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時光荏苒。轉眼又是幾年過去了。

在這幾年中,法國華人社會又發生了很大變化。八年前,法國浙江籍的華僑隻有一個有規模的華僑社團——“旅法華僑俱樂部”,八年後,法國浙江籍華僑又誕生了不少華僑華人社團,有些是以地區性作為僑團的會名,如“法國青田同鄉會”;有些是以行業性質作為僑團會名,如“法華工商聯合會”、“法華經貿協會”等。與此同時,東南亞的華僑華人也新誕生了不少僑團,具有代表性的,如“法國華裔互助會”外,後來又增加了如初為“法國潮州同鄉會”,後改名為“法國潮州會館”;如“法國廣肇同鄉會”,後改名為“法國廣東會館”,等等。在隨後的十多年間,法國的華僑社團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大大小小達到七、八十家之多。

與此同時,除了香港的“星島日報”發行到歐洲外,被僑界謂之為親台灣和親大陸的兩家本土華文日報也差不多同時在巴黎創刊。

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法國的華僑華人社會用“興旺發達”四個字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而在這個過程中,巴黎也由原來的三區、四區和十三區兩條華人街,慢慢發展成十九區的“美麗城”華人街和十一區的“華人服裝一條街”,共四條比較集中的華人聚居和從事商業活動的街區。

這個時期,華僑華人的生意也不再停留在隻開中餐館的階段,他們向各個行業不斷拓展,除了重工業外,可以說涵蓋了幾乎所有行業。再後來,在巴黎北麵的“奧拜維利埃市”,幾年時間,集中開發了集服裝、首飾、日用品等華商批發市場,店鋪之多,竟達六、七百家。在不知不覺中,一個新的華人商城在巴黎北郊崛地而起,連一些法國商界人士都感歎說:這真是一個商業界的奇跡。

這樣的發展速度,不僅讓當地的居民目瞪口呆,就是華僑華人自己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了。

有人說,到了上述幾個華人街區,你即使不會說法文,照樣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想吃飯,進中餐館,想買食品,進中國食品商場。有些華僑華人居住比較集中的街區,還成了法國外省居民到巴黎旅遊參觀的一個新景點。

林芬在這七、八年多時間裏,除了做工,幾乎將空餘時間都花在華僑俱樂部中文學校和其他社團的公益活動上,因而也結識了不少朋友。她已從一個普通的會員,也被掛上了常委的頭銜。她嬌小、秀氣的身影,也常在僑社的各種場合出現,可以說也是親身經曆和見證了那個年代法國華僑華人社會的發展過程,同樣體會和經曆了他們這一代人共同的喜怒哀樂。

林芬在旅法華僑俱樂部中文學校前後當了四年多中文老師,與三位老師相處得也很好。尤其讓她開心的是小朋友們都很喜歡她,過年過節還給她送小禮物和鮮花,讓她很是安慰,覺得自己所付出的辛勞是值得的。但自己要創業,要做老板的願望,一直在她的心中燃燒著。光靠在服裝店做售貨員和在華僑俱樂部中文學校裏教中文的收入,勉強糊口還可以,但是要發財就難了。

她所認識的一些朋友,幾年間都當起了老板,開餐館的開餐館,開進出口公司的開進出口公司。林芬也一直在留意,自己能在哪一行業尋找發展機會?現在不少老鄉開始從事貿易生意,法國市場上需要的日用品,如服裝、首飾、眼鏡,甚至建築材料等,中國出產的貨物價格大大低於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生產的。一些溫州、青田頭腦靈活的華僑正是看準了這個市場,紛紛做起了貿易和進出口這行生意,幾年之內就賺了不少錢,富了起來。但做這一行業,一是要有足夠的資金,進一次貨,就是定金最少也要幾十萬法郎;二是要有足夠的人手。做貿易,要經常在中國與法國之間奔波聯係,在法國還要不斷的聯係、拓展客戶。起步時,家庭人丁興旺、上下齊心協力、各呈特長,才可以涉足這一行業。

想來想去,林芬覺得單靠自己一個人,走出創業的第一步,還是做中餐業比較穩當。幾年下來,她也積了一些錢,但要開一家像樣的中餐館,資金還遠遠不夠,她又不願意向銀行貸太多的款,怕負擔太重。如果等積累夠了錢才開餐館,那還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呢。

屈指數來,自己來法國馬上就要跨入第八個年頭了。不能再繼續打工了,必須要想辦法盡快走上做老板之路,不然的話,轉眼人就老去,即使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林芬經過反複思考,也征求了幾個好朋友的意見,最後下定決心,一口氣辭去了服裝店的工作和“旅法華僑俱樂部”中文學校老師的職位,一門心思要為開家中餐館做準備工作。

這時,“旅法華僑俱樂部”已經換屆,新主席是年富力強的朱鋒先生。朱主席上任後,新一屆領導班子更加重視華裔子女的中文教學,擴大了招生,擴大了班級,學校學生的總人數已超過了八百。當林芬向中文學校遞交辭職書時,俱樂部的朱主席和潘校長都一再挽留,覺得目前中文學校學生增加了很多,正是需要有經驗的老師起骨幹作用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她卻要走了,確是中文學校的一個損失。但他們也知道林芬去意已決,不好阻止她創業的意向,隻是一再表示,如果將來有可能的話,還是歡迎她再回來。林芬也表示,等自己生意上有了眉目,如果有空餘時間,一定還會再來為中文學校效勞的。

林芬是流著熱淚走出中文學校大門的。畢竟她在這裏度過了這麽多年美好、快樂的時光。自己雖然還是獨身一人,但常常與孩子們混在一起,他們的笑聲,他們的吵鬧,他們有時在課堂上的惡作劇,都為她單調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也正是通過在中文學校的教課,不時的參與了法國華僑華人社團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經常聽一些老一輩華僑對過去的講述,既了解了法國華僑華人創業的曆史,也見證了這一段時間裏,俱樂部中文學校蓬勃興旺的景象和法國華僑華人社會飛速發展的軌跡。