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之江”中餐外賣店如期開張了。

開始幾天,客人並不多。有些人從門前經過,隻是駐足看看,就走了;也有些進來看看冷櫃裏的各樣菜式,問了問菜式和價格,並沒有買什麽東西。林芬不管買與不買,都是笑臉相迊,不嫌麻煩,有問必答,頗得客人好感。林芬記住了石紅珍告訴她的生意經:自己的生意,一定要用心去守,要禮貌待人。做生意要有守一段時間的思想準備,堅持下去,才會有收獲。

幾個月下來,生意真的一天好過一天。從十一點半開始,客人就陸續進來了,看客人的穿戴打扮,大多是屬於寫字樓的白領階層,他們買菜都很有規律,點一個頭菜,點一個主菜打包帶走。也有一人買二份、三份的,可能是替同事一起來買,帶回公司解決午餐問題。算起來,這樣的一頓午餐,比到法國餐館去吃至少可以便宜一半以上,而且也節省了不少時間。

餐廳裏雖然隻有三、四張桌子,中午就餐時間也常常坐滿人,大多是年紀大一點的。他們都比較斯文,也很有禮貌,走時都不忘說一聲“謝謝”、“再見”。

開始時,客人一多,食品先要在磅秤上過稱,然後打包收錢。坐下來吃的客人的菜,還得要將食物在微波爐裏回熱一下,真是讓林芬有點手忙腳亂。但是慢慢的,她的手腳靈活多了,即使客人排起了隊,她也能不慌不忙的應付自如。劉劍還算不錯,客人多時,廚房不忙了,他也出來幫幫忙,並不計較多做少做。

經營外賣店實際上並不比做餐館輕鬆多少,工作時間也並不比做餐館短,甚至還要長。開始的時候,每天早上八點鍾林芬就要起床,趕到華人開的亞洲食品超市進貨,十點鍾左右要回到店鋪,把食物交給廚房,自己作開門的準備。一般中午十一點多就有客人來買外賣食品了,一直到下午兩點,這中間陸續都會有客人。二點半以後客人基本上少了,但又不能像餐館一樣可以關門,可能一些路過的遊客,會進來就餐或買一些點心之類的東西,或者買一瓶飲料。營業額雖然不多,林芬是抱著多賣一份是一份的心態,一律笑臉相迊。閑來沒事的時候,她就一邊守著店鋪,一邊拿出一本書來看,或者學習法文。到下午五點以後,客人又會多起來,一些在寫字樓下班了的人,主要是年輕人,來買幾樣菜帶回家,就不用再自己準備晚餐了。到晚上八點多鍾,客人基本不多了,才開始收拾東西,將一些沒有賣完的菜一盆盆用保鮮紙包好,放進冰箱。還要洗擦幹淨器具和桌子,等所有工作做完,也要十點多了。回家洗漱一下,還了整理賬目。等到上床睡覺,一般也要到午夜十二點鍾。天天如此,整個星期一天也沒有休息。這樣的生活,不是年富力強,真的是很難頂得下去的。

林芬熟悉的同鄉們,據說起步時都是這樣拚著命幹,拚著命賺錢的。早些年,不少華僑回國時,男的西裝革履,女的名牌肩包,穿戴光鮮,用起錢來出手也大方,讓那時國內的人看了羨慕不已。但是他們哪裏知道,這些華僑在國外整天是如何在火裏油裏滾過來的。

在巴黎開餐館或做外賣店這一行,過的日子就是早出晚歸的生活,平時空閑的時間不多,與朋友和親戚很少有時間來往,有什麽事,一般隻能通過電話聯係。林芬因為在“中華怡園”做過,能適應這樣的生活,隻是沒有多少時間與張莉和陳美英在一起玩和聊天了;也很少到“中華怡園”去看望李春生、石紅珍夫婦。隻有張莉沒有固定的上班時間,可以隔三差五的到“之江”來看看林芬。客人少的時候,她們可以聊聊天,客人多時,坐一會,張莉也就走了。林芬總希望張莉能多呆一會兒,但隨時又要起身招呼客人,常常覺得有點分身乏術。

看著張莉遠去的背影,有時林芬的淚水會不自覺地溢出眼眶。不知為什麽,此時,她總覺得自己有種說不出的孤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