟片刻,才向黃石公低聲說:“觀其相,不過封侯,觀其骨骼神髓,卻貴不可言。猶如渾金璞玉,隻要雕琢打磨得法,其成就當無可限量。”

黃石公一聽,不由欣然一笑,向張良微一點頭,稱讚他的判斷準確無誤。然後忽然向韓信說:“小兄弟,你目下晦運當頭,到處尋求容身之所,皆被冷落,難展大誌。但總有一天,你會時來運轉,大展宏圖,求貴得貴,求富得富。你平生的抱負都可伸展。你的優勢都可以得到發揮。百戰百勝,所向披靡。”

過一會兒,黃石公附耳向張良說:“他雖然壯誌能酬,大富大貴,榮歸故裏,但大貴之後即大凶格,看來這大富大貴也並不好受也!”

“您說的大凶格指的是什麽?”張良同樣耳語問道。

“恐怕難逃血災之劫!天數如此,夫複何言?良兒切勿以此輕泄!”黃石公輕聲說。

韓信見他們倆交頭接耳,知道是在議論他,但又不知道他們談話的內容,便在黃石公麵前噗地跪下,懇求道:

“先生本事驚人,萬望先生不嫌韓信淺陋,收韓信為徒,傳授韓信帶兵統帥之學!”

黃石公慌忙起身避開說:“韓兄弟這拜師之禮,黃石公絕不能受也!”

韓信一聽,不由滿臉失望。

張良代為求情道:“韓兄弟一片誠心,師父既已判斷他乃滅秦之將才,為甚卻拒絕收他為徒?”

黃石公說:“黃某自知吾之本命隻有一徒之緣,逾此求者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因此自收良兒為徒之後,吾已根絕受人師禮之念矣!至於韓兄弟之請求,也並非惟有通過拜師才能滿足,彼乃大轉折中一關鍵人物,沒有他,未來的中原角逐無法收場,上天已降大任於他。我黃某助他一臂,乃順勢而為罷了!”

韓信聽他的口氣,知道黃石公雖不肯收他為徒,但已答應傳他“帶兵統帥”的妙法,心中不由驚喜過望,連忙向黃石公以晚輩身份拜謝道:“前輩栽培之恩,韓信日後但有所成,必厚以圖報!”

黃石公淡然一笑道:“韓兄弟不必謝我,你與我相遇是緣,我傳你天機兵法亦是緣,彼此皆大轉折的參與者而已,說什麽圖報之虛妄事哉?”

沉默了半晌,三人都等待黃石公的指示,無聲地站立著。終於黃石公又開口說話了:“在我傳授兵法之前,先有一言奉告你們三人。”他一一打量站在他麵前的三位後輩,繼續說:“知道自己的無知,這才是真知,智者摒棄驕矜,不求爵祿,一切聽任自然。自然乃萬物之母,萬物皆受製於自然。許多人都想征服世界,征服自然,但人必須在征服自然之前,先征服自己。”

三人默默地聽著,各有各的體會。

從這天起,張良、韓信和項伯三人就住在山洞裏,跟隨黃石公學習功課。三人的功課各自不同。韓信學的是“天機兵法”,主要是如何指揮千軍萬馬的戰陣演變之法。張良學的是“文韜”,即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謀略。項伯學的是“虎韜”,多是有關如何衝鋒陷陣、消滅敵人的戰術。

黃石公傳授韓信的天機兵法,亦即當年九天玄女傳授給黃帝的兵法。其中包含的兵法的玄妙,當真鬼神莫測,精妙至極。

據傳說,遠古之時,炎黃子孫的老祖宗黃帝,與魔王蚩尤戰於涿鹿,黃帝不敵蚩尤的魔法,九戰九不勝,後得到《九天秘笈天機兵法》,於是萬戰萬勝,大敗魔王蚩尤,中華炎黃子孫的偉業,因此而得萬世弘揚。

後來齊國軍事家孫武和孫臏亦得此“天機兵法”,遂運籌帷幄,百戰百勝,成為一代兵法大師。

黃石公也是齊國人,有幸從孫臏後人那兒獲得天機兵法真本,韓信有緣分在這仙洞中與黃石公相會,黃石公親授他天機兵法,因而造就了他成為一代用兵奇才的根基。

令黃石公暗暗稱奇的是,韓信似乎天生是軍事奇才,他的悟性之高,連張良亦稍有不及。因此不到一月時光,黃石公傳授與韓信的天機兵法,韓信竟已領悟十之八九,就連最深奧的戰陣演變之法,黃石公隻需略加指點,韓信即能領悟其中的精義要旨。

張良見韓信進步神速,心中亦感欣然,禁不住私下向黃石公求情道:“韓兄弟於天機兵法之道,悟性之高,天下罕見,既然如此,師父何不一並傳授他‘文韜’課,使他懂得有關政治、外交和人際關係的學問,豈不更好?”

黃石公一聽,便微歎口氣說:“我對他的悟性亦暗感驚異,他果然不失為天機兵法一道中的奇才,可惜僅此而已。他是個典型的單方麵的人才,在兵法上十分精通,對於政治卻缺乏敏銳的感受力,對人的好壞也缺乏起碼的判斷力,可能常常會遭人暗算。你想傳授給他處世之道,也是白費勁。他是個昧於世事的軍事家。他在性格上還有嚴重的缺點:優柔寡斷,目光短淺,一有失意,就悶悶不樂。在功名利祿方麵,他又看不開,這當然與他的出身有關,從小混跡於市井,就隻有市井之徒的誌向,即隻求利其自身,而沒有獻身社會、為民造福的高尚目標。可他又沒有市井師爺的犀利的觀察力,把周圍的人都當成士君子,希望人們都會以士君子之心待他,滿足他,這就是他一生悲劇的根源。好了,別多說了,總之,他學習兵法是優等生,是專長,至於其他精深學問,恐怕不可奢求也……”言下之間,黃石公亦為此而大感惋惜。

張良、韓信等人在山洞裏跟黃石公學習,不覺已三月有餘。他們白天靠雜糧、野蔬、野果充饑,晚上睡在草席上,過著原始人一樣的生活,但他們的學問都大有長進。

有一天,黃石公召集他們來,對他們說:“我本來想留你們學習一年半載,但你們都是了不起的,領悟力極強,我隻要略加指點,你們就能全盤領悟。現在,你們已經學完了適合你們學習的全部。後天就舉行對策考試,如果能通過,就真正是我的弟子了,打發你們下山,不知你們三人意下如何?”

張良、韓信等見自己能畢業了,都喜不自勝。說實在的,山上的生活也太艱苦了,他們迫切希望下山改善改善生活。這說明他們沒有黃石公那種超凡入聖的境界,塵心未脫。

“在舉行對策考試之前,你們要各寫一篇學習心得,我就根據你們寫的文章向你們提問0”黃石公補充說。

於是,張良、韓信忙著削竹簡,刻寫各自的學習心得。張良的學習心得為《亂世收攬民心的方法》,項伯的學習心得為《論兵貴神速》,韓信的文章為《論水戰》。

張良在對策考試時,首先宣讀自己的學習心得,其實這是一篇簡短的畢業論文,他寫得條理清楚,論據嚴密,堪稱論文中的上品。黃石公針對他的論文提問說:

“戰爭中免不得要攻城略地,在戰鬥中,必然會造成許多民眾的無辜犧牲。大軍過後,無不殘破。這樣的情況,對於收攬人心十分不利,怎樣才能做到既取得城池,又收攬人心呢?”

張良答道:“孫子說過,用兵的法則,使敵人舉國降服是上策,擊破它就次一等。因此,百戰百勝不算是好中最好的,不戰而使敵人屈服,才算是好中最好的。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勝敵,最下策是攻城。攻城的辦法是不得已的。將帥意氣用事,驅使士兵像螞蟻一般去爬城,士兵減員三分之一,而城還是攻不下來,這就是攻城的災害。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既能使敵軍屈服,又不必進行殘酷的血戰,更不需要曠日持久的戰鬥,單靠廟算就能爭勝於天下。這樣,軍隊不會受到很大的損失,老百姓也不會蒙受災害。而勝利可以完滿取得,這就是以謀略勝敵的原則。遺憾的是,戰爭中許多將軍殺紅了眼,把上述原則置諸腦後。攻城時靠殺戮來樹立自己的威勢,城破時把所有的敵軍全部坑殺,甚至把全城男女老幼都殺盡,雞犬不留。這樣攻下一城殺一城,這民心又將從何收起呢?因此,較理想的辦法是,在眾多的城池中,挑選一座最主要的進行圍攻,派重兵將城池團團圍住,首先孤立它,斷絕它的外援,造成守將精神上的壓力。然後派遣間諜潛人城內,製造謠言,使得守城軍民心理慌亂,鬥誌瓦解。隨著又派說客進人城內,爭取城內的主降派,使守城指揮中心內部產生嫌隙,再伺機行事,讓主降派開門投降,爭取兵不血刃奪取城市。這座主要的城池和平解決了,其他較小的城池的守將必將步其後塵,紛紛不戰而降。在攻下許多城池後,主將務必要約束三軍,不準擾民傷民,沿途秋毫無犯,民心就獲得了。”

黃石公聽了,頻頻點頭,深表滿意。接著,他又問道:“如果你輔佐的主公帶兵攻入秦朝的關中,為了收攬關中的民心,獲得秦國老巢父老的擁護,由你來起草第一篇文告,這篇文告應該怎樣寫?”

張良略加思索,擬好這篇文告的腹稿,然後不慌不忙地念道:“關中諸位父老兄弟姐妹們,在暴秦苛虐的法律迫害下,使得天下百姓流離失所,生活疾苦,生命毫無保障,弄得天怒人怨。我某某決心要挺救萬民於水火,我是基於這種抱負而起兵的,承蒙諸位的協助,使我得以進人關中,各位不要驚慌,我是來為大家謀幸福、解除痛苦,而不是來繼續迫害各位的。因此我有三條規定,希望大家共同遵守,那就是:一、殺人者處死;二、傷人者按律抵罪;三、搶劫財物一律按情節輕重議處決不寬貸。這三條規定簡稱‘約法三章’。至於以前秦國的苛政,全部廢除。請各位回去告訴大家,本來從事什麽行業的還是照舊繼續,我某某的軍隊就駐防在城外的營帳裏,不會進城,免得驚擾市民,隻要各位不犯法,我們決不會幹擾各位的。”

黃石公聽完,拍手叫絕。他說,單憑這篇文告,張良就可以畢業了。約法三章的主意很好,在華夏的軍民關係史中,這屬於開創性的新篇,定能收到極好的社會效果。有了這個法寶,天下一定歸心。

黃石公看了項伯寫的心得,皺著眉頭說:“項公子,你是將門之後,可軍事論文卻寫得十分平常,沒有什麽特色。看來,你家的靈氣落在另外兩位英傑身上去了。在未來的推翻秦朝的起義中,你們項家獨當重任,出力最大。天下差點歸你們項家所有,但由於種種原因,功虧一簣,結果上演一幕可歌可泣的曆史悲劇,作為獻給六國亡靈的祭禮。而斷送你家前途的卻是你。”

“我?我為了救兄長項梁差點丟了性命,難道我哪裏還做得不夠嗎?”項伯麵紅脖子粗地分辯著。

“我指的是將來的事,好心人也會做錯事的。你忠於朋友,可不知不覺損害了自家的人。忠孝不能兩全嘛。好吧,我送一件護身之寶給你,可保你一生富貴平安,無疾無災。”說著,黃石公從懷中摸出一顆大紅寶石,遞給項伯,項伯再三拜謝,退到一邊,由韓信來進行問答。

黃石公認真看了看韓信,然後說道:“韓信兄弟,你的論文寫得妙極,字字珠璣。你的軍事天才,可稱得上空前絕後,舉世無匹。但我仍有幾個問題要考考你。”

“請大師提問。”韓信恭敬地說。

“你的文章是《論水戰》,我首先從水戰的兵法問起,如果我軍與敵人隔河對峙,我軍要渡河攻擊敵人,怎樣才能減少我軍的損失呢?”黃石公問道。

韓信從容不迫地答道:“我軍應假裝在近處渡河,河中可多泊一些船隻,故意讓敵軍發現,把敵人的主要兵力吸引在近處防守,然後在敵人兵力空虛的遠處渡河,這樣就可大大減少我軍的損失。《孫子兵法》說: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的行為。所以,能攻,裝作不能攻;要打,裝作不要打。在近處行動,裝作要在遠處行動;在遠處行動,裝作要在近處行動。攻擊敵人無備的地方,要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采取行動。”

“如果渡河缺乏船隻,主將有何良策呢?”黃石公又問道。

韓信略加思索答道:“如果我軍人數眾多,急需渡河,可船隻很少,除了盡量發揮船隻的效用外,還可以用竹木編成木筏,用蒲葦等製作輕便小船,甚至大腹的陶器、酒桶、木製櫃子都可利用來載人馬渡河,重要的是節省時間,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到全軍渡河,才能不被敵軍發現。如果能找到上遊水淺處涉水而過,那就更加快捷了。”

“你的回答使我很滿意。河流是影響部隊行動、妨礙部隊前進的不利因素,所以,何時、何地、用何種工具渡河自古以來為兵家所重視。你所說的‘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的渡河方法亦即三十六計中的聲東擊西法:‘聲言擊東,其實擊西’,但聲東擊西的戰術不可多用,更不可濫用,因為這種戰術極易被敵人所識破。所以此策也是一條險策,使用時當慎之又慎。這條計策能否使用,要根據敵人心態是否真的混亂來決定。敵人心態混亂,我方就能取勝;敵人心態不亂,那我方將自取滅亡。”黃石公作結論說。

“大師所言極是!”韓信鞠躬致意。

“假使我軍與敵軍隔河對峙,敵軍渡河來攻,我軍處於防守地位,應該如何布陣呢?”黃石公又問道。

韓信想了一想,隨即回答說:“我軍在水邊布陣,應該離水稍遠些,一則引誘敵人渡水,一則使敵人不對我方生疑。如果我方決心與敵人決戰,就不要在水邊迎擊敵人,以免敵人退而不渡。如果我方不想作戰,就要在水邊列陣阻擊敵人,使敵人無法過河。如果敵人渡河來與我方作戰,可以在水邊等待敵人一半人馬渡河後發起攻擊,這樣便會取勝。《吳子兵法》上說,用兵必須察清敵人的虛實,找出敵人最薄弱的地方進行攻擊,例如,渡河剛剛過半的敵人可以進攻。”

“是的,戰爭變幻莫測,瞬息萬變,水戰也如此。在隔河與敵人對峙時,軍事指揮員必須隨機應變,不斷采取新的謀略與手段去攻擊敵人或防禦敵人。在有山嶺、森林、險要、阻塞、水網、湖沼等地形複雜、難以通行的地區作戰,主帥必須十分小心,兵法上說,在這樣的地形複雜地區,行軍列陣時,右後方應靠近山陵,前左方應臨近川澤,按照‘背山臨水’的原則部署兵力,這樣就前有天然屏障,使進犯的敵人不易通過,後有適於防守的有利陣地,使敵人難於攻破。你在論文中提出的‘背水一戰’的方案,與上述傳統看法相違,你能對此做出解釋嗎?”黃石公又問道。

韓信精神抖擻地回答說:“‘背水一戰’指背後靠著一條河布陣,麵對敵人。這樣軍隊就隻能前進,不能後退。這在兵法上叫做陷入了死地。《孫子兵法》說,迅速奮戰則能生存,不迅速奮戰就會被消滅的地區,叫做死地。處於死地的軍隊並不意味著必然會被消滅。如果士兵奮勇作戰,還是有生存的可能的。髙明的統帥就是要敢於把士兵投入到危險的境地,使他們有進無退。處境越寬越鬆,軍心就越渙散,處境越危險,軍心就越專心一致。軍隊進入無路可退的死地後,將帥就要表示必死的決心,以激勵士卒。士卒都有求生的願望,為了求生,他們就會聽從指揮,協力抵禦,拚死戰鬥,以一當十,以十當百。這樣,反而會取得勝利。所以《孫子兵法》上說:‘投之亡者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吳子說過,戰場就是隨時有死亡的危險的地方。如果不怕死,反而會生存下來;如果貪生怕死,就一定會死。”

“你說得有道理。我也常常這樣想,如果敵人兵力強大、士氣旺盛,而我軍戰士新舊夾雜,良莠不齊,而將帥又無法統禦,難以與敵拚死決戰時,就必須讓士卒置身死地。同時要告訴全軍將士,這是不得已而為之。要燒盡糧草,填平水井、火灶,燒船砸鍋,根決將士求生的念頭,這樣就必然會勝利。”黃石公說。

韓信又補充說:“吳子說,善於領兵的人,像坐在漏水的船當中,趴在燃燒的房屋之下,決不能考慮個人的安危。一上了前線,就必須拚死決戰,隻有這樣,才能獲勝。如果身為將帥的人臨陣畏懼膽怯,希望僥幸求生,反而會被殺掉。所以兵法說:‘必死則生,求生則死。’用兵之害,猶豫最大。”

黃石公沉吟了一會兒,又開口說:“你生長在大河邊,所以喜歡研究水戰。你對於水戰確實獨有見地,稱得上水戰專家。但有時形勢會迫使你離開水鄉,進人山地作戰。因此今後你對山地作戰也要加強研習。在山地作戰,居民稀少,交通不便,運糧困難,如果深人敵境作戰,怎樣解絕糧草問題呢?”

韓信不假思索地答道:“在缺乏糧草的山地和荒原作戰,最好占據對方糧倉,奪取他們的積蓄,來接濟軍餉,這樣便能取得勝利。”

黃石公點頭稱賞:“你說得很對,高明的將帥,務求在敵國解決糧秣。就地取糧一石,相當於從本國運輸二十石。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作戰,遠道運輸糧食會造成國家財政困難,經濟枯竭,諸侯國就會乘機而進攻,戰爭就會失敗。現在讓我們從相反的方向考慮這個問題,假使敵人遠道而來,糧食供應不上,而我軍糧食充足,這時應采取什麽樣的戰略呢?”

韓信馬上回答說:“如果我方糧食充足,敵饑我飽,我們便要堅守陣地,不與敵人交戰,特別是派重兵守住糧倉,用持久相峙的方法使敵人困敝,並斷絕他們的糧道。等到敵人退走時,便秘密派遣奇兵截斷他們的歸路,縱兵追擊他們,這樣必然能將他們一舉消滅。”

黃石公說:“你的兵法已經很嫻熟,今後領軍作戰,完全夠用了。你如能遇著明主,讓你的才能充分發揮,你將成長為千年內無人比得上的軍事家。但你專長於一藝,不求平衡,缺乏政治家的眼光,仍是很危險的。事業略有所成,急流勇退,才是上策。”

當即張良、韓信等拜別黃石老人下山,臨行前,黃石老人贈送黃金一鎰給韓信,作為獎賞。

下山後,韓信與張良、項伯分手,回淮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